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虎汤禁忌证知识分享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
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
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
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
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三位中医高手讲解白虎汤
三位中医高手讲解白虎汤
一、刘炳凡讲白虎汤
《伤寒论》白虎汤共8条。原文条码据宋本(26、168、169、170【2】、176、216、350)——下同。
此外,虽有白虎证的现象而不用白虎汤者1条(25)。此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玉函经》作'若脉但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陆渊雷云:“大汗而脉洪大,疑似阳明白虎证,然汗出为桂枝,白虎共有之证,脉但洪大而无烦渴壮热之主证,则非白虎证明矣,故撇开现象抓住本质,仍与桂枝汤,解肌和营卫而汗自止,化气调阴阳而脉自敛,此为下一条同样“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作鉴别,因为“四大”是白虎汤的主要证治,上条从临界线排疑是借宾定主之法。示人要注意病的本质,不要为现象所惑;临证察机,要善于在临界线上排疑。
然而白虎汤的组成是符合辛凉重剂解热原理的,石膏辛甘大寒以解肌清胃,知母苦润,以泻火滋燥,甘草、粳米和胃缓中,此有制之师也。刘完素加生姜三片以济其寒,张锡纯以西党代人参、以淮山代粳米亦甚恰当。
如168、169两条白虎加人参汤证。前条有“时时恶风”类似桂枝汤证。后条有“背微恶寒”类似附子汤证。但这都是病的现象,而“大渴,舌上干燥心烦,欲饮水数升者”,乃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本质。
为什么出现不协调的症状?汪苓友说:“时时恶风者,乃热极汗多,不能收摄,腠理疏,故时时恶风也。”钱天来说:“背微恶寒,口燥渴心烦者,乃内热生外寒也,与少阴证口中和而其背恶寒者相鉴别,临证时注意寒热二字,若高热之时,不应寒而恶寒者极须深思。”(此热高心弱的表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等类似阳虚表证,但只要抓住舌上干燥与大烦渴饮水多的主证,就不难确诊。
白 虎 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50g)碎甘草二两(6g)炙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功用] 清热生津。[主治]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病机分析] 本方证病机为伤寒热邪内传阳明经,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热,或温热病邪热传人气分。阳明属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主肌肉,其经脉上循头面,正盛邪实,热邪
炽盛,故壮热面赤不恶寒;热灼津伤,欲饮水自救,而见烦渴引饮;热邪迫津外泄,因而出现大汗;由于大热伤阴,加之汗出耗津,而见大渴;大热之邪,充斥经脉,脉见洪大而数。此即所谓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之四大证。此外,尚可兼见舌质红,苔白而干,气粗如喘等一派里热之象。其发病总由里热炽盛所致。但因其里热属无形热邪弥漫,而未与有形之积相结,故不致出现便秘腹痛等实热内结之象。[配伍意义] 本方证邪既离表而人里,故不可发汗;虽里热炽盛但尚未至腑实便秘,故不宜攻下。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当首选大清里热之品。然因热盛伤津,若用苦寒直折,则恐伤津化燥,愈伤其阴。即如柯琴所说:“土燥火炎,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矣。经曰:甘先人脾,又曰:以甘泻之……以是知甘寒之品,乃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3)。因此,当以甘寒滋润,清热生津之法治之。方中重用石膏,辛甘大寒。辛能透热,寒能胜热,故能外解肌肤之热,内清肺胃之火,甘寒相合,又能生津以止渴,可谓一举三得,故为方中君药。张锡纯认为石膏“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说明石膏长于透热除烦而生津止渴,为退大热、复津液
白虎汤临床应用及禁忌证探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5 ·
白虎 汤 临 床 应 用 及 禁 忌 证 探 析
广 州 医学 院 第 二 附属 医院 (510260) 金 文 君
探 析 白虎 汤 临床 应 用 及 禁 忌证 。根 据 临床 应 用 白虎 汤 的 范 围及 经验 ,分 析 清 代 温病 学 家 吴瑭 白虎 “四 禁 ”。 指 出 只要 抓 住 里 热 炽盛 ,白虎 汤 可 以广 泛 运 用 于 临 床 各 科 ,不 必 受 吴 瑭 白虎 “四 禁 ”所 束 缚 。 吴瑭 四 禁 的 不 妥 在 于 每 禁 只提 一 个 症 状 ,而 没 有 把 着 眼 点 放 在 证 上 ,因 为 单 一 的 症 状 或 体 征 不 能 代 表 疾病 的 本 质 —— 证 。 白虎 汤 四禁 的提 法 混 淆 了症 与证 的 关 系。 白虎 汤 为 达 热 出 表 、清 气分 热 的 主 方 ,其 禁 忌 证 应 是 “若 非 阳 明 气 分 热 盛 ,不 可 与 也 。”
只 要 抓 住 里 热 炽 盛 这 个 关 键 ,则 不 论 外 感 病 还
是 内 伤 病 均 可 大 胆 应 用 白 虎 汤 ,并 可 广 泛 运 用 于 临 床 各 科 ,如 传 染 科 、内儿 科 、口腔 科 、神 经 科 、眼科 、妇 产 科 等 。 如 用 该 方 治 疗 流 行 性 乙 型 脑 炎 、n 流 行 性 出 血 热 、∞ 麻 疹 毒 邪 内 陷 、“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㈨ 肺 炎 、¨ 产 褥 感 染 、 糖 尿 病 、 变 应 性 败 血 症 、C9 3红 斑 类 皮 肤 病 、。∞抗 精 神 病 药 物所 致 副 反 应 性 病 证 n”均 取 得 良效 。结 合 笔 者 多 年 应 用 白虎 汤 的 体 会 ,认 为 临 床 各 科 疾 病 在 发 生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某 一 阶 段 ,如 果 表 现 为 里 热 炽 盛 ,则 可 应 用 白 虎 汤 加 减 治 疗 ,效 果 甚 佳 。现 举 验 案 如 下 :
白虎汤的食用方法及禁忌事项
白虎汤的食用方法及禁忌事项
白虎汤的食用方法及禁忌事项
2018-07-18
白虎汤是一种清热方剂,可以清气分热,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对身体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下面就看看,白虎汤的功效主治和食用方法:
一、白虎汤的功效主治
1、白虎汤具有清热生津的效果,主要治疗阳明、气分热盛的症状,只要是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的现象,都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2、白虎汤中药材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可以清热解气,以制可以治疗阳明内盛的热邪,还可以止渴除烦,促进身体有效吸收。
3、白虎汤中的知母,味苦性寒,品质润喉,寒气有助于石膏,可以清热解毒,润可以帮助石膏生津。石膏与知母混合使用,可以加强清热生津的功效。对身体有很好的疗效。
二、白虎汤的食用方法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组成配方,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有效抵抗疾病,一般食用方法是用水煎煮,水一半,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三、白虎汤的禁忌事项
1、人脉浮弦而细者,不能服用。
2、脉沉者禁忌服用。
3、不渴者,禁止服用。
4、汗不出者,也不能服用。
白虎汤对身体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可以去除湿气,清热祛湿,有效治疗疾病,帮助身体恢复健康。特别是对于人们预防疾病有一定的发挥效果,而且苏合香丸效果很好,能够促进身体平衡,提高身体免疫力。
关于白虎汤和栀子豉汤的思考
关于白虎汤和栀子豉汤的思考
转:《关于白虎汤和栀子豉汤的思考》节选网上文章,作者未知
去年四月间女儿一次发热咳嗽,热至唇焦,大汗出,咳逆倚息不得卧,麻杏石甘汤解之。差后复发低热,颠倒懊侬,以栀子豉汤解之。
今年五月间,女儿口腔溃疡,口臭喷人,以白虎汤解之。
今年七月间,游泳闭汗,亢热无汗,又主以白虎汤加味。差后复发低热,仍须以栀子豉汤解之。
这次九月间的发热,高热无汗,仍然以白虎汤合银翘散加减解之,差后复发低热,再用还是不效,还是以枳实栀子豉汤解决。
我反思这几次的治疗,口腔溃疡案不发热,其他三案发热的情形都差不多,先是低热,差不多一天后,才烧得高了。而且这个发热和桂枝汤证的发热是不同的。但是我又似乎表达不清楚到底怎么个不同。有人曾经描述过白虎汤证的发热是由里往外,所谓里热熏蒸,蒸蒸发热,而桂枝汤证的发热是翕翕发热。非亲历者,如何分别?
差后的复发,也只是复发低热,而且用原来的石膏剂不管用。但是用栀子豉汤就是管用。仲景《伤寒论》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说的一点不差。郝万山老师讲解栀子豉汤,认为是病后余热未尽,还剩余一些炎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我觉得讲的很精彩。
而今年的三次白虎剂,口腔溃疡没见大汗出,只是口臭喷人而显出胃热弥漫。后两次发热,皆为先低后高,除了背脊部似有微汗,其余通体无汗。读《郝万山讲伤寒论》,在讲到170条时郝老师曾提到古人归纳的“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白虎”的使用禁忌,也就这么提了一下,并没有往深里讲。那么我脑海里就先存了“无汗不可用白虎”的禁忌,所以遇到高热无汗,就首先排除了白虎汤,这个禁忌实际上妨碍了我的辩证用药。今年这三次用白虎剂取效之后,我就怀疑这个禁忌有问题。
白虎汤
白虎汤
白虎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药同煎二次,
米熟汤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
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转侧,若为厥
热,兼手足厥逆。
{临证加减] .
1.白虎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
芩、枳实、甘草。胃脘痛而呕恶去桔梗,加厚朴、砂仁、
炒莱菔子;气津不足去黄芩,加太子参。每日l剂,水煎分3次
饭后1小时温服。病重每日2剂,2小时服l次。4日为1个疗 2.及白虎汤加味治疗高热:以银花、连翘、知母、薄荷各
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许为基本方。上感
加荆芥、防风;扁桃体炎加元参、僵蚕、牛蒡子;支气管炎加鱼
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高热持
续不退或皮下出现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龙;热盛神昏抽搐选加钩藤、石决明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工粒冲服)。每日2剂,
水煎顿服,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福建中医药,1995。cs,:lo]
3.柴葛白虎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
9g,葛根、石膏各30g,银花、黄芩各15g,秦艽、防风各12g。
每日2剂,分4次口服。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
蒌、川贝;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无汗恶寒甚者加麻
黄,去黄芩、知母。[江西中医药,1990,c3,:25] ] 4.白虎汤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以白虎汤为主,加黄芩、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一、白虎汤的概述
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的一方经典方剂,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创。它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表里两虚、热邪侵袭所致的高热、口渴、大汗、脉象浮数等症状。
二、方剂组成
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包括:
1.石膏:具有清热解毒、降火的作用。
2.知母:具有清热生津、滋阴降火的作用。
3.粳米: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
4.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缓解症状的作用。
三、方剂功效
白虎汤的主要功效有:
1.清热解毒: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热毒。
2.生津止渴:知母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解除口渴的症状。
3.养阴润燥:粳米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可以缓解因高热而引起的口干舌燥。
4.调和药性: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四、方剂应用
白虎汤适用于以下情况:
1.伤寒病初起,表里两虚,症状轻微,如发热、口渴、大汗等。
2.体内有热邪侵袭,导致高热、口渴、大汗、脉象浮数等症状。
3.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五、方剂应用禁忌
白虎汤在以下情况下禁用:
1.体内有实热或湿热壅盛的情况。
2.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患者。
3.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六、方剂用法与剂量
白虎汤的用法与剂量如下:
1.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60克,甘草6克。
2.将石膏、知母、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熟成粥状。
3.最后加入甘草煮沸片刻即可。
七、方剂方解
1.石膏:清热解毒,降火。
2.知母:清热生津,滋阴降火。
3.粳米:养阴润燥。
4.甘草:调和药性,缓解症状。
八、方剂临床应用
白虎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特别是表里两虚、热邪侵袭所致的高热、口渴、大汗等症状。它具有疗效确切、作用迅速的特点,是治疗伤寒病的常用方剂之一。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一、引言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其中的白虎汤条文是该书中的一篇重要内容。本文将对《伤寒论》中关于白虎汤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二、白虎汤的起源与作用
白虎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主要由黄连、知母、石膏和甘草等草药组成。《伤寒论》中记载了使用白虎汤来治疗伤寒病的方法和效果。
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它适用于治疗因热毒引起的高热、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以及出血不止、尿血等情况。
三、白虎汤的配方与用法
根据《伤寒论》中的记载,白虎汤主要由以下几味中药组成:
1.黄连: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2.知母: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作用。
3.石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4.甘草:有调和药性、缓解其他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
将以上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汤剂,常见的剂量是黄连6克,知母9克,石膏15克,甘草3克。将草药加水煎煮后服用。
四、白虎汤的适应症与禁忌
白虎汤适用于治疗伤寒病及相关症状,如高热、口渴、大便秘结等。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出血不止、尿血等情况。但是,由于白虎汤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所以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需要慎用或禁忌使用:
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白虎汤。
2.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白虎汤。
3.体质寒凉、容易感冒的人也应慎用。
在使用白虎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疗程,并遵医嘱服用。
五、白虎汤的临床应用
白虎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它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场景:
1.治疗伤寒病:白虎汤是治疗伤寒病的经典方剂之一,它可以清热解毒、凉血
中药白虎汤的功能主治是
中药白虎汤的功能主治是
白虎汤
一、白虎汤的概述
白虎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它由桂枝、石膏、甘草和芍药四味组成,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下面将介绍白虎汤的具体功能主治。
二、白虎汤的功能与主治
白虎汤有以下功能主治:
1.清热解毒:白虎汤能够清热解毒,对于热毒壅盛,出现高热、口渴、
目赤、咽喉肿痛等症状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例如,对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病症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利湿退黄:白虎汤能够利湿退黄,对于湿热内蕴引起的黄疸病症有
疗效。湿热内蕴是指体内湿气与热邪相结合,经过化生的过程产生的病邪。白虎汤可以通过利湿的作用,有效减少体内湿气和热邪的积聚,从而达到退黄的效果。
3.疏风发汗:白虎汤有疏风发汗的功效,对于风热表现明显的疾病有
一定的治疗作用。风热是指热邪与风邪相结合,引起的病邪。白虎汤可以通过疏风发汗的作用,排出体内的风热,从而减轻相关症状。
4.解表宣肺:白虎汤有解表宣肺的功效,对于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
咳嗽、头痛等症状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外感风热会导致肺部功能异常,通过白虎汤的治疗,可以刺激肺部的正常功能,缓解相关症状。
5.清肺利咽:白虎汤可清肺利咽,对于口咽部的炎症引起的疼痛、肿
胀、出血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通过白虎汤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进伤口的修复。
三、白虎汤的应用范围
白虎汤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热性疾病: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
•风热病证:感冒、咽喉肿痛等。
•湿热内蕴症:黄疸、低热不退等。
•肺部感染:支气管炎、咳嗽等。
需要注意的是,白虎汤属于中药方剂,在使用之前应咨询中医师的建议,并严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是古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之一,它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处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将为大家生动、全面地介绍《伤寒论·白虎汤条文》的内容。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基本情况。它说:“伤寒者,發熱而谵語,谵語而遺溺,遺溺而脉浮,浮則不痛,不浮
則痛。”说明了伤寒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热、谵妄、小便失禁以
及脉搏浮动等症状。
随后,《伤寒论·白虎汤条文》详细介绍了白虎汤的配方和用法。它说:“白虎汤,石膏二兩,炙甘草一兩,大黄半兩。”白虎汤主要
由石膏、炙甘草和大黄组成,这些草药分别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脾胃、泻火通便的功效。配方中的药物比例经过精确的计算,具有良好的疗效。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同时也指出了白虎汤使用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它说:“得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浮弱者,可发汗。”说明
在伤寒病初期,如果患者仍然表现为热症,脉搏浮弱时,可以使用白
虎汤进行发汗治疗。但对于病程较长或者脉搏没有浮弱的患者,则不
适合使用白虎汤。
此外,《伤寒论·白虎汤条文》还提到了白虎汤的疗效和注意事项。它说:“见咽喉痛,口燥而渴,便结而硬者,白虎汤主之。”说
明白虎汤不仅对发热症状有良好的疗效,还能够缓解咽喉痛、口干口
渴、大便干结等相关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也同时提到:“白虎汤,发汗解表,利小便,此人病证与虎同悲也。”提示使用白虎汤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避免使用不当导致身
体过度损伤。
综上所述,《伤寒论·白虎汤条文》通过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基
白虎汤四禁
有没有见脉浮弦细但依然表现出大热、大渴、出汗的情况?
二、脉沉者,不可与也
沉而无力
脉
沉而有力
1.沉而无力,即便见热象,多为真寒假热之证,火不归元,虚阳外越,不可 贸用。
2.沉而有力,见热多为阳明腑实之证,此时多兼腹痛拒按,舌苔黄燥,热结 旁流等实 热征象,治当攻下。
3.此外,热郁阳明而未外发。亦可见沉脉假象。(参考张氏医案)
LOGO
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脉沉者,不可与也
不渴者,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LOGO
仅凭一症或脉象是否过于片面? 对比: 《伤寒论》中白虎汤禁忌:伤寒,脉浮, 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症
脉
舌
一、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LOGO
浮脉浮主表,弦为寒饮之脉,
脉象
细为正虚气血不足之象
01 太阳
02 阳明
03 少阳
身重
腹满,口不仁面垢, 谵语遗尿
难以转侧
从白虎汤论温病与伤寒之别
从白虎汤论温病与伤寒之别
摘要:通过白虎汤在《温病条辨》、《伤寒论》中的运用,来论述其在伤寒与温病中的区别,以利于临床使用。
关键词:白虎汤;温病条;辨伤寒论
1.《温病条辨》之白虎汤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1]也有记载,在上焦篇第 7 条云: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吴氏认为白虎汤适用于温邪由太阴肺络卫分顺利传入阳明胃经气分的证候。热势亢盛,邪热向外而见脉洪、舌黄、面赤;邪热虽言向外,阳遏于里,欲出而又不能透达则恶热;热逼津液,肺胃津伤则见大汗、渴甚。白虎汤药重力猛功专,清气分之大热,实属“辛凉重剂”。正如吴瑭所言:“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飙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温病条辨》中又提出了白虎汤的四大禁忌,其曰:“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之;脉沉者不可与之;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不渴者不可与之。”大热、大渴、脉洪大是阳明气分热盛之三大主症,亦为白虎汤证之辨证要点,热不盛不可用白虎汤,以防凉遏之弊。当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升,太阴温病亦可见反不渴,但舌必紫绛,脉必细,身有灼热,与白虎汤证不难鉴别。热盛者多见汗出,然汗不出者未必热不盛,故汗不出者不用白虎汤有失周全,若热盛于里,即使无汗,亦可用白虎汤退热保津。《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条云:“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此条阳明温病讲述的是两个阳明,均有高热,白虎汤证也可以有大便闭,小便涩,但没有腹满拒按,脉象浮洪。因此,通过吴氏在太阴温病与阳明温病所述,白虎汤既能清肺热,又能清胃热。
古方|白虎汤:伤寒派的清热名方
古⽅|⽩虎汤:伤寒派的清热名⽅
⽩虎汤
【名⽅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膏(碎),知母,⽢草,粳⽶。
【整体药性】寒凉。
【功能主治】清热⽣津。
【典型征象】⽤于⾼热⼤汗,⼝⼲⾆燥,烦渴引燥,脉洪⼤有⼒。
【禁忌⼈群】脉沉、不渴、不出汗者禁⽤。
⽩虎汤,最早记载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书。⽩虎汤问世以后,其良好的药效被历代中医奉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中医认为“⽩虎”是西⽅⾦神,对应着秋天凉爽⼲燥之⽓。以⽩虎命名,⽐喻本⽅的解热作⽤迅速,就像秋季凉爽⼲燥的⽓息降临⼤地⼀样,⼀扫炎暑湿热之⽓。因此,外感热病,清热泻⽕,当推⽩虎汤。
⽩虎汤虽然只有4味药,却互相配合,在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的基础上,成为清热泻⽕的经典名⽅。本⽅以“四⼤”(即⼤热、⼤汗、⼤渴、脉洪⼤)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实际使⽤中遇有脉数有⼒、⾼热、⼤汗、烦渴者即可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
快速去除伤寒,定⽤⽩虎汤
有⼀句民间谚语“若是他⼈母,定⽤⽩虎汤”,据说这句谚语的来历与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医治母病有关。
叶天⼠是清代苏州名医,因医术精湛、医风严谨、医效卓著⽽声名远扬。有⼀次,叶天⼠⼋⼗⾼龄的母亲重病(后疑是伤寒),虽然他精⼼诊治,但母亲的病⼀直没有痊愈。其实母亲发病的时候,叶天⼠就想⽤⽩虎汤治疗,但⼜害怕母亲年迈,难胜药⼒,所以犹疑不决,迟迟未⽤。后来侍药的弟⼦⽆意给他母亲服⽤⽩虎汤之后,母亲的病竟然有了起⾊。叶天⼠这才⽴即配药煎好让母亲服,叶母服药后很快就康复了。叶天⼠知道⾃⼰由于⾝为⼈⼦,犹豫不决⽽致贻误⽤药,侍药弟⼦没有这种顾虑反⽽令叶母好转。于是,“若是他⼈母,定⽤⽩虎汤”这⼀句民间谚语,也就流传⾄今。
白虎汤是什么?
白虎汤是什么?
用量: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用法: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义:本方原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代表方。本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所致。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虽是苦寒也有达不到的。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禁忌: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猪苓汤”猪苓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因本方为渗利之剂,若内热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
寒
论
第
176、219
条
原文: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注释:
表有热,里有寒:宋臣林亿等有按语云:“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据此理校,表有热,里有寒句,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里有热,表无寒”。“里有热”自是白虎汤的适应证,“表无寒”则提示无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这一修改,可供参考。当然也有个别医家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
指热痹,关节有红肿热痛,因为关节在四肢体表,这就是表有热;而热痹在里并无一般意义上的热邪,所以可以说里有寒。而《伤寒论》原书第176条是放在两条风寒湿痹证治的原文之后的,将其看成是热痹,并非没有道理,何况用白虎汤加减来治疗热痹也是有效的。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如蒙尘垢。
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这段主讲:论阳明表里俱热的证治和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治。
解释:
阳明胃热弥漫证的主症和病机:
脉浮滑,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炽于里。故其证当为胃热弥漫,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见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等。“表有热,里有寒”句,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诸注虽难如意,似也不必强解。然以方药而测病证,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方法之一,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恐不得妄投。至于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热痹,则以关节红肿热痛为辨证要点,不必拘泥于里热是否炽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治疗阳明热证的经典方剂,为历代医家所喜。然而对于白虎汤的禁忌证,自古就争论不休。作为一名尚在学习阶段的中医学生,我在阅读了各种文献资料后,也想阐述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看法。
说到白虎汤的禁忌证,当推明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白虎汤“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 脉沉者, 不可与也; 不渴者, 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 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第一禁“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脉弦,主病在表在上,属邪实。脉细者,主患者气弱体虚。原文中所说的脉弦而细,表明病人虽气血不足,但邪在表在上。我以为,吴氏之所以将其例为禁忌证,是怕其人正气已虚,若再重用石膏辛凉伤正。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也就是说,白虎汤既不损正气,且能清虚实之热,又能逐热外出。况且,在许多临床上可见脉虽浮弦而细,然病者症见高热、口大渴、尿黄、汗出舌红苔黄者, 辨证应属于里热炽盛。
第二禁“脉沉者, 不可与也。”阳明气分热盛这一证候的脉象可以见脉沉数。沉脉主里证。张锡纯就认为阳明郁热, 失于外达, 虽见脉沉伏, 又何妨用白虎解热。他曾治一人, 全身发冷, 两腿疼痛, 诊其脉甚沉伏, 郁于阳明, 经用大剂白虎加连翘治愈。以上两禁皆以脉象为症状描述,但脉象毕竟仅仅是四诊之一,而且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单凭脉象就判定是否为白虎汤禁忌证显然不合适。
第三禁“不渴者, 不可与也。”在《伤寒论》里对白虎汤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及口渴用白虎汤,而是提及口渴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明口渴时加人参,不渴时即用白虎汤原方。外感发热, 表证可以非常短暂, 或者病邪一下就进入气分热盛阶段, 此阶段早期,病人可以出现高热而口不渴, 汗出尿黄, 脉数等症状。故吴氏的说法显然不可取。
第四禁“汗不出者, 不可与也。”吴氏认为,病人不出汗,若轻率投以白虎汤,则会导致表邪抑塞,由表入里,加重病情。然而,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及白虎汤有三处。①“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③“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此三处中仅有阳明篇中提及汗出,太阳篇和厥阴篇均未提及。《伤寒论》175条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在这里,把脉浮、发热、无汗三个症状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表不解”之证,才是白虎汤的禁忌证。故单单把汗不出作为禁忌证标准是不对的。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好比白虎汤的禁忌证。医学生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大量接受书本知识的阶段,书本上各家理论的对与错还无法亲自在临床实践中找到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自己探求原方原意,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在不断的探讨中进步,这样才能真正辨证,灵活运用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