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病变分级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冠脉临界病变的标准
冠脉临界病变是指冠脉造影评估冠脉管腔直径狭窄在50%~70%之间的病变。请注意,虽然冠脉造影是冠脉解剖学评估的“金标准”,但在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和斑块易损性质的识别上仍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对于冠脉临界病变的评估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多种检查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确定冠脉临界病变的标准。
冠脉疾病危险分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的危险计分_____(计分总
和)
死亡风险____(查右侧表格)
依据3个时间点(既往病史、就诊时和住院时)9个观察变量所对应的加权后的危险计分在某个体身上的计分总和,在图表由下方总危险计分与出院后6个月内全因死亡风险关系曲线上找出对应的死亡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预测模型均来自于群体研究资料,尽管该模型可能会提示某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高低,由于该个体同时还会受到一些不明因素的作用,导致其治疗结果又出现一定的偏差。此外,该模型适用于因ACS住院并活着出院患者,不适用于急诊室内使用。
冠脉病变分型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冠脉病变分级
冠脉病变分级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血栓形成无有————
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脆性退行性病变
成功率>85% 60%-85% <60%
危险性低中等高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 病变的危险度分级
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
孤立性短病变(<10mm)管状病变(10-20mm)弥漫性病变
(>20mm)
对成性病变偏心病变瘤样扩张
非成角病变中度成角(>45。但<90。)重度成角(>90。)
近段无弯曲近段轻至中度弯曲近段严重弯曲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冠脉硬化狭窄分级标准
冠脉硬化狭窄分级标准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冠脉硬化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容易导致心绞痛、心肌
梗死等严重后果。对于冠脉硬化狭窄的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
地评估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并提供更准确的预后评估。在目前的临
床实践中,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Gensini分级、匹克分级、拓扑学分级等。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分级标准。
Gensini分级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冠脉硬化狭窄分级标准。该分级标准将冠脉各支路的病变程度进行评分,根据狭窄程度和病变部位来计
算得分,进而评估出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Gensini分级中得分越高,表示冠脉狭窄越严重。通过Gensini分级,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风险等级,指导接下来的治疗计划。
匹克分级是另一种常用的冠脉硬化狭窄分级标准。该分级标准从
临床诊断、冠脉造影等方面进行评估,将患者的冠脉狭窄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等级。通过匹克分级,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判断狭窄程度,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这种分级方法对于临床医
生来说比较简单易懂,便于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
拓扑学分级是一种将冠脉狭窄的位置、数量、程度等因素进行综
合评估的分级标准。该分级方法考虑到了病变的拓扑结构,更加直观
地反映了冠脉病变的全貌和特点。通过拓扑学分级,可以更准确地描
述病变的区域性和复杂性,有助于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更全面地考虑各
方面因素。
冠脉硬化狭窄的分级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不同的
分级方法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分级标准进行评估。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分级标准,可以更
冠心病危险评分与决策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危险评分
以下变量符合为1 分,不符合为0 分,总分7 分。 (1)年龄≥ 65 岁;(2)至少有3项冠心病危险因子 (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3) 既往 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狭窄≥ 50%;(4)就诊时心电 图ST 段移位;(5) 最近24 h 内至少有2次心绞痛发 作;(6) 过去7 d 内使用过阿司匹林;(7)血清心 肌标志物升高。 注:TIMI:0 ~ 2 分低危,3 ~ 4分中危,5 ~ 7 分高 危。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评判标准:
STEMI的患者具有以下任何1项者可被确定为高危患者: 1.年龄>70岁 2.前壁MI 3.多部位MI(指2个部位以上) 4.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 4.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快速心房颤动、肺水肿或心源 性休克 5.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源于AMI 6.既往有MI病史 7.合并糖尿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
中度危险为无高度危险特征但具备下列中的1条: 1.既往MI、周围或脑血管疾病,或冠脉搭桥,既往使 用阿司匹林 2.长时间(>20分钟)静息性胸痛已缓解,或过去2周 内新发CCS分级Ⅲ级或Ⅳ级心绞痛,但无长时间 (>20分钟)静息性胸痛,并有高度或中度冠状动脉 疾病可能;夜间心绞痛 3.年龄>70岁 4.心电图改变:T波倒置>0.2mV,病理性Q波或多个导 联静息ST段压低<0.1mV 5.TnI或TnT轻度升高(<0.1ng/ml,但>0.01ng/ml)
冠脉病变分型
冠脉病变分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冠脉不同类型病变的判读
小结
1. 诊断是为了更好的治疗! 2. 我们所要处理的是病,是症状,而不仅仅是血管!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TIMI血流 闭塞时间 闭塞病变长度 闭塞端解剖形态 血管迂曲 预期成功率
1级
2级
0
0
>1月,,<3月 >3月
长度不限
>2cm
任何形状
锥形断端
-
-
70-90%
50-80%
3级 0 >3月 >2cm 起头闭塞 40-70%
4级 0 >3月 >2cm 任何形状 + 20-50%
CTO病例-1
CTO病例-2
“T”型:SB夹角>70°;SB通过性通常是更困难,但是斑 块移位常较少,而且口部的支架精确定位释放更直接简单
陈纪林,等.中国循环杂志.2008,23(2):151-152
CTO病变
CTO病变是指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病变基础,加 之血栓形成、机化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100%闭塞, 且闭塞在 3 个月以上的病变
背景:
PCI手术有时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死亡 读懂冠脉病变是保障PCI手术成功的基础
冠脉斑块的形态学分类
• 局限性病变:病变长度<10mm • 管状病变: 病变长度10-20mm • 弥漫性病变:病变长度>20mm • 偏心性病变:病变斑块偏向管腔一侧 • 同心性病变:斑块以管腔中心均匀分布 • 成角性病变:病变处血管成角>45度 • 狭窄性病变:病变血管管腔狭窄但未闭塞 • 闭塞性病变:病变血管无造影剂显影 • 不规则性病变:轻度的管腔不光滑病变<25%
冠脉造影病变分级标准
冠脉造影病变分级标准
1. 无病变:冠脉造影图像中未观察到任何病变或异常。
2. 临界狭窄:狭窄程度小于50%的局部性病变,未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3. 中度狭窄:冠脉狭窄程度介于50%至69%之间,可能引起轻度血流动力学改变。
4. 重度狭窄:冠脉狭窄程度达到70%或以上,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症状如心绞痛和短暂心肌缺血等。
5. 完全阻塞:冠脉管腔完全阻塞,血流无法通过,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病症。
6. 血管闭塞:冠脉完全闭塞,未见任何血流通过。
7. 术后:已经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手术的区域,在造影图像中显示移植的血管或支架的位置。
8. 支架内再狭窄:原先植入的支架出现再次狭窄。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的冠脉造影病变分级标准,实际评估和分级应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www。39。net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冠脉病变分型标准
冠脉病变分型标准
一、冠脉狭窄程度
冠脉狭窄程度是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量化评估。根据加拿大心脏协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的分级标准,将冠脉狭窄程度分为四级:
1. 无狭窄:冠脉管腔无狭窄,正常或小于25%狭窄。
2. 轻度狭窄:冠脉管腔狭窄小于50%。
3. 中度狭窄:冠脉管腔狭窄介于50%至75%之间。
4. 严重狭窄:冠脉管腔狭窄大于75%。
二、病变数量
病变数量是指冠脉存在病变的支数,单支病变指仅有一支冠脉受累,多支病变指两支或以上冠脉受累。
三、病变部位
病变部位是指冠脉病变的具体位置,常见的病变部位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LAD)、右冠状动脉主干(RCA)和左前降支(LAD)。
四、血管重建情况
血管重建是指为改善缺血心肌的供血而采用的各种血管重建措施,包括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BG)等。血管重建情况对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心肌缺血程度
心肌缺血程度是指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及对心肌功能的影响程度。心肌缺血程度的评估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可将心肌缺血
程度分为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
六、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心肌梗死病史包括既往心肌梗死史、心肌梗死家族史等。
七、家族史
家族史是指患者直系亲属中是否存在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家族史阳性者提示存在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心内科介入手术分级标准
心内科介入手术分级标准
心内科介入手术分级标准是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和风险大小来进行分级的,常见的心内科介入手术分级标准有以下几种:
1. ACC/AHA分级标准:根据手术风险的大小将手术分为三级。- 分级I:对于患者来说,手术风险很低,常见手术包括血管
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
- 分级II:手术风险中等,常见手术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心腔
封堵术等。
- 分级III:手术风险很高,常见手术包括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等。
2. 新雅典心脏介入手术复杂度(SYNTAX)分级标准:根据
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程度将手术分为三级。
- 分级I:病变简单,只涉及一支冠状动脉,且病变段长度小
于10mm,没有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 分级II:病变中等复杂程度,涉及多支冠状动脉,且病变段
长度在10-20mm范围内。
- 分级III:病变复杂,涉及多支冠状动脉,且病变段长度大于20mm,存在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等高风险因素。
3. 吉尼斯冠脉介入治疗(GISE)分级标准:根据冠状动脉病
变的解剖特点将手术分为两级。
- 分级I:病变位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冠状动脉段,包括近
端主干冠状动脉、中段或远端冠状动脉病变。
- 分级II:病变位于可接受手术治疗的冠状动脉段,包括中段
或远端冠状动脉病变。
这些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的复杂程度和风险大小,从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并提供指导意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医院和国家可能会应用不同的分级标准,具体应以当地医疗标准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血栓形成无有————
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脆性退行性病变
成功率>85% 60%-85% <60%
危险性低中等高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 病变的危险度分级
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
孤立性短病变(<10mm)管状病变(10-20mm)弥漫性病变(>20mm)
对成性病变偏心病变瘤样扩张
非成角病变中度成角(>45。但<90。)重度成角(>90。)
近段无弯曲近段轻至中度弯曲近段严重弯曲
管壁光滑管壁不光滑
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有桥状侧枝
非开口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
未累及大分支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不存在血栓少量血栓大量血栓或静脉桥退行性病变
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
即TIMI分级,原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像学分级,现常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流状况的评价。
TIMI 0级:血管完全闭塞,闭塞处远端血管无前向血流充盈。
TIMI 1级:仅有少量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使远端血管隐约显影,但血管床充盈不完全。
TIMI 2级:部分再灌注或造影剂能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远端,但造影剂前向充盈和排空的速度均较正常冠状动脉慢。
TIMI 3级:完全再灌注,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能迅速充盈和排空。
四、完全血运重建和不完全血运重建
完全血运重建的概念源自外科早期的经验,即对于>50%狭窄的所有≥2.0mm血管均进行旁路血管移植,可以减少心绞痛、改善活动能力、提高5-7年的无事件生存率。在临床实际中,许多患者不可能进行完全血运重建。通常认为不完全血运重建是指1.5mm以上的冠状动脉存在>50%的残余狭窄。以下两种情况均属于不完全血运重建:(1)术者仅扩张引起患者症状的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不扩张其它病变或血管;(2)患者的一处或几处病变根本不能扩张,或试行扩张失败。与完全血运重建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中年龄较大、左心功能差和合并其它疾病者多见。
血运重建可以分为"解剖"血运重建和"功能"血运重建。通过PTCA和CABG达到相同的"功能"血运重建,长期预后相似。对于左心功能差的患者,更强调完全解剖上的血运重建,而对于大多数左心功能好的患者则最好进行完全功能性血运重建。原则上,对于所有的可以扩张的严重病变,只要安全,应做完全血运重建,首先扩张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再按病变的重要性依次扩张其它病变。有时可以分期施治,会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若患者属手术高危或存在不能扩张的病变或功能上不重要的病变,可以不治疗相对不重要的血管病变。如果患者为多支病变,手术危险性较低,做介入治疗的费用高,应选择搭桥手术。
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时,首先应判定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可以通过心电图和病变的解剖特点帮助确定。病变不规则提示斑块破裂,病变处造影剂充盈缺损提示血栓存在,这些改
变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近期心肌梗死常见。对于有些患者的病变难于判断罪犯病变。术前行运动试验或同位素心肌显像、术中行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血流测定以及压力导丝的应用均有助于判定罪犯病变。对于多支病变的患者是否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一定要综合考虑,如心绞痛的严重程度、有无心力衰竭、是否合并糖尿病和经济条件等。若患者系糖尿病合并三支病变,尤其为弥漫病变时,最好选择搭桥手术。
此外,还可以通过微创外科联合介入治疗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目的,适合于前降支合并另外一支血管的局限病变,即小切口搭左内乳动脉-前降支桥,其它血管行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