最优化教案(对偶理论及灵敏性分析)

合集下载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2302A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6 实验学时:6学分:2适用对象:金融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经济学、金融学一、教学目标最优化问题即在有限种或无限种可行方案(决策)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决策),与之相对应的最优化理论是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工具之一。

现代金融学研究的技术化程度日益增加,金融工程的许多问题都与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密切相关,例如:投资组合选择与资产配置、期权的定价与对冲、金融风险的度量与管理、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管理等等。

本课程拟对最优化的基础理论和求解方法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其中涉及到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二次规划、锥优化、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各类最优化模型的数学理论与求解方法;目标2: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这些优化模型分析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主要介绍几种主要的最优化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最优化模型的类别进行划分,分为无约束最优化和有约束最优化两大类别。

其中,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子类别较少、难度相对较低,主要从理论方法和数值方法两方面进行讲解;有约束最优化重点讲解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和非线性规划的库恩塔克条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适当介绍其他类别的高级规划课题。

基本教学内容的框架图如下:本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间之以案例教学、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针对适当的问题讲解其计算机程序实现,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也能动手操作,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课程旨在进一步完善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与完善了金融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体系,同时结合经济学和金融学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学习,锻炼了学生们思考学习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应用数理思维分析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相呼应。

最优化方法之对偶理论讲解

最优化方法之对偶理论讲解

.
2
2
4
inf
x
2 2

wx 2
|
x2

0


w
2

w
w


w2
.
2
2
4
(w) w 2 w 2 4w w 2 4w.
44
2
对偶问题为:

w2
max 4w

2
s.t. w 0
对偶定理
min f ( x ) s.t. g ( x ) 0
x1, x2 0
1)原问题(P1)一可行解 x=(1, 1)T
目标值 =40 40是(D1)最优目标值的上界.
2)对偶问题(D1)一可行解 w=(1 1 1 1)
目标值 =10 10是(P1)最优目标值的下界.
x*
1 5
6 5
最优值28
w*0 0 4 4T 最优值28
推论1 若问题(P)或(D)有无界解,则其对偶问题(D)或(P) 无可行解; 若问题(P)或(D)无可行解,则其对偶问题(D)或(P) 或者无可行解,或者目标函数值趋于无穷。
cT x Ax b
Ax b x0
max bTu bTv
对偶
s .t .
ATu ATv c
u, v 0
令wuv (D)
m ax s .t .
bT w ATw
c
w无 限 制
例 min 5x1+4x2+3x3 s.t. x1+x2+x3=4 3x1+2x2+x3 =5 x1 ≥ 0, x2 ≥0, x3 ≥0

最优化理论教案

最优化理论教案

最优化理论教案简介:最优化理论是数学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如何找到函数的最佳解的方法。

本教案主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最优化理论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此教案,学生将学会使用最优化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学目标:1. 了解最优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3. 运用最优化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最优化问题的引入和基本概念的介绍;2. 最优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3. 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拉格朗日乘子法、梯度下降法等;4. 实际问题的最优化建模和求解方法。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最优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一个生活实例,例如购买商品时如何选择最佳的组合,引出最优化问题的概念。

让学生讨论在有限预算下,如何选择商品来满足最大化满意度的需求。

Step 2: 讲解最优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介绍最优化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目标函数、约束条件、最优解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Step 3: 阐述最优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讲解最优化理论的核心原理,例如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判定条件,一阶和二阶导数的应用等。

同时,引入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介绍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基本思想和应用。

Step 4: 介绍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详细讲解拉格朗日乘子法和梯度下降法的步骤和计算方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演示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求解最优化问题。

Step 5: 分组讨论和应用将学生分为小组,给予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最优化理论来建模和求解。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Step 6: 总结和应用拓展让学生总结所学的最优化理论知识,并鼓励他们在其他实际问题中应用和拓展所学内容。

通过实例的讲解或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最优化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估:1.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最优化理论解决问题;2.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考察学生对最优化理论的理解和应用;3. 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发散能力进行评估。

北邮最优化课件 5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北邮最优化课件 5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极大化目标函数
x, y 0.
2013-8-6
可行解
最优化理论 4
4. 对偶问题(续二)
对比一下从消费者和供应商各自的利益导出的两个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可以通过下述简单的变换,而相互转 化: 极小化费用 Min 大于等于约束 食品费用 极大化利润Max 小于等于约束 价格约束
当你把食谱问题的对偶问题解出以后(练习),你会发现 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两个问题的最优值是相等的! 思考题:在数学上,是不是还有一些对偶的问题和概念?
因此, 对偶可行性和互补松弛条件在此情况下得以满足. 但除非xB B -1b 0, 原可行性才会被满足.换言之, 在达到 最优解前,至少存在一个p B (原问题基变量的下标集) 使得x p 0, 对偶单纯形法将重置xB 0(即是从基变量中 结束x p ),以及选择一个"适当"的非基变量xq B进基当然 . 在旋转运算中对偶可行性和互补松弛条件将被保持(关键)
2013-8-6 最优化理论 28
4. 对偶理论—对偶单纯形法2
注:对偶可行的基本解不一定是原问题的可行解.若还是原问 题的可行解,则此解即为最优解.
回忆(修正)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原问题的可行性 和互补松弛条件下,在它的最优解上寻求对偶问题的可行性. 类似的,对偶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对偶可行性和 互补松弛条件下,在它的最优解上寻求原问题的可行性.
2013-8-6
最优化理论
18
4. 对偶理论15 5. 对偶理论
P D 有限最优解 无界 不可行
有限最优解
无界



不可行
定理4.1.2 设(4.1.1)和(4.1.2)中有一个问题存在最优 解,则另一个问题也存在最优解,且这两个问题 的最优目标函数值相等。 证明:设(4.1.1)存在最优解。引进松弛变量,将 (4.1.1)写成等价形式:

《最优化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最优化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最优化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英文名称:Optimization Methods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理工科学位基础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理、工、经、管类各专业,必修文、法类各专业,选修3.课程目的(1)使学生掌握最优化问题的建模、无约束最优化及约束最优化问题的理论和各种算法;(2)使学生了解二次规划与线性分式规划的一些特殊算法;(3)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4. 学分与学时学分2,学时405. 建议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Matlab语言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非线性最优化》(第一版). 谢政、李建平、汤泽滢主编.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最优化方法》(第一版). 孙文瑜、徐成贤、朱德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参考书目:(1)《最优化原理》(第一版). 胡适耕、施保昌主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2)《运筹学》》(修订版).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2)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演讲与板书相结合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20%,形式有:考勤、课堂测验、作业完成情况。

(2)考试成绩占80%,形式有:笔试(开卷)。

9. 课外自学要求(1)课前预习;(2)课后复习;(3)多上机实现各种常用优化算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最优化问题与数学预备知识基本内容:(1)最优化的概念;(2)经典最优化中两种类型的问题--无约束极值问题、具有等式约束的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3)最优化问题的模型及分类;(4)向量函数微分学的有关知识;(5)最优化的基本术语。

基本要求:(1)理解最优化的概念;(2)掌握经典最优化中两种类型的问题--无约束极值问题、具有等式约束的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3)了解最优化问题的模型及分类;(4)掌握向量函数微分学的有关知识;(5)了解最优化的基本术语。

对偶问题课程设计

对偶问题课程设计

对偶问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对偶问题的基本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与对偶问题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对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对偶关系,并正确建立对偶模型。

3. 了解对偶问题的应用领域,如经济学、工程管理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对偶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 能够运用对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求解对偶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 使学生认识到对偶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数学学科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对偶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对对偶问题的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偶问题基本概念:介绍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解释对偶问题的定义及性质,包括对偶问题的构造方法、对偶问题的基本定理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2. 对偶问题的建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原问题建立对偶问题,掌握对偶问题的建模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对偶问题的建立与应用》3. 对偶问题的求解:介绍对偶问题的求解方法,包括单纯形法、对偶单纯形法等,并运用数学软件进行求解。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五节《对偶问题的求解方法》4. 对偶问题的应用:分析对偶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经济学、工程管理等领域的案例。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六节《对偶问题的应用案例分析》5. 对偶问题的拓展:探讨对偶问题的拓展知识,如对偶问题的灵敏度分析、多目标规划的对偶问题等。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第3章 对偶理论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第3章 对偶理论

称为一对对称形式的对偶关系.
至于其他形式的LP问题,首先将原问 题化成对称形式的原问题,再依照对称形式 的对偶关系的定义写出对偶问题.根据这一 原则,可以证明:原问题与对偶问题是互为 对偶的.对于一般形式的线性规划原问题与 对偶问题在数学模型上的对应关系可归纳为 表3-1.根据这些对应关系,可由原问题的 模型直接写出对偶问题的模型.
定理 3-5(互补松弛定理) 设 x 和 y 分别是 LP 和 LD 的可行解,则它们分别
是 LP 和 LD 的最优解的充要条件是 x c A y 0 .
证明 必要性:设 x 和 y 分别是各自问题的最优解,则
b y Ax y x A y x A y c c 而根据强对偶性定理知,
b y c x.
其对偶问题为:
min z c x s.t. Ax b
x0
max b y s.t. A y c
y0
(3-5) (3-6)
其中 A, b, c 的定义与第一章的定义相同, y y1, y2, , ym .即:原问题求最
小化,对偶问题求最大化;原问题的约束为“ ”形式,对偶问题的约束为“ ”
形式;原问题的价值向量 c 在对偶问题中成为约束的右端项,而对偶问题的价值 向量 b 恰好是原问题约束的右端项;原问题的约束条件左端为 Ax ,而对偶问题 的约束条件左端为 A y .这说明原问题和对偶问题在形式上恰好是对称的,故
第三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任意线性规划问题都伴随着另一个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线性规 划问题,我们将其中的一个称为原问题,另一个就称为对偶问 题.对偶理论深刻揭示了原问题与对偶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线 性规划的理论研究和算法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成功的线 性规划原-对偶内点算法就是基于互补松弛定理而提出来的.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课程设计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课程设计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课程设计1. 引言最优化理论和算法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最优化理论和算法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算法和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应用技巧。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对最优化理论和算法的应用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最优化理论和算法的相关知识,包括:最优化方法的基本框架、各种不同类型的最优化算法、最优化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的数学理论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的最优化算法,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半定规划等。

•熟悉不同类型的最优化模型,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模型来求解。

•掌握最优化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能够编写相应的程序进行求解。

•了解最优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中。

3.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涵盖了如下内容:3.1 最优化理论的基本概念•最优化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最优化问题存在性和唯一性的判定方法;•凸性和凸优化;•一些重要的最优化性质,例如KKT条件。

3.2 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定义和标准形式;•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对偶性理论和应用;•整数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

3.3 非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的定义和分类;•一些基本的非线性规划算法,例如梯度法、牛顿法等;•一些复杂的非线性规划算法,例如全局优化算法等;•贝尔曼最优化原理及优化方法。

3.4 半定规划•半定规划的定义和分类;•一些基本的半定规划算法,例如内点法等;•半定规划的应用领域及实例。

3.5 近似算法•近似算法的定义和分类;•常用的近似算法,例如贪心算法、LP松弛算法等;•近似算法的理论保证和应用实例。

4. 课程设计要求本课程设计采用个人独立完成的形式,具体要求如下:•学生需要阅读相关的教材和文献,全面理解所学内容;•学生需要选取一个现实中的最优化问题,并对其模型进行建立;•学生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合适的最优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求解所选问题;•学生需要编写程序实现所选择的算法,并给出相应的算法性能分析;•学生需要编写课程设计报告,详细介绍所选问题、所建立的模型、所选择的算法和程序实现等。

最优化课程设计

最优化课程设计

最优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最优化问题的基础概念,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

2. 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3. 学生能掌握并运用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如单纯形法、梯度下降法等。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实际问题时,能够将其转化为最优化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解决最优化问题,并能够解释结果。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解决复杂的最优化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学生通过解决最优化问题,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 学生能够从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学科的一节应用性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最优化问题,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最优化问题的理解尚浅。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二、教学内容1. 最优化问题概念:介绍最优化问题的定义、分类(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及其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最优化问题的概念》2. 数学建模: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包括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等要素的确定。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数学建模》3. 求解方法:讲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形法、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梯度下降法等求解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4. 数学软件应用:指导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Lingo等)解决最优化问题。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数学软件在优化问题中的应用》5.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用最优化方法第三版教学设计

实用最优化方法第三版教学设计

实用最优化方法第三版教学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最优化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最优化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最优化方法的解法思路和算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能力。

课程大纲一、线性规划1.线性规划基本概念介绍2.线性规划的图形解法3.单纯形法及其改进算法4.对偶理论及其应用5.敏感性分析二、整数规划1.整数规划基本概念介绍2.整数线性规划的分支定界法3.0-1整数规划的割平面法4.近似算法及其应用三、非线性规划1.非线性规划基本概念介绍2.一阶条件与二阶条件3.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4.黄金分割法和牛顿法四、动态规划1.动态规划基本概念介绍2.最优化原理3.状态转移方程4.常见动态规划算法课程教学形式本课程为理论课,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首先教师将介绍最优化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算法,然后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运用最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供一定数量的案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

同时,教师会给学生分配一定数量的编程任务,让学生通过编程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和算法。

课程评估本课程的学习评估分为以下方面:1.期末考试2.出勤率3.作业和编程任务4.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其中,期末考试占总评分的50%,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占总评分的20%,作业和编程任务占总评分的30%,出勤率占总评分的10%。

参考教材1.《最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版),罗道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线性规划及其应用》(第二版),李翎,清华大学出版社3.《非线性规划:算法与理论》(第二版),Mokhtar S. Bazaraa、John J. Jarvis和Hanif D. Sherali,清华大学出版社4.《动态规划——从基础到实践》(第二版),刘汝佳,人民邮电出版社总结本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数学建模课程,涵盖了最优化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在提高学生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优化课程设计

最优化课程设计

最优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章节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合理优化;3. 学生掌握常用的最优化方法,如单纯形法、分支定界法和梯度下降法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Excel等)进行最优化问题的求解;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3. 学生具备分析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抽象和建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增强对最优化问题的兴趣;2.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最优化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耐心;3. 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学科的一章,主要研究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最优化问题的定义、分类和数学描述,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

2. 最优化方法:详细讲解以下几种常用最优化方法:- 单纯形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 分支定界法:解决整数规划问题;- 梯度下降法:解决非线性规划问题。

3. 数学软件应用:结合实际案例,教授学生如何使用MATLAB、Excel等软件进行最优化问题的求解。

4. 实际案例分析与建模: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建模和求解。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的应用;第三课时:整数规划及分支定界法的应用;第四课时:非线性规划及梯度下降法的应用;第五课时:数学软件在求解最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第六课时:实际案例分析、建模与求解。

最优化运筹学课程设计

最优化运筹学课程设计

最优化运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最优化运筹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基本模型及其应用。

2. 学生能掌握求解最优化问题的常用方法,如单纯形法、分支定界法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了解最优化运筹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如生产计划、物流配送、人力资源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最优化模型,并运用相应算法求解。

2. 学生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如Lingo、MATLAB等)辅助求解最优化问题,提高问题求解的效率。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分析、讨论并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最优化运筹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优化思维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解决优化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和问题求解技能。

课程目标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旨在使学生能够运用最优化运筹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未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最优化运筹学基本概念:介绍最优化问题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领域,解析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基本模型。

2. 最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单纯形法:讲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过程,包括初始可行解、迭代过程、最优解的判定等。

- 分支定界法:介绍整数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理解其原理和求解步骤。

3. 应用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最优化运筹学在生产计划、物流配送、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应用。

4. 软件工具应用:教授如何运用Lingo、MATLAB等软件工具辅助求解最优化问题,提高问题求解效率。

5. 教学实践:- 数学建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最优化模型。

最优化算法课程设计

最优化算法课程设计

最优化算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最优化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2. 使学生了解最优化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资源分配、路径规划等;3. 帮助学生理解最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以及不同算法的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最优化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选择合适的算法、编写程序、调试和优化等;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最优化算法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勇于挑战、不断尝试的精神,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3. 培养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选修课,适用于高中年级。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1. 理解并掌握最优化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3. 选择合适的最优化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编写程序、调试和优化能力;4.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5. 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勇于挑战、不断尝试的精神;6. 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最优化算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整数规划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2. 最优化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资源分配问题的数学建模与求解;- 路径规划问题的数学建模与求解;- 生产计划问题的数学建模与求解。

3. 最优化算法程序设计与实践- 常见最优化算法的程序实现;- 编程环境与工具介绍;- 算法调试与优化。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2302A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6 实验学时:6学分:2适用对象:金融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经济学、金融学一、教学目标最优化问题即在有限种或无限种可行方案(决策)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决策),与之相对应的最优化理论是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工具之一。

现代金融学研究的技术化程度日益增加,金融工程的许多问题都与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密切相关,例如:投资组合选择与资产配置、期权的定价与对冲、金融风险的度量与管理、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管理等等。

本课程拟对最优化的基础理论和求解方法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其中涉及到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二次规划、锥优化、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各类最优化模型的数学理论与求解方法;目标2: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这些优化模型分析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主要介绍几种主要的最优化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最优化模型的类别进行划分,分为无约束最优化和有约束最优化两大类别。

其中,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子类别较少、难度相对较低,主要从理论方法和数值方法两方面进行讲解;有约束最优化重点讲解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和非线性规划的库恩塔克条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适当介绍其他类别的高级规划课题。

基本教学内容的框架图如下:本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间之以案例教学、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针对适当的问题讲解其计算机程序实现,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也能动手操作,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课程旨在进一步完善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与完善了金融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体系,同时结合经济学和金融学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学习,锻炼了学生们思考学习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应用数理思维分析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相呼应。

最优化教学案

最优化教学案

我们知道,汽油的消耗量速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汽油的消耗量是汽车速度消耗量与汽车行驶路程的比值.如果用均的汽油消耗量,那么M路程的汽油消耗量最少”,就是求的索便利,磁盘格式化时要求所有磁道要具有相同的比特径介于与之间的环形区域.1)是不是为多少时,磁盘具有最大存储量磁道不存储任何信息)?设存储区的半径介于宽度必需大于,且最外面的磁道不存储任何信息,故磁道数最多可达。

由于每条磁道上的比特数相同,道上的比特数可达。

所以,磁盘总存储量×上可以判断,不是越小,磁盘的存储量越大.为求的最大值,计算令,解得当时,;当时,因此储量为。

已知每出售1 mL的饮料,解:由于瓶子的半径为令<当时,;当时,.当半径时,它表示大,利润越高;当半径它表示越大,利润越低.表示此种瓶内饮料的利润还不够瓶子的成本,此半径为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不用导数工具,直接从函数的图时,饮料的利润与饮料瓶的成本恰好相等;当,越小,半径为四.课堂练习,最大容积).一条长为的铁丝截成两段,分别弯成两个正方形,要使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最小,两端铁丝的长度分别为一边长为为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无盖的方盒。

方盒的体积表示为)积.已产量函,问产量为何值时,利润最大。

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教案案之学案班级姓名自我评价<A,B,C,D等第)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函数的导数,解方程;)比较函数在区间端点和使的点的函数值的大小,最大我们知道,汽油的消耗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汽油的消耗量的函数.根。

为了数据检索便利,磁盘格式化时要求所有磁道要具有相同的比特数。

的磁盘,它的存储区是半径介于与是不是为多少时,磁盘具有最大存储量何信息)?的饮料,制造商可获利.一条长为形的面积和最小,两端铁丝的长度分别为多少?一边长为形,然后做成一个无盖的方盒。

表示为)多大时,方盒的容积海报版面尺寸的设计12821,如何设计海报的尺寸,才能使四周空白面积最小?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最优化方法修订版教学设计

最优化方法修订版教学设计

最优化方法修订版教学设计1. 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是一门关于最优化方法的高级研究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介绍多种最优化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以及动态规划等。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如何使用MATLAB等工具进行优化计算。

2. 课程目标学生将会学会如何:•定义并解决各种类型的最优化问题;•使用正交设计方法来优化实验设计;•研究求解算法的性质和收敛性,以及不同算法之间的比较和应用;•创新性地解决实际的最优化问题。

3. 课程大纲3.1 线性规划•基本概念和性质;•单纯形方法、对偶理论、内点法、网络流算法;•线性规划演示:生产计划、运输问题、资源分配。

3.2 非线性规划•基本概念和性质;•一阶和二阶优化方法:牛顿法、梯度下降法、共轭梯度法、拟牛顿法;•非线性规划演示:最小二乘法、函数逼近、信号滤波。

3.3 整数规划•基本概念和性质;•分支定界法、割平面法、分枝定界法;•整数规划演示:运输问题、费用流问题、生产调度。

3.4 动态规划•基本想法、最优子结构、重叠子问题;•递归法、记忆化搜索、状态转移法、动态规划矩阵;•动态规划演示:背包问题、图数据路径问题、股票交易问题。

4. 课程教学方法本门课程是一门研究生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互动讨论、自学实践和课程项目等教学方法。

在每堂课结束后,老师会布置相关练习和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 课程评估方式•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出席、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课程项目(40%):学生在课程项目中运用最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期末考试(30%):测试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参考文献•朱学龙, 马玉林, 李轶等. 最优化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王昌龙, 张礼钢.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Nocedal J, Wright S J. Numerical Optimization[M]. Springer, 2006.7. 意见和建议我们欢迎学生在语言、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对偶问题课程设计

对偶问题课程设计

对偶问题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对偶问题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对偶问题的本质,熟练运用对偶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对偶问题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对偶的基本性质和求解方法;了解对偶问题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对偶关系简化问题、求解问题;能够运用对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偶问题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对偶问题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使学生了解对偶问题的基本概念。

2.第二课时:讲解对偶的基本性质,如对称性、互补性等,使学生掌握对偶问题的性质。

3.第三课时:介绍对偶问题的求解方法,如转换法、代数法等,使学生学会运用对偶关系求解问题。

4.第四课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对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5.第五课时: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讲解,巩固学生对偶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对偶问题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使学生掌握对偶问题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运用对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

4.实验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求解,使学生巩固对偶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数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对偶问题的基本依据。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对偶原理及灵敏度分析§5.1线性规划中的对偶理论一、实际问题的提出:实际问题:甲工厂生产ⅠⅡ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都要在A,B,C三种不同的设备上加工,按工艺资料规定:已知各设备计划期内用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能力分别为12h,16h,15h。

又知道企业生产一件Ⅰ产品获利2元,生产一件Ⅱ产品获利3元。

问企业甲应如何安排生产这两种产品,能使总的利润收入最大?目标函数: max Z=2x1+3x2约束: S.t. 2x1 +2x2 ≤12 (a)4x1≤16 (b) (LP1)5x2≤15 (c)x1,x2≥0最优解(x1,x2)=(3,3) 现假设有乙工厂为扩大生产想租借甲工厂拥有的设备资源,问甲工厂分别以什么样的价格才愿意出租自己的设备?设:A,B,C三种设备每小时出租价格分别为ω1,ω2,ω3,元。

一般出租设备的条件是租金收入不低于自己组织生产时的获利收入。

所以有2ω1+4ω2 ≥22ω1+ 5ω3≥3出租拥有的全部设备的总收入为12ω1+16ω2+15ω3对乙工厂来讲希望在满足上述两条件下,使支付的总的租金最少,因而可以建立另一个线型规划模型:min 12ω1+16ω2+15ω32ω1+4ω2 ≥22ω1+ 5ω3≥3 (LP2)ω1,ω2 ,ω3≥0最优解(ω1,ω2 ,ω3)=(1,0,1/5) 这是同样资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所得到的两个线性规划问题,(LP1)称为原问题,(LP2)就称为它的对偶问题。

二、数学角度对(LP1),每给出一个可行解,就给出了(LP1)问题的一个下界,如x(1)=(3,0)T, Z=6x(2)=(0,3)T, Z=9我们想寻求(LP1)的上界1/2(a)+1/4(b)+1(c)得到: 2x1 +6x2 ≤25而 2x1 +3x2 ≤2x1 +6x2 ≤25即25是(LP1)的一个上界。

怎样选择系数,找到(LP1)的上确界呢?设系数分别为ω1,ω2 ,ω3满足:ω1(a)+ω2 (b)+ω3(c)≤12ω1+16ω2+15ω3整理,得:(2ω1+4ω2)x1+(2ω1+ 5ω3)x2≤12ω1+16ω2+15ω3为了求目标函数的上界,要求满足2ω1+4ω2 ≥22ω1+ 5ω3≥3为求上确界,要求min 12ω1+16ω2+15ω3这引出了另一个问题(LP2) min Z=12ω1+16ω2+15ω3S.t 2ω1+4ω2 ≥22ω1+ 5ω3≥3ω1,ω2 ,ω3≥0与前面一样出现了原/对偶的成对的线型规划问题。

总结前面的例题我们得到原问题: max f=∑c j x jS.t. ∑ a ij x j ≤b i i=1…mX j≥0 j=1…n对偶问题:(LP2) min Z=∑b iωiS.t ∑a ijωi≥c j j=1…nωi≥0 i=1…m矩阵形式:max cX min bωs.t.AX≤b s.t. A Tω≥cX≥0 ω≥0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将(LP2)写成(LP1)的形式,有max ∑-b iωiS.t. ∑ -a ijωi ≤-c j j=1…nωi≥0 i=1…m写出它的对偶形式:min ∑- c j x jS.t ∑-a ij x j≥-b i i=1…mX j≥0 j=1…n即为: max ∑c j x jS.t. ∑ a ij x j ≤b i i=1…mX j ≥0 j=1…n三对偶问题的一般形式线形规划中的对偶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1. 对称形式的对偶对称形式的对偶定义如下:原问题: min cxt s . Ax ≥b (5.1.1) x ≥0对偶问题:max wbt s . wA ≤C (5.1.2) w ≥0根据对称对偶的定义,原问题中约束条件x A i ≥i b 的个数,恰好等于对偶变量的个数;原问题中变量的个数,恰好等于对偶问题中约束条件j wp ≤i c 的个数。

按照上述定义,很容易写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

例5.1.1 设原问题是:min 21x x -t s . 21x x +≥5212x x -≥121,x x ≥0那么,上述问题的对偶问题是:max 215w w +t s . 21w w +≤1212w w -≤-121,w w ≥02.非对称形式的对偶考虑具有等式约束的线性规划问题:min cxt s . b Ax = (5.1.3)x ≥0为了利用对称对偶的定义给出(5.1.3)的对偶问题,先把(5.1.3)写成等价形式:mincxt s . Ax ≥b Ax -≥b -x ≥0 即min cxt s . x A A ⎥⎦⎤⎢⎣⎡-≥⎥⎦⎤⎢⎣⎡-b b (5.1.4)设对偶变量为u ,v根据对称对偶的定义,(5.1.4)的对偶问题是: maxvb ub -t s . vA uA -≤c v u ,≥0 令v u w -=,显然w 没有非负限制,于是得到:maxwb t s .wA ≤c (5.1.5) 定义(5.1.5)为(5.1.3)的对偶问题。

(5.1.3)和(5.1.5)构成的对偶与称对偶不同,前者原问题中有m 个等式约束,而且对偶问题中的m 个变量无正负号限制,它们称为非对称对偶。

例5.1.2 给定原问题:min 321345x x x ++t s . 4321=++x x x523321=++x x x321,,x x x ≥0它的对偶问题是:max 2154w w +t s . 213w w +≤5212w w +≤4 21w w +≤33.一般情形实际中有许多线性规划问题同时含有“≥”,“≤”及“=”型几种约束条件。

下面定义这类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

设原问题是:min cx t s . x A 1≥1bx A 2=2b (5.1.6) x A 3≤3b x ≥0其中,1A 是n m ⨯1 矩阵,2A 是n m ⨯2矩阵,3A 是n m ⨯3矩阵,1b ,2b 和3b 分别是1m 维,2m 和 3m 维列向量,c 是n 维列向量,x 是n 维列向量。

现在,我们利用非对称对偶的表达式(5.1.3)和(5.1.5)给出(5.1.6)的对偶问题。

为此先引入松弛变量,把(5.1.6)写成等价形式: min cxt s . 31x x A - =1bx A 2 =2bx A 3 t x +=3b t x x x ,,3≥0其中3x 是由1m 个松弛变量组成的1m 维列向量,t x 是由3m 个松弛变量组成的3m 维列向量。

上述问题min t x x cx ⋅+⋅+003t s .⎥⎥⎥⎦⎤⎢⎢⎢⎣⎡=⎥⎥⎥⎦⎤⎢⎢⎢⎣⎡⎥⎥⎥⎦⎤⎢⎢⎢⎣⎡-3213332110000b b b x x x I A A I A t m m (5.1.7) 按照非对称对偶的定义,(5.1.7)的对偶问题是: max332211b w b w b w ++ t s .⎥⎥⎥⎦⎤⎢⎢⎢⎣⎡-332113210000),,(m m I A A I A w w w ≤[]0,0,c即max332211b w b w b w ++t s . 332211A w A w A w ++≤c (5.1.8)1w ≥03w ≤02w 无限制其中1w ,2w ,和3w 分别是由变量组成的1m 维,2m 维,和3m 维行向量。

定义(5.1.8)为(5.1.6)的对偶问题。

由(5.1.8)可知,原问题中的约束x A 1≥1b 所对应的对偶变量1w 有非负限制,x A 2≥2b 所对应的对偶变量2w 无正负限制,x A 3≤3b 所对应的对偶变量3w 有非正限制。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构成对偶规划的一般规则例max321xxx++-t s.3212xxx++≤253212xxx-+-≥ 2(5.1.9)321x x x +-=321,x x ≥0min 3213225w w w ++t s . 321w w w +-≥-13212w w w -+≥13212w w w +-=11w ≥0,2w ≤05.1.2 对偶定理下面研究对偶的基本性质。

由于不同形式的对偶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我们仅叙述并证明关于对称对偶的几个重要定理,其结论对于其他形式的对偶仍成立。

原问题:min cxt s . Ax ≥b (5.1.1)x ≥0对偶问题:max wbt s . wA ≤C (5.1.2)w ≥0定理 5.1.1 设)0(x和)0(w分别是(5.1.1)和(5.1.2)的可行解,则)0(cx ≥b w )0(。

证明:利用对偶定义很容易得出定理的结论。

由于)0(Ax≥b 和)0(w ≥0,则有)0()0(Ax w≥b w )0( (5.1.10)由于c ≥A w )0(和)0(x ≥0,则有)0(cx≥)0()0(Axw(5.1.11)由(5.1.10)和(5.1.11)即知)0(cx≥b w )0( 证毕上述定理表明,就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可行解而言,对于对偶中的两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任何一个可行解处的目标函数值都给出另一个问题的目标函数值的界。

极小化问题给出极大化问题的目标函数值的上界;极大化问题给出极小化问题的目标函数值的下界。

推论1 若)0(x和)0(w分别是(5.1.1)和(5.1.2)的可行解,且)0(cx =b w )0(,则)0(x 和)0(w 分别是(5.1.1)和(5.1.2)的最优解。

推论2 对偶规划(5.1.1)和(5.1.2)有最优解的充要条件是它们同时有可行解。

推论3 若(5.1.1)的目标函数值在可行域上无下界,则(5.1.2)无可行解;反之,若(5.1.2)的目标函数值在可行域上无上界,则(5.1.1)无可行解。

定理5.1.2 设(5.1.1)和(5.1.2)中有一个问题存在最优解,则另一个问题也存在最优解,且两个问题的目标函数的最优值相等。

证明 (看黑板)设(5.1.1)存在最优解。

引进松弛变量,把(5.1.1)写成等价形式: min cxt s . b v Ax =- (5.1.12) x ≥0 v ≥0由于(5.1.12)存在最优解,因此能够用单纯形方法(包括使用能避免循环发生的摄动法)求出它的一个最优基本可行解,不妨设这个最优解是⎥⎦⎤⎢⎣⎡=)0()0()0(v x y相应的最优基是B 。

这时所有判别数均非正,即j j c p w -)0(≥0 j ∀ (5.1.13) 其中1)0(-=B c wB ,B c 是目标函数中基变量(包括松弛变量中的基变量)的系数组成的向量。

考虑所有原来变量(不包括松弛变量)在基B 下的判别数,把它们所满足的条件(5.1.13)用矩阵形式同时写出,得到 c A w -)0(≤0即A w )0(≤c (5.1.14)把所有松弛变量在基B 下对应的判别数所满足的条件(5.1.13)用矩阵形式表示,得到 )()0(I w - ≤0即)0(w≥0 (5.1.15)由(5.1.14)和(5.1.15)可知,)0(w 是(5.1.2)的可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