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脉冲激光锡等离子体光源的碎屑动力学研究
浅谈激光烧蚀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浅谈激光烧蚀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激光烧蚀技术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激光烧蚀技术的不同应用,以及对激光烧蚀技术的进展做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烧蚀等离子体聚合物激光烧蚀技术是通过飞秒-纳秒量级的脉冲激光来将材料表面烧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微加工、外科手术、X射线激光、生物分子质谱以及一些艺术品修复/清洁等领域;对激光烧蚀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光学/光谱诊断是研究等离子体动力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1 激光烧蚀技术的应用1.1 激光烧蚀光谱(LAS、LIBS)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光谱领域发展迅速,其中激光烧蚀光谱技术是其中一种比较崭新的分析手段。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聚焦强激光束激发样品靶面,产生高温等离子体,通过测定等离子体冷却过程中发射光谱的波长与强度来进行定量分析、元素定性。
激光烧蚀光谱技术虽然对于痕量元素的分析能力不足,但是该技术并不需要对样品进行繁琐的化学处理,具有破坏性小,具有快速、实时、可远程监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冶金、核工业、材料、燃料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2MS)分析技术是一种公认的高灵敏度、强有力的、多元素及同位素分析技术。
1.2 激光烧蚀技术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激光与靶材相互作用后,周围的物理空间便可粗略的分为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聚集区、液相区和固相区三个区域,如图1所示。
等离子体聚集区是由离子、电子以及未电离的中性粒子集合组成,整体呈现电中性,该区域对激光能量的传输障碍比较小。
液相区是靠近等离子聚集区的熔融层,材料处于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靠近液相区的是固相区,该区域虽然也吸收了激光能量,能使温度升高,但是能量强度不足以使该层进行熔化。
基于激光烧蚀技术制备的各类材料的生长过程,如一维纳米线和零维纳米颗粒、二维薄膜等,几乎都是通过应用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的成核、生长所完成。
因此,激光烧蚀产生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在激光烧蚀技术制备微纳米材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X射线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X射线X射线是核外电子产生的短波电磁辐射,波长范围一般在0.001nm 到1nm或者更长一点。
比0.1nm短的叫硬X射线,长的叫软X射线。
X射线源在许多研究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包括X射线显微镜和光谱学、全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生物成像和探测超快过程等工业和医疗方面的应用尤其如此。
现在同步辐射光源是最强烈的X射线源。
在同步辐射光源中,辐射的产生是由于一个由弯曲磁铁,磁性波或磁性震荡产生了相对论电子散射[1]。
在同步辐射光源中,辐射的产生是由于一个由弯曲磁铁,磁性波或磁性震荡产生了相对论电子散射。
这些源是宽带相干和长脉冲。
我们也可以利用高能激光脉冲去Thomson散射这些被传统方式加速的电子[2-5]。
另一方面,需要有超高亮度,连贯和短脉冲(飞秒或更短)的X 射线源来研究瞬态过程。
在加速器的家族中,几个大的自由电子激光器在未来10年内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并提供最亮的X射线源。
相对论性激光等离子体提供了一个飞秒级X射线产生的潜在补充渠道。
甚至在紧凑的项目中,x射线波长桌面自由电子(TT-XFEL)也存在[6]。
然而,人们必须显著提高被激光加速电子束的品质以使TT-XFEL成为现实。
本世纪起,相对论超强超短激光入射等离子体可产生X射线已经被广泛证实。
当一束短的相对论下的强激光脉冲在稀薄等离子体中传播。
其有质动力可以排开电子,形成电子空泡(Bubble)。
通过波破或其他注入方式,一些等离子体电子可以被限制并且被腔中的纵向场加速,这就是所谓的空泡电子加速模式。
由于它的固定的三维空间结构,该气泡具有横向场。
加速的相对论下的电子这些场中做横向的振动并且发射出短波射线(可到X 射线量级)。
另外一种方法是激光作用于固体靶产生的相对论高次谐波。
激光可以瞬间将固体物质转换成等离子体,激光与固体的相互作用是高度非线性的,导致谐波产生。
在高密度等离子体的表面,人们可以区别产生谐波的两个主要的不同机理。
当激光强度呈弱相对论性2182210/I W m cm λμ<时,谐波是由于所谓的相干弱辐射(CWE )产生的。
激光等离子体加速机制研究综述
激光等离子体加速机制研究综述1 研究现状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强度不断增强,脉宽不断缩短,对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开辟出了许多新的领域。
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与激光的强度、波长、脉宽,等离子体状态参数(最主要是密度)密切相关。
随着激光强度变大,开始是线性响应,然后随着激光不断增强,非线性效应和相对论效应开始占主导。
当强度超过1018W/cm2电子的相对论效应必须考虑,加剧了理论研究难度但也催生了更多的物理现象产生。
比如非线性波跛、超高能粒子产生、相对论孤子和涡旋。
而根据等离子体的密度不同,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可以分为稀薄等离子体(同气体靶作用)和稠密等离子体(同液、固体作用)。
对于1微米的激光,能在等离子体中传播的临界密度是1.1×1021cm-3,介于气体密度与固液密度之间。
激光脉宽的减小使得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出现新的物理现象。
fs级别的脉宽,对稀薄等离子体可以通过直接的LWFA来加速电子。
超短超强激光驱动电子等离子体加速电子,可获得能量高达1GeV、电荷接近1 n c、方向性优良、能散度小的高性能电子束,从而在高能加速器、聚变物理、短脉冲高亮度X光源产生、实现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等领域都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研究激光同等离子体如何作用及粒子加速的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图1、激光强度在CPA技术突破后大幅增强首先,激光同等离子体作用的第一步是材料对激光的吸收,除了普通的逆轫致吸收和共振吸收,在高强度相对论激光还有很多吸收机制,比如真空加热,J×B加热,有质动力直接加速离子,鞘场加速等等,下面根据加速粒子不同逐一介绍各种加速机制1979年,Tajima和Dawson提出用强激光脉冲激发等离子体波来加速电子的机制,这就是直接激光尾场加速(LWFA)[1],原理是超强超短激光脉冲在稀薄等离子体中传播时,纵向的非线性力——有质动力(F p=-q2▽a02/4mw2)将电子推开,共振激发出等离子体波(尾波场)。
面向EUV光源的实验流体力学研究进展
面向EUV光源的实验流体力学研究进展
邓巍巍;翟天琪;高立豪;许晟昊;赵新彦;刘艳初
【期刊名称】《力学进展》
【年(卷),期】2024(54)1
【摘要】EUV(极紫外)光源是EUV光刻机的核心部件,其原理是基于纳秒脉冲激光轰击锡液滴靶产生的等离子体辐射发光.EUV光源本质是一种流体光源,涉及丰富而复杂的流体力学基本问题,跨越从皮秒到毫秒的四个特征时间尺度.本文综述了面向EUV光源的实验流体力学研究进展.首先根据靶的类型,分别介绍了射流、液滴和液膜靶的生成与调控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之后对三种靶与激光相互作用过程的特征
时刻与典型现象进行了梳理,重点放在各个特征时间尺度内激光轰击液滴靶的研究
进展,总结了不同参数激光脉冲轰击后靶的推进、变形和破碎规律.最后对EUV光源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实验流体力学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改善激光等离子
体EUV光源稳定性、亮度和寿命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开展研究:高频率、小直径、长间距液滴靶串的精准生成和调控,激光辐照产生等离子体的膨胀和辐射规律,以及
液滴靶变形破碎机理和碎屑抑制、收集及清洁技术.
【总页数】35页(P138-172)
【作者】邓巍巍;翟天琪;高立豪;许晟昊;赵新彦;刘艳初
【作者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5
【相关文献】
1.Cymer推进EUV光刻光源
2.下一代光刻技术的EUV光源收集系统的发展
3.IMEC利用配备LA—DPP光源的EUV曝光装置成功曝光晶圆
4.“LPP-EUV”光源中的高功率CO_2激光监测与控制系统
5.晶方科技:公司未涉及EUV光源业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激光烧蚀的等离子体羽辉膨胀动力学机制研究
Re e r h o a m a Pl m e Ex n i n Dy m i s M e h nim s a c n Pl s u pa s o na c c a s Ge e a e le s r Ab a i n n r t d by Pu s d La e l to
维普资讯
第 2 9卷 第 5期
20 0 7年 l 月 O
三 峡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n e ) fChn reGo g sUnv ( t rl e c s Sc
Vo. O 1 29 N .5 0 e.2 7 t 00
Ab ta t Th na c xp nso e h nim sf rpl s ume g ne a e ul e a e a i ton a e s ud sr c e dy mis e a i n m c a s o a ma pl e r t d by p s d ls rr d a i r t — id i t i c sde i g whe a ma i ia i n e f c . Ba e he c s d r to f l c lc ns r a i ns o e n de a l on i rn n pl s on z to fe t s d on t on i e a i n o o a o e v to f ma s a d mome t s n n um ,c l c e s t e a s m p i n t t p a ma c n b i we s c m p e sbl d a l i nd ole t d a h s u to ha l s a e v e d a o r s i e i e lfu d a hg e i h t mpe a ur — gh pr s u e i e a r t e hi e s r d alg s,t pa e nu b r d n iy nd p e s e e o ve e to a ma i y— he s c m e e s t a r s ur v l m n fpl s n c l rc lc r i t r b a ne is l i i a oo d na e a e o t i d fr ty.U nd r t o ri ta n und r o ii ns,t w yn mis nd e he pr pe nii la d bo a y c nd to he ne d a c e o ve e q a i ns a e t n de i e . The r s t r m he pr s ntm o li ia e t a he p a ma dy a c v l m nte u to r he rv d e uls f o t e e de nd c t h t t l s n mi e pa son b ha orc n b v d n l n l nc d by t on z to e r e叩,whih i r a e hee pa son a c l x n i e vi a e e i e t y i fue e he i i a i n d g e c nc e s st x n i c e — e a i n a ldie ton .Thepl s l cte n t e a i la r ns r e d r c i s t het r e l ha e f r ton i l r c i s a ma ve o ii si h x a nd t a ve s i e ton O t a g ta l ves l- s mi rt vo v me t c r c e itc . i l iy e l e n ha a t rs is a Ke wo d pule a e ; y rs s d ls r pls l a ma p ume; d yma c v v me t mis e ol e n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4.19•【字号】鲁政发[2008]54号•【施行日期】2008.04.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鲁政发〔2008〕54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在发展我省科学技术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严格评审和省科技厅审核,省政府决定,授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和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凌沛学研究员2人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山东师范大学满宝元等完成的“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激光与之相互作用研究”等2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青岛科技大学张书圣等完成的“糖苷功能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等6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青岛理工大学贺可强等完成的“滑塌型地质灾害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与预测理论研究”等12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韩金祥等完成的“脑脊液病原体抗体诊断芯片的研制”1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海洋大学战文斌等完成的“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病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等6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山东农业大学柴同杰等完成的“魏氏梭菌类毒素疫苗与抗毒素血清制备研究”等4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授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优质高产广适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号的选育与应用”等30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含2项其他项目),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的“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16号、17号、22号、23号选育与配套生产技术”等117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含2项其他项目),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花生新品种潍花6号的选育与推广”等320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含3项其他项目);授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水流徹教授和日本农林水产交流协会福岛分会末永武雄会长2人2007年度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脉冲激光烧蚀金属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脉冲激光烧蚀金属的动力学研究进展【摘要】简要评述了激光烧蚀金属过程中的等离子体羽、烧蚀材料蒸汽、温度场方面的实验和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报道了激光能量密度(或者功率密度)、脉宽等参数对等离子体、烧蚀蒸汽动力学过程影响的实验和理论结果。
【关键词】脉冲激光;金属烧蚀;等离子体;温度;物理模型Research Progress Dynamics of Metal Ablation under Pulse LaserCHENG He-ping1,2XU Yuan1WEI Rong-hui3ZHENG Li1XIE Guo-qiu1(1.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Anhui,245041,China;2.Henan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Non-ferrous Metal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471003,China;3.School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471003,China)【Abstract】The progress of experiments and models about plasma plume, vapor and temperature field of metal ablation under pulse laser were reviewed.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dynamics of plasma and metallic vapor induced by pulse laser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 such as fluence (or power density), pulse width etc. were reported.【Key words】Pulse laser;Metal ablation;Plasma;Temperature;Models0引言激光自发明以来的半个世纪左右时间里,在功率、能量、脉宽等参数品质上都有快速提高,现在已经开发出品种繁复的各类型激光器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工业加工、医学治疗等领域。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非线性力——有质动力
1.2 相对论下的有质动力式 当激光强度超过 1018W/cm2 时, 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 进行 相对论修正。将场强 E 和磁场强度 B 用电矢量 A 来表示, 采用 ∂ A ∂A y 洛伦兹规范, 有 E = - ∂A 和 B = -∇ ˑ A =(0, - Z , ) 。此时, 电 ∂t ∂x ∂x 子在光场中的受力方程可以简写为: ∂ p p e ∂A e p +( ㊃∇) p = ㊃ ˑ∇ˑ A c ∂t c γ ∂x γ 对于非线性有质动力项 (二阶及以上项) , 可得到: ep p Fp = ˑ(∇ ˑ A) ˑ ∇p cγm γm 结 合 一 阶 项 结 果 p = A , γ = 1 + p2 和 数 学 关 系 式 1 ∇p2 = p㊃∇p + p ˑ(∇ ˑ p) ,化简可得: 2 F p = - mc2 ∇γ
ω2 E2 pe ㊃∇ L [1 - cos(2ω L t)] 2 ω L 16π ω2 E2 pe 该式求平均后为: < F p > t = 2 ㊃∇ L 。 ω L 16π Fp = -
1 , 可以采用单粒子理 论、 流体理论和动力学理论等, 我们在下文中通过流体力学理 论推导有质动力的表达式。 1.1 非相对论下的有质动力式 在激光等离子体中, 光波电场压力的变化能产生有质动 力, 有质动力引起电子密度变化, 会带来密度的涨落, 进而自洽 的产生离子密度的涨落。 对于一个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高频光场, 假定其电场表达式 为: E = E L ( x)㊃ cos ω L t 。 将等离子中的电子和离子当作两种流体处理, 由于离子质
2 结语
——有质动力
张子昊(驻马店市高级中学,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一、c-c偶联反应的合成
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一、c-c偶联反应的合成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一、C-C 偶联反应的合成方法学及其在杂环衍生化中的应用研究1、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国际药物合成中所涉及的有机合成方法学问题,围绕C-C键、C-杂原子键的构筑等有机合成方法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用简单易得的原料为C-O, C-N,C-S,C-C键的构建提供了新合成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科学发现点包括:1. 首次实现了过渡金属催化3,4-二氢嘧啶硫酮与炔烃及羧酸亚铜盐的脱硫偶联/酰化/水合串联反应一步实现了C-C和C-N键的有效构建。
发展了Pd催化下磺酸嘧啶酯与苯硼酸、端炔、苯酚及苯胺的C-C、C-O及C-N交叉偶联反应。
2. 发现并扩展了三对溴苯胺自由基正离子六氯锑酸盐(TBPA+.)引发的甘氨酸类衍生物的sp3C-H键的催化氧化反应,以及甘氨酸类化合物与苯乙烯类衍生物的氧化-[4+2]环加成串联反应。
3. 首次实现了酰胺、多聚甲醛与苯乙烯等的三组分反应构建烯丙基胺骨架结构,为烯丙基胺结构的构筑提供了有益的合成方法。
4. 开展了廉价金属盐CuSO4-5H2O/NaAsc催化的Ullmann型C-N偶联反应。
5. 实现了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的有效方法。
本项目自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共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化学二区论文8篇(其中包括Org. Lett. 2篇,Adv. Synth. Catal. 4篇,J. Org. Chem. 2篇),SCI三区论文(包括Org. Biomol. Chem.; Tetrahedron; Tetrahedron Lett.; Eur. J.Org. Chem.; Synlett等)17篇;获得厅局级二、三等奖各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3项。
其中5篇代表性论文Org. Lett. 2012, 14, 4030–4033;1Org. Lett. 2010, 12, 732-735;Adv. Synth. Catal. 2013, 355, 891-900;Adv. Synth. Catal. 2013, 355, 1911–1916;Adv. Synt. Catal. 2012, 354, 2939-2948论文被Chem. Rev.,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重要刊物他人正面引用54次,平均每篇5.4次,单篇最高他引27次。
江苏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计划项目
杨风波 杨建鲁 严玉波 茆平
车载发射 系统载 荷特性 与热环 境优化 方法 研究 汽油基凝 胶燃料 流变特 性、雾 化机制 及其 爆轰特性研究 碱渣基功 能材料 的开发 及其对 重金属 污染 水体修复的研究 基于紫外 吸收的 大气颗 粒物湿 法监测 技术 研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项目名称
混合励磁 直线执 行器驱 动的低 功耗伺 服阀 关键技术研究 GaAlN 光电阴极的电子与原子结构研究
项目类型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研究生 层次 博士
博士
金睦淳 InGaAs 光电发机理及制备技术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张廷忠 激光微打孔的双脉冲方法研究
自然科学
基于二维 窗口层 结构及 等离子 体激元 太阳
带有饱和 非线性 系统的 分析与 抗饱和 设计 研究 蛋白质结 晶预测 的特征 抽取与 学习算 法研 究 高速运动自组织传感网可靠路由与 QoS 研 究 微流控技 术调控 木醋杆 菌发酵 制备微 结构 纤维素及其应用研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曹 琪 煤油凝胶的流变特性及空气雾化机理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申请人
项目名称
陈思宇 转型期公民素质养成研究
项目类型 人文社科
研究生 层次 博士
基于行为 方法的 多维多 尺度系 统的建 模及
张光晨 控制理论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冯维一 基于孔径编码的快照光谱成像装置
自然科学 博士
周 洁 组合高功率光纤激光对靶材的毁伤
自然科学 博士
金左轮 于靖 钱华玉 汤玉娟
基于认知 计算的 多波段 夜视图 像目标 探测 技术 基于地球 红外辐 射场的 弹体姿 态测量 方法 研究与仿真 基于氮碳 复合载 体的甲 酸燃料 电池阳 极催 化剂的研究 城市供水 球墨铸 铁管内 衬水泥 砂浆耐 久性 退化机理研究
国防科技大学主要研究领域
国防科技大学的主要科研领域1、计算流体力学与应用主要开展飞行器气动布局及分析、非流动及动态特性研究、高精度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面向多体分离和物体变形引起流固耦合非定常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和气动弹性等问题研究。
2、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主要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高超声速气动力(热)预示方法、吸气式飞行器布局优化设计、再入飞行器气动光学效应、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方法、非平衡流动模拟方法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3、实验空气动力学与应用研究低跨超/高超声速空气动力气实验模拟技术与设备,包括超声速风洞和高超声速风洞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飞行器的气动力/气动热实验技术、飞行器流场结构先进的接触精细测试技术及其在工业军事上的应用。
4、飞行器结构分析与设计本方向主要开展材料本构理论、断裂与损伤力学理论和界面力学理论,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分析与贮存寿命预估,线弹性、粘弹性、塑性材料和复合材料结构的动、静态响应与稳定性分析、优化与试验,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研究。
5、束能与电磁推进主要研究吸气式脉冲激光爆震推力器数值模拟、太阳光热推力器高温陶瓷加热室制备、激光与放电烧蚀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等。
6、推进系统动态学与状态监控主要研究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监控、液体火箭发动机瞬变过程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卫星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与自主管理等。
7、火箭发动机燃烧与流动主要研究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性、冲压流动与燃烧机理、合成射流与推力矢量控制、凝胶推进剂雾化与燃烧技术等。
8、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导弹、运载等飞行器的总体方案论证和多学科协同设计、精度分析与评估、航天器回收与航空救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9、飞行器总体技术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总体一体化设计、飞行器布局优化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0、高超声速推进技术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发动机地面试验与飞行试验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超声速燃烧与流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高功率激光装置上光致电离等离子体光谱实验的理论研究进展
第43卷第6期2023年12月物理学进展PROGRESS IN PHYSICSVol.43No.6Dec.2023高功率激光装置上光致电离等离子体光谱实验的理论研究进展韩波∗齐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济南250200摘要:光致电离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等离子体的一种重要的存在形式,这种等离子体是一些高能天体发射很强的辐射场照射周围的稀薄等离子体产生的。
随着高能量密度物理的发展,2009年Fujioka 等人使用高功率激光装置(GEKKO-XII激光装置)制造出光致电离硅等离子体,并观测到类似于天文观测中的X射线光谱。
本综述重点总结了Fujioka实验以来,各理论工作对实验中X射线光谱的模拟结果,并对光致电离等离子体光谱实验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
本文期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深入理解光致电离等离子体光谱发射的物理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等离子体;光致电离;原子过程;X射线光谱中图分类号:O69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25/ki.pip.2023.06.002目录I.引言178II.Fujioka光致电离硅等离子体实验179III.光致电离等离子体光谱模型及其结果181A.等离子体光谱模型和基本假设181B.理论模拟结果182 IV.总结与展望184致谢185参考文献185I.引言光致电离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等离子体的一种重要的存在状态,普遍存在于活动星系核、黑洞、中子星和白矮星等天体周围[1–5]。
研究光致电离等离子体光谱对获取上述天体系统的物理状态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致密天体会吸积周围的气体,同时释放出很强的辐射场。
当辐射场足够强,这些天体周围的气体会被高能光子激发和电离,处于光致电离碰撞辐射平衡。
与处于碰撞辐射平衡的普通恒星大气相比,光致电离等离子体在较低的温度便可以达到很高的电离度,发射一系收稿日期:2023-09-06∗E-mail:********************列高能的X射线谱线[6–10]。
脉冲等离子体辐射微波机理的初步研究
现象 的一些 物理 规律 。近 年来 , 利用 等离 子体 可 提 高微波 器件 功率 和效 率 、 展宽频 带 和频 率调谐 的特 点做成
的各类 等离 子 体填 充器 件 已取得 很大 进展 , 如等 离 子体 填充 的波 导管 、 行波 管 、 返波 管 、 等离子 体波 管及等 离子 体辅助 慢波 振荡 器 等[ ] 1 。刘 盛纲 等 人对 等离 子体 条件 下 , 电子 与微 波 的相 互 作用 机理 给予 了理 论 分析 [ 。经 6 ] 初步分 析认 为 : 二极 管在 放 电过程 中形 成 的等离 子 体 , 产 生超宽 带微 波辐 射 的主要 原 因 。研 究 等离子 体辐射 是 微波具 有重 要 意义 , 文初步 研究 了脉 冲等 离子 体 辐射微 波 的机理 。 本
带宽 为 1 1 ~ 1GHz 比亚纳秒 脉 冲方法 要 高 出很 多 。辐 射 的角分 布基 本均 匀 。 ,
2 电 流 波 形 和 天 线接 收 到 的微 波 辐 射 波 形
当 电容 C充 电后 , 可使 等离 子 体器 件 的阴 阳极 之 间击 穿 而产 生 等 离 子体 。这一 等 离 子 体 在 阴 、 阳极 间作 宏 观运 动 , 等离 子 体 中的 电流 即为在外 电路 中 的放 电电流 。为 了 了解 辐 射 的机理 和特性 , 我们 同时测 量 了外 电 路 中的 电流波 形 和喇 叭天线 接 收的微 波信 号波 形 , 图 2所示 。由微波信 号 曲线 可见 , 有两个 微波 辐射 的脉 如 共
这 一脉 冲之后 1肛 , s 回路 的放 电 电流开 始上 升 , 一延 迟时 间 与等离 子体 的运 动速 度为几 c b 相 吻合 。 这 m/t s
* 收 稿 日期 :0 70—9 修 订 日期 :0 71 —0 2 0 -30 ; 20 一03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课 题 (0 7 0 9 5 37 2 ) 作 者 简 介 : 仕 修 ( 9 1 ) 男 , 士 , 授 , 士生 导 师 , 事脉 冲功 率 与等 离子 体 的 研 究 ;xuh n 1 3 cr。 胨 15 一 , 博 教 博 从 siee @ 6 .o n
脉冲co2激光烧蚀锡靶等离子体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 要13.5 nm极紫外辐射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半导体光刻光源,13.5 nm极紫外辐射产生于激光烧蚀锡等离子体,提高激光的转换效率、降低等离子体碎屑是光源的关键技术。
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决定了其辐射特性,离子温度、离子密度决定了碎屑特性,因此研究激光烧蚀锡靶的具体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使用一维辐射流体力学程序MULTI模拟了脉冲激光照射期间,激光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离子温度、离子密度、膨胀速度等参数的分布情况,讨论了靶材的种类、密度,激光脉冲的波长、能量、脉宽、拖尾等对等离子体辐射与碎屑特性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辐射流体力学程序MULTI,随后模拟了脉冲CO2与Nd:YAG两种激光器烧蚀锡靶的具体过程,比较了两种等离子体的辐射与碎屑特性,发现靶材吸收激光的主要机制为逆韧致吸收,激光能量大部分沉淀在等离子体临界密度点附近,CO2与Nd:YAG激光器的临界电子密度分别约为1019 cm-3和1021 cm-3,因此Nd:YAG激光器形成了一种高温、高密等离子体,这加剧了极紫外再吸收与电子-离子复合过程,所以脉冲CO2激光器的转换效率与光谱纯度更高,更有利于极紫外辐射的产生。
由于脉冲CO2激光在激光等离子体极紫外光源应用上的优势,论文主要研究了脉冲CO2激光等离子体的特性,首先对脉冲CO2激光烧蚀锡靶与氙靶等离子体进行了模拟,发现氙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更高,辐射中心波长更短。
再次,模拟了脉冲CO2激光烧蚀不同密度锡靶的过程,发现降低靶材初始密度不会改变激光的吸收机制与等离子体的主要参数,因此不会改变EUV辐射与碎屑特性。
最后,研究了CO2激光的功率密度、脉宽、拖尾等对锡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
高功率CO2激光器能提高电子温度,从而提高极紫外辐射的强度,并且不降低辐射谱纯度;长脉宽CO2激光器能延长极紫外辐射时间,从而提高紫外辐射的强度,并且不降低转换效率。
虽然高功率、长脉宽的CO2激光器会增加碎屑的产量,但是碎屑可以通过电磁场、缓冲气体、降低靶材尺寸等方法有效除去,因此高功率、长脉宽的CO2激光器更有利于极紫外辐射,峰值功率的参考值为1010 W/cm2,脉宽的参考值为300 ns。
激光等离子体13.5 nm极紫外光刻光源进展
激光等离子体13.5 nm极紫外光刻光源进展宗楠, 胡蔚敏, 王志敏, 王小军, 张申金, 薄勇, 彭钦军, 许祖彦引用本文:宗楠, 胡蔚敏, 王志敏, 王小军, 张申金, 薄勇, 彭钦军, 许祖彦. 激光等离子体13.5 nm极紫外光刻光源进展[J]. 中国光学, 2020, 13(1): 28-42. doi: 10.3788/CO.20201301.0028ZONG Nan, HU Wei-min, WANG Zhi-min, WANG Xiao-jun, ZHANG Shen-jin, BO Yong, PENG Qin-Jun, XU Zu-yan. Research progress on laser-produced plasma light source for 13.5 nm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J]. Chinese Optics, 2020, 13(1): 28-42. doi: 10.3788/CO.20201301.0028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10.3788/CO.20201301.0028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深紫外光刻光学薄膜Optical coatings for DUV Lithography中国光学. 2015(2): 169 https:///10.3788/CO.20150802.0169高功率皮秒紫外激光器新进展New progress in high-power picosecond ultraviolet laser中国光学. 2015(2): 182 https:///10.3788/CO.20150802.018210kW级直接输出半导体激光熔覆光源的研制与热效应分析10 kW CW diode laser cladding source and thermal effect中国光学. 2019, 12(4): 820 https:///10.3788/CO.20191204.0820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合束进展Advance on high power diode laser coupling中国光学. 2015(4): 517 https:///10.3788/CO.20150804.0517陶瓷表面放电光泵浦源放电特性研究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optical pumping source by ceramic surface discharge中国光学. 2019, 12(6): 1321 https:///10.3788/CO.20191206.1321第13卷㊀第1期2020年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光学㊀㊀㊀㊀㊀㊀㊀ChineseOptics㊀㊀㊀㊀Vol.13㊀No.1㊀Feb.2020㊀㊀收稿日期:2019 ̄04 ̄11ꎻ修订日期:2019 ̄05 ̄14㊀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No.2016YFB0402103)ꎻ中科院关键技术团队项目(No.GJJSTD20180004)ꎻ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No.ZDYZ2012 ̄2)ꎻ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No.2012YQ120048)ꎻ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No.61535013)ꎻ中科院理化所所长基金(No.Y8A9021H11)SupportedbyNationalKeyResearchandDevelopmentProjectofChina(No.2016YFB0402103)ꎻKeyTechnolo ̄gyTeamProject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o.GJJSTD20180004)ꎻNationalMajorResearchandDevel ̄opmentProjectofChina(No.ZDYZ2012 ̄2)ꎻNationalMajorScientificInstrumentsandEquipmentDevelopmentProjectofChina(No.2012YQ120048)ꎻ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61535013)ꎻFundofTechnicalInstituteofPhysicsandChemistryꎬ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o.Y8A9021H11)文章编号㊀2095 ̄1531(2020)01 ̄0028 ̄15激光等离子体13.5nm极紫外光刻光源进展宗㊀楠1ꎬ2∗ꎬ†ꎬ胡蔚敏1ꎬ3ꎬ†ꎬ王志敏1ꎬ王小军1ꎬ张申金2ꎬ薄㊀勇1ꎬ彭钦军1ꎬ2∗ꎬ许祖彦1ꎬ2(1.中国科学院固体激光重点实验室ꎬ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ꎬ北京100190ꎻ2.中国科学院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ꎬ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ꎬ北京100190ꎻ3.中国科学院大学ꎬ北京100049)†共同贡献作者摘要:半导体产业是高科技㊁信息化时代的支柱ꎮ光刻技术ꎬ作为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ꎬ已成为世界各国科研人员的重点研究对象ꎮ本文综述了激光等离子体13.5nm极紫外光刻的原理和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ꎬ重点介绍了其激光源㊁辐射靶材和多层膜反射镜等关键系统组成部分ꎮ同时ꎬ指出了在提高激光等离子体13.5nm极紫外光源输出功率的研究进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ꎬ包括提高转换效率和减少光源碎屑ꎮ特别分析了目前已实现百瓦级输出的日本Gigaphoton公司和荷兰的ASML公司的极紫外光源装置ꎮ最后对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ꎮ关㊀键㊀词:13.5nm极紫外光刻技术ꎻ激光等离子体ꎻ极紫外光源ꎻ转换效率ꎻ光源碎屑ꎻ预脉冲激光中图分类号:O432.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10.3788/CO.20201301.0028Researchprogressonlaser ̄producedplasmalightsourcefor13.5nmextremeultravioletlithographyZONGNan1ꎬ2∗ꎬ†ꎬHUWei ̄min1ꎬ3ꎬ†ꎬWANGZhi ̄min1ꎬWANGXiao ̄jun1ꎬZHANGShen ̄jin2ꎬBOYong1ꎬPENGQin ̄Jun1ꎬ2∗ꎬXUZu ̄yan1ꎬ2(1.KeyLabofSolidStateLasersꎬTechnicalInstituteofPhysicsandChemistryꎬ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Beijing100190ꎬChinaꎻ2.KeyLabofFunctionalCrystalsandLaserTechnologyꎬTechnicalInstituteofPhysicsandChemistryꎬ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Beijing100190ꎬChinaꎻ3.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Beijing100049ꎬChina)†Theseauthorscontributedequally∗CorrespondingauthorꎬE ̄mail:zongnan@mail.ipc.ac.cnꎬpengqinjun@163.comAbstract:Thesemiconductorindustryisthebackboneofthehigh ̄techandinformationage.Lithographytech ̄nologyꎬoneofthecoretechnologyofthesemiconductorindustryꎬhasbecomeakeyresearchsubjectalla ̄roundtheworld.Thisarticlemainlydiscussesthelightsourceof13.5nmExtremeUltravioletLithography(EUVL)byusingLaser ̄ProducedPlasma(LPP).Itmakesabriefintroductiontotheprinciplesbehindthistechnologyandthedevelopmenthistoryofthisfieldathomeandabroad.Theintroductionsincludethemateri ̄alsusedinthemultilayermirrorꎬandrationalefortheselectionofmaterialsꎬtheshapeanddesignofthetargetandthetypeoflaser.AtthesametimeꎬthisarticlepointsoutthatthemainproblemsfortheEUVLarelightdebrisreductionandtheconversionefficiencyimprovementofEUVlight.Thispaperalsogivesspecialanalysisofthelightsourceoutputdevicesof13.5nmEUVLmachinesproducedbyinternationalfamouscompa ̄nies GigaphotonofJapanandASMLoftheNetherlandsꎬwhichcangeneratemorethan100WlevelEUVpower.Finallyꎬthisarticlesummarizesandforecastsfutureresearchrelatedtothistechnology.Keywords:13.5nmExtremeUltravioletLithography(13.5nm ̄EUVL)ꎻLaser ̄ProducedPlasma(LPP)ꎻextremeultravioletsourceꎻConversionEfficiency(CE)ꎻlightdebrisꎻpre ̄pulselaser1㊀引㊀言㊀㊀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ꎬ半导体行业因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sꎬICs)等相关技术的兴起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1]ꎮ到目前为止ꎬ该行业俨然已成为当今世界各行各业都不可或缺的 支柱 ꎮ1965年ꎬ高登 摩尔(GoldonMoore)曾提出ꎬ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史上将会出现一条不变的规律 摩尔定律(Mooreᶄslaw)[2]ꎮ该定律的内容为:每隔约1年半至两年左右ꎬ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ꎬ单个芯片上晶体管的数目和性能均会增长1倍[3]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ꎬ半导体行业一直遵循着这条规律高速发展ꎬICs中每个硅晶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有近乎千万倍的增长ꎮ光刻技术ꎬ作为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ꎬ是一种用于ICs制造的图案形成技术ꎮ通常ꎬ光刻技术所用到的部件有光刻光源ꎬ掩模版ꎬ光刻胶等ꎮ而其工艺流程一般包括涂胶(光刻胶)ꎬ前烘ꎬ曝光ꎬ显影ꎬ坚膜ꎬ刻蚀和去胶等ꎮ光刻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ICs中每个晶圆上节点的最小特征尺寸(最小分辨率)ꎬ来决定每个芯片内晶体管的数目ꎮ电路节点的最小特征尺寸可通过瑞利公式得出[4]ꎮ通过瑞利公式可知ꎬ减小工艺因子常数kꎬ增大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NA以及减小曝光光源的波长λ均可以使最小线宽(节点)d变小ꎮ然而ꎬ前两种方案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ꎬ人们几乎已经将其做到了极限ꎮ所以ꎬ通过缩短曝光波长λ来减小线宽已成为目前光刻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ꎮ在光刻技术的发展历程中ꎬ科研人员们不断地在探索更短曝光波长的可能性ꎮ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ꎬ光刻主要采用高压放电汞灯产生的波长436nm(G线)和365nm(I线)作为光源ꎮ汞灯普遍应用于步进曝光机ꎬ从而实现0.35μm的特征尺寸[5]ꎮ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ꎬ深紫外光刻技术(DeepUltravioletlithographyꎬDUVL)开始逐渐占据光刻技术的主导地位ꎮ工业上开始使用深紫外波段(DUVUltravioletꎬDUV)248nm的KrF和193nm的ArF准分子激光器作为曝光光源[6]ꎮ随后ꎬ当光源发展为157nm的F2准分子激光器时ꎬ由于光刻胶和掩模材料的局限ꎬ使得157nm光刻技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ꎮ研究人员们发现充入浸没液后ꎬ193nm光源等效波长小于157nmꎮ另外193nm光刻机技术相对成熟ꎬ开发者只需重点解决浸没技术相关的问题ꎬ因而采用浸没技术的193nm光源逐渐取代157nm光源继续成为主流技术[5]ꎮ目前ꎬ荷兰AdvancedSemiconductorMaterialLithography(ASML)公司于2018年生产的NXT:2000i(采用193nm光源)产品为现有最高水平的DUV光刻机ꎬ其分辨率为38nmꎮNXT:2000i结合多次曝光套刻技术可将线宽缩小至7~5nmꎮ此外ꎬNXT:2000i是ASML旗下套刻精度(Overlay)最高的DUV光刻机产品ꎬ其数值可达1.9nm(5nm节点要求Overlay至少为2.4nmꎬ7nm节点要求Overlay至少为92第1期㊀㊀㊀㊀㊀宗㊀楠ꎬ等:激光等离子体13.5nm极紫外光刻光源进展3.5nm)[7]ꎮ但是由于多次曝光套刻技术过于复杂ꎬ使得生产成本大幅增加ꎬ而器件的产量却大幅降低[8]ꎮ可以看出ꎬDUVL技术已经达到极限ꎬ研究人员们很难再将其所得到的线宽缩至更小的范围ꎮEUVL采用极紫外波段(ExtremeUltravioletꎬEUV)光源进行光刻ꎬ是最有潜力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和商业化生产的光刻技术[9]ꎮEUVL通过将曝光波长大幅减小(一个量级以上)来实现更小节点光刻ꎬ其一次曝光线宽的数值可达10nm以内[10]ꎮ在EUV波段中ꎬ13.5nm的EUV(13.5nm ̄EUV)光源的可行性已被理论和实验研究所验证ꎬ并已成功运用到现有的商业光刻机中ꎮ2㊀EUVL技术的历史与现状㊀㊀EUVL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ꎬ他们指出用波长为10~30nm的EUV光作为光刻机的光源可以大幅缩小ICs的最小特征尺寸ꎮ随后ꎬ一些国家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对EUVL的发光原理ꎬ实现过程以及工业化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ꎮ如:国际著名公司(如:IntelꎬGigaphotonꎬASML等)ꎬ著名研究机构(如:美国SandiaNationalLaboratory(SNL)ꎬLawrenceLivermoreNationalLaboratory(LLNL)ꎬLawrenceBerkleyNationalLaboratory(LBNL)ꎻ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以及许多知名大学(如:美国普渡大学ꎬ加利福尼亚大学ꎻ日本九州大学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ꎮ经过近30多年的研究ꎬEUVL技术获得巨大进展ꎬASML㊁Intel及Nikon等公司均有EUVL演示样机的报道[3ꎬ11ꎬ12]ꎬ但目前仅ASML有在售产品ꎮ国内对EUVL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ꎬ主要是由中国科学院和部分高校的一些团队在进行相关研究工作ꎮ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对EUVL的研究较早ꎬ自上世纪90年代末就对EUV光和X射线成像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ꎮ国内第一套EUV光刻原理装置是于2002年由长春光机所研制出来的ꎬ该款装置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对EUVL原理性的贯通ꎮ2008年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将EUVL技术列为 32~22nm装备技术前瞻性研究 重要攻关任务ꎬ长春光机所为 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的牵头单位ꎮ该项目研究团队经过8年的研究ꎬ最终研制出线宽为32nm的EUV光刻投影曝光装置ꎮ2017年ꎬ 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通过验收[13]ꎮ此外ꎬ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蔡懿等人[14]ꎬ长春理工大学林景全课题组[9]ꎬ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小强等人[1]以及华中科技大学㊁同济大学等相关课题组[15 ̄16]均对EUVL的靶材选取㊁驱动光源设计㊁碎屑处理系统等装置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ꎮEUVL技术是每年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议(SocietyofPhoto ̄OpticalInstrumentationEngineers(SPIE)Conference)所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ꎮEUVL光刻机主要由3部分组成:EUV光源系统㊁EUV光反射收集系统以及照明曝光刻蚀系统组成ꎮ由于EUV光波长较短ꎬ能量较高ꎬ其在介质中存在较为强烈的吸收ꎮ研究人员通过不断地优化和改进EUV光的收集装置ꎬ最终采用多个多层膜反射镜组合成EUV光学反射收集系统ꎮ照明曝光刻蚀系统是将收集到的EUV光通过多层膜反射镜系统传送到光刻掩模版(掩模版上含有所需要的电路信息)上ꎮEUV光再同样通过多层膜反射镜系统最终聚焦到硅晶片上进行曝光刻蚀ꎮEUV光源的产生方案有很多ꎬ是下文所要介绍的重点内容ꎮ3㊀极紫外光刻的核心 光源技术㊀㊀为满足极紫外光刻需求ꎬ其光源应具有如下性能:(1)输出功率达百瓦量级ꎬ且功率波动小ꎻ(2)较窄的激光线宽ꎻ(3)较高的系统效率ꎻ(4)可接受的体积和重量ꎻ(5)可长时间㊁高可靠性运转ꎻ(6)维修㊁维护成本低ꎻ(7)低污染ꎮ目前ꎬ主要有4种方案可以获得EUV光源ꎬ分别是:同步辐射源㊁激光等离子体(LaserPro ̄ducedPlasmaꎬLPP)㊁放电等离子体(DischargedProducedPlasmaꎬDPP)和激光辅助放电等离子体(Laser ̄assistedDischargePlasmaꎬLDP)ꎮ选取哪一种方案ꎬ并如何运用该方案以大幅提高EUVL03光刻机光源的功率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HighVolumeManufacturingꎬHVM)的需要成为世界各国所必须攻克的主要难题之一ꎮ3.1㊀同步辐射源㊁LPP㊁DPP㊁LDP原理和比较同步辐射源的优点是可以产生高功率的EUV光ꎬ而且它对光学原件无碎屑污染ꎬ故可以长时间稳定地输出EUV光ꎮ但是ꎬ过于复杂和庞大的装置构造以及极其高昂的造价等都表明同步辐射源并不适用于HVM生产[9]ꎮLPP㊁DPP和LDP都是通过高能量束使靶材产生较高的温升ꎬ从而产生高温㊁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并发射EUV光ꎮ虽然它们的形成方法有所差异ꎬ但却可以使用相同靶材ꎮLPP是以高强度的脉冲激光为驱动能源照射靶材ꎬ使靶材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并辐射EUV光ꎮ图1是激光等离子体产生EUV光的示意图[17]ꎮ其中ꎬ采用数十千瓦功率的激光从一圆孔进入打在液滴Sn靶上ꎬ产生的极紫外光通过多层介质膜反射镜反射汇聚在中心焦点(IntermediateFocusꎬIF)处ꎮ图1㊀LPP ̄EUV光源示意图Fig.1㊀Schematicoflaser ̄producedplasmaforEUVlightsourceDPP是将靶材涂覆在阳极和阴极之间ꎬ两个电极在高压下产生强烈的放电使靶材产生等离子体ꎮ由于Z箍缩效应ꎬ当洛伦兹力收缩等离子体时ꎬ等离子体被加热ꎬ产生EUV光ꎮ图2是放电等离子体产生EUV光的示意图[17]ꎮ其中ꎬ靶材也为Sn靶ꎮSn靶后面为一组叶片ꎬ即所谓的 箔片陷阱 ꎬ可防止Sn碎屑到达叶片后面的收集器(即反射镜)而使其被污染ꎮ最后ꎬEUV光汇聚于IF点ꎮLDP是将LPP与DPP结合起来ꎬ先用脉冲激光照射靶材ꎬ使靶材细化ꎬ再运用DPP技术放电使靶材产生EUV光ꎮ对比上述4种方案ꎬ由于同步辐射源的缺点极难被克服ꎬ目前可以实现工业化EUV光刻机生产的方案为后3种ꎮDPP和LDP具有很多相似之处ꎬ它们均可以通过增大放电电流的功率来提高EUV光的输出功率ꎮ但是ꎬ在靶材产生等离子体的过程中ꎬ一定会对电极产生热负荷和腐蚀ꎬ造成关键元件的损坏ꎬ所以需要经常清理和更换电极ꎮ此外ꎬDPP的产生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光学碎屑ꎬ严重地损坏了光学收集系统ꎮ上述问题尚未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ꎬ因而ꎬDPP和LDP方案都很难维持长时间的稳定工作状态ꎻ而LPP是以高功率激光辐射靶材ꎬ这相较于DPP和LDP方案ꎬ因没有损伤电极的困扰而较大地消减了装置的热负荷ꎬ产生的光源也较为稳定ꎮ而且ꎬLPP所产生的碎屑量低于DPPꎮ从长远的发展趋势上看ꎬ鉴于LPP的诸多优点ꎬ现用于HVM的方案多以LPP为主ꎮ荷兰的ASML公司和日本的Giga ̄photon公司都已经做出了性能良好的基于LPP的EUV光源ꎮ下文将主要介绍如何提高LPP光源的转换效率(ConversionEfficiencyꎬCE)以及如何减少LPP光源碎屑等关键技术ꎮ图2㊀DPP ̄EUV光源示意图Fig.2㊀Schematicofdischarge ̄producedplasmaforEUVlightsource3.2㊀多层膜反射镜由于光子能量极高的EUV光几乎可被所有介质所吸收ꎬEUV多层膜反射镜作为光学系统的重要元件成为了EUV光源的一项关键技术ꎬ需实现EUV波段的高反射率[18]ꎮ近年来ꎬ科研人员们通过研究发现ꎬ采用Mo/Si多层膜制备出的反射镜对中心波长为13.5nm㊁光谱带宽(Band ̄13第1期㊀㊀㊀㊀㊀宗㊀楠ꎬ等:激光等离子体13.5nm极紫外光刻光源进展widthꎬBW)在2%以内EUV光的反射率可达70%[19]ꎮ通过将Mo原子和Si原子交替排列ꎬ可使13.5nm的EUV光在其中发生干涉ꎬ从而得到较高的反射效率[20]ꎮ3.3㊀EUV光源CE(EUV ̄CE)的提高对于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的EUV光刻机ꎬ如何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晶圆的生产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ꎮ到目前为止ꎬ根据ASML公司2017年所生产的最新EUV光刻机设备NXE:3400B的参数可得ꎬ在实际光刻生产中ꎬ该款设备每小时操作的晶圆数目可以达到125片以上ꎮ这就要求EUV光源在进入光刻系统以前ꎬIF点的输出功率必须在205W以上ꎮ目前为止ꎬASML公司和Gigaphoton公司的EUV光源设备均可输出250W较为稳定的EUV光ꎬ最大值甚至可以达到375W[21 ̄22]ꎮ然而ꎬ相较于EUV光刻机高昂的成本而言ꎬ这样的生产效率和输出功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ꎮ因而ꎬ找到如何能够有效提高EUV光源CE的方案已成为了EUVL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ꎮ光源的CE值是指EUV输出能量除以输入激光能量并换算成百分数后所得到的数值ꎮ目前ꎬ提高CE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优选靶材组份及形态ꎻ(2)优选激光源ꎻ(3)采取双脉冲的方案ꎮ3.3.1㊀靶材的选取选择中心波长为13.5nm㊁2%带宽内的EUV光作为光刻光源是由Mo/Si多层膜反射镜的特性所决定的ꎬ而能在此波段发出EUV光的靶材有很多种ꎮ研究人员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ꎬ氙(Xe)㊁锂(Li)㊁锡(Sn)等为该波段范围内的主要靶材ꎮ通过仿真计算的方法可以得到11镜系统在不同靶材(SnꎬLiꎬXe)中近垂直入射方向的反射率[23 ̄24]ꎮ其中Sn在13.5nm波长处的反射率占比最大ꎮ最初ꎬ人们比较关注Li靶[25]ꎮ锂的类氢离子Li2+的Lyα跃迁恰好与波长为13.5nm的EUV光谱相对应ꎮ可是当稳态Li等离子体处在高温的环境下时ꎬ会有极少量的Li2+离子处于电离平衡态[26]ꎬ也就是说ꎬ等离子体仅由剩余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组成ꎬ并且无任何谱线发出ꎮT.Hi ̄gashiguchi和A.Nagano等人的研究表明ꎬ基于LPP的Li靶产生的13.5nm ̄EUV光的CE只有1%~2%左右ꎮ较低的CE表明ꎬLi靶并不能作为EUVL光源中的最佳靶材[27 ̄28]ꎮ随后ꎬ人们又对Xe靶做了相关研究ꎮ因为Xe靶是清洁能源ꎬ所以它具有不产生碎屑ꎬ对光学系统损伤小ꎬ可以长期工作而无需更换光学元件等优点[29]ꎮ然而通过实验可以发现ꎬ基于LPP的Xe靶产生13.5nm ̄EUV光的CE仅有1%左右ꎬ主要由Xe元素的一种离子Xe10+在4d8ң4d75p的跃迁产生ꎬ除了较为低下的CE外ꎬXe的光谱纯度也较差[30]ꎮ最后ꎬ基于LPP的Sn靶在13.5nmꎬ2%带宽内的EUV来源极为广泛ꎬ主要由Sn等离子体中的高价态离子Sn8+ ̄Sn12+跃迁形成[31]ꎬ相关文献给出了Sn8+㊁Sn9+㊁Sn10+㊁Sn11+离子的EUV谱线跃迁图[32]ꎮ目前ꎬSn的EUV ̄CE值可达5%~6%[21]ꎮ研究人员发现固体Sn靶几何形状的差异对EUV辐射也有很大影响ꎮ因此ꎬ人们对包括平板形靶㊁限腔形靶㊁球形靶㊁空腔形靶㊁纳米结构靶㊁液滴形靶在内的固体Sn靶进行了相关研究[26]ꎮ早期ꎬ人们以平面Sn作为靶材ꎮ然而ꎬ用激光照射平板Sn靶ꎬ会造成被激光光束聚焦中心照射部分靶材的温度远高于周围其他部分ꎮ而由于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ꎬ中心部分的等离子体膨胀速度快ꎬ周围部分的等离子体膨胀速度慢ꎮ速度较慢的等离子体会对速度较快的等离子体所在的区域ꎬ也就是EUV发射主导区域(EmissionDomi ̄nantRegionꎬEDR)所发出的EUV光存在较为强烈的吸收ꎬ进而影响EUV ̄CE[9]ꎮ针对平面靶材的这一缺点ꎬ2003年ꎬT.Tomie等人通过使用双脉冲照射Sn的限腔形靶并在入射激光相反的方向收集EUV光ꎮ该方案证明了限腔形Sn靶相较于平板Sn靶具有更高的EUV ̄CE[33]ꎻ2005年ꎬY.Tao等人也为克服平板靶材的缺点ꎬ在Sn条靶材的底部放置了具有一定厚度和宽度的碳氢薄膜ꎮ然后ꎬ用激光光束照射Sn条靶材和碳氢薄膜ꎬ使Sn条为被脉冲激光束聚焦中心照射的部分ꎬ而碳氢薄膜则为激光光斑边缘的照射部分ꎮ因为碳氢等离子体质量小ꎬ其膨胀速度较快ꎬ该方案成功地消减了由于温度分布不均匀性对EDR区所产生的影响ꎬ使得EUV ̄CE提高了1.423倍[34]ꎻ同年ꎬY Shimada等人尝试将Sn靶材的形状由平板换为了球形ꎮ他们将直径为几微米的球形塑料靶材表面涂满厚度为微米量级的Snꎬ最终得到了最大值为3%的CE[35]ꎻ2008年ꎬS.Yuspeh等人同样研究了球形Sn靶对EUV ̄CE的影响ꎮ结果与Y Shimada等人的结论一致ꎬ球形Sn靶具有较高的CEꎬ而且CE会随着Sn靶直径与焦斑大小比值的减小而逐渐增加[36]ꎻ2010年ꎬS.S.Harilal等人研究了凹槽形靶对EUV ̄CE的影响ꎮ他们发现当脉冲激光打在平板Sn靶上的同一点的脉冲数量逐渐增多时ꎬ等离子体EUV ̄CE从2.7%增加到了5%ꎬ而辐射EUV的等离子体区域也较之前拉长了近一倍[37]ꎻ2014年ꎬT.Cum ̄mins等人对楔形结构的Sn靶做了相关研究ꎬ并最终发现楔形Sn靶的EUV ̄CE约为3.6%[38]ꎻ后来ꎬ为降低离子碎屑㊁提高EUV ̄CEꎬ人们开始逐渐减小Sn靶的尺寸ꎬ并最终将液滴Sn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ꎮ这是因为液滴Sn靶好操控且碎屑较少ꎬ故其CE较高ꎮ一些光源供应公司对液滴Sn靶进行了相关研究ꎬ最终确定将其作为EUV光刻机光源的辐射靶材[39 ̄40]ꎮ世界知名高校九州大学(日本)㊁大阪大学(日本)ꎬ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大学也较早开展了对液滴Sn靶的研究[41]ꎮ目前ꎬ用于HVM的EUV光刻机光源均是采用液滴Sn靶ꎮ虽然液滴Sn靶能达到较为理想的EUV ̄CEꎬ但其时间和空间的不稳定性为光刻机光源的设计和制造增加了难度[26]ꎮ3.3.2㊀驱动光源的选择选择LPP作为EUV驱动光源时ꎬ激光波长㊁激光脉宽以及入射激光光束聚焦情况的改变均可以影响EUV ̄CE[42 ̄45]ꎮCO2激光器与Nd:YAG激光器是较为合适的EUVL激光器ꎮ因为这两种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较大ꎬ能量转换效率高ꎬ可以实现高功率的EUV光输出ꎮ2007年ꎬJ.White等人分别通过将上述两种类型的激光器照射Sn靶ꎬ分析了不同激光波长对EUV ̄CE的影响ꎮ当能量等条件相同时ꎬ用波长分别为10.6μm㊁1064nm㊁355nm的激光照射Sn靶产生EUV光ꎮ他们发现相较于使用Nd:YAG激光脉冲ꎬ使用CO2激光脉冲能获得较高的CE(两者比值为2.2)ꎬ而且辐射出的EUV光功率也较高[42]ꎮ图3为CO2激光与Nd:YAG激光诱发激光等离子体EUV辐射区域与激光能量沉积区域的比较[45]ꎮ由图3可以看出ꎬCO2激光之所以具有更高的CE是因为脉冲激光能量沉积区与EUV辐射区相距不远ꎬ这样便于激光能量快速转移到等离子体中辐射EUV光ꎮ同年ꎬ日本EUVL系统发展协会的AkiraEndo等人进行了类似的实验ꎮ他们发现用CO2激光作为驱动光源产生碎屑数量少ꎬ光谱纯度高[46 ̄47]ꎮ图3㊀Nd:YAG激光(a)与CO2激光(b)等离子体激光能量吸收区域和极紫外辐射区域Fig.3㊀Laserenergyabsorptionregionsandextremeultravioletradiationregionsfromdifferentlaser ̄producedplasma.(a)Nd:YAGlaserand(b)CO2laser㊀㊀2009年ꎬS.S.Harilal等人研究入射激光光束聚焦情况对EUV ̄CE的影响时发现ꎬ当激光正33第1期㊀㊀㊀㊀㊀宗㊀楠ꎬ等:激光等离子体13.5nm极紫外光刻光源进展好聚焦到Sn靶上时并不能获得最理想的CE值ꎮ为此ꎬ他们通过相关实验找出了获得最佳CE时激光在靶材上的光斑尺寸ꎬ并发现最佳聚焦条件时的CE值比聚焦到靶材上时的CE值高了近25%[44]ꎻ同年ꎬ基于上述现象ꎬKasperczuk等人解释了激光聚焦条件影响EUV ̄CE的原因ꎮ实际上ꎬ聚焦会使靶材初始等离子状态受到极大影响ꎬ因而后续的激光脉冲会与受影响的初始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结果ꎮ3.3.3㊀双脉冲作用效果有学者研究发现ꎬ可以先用预脉冲照射液滴Sn靶ꎬ产生初始等离子体碎片ꎮ设计好延迟时间后ꎬ再用高功率密度的主脉冲照射初始等离子体碎片ꎬ产生高温㊁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并辐射EUV光ꎮ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预脉冲使液滴体积变大ꎬ易于后面的主脉冲与其发生作用ꎬ提高了主脉冲激光的利用率以及最终的CE值ꎮ在双脉冲照射实验中ꎬ常使用Nd:YAG激光作为预脉冲激光源ꎬ可有效地提高EUV ̄CEꎮ这是因为Nd:YAG激光具有更深的穿透深度㊁更高的等离子体临界密度ꎬ可气化更多的靶材等优点[26]ꎮ2008年ꎬShinsukeFujioka等人采用Nd:YAG激光(预脉冲)和CO2激光(主脉冲)照射液滴Sn靶[48]ꎮ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双脉冲激光辐射液滴Sn靶产生的EUV ̄CE基本都高于单脉冲激光所产生的EUV ̄CEꎻ2012年ꎬFreeman等人将预脉冲激光波长分别设置为266nm(4倍频的Nd:YAG激光)和1064nmꎬ研究了不同预脉冲波长对CO2激光辐射Sn靶产生EUV光的影响[49]ꎮ他们发现ꎬ1064nm预脉冲激光相较于266nm预脉冲激光所产生的离子碎屑少ꎬ这间接证明了用1064nm的Nd:YAG激光器作为预脉冲激光时ꎬ碎屑粒子具有更低的动能ꎮ3.4㊀碎屑问题LPP通过激光辐射靶材产生高温㊁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并辐射EUV光ꎮ在此过程中ꎬ必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碎屑ꎮ这些碎屑主要由熔融液滴㊁微粒团簇㊁中性碎屑原子和高能离子组成[33]ꎮ其中ꎬ速度最慢的微粒团簇ꎬ直径大约在微米量级以上ꎬ运动速度约为103cm/s左右ꎻ高能离子因具有较高能量而运动最快ꎬ速度可达106~107cm/s[50]ꎻ中性粒子碎屑的速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ꎮ碎屑问题作为EUV光刻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ꎬ其影响具体表现在:(1)碎屑会损伤光源的收集系统ꎬ碎屑中的高能离子会撞击多层膜反射镜ꎬ造成多层膜反射镜结构被破坏ꎮ同时ꎬ能量较低㊁速度较慢的中性碎屑粒子有一定的概率会附着在多层膜反射镜上ꎬ吸收生成的EUV光并加热多层膜反射镜ꎬ进一步破坏其结构ꎮ无论是高能粒子还是中性原子ꎬ都会使多层膜反射镜的反射率降低ꎬ导致EUV光刻机设备中的一些反射镜需要时常更换ꎬ从而影响光源长时间的稳定工作ꎻ(2)中性粒子等碎屑会吸收EUV辐射ꎬ而且亚微米级的微粒团簇和熔融液滴因不能完全被运用到产生EUV辐射的过程中而被浪费ꎬ这些均可能限制EUV ̄CEꎮ综上所述ꎬ减少LPP ̄EUV过程中所产生的碎屑是极为重要的ꎮ对于微米量级以上的碎屑ꎬ可以通过上一小节中所提到的双脉冲激光辐射方案除去[51]ꎮ对于其他种类的碎屑问题ꎬ科研人员们也分别做了大量实验研究ꎮ2003年ꎬG.Niimi等人通过在光源的收集装置中添加磁场研究了LPP离子碎屑的特性ꎮ结果发现ꎬ在磁场的作用下ꎬ离子信号有明显的下降ꎬ而且距离磁场越近ꎬ下降比例越明显[52]ꎻ2007年ꎬS.S.Harilal等人又在有磁场的光源收集系统中加入了缓冲气体ꎬ实验发现缓冲气体不仅可以减缓高能碎屑离子ꎬ同时也能抑制中性碎屑粒子[53]ꎻ2012年ꎬ孙英博等人在光源系统中充入氩气㊁氦气等缓冲气体ꎬ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缓冲气体对Sn离子碎屑缓解效果的影响[54]ꎮ目前市售EUV光刻机产品均采用将充入惰性气体或氢气和外加磁场相结合的方案除去碎屑[21ꎬ55]ꎮ充入惰性气体的好处在于:(1)充入气体的分子与碎屑离子相撞ꎬ降低了其运动速度ꎬ流动的气体还可将碎屑离子吹到远离多层膜反射镜的区域ꎬ减少其对光学收集系统的损害ꎻ(2)当充入的气体是氢气时ꎬ靠近器壁的氢气通过放电的方式形成电容耦合的氢气等离子体ꎬ其中的H自由基可以与Sn粒子发生化学反应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s)+4H(g) SnH4(g)ꎬ产生了热蒸汽SnH4ꎬ通过真空抽吸的容器可以去除热气体和43Sn蒸气ꎮ加入磁场的优点在于:(1)因为EUV光为主要由Sn离子和电子组成的Sn等离子体发射ꎬ所以几乎所有的Sn离子都可以通过拉莫尔运动而被强磁场捕获ꎻ(2)一些中性原子可以通过与离子碰撞的方式ꎬ发生电荷交换成为离子而被磁场捕获ꎮ最终这些碎屑粒子均可被碎屑收集装置所收集ꎮ4㊀目前13.5nm ̄EUV光刻机光源产品㊀㊀目前ꎬ已经收购Cymer公司(世界领先的激光源供应商)的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公司和日本Gigphoton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激光光刻机光源产业ꎬ他们都可以独立地制造出基于LPP的EUV光刻机光源ꎮASML公司于1984年成立ꎬ公司的总部现位于荷兰费尔德霍芬ꎬ是一家半导体设备制造和销售公司ꎮ目前ꎬ英特尔ꎬ三星ꎬ中芯国际等国际知名公司都从ASML公司采购光刻机ꎬ其市场份额已达到70%ꎮ售价1亿美元一台的EUV光刻机ꎬ全世界仅ASML公司可以生产ꎮ2017年ꎬ全世界出货的光刻机中有198台由ASML所制造ꎬ其中EUV光刻机为11台[13]ꎻ2018年全世界出货的光刻机中有224台为ASML公司制造ꎬ较2017增长13.13%ꎬ其中13.5nm ̄EUV光刻机销售量为18台ꎬ较2017年增加了63.64%[56]ꎮ2019年ꎬASML公司EUV光刻机的年销量将达到30台ꎮ图4将ASML公司近年来所生产的几款EUV光刻机设备参数进行了对比(NXE:3400C为即将发售的产品)[21]ꎮ由图4可以看出ꎬNXE系列产品每小时操作的晶圆数目从最初的60片(光源IF点聚焦功率为100W)增长到125片(光源IF点聚焦功率为245W)ꎮ2018年年末至2019年年初ꎬASML公司改良后的NXE:3400B(光源IF点聚焦功率为250W)产品ꎬ每小时的晶圆操作数可达145个ꎬ分辨率可达13nm以下ꎬOverlay为1.7nm(满足5nm节点的工艺需求)ꎮASML公司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的新款产品NXE:3400C每小时操作的晶圆数为155~170片ꎬ其overlay预计可达1.5nm[57]ꎮ到2020年后ꎬASML公司还预计将新版本产品光源IF点聚焦功率提升到350W以上[2]ꎮ图4㊀ASML ̄EUVL ̄NXE系列产品Fig.4㊀ASML ̄EUVL ̄NXEseriesofproducts㊀㊀Gigaphoton公司于2000年在日本栃木县小山市成立ꎮ不同于ASML等光刻机公司ꎬGigapho ̄ton是一家激光器光源供应商ꎮ它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全球包括ASMLꎬNikonꎬCanon等半导体行业巨头提供激光光源ꎬ其光源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ꎮGigaphoton于2002展开了对EUV光源的研究ꎮ到目前为止ꎬGigaphoton公司共设计了3款13.5nm ̄EUV光源产品ꎬ它们分别是Proto#1ꎬProto#2和Pilot#1ꎮProto#1的设计重点是碎片减缓技术ꎻProto#2作为优化CE的设备ꎻPilot#1的设53第1期㊀㊀㊀㊀㊀宗㊀楠ꎬ等:激光等离子体13.5nm极紫外光刻光源进展。
朗缪尔探针诊断脉冲激光锡等离子体特性
第45卷 第1期2021年1月激 光 技 术LASERTECHNOLOGYVol.45,No.1January,2021 文章编号:1001 3806(2021)01 0109 06朗缪尔探针诊断脉冲激光锡等离子体特性孙 秦1,田雷超2,武耀星1,尹培琪1,王均武1,王新兵1,左都罗1(1.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430074;2.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上海空间发动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112)摘要:激光作用锡靶等离子体极紫外光转换效率与等离子体特性密切相关。
为了对等离子体特性进行诊断,设计了一种用于激光等离子体诊断的朗缪尔探针,取得了不同激光能量下产生的锡等离子体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的时间演化。
结果表明,能量为58.1mJ的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峰值电子密度约为4.5×1011cm-3,最大电子温度为16.5eV,均随激光能量减少而降低,与发射光谱法所测的电子温度演化趋势一致。
该研究为激光等离子体极紫外光源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快速诊断方法,有利于对激光等离子体的极紫外光源的参量进行优化。
关键词:激光物理;等离子体诊断;朗缪尔探针;极紫外光刻中图分类号:O539 文献标志码:A doi:10 7510/jgjs issn 1001 3806 2021 01 019ResearchonthecharacteristicsoflaserproducedtinplasmabyusingLangmuirprobeSUNQin1,TIANLeichao2,WUYaoxing1,YINPeiqi1,WANGJunwu1,WANGXinbing1,ZUODuluo1(1.WuhanNationalLaboratoryforOptoelectronics,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2.Shanghai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SpaceEngine,ShanghaiInstituteofSpacePropulsion,Shanghai201112,China)Abstract:Theextremeultraviolet(EUV)lightconversionefficiencyofthelaser producedtinplasmaiscloselyrelatedtotheplasmacharacteristics.Todiagnosetheparametersoftinplasma,aLangmuirprobeforlaser producedplasmadiagnosiswasdesigned.Andthetimeevolutionofelectrontemperatureandelectrondensityoftinplasmaproducedbydifferentlaserenergieswerestudied.Theresultsshowthatthepeakelectrondensityoftheplasmaisabout4.5×1011cm-3withlaserenergyof58.1mJ,andthemaximumelectrontemperatureis16.5eV,whichdecreasedwiththereductionoflaserenergy.Moreover,theevolutiontrendsofelectrontemperaturemeasuredbyLangmuirprobeandemissionspectrometryareconsistent.Thisstudyprovidesanewsimpleandrapiddiagnosticmethodforlaser producedplasmaEUVlightsource,whichisbeneficialtooptimizetheparametersofEUVlight.Keywords:laserphysics;plasmadiagnosis;Langmuirprobe;extremeultravioletlithography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资助项目(17DZ2280800)作者简介:孙 秦(1997 ),男,硕士研究生,现主要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的研究。
等离子激光的原理和应用
等离子激光的原理和应用1. 等离子激光的概述等离子激光是一种使用等离子体作为主要激发源的激光器。
它通过加热气体或材料产生等离子体,然后利用等离子体的激发态产生激光辐射。
等离子激光具有高能量、高峰功率、短脉冲宽度和高光斑质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材料加工、医学美容等领域。
2. 等离子激光的原理等离子激光的原理基于气体或材料的电离和辐射过程。
在激光器内部,通过电压或能量输入对气体或材料进行激励,使其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当外部条件达到能量转移的阈值时,激活态的粒子跃迁到基态,产生激光输出。
等离子体的激发态被放大,产生连续激光或脉冲激光。
3. 等离子激光的应用等离子激光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具备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潜力。
3.1 材料加工•激光切割:等离子激光通过高能量密度和聚焦效应,可以实现高精度、高速的金属切割、打孔和开槽等加工过程。
•激光焊接:等离子激光通过瞬间高温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激光打印:等离子激光可以利用其高光束质量和高稳定性,实现高清晰度和高速度的打印效果,用于3D打印和高精度打印行业。
3.2 科学研究•等离子体物理:通过等离子激光的原理和技术,研究等离子体的基本性质、能量传递机制和粒子运动规律等,对物理学、天文学和核聚变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超快激光科学:利用等离子激光的超快脉冲宽度和高峰功率,可以实现飞秒和皮秒级别的时间分辨率,研究超快动力学过程,如分子自旋、电子输运和能量转移等。
3.3 医学美容•激光去斑:等离子激光的高能量和高光束质量可以精确瞄准色素团块,破坏黑色素并促进新的皮肤生长,从而去除色素斑点。
•激光脱毛:等离子激光通过选择性照射毛囊,将光能转化为热能,破坏毛囊组织,达到脱毛的效果。
•激光治疗皮肤疾病:等离子激光可以去除红血丝、疤痕和皮肤病损等,促进皮肤再生和修复。
4. 总结等离子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激光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原理基于气体或材料的电离和辐射过程,通过激发态的跃迁产生激光输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屑 的产生 , 但 是又在一 定程度 上 限制 了转 换效率 的提 高[ 3 ] 。 外加磁场 的方法 , 可 以使等离 子体 中的带 电粒子 发生偏 转 ,
可以用 来 控 制 部 分 碎 屑 ,但 是 并 不 能 阻挡 其 中 的 中性 粒
限。 增大 数值孔径虽然 可以提高 分辨率 ,但是提 高数值孔径
第 3 5 卷, 第l 期
2 0 1 5年 1月
光
谱
学
与
光
谱
分
析
Vo 1 . 3 5 。 No . 1 , p p 4 4 — 4 7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a n d S p e c t r a l An a l y s i s
J a n u a r y ,2 0 1 5
双 脉 冲激 光锡 等 离子 体 光源 的碎 屑 动 力 学研 究
刘超智 ,窦银萍 , 张 龙 , 孙长凯 , 郝作 强 , 林 景全
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2
摘
要
极紫外光刻是下一代大容量集成 电路制造 中最有 发展前景 的技 术之一 ,而碎 屑的减缓 及阻挡一 直
1 3 . 5 n I n E U V 光源 的首 选 靶 材 。
引 言
在集成 电路制作技术 中, 光刻技术是 电路 生产制造 中最 为关键的技术 , 光学投影光刻技术 系统 中,光刻分 辨率可 以 表示 为 R—k / NA,其 中 忌 为工 艺 因子 , 为 曝 光波 长 , NA 为数值孔径 。 从这个 式子可 以看 出,可 以通过减 小工艺 因子 , 减 小曝光波 长和增大数值孔径三个 主要 途径来提 高光 刻分辨率 。 但是 ,当工艺因子降低到 0 . 2 5时 已经到达物理极
延迟 ,主脉冲激光入射 到这个预 等离子体上 ,大部分 主脉 冲
能量会沉积其 中, 加 热预 等离子并 与预 等离子 体相互 作用 , 当预等离子体被加热到合适 的等离子 电子温 度时 , 就会 产生
是极 紫外光刻光源研究 中亟需解决 的关键 问题 。研究了双纳秒激 光脉冲辐 照锡靶产 生的等离 子体碎 屑的动 力学演化 。 结果表明 , 等离子体碎屑强 烈依赖于 预脉 冲的能量及其 与主脉 冲的时 间延迟 ,当预脉 冲能量 为
3 0 n U,双脉冲时间间隔 1 5 0 I 1 8 情 况下 , 大部分锡离子的能量从 2 . 4 7 k e V 降低 到 0 . 4 0 k e V, 降低了 6 . 1 倍,
然而 ,激光烧 蚀产 生的等离 子体碎 屑会对 E UV收 集镜
产生刻蚀和沉积 ,使其反射 率迅速下 降 。因此 , 如 何减 缓碎 屑是激光等离子体光源 中必须要解 决 的关 键 问题 。目前 ,主 要采用质量 限制靶材 、外加磁场 、 外加 缓 冲气 体等方 法来减
缓 碎 屑 。这 些 方 法 各 有 特 点 , 质 量 限制 靶 材 可 以 有 效 减 少 碎
会急剧降低聚焦深度 ,对实 际生产造成 不便 。因此 ,降低 曝 光波长成为 当前主流 的研究方 向, 极 紫外 光刻也就顺理成 章 成为下一代大容 量集 成 电路 制 造 中最 有体 阻挡 光源 碎 屑I 是 普遍 采用 的方 法之
一
。
国 际上 很 多研 究 机 构 都 正 在 开 展 更 短 波 长 的 光 刻 研 究 ,
主要包括 1 5 7 i l m 波长 ,极紫外 光 ( E U V) ,X射线 以及更 短 的电子和离子束l 1 ] 。目前 ,以世界上 最大 的光刻机生 产商~
荷 兰 AS MI 公 司为 代 表 的 公 司 和 研 究 机 构 大 力 研 究 发 展 以
碎屑得到了有效抑制 。 通过对碎屑动能角分布的测量 , 发现此 方法可 以有效减 缓全 角度 范 围的激光锡 等离 子体碎屑 , 并且越接近靶材法线方向 , 碎屑 的动能减少得越多 。
关键词 等离子体碎 屑 ; 激光等离子体 ; 双脉 冲
中图分类号 : 05 3 9 文献标识码 : A D OI : 1 0 . 3 9 6 4 / j . i s s n . 1 0 0 0 — 0 5 9 3 ( 2 0 1 5 ) 0 1 — 0 0 4 4 — 0 4
,
加入缓冲气体 的多少需要掌握一个 平衡 ,过多 的话 会对
E uV 辐射存在 较强 的吸收 ,过少 的话 就不 能达 到碎 屑抑制 的效果 , 并且缓冲气体不能阻止大尺 寸的碎 屑 , 这 是因为气 体 阻挡 碎屑的实质是 气体 分子 与碎屑粒 子的碰撞 ,大尺寸碎 屑的动能较 大 , 气体分 子对其作 用十分有 限 。因此 ,我们需 要采用一种既能保证一定的转 换效 率 ,同时又能减缓碎屑 的 方法 。 使用双脉 冲激光 辐照靶材 产生等 离子体 E U V 辐射 就
1 3 . 5 r i m 波长的极紫外辐射光( E UV) 为光源 的光刻 。 极 紫外
光 刻光 源中 ,由激光 与一 些靶 材 相互 作用 产生 的 等离子 体 E uV辐射 因具有转化效率高 、碎屑可控制 、 光源尺寸 小、稳 定、 清洁等 特点而被 广泛认 可。目前 , 锡 、氙 气和锂 等靶 材 可 提供 1 3 . 5 n m极紫外辐射 光 , 其中, 锡离 子 的 s s n “ 跃 迁可产生转换 效率 达 3 的E UV辐射 l 2 ,因此 , 锡 成 为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8 — 2 7 , 修 订 日期 :2 0 1 3 — 1 1 - 2 2
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在主激光 脉冲达到 靶材之前 , 使用
一
个预脉冲激光辐照靶材表面 , 从 而 在 靶 材 表 面 形 成 一 个 低
密度并且密度分布较平滑的预等离子体 ,然后经过一定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