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理论和信息融合理论的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设计与性能评估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设计与性能评估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设计与性能评估第一章引言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慧交通系统应运而生。

智慧交通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大量的交通数据,实现交通流量监测、智能调度、交通事故预警等功能,以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云计算为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与性能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以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设计与性能评估为题,分别从系统设计和性能评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二章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设计2.1 云计算及其在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应用首先,文章介绍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探讨了云计算在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云计算的核心特点包括弹性伸缩、按需自助服务、资源共享和快速交付等。

在智慧交通系统中,云计算可以提供高速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为系统的部署和管理带来便利。

2.2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架构设计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的架构设计。

该架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等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交通数据,包括交通信号、车辆流量、车速等。

数据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计算平台进行处理。

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交通数据,以备后续分析和查询。

数据处理模块利用云计算的计算资源,进行交通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交通流量监测、拥堵识别等功能。

第三章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性能评估3.1 性能评估的指标体系文章在此部分介绍了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性能评估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包括系统可用性、响应时间、数据准确性、系统吞吐量等多个指标,用来评估系统的性能。

3.2 性能评估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然后,文章探讨了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性能评估的方法和实验设计。

通过搭建实验环境和选择合适的性能评估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系统的性能。

3.3 智慧交通系统性能评估案例分析最后,文章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交通系统性能评估的过程和结果。

《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及应用研究》范文

《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及应用研究》范文

《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多源信息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多源信息处理、决策支持、安全监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深入分析其理论原理和具体应用。

二、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一)证据理论简介证据理论是一种通过收集、分析和综合不同来源的证据来评估事件可能性的理论。

在信息融合领域,证据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源信息融合,以实现对事件的综合评估和决策支持。

(二)信息融合方法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收集并识别不同来源的信息;其次,根据信息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和预处理;然后,利用证据理论对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和融合;最后,根据融合结果进行决策或行动。

三、理论原理(一)证据理论的核心思想证据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概率来衡量证据的可信度,进而通过不同证据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综合评估,得出事件的概率分布。

这种思想在信息融合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二)信息融合的原理信息融合的原理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信息综合评估和决策输出等步骤。

在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中,关键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不同来源的证据,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事件描述和预测。

四、应用研究(一)多源信息处理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在多源信息处理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传感器网络中,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可以提供同一事件的多种信息,通过信息融合方法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提高传感器网络的整体性能和准确性。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用于数据挖掘、社交网络分析等领域。

(二)决策支持系统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决策支持系统。

在决策过程中,通过收集和整合各种信息源的证据,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评估和比较,从而得出更全面、客观的决策结果。

该方法可以用于商业决策、军事决策等领域。

湘教通[2015]291号(附件1: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名单)

湘教通[2015]291号(附件1: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名单)



邢立宁 郭 正
姚煊道 王 王 王 鹏 晓 晓
邓劲生 麻震宇 周 李 敏 颖
王雪宇 鲁亚飞 刘雄伟 赵 侠
杨希祥 李 周 颖 敏
朱健民 李建平 尚建忠 洪华杰 计科峰 库锡树 孙多勇 肖卫东 龙 刘 军 燕
罗自荣 文晓希 唐 波
梁科山 张智永 张汉华 翟庆林 迟 妍
杨军宏 张连超 黄海风 关永峰 李 赵 博 翔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教学的深化改革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与实践 矿冶工程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实践 基于3D技术的课程设计改革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能源动力本科生交互式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以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学科 方向为例 适应国际工程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大班教学环境下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型研究 力学课程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工程图学”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混合式微课的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探索 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互联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 基因组医学推进临床医学教育 “5+3”一体化培养改革的口腔医学课程体系研究 诊断学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新型网络技术用于临床教学的研究 360度综合评价在临床医学课程考试与教学质量评价改革中的研究与 实践 基于翻转教学法的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彭金定 李 阎 瑶 坚
陈晓勤 文 灿
王华玲 李中旗 郭坤琨 温 和
胡爱平 郭斯羽 王 敏
唐群力 孟志强 石 冰

系统评价方法之云模型评价方法

系统评价方法之云模型评价方法

系统评价方法之云模型评价方法云模型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云模型理论的评价方法,能够将主观评价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进行量化评价。

云模型评价方法应用广泛,可以用于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评价。

下面将详细介绍云模型评价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云模型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主观评价转化为数学模型。

在进行评价之前,首先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指标的有机组成,包括评价指标的定义、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等。

建立好评价指标体系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

云模型评价方法使用了云模型理论中的标准云和自适应云的概念,将评价指标的值映射到云模型中。

标准云是指根据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和分布规律,形成的一种标准样本。

自适应云是指根据实际评价指标的取值,自动生成的一种模糊样本。

通过比较自适应云和标准云的形状,可以得到评价的结果。

云模型评价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产品质量的评价。

对于项产品,可以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品的外观、功能、性能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转化为云模型,从而得到产品的质量等级。

其次,云模型评价方法也可以用于服务态度的评价。

对于项服务,可以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服务的热情程度、责任心、专业水平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转化为云模型,从而得到服务的质量等级。

此外,云模型评价方法还可以用于科研成果的评价。

对于项科研成果,可以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转化为云模型,从而得到科研成果的质量等级。

综上所述,云模型评价方法是一种将主观评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够将评价结果量化,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它可以应用于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评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第40卷_2014年_总目次_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第40卷_2014年_总目次_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第40卷(2014年)总目次第1期船舶自动舵仿真模拟器的研制孙才勤,王心红,许建,张灵杰(1)……………………………………………………………基于网络控制的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徐国平,张显库(5)……………………………………………………………………船舶自动舵测试仿真系统的研究姜仲昊,沈智鹏,郭晨,王国峰,刘海燕(9)…………………………………………………基于避碰重点船算法的多船避碰模拟薛彦卓,魏伊,孙淼(13)……………………………………………………………船舶动态转向避碰行动数学模型王仁强,赵月林,谢宝峰(17)…………………………………………………………………基于串级系统的海洋勘探拖缆位置控制器李扬,张维竞(21)…………………………………………………………………深海潜标系统运动仿真研究葛德宏,朱海,陈建华,蔡鹏(25)………………………………………………………………新加坡海峡交通环境灰色关联分析任军文,明平军,蔡垚,刘强(29)………………………………………………………龙口港航道饱和度研究张则浩,于祖杰,刘强,王凤武(33)……………………………………………………………………基于灰色理论的船舶定线制评价方法范中洲,吴兆麟,张闯(37)……………………………………………………………基于船舶缩尺模型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陆金金,杨承恩,杜佳璐(41)…………………………………………………………砰击载荷对大型铝合金船舶结构强度的影响邹勇,张佳宁,郑镜华,孙禹(45)……………………………………………船用筒式滤器堵塞程度计算及实验研究邹永久,张跃文,孙培廷,慕盛全(49)…………………………………………………船用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建模与仿真牟鑫,白艳祥,曾鸿,任光,赵辉(53)……………………………………………基于模糊PID 控制器的柴油机电子调速器仿真顾林林,张均东(57)……………………………………………………………基于信息融合的柴油机冷却系统状态识别于桂峰,严志军,孙小龙(61)………………………………………………………基于AMESim 风翼回转液压系统动态响应分析赵志强,马冉祺,冯宝辉,刘绪儒,黄连忠(66)………………………………风翼助航船舶典型航次节能潜力计算冯宝辉,黄连忠,马冉祺,赵志强(70)……………………………………………………畸变范围对跨声速压气机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高海洋,孙鹏,傅文广(74)…………………………………………………消油剂处理溢油对海洋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影响高亚丽,吕昕璐,杨柏林,熊德琪,姚念娣(78)……………………………基于离子膜电解法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孙金阳,潘新祥,王俊生(83)……………………………………………………………光干涉的经典和量子本性探究段萍,孙佳石,许雪松,陈宝玖,付姚,李磊,荆波(86)………………………………基于机载高光谱遥感数据的溢油信息提取方法刘丙新,张志达,李颖,陈澎(89)…………………………………………输入受限的Buck 型直流变流器自适应动态面控制刘陆,王丹,彭周华,彭铭(93)……………………………………基于多特征融合的早期火灾烟雾检测王琳,李爱国,王新年,虞燕风(97)……………………………………………………世界海运网络可达性对比研究李振福,李贺,徐梦俏,史砚磊(101)…………………………………………………………船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及其改进谢新连,杜红,唐磊,赵家保(105)………………………………………………………中国原油进口运输通道安全研究王尧,吕靖(109)…………………………………………………………………………LNG 罐式集装箱陆海联运配箱量优化模型孙家庆,唐丽敏,王成武,阎英美(113)………………………………基于混堆模式的集装箱码头堆场空间资源配置优化毛钧,李娜,靳志宏(117)……………………………………………基于CT 技术和有限元方法的沥青混合料数值蠕变试验研究王聪,郭乃胜,赵颖华,谭忆秋(123)…………………………大连地铁复杂地质条件施工变形监测与分析姜谙男,关文(128) (2)考虑舵机特性的船舶航向离散非线性系统输出反馈控制设计王欣,刘正江,李铁山,林彬(1)…………………………基于动态滑模的欠驱动船舶航迹跟踪控制刘贤朋,卜仁祥,刘勇(5)………………………………………………………基于数据挖掘的船舶人为碰撞事故致因链研究李红喜,张连丰,郑中义(10)…………………………………………………基于速度障碍原理的无人艇自动避碰算法吴博,熊勇,文元桥(13)………………………………………………………砂石船舶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及安全管理李文华,马晓雪,马来好,陈海泉,张银东,乔卫亮(17)………………………船舶交通流行为特征及其在海上交通组织中的应用刘钊,刘敬贤,周锋,郭威治(22)……………………………………船舶操纵模拟器进出港操纵自动评估系统王德龙,任鸿翔,赵月林,房希旺(27)………………………………………………基于正反馈修正-支持向量机的PSC 选船模型孙墨林,郑中义(31)……………………………………………………………悬链式单点系泊系统通航环境可行度研究纪晨曦,陈世才,谢海波(34)………………………………………………………寒潮大风浪中船舶失速数值计算张进峰,石志超,项勇(39)…………………………………………………………………基于海冰影响的北极航线经济性研究张爱锋,宋艳平(43)………………………………………………………………………基于安全航线的海洋水文气象保障辅助决策仿真孙成志,丁德文,刘大刚(47)………………………………………………北太平洋大洋航路风区范围气候变化特征李正强,文元桥,吴力川,肖长诗,周春辉,吴晓春,吴定勇(51)………………雷达图像与电子海图叠加坐标变化优化方法马麟,史国友,王庆武,张树凯(56)…………………………………………基于S 63标准的电子海图数据保护方案的研究与应用张树凯,史国友,刘正江(59)…………………………………………基于MapFile 的电子海图数据访问和制图表达潘明阳,高进,李超,郝江凌,胡景峰,赵德鹏(63)………………………基于Android 的移动AIS 数据显示系统李超,潘明阳,王德强,郝江凌,李邵喜,胡景峰(69)………………………………语音识别技术在船舶甚高频仿真设备中的应用陈大军,任鸿翔,肖方兵(73)…………………………………………………船舶机舱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高效覆盖马瑞,刘彦呈,王川(77)…………………………………………………………AUV 水下终端对接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吴利红,许文海,王利鹏(81)…………………………………………………………船舶监控系统中可扩展高效通信软件的设计陈鹏,刘爽,史国友(86)……………………………………………………基于一致性策略的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采样滤波丁磊,赵园,郭戈(91))………………………………………………基于异步电力测功机的船舶推进电机控制郭昊昊,刘彦呈,任俊杰(96)………………………………………………………内河船机电设备虚拟拆装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苏玉龙,吴桂涛,曾鸿(101)…………………………………………………新型细薄膜蒸发器的传热特性实验研究苑海超,王维伟,董景明,潘新祥(105)……………………………………………RT-flex柴油机燃油共轨系统可视化仿真蒋丁宇,封志强,张均东,吴培莉(109)……………………………………………………………………………………………………船舶高压变压器空载合闸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张灵杰,孙才勤,孙建波(113) Fe含量对Al-Zn-In-Mg-Ti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王树森,梁成浩,黄乃宝(117)………………………………………………………………………………………………………………………硅石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郭乃胜,王聪,赵颖华(122)………………………………………………………………………关于开通《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在线采编系统的通知(127)《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征稿启事(128)………………………………………………………………………………………………第3期长江水道集装箱运输航线网络优化杨忠振,董夏丹,郭利泉(1)………………………………………………………………基于挤压算法的集装箱码头泊位与岸桥联合调度优化杨华龙,滕川川(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辽宁临港产业带经济影响分析王健,王军,王美蓉(13)……………………………………………………某散货船理论螺旋桨推进特性研究马冉祺,黄连忠,冯宝辉,赵志强(17)“育鲲”轮在风流作用下的旋回性分析单雄飞,李伟(21)……………………………………………………………………………………………………………………………基于Backstepping和输入饱和的船舶航向跟踪控制林郁,苗保彬(28)………………………………………………………………………大型船舶沿岸航行富余水深的研究张云鹏,张吉平(33)……………………………………………………关于半潜船初稳性高度限值的探讨谢新连,李晓君,苏晨,马梦知(37)……………………………………………………………………………船舶并行协同设计数据分割问题迟振华,刘寅东(42)…………………………………………………………基于事件树方法的LNG船舶碰撞事故安全评估赵志垒,张闯(45)…………………………………………………基于突变理论的三峡船闸通航状态评价范贤华,谭志荣,刘钊,刘敬贤(49)……………………………………………………基于云推理的渔船安全状况评价方法姚杰,吴兆麟,许志远,任玉清(53) ITTC-SR192半潜平台运动响应模型试验研究孙丽萍,蔡树龙,康庄,马刚(58)……………………………………………………………………………………………基于回归算法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中螺旋桨负载特性仿真许爱德,孙建波(64)……………………………………………………无人潜艇推进电机参数辨识智能算法刘厶源,刘彦呈,郭昊昊,张勤进(69)基于OPC技术的船舶机舱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王诗文,张宁,沈智鹏,郭晨,王国峰(73)……………………………………………………………………船用冷藏集装箱部分负荷吸气调节特性的实验研究花开太,俞文胜,郑超瑜,陈武(79)充液对液舱振动模态影响的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研究梁炳南,于洪亮(84)…………………………………………………………………………………………………叶片安装角对喷水推进轴流泵动叶的影响韩吉昂,李臣,钟兢军,管健(89)………………………………基于热经济学结构理论的船舶柴油机系统故障诊断张剑,张跃文,邹永久,孙培廷(94)…………………………………………………电控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模拟计算研究封志强,张均东,李鸿瑞,张峰(99)………………………………………微流体芯片对油液金属颗粒的区分检测张兴明,张洪朋,孙玉清,陈海泉,张银东(103)…………………………………………………………………焊接接头多轴高周疲劳评估方法张晓阳,刘金勇,曲先强(108)高强螺栓腐蚀疲劳寿命估算模型及应用王会利,夏剑光,秦泗凤(113)……………………………………………………………………………………………………………………大连普兰店湾溢油迁移及归宿张乐,张然,刘沁哲,支彦丽(116)………………………………………一种新型近距宽带调频连续波雷达的实现方法徐之遐,吴晓文,傅世强,房少军(121)…………………………………………低合金钢空心阴极放电离子渗氮研究李杨,王亮,赵相金,卢杨,杨龙飞(125)…………………………………………………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的放电电极研究于海军,李国富,多丽萍,于洪亮(128)………………………………………基于差异进化算法的岩土力学参数智能反分析塔拉,姜谙男,王军祥,关文(131)………………………………………………………………………关于开通《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在线采编系统的通知(83)《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征稿启事(136)………………………………………………………………………………………………第4期船舶浮态计算的一种修正方法刘春雷,尹勇,孙霄峰,张秀凤(1)………………………………………………………………………………………………………………起重机械打捞沉船的计算与分析潘德位,孙德平,林成新,周超玉,徐鹏(7)…………………………………………船舶运动状态下超声波风速风向动态测量建模与分析江立军,范云生,王国峰(13)……………………………基于直升机起降条件的舰船甲板气流场数值模拟何巍,高瑞,孙鹏,钟兢军,叶正华(19)………………………………基于非线性横摇运动的风翼助航船舶航行安全性研究王宏明,孙培廷,吴桂涛,赵友涛(25)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船舶海上应急能力评价欧阳,刘正江(32)……………………………………………………………………………………………………………………………油船舷侧局部结构冗余度研究陈鹏,黄进浩,黄如旭,万正权(37)…………………………………………………沿海巡逻执法船配置研究现状赵福波,谢新连,高成男,杜红,李猛(42)………………………………………………………集装箱班轮轴幅式网络区间模型钟铭,管峰,余璇,伍方凌(49)……………………………轴辐式集装箱海运网络演化过程的回声模型仿真李振福,姜书飞,徐梦俏,史砚磊,张小玲(55)………………………………………………………………………区域港口间协调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王丹,张浩(61)…………………………………………………………中国出海口环境安全影响因素量化分析张丽丽,吕靖,艾云飞(69) Fe-Mn-Si记忆合金激光焊接数值模拟周超玉,林成新,关会锋,孙德平(74)…………………………………………………………………………………………………………………使用三维场景绘制技术模拟雷达图像王进成,金一丞,曹士连(79)………………………………………………………一种改进的海上目标高效去雾算法夏桂林,尹勇,神和龙,刘春雷(85)基于AD5933的电磁金属探伤电路设计杨鸣,何敏,施伟锋,马骏(89)…………………………………………………………微通道-电感法检测金属磨粒质量分数的可行性实验研究薄昭,曾霖,张兴明,张洪朋,张堂伟,崔方宇(93)…………………………………风扇静叶扇形叶栅实验方法及其气动特性的数值研究李丽丽,潘若痴,李涛,孙鹏(97)…………………………径向滑动轴承表面缺陷对润滑状态影响的模拟研究肖敏,严志军,林助军,朱新河,程东(103)…………………………碳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法对海上溢油中燃料油及原油的鉴别刘晓星,唐小华,廉晗熠,公维民(109)……………………………三轴试验确定邓肯-张模型参数及其在FLAC3D中的应用马春景,姜谙男,白冰,刘天华(113)海水脱硫尾水曝气氧化实验研究马义平,许乐平,张华武,周俊峰,谢庭飞(119)……………………………………………………………………………………一种船舶生活污水检测芯片的设计及优化曾霖,薄昭,张洪朋,陈小涛,谢皓林(124)………………………………………………………………………关于开通《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在线采编系统的通知(48)。

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的科技奖励评价研究

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的科技奖励评价研究

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的科技奖励评价研究近年来,科技奖励评价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其中,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的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科技奖励的评估中。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并探讨其在科技奖励评价中的应用。

CRITIC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是由Salim Belaid等人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

该方法通过分析准则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来确定各准则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CRITIC法将重要性定义为准则与其他准则的相关性的总和。

首先,构建准则之间的判断矩阵,计算每对准则之间的相关性系数。

接下来,通过对相关性系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出每个准则的重要性指数。

最后,根据重要性指数对准则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各准则的权重。

云模型是王星等人于2005年提出的一种模糊数学理论。

云模型通过引入随机性和可信性的概念,克服了传统模糊集合理论中隶属度和可信度的不足。

云模型可以通过云生成、云转换和云推理三个步骤进行描述和运算。

云生成是根据观测值和其隶属度生成随机云的过程,云转换是将云模型用于数据转换和信息融合的过程,云推理是在云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模糊推理和决策。

在科技奖励评价中,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可以结合使用,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可以利用CRITIC法确定科技奖励评价中的主要准则和其权重。

通过分析准则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可以确定各准则在评价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科技奖励评价。

其次,将云模型引入到评价过程中,可以考虑到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和可信度。

通过云模型的云生成和云转换过程,可以将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并进行信息融合和模糊推理。

最后,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的评价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全面地进行科技奖励评价,避免主观偏差和盲目决策。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的科技奖励评价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性能评价方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性能评价方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性能评估方法*****学号:*************课程名称:空管信息处理基础指导老师:***2016年1月15日目录1目的意义 (1)2研究现状 (1)3数据融合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1)3.1性能评估指标 (1)3.2融合性能指标 (2)3.3融合性能评估的综合评价 (3)3.3.1指标相对隶属度矩阵 (3)3.3.2指标权重 (4)3.3.3综合评价步骤 (6)4总结 (6)专业资料1目的意义近数十年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目前对融合系统的性能评估研究并不多,性能评估是研究多目标跟踪系统非常重要的手段。

利用综合性能评估不仅可以分析在一定环境下系统所能达到的性能,从而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而且还可以反过来设计和确定满足系统性能要求的系统参数,也就是辅助系统设计。

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性能评估对于跟踪算法的参数优化,跟踪系统的功能设计与优化,乃至于精确信息感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现状目前有关融合算法的研究很多,但是,对数据融合算法进行性能测试与评估的研究却不多见,并且,也没有形成一个普遍公认的评估标准。

有关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如何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算法所构成的融合系统性能进行评估的研究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3数据融合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一般进行评估时,通常要建立评估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准则,采用分析法或仿真法对算法和系统性能进行评估。

实际上,融合算法的评估方法,也就是计算各个评估指标的方法。

一、常规的仿真比较法,即你定输入数据或实测数据进行仿真,比较优劣(误差指标)和置信度概率,如:1)采用Monte Carlo仿真,可对整个系统进行数值评估和确认;2)采用实时仿真,连接模拟数据或记录数据时能够展示融合结果;3)建立效能评估模型,曹勇基于效能的评估方法等。

二、专家打分、模糊测度准则评判,多用于目标识别。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信号处理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电子信息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通信系统的质量和信号的正确传输。

除了传统的信号处理技术外,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对信号处理的作用。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信号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主要利用多个传感器传输的不同信息来得到更好的信号处理效果。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概述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是利用多个传感器独立获得的不同信息在准确性、时效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融合,以得到更为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处理结果的技术。

它能够通过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最大程度地提高信号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首先,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广泛。

适用于各种领域,尤其是在军事、航空、交通、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

其次,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具有高准确度、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快速反应的特点,能够为各领域的决策人员提供更完整的信息来支持决策。

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1. 信号源定位传统的信号源定位技术多采用单一传感器,它对于不同类型的信号定位的表现都十分有限。

而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可以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来得到更好的处理效果,从而提高了信号源定位的准确度和效率。

2. 数据优化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可以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数据以得到更优化的结果。

比如在语音信号处理中,可以将多个话筒的信号复合并利用算法来降噪,从而提高了信号处理的准确度和清晰度,减少了冗余的信息。

3. 目标跟踪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可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更完整、更准确的目标跟踪信息。

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实现对目标位置、运动状态等信息的跟踪,同时对于信号噪声的去除方面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1. 智能传感技术的普及,加强对多源信息技术的需求。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传感设备以及传感信息获得方式日益丰富。

《信息融合技术》课件

《信息融合技术》课件

贝叶斯估计法
基于贝叶斯定理,通过概率统 计方法进行信息融合。
D-S证据理论法
基于不确定性推理原理,通过 证据组合规则进行信息融合。
神经网络法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进行信息融 合,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能力

贝叶斯估计法
贝叶斯定理
基于概率论的推理方法,通过已知信息更新对未知信息的判断。
贝叶斯网络
基于贝叶斯定理构建的概率图模型,用于表示随机变量间的概率 依赖关系。
随着5G、6G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融合技术有望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 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融合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
智能制造
信息融合技术有望在智能制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生产过程 的智能化和优化。
智慧医疗
信息融合技术可以整合医疗设备、影像等多种数据源,为医生提供 更全面、准确的诊断依据。
智慧城市
无人驾驶汽车的信息融合技术需要解决数据同步 、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问题,以 提高车辆的感知精度和安全性。
无人驾驶汽车的信息融合需要处理多种数据,包 括激光雷达数据、摄像头数据、GPS数据、轮速 传感器数据等,将这些数据融合在一起,以获得 车辆周围环境的准确感知。
无人驾驶汽车的信息融合技术还需要考虑数据安 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以确保车辆的正常运行和用 户隐私的安全。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传感器 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如何 将多个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融
合处理。
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 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和研究。
成熟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联网、云计 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信息 融合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智 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了

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拟资助的一般项目清单

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拟资助的一般项目清单
海底营养盐注气提升技术的基础研究
樊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4
Y5090294
熔喷聚丙烯驻极体非织造布对纳米粒子捕获特性和捕获机理研究
肖慧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5
Y6090080
多项式优化及其在金融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吴惠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6
Y6090119
金融危机环境下浙江省外向型企业ABC及ABM研究
易颜新
廖波
嘉兴学院
76
Y1090649
易扩展鲁棒性汉语说话人识别方法研究
丁辉
嘉兴学院
77
Y1090979
面向间歇过程的赋时多级流(T-MFM)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赵云
嘉兴学院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请者
依托单位
78
Y2091024
Hsp20基因心肌细胞靶向性表达治疗大鼠心力衰竭及其机制的研究
宋国杰
嘉兴学院
79
Y2091107
李萍
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
83
Y4090219
磁场感生磁各向异性处理对取向Fe-Ga合金相结构与磁弹性能的影响
丁雨田
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
84
Y3090531
粉虱与茶树和寄生蜂之间的化学信息物及其应用生态学基础研究
舒增年
丽水学院
85
Y6090681
变指数空间上奇异积分算子的有界性和相关问题的研究
改性硅树脂及其增强的有机硅材料光学性能研究
伍川
杭州师范大学
48
Y4090052
新型活性糖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
郑辉
杭州师范大学

云理论的飞艇与无人机协同探测效能评估

云理论的飞艇与无人机协同探测效能评估

用A H P 法和云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给出了效能评估的算法过程 , 利用云发生器在同一个评价集下得到了
总的评估结果和每个二级指标 的评估结果 , 证 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完成效能评估 中定性语言到定量值的映射 , 为指挥 员决策或技术人员进行相应改进提供依据 。 关键词 : 云模型 , 协同探测 , 效 能评估
WU P e n g — f e i 。 , WA N G D a - h u a , B O Y u n - j i a o
( I . N a v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 W u h a n 4 3 0 0 3 3 , C h i n a ; 2 . U n i t 9 2 9 4 3 o f P t a, H H d ∞1 2 5 0 0 1 , C h i n D )
g i v e n b y c l o u d g e n e r a t o r i n t h e s a me e v lu a a t i n g s e t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i s me t h o d i s e f e c t i v e a n d f e a s i b l e t o s o l v e t h e t r a n s f o n i l b e t we e n q u li a t a t i v e c o n c e p t s a n d t h e i r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
Ab s t r a c t :I n d e x e s s y s t e m o f a i r s h i p a n d UAV d e t e c t i n g i s a n a l y z e d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Ai sh r i p a n d UAV d e t e c t i n g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c o n t a i n s ma n y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i n d e x e s a n d q u li a t a t i v e i n d e x e s .T h e c l o u d mo d e l a n d AHP me t h o d a r e p r o p o s e d t o s o l v e t h e p r o b l e m.1 ’ I l e a l g o r i t h m o f e f e c t i v e n e s s e v a l u a t i o n

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 (2)

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 (2)
XX大学
解俊山
A
20A130001
涡激振动与驰振耦合的宽风速阈多稳态风致振动能量采集结构理论与实验研究
XX大学
周志勇

20A150002
新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可见光促进σ键插入反应中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XX大学
徐浩
A
20A150003
温敏型纳米2的制备及其在油基钻井液中的流变性能研究
XX大学
杨广彬
A
20A180001
XX财经XX法大学
张婷
B
20A420001
XX省南太行山XX区地表三维形变与地表土壤湿度时空特征研究
XX财经XX法大学
黄继磊
B
20A420002
大数据驱动下的无人机遥感切沟侵蚀监测方法研究
XX财经XX法大学
许颖
B
20A520005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及定位优化研究
XX财经XX法大学
郭育艳
B
20A630001
XX城建学院
梁浜雷
B
20A430005
同步脱硝除尘功能化滤料关键技术研究
XX城建学院
张延兵

20A550001
冷鲜肉生物复合保鲜剂的研发及应用研究
XX城建学院
洪军
B
20A560004
装配式劲性柱混合梁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XX城建学院
赵晋
B
20A560005
盐石膏改性及其抹面材料开发研究
XX城建学院
XX工学院
杨得龙

20A480001
裂纹-合金法提纯金属硅的应用研究
XX工学院
刘振XX
B
20A510001

基于云重心理论的学习评价方法

基于云重心理论的学习评价方法

基于云重心理论的学习评价方法【摘要】本文基于云重心理论,探讨了基于云重心理论的学习评价方法。

首先介绍了云重心理论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详细解释了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进行学习评价。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应用云重心理论进行学习评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

文章还探讨了这一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在学习评价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表现,为教育教学提供更科学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云重心理论、学习评价方法、案例分析、优点、局限性、前景展望、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云重心理论是一种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心理学理论,其提出了“云重心”概念,即每个人在心理状态上存在一个“云重心”,代表了其最主要的关注点和情绪特征。

这一理论在学习评价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评价者更准确地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制定更科学、针对性的评价方法。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传统的学习评价方法逐渐显露出不足之处,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基于云重心理论的学习评价方法应运而生。

这一方法通过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数据和情绪反馈,识别出学习者的“云重心”,并根据其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方案,以实现更精准、有效的学习评价。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云重心理论的学习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挖掘其优点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云重心理论在学习评价领域的应用,可以为教育评价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基于云重心理论的学习评价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以及评价该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研究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重心变化情况,找出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为了验证云重心理论在学习评价中的有效性,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云重心理论与传统评价方法之间的差异及优劣势。

基于云理论的炮兵群(团)指挥信息系统作战能力评估

基于云理论的炮兵群(团)指挥信息系统作战能力评估
a d r t n I c n e f c i e y r s l e t e s s e u c ra n y n ai . t a f e tv l e o v h y t m n e t i t . o Ke wo d : y r s me mb r h p c o d t e r ; a a g b lt v l a i n a t l r r o n o m ai n s se e s i l u h o y c mp i n a ii e a u t ; r i e y to p i f r t y t ms y o l o
Z uF qa g Wa gGa g L o g g La h ou h u in , n n , i n  ̄n , inZ a jn H
( . p r n , r l r a e f L Hee 3 0 Chn ) No 5De at t A t l yAc d my o A, f i 0 3 , i a me 合 作 战 , 体 系 问 的 对 抗 已 成 为 战场 重 要 特 点 。 只 有通 过 指 挥 信 息 系 统 ,才 能
示 之 间 的不 确 定 性 转 换模 型 , 云 的 数字 特 征 用 期 望
值E 、 熵 E 、偏 差 D来 表 征 。这 些 特 征 反 映 了定
兵 工 自 动 化
・5 ・ 6 Or dna nce I ndus r ut t y A om at on i
201 0 0. 7
2 () 9 7
基 于 云理 论 的 炮 兵 群 ( )指 挥 信 息 系 统 作 战 能 力评 估 团
朱 富 强 , 王 刚 , 李 洪 峰 ,连 兆 军

( 放 军 炮 兵 学 院 5系 , 安 徽 合 肥 2 0 3 ) 解 3 0 1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慧化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应用研究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慧化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应用研究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慧化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应用研究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文献综述 (6)2. 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 (8)2.1 多模态数据的定义与特点 (9)2.2 数据融合的理论基础 (10)2.3 常用数据融合方法 (12)2.4 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案例 (13)3. 智慧化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概述 (14)3.1 系统设计与架构 (16)3.2 系统组件与功能 (17)3.3 系统关键技术 (18)4. 平衡功能评估分析 (19)4.1 平衡功能的基础理论 (21)4.2 平衡功能评估的现状 (22)4.3 多模态数据在评估中的应用 (23)5. 应用研究 (24)5.1 研究流程与方法 (25)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7)5.3 算法设计与实现 (28)5.4 实验验证与分析 (30)6. 案例分析 (31)6.1 真实案例选择 (33)6.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4)6.3 系统应用效果评估 (35)6.4 案例总结与改进建议 (36)7. 系统优化与扩展 (38)7.1 系统性能优化策略 (39)7.2 应用场景的扩展 (41)7.3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42)8. 结论与展望 (43)8.1 研究总结 (44)8.2 存在问题与不足 (45)8.3 未来研究方向 (47)1. 内容描述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慧化平衡功能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够综合运用视觉、力觉、听觉等多种数据类型,对个体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平衡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将最新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生物力学传感器以及智能数据分析算法集成于该系统,旨在为康复医学、体育科学和健康监测等领域提供精确、便捷的工具。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实现对平衡功能的多维度量化,包括但不限于平衡稳定性、平衡速度、抗跌能力等。

系统设计将考虑用户体验,确保评估过程简便、易操作,同时具备自动数据分析和结果反馈的功能,以便用户和医疗人员可以即时了解评估结果和改进建议。

基于云-边融合的变压器全息状态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

基于云-边融合的变压器全息状态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

云端架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远程监测 边缘端架构:实时数据处理、告警和保护控制 通信架构: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 用户界面架构:友好、易用的监测评估界面
数据采集层:负责采集变压器 的各种状态数据
数据传输层:将采集的数据传 输到云平台
云平台层:存储、处理和分析 数据,提供服务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监测和评 估结果
数据采集频率:实时采集、 定时采集等
数据传输方式:有线、无线 等
数据采集频率:传感器网络需要以一定的频率进行 数据采集,以确保实时监测变压器的状态。
数据采集精度:传感器网络的精度决定了监测数据 的准确度,对评估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数据清洗:去除 异常值、重复值 和缺失值
数据压缩:降低 数据传输量,提 高传输效率
选择合适的硬件平台:根据实际需 求选择合适的硬件平台,如ARM、 DSP、FPGA等。
优化硬件资源:根据实际运行情况, 对硬件资源进行优化,如内存、处 理器等,以提高系统性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设计硬件架构:根据系统功能和性能 要求,设计合理的硬件架构,包括数 据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存储模块等。
汇报人:
接口对接:实现系统间信息交 换与共享
测试环境搭建:模拟实际运行 场景
测试结果分析:评估系统性能 与可靠性
测试目的:验证系统功能和性 能
测试环境:云平台、边缘计算 节点、传感器等
测试数据:模拟和实际数据
测试方法:自动化测试和人工 测试
测试数据来源:系统集成与测试过程中的数据采集 测试结果展示:通过图表、曲线等形式展示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性能指标、异常检测等 测试结果评估: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对系统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和优化建议

基于云模型效能评估的Matlab实现

基于云模型效能评估的Matlab实现

基于云模型效能评估的Matlab实现王旭辉;杨华;陈远【摘要】对基于云模型的系统效能评估方法及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描述,用Matlab 代码实现了部分算法,代码经测试均可正确运行。

对云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研究意义。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thods and processes for the system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based on cloud model,using Matlab to achieve part of the algorithm.Code in the text can be properly tested.And it has extension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loud model.【期刊名称】《微型机与应用》【年(卷),期】2012(031)008【总页数】4页(P71-73,76)【关键词】Matlab;云模型;效能评估【作者】王旭辉;杨华;陈远【作者单位】重庆通信学院,重庆400035;重庆通信学院,重庆400035;重庆通信学院,重庆40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1.5对于一些复杂的系统,由于其不确定性即模糊性和随机性,很难准确地对其进行有效的效能评估。

因此需要一种评估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评估过程中出现的模型,同时能够有效而简便地实现定性与定量相互转换[1]。

云模型是由李德毅院士提出的一种定性定量互换模型,可将模糊性和随机性结合在一起,充分实现精确数值与定性语言之间的转换,可以有效地实现系统效能评估。

而Matlab既是一种直观、高效的计算机语言,同时又是一个科学计算平台。

它为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算法和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数学运算和高级图形绘制工具[2]。

对全断面隧道掘进装备智能化的一些思考

对全断面隧道掘进装备智能化的一些思考

对全断面隧道掘进装备智能化的一些思考杨华勇;周星海;龚国芳【摘要】简要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智能工程装备的发展趋势以及全断面隧道掘进装备智能化的国家需求,指出掘进装备智能化将成为隧道工程领域的重大技术挑战和未来行业竞争热点;提出复杂环境下全断面隧道掘进装备智能化面临的科学挑战:1)复杂工况下掘进状态识别与地质环境感知,2)地质环境与装备掘进运行参数映射规律与匹配,3)多子系统掘进作业的智能规划与协同控制;分析掘进装备智能化的现有研究基础,指出环境与状态感知、施工参数自适应动态调控、多系统协调控制与多目标优化等理论与应用存在的不足;提出掘进状态感知、掘进参数工况自适应动态调控、掘进参数数据挖掘计算、掘进参数的智能优化和决策以及多系统协调智能化控制等包含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造及运行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设想。

【期刊名称】《隧道建设(中英文)》【年(卷),期】2018(038)012【总页数】8页(P1919-1926)【关键词】全断面隧道掘进装备;人工智能;智能化;环境感知;自适应动态调控;多系统协调控制【作者】杨华勇;周星海;龚国芳【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7;[1]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7;[1]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30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了一个集成发展期,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等理论的提出和迅猛发展,都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现实应用[1];与此同时,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掀起了产品智能化的新浪潮,推动了基于信息新环境和发展新目标的新一代人工智能。

新信息技术与产品的融合,给装备制造业也带来了深刻变革。

装备智能化被国外诸多国家规划列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包括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以及日本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讯地址:710054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Addre鲻:Xi’an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ics Techn0109y,Xi’an,Shaanxi 710054,P.R.Chin8
万方数据
182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34(2)
着很大的随机性和模糊性。而可靠性本身是一个 定性的概念,复杂系统的评估往往需要从多个层次 综合评判形成合理可信的最终评估结果。在不同 的评估方式中,可能采用定量的精确的数值描述变 量,也可能采用“好、一般”这样的定性的模糊语言 描述变量。复杂系统的评估尤其存在着这种不确 定性,主要包括被评估对象本身行为的不确定性, 测试数据的不确定性,专家意见自然语言描述的模 糊性和随机性等。 云理论和信息融合理论在不确定信息和多源 信息的处理上各有优点,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 性。两者结合能够增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挖掘出 数据中更有价值的隐含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 于云理论和信息融合理论的系统性能评估方法,能 够使系统性能评估更加有效客观,是信息融合理论 和云理论联合使用的探索。
constructs
an a
ture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Fi—
nally,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of the combined
use
example.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is new exploration

novel evaluation method of system performance.
The cloud theory and the information fusion The union of them
can excavate
theory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in processing uncertain information. more valuable implicit information. The method promoted in the a1.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要:现代系统结构复杂,其性能评估需要从多个层次综合评判形成合理可信的最终评估结果,评
估过程大量存在多源不确定信息。不确定性的存在增加了评估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的难度。云理 论和信息融合理论在不确定信息和多源信息的处理上各有优点,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两者相结 合能够增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挖掘出数据中更有价值的隐含信息。本文创新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提出了 新的系统性能评估模型和方法,较好地融合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多源信息,充分利用和集成了信息的模糊性 和随机性,完成定性和定量之间的映射。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处理各多源信息的不确定性,具有科学性,同 时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是语言评判值;具有直观性。该方法是对信息融合理论和云理论联合使用的探索。
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modern systems is
very
complex,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the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ultiple levels and multiple objectives.
information,简称C3I)系统。其实在我
数字特征(E,E。,H。)和云的形状。我们称这个
可逆的过程为变量云化过程。 在系统性能指标体系中,既有精确数值型表示 的,又有语言值表示的。精确数值可以表示为熵和
国古代“瞎子摸象”就是信息融合的一个生动的实 例。 目前比较受到公认的几种定义方式如下: (1)Waltz给出的定义是:对来自多源的信息 和数据进行检测、关联、估计和综合等多级多方面 的处理,以得到精确的状态和身份估计,以及完整、 及时的态势评估和威胁估计。 (2)JDL当前的最新定义是:信息融合是组合 数据或信息以估计和预测实体状态的过程。
CN43—1258/TP ISSN 1007—130X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oMPUTER ENGINEERING&SCIENCE
2012年第34卷第2期
V01.34,No.2,2012
文章编号:1007—130x(2012)02一018卜05
基于云理论和信息融合理论的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Method of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cloud theory and the information fusion theory.
关键词:云理论;信息融合;云模型
Key words:cloud theory;information fusion;cloud model
doi:10.3969/j.issn.1007—130X.2012.02.033
厶儿l L卢i,
产生精确值云模型
产生语言值云模型

其中,,抛口挖、露如口分别为求均值和标准差的函数。 以上的逆向云发生器算法是一种统计方法,求 出的数字特征值是一种估计值,当云滴数较少时, 误差可能比较大,随着云滴数增加,误差将减小。 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就是模拟人脑综合处理 信息的过程,充分利用多源信息,通过对这些多源 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将这些多源信息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冗余和互补特性按照有效的准则加以组 合,最后获得对被处理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 性理解。 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 国,并最早应用于C3I(command contr∞communi—
从图1中可以看出:所有在论域上的与元素z 到区间[o,1]的映射都是一对多的转换。z对于定 性概念A的隶属度是一个概率分布而并不是一个 固定值,所以产生了云。每个云滴都是定性向定量 的一次转换。云的“厚度”是不均匀的,越靠近中心 值的隶属度随机性越小。 云的数字特征反映了定性知识的定量特性,用
期望值E(Expected Value)、熵E。(Entropy)、超

cz,一唧[一错]
则称z在论域【,上的分布为正态云‘4|。正态云的 生成算法步骤如下[4]:
(1)z—G(E,E。)。生成以E为期望值、E。
为标准差的正态随机数z。 (2)E。一G(E。,H。)。生成以E为期望值、 H。为标准差的正态随机数E。。
越 噬
1|e}
(3)将整态随机数代入式(1)计算yi,令(z, y)为云滴。
给定正态云的三个数字特征值(E,E,H。),
10
可以用上面的算法生成任意个数云滴组成的正态
15
20
25
30
数值
云。该算法生成的云自然地具有不均匀厚度的特 性。三个数字特征值能够很好地描述整个云的形
图1
自然语言“约20”的隶属云
万方数据

呋等:基于云理论和信息融合理论的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183
态。 给定符合某一正态云分布规律的一组云滴作 为样本(z;,y;),产生云所描述的定性概念的3个
(1)变量云化; (2)评估指标的云模型; (3)系统云模型融合。
数字特征(E,E。,H。),即从定量到定性的转换,
其软件或硬件实现称为逆向云发生器[5]。逆向云 发生器算法如下[5]:
(1)E一,珊口咒(zi);
(2)E。一站dPu(zi); 一,,一F、2 (3)玩一—若≥—鼍生,H。一站dPu(E)。
uncertainty exists
evaluation,
widely.
cess the uncertainty and improve the creditability of
system evaluation,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loud theory and the information fusion theory and put for— ward
<E。一[max(E。1,E。2,…,E翊)一
(2)
了某一目的对多个实体包含的信息的组合。 从以上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信息融合的定义 越来越简单,但是所涵盖的内容却越来越丰富。
熵H。(Hyper Entropy)三个数值来表征[3|。
期望值E:是定性概念在论域中的中心值,
是最能代表这个定性概念的值[3]。 熵E。:是定性概念模糊度的度量,反映了在 论域中可被定性概念A所接受的数值范围,体现 了亦此亦彼性的裕度。熵越大,概念所接受的数值 范围也越大,概念越模糊[3]。 超熵H。:也称作熵的熵,反映了云滴的离散 程度。超熵越大,云滴离散度越大,隶属度的随机
性越大,云的“厚度”也越大[3]。 云模型的三个数字特征值勾画出由许许多多 的云滴构成的云,把模糊性(定性概念的亦此亦彼 性)和随机性(隶属度的随机性)完全集成到一起, 构成定性和定量相互间的映射。 由此总结出云的基本特征:在云模型中每一元 素的隶属度都是遵循某一概率分布的随机数,不是 一个唯一的值。这反映了定性变量与定量变量转 换的不确定性。尽管每个元素的映射结果都在变 化,但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范围的,不会影响到云的 整体形状。反应定性变量到定量变量映射真正含 义的就是云的整体形状。 正态云模型是表征语言值最重要的工具。若 论域中的元素对于定性概念A的隶属度满足:
2基本理论的再理解
云模型是李德毅院士提出的云理论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在对概率理论和模糊集合理论交叉渗透 的基础上,采用特定的算法,构造定性概念与定量 表示之间的转换模型。 云模型是用语言值表示的某个定性概念与其 定量表示之间的不确定转换模型,或者简单地说云 模型是定性和定量间转换的不确定性模型。 设U表示论域,用精确数值量的集合U一 {z)表示,关于论域U上对应的定性概念A,对于 任意论域中的元素z,都存在一个有稳定倾向的 随机数了∈[o,1],称为z对应A的隶属度,隶属 度在论域上的分布称为隶属云,简称为云口]。云由 许许多多云滴组成,云的整体形状反映了定性概念 的重要特性,云滴则是对定性概念的定量描述。云 滴的产生过程,表示定性概念和定量值之间的不确 定性映射。根据论域U的维数,云又可以分为一 维云、二维云、多维云等[2]。 图1描述了自然语言“约20”的隶属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