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古诗。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请大家认真听讲。

第一首古诗是《春晓》。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我们来读一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大家听到了这首诗的节奏感了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春天的早晨醒来时,处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而夜晚的风雨声和花朵的凋谢,则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静夜思》。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独自夜晚的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使人联想到地上的霜,景象清新而寂静。

诗人举头仰望明月,再低下头来时,才发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如此之深。

最后一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请大家一起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高楼望远时的景象,表达了追求进步和发展的豪情。

白天的阳光从山的尽头倾泻而下,黄河水流不息,向着大海奔腾而去。

诗人欲求洞察更广阔的视野,就要再爬上更高的楼层。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还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一些古诗,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和博大精深。

谢谢大家。

结束语:通过这堂古诗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的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让自己沉浸在美妙的诗意中,增强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也是(来一起)——生:《古诗三首》师: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重点来学习一首古诗,请大家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一首诗的意思。

明白了吗?好,开始吧!生:(学生自由朗读.预习)师:他在想这首诗的意思了。

(稍停片刻)行了是吗?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这位同学,来。

生1:读诗。

师: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多音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师指“供”), 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看一看。

生:从事。

师:从事。

那么在这儿它怎么读呢?应该读第一声,对了,你来读一读。

生1:(生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2:(边读边笑)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读整首诗)师:非常好。

来看,这里也有一个生字,我们要特别注意,来看什么字?这是什么字?(耘)对,耘,这是什么?(师点“耕”)“耕”,对,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这个“耘”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生:那个偏旁应该有三横,不要写成有两横。

师:好,同学们,我在想啊,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生:(自由朗读)师:谁发现了?两位,三位,四位,五位……生1:我发现这些是写农村景色的。

师:是写农村生活的,是不是啊?好,一点发现了,还发现了什么?生2:我觉得这首诗一句到两句是写他们种田、种地的。

师:也都是写到了农村生活的。

生3:这首古诗是写乡村四月情景的。

师:写的是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事儿。

生4: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春天的。

生5: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写的。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二)教学目标1.学会“昼”“耘”“桑”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第一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

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

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完形填空。

师生评价)二、画所见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

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生(齐):叶绍翁!/ 8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

有——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三、抒所感(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实录 《1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实录 《1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绝句》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登高》(学生背诵)。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党习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

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生:香读出来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

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生:读以上两句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

读出来喜欢这春色吗?读全诗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

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拓展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色,写了不少诗来赞美:1、略读两首诗: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牧童一、导语,引童趣(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

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

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

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

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

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在夜晚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景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生 1:我觉得夜晚很安静,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生 2:我有时候会害怕,因为天黑黑的。

师:大家的感受都很独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叫《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

叶绍翁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

三、初读古诗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范读一遍,大家认真听。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师:接下来,大家再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四、诗句解读师: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夜书所见”,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 1:应该是在夜晚写下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师:非常棒!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在夜晚都看到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 2:我觉得是梧桐叶被风吹得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在外的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师:理解得很不错。

那“萧萧”这个词,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生 3:我想到了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的样子。

师:对,“萧萧”就是形容风声的。

那“动客情”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4:就是让游子产生了思乡的感情。

师:很好。

那我们接着看下面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旁还有一盏灯亮着。

师:不错。

那这里为什么会提到儿童捉蟋蟀呢?生 6:可能是诗人看到儿童玩得开心,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更加思念家乡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大家再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 7: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的活动,抒发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古诗三首《山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山行》《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一、秋言秋语,引入古诗师:孩子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认识吗?秋师:一起来读。

秋。

看到秋字。

你的脑海当中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来说。

生:想到秋天师:想到了秋天,秋天里在你的脑海当中有怎样的景象?生:就想到秋天里面有枫树的果实。

师:这是一个丰收的秋,你来说。

生:我想到秋天里面菊花盛开。

师:看深秋,菊花盛开,多美的景色,你呢?生:我想到了银杏树叶变黄的时候。

师:金色的秋天是不是?关于秋的4字词语?你积累了哪些?你来说。

生:师:孩子们太棒了。

金秋时节,五彩缤纷,层林尽染,金秋还有刚才这名同学说别样的天气,秋高气爽,秋风习习,更有大家最喜欢的丰收的喜悦,你会读吗?秋收冬藏,硕果累累,很好,孩子们。

二、结合诗意,感悟情思师:那么当秋走进古诗当中,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境呢?这节课张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古诗中的秋,去感受秋别样的意境。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首诗《山行》真好,读的时候再准一点就更好了。

师:自己试着读一读这首诗,注意红色的字是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开始。

师:看来同学们读的都非常好,而且能够一起来读出来这种声音。

谁能来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老师来请一名同学,好,请你。

生:师:第一遍读古诗,不但读的字正腔圆,而且还读出了节奏。

太了不起了。

谁还能试一试?老师相信一山还有一山高。

好,请你来。

生:师:非常勇敢的孩子。

好诗不厌百回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山行》,预备起。

生:师:孩子们,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但要把诗读通,读准,还要走进诗中,去感受诗人描绘的景色,去体会他们要表达的情感。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起来找一找,在《山行》这首诗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景物可以用笔来圈画,开始。

好,看一下哪些同学,你找到的是?生:寒山。

师:寒山是《山行》当中的深秋景物,你找到的是二月花,二月花,是不是《山行》当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我们留着。

一会儿咱们再来解答。

你来。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惠崇春江晚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过江边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春江晚景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句意象相关的自然景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象。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如春风、鸭戏、竹外桃花等景物的描绘;二是分析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对仗、平仄等;三是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四是对作者苏轼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惠崇春江晚景》的基本内容、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自然之美,体会古诗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内容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理解,包括对诗句中描绘的景物、氛围、情感等要素的把握。例如,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竹、桃花、春江、鸭等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春日和煦景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在五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三首精选的古诗,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欢乐。

《登鹳雀楼》杜祈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祈咏的《登鹳雀楼》描绘了人们登上高楼之后所能观赏到的壮丽景色。

通过这首诗,杜祈咏表达了站在人生的巅峰,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的愿望。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给人以宽广无垠的感觉,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饱含着人们的追求和进取之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诗人通过“明月光”和“地上霜”两句诗,描绘出夜晚的寂静和凉意。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真切和深沉。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李白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创作的,充满了想象力和豪情壮志。

诗中以“瀑布”为主题,通过形容瀑布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无限向往。

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瀑布比喻成了银河从天而降,给人一种巨大而神秘的感觉。

通过欣赏这三首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古诗既有着深刻的内涵,又能够展示出古人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在学习和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多品味古诗的魅力,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好!。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诗歌就像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三首古诗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一下?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响亮,字音也很准确。

那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 2:诗人在晚上看到床前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呢?生 3:可能是因为月光很白很亮,就像霜一样。

师:说得有道理。

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 4:诗人抬头看着明月,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非常准确!在这首诗中,“思”字是整首诗的灵魂,它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一起再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孟浩然的《春晓》。

师:大家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老师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然后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学生朗读并思考)生 5:这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呢?生6:诗里有“春眠不觉晓”,还有“花落知多少”,春天睡觉很舒服,而且花会掉落。

师:回答得很棒!那“夜来风雨声”这句又说明了什么呢?生 7:说明晚上下了雨。

师:对,那诗人听到风雨声,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 8:可能会担心花朵被风雨打落太多。

师:嗯,有道理。

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生 9:既有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又有对落花的惋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

那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四、学习《咏柳》师:最后,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2022年10月15日,我校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如下: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整理好书包,起立,等待老师进入教室。

老师徐徐进入教室,同学们恭敬地向老师鞠躬致敬。

老师微笑着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古诗三首》。

”说完,老师拉开幕布,展示出三首诗的书面。

同学们好奇地观察着幕布上的三首古诗。

老师先将第一首《悯农》背诵给同学们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语音铿锵有力,音节分明,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真实感染力。

老师询问同学们是否了解这首诗的含义,同学们开始踊跃举手回答。

张同学说:“这首诗主要是在叙述农民的辛苦生活,虽然每年种地,但是收成很不容易。

”老师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回答,表示赞同。

接下来,老师背诵了第二首《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表达了诗人李白的豪迈与深情,让同学们感到振奋。

听完《将进酒》后,老师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娓娓讲解了这首诗的意义和背景。

同学们也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这首诗的深刻含义。

最后,老师背诵了第三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人类永远向上的愿景。

课堂最后,老师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对这三首古诗的思考和体会,同学们纷纷举手分享。

小舒同学说:“通过《悯农》这首诗,我更加珍惜我所有的衣食住行,感恩所有为我付出的人。

”小娟同学说:“《将进酒》这首诗,让我勇敢面对挑战,鼓起自己的勇气。

”小明同学说:“《登鹳雀楼》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深层含义,不停止向上进取,追求自己的梦想。

”看着同学们的思考与分享,老师布满在脸上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同学们积极思考和讨论,亲手和思想交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

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一、导入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浥”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

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

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二、读诗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

谁了解王维?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 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 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题目: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引言】在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进入了古诗的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基础,选择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进行教学。

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情趣。

【实录一】第一节课,我们选择了《登鹳雀楼》这首著名的唐诗。

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鹳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时的情景。

接着,我逐句解读,重点讲解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例如“揽”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对整首诗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录二】第二节课,我们选择了《静夜思》这首简短而深情的唐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的活动。

首先,我要求学生一起仿写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描述自己的卧室和月光的景象。

接着,我请几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共同欣赏和鉴赏。

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实录三】第三节课,我们选择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将军在凤凰台上眺望江山的壮丽情景,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在讲解中,我还介绍了唐代的历史背景,并与学生们一同探讨将军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总结】通过这三堂古诗课程,学生们除了学习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互动活动的设计,学生们也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古诗的学习,他们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培养了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结尾】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的内容,通过这三节课程,我们成功地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感受古诗,并在互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并未完全消化所学知识,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举例说明:
在讲解诗歌原文时,教师可以逐句解析,如“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提问“秦时和汉时的明月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诗句中的历史感。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烽火传递”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烽”字,并理解其在古代通讯中的作用。在创意写作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开头,如“月光下的边塞,一片宁静,只有...”,让学生续写,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帮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透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出塞》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的古诗,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它是我们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字句,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描述和对家乡的思念。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强调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
-诗歌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边塞战事的历史背景感到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古诗鉴赏能力的提升: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有限,难于体会古诗的深层次美感,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5.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表达的爱国情怀;
6.诗歌意境的描绘与体会,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边塞风光;
7.诗歌的创意性写作练习,例如:以《出塞》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诗中的画面或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背诵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夏日绝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Biblioteka 时5分钟)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夏日绝句》的基本内容、诗句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诗中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夏日景色描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描绘自然美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例如,让一些学生来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分析诗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如“翠色和烟老,波光共影流”,体会其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
-朗读节奏: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节奏感。
-词语理解: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如“鬼雄”、“翠色”,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含义,教师需提供具体的语境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背诵:《夏日绝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以及诗句的准确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示范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背诵全诗。
-诗意理解:把握诗中描绘的夏日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情怀。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唐诗三首》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唐诗三首》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唐诗三首》课堂实录4月10日,星期三,下午第五、六节,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第二十四课《唐诗三首》。

以下是课堂实录。

1. 导入环节首先,老师先让同学们背诵课本上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然后,老师向同学们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了解到哪些内容?同学们积极参与。

经过讨论和回答,我们得出了答案:这首古诗的作者是王之涣,他是唐朝盛唐时期的诗人。

从这首古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之涣对西林的景致的感受和抒发。

2. 学习内容老师接着向同学们介绍了新的学习内容——课本第二十四课《唐诗三首》。

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分别是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孟浩然的《登鹳雀楼》。

老师向我们讲解了每一首诗的背景、作者、创作时代和创作意图。

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3. 朗读和理解接下来,老师示范朗读一首诗,然后要求同学们跟着一起朗读。

大家朗读时,感情真挚、抑扬顿挫,把握了每一句诗的韵律和情感。

在朗读完一首诗之后,老师演示了如何理解诗歌。

她分别从诗歌的结构、用词和意境三个方面出发,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解每一首诗的含义和哲理。

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讨论,并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4. 探究诗歌语言在掌握了每一首诗的含义和哲理之后,老师通过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关键词汇和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探究诗歌语言的精妙。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时,老师向我们提出问题:什么是投袂断愁如线?请根据古代的衣袖选择他的含义,结合歌词解说。

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猜测、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经过讨论之后,我们逐渐发现了投袂断愁如线的真正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这首诗。

5. 总结回顾最后,老师要求同学们总结和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同学们有的说到:通过学习诗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唐朝文化和唐诗三百首;有的说到:通过朗读、理解和探究诗歌,我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有的说到:通过课堂互动,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和合理竞争的力量。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引言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是《古诗三首》,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创作等方式,深入挖掘古诗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首先,我将为学生简要介绍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特点。

例如,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登高远望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豁达的胸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以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

2. 朗读与赏析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让他们体会诗歌的语言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节、节奏、声调等要素,感受诗歌的美感。

接着,我会带领学生逐句赏析诗歌,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我将组织一次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改写或者创作新的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创作技巧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也会邀请有经验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4. 总结与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们可以回顾自己在本次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此外,我还会邀请学生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我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解《春望》时,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课堂实录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课堂实录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课堂实录四上9古诗三首-暮江吟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遣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4.尝试由书本走向生活,多角度地理解诗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

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熟读师:同学们,今天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一共有三首古诗,第一首题目叫《暮江吟》,注意这个暮,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一个莫,下面是一个日。

什么意思?生:形容傍晚时太阳下山。

师:非常好,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暮就是傍晚,古代经常用一个字来表达意思,而我们现在一般都要用两个字来表达。

明白了吗?生:明白师:读课题——生:暮江吟师:第二首是?生:题西林壁师:这个题就是书写或者题写,这首诗写在哪里呢?生:西林寺的墙壁上师:苏轼把这首诗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读——生:题西林壁师:第三首是——生:雪梅师:注意雪是雪,梅是梅,中间要略微停顿读——生:好的,三首诗同学们会读吧!我们来读第一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读这首诗,慢一点,把它读正确,自己开始读。

生自由朗读《暮江吟》师:非常好,每个字都读清楚了,读正确了,第二遍读的时候读的稍微快一点,要读熟练。

好,自己读读两遍,看谁读的快。

生自由朗读《暮江吟》师:第三遍读的时候请你注意,读诗要读出节奏。

你看看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一句七个字,它是有节奏感的。

看到了吗?它一定是这样一种结构,所以读的时候该怎么读?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古琴曲,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引导学生谈论古诗的美感和价值。

2. 学习古诗《静夜思》(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3.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4. 学习古诗《将进酒》(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古诗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0.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10.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马诗》课堂实录师:我们已经學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一首给同學们听一听呢?(指名三位學生背诵古诗,对出现的不准字音予以纠正,并予以鼓励。

)师:今天,我们再来學习一首唐诗,请大家看老师写诗的名字。

(板书“马诗”)齐读课题。

同學们见过马吗?请说说。

(學生交流对马的认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可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

今天我们要學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

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

下面请同學们打开课本。

师: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

要把诗多读几遍。

(學生自读古诗,敎师巡堂辅导,了解學情,及时个别辅导。

)师:(指着一位同學)黄可欣同學很会學习,他读了几遍诗后,就把生字做上了记号,还把生字多读了几遍,这样就可以把生字记得更牢了。

(學生圈画生字,自读生字。

)师:同學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可不可以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呢?小组长可以把老师发给你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學一起读一读,考一考。

(小组内學习生字。

)师:同學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呢?(屏幕出示本首诗的生字。

指名一个小组先来齐读生字,再指名一个學生按顺序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燕”“络”“踏”,再指名一个學生不按顺序认读生字,及时肯定學生,并在肯定中指导读准字音。

)师:老师还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不用看字,只看你们的嘴巴,只要一做生字的口型,老师就能猜出是哪个字。

(师生玩猜字游戏)师:我们把生字都读准了,那么把这些生字送回诗句里去,我们能读准他们吗?请同學们再来读诗吧,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學生自读,敎师巡堂辅导)师:我们也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读一读。

(小组内一起读)师:谁可以来大声的读这首诗?其他同學要认真听,还要评价一下别人读诗。

生1:(读完了这首诗)生:李强同學读书声音很大,但是把“月似钩”的“似”字读成了“shi”。

师:王娜同學既会听,又会评。

他表扬了李强同學读书的声音大,但又能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真棒!(老师用卡片出示了读得不准的“月似钩”三个字,组织全班同學巩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精彩片段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

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读正确读流利。

(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

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很丰富,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

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

(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

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

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师出示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生:最后一句我来解释。

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生说不上来,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寺院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

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寺院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我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

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

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

酒旗是什么意思。

(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

)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图呢!看一看。

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

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
有酒喝,有酒店。

哦,以前叫酒家,还不能叫酒店。

你想啊,以前喝酒的地方,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开的,所以叫酒家。

生:酒吧。

师:还酒吧呢,什么网吧、书吧、氧吧,等等都是现在才有的。

记得还有首诗中曾经提到过。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估计诗的作者没有看到酒旗,所以就向牧童借问。

现在我们来看,酒旗风是什么意思呢?
生:酒旗在风中摆动。

师接:好象是在招引客人。

过来过来,喝点酒吧!(众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绿映红
师:由绿你想到了什么?
生:绿柳。

生:绿叶映衬着红花。

师:你由绿想到了绿叶,由红想到了红花。

你理解映就是映衬的意思,很好!生:绿树和红花互相映衬
生:在辽阔的绿地上,隐隐约约露出几朵红花。

师:绿映红,其实我的理解是绿草和红花,绿叶和红花都可以。

绿树和红花好象不太和谐,这三个字妙在这个映字上,光有绿草或者光有红花我们都不觉得很美,只有两样在一起相互映衬才感觉到美。

现在还有不理解的吗?
师:有的同学不理解莺,其实莺是一种鸟。

莺啼就是黄莺在啼叫,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说,可以说成——黄莺在唱歌。

对了,还有一个成语叫莺歌燕舞呢。

多美呀,黄莺和燕子都是美好春天的象征。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莺啼千里,而是千里莺啼呢?
师:如果是莺啼千里那就是说莺的歌声传遍千里了。

(众笑。


师:那么千里莺啼是什么意思?千里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夸张。

其实不然,这个千里就是指江南。

师:这个千里就是指千里江南,可是诗中为什么不说江南莺啼而说千里莺啼呢?这个千里有什么奥妙吗?
生:千里,千里马。

生:千里是到处。

生:江南有千里那么大。

师:千里其实就是指江南的每一个地方。

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江南呢,而用千里来代替?
生;这样是为了诗中的词语与题目不重复。

生:这样写出了江南的大,而江南两字我们感受不到大。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其实就证明了诗是最精练的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诗,你能解释这精炼的诗句吗?自己在下面好好说一说。

(生练习)。

师:我请两位同学说。

生: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

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
师:很好,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年-853年),而南朝(420年-589年),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

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写着春景不写了,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生:春天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今年来,明年不来了。

师:不会今年美丽,明年不美丽了。

生:南朝修建了那么多寺院,但是它们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师:同学们,是呀,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大多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为什么修建这么多寺院呢?原来是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

(众笑)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

杜牧心里想,你看看你们修了这么多寺院难道可以保佑你们的江山吗?杜牧想说什么呢?
生:杜牧想对皇帝说修建寺院还不如多关心关心老百姓。

师:是呀,修建寺院希望佛祖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生:皇帝呀,你只知道修建寺院,难道你不留心身边的美景吗?现在的大自然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难道你不知道欣赏吗?
师: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
村山郭酒旗风。

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请大家下课后写好。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一首诗。

(生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