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
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康复运动疗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其可以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和锻炼,促进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增强心脏的自主调节能力,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
有多项研究证明,康复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受性、心肺功能、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等不良预后。
例如一项2019年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研究发现,康复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受性、负荷心排出量等,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复运动疗法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定制,包括运动强度和频率等方面的制定。
在康复运动疗法的实行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护患者的运动状态和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康复运动疗法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医嘱,配合康复运动疗法的实施。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20210523025832)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共识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康复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已经得到国际专业协会的推荐,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AHA )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
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全会(ACCF )/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 A类推荐。
我国一项对35〜74 岁城乡居民15 51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 , 患者约400万,且随着年龄增高呈増加态势,有临床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W瘤相仿。
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因而反复发病、住院,增加了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
为了促进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发展,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将慢性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定义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1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现状运动分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弹性运动。
耐力运动可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大摄氧量(VO2max ),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建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和弹性运动。
进行运动康复,首先应关注安全性问题。
2007年AHA发布,进行60 000-80 000 h的运动训练,发生运动康复严重不良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者仅1例。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一、前言随着社会老龄化,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3]。
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近期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研究结果显示中国≥35岁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1.3%,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射血分数<50%)患病率1.4%,中度或重度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病率2.7%[4]。
据研究显示我国住院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7.9岁,常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常见合并症为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糖尿病、贫血,其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占比较大[5]。
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内容包括医学评估、运动训练、心理咨询、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医疗,其中运动训练也称为运动康复,为心脏康复的基石,因此,称之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
传统心脏康复大部分由三个阶段组成,其中包括住院、门诊和维持阶段。
第一阶段通常在住院环境中开始,这个阶段通常很短暂,需要尽早动员准备[6]。
第二阶段通常在医院门诊开展,它由医生指导的多学科计划组成。
第三阶段是心脏康复的终身维持阶段[7]。
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首先建议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平衡和柔韧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耐力和预后,抗阻运动可以改善骨骼肌肉耐力,平衡和柔韧性运动可以改善平衡和协调性。
2021年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器械辅助治疗进展(全文)
2021年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器械辅助治疗进展(全文)心力衰竭是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射血及充盈功能减低,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早已成为全球医疗的负担。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中推算,中国现有450万心力衰竭患者。
慢性心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1]。
得益于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一)血管紧张素酶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全球首个用于临床的血管紧张素酶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由前体药物沙库巴曲和缬沙坦两种成分以1:1摩尔比例结合,以钠盐复合物晶体形式存在[2]。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和脑啡肽酶,抑制RAAS系统的激活,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心肌肥厚和心血管的纤维化;并提高内源性利钠肽浓度,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室重构[3,4]。
2014年发表的PARADIGM-HF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的Ⅲ期临床药物研究,其结果奠定了LCZ696在心力衰竭领域的地位。
该研究发现,与依那普利相比,LCZ696能使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住院风险下降21%(P<0.001),心血管死亡率下降20%(P<0.001),全因死亡率下降16%,且患者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5]。
基于此,2016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接受ACEI、β阻滞剂或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最佳治疗后仍有症状的HFrEF患者推荐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替代ACEI以进一步降低因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Ⅰ,B)。
2017年ACC/AHA/HFSA指南推荐,对于HFrEF慢性心衰患者推荐给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CEI,或ARB,或ARNI)联合循证医学指导的β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Ⅰ,B)。
对于NYHAⅡ~Ⅲ级、能耐受ACEI或ARB的慢性症状性HFrEF 心衰患者,推荐替换为ARNI以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Ⅰ,B)。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3 . 0 4 . 0 0 2
・
・ 3 81 ・
专 家 笔谈 ・
慢 性 心力衰 竭康 复治疗 的研究 进展
专 家简 介 : 郭 兰, 女, 主 任 医师 , 现 任 广 东省 心 血 管 病研 究 所 心 脏 康 复 区主任 。研 究 方 向 为 心 脏
病预 防和 康 复 。
疗) 和对 照 组 , 平 均 随访 时 间 3 0个 月 。结 果 显 示 ,
运动组 主要终点 ( 全 因死亡率和全 因住院率 的复 合 终点 ) 呈 非显 著性 改 善 趋 势 ( 下降 7 %, P = 0 . 1 3 ) ; 校 正心肺运动试验测试时 间、 L V E F 、贝克忧郁 量 表分数等 2 0 余项预后指标后 , 运动组主要终点事 件 发生 率 较 对 照 组 显 著 降 低 1 1 %( P = 0 . 0 3 ) ,次 要 终 点( 心血管病死率 和心衰相关住 院率复合终点 ) 显著 降低 1 5 %,其他分析显示组间的死亡率差异 无 统计学 意义 ( 1 6 %眠 1 7 %) [ 。 在 3个 月 、 1年
生 活质 量 等 的改 变 发 生 在 早 期 , 并 一 定 程 度 地 维 持 下 去 。一 个 随 访 1 4个 月 的研 究 入 组 4 6例 慢性
研究 , 入组 了 2 3 3 1 例的心衰患者 [ 纽 约心脏病协
会 心功能分级 ( N e w Y o r k h e a r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 N Y HA) Ⅱ~Ⅳ级 。 左 心室射血 分数 ( 1 e t f v e n t r i c u l a r e j e c t i o n f r a c t i o n , L V E F ) < 3 5 %] , 随机 分配 到 运动 组 ( 进 行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类影响着全球2600多万患者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疾病系统最难攻克的战斗堡垒之一。
关于其治疗,近年来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患者年病死率、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患病率仍在升高。
随着今年多个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及相关指南的颁布,心衰在药物及器械等治疗方面均有新的进展,现对其进行一一总结归纳。
一、药物相关治疗进展1.SGLT-2抑制剂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2016年发布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的心衰指南已经明确了恩格列净的地位与作用,此后新出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SGLT-2抑制剂在心衰中的作用。
这其中的支撑试验如下几个。
EMPA-REG OUTCOME是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
该研究结果表明,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可以明显降低该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
该研究共入组7020例患者,在基于指南指导的心衰治疗方案基础上每人服用10或25mg的恩格列净或安慰剂。
随访3年后,结果显示恩格列净明显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及全因死亡率相关,同时也有一个心衰相关的住院率的明显降低。
不足之处在于,与对照组相比泌尿系感染率的增加。
CANVAS研究是应用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风险患者的研究。
该研究有10142例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卡格列净100或300mg或安慰剂,平均随访188周。
研究结果提示卡格列净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率的降低密切相关。
同时也显示术心衰相关的住院率与卡格列净明显相关。
DECLARE TIMI-58 临床试验是基于达格列净进行的。
该研究结果提示,达格列净的应用降低了心衰和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
在其亚组分析结果中提示,达格列净还能降低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发生率。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
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
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
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
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
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计划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计划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
为了帮助心力衰竭患者恢复心脏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制定了心脏康复计划。
本文将介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计划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评估和监测1. 心脏功能评估:通过测量心率、血压、心电图以及运动试验等方式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
2. 生活质量评估:通过医学问卷、生活方式调查等方式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日常活动能力和心理状态。
3. 监测指标: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液体摄入和排出量,以及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尿素氮和肌酸激酶等。
二、药物治疗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凝剂等。
患者需按时按量服药,并定期复查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2. 定期会诊:心脏康复计划中的一部分是定期会诊,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就诊,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以及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检验。
三、运动训练1. 有氧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有氧运动方案,如散步、骑自行车等。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脏的耐力和代谢能力。
2. 抗阻力训练:适度的抗阻力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体力活动能力。
训练内容包括举重、拉伸等。
3. 监测运动强度:患者在进行运动训练时需要注意适度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分劳累导致心脏负担过重。
可以通过心率监测来调整运动强度。
四、饮食管理1. 健康饮食:制定适合患者的健康饮食方案,包括控制摄入的盐分、脂肪和糖分,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营养的均衡。
2. 液体摄入控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限制液体的摄入量能够减轻心脏负担,避免水肿的发生。
3. 定期进食:建议患者定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五、心理和社会支持1. 心理咨询: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升生活信心。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完整版)近年来,我国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未来发展为心衰的人群将更为庞大。
然而,CHF的预后不佳,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心脏康复是一项综合的长期治疗,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和药物处方。
此外,医疗评估、纠正心脏危险因素、教育、咨询和行为干预也是极为重要的。
1990年,___针对心力衰竭患者提出了运动疗法。
随着心血管康复医学的发展,临床开始重视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治疗,并指出运动康复是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核心。
康复运动可增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提高骨骼肌力度及耐力;可扩大动脉血管管径,减小动脉管壁厚度;可以降低CHF患者血浆及组织细胞因子,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等。
康复运动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降低病死率为心衰患者带来获益。
尽管ACC/AHA指南及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给予心脏康复IA类推荐,但研究数据显示心衰入院患者出院时心脏康复治疗比例仅为10%。
康复运动适用于所有病情稳定的CHF患者,但需专业的心血管康复医师进行评估、治疗。
康复运动前,首先应对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康复运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制订运动处方。
CHF患者的康复运动始终应在专科医生的监控下进行。
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前,应按照AHA声明的常规进行运动试验。
其中,CPET(心肺运动试验)是一种常用形式,可以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的程度和治疗效果,帮助判断预后。
此外,CPET也是评定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也是制定患者运动处方的依据。
在临床上,通常会选择踏车或运动平板作为运动模式。
在进行运动试验前,医生应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是要注意患者是否服用药物(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吸烟情况、惯活动水平、是否有心绞痛或其他运动诱发的症状。
年度盘点丨2021年心力衰竭领域大事记
年度盘点丨2021年心力衰竭领域大事记2021年国际心力衰竭(心衰)领域进展颇多,尤其在临床研究和指南共识方面,并且涉及了不同射血分数水平的心衰、急慢性心衰、治疗与管理等等。
本文通过回顾和盘点过去一年心衰领域的这些重要进展,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心衰防控与管理服务。
心衰领域临床研究进展新型正性肌力药物获得认可GALACTIC-HF:正性肌力药物治疗HFrEF的新选择既往研究表明,正性肌力药物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但并不能显著改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临床预后。
GALACTIC-HF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选择。
新型、选择性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Omecamtiv mecarbil,OM)是一种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其与心肌肌球蛋白ATP酶催化区结合,增加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不影响心肌细胞内钙浓度或心肌耗氧量;GALACTIC-HF研究首次证实这种正性肌力药物能够改善HFrEF患者预后[1]。
GALACTIC-HF为心衰治疗领域最大规模III期全球性心血管结局研究之一,纳入8256例射血分数≤35%的有症状慢性心衰患者,分别在心衰标准疗法的基础上加用OM或安慰剂,中位随访21.8个月。
结果显示OM组发生首次心衰事件或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的风险显著降低(HR 0.92,95%CI:0.86~0.99,P=0.025)(图1);亚组分析显示,基线LVEF<28%时OM组主要终点事件的改善更为明显,较安慰剂组下降了16%(HR 0.84,95%CI:0.77~0.92),提示OM 对LVEF较低的患者效果更显著。
图1 GALACTIC-HF研究主要终点结果急性心衰使用SGLT2i同样获益SOLOIST-WHF:SGLT2i在糖尿病合并近期恶化心衰中的作用SGLT2i已被证明在慢性稳定的HFrEF中改善患者预后,但在近期发生过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中启用SGLT2i的疗效与安全性尚不明确。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全文)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全文)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成人心力衰竭(心衰)患病率为0.9%[1]。
心衰为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呈高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随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病临床诊治水平提高,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我国心衰患病率持续升高。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历经演变:继洋地黄类药物之后,利尿剂、血管扩张剂、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等用于临床,但只改善心衰症状,未能延长患者生命。
20世纪90年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降低了患者病死率,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治疗成为心衰药物治疗的里程碑。
心衰治疗理念进入神经体液治疗阶段。
2014中国心衰指南[2]推荐慢性射血分数下降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治疗:ACEI和β受体阻滞剂黄金搭档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药合用可称之为“金三角”,应成为慢性HFrEF的基本治疗方案[2]。
21世纪以来,心力衰竭治疗理念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改善了心衰患者的预后。
形成“金三角”续篇。
一、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ARNI)代表药物,同时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和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NP)系统。
在抑制脑啡肽酶的同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
脑啡肽酶可降低利钠肽、缓激肽、肾上腺素和其他血管活性肽的水平,脑啡肽酶抑制剂可阻断内源性利钠肽等的降解,从而升高内源性心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和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因此ANRI可以排钠利尿、舒张血管,抵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改善、逆转心室重构。
2021年心力衰竭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全文)
2021年心力衰竭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全文)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患病率、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研发,新的临床硏究结果的不断公布,新型药物为心衰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现对心力衰竭药物临床硏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一、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结页沙坦是首个ARNI类药物,可同时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和脑啡肽酶,具有利钠利尿、舒张血管及预防和逆转心肌重构的作用。
PARADIGM - HF硏究是沙库巴曲绷沙坦治疗心衰的首个大型临床硏究, 共纳入了8442例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口~ IV级、LVEF < 35% ), 采用随机-双盲的硏究方法,将8442例硏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沙库巴曲绷沙坦治疗组(沙库巴曲绷沙坦200mg 口服每日两次)或依那普利组(依那昔利10mg 口服每日两次);平均随访27个月结果显示,沙库巴曲缎沙坦较依那普利可进一步降低主要终点、复合终点及事后分析冠脉复合终点的发生风险。
PARADIGM - HF研究结果的发布奠定了沙库巴曲结页沙坦在HFrEF治疗中新基石的作用。
PARALLAX硏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硏究结果于2020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上公布,该硏究共纳入了2572名年龄n 45岁LVEF >40%的心衰患者,根据初始RAS抑制剂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沙库巴曲颌沙坦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随访24周。
该研究首次发现沙库巴曲缠沙坦治疗组相较对照治疗组显著降低首次心衰住院风险51 %和心衰住院或死亡复合事件风险36%。
LVEF >40%的心衰患者目前是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难点,PARALLAX研究是首次在大型的HFpEF研究中,观察到心衰住院及死亡预后显著改善阳性结果的心衰治疗药物,再一次证实了沙库巴曲绻沙坦能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的NT - proBNP水平,并且能进一步降低心衰住院风险,给全射血分数心衰的管理带来了诸多有意义的启示。
2021年冠心病心脏康复国内外研究与进展(全文)
2021年冠心病心脏康复国内外研究与进展(全文)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明显加速,发病率持续上升。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50% ,城市为43.16%。
据2018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继续保持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1]。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 )硏究数据表明,冠心病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死亡、卒中和再住院率高达25% , 4年累积病死率高达22.6% ,而且死亡患者中有50%死于再发心肌梗死。
即使存活,30%的冠心病患者活动受限,30% 的患者无法正常工作,45 %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2]。
冠心病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大量冠心病患者单纯药物及介入或搭桥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冠心病患者的根本问题。
近50年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心脏康复CR ) 是心血管疾病稳定期的最佳治疗模式。
心脏康复是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联合相关药物、生活方式等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全程的康复治疗和疾病管理, 包括药物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戒烟睡眠处方等综合干预方案。
目前,欧洲和美国的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均强调身体活动或运动的价值,建议临床医师不仅要给患者提供药物处方,同时应提供运动处方、心理和营养干预等。
近年,中国学者对冠心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也逐渐受到高度重视,先后出台多个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对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就国内外冠心病心脏康复的机制、康复新技术及模式的最新硏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冠心病心脏康复提供理论基础。
一、冠心病心脏康复机制研究的迸展心脏康复的获益已被国际认可,ESC近日发表的心脏康复硏究的最新进展(CROS - II)中,证实了心脏综合康复在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3]。
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康复后死亡率下降20% -30% ,几乎所有冠心病患者无论是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均可从心脏康复中获益[4]。
2021年心力衰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全文)
2021年心力衰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全文)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危重表现及晚期阶段。
已经影响全球近2500万患者的健康[1]。
全球心力衰竭每年的发病率与日俱增,危及着数千万患者的身体健康。
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其患病率都有很大的比重。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容乐观,心力衰竭也已成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根据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我国35~74岁成人这一年龄层,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导致我国心衰患病率升高趋势呈持续性进展,同样有着较高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现阶段心力衰竭的诊断和分层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浆生物标志物(以脑钠肽为主)和心脏超声,其中血浆生物标志物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
近年研究提示,生物学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小分子核糖核酸、脂联素、P2X7嘌呤受体、IL-6、生长分化因子-15、可溶性ST2、半乳糖凝集素3等均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即对心力衰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心肌牵张标志物(一)BNP及NT-pro BNP发生心力衰竭时,心室肌细胞分泌的BNP水平随心室壁压力增加和神经内分泌的激活而变化,并对心室充盈压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其升高程度和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血清BNP水平可以提供预后信息。
迄今为止,有研究已经报道了BNP在心衰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3]。
Sonoda[4]认为BNP被作为一种被证实的诊断标记物,可以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危险分层、预后以及治疗,且对BNP浓度的动态监测可能有利于进一步的危险分层。
但是BNP的连续监测是否对心衰患者的健康管理有利,仍旧存在争议。
NT-pro BNP是由于心室负荷过重引起心室肌细胞受牵张时pre-proBNP增多,其可以水解成pro-BNP,再经corin 水解成为NT-pro BNP,NT-pro BNP是含32个氨基酸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片段。
探索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心脏康复新策略(全文)
探索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心脏康复新策略(全文)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死因,尽管慢性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疗效确切,患者预后有了一定改善,但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仍然面临着药效减弱甚至抵抗、再住院率高、医疗开支大、治疗手段有限、死亡率高等难题。
新近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心脏康复在提高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耐量、改善心肺储备功能、改善远期预后等方面大有裨益,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及死亡率。
慢性心衰属中医“心悸”“水肿”“喘证”范畴,其基本病机为心之气血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失所养,血脉瘀阻。
慢性心衰中晚期,可能医药之功已尽时,此时借以中医康复理论与方法,往往能收法微效显,事半功倍之功。
中医康复学秉承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运用调摄情志、传统体育、中药调治、饮食调养等多种方法促使患者恢复健康。
治未病、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是慢性心衰心脏康复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康复、预防疾病的重要原则,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亦云:“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都阐述了“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思想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三个方面,与现代医学中“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整体康复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以精、气、血、津液为基础,各个脏腑系统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
人体自身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形与神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整体康复观主张把人放到自然、社会中考虑,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精气血阴阳的调理和脏腑功能的恢复,使人体各脏腑系统之间、精神与形体之间协调统一,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进展(全文)一、前言随着社会老龄化,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3]。
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近期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研究结果显示中国≥35岁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1.3%,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射血分数<50%)患病率1.4%,中度或重度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病率2.7%[4]。
据研究显示我国住院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7.9岁,常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常见合并症为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糖尿病、贫血,其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占比较大[5]。
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内容包括医学评估、运动训练、心理咨询、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医疗,其中运动训练也称为运动康复,为心脏康复的基石,因此,称之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
传统心脏康复大部分由三个阶段组成,其中包括住院、门诊和维持阶段。
第一阶段通常在住院环境中开始,这个阶段通常很短暂,需要尽早动员准备[6]。
第二阶段通常在医院门诊开展,它由医生指导的多学科计划组成。
第三阶段是心脏康复的终身维持阶段[7]。
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首先建议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平衡和柔韧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耐力和预后,抗阻运动可以改善骨骼肌肉耐力,平衡和柔韧性运动可以改善平衡和协调性。
运动康复通过提高心肺耐力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降低焦虑、抑郁和压力水平,并在日常活动中保持独立性[8-10]。
鉴于近几年国内外对心力衰竭心脏康复取得的研究进展,目前不少国际指南/共识均对心衰患者推荐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
2016年ESC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11]:心衰患者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症状和提高功能状态(证据级别:ⅠA);慢性稳定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以降低住院风险(证据级别:ⅠA);心衰患者推荐多学科的管理,以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的风险(证据级别:ⅠA)。
2017 CCS(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衰管理指南推荐[12]有规律的运动来改善所有心衰患者的运动能力、症状和生活质量(强烈建议;中等质量证据);建议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经常运动以减少住院率(强烈建议;中等质量证据)。
2017年JCS(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日本循环学会)指南推荐[13]心衰患者运动(证据级别:IB),认为运动与心力衰竭风险呈剂量相关的负相关关系。
2019年心力衰竭临床实践更新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协会的专家共识会议报告[14]建议HFrEF 患者参加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计划,以降低住院的风险。
2020年《美国物理治疗协会理疗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出物理治疗师应为稳定性NYHAⅡ-Ⅲ级HFrEF患者开出高强度间歇运动处方,可降低病死率、全因和心衰相关的住院率和住院天数[15]。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推荐心衰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症状、提高活动耐量[16]。
二、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价值(一)对心衰患者死亡率和住院率的影响2012年Romualdo Belardinelli等研究[17]显示长达10年的运动康复可以显著降低再入院率和心血管原因死亡风险。
2018年9月发表的ExTraMATCHⅡ研究(本研究采用IPD meta分析方法,系一种更为精准的统计分析方法,共有18项临床研究提供数据,纳入3912例)[18],结果显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全因死亡风险、全因住院风险、心衰原因死亡风险、心衰原因住院风险均无显著性降低。
在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2019年的一个荟萃分析[19]对1999年或以后发表的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患者进行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估。
研究显示没有观察到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与死亡率或住院率之间的联系。
2019年Cochrane研究[20]表明,与不运动的对照组相比,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可能对短期(短于12个月的随访)全因死亡的风险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全因死亡风险略有下降。
低至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能降低全因住院风险,并可能在短期内(最多12个月)减少心衰住院。
一项意大利研究分析了2005年至2012年突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所有住院人数、心脏康复入院人数、出院后死亡人数、门诊就诊人数。
研究表明,在大量心力衰竭患者中,住院心脏康复与降低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有关[21]。
家庭心脏康复也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一项随机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心脏康复可使心衰患者90天再入院率风险从14%降至5%[22]。
另外研究表明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所获取的代谢当量(MET)与预后有关。
一项纳入样本量707名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23],心脏康复所增加的MET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衰住院之间具有最强的独立关联,心脏康复结束时每增加1 MET,经校正后全因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分别降低42%和38%。
从上可见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心衰患者死亡和住院风险的影响在不同的研究中呈现不同的结果,可能与运动模式、运动强度、患者人群选择、依从性及随访时间等因素有关。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何种模式、何种强度的运动康复可以改善心衰死亡和住院风险。
关于心力衰竭的早期间歇训练,认为尽早开始运动训练是可行的,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24]。
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对于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可能的机制在于:由运动引起的IL-6和IL-10的升高,通过抑制TNF-α和刺激IL-1ra发挥直接的抗炎作用,从而抑制IL-1β信号;IL-6对糖脂代谢有直接影响;长期运动间接抗炎效应可能通过限制腹部脂肪来调节[25]。
运动是一种自然的、强抗炎和改善代谢的策略,有助于限制疾病的进展[25]。
(二)对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运动康复可以改善心衰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26],近期研究显示心衰患者经过呼吸肌训练后可以提高peak VO2、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改善呼吸困难及增加最大吸气压力(PImax)[27]。
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证实心脏康复可以改善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28],与常规护理组的MLHFQ(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调查问卷)得分差异为–5.7分(95%置信区间为–10.6至–0.7),存在显著性差异。
有研究显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结合神经电刺激3周可显著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29]。
有关运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后(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效果,纳入NYHA Ⅲ级HFrEF患者,进行6个月的有氧间歇运动,可以显著改善CRT和ICD组患者的运动耐力,且6个月后,可以显著改善左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增加,CRT和ICD组无显著性差异[30]。
4项随机对照研究(总样本量157例)的荟萃分析表明:心脏康复组的峰值摄氧量(peak or maximum oxygen uptake,peakVO2)明显高于对照组(WMD=2.17 ml/kg/min,95%CI (1.42,2.92),P<0.001)。
心脏康复组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WMD =4.75%,95%CI(1.53,7.97),P=0.004),同样证实心脏康复能提高CRT患者运动耐力和左室功能[31]。
研究表明,经过住院期心脏康复可以显著增加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LVAD)患者6分钟的步行距离及对助行车的依赖显著减少[32]。
以及可以改善LVAD的临床预后,应该建议LVAD 患者系统进行心脏康复[33]。
以运动为核心的的心脏康复可改善心衰患者运动耐力可能机制在于有助于改善心脏、血管和骨骼肌的功能,从而增加氧气输送、腿部肌肉血流量增加从而增加氧的摄取及氧的代谢,同时可改善心室重构[34]。
耐力提高同时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改善对患者本人及家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三)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运动康复具有预防认知功能下降的潜力。
在心脏手术前实施心脏预康复程序,对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发挥作用,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35]。
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改善认知的机制可能在于运动能够增强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改善能量代谢[36]。
同时,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海马体积,从而促进认知能力[37-39]。
(四)对情绪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对轻度到中度重度抑郁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40]。
规律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身体功能、抑郁和焦虑有益。
2019年Walid Kamal Abdelbasset等的研究[41]选择了46例患有抑郁症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中等强度连续有氧运动(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aerobic exercise,MICAE)(MICAE每周3次,共12周,对照组接受传统干预,不进行任何运动康复)。
结果显示12周的MICAE可以显著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状态。
(五)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心脏康复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