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及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特性分析-标准排版的本科论文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特性分析-标准排版的本科论文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特性分析摘要: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简称EP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种新型动力转向系统,具有节能、质量轻、安全、环保等一系列优点,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成为未来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其出现并迅速成为世界汽车技术研究的热点。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纯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到更为节能、操纵性能更好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这几个阶段。

本文论述了EPS的特点、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对EPS各组成部分和汽车转向系统的分析出了EPS性能评价指标,并对三种助力特性曲线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EPS系统作为今后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这给EPS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动助力转向;特性;发展Electric Power Steer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Abstract :EPS is a new type of automobile steering system,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ving fuel,light,safety and producing less pollution. EPS is taking the place of HPS gradually and becoming the trend of steering system. It is rapidly become the hotspots in the research of automobile technology of the world.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teering system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phases from the simple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Mechanical-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to Electric-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till th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EPS) with 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er performance.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S,working principle,composition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and abroa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mponents of EPS system and the steering system, then the state function of the combination system model was deduced and the model for simulation was built in this paper. Given the EPS performance evaluation,analysis and compare the three types of assist characteristic,and then design a new type of assist curv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teering force which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of a certain type of car. EPS has a great use in future.Keywor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目录1 绪论 (1)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国内外发展状况 (3)1.2.1国外发展状况 (3)1.2.2 国内发展状况 (4)2转向系统的概述 (6)2.1转向系统的发展过程 (6)2.1.1机械式转向系统 (6)2.1.2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HPS) (7)2.1.3电液式助力转向系统(EHPS) (8)2.2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10)2.2.1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 (10)2.2.2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11)2.2.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类型 (13)2.2.4电动助力转向的关键技术 (14)2.2.5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优点 (15)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受力与性能分析 (17)3.1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受力 (17)3.2 理想转向盘力矩的研究 (18)3.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19)3.3.1 转向回正能力评价 (19)3.3.2 转向轻便性评价 (19)3.3.3 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评价 (20)3.3.4 转向盘振动评价 (20)3.3.5 转向路感及路感强度 (21)4 电动助力转向助力特性研究 (22)4.1助力特性曲线定义 (22)4.2转向助力特性曲线设计概述 (22)4.3电动助力特性曲线类型 (23)4.3.1直线型 (24)4.3.2折线型 (25)4.3.3曲线型 (25)4.4不同助力特性曲线参数的影响 (26)5 结论与发展 (29)5.1结论 (29)5.2发展 (29)参考文献 (30)1绪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渐渐走入人们生活中,成为现代步伐的工具,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安全、节能、环保”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三大主题。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参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参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GAO a g,S Xin HEN a f n Xioe g,XI Ch ng a A a g o,W ANG Ruo i g pn
( c ol f uo o i n rfcE gneig J n s nvr t, h ni g2 , HN) S ho o tm bl adTaf n ier , i gu U i sy Z ej n 0 C A e i n a ei a 1 1 2 3
杆推力对主销的力臂长度不
] n
图 1 液压助力转 向系统结构示 意 图
变 。并假 设 前 轮 偏 转 时 侧偏 u 刚 度 不 变 , 轮 回 正 力 臂 的 I 3齿条到车轮的 车 l l 机构示意图
固 ' : £ u U O 等 年
维普资讯
整个液 压助 力转 向系统 的组 成如 图 1 示 。 所
传 递 的扭矩 相等 , 因此 :
k( 0—0 )= k( 一0 ) 。 20 2 () 1
式 中 —— 转 向盘转 角 k— — 转 向轴 刚度
— —
扭杆 刚度 小齿轮 转 角
0 2, 一 、
0— —扭 杆 上端 转角

要: 建立汽 车液 压转 向 系统 ( 从转 向盘到前 轮 ) 的数学模 型 与仿 真模 型 , 结合 二 自由度汽 车模 型 , 转 并 在 向盘转 角斜 坡输入 的情 况下 , 分析 液压 系统 参数对 汽 车横摆 角速度 输 出的影 响 。 液压 助力转 向 操纵 稳定 性 仿 真
关 键词 : 车 汽
器 与整 车的数学 模 型和 仿 真模 型 , 就 转 向系 统参 数 并 变化 对汽 车横摆 角速 度 的影 响作 了仿 真分 析 。
的传 动间 隙 , 略 转 向轴 、 忽 扭

转向性能的名词解释

转向性能的名词解释

转向性能的名词解释转向性能是指车辆执行转向操作时所表现出的各项性能指标。

它是评估车辆操控性能和安全性能的重要标准之一。

良好的转向性能是保证车辆行驶稳定性和操控响应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导言车辆的转向性能对于驾驶者而言非常重要。

它直接影响了车辆在转弯、躲避障碍物和紧急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响应能力。

因此,了解和理解转向性能对于驾驶者和汽车制造商都非常关键。

二、操控稳定性操控稳定性是转向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主要表现为在高速行驶和紧急变道等情况下,车辆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优秀的操控稳定性意味着车辆能够准确地执行驾驶者的指令,同时保持车辆的平衡和稳定。

这种稳定性不仅影响驾驶者的行驶舒适感,还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通过先进的悬挂系统和动态稳定控制系统,车辆可以获得更好的操控稳定性。

三、转向灵敏度转向灵敏度是指驾驶者转动方向盘时,车辆执行转向操作的速度和程度。

一个理想的转向灵敏度是指车辆能够以快速、精确的方式响应驾驶者的转向指令。

然而,并非所有车辆的转向灵敏度都相同。

某些车辆可能需要更大的转向角度才能实现同样的转弯半径,而其他一些车辆则具备更敏锐的转向反应。

对于普通驾驶者来说,适度的转向灵敏度更受欢迎,因为它可以更好地与驾驶者的操作匹配,提供更好的操控体验。

四、回正能力回正能力是车辆完成转向操作后自动返回直线行驶状态的能力。

良好的回正能力意味着车辆能够迅速回到原始的行驶方向,而不需要驾驶者过多的修正。

这对于长时间连续转向操作非常重要,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保持车道时。

强大的回正能力既可以提高操控稳定性,又可以减轻驾驶者的驾驶负担。

五、转弯半径转弯半径是指车辆转弯时所形成的半径。

它取决于车辆的转向性能和悬挂系统的设计。

较小的转弯半径可以使车辆更容易穿越狭窄的弯道或转弯空间。

车辆的转弯半径还与车辆类型和尺寸有关。

越大的车辆通常具有较大的转弯半径,而小型车辆则更容易实现更小的转弯半径。

六、操纵力度操纵力度指的是驾驶者在转动方向盘时所需的力量。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与评价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与评价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研究与评价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汽车操纵稳定性作为衡量汽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驾驶者的操控感受和行车安全。

因此,对汽车操纵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其评价水平,对于提升汽车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主要涉及车辆动力学、控制理论、机械系统等多个领域,其目的是在各种行驶条件下,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然而,目前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评价标准不统测试条件不完善等,制约了其发展。

汽车操纵稳定性对于保证驾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行驶过程中,车辆受到外部干扰或自身惯性力的影响,容易导致车身失稳,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良好的汽车操纵稳定性通过有效抑制车身晃动、调整轮胎磨损,为驾驶者提供稳定的操控感,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辆动力学性能:车辆的加速、减速、转弯等动力学性能直接影响驾驶者的操控感受和行车安全。

(2)轮胎性能:轮胎的抓地力、摩擦系数等性能对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3)悬挂系统:悬挂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车辆的侧倾、振动等特性,从而影响操纵稳定性。

(4)驾驶者的操控技巧:驾驶者的预判、反应速度、操控技巧等直接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为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

其中,最重要的是采取主动控制策略,包括:(1)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通过调节制动压力,防止轮胎抱死,提高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2)电子稳定系统(ESP):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对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进行纠正,保证车辆稳定行驶。

(3)四轮驱动(4WD):通过将驱动力分配到四个轮胎上,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和操控稳定性。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侧向稳定性:评价车辆在侧向受力情况下的稳定性。

(2)纵向稳定性:评价车辆在纵向受力情况下的稳定性。

(3)横向稳定性:评价车辆在横向受力情况下的稳定性。

任务3.1 汽车操纵稳定性能评价指标

任务3.1 汽车操纵稳定性能评价指标

任务总结评价
1、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2、汽车的转向特性 3、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因素
任务3.1汽车制动性能评价指标
内容
一、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定义及评价指 标 二、汽车的转向特性 三、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因素
(一)、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指在驾驶员不感觉过 分紧张、疲劳的条件下,汽车能按照驾驶员通 过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直线或转弯) 行驶;且当受到外界干扰(路不平、侧风、货 物或乘客偏载)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 定行驶的性能。
1、汽车运动坐标
2、汽车低速行驶时的转向特性
3、 汽车高速行驶时的转向特性
(三)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因素
1、前轮定位参数的影响 前轮定位参数包括:前轮外倾角、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 和前轮前束(前束角) 2、后悬架结构参数的影响 3、 横向稳定杆的影响 4、轮胎的影响 5、前轴或车架变形的影响 6、悬架的影响 7、传动系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一)、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方向盘角阶跃输入法下的稳态响应,方向盘角阶跃输入法 下瞬态响应 2、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 3、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 4、回正性 5、转向半径 6、转向轻便性 7、直线行驶性、侧向风稳定性、路面不平度稳定性 8、典型行驶工况性能 9、极限行驶性能
(二)转向特性

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操稳性的研究评价

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操稳性的研究评价

第!期
马涛锋等: 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操稳性的研究评价
" #$% "
不足转向量有所增加。 前悬架中采用较硬的横向稳定杆有助于提 高汽车的不足转向性, 并能改善汽车的蛇行行驶性能。
#* 万公里,发现有高速摆头现象,踩下制动踏板后有左右打手 现象。检查轮辋不偏摆, 车轮动平衡也正常, 顶起前桥从检查孔 中发现制动鼓失圆, 更换制动鼓和制动蹄片后, 故障消失。
! 气动力影响及操稳性评价的研究过程
汽车在低速行驶时,往往只须考虑所受的地面阻力,而所 受的气动力常常可忽略。但在高速行驶时,气动力对操纵稳定 性的影响变得极为重要,特别是侧向气动力的影响。空气的侧 向推力与空气的横摆力矩作用于高速行驶的汽车车身上,使汽 车各轮的负荷、轮胎的侧偏特性和车身的侧偏角都发生了变 化, 从而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操稳性评价的研究过程: -. 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用开环评 价方法;/. 年代初期,人们用系统工程学方法探索操纵性的评 价方法: 利用驾驶员对汽车直线行驶性能、 转 /. 年代中期以后, 弯行驶性能和转向轻便性等特性的感觉,进行主观评价:主观 评价不仅要考虑汽车本身的特性,还要考虑人的行为特性、对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着手, 重新 道路跟踪的要求。 0. 年代初, 开始深入地研究驾驶员一车辆—道路闭环系统;1. 年代以来, 郭孔辉教授提出了各个单项总方差评价指标及闭环系统主动 安全性的综合评价与优化设计方法。
! 行驶系的影响
后悬架结构参数及横向稳定杆的 !V ! 前轮定位参数、 影响
前轮定位参数包括: 前轮外倾角、 主销后倾角、 主销内倾角 和前轮前束。 前轮外倾角指前轮中心线与地面垂直线所成的夹角。前轮 它的作用主要是当汽车行驶时, 将轮毂 外倾角一般在 !W X (V )W。 压向内轴承, 而减轻外端较小的轴承载荷, 同时, 可以防止因前 轴变形和主销孔与主销间隙过大引起前轮内倾,减轻轮胎着地 与主销轴线与地面交点间的距离, 从而使转向轻便。 主销后倾角是指主销轴线与前轮中心的垂线之间形成的 夹角。主销后倾角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主要通过“后倾拖 距 ”使地面侧向力对轮胎产生一个回正力矩,该力矩产生一个 与轮胎侧偏角相似的附加转向角,它与侧向力成正比,使汽车 趋于增加不足转向,有利于改善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若主销 后倾角减小,使得回正力矩变小,当地面对转向轮的干扰力矩 大于转向轮的回正力矩时, 就会产生摆振。 主销内倾角是指主销轴线与地面垂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主 销内倾角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也是回正力矩,它是在前 轮转动时将车身抬高,由于系统位能的提高而产生的前轮回正 力矩, 它与侧向力无关。因此可以说, 主销内倾角主要在低速时

转向系间隙对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研究

转向系间隙对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研究
s p o ns e i n d i c a t o r s 。 o f v e h i c l e h a nd l i n g s y s t e m t o t h e c h a n g e o f c l e a r a n c e a r e s i mu l a t e d wi t h n u me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t e c h — n i q u e.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c l e ra a n c e i n t h e k i n e ma t i c pa i r o f s t e e r i ng me c h a n i s m l e a d s t o t h e l f uc t u a t i o n i n t he
[ 摘要 】 本文 中将转 向机构简 化为平面连杆机构 , 并就机构 中运 动副 间隙对汽车操纵稳 定性 的影 响进行 了分 析 。建立 了考虑 间隙的 4自由度 车辆操纵系统数学模型 。基于该模 型 , 应用数值 分析方 法对 间隙变化 时汽车操纵 系统 响应 的主要 指标进行仿真 。结果表 明, 间隙的存 在 , 使汽 车横摆角 速度和质 心侧偏角 时域稳态 响应 出现波动 , 降低 了操纵 品质 ; 随着间 隙的增大 , 横摆角速度与质心侧偏角 的振 幅加大 , 且其相平面稳定 区域逐渐减小 。
s t e a d y — s t a t e r e s p o n s e s o f y a w r a t e a n d s l i p a n g l e o f v e h i c l e i n t i me d o ma i n a n d t h e d e g r a d a t i o n i n h a n d l i n g q u a l i t y, a n d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i n c l e a r a n c e t h e v i b r a t i o n a mp l i t u d e s o f y a w r a t e a n d s i d e s l i p a n g l e r i s e a n d t h e s t a b l e r e g i o n s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内容及评价所用的物理参数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内容及评价所用的物理参数

度、抗侧翻能力、发生侧滑时控制能力等
路径所需时间
车辆坐标系
X方向:前进、倒驶 绕X轴的转动:侧倾运动 Y方向:侧向运动 绕Y轴的转动:俯仰运动 Z方向:垂直运动 绕Z轴的转动:横摆运动
➢ 与操纵稳定性有关的主要运动参量:横摆角速度 r 、
侧向速度
、侧向加速度
a
等等。
y
稳态响应:汽车的时域响应不随时间变化;其特性通常 可分为:不足转向、中性转向、过多转向三种。
➢开环控制系统:只把汽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不允许驾驶员 起任何反馈作用。
➢人—车闭环系统:把驾驶员与汽车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 究,驾驶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反馈控制。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两种评价方法
➢客观评价法
通过测试仪器测出表征性能的物理参量如横摆加速度、侧 向加速度、侧倾角及转向力等来评价操纵稳定性的方法。
wr (t)
B0 0
w02
Cew0t
sin(
w0
1 2 t )
令: 则: 或:
w w0 1 2
wr (t)
B0 0
w02
Cew0t
sin( wt )
wr (t)
B0 0
w02
A1e w0t
cos(wt)
A2 e w0t
sin( wt)

初始条件: t 0,wr 0 v 0 0 wr ak1 0 / I Z
➢ 常用稳态横摆角度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来评价稳态响应。
这个比值称为稳态角速度增益,也称为转向灵敏度。
➢ 稳态时横摆角速度
r为定值,此时

v

0、wr
0,汽车的运动
微分方程变为:
(k1
k2 )

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指导书

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指导书

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指导书(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指导书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实验一汽车转向轻便性实验一、实验目的汽车的转向轻便性和操纵稳定性是现代汽车重要的使用性能,通过对实验了解和掌握测试系统的安装调试、基本实验方法并学会数据处理和运用理论知识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评价。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了解测试系统的组成和测试原理,汽车转向轻便性实验的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

测定汽车在低速大转角时的转向轻便性,与操纵稳定性其他试验项目一起,共同评价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采集测量变量及参数方向盘转角;方向盘力矩;方向盘直径。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1.测量仪器汽车方向盘转角——力矩传感器汽车操纵稳定性数据采集和分析仪2.实验车辆小型客车一辆3.标明试验路径的标桩16个。

四、实验原理测定汽车在道路上进行转向行驶时,驾驶员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矩和方向盘转角的变化关系评价汽车的转向操纵性能五、验方法和步骤1.实验准备试验场地应为干燥、平坦而清洁的水泥或柏油路面。

任意方向上的坡度不大于2%。

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颜色画出双纽线路径(图1),双纽线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轨迹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R为:当Ψ=0°时,双纽线顶点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即双纫线的最小曲率半径(m)应按试验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m)乘以倍,并圆整到比此乘积大的一个整数来确定。

并据此画出双纽线,在双纽线最宽处、顶点和中点(即结点)的路径两侧共放置16个标桩(图1)。

标桩与试验路径中心线的距离,按汽车的轴距确:定,当试验汽车轴距大于时,为车宽一半加50cm,当试验汽车轴距小于或等于2m时,为车宽一半加30cm。

图1 双纽线路径示意图2.试验方法2.1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2.2汽车以低速直线滑行,驾驶员松开方向盘,停车后,记录方向盘中间位置及方向盘力矩零线。

转向性能参数

转向性能参数

转向系性能参数一、转向器的效率功率P 1从转向轴输入,经转向摇臂轴输出所求得的效率称为正效率,用符号η+表示,η+=(P 1—P 2)/P l ;反之称为逆效率,用符号η-表示,η- =(P 3—P 2)/P 3。

式中,P 2为转向器中的摩擦功率;P 3为作用在转向摇臂轴上的功率。

为了保证转向时驾驶员转动转向盘轻便,要求正效率高。

为了保证汽车转向后转向轮和转向盘能自动返回到直线行驶位置,又需要有一定的逆效率。

为了减轻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驾驶员的疲劳,车轮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传至转向盘上要尽可能小,防止打手又要求此逆效率尽可能低。

1.转向器的正效率η+影响转向器正效率的因素有:转向器的类型、结构特点、结构参数和制造质量等。

(1)转向器类型、结构特点与效率 在前述四种转向器中,齿轮齿条式、循环球式转向器的正效率比较高,而蜗杆指销式特别是固定销和蜗杆滚轮式转向器的正效率要明显的低些。

同一类型转向器,因结构不同效率也不一样。

如蜗杆滚轮式转向器的滚轮与支持轴之间的轴承可以选用滚针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和球轴承等三种结构之一。

第一种结构除滚轮与滚针之间有摩擦损失外,滚轮侧翼与垫片之间还存在滑动摩擦损失,故这种转向器的效率ly+仅有54%。

另外两种结构的转向器效率,根据试验结果分别为70%和75%。

转向摇臂轴轴承的形式对效率也有影响,用滚针轴承比用滑动轴承可使正或逆效率提高约10%。

(2)转向器的结构参数与效率 如果忽略轴承和其它地方的摩擦损失,只考虑啮合副的摩擦损失,对于蜗杆和螺杆类转向器,其效率可用下式计算)tan(tan 00ρααη+=+ (7--1) 式中,αo 为蜗杆(或螺杆)的螺线导程角;ρ为摩擦角,ρ=arctanf ;f 为摩擦因数。

2.转向器逆效率η-根据逆效率大小不同,转向器又有可逆式、极限可逆式和不可逆式之分。

路面作用在车轮上的力,经过转向系可大部分传递到转向盘,这种逆效率较高的转向器属于可逆式。

毕业设计(论文)-汽车动力转向系统设计[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汽车动力转向系统设计[管理资料]

1 绪论转向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它对于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减少交通事故以及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转向系统已从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HPS)、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发展到利用现代电子和控制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及线控转向系统(SBW)。

按转向力能源的不同,可将转向系分为机械转向系和动力转向系。

机械转向系的能量来源是人力,所有传力件都是机械的,由转向操纵机构(方向盘)、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转向器是将操纵机构的旋转运动转变为传动机构的直线运动(严格讲是近似直线运动)的机构,是转向系的核心部件[2]。

动力转向系除具有以上三大部件外,其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是转向助力装置。

由于转向助力装置最常用的是一套液压系统,因此也就离不开泵、油管、阀、活塞和储油罐,它们分别相当于电路系统中的电池、导线、开关、电机和地线的作用。

通常,对转向系的主要要求是:(1) 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在有限的场地面积内,具有迅速和小半径转弯的能力,同时操作轻便;(2) 汽车转向时,全部车轮应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旋转,不应有侧滑;(3) 传给转向盘的反冲要尽可能的小;(4) 转向后,转向盘应自动回正,并应使汽车保持在稳定的直线行驶状态;(5) 发生车祸时,当转向盘和转向轴由于车架和车身变形一起后移时,转向系统最好有保护机构防止伤及乘员汽车的转向运动是由驾驶员操纵方向盘,通过转向器和一系列的杆件传递到转向轮来完成的。

机械式转向系统工作过程为:驾驶员对转向盘施加的转向力矩通过转向轴输入转向器,减速传动装置的转向器中有1、2 级减速传动副,经转向器放大后的力矩和减速后的运动传到转向横拉杆,再传给固定于转向节上的转向节臂,使转向节和它所支承的转向轮偏转,从而实现汽车的转向。

汽车操纵稳定性 标准

汽车操纵稳定性 标准

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能力,包括直线行驶稳定性、转向稳定性和制动稳定性。

操纵稳定性是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驾驶员和乘客的行车安全。

因此,制定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对于保障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应当包括对车辆结构设计的要求。

车辆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操纵稳定性,包括车辆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

悬挂系统应当具有良好的支撑性和减震性能,以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出现晃动和颠簸。

转向系统应当灵活可靠,能够满足驾驶员的操控需求。

制动系统应当具有良好的制动效果,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制动车辆,保证行车安全。

其次,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还应当包括对车辆动力系统的要求。

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加速和行驶稳定性。

发动机应当具有充足的动力输出,以保证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够稳定行驶。

传动系统应当平顺可靠,能够有效传递动力,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此外,车辆的驱动方式也会对操纵稳定性产生影响,前驱、后驱和四驱车辆在操纵稳定性上会有所不同。

最后,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还应当包括对车辆轮胎和制动系统的要求。

轮胎是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轮胎的胎面设计应当具有良好的抓地力和排水性能,以保证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够稳定行驶。

制动系统是车辆行车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制动稳定性。

制动系统应当具有良好的制动效果和抗热性能,以保证车辆在紧急制动时不会出现失控现象。

综上所述,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应当全面考量车辆的结构设计、动力系统、轮胎和制动系统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保障行车安全。

制定严格的操纵稳定性标准,对于提高汽车行车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对操纵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对操纵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H12 U 6 . + 文献标 识码 : T 2 ,43 42 4 A
汽车液压助力转 向系统具有 提高操纵舒适性、轻便性 和工 分为转动方 向盘和固定方 向盘两个阶段。 作效率 的优点哪 国内科研工作者对汽 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静 。 图I 为方向盘转 角的曲线 图。 2为方 向盘转矩的曲线 图, 图 态研究 已经取得 了一定 的成果 ,但对 于汽车液压助力转 向系统 可以看到转矩在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了一些才开始稳定 ,这是 需要的转矩 比较大 。图 3 的动态研究还开展 的不足。关于汽车液压助力转向动态性 能与 因为刚开始要克服方 向盘 的转动惯量 , 整车操纵稳定性 的匹配问题 , 国内研究的很少 。 在 因此我们设计 为右转 向时动力缸左右腔压力的曲线图。从 图中可以看出右转 p 的变化趋势 。方 向盘转动阶段 , 腔压力 左 了方 向盘转角阶跃试验来研 究液压助力转 向系统对汽车操纵稳 向时左右腔压力 p、:
汽车液压助 力转向 系统对操纵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性影 响的试验 研 究
王若 平 杨信刚 高 翔 ( 苏大学 汽 车 与交通 工程 学院 , 江 22 1) 江 镇 10 3
Ex e i n a n e t a i f h n ll n e o y r ui o r p r me t l v s i t i g on o e if e c fh d a l p we t u c
rs os a h y r l o e t r g ss m w i n ue t a tm bl cnrl it a d e ne l i te h da i p w rse i yt hc i lnsu o o i o t l ly n p gn u c en e h f l e oa i b

汽车转向系统性能检测与评价分析

汽车转向系统性能检测与评价分析
• 1)方向盘自由转动量
• 机动车方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不允许 大于:
• (1)最高设计车速不小于100km/h的机 动车:20°;
• (2)三轮汽车:45°;
• (3)其他机动车:30°。
• 2)方向盘转向力
• 机动车在平坦、硬实、干燥和清洁的水 泥或沥青道路上行驶,以10km/h的速度在
• 5s之内沿螺旋线从直线行驶过渡到直径为 24m的圆周行驶,施加于方向盘外缘的最 大切向力不应大于245N。
ab之间距离称为主销后倾拖距 力矩YL称为稳定力矩
在YL力矩作用下,将使车轮 回复到原来中间的位置,从而 保证了汽车稳定的直线行驶。 此力矩称为稳定力矩。
但此力矩也不宜过大,否 则在转向时为了克服此力矩, 驾驶员必须在转向盘上施加较 大的力(即转向沉重)。
因稳定力矩的大小取决于 力臂L的数值,而力臂L又取决 于后倾角γ的大小。现在车辆一 般采用的γ角不超过2°~3°现 代高速汽车由于轮胎气压降低 弹性增加,而引起稳定力矩增 加,因此γ角可以减小到零甚至 为负。
第四章
汽车转向系统性能检测与评价
多媒体课件
4.1汽车转向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1操纵性与稳定性
•汽车操纵性----驾驶员以最少的修正而能维 持汽车按给定的路线行驶以及按驾驶员愿望 转动转向盘以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能力。
• 操纵性能的评价: • (1)在规定车速下,汽车质心曲线轨迹与
转向盘转角的关系;
②气候条件
③左右车轮运动状态
2.转向操纵轻便性
• 转向操纵轻便性——驾驶员操纵转向盘的 容易程度。
• 转向沉重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驾驶疲劳或使 车辆操纵失控而导致交通事故。通常采用 转向助力装置。
• 转向助力装置:液压助力、气压助力、电 动机助力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指标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指标
当车速为 ucr -1 K u c r称为临界车速。临界车速越低,过多转向量越大。
32
以上分析可知: 具有适度不足转向的汽车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 过度的不足转向会加剧轮胎的磨损。
FY k
k—侧偏刚度。
FY一定时希望侧 偏角越小越好,所 以 |k| 越大越好。
(1)扁平率小,k大 (2)垂直载荷大,k大 (3)轮胎气压高,k大
垂直载荷过 大时,轮胎与 地面接触区的 压力分布不均 匀,使 k反而有 所减小。
18
α一定时, W大,FY大。
FY = k ,即k 大。
19
(3)轮胎气压高,k大
20
(4)FX 越大,FY 越小
FY1
FY2
FX2
FX1
21
(5)路面干湿状态
22
轮胎胎面、路面粗糙程度、水层厚度与滑水现象的关系
转向油泵
转向减振器 转向直拉杆 转向器 转向摇臂
转向横拉杆
转向油管 转向控制阀
转向节臂
3
4
5
操纵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将汽车作为开路控制系统 人—汽车系统作为闭路系统
6
操纵稳定性的两种试验评价方法
开路系统
人—汽车闭路系统
客观评价法
主观评价法
通过仪器测出横摆角 速度、侧向加速度、侧 倾角及转向力。
让试验评价人员根 据试验时自己的感觉 进行评价。
7
4.1 汽车的转向特性
➢轮胎的侧偏特性 ➢汽车的转向特性
一、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侧偏角曲线 1.侧偏力FY
地面作用于车轮的侧向反作用力。
8
1)在刚性轮上作用侧向力 F y
c
c
u
u
u'

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操稳性的研究评价

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操稳性的研究评价

#& % 前轴或车架变形导致汽车操纵失稳
由于车架是汽车的基础,它的变形会直接影响各部件的连 接及配合, 从而直接影响操纵稳定性。如果汽车前轴变形, 就会 改变主销孔的轴线位置, 使主销内倾角变大, 则外倾角变小, 反 之, 内倾角变小, 外倾角变大, 从而行驶时会产生转向沉重, 磨 胎和无自动回正的能力。
万方数据 # 来稿日期: (""+ # "% # (%
++++++++++++++++++++++++++++++++++++++++++++++++++++++++++,
前悬架导向机构的几何参数决定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趋 势和变化率。在车轮跳动时,外倾角的变化包括由车身侧倾产 生的车轮外倾变化和车轮相对车身的跳动而引起的外倾变化 两部分。在双横臂独立悬架中,前一种变化使车轮向车身侧倾 的方向倾斜, 即外倾角增大, 结果使轮胎侧偏刚度变小, 因而使 整车不足转向效果加大;后一种变化取决于悬架上、下臂运动 的几何关系,在双横臂结构中,往往是外倾角随弹簧压缩行程 的增大而减小,这种变化与车身侧倾引起的外倾角变化相反, 会产生过度转向趋势。 后悬架结构参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近似于前悬架的 “干涉转向” 。它是在汽车转向时,由于车身侧倾导致独立悬架的 左右车轮相对车身的距离发生变化,外侧车轮上跳,与车身的距 离缩短,内侧车轮下拉,与车身的距离加大。悬架的结构参数不 同, 车轮上下跳动时, 车轮前束角的变化规律也必然会不同。 前轮前束指汽车转向的前端向内收使两前轮的前端距离 小于后端距离。两车轮前后的距离之差, 称为前束值, 一般不大 于 Y X !(OO。其作用是消除由于前轮外倾使车轮滚动时向外分 开, 引起车轮滚动时边滚边拖的现象, 引导前轮沿直线行驶。 主销内倾角与后倾角由结构上保证, 在调整时难以改变。调 整时主要调整前轮外倾及前轮前束。前轮外倾随负荷的变化而变 化。当车辆转向时, 在离心力作用下, 车身向外倾斜, 外轮悬架处 于压缩状态, 车轮外倾角逐渐减小 ’ 向负外倾变化 * ; 内轮悬架处 于伸张状态,使得本来对道路向负外倾变化的外倾角减弱。从而 提高车轮承受侧向力的能力, 使汽车转向时稳定性大为提高。前 轮前束不可过大,若前束过大,会使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变 小, 会使前轮出现摆头现象, 行驶中有蛇行, 转向操作不稳。 横向稳定杆常用来提高悬架的侧倾角刚度,或是调整前、后 悬架侧倾角刚度的比值。在汽车转弯时,它可以防止车身产生很 大的横向侧倾和横向角振动,以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行驶稳定 性。提高横向稳定杆的刚度后, 前悬架的侧倾角刚度增加, 转向时 左右轮荷变化加大,前轴的每个车轮的平均侧偏刚度减小,汽车

汽车操纵稳定性内容、评价指标与检验方法

汽车操纵稳定性内容、评价指标与检验方法

轮胎坐标系
轮胎的侧偏现象
因轮胎侧向弹性,车轮受侧向力的作用使轮心速度方 向偏离车轮平面的现象。侧向力因转向、路面倾斜、风力 等引起。转向引起的侧向力总是指向汽车内侧。侧偏角总 是位于和侧偏力指向相反的一侧。
轮胎的侧偏现象
轮胎的侧偏特性
在侧偏角<5时,侧偏力和侧偏角成线性关系。这时,
式中,k称为侧偏刚度F(y N/rkad)。为曲线在=0处的斜率。
又有
1()
式中:为前轮转角(已知); 为前轮速度与x轴夹角(未知)。
又有
tg u1yvar var
u1x u u u
式中:u,v为汽车质心速度在x,y轴上的分量; u1x,v1y为前轮轮心速度在x,y轴上的分量 为前轮速度与x轴夹角(现在已知)。
根据上式,有
1()u va ur -
同理,
2
v u
F YF Y F Y k k
外倾角对操稳性的影响
外倾角增大会影响最大地面侧向反力,降 低极限侧向加速度,故高速汽车转弯时应使 前外轮尽量垂直于地面。
轮胎特性参数的正负规定
(一)汽车模型的简化
*忽略转向系统的影响,直接以前轮转角为输入。 *不考虑振动、侧倾、俯仰运动,认为汽车只作平行
于地面的运动; *不考虑轮胎切向力、外倾角、空气阻力的影响; *忽略左右轮胎载荷变化引起的侧偏特性变化; *忽略轮胎回正力矩; *认为轮胎侧偏特性处于线性范围; *认为汽车沿x轴速度不变。
二自由度汽车模型
(三)力学分析
根据牛顿定律
Fx max m(u vr )
Fy may m(vur )
M z
Iz
r
式中:Fx ,Fy为作用在汽车质心上的外力合力在x、y 轴上的投影。

利用根轨迹法分析汽车结构参数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利用根轨迹法分析汽车结构参数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利用根轨迹法分析汽车结构参数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操纵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方法很多,其中根轨迹法在稳定性研究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直观性。

根轨迹是当开环系统某一参数(如根轨迹增益K*)从零变化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上移动的轨迹。

根轨迹增益K臻是首l形式开环传递函数对应的系数。

依据根轨迹图,就可以分析系统性能随参数(如K木)变化的规律。

开环增益从零变到无穷大时,根轨迹全部落在左半s平面,因此,当K>o时,系统是稳定的;如果系统根轨迹越过虚轴进入右半s平面,则在相应K值下,系统是不稳定的;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的K值,就是临界开环增益。

1汽车三自由度方程传递函数和特征方程的求解由郭孔辉的《汽车操纵动力学》中汽车线性三自由度(横摆、侧倾、侧滑)操纵动力学模型经过拉斯变换,采用Mailab符号运算求解,得到汽车的特征方程:2使用结构参数对轿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利用Madab软件编程,绘制根轨迹图。

由于根轨迹图对称于实轴,所以只画出实轴以上的部分。

汽车的结构参数是相互影响的,但为了分析这些参数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计算时,简单地让它们单独变化,并且大部分参数的变化范围,都设定在相对基准数值的50%范围内。

2.1 汽车质量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汽车质量的减小,衰减系数(实部绝对值)减小,根轨迹的变化率增大,而根轨迹逐渐远离虚轴(稳定界限),汽车操纵稳定性提高。

2.2 横摆转动惯量如对Iz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横摆转动惯量厶增加时,阻尼比变化不大,振荡频率增加,衰减系数减小,根轨迹向虚轴靠近。

所以减小横摆转动惯量厶可以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

2.3 悬挂质心到侧倾轴高度五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悬挂质心到侧倾轴高度五的增大,阻尼比变化不大,振荡频率减小,衰减系数增大,根轨迹向虚轴逼近,汽车操纵稳定性降低。

所以要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应当尽量减小整车悬挂质量质心到侧倾轴的高度。

《汽车设计》课后题及答案

《汽车设计》课后题及答案

第一章汽车总体设计1.汽车的主要参数分几类?各类又含有哪些参数?各质量参数是如何定义的?答:汽车的主要参数有尺寸参数、质量参数和性能参数。

尺寸参数包括外廓尺寸、轴距、轮距、前悬、后悬、货车车头长度和车厢尺寸。

质量参数包括整车整备质量m、载质量、质量参数、汽车总质量和轴荷分配。

性能参数包括动力性参数、燃油经济性参数、最小转弯直径、通过性几何参数、稳定操作性参数、舒适性。

参数的确定:①整车整备质量m:车上带有全部装备(包括备胎等),加满燃料、水,但没有装货和载人的整车质量。

②汽车的载客量:乘用车的载客量包括驾驶员在内不超过9座。

③汽车的载质量:在硬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允许的额定载质量。

④质量系数: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⑤汽车总质量:装备齐全,且按规定满客、满载时的质量。

⑥轴荷分配:汽车在空载或满载静止时,各车轴对支承平面的垂直负荷,也可用占空载或满载总质量的百分比表示。

2.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布置形式,如今在乘用车上得到广泛采用,其原因究竟是什么?而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的布置形式在客车上得到广泛采用,其原因又是什么?答:前置前驱优点:前桥轴荷大,有明显不足转向性能,越过障碍能力高,乘坐舒适性高,提高机动性,散热好,足够大行李箱空间,供暖效率高,操纵机构简单,整车m小,低制造难度后置后驱优点:隔离发动机气味热量,前部不受发动机噪声震动影响,检修发动机方便,轴荷分配合理,改善后部乘坐舒适性,大行李箱或低地板高度,传动轴长度短。

3.何为轮胎的负荷系数,其确定原则是什么?答:汽车轮胎所承受的最大静负荷值与轮胎额定负荷值之比称为轮胎负荷系数。

确定原则:对乘用车,可控制在0.85-1.00这个范围的上下限;对商用车,为了充分利用轮胎的负荷能力,轮胎负荷系数可控制在接近上限处。

前轮的轮胎负荷系数一般应低于后轮的负荷系数。

4.在绘总布置图时,首先要确定画图的基准线,问为什么要有五条基准线缺一不可?各基准线是如何确定的?如果设计时没有统一的基准线,结果会怎样?答:在绘制整车总布置图的过程中,要随时配合、调整和确认各总成的外形尺寸、结构、布置形式、连接方式、各总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操纵机构的布置要求,悬置的结构与布置要求、管线路的布置与固定、装调的方便性等。

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及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及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章 汽车转向系设计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机械转向系依靠驾驶员的手力转动转向盘,经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使转向轮偏转。

有些汽车还装有防伤机构和转向减振器。

采用动力转向的汽车还装有动力系统,并借助此系统来减轻驾驶员的手力。

对转向系提出的要求有:1)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这项要求会加速轮胎磨损,并降低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任何车轮不应有侧滑。

不满足2)汽车转向行驶后,在驾驶员松开转向盘的条件下,转向轮能自动返回到直线行驶位置,并稳定行驶。

3)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不得产生自振,转向盘没有摆动。

4)转向传动机构和悬架导向装置共同工作时,由于运动不协调使车轮产生的摆动应最小。

5)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6)操纵轻便。

具有迅速和小转弯行驶能力。

7)转向轮碰撞到障碍物以后,传给转向盘的反冲力要尽可能小。

8)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的球头处,有消除因磨损而产生间隙的调整机构。

9)在车祸中,当转向轴和转向盘由于车架或车身变形而共同后移时,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10)进行运动校核,保证转向盘与转向轮转动方向一致。

正确设计转向梯形机构,可以使第一项要求得到保证。

转向系中设置有转向减振器时,能够防止转向轮产生自振,同时又能使传到转向盘上的反冲力明显降低。

为了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必须使转向轮有尽可能大的转角,并要达到按前外轮车轮轨迹计算,其最小转弯半径能达到汽车轴距的2~2.5倍。

通常用转向时驾驶员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大小和转向盘转动圈数多少两项指标来评价操纵轻便性。

没有装置动力转向的轿车,在行驶中转向,此力应为50~100N ;有动力转向时,此力在20~50N 。

当货车从直线行驶状态,以 10km /h 速度在柏油或水泥的水平路段上转入沿半径为12m 的圆周行驶,且路面干燥,若转向系内没有装动力转向器,上述切向力不得超过250N ;有动力转向器时,不得超过120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汽车转向系设计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机械转向系依靠驾驶员的手力转动转向盘,经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使转向轮偏转。

有些汽车还装有防伤机构和转向减振器。

采用动力转向的汽车还装有动力系统,并借助此系统来减轻驾驶员的手力。

对转向系提出的要求有:1)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这项要求会加速轮胎磨损,并降低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任何车轮不应有侧滑。

不满足2)汽车转向行驶后,在驾驶员松开转向盘的条件下,转向轮能自动返回到直线行驶位置,并稳定行驶。

3)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不得产生自振,转向盘没有摆动。

4)转向传动机构和悬架导向装置共同工作时,由于运动不协调使车轮产生的摆动应最小。

5)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6)操纵轻便。

具有迅速和小转弯行驶能力。

7)转向轮碰撞到障碍物以后,传给转向盘的反冲力要尽可能小。

8)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的球头处,有消除因磨损而产生间隙的调整机构。

9)在车祸中,当转向轴和转向盘由于车架或车身变形而共同后移时,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10)进行运动校核,保证转向盘与转向轮转动方向一致。

正确设计转向梯形机构,可以使第一项要求得到保证。

转向系中设置有转向减振器时,能够防止转向轮产生自振,同时又能使传到转向盘上的反冲力明显降低。

为了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必须使转向轮有尽可能大的转角,并要达到按前外轮车轮轨迹计算,其最小转弯半径能达到汽车轴距的2~2.5倍。

通常用转向时驾驶员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大小和转向盘转动圈数多少两项指标来评价操纵轻便性。

没有装置动力转向的轿车,在行驶中转向,此力应为50~100N ;有动力转向时,此力在20~50N 。

当货车从直线行驶状态,以 10km /h 速度在柏油或水泥的水平路段上转入沿半径为12m 的圆周行驶,且路面干燥,若转向系内没有装动力转向器,上述切向力不得超过250N ;有动力转向器时,不得超过120N 。

轿车转向盘从中间位置转到每一端的圈数不得超过2.0圈,货车则要求不超过3.0圈。

近年来,电动、电控动力转向器已得到较快发展,不久的将来可以转入商品装车使用。

电控动力转向可以实现在各种行驶条件下转动转向盘的力都轻便。

5.1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及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转向系的主要性能有转向系的效率、转向系的角传动比与力传动比、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特性、转向系的刚度以及转向盘的总转动圈数。

5.1.1转向系的效率转向系的效率0η由转向器的效率η和转向操纵及传动机构的效率'η决定,即 '0ηηη⋅=转向器的效率η又有正效率+η和−η之分。

转向摇臂轴输出的功率(21P P −)与转向轴输入功率1P 之比,称为转向器的正效率:121P P P −=+η 式中2P ——转向器的摩擦功率。

反之,即转向轴输出的功率(23P P −)与转向摇臂轴输入的功率3P 之比,称为转向器的逆效率:323P P P −=−η 正效率越大,转动转向轮时转向器的摩擦损失就愈小,转向操纵就愈容易。

转向器的类型、结构特点、结构参数和制造质量等是影响转向器正效率的主要因素。

循环球式转向器的传动副为滚动摩擦,摩擦损失小,其正效率+η可达85%;螺杆指销式和螺杆滚轮式转向器的传动副存在较大滑动摩擦,效率较低。

对于蜗杆和螺杆类转向器,如果忽略轴承和其他地方的摩擦损失而只考虑啮合副的摩擦,则其正效率+η为)tan(tan 00ρααη+=+ (5-6) 式中0α——蜗杆或螺杆的螺线倒程角;ρ——摩擦角,f arctan =ρ;f ——摩擦系数。

逆效率表示转向器的可逆性。

根据逆效率值的大小,转向器又可分为可逆式、极限可逆式与不可逆式三种。

可逆式转向器的逆效率较高,这种转向器可将路面作用在转向轮上的大部分力传递到转向盘上,使司机的路感好。

在汽车转向后也能保证转向轮与方向盘的自动回正,使转向轮行驶稳定。

但在坏路面上,当转向轮上作用有侧向力时,转向轮受到的冲击大部分会传给转向盘,容易产生“打手”现象,同时转向轮容易产生摆振。

因此,可逆式转向器宜用在良好路面上形式的车辆。

循环球式和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均属于这一类。

不可逆式转向器不会将转向轮受到的冲击力传到转向盘上。

由于它既使司机没有路感,又不能保证转向轮的自动回正,现代汽车已经不再采用。

极限可逆式转向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其逆效率较低,适用于在坏路面上行驶的车辆。

当转向轮受到冲击力时,其中只有较小的一部分传给转向盘。

如果忽略轴承和其他地方的摩擦损失而只考虑啮合副的摩擦,则蜗杆和螺杆类转向器的逆效率为0tan )tan(αραη−=− (5-7)式中0α及ρ见式(5-6)下的说明。

由式(5-6)、(5-7)可见:增大倒程角0α不仅能提高正效率,也会提高逆效率,故0α不宜取得过大。

当0α≤ρ时,逆效率−η≤0,这时转向器为不可逆式。

因此应使min 0α≥ρ,通常螺线的倒程角取为8°~10°。

通常,由转向盘至转向轮的效率即转向系的正效率+0η的平均值为0.67~0.82;当向上述相反方向传递力时逆效率−0η的平均值为0.58~0.63。

转向操纵及传动机构的效率'η用于评价在这些机构中的摩擦损失,其中转向轮转向主销等的摩擦损失约为转向系总损失的40%~50%,而拉杆球销的摩擦损失约为转向系总损失的10%~15%。

5.1.2转向系的角传动比与力传动比5.1.2.1角传动比转向盘转角的增量ϕ∆与同侧转向节转角的相应增量θ∆之比,称为转向系的角传动比w i 0。

转向盘转角的增量ϕ∆与转向摇臂轴转角的相应增量β∆之比,称为转向器的角传动比w i 。

转向摇臂轴转角的增量β∆与同侧转向节转角的相应增量θ∆之比,称为转向传动机构的角传动比'w i 。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θϕθββϕ∆∆=∆∆⋅∆∆=⋅='0w w w i i i (5-8) βϕ∆∆=w i (5-9) θβ∆∆='w i (5-10) 式中w i 0——转向系的角传动比;w i ——转向器的角传动比;'wi ——转向传动机构的角传动比; ϕ∆——转向盘转角的增量;β∆——转向摇臂轴转角的增量;θ∆ ——同侧转向节转角的相应增量。

转向传动机构的布置,通常取其在中间位置时使转向摇臂及转向节臂均垂直于其转向纵拉杆,而在向右和向左转到底的位置时,应使转向摇臂与转向节臂分别与转向纵拉杆的交角相等。

这时,转向传动机构的角传动比亦可取为13'l l i w = (5-11) 式中1l ——转向摇臂长;3l ——转向节臂长。

现代汽车转向传动机构的角传动比多在0.85~1.1之间,即近似为1。

故研究转向系的角传动比时,为简化起见往往只研究转向器的角传动比及其变化规律即可。

5.1.2.2力传动比转向传动机构的力传动比'p i 等于转向车轮的转向阻力矩r T 与转向摇臂的力矩T 之比值。

'p i 与转向传动机构的结构布置型式及其杆件所处的转向位置有关。

对于图所示的非独立悬架汽车的转向传动机构来说,当转向轮由转向传动机构带动而转向且后者处于图示虚线位置时,其转向摇臂上的力矩为''31315.05.0R L r r m m l l T l l T T ⋅⋅+⋅= 转向传动机构的力传动比为'''13'2L R R r pm m m l l T T i +⋅== (5-12) 式中1l ,3l ,'L m ,'R m ——转向传动机构处于图所示的虚线位置时的有关计算用尺寸。

在最恶劣的转向条件下,例如在干而粗糙的转向轮支承面上作原地转向,转向车轮的转向阻力矩r T 由转向车轮相对于主销轴线的滚动阻力矩1T 、轮胎与地面接触部分的滑动摩擦力矩2T 以及转向车轮的稳定力矩或自动回正力矩所形成的阻力矩3T 组成。

即 321T T T T r ++= (5-13)且fa G T 11= (5-14)ϕx G T 12= (5-15))]cos (cos )sin (sin [212113−−−−+++=ααγααβaG T (5-16)式中1G ——转向轴的载荷;a ——滚动阻力的力臂,或主销偏移距。

即由转向节主销轴线的延长线与支承平面的交点至车轮中心平面与支承平面的交线的距离。

通常货车的a 值为40~60mm ;轿车取0.4~0.6倍的胎面宽度。

f ——车轮的滚动阻力系数,计算时可取f =0.015;β——主销内倾角;γ——主销后倾角;−1α、−2α——内、外转向轮的平均转角; ϕ——附着系数,计算时可取85.0=ϕ~0.9;x ——滑动摩擦力矩2T 的力臂:225.0j r r x −= (5-17)r ,j r ——车轮的自由半径和静半径,计算时可近似地取j r =0.96r 。

在实际计算中常取转向传动机构的力传动比'p i 计算转向摇臂轴上的力矩T ''η⋅=p r i T T (5-18) 式中'η——转向传动机构的效率,一般取0.85~0.9。

则转向时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可由下式求得+⋅⋅=ηh p h r i T F (5-19) 式中p i ——转向器的力传动比;h r ——转向盘的半径,根据车型不同可在180~275mm 范围内按国家标准系列选取; +η——转向器的正效率。

由以上两式可见:当转向阻力矩r T 一定时,增大力传动比'p i ,p i 就能减小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h F ,使操纵轻便。

这里还应指出: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转向时,上述转向轮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阻力矩2T 比汽车在原地转向时的要小许多倍,且与车速有关。

5.1.2.3转向器角传动比的变化规律转向器的角传动比w i 是一个重要参数,它影响着汽车的许多性能。

由于增大角传动比可以增大力传动比,因此转向器的角传动比不仅对转向灵敏性和稳定性有直接影响,而且也影响着汽车的操纵轻便性。

由式(5-8)并考虑到'w i ≈1,可以看出:转向轮的转角与转向器的角传动比w i 成反比。

w i 增大会使在同一转向盘转角下的转向轮转角变小,使转向操纵时间变长,汽车转向灵敏性降低。

因此转向“轻便性”和“灵敏性”是产品设计中遇到的一对矛盾。

采用可变角传动比的转向器可协调对“轻便性”和“灵敏性”的要求。

而转向器角传动比的变化规律又因转向器的结构型式和参数的不同而异。

图给出了几种典型的转向器角传动比变化规律。

由该图可见:转向器的角传动比w i 随转向盘转角ϕ的变化特性有不变(曲线3)和可变之分。

后者又有多种变化规律。

其中曲线一为转向盘在中间位置时,w i 较小,向左、右转动时则逐渐增大;曲线4则与之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