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教案

第五章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认识不同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域,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影响人口分布和人种形成的因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分析人口数据和人种特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和分布规律。

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能够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难点分析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世界人口增长和不同人种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吗?不同人种有什么特点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世界人口的增长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讲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如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

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

世界人口的分布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分布。

讨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如地形、气候、水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世界三大人种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介绍世界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的外貌特征。

分析三大人种的分布区域,如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等;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等。

探讨人种形成的原因,如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

人口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带来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劳动力不足等。

引导学生思考应对人口问题的对策,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等。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以及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

高二化学第五章第一节甲烷教案

高二化学第五章第一节甲烷教案

高二化学第五章烃第一节甲烷教案巴蜀中学20XX级潘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有机物概念及种类繁多的原因;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掌握甲烷电子式、结构式的正确写法;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分解反应)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甲烷与氧气与氯气的反应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甲烷的取代反应四.教学过程【引言】从今天起,我们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衣、食、住、行、医疗、能源、材料、科学技术及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有机化学中我们将学习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及合成材料等。

最早,人类只能从动植物体中取得一些有机物。

后来,人类能通过非动植物体制取有机物。

如今,人类不但可以合成自然界里已有的许多有机物,而且还能合成出自然界里原来没有的多种多样性能良好的有机物。

【提问】那什么是有机物呢?【生答】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师】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及碳酸氢盐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性质,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及碳酸氢盐外,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板书】有机物1.定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及碳酸氢盐等)【师】注意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不一定是有机物。

目前,人类从自然界发现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已经超过二千万种,这个数字已远远超过无机化合物。

【提问】有机化合物种类和数目繁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生答】(1)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可以跟其它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2)碳原子间能以共价键结合形成长的碳链碳,还可形成碳环(3)碳原子之间不仅形成单键还可形成双键或三建(4)相同分子式的分子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师】有机物中最简单的是烃,烃是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烃】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师】根据烃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五章三角函数5.1.1任意角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五章三角函数5.1.1任意角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任意角的概念。
2. 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任意角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3. 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任意角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回顾角度的基本概念,引出任意角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任意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用弧度制表示角的方法。
3. 课堂互动:进行角度转换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任意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任意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任意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掌握用弧度制表示角的方法。
2. 了解任意角与标准角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角度转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任意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任意角与标准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任意角的概念的理解。
2. 弧度制的应用。
教学方法: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 第五章 三角函数 5.1.1 任意角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三角函数》的5.1.1节“任意角”。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任意角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任意角的定义,了解用弧度制表示角的方法,并理解任意角与标准角的关系。

新大纲军事理论教案 第五章 信息化装备

新大纲军事理论教案 第五章 信息化装备

第五章信息化装备教学目标: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及对现代作战的影响,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为国防科研奠定人才基础。

第一节信息化装备概述一、信息化装备概述信息化装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单一或多种信息功能的装备。

如精确制导武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及加装数据链和相关信息系统的飞机,舰船等。

●推进军事变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嵌入融合法”提升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

二是“系统集成法”提高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

三是“一步到位法”直接跨越提升新研武器装备的研制能力。

二、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演变●萌芽发展时期●单一功能发展时期●系统发展时期●体系发展时期三、信息化装备对现代作战的影响●战场监控能力成倍提高●一体化水平空前提高●指挥控制能力得到突破性提高●整体作战效能显著提高四、信息化装备的发展趋势●信息化作战平台向高机动、隐身化、多功能方向发展●指挥信息系统将向分布式、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信息化弹药向低成本、智能化、高精度和多功能方向发展第二节信息化作战平台一、信息化作战平台的内涵信息化作战平台是信息化武器及其载体的总称,是指以信息化武器控制系统为核心,具有运载、投送和管理控制功能,并可作为武器依托的载体部分。

●信息化作战平台的主要功能:传输功能,探测功能,对抗功能,定位功能。

二、陆上作战平台三、海上作战平台四、空中作战平台五、太空作战平台第三节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一、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概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在信息时代的军事斗争环境下,为满足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任务,利用综合集成方法和技术将多种电子信息系统整合而成的一个有机的大型军事信息系统。

二、指挥控制系统●国家作战中心●军(兵)种作战指挥中心●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三、预警探测系统●天基预警探测系统●空基预警探测系统●陆基预警探测系统●海基预警探测系统四、情报侦察系统●航天侦察系统●航空侦察系统●地面侦察系统●海上及水下侦察系统五、军事通信系统六、导航定位系统七、信息对抗系统●通信对抗系统●雷达对抗系统●光电对抗系统●网络对抗系统八、军用数据链第四节信息化杀伤武器一、精确制导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分类:精确制导导弹精确制导弹药:末制导弹药、末敏弹药。

(完整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完整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概述本章教学目标1.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2.能够运用地图,指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

3.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列举主要国际经济组织。

重点内容解析1.教材首先用“世界灯光影像图(2004年)”直观地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从而折射出世界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

2.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教材表述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指标划分和论述,而是通过三组生活照直观地展示了两类国家间的差异,贴近学生认知,便于理解。

3.教材图文结合,讲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规律,有助于理解“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4.教材以美国某品牌手机制造为案例,通过关联企业的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明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各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优势条件,可取长补短,同时也看到,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使各国家企业在同一产业链中所处地位不平衡。

5.教材选择了“博鳌亚洲论坛”作为案例,说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所起的作用,也展现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教学建议1.建议1课时。

2.在学习中要注意数据、资料的运用,进行案例分析。

从全书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讲授很多知识,另外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并且能够在评价中得到体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划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依据。

2.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3.知道“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指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

2.能够运用案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1.培养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分析国际社会的能力,遇到重大国际问题时能明辨是非。

2.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其综合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世界各国、各地、各国内部普遍存在差异。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

3.“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案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案

电荷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4.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7.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透镜及其应用》实质上是前一章《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主要学习透镜的初步知识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将它单列一章。

本章中的重点考点是:1.透镜对光的作用;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透镜的应用。

中考中关于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一般不单独出题,经常渗透在其他问题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常以作图题形式出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中考卷中频频出现。

生活中的透镜常以填空、选择题出现。

1.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及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透镜,并且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为透镜的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

本章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用处也比较大,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但初中生对其理解不是太容易,尤其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因其成像原理比较抽象,也难看到内部结构,教师可采用渐进的模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基础,并通过实验应用和作图讲解使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1.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探究实验时可以提出问题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探究实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论教案第五章教学原则

教学论教案第五章教学原则

教学论教案第五章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和准则。

它是教师成功实施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原则的内容1.适应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适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巩固能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2.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3.可操作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学生中心原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5.激励性原则:教师应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选用有趣的教学材料、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及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称赞,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活动。

要注重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可以结合具体案例,以及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体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第五章 教育目的授课教案设计0909

第五章 教育目的授课教案设计0909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提问:
你是怎么理解“人的自由发展”的?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我国教育目的体系
1.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方针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一肩二任,方针中包含着教育目的,发挥着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双重作用。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方针与目的通用,两者融为一体。但是,严格说来,教育方针是针对教育总体的发展而做出的总规定,所有教育的发展都必须根据总的方针去行事,而教育目的则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各有自己的目的。教育目的位居于方针之下,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它规定了该层次该类别的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什么领域需要的人。与方针相比,教育目的将人才规格具体化了。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涉及物态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3. 理解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摄氏度的定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够说出各自的名称和特点。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对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熔化:固态→液态凝固:液态→固态汽化:液态→气态液化:气态→液态升华:固态→气态凝华:气态→固态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温度升高:物态向液态或气态转化温度降低:物态向固态或液态转化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并解释这个过程为什么叫做凝固。

答案: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在这个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分子运动减慢,逐渐凝结成固态的水,即冰。

2. 解释一下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答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固态结构比较松散,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所以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态变化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教案(精选8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教案(精选8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教案(精选8篇)七班级地理上册第五章《进展与合作》教案篇1七班级地理上册第五章《进展与合作》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知道国界的划分、意义和领土的含义。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政治地图》,能够在地图上查找世界上主要的国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同学熟悉国家不分大小,地位应当公平。

领土、国界争端等问题,和平谈判是最佳解决方式,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允许别国侵害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责任,坚决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增加同学喜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点:国家不分大小,地位应当公平,坚决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难点:1.培育同学初步用动态的、进展的观点辨别国际是非的力量。

2.领土的概念及边界的纠纷。

教学方法:读图、争论、说理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预备:多媒体、相关的材料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同学们,20世纪80年月以后,加强国际合作,实现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进展的大趋势,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

那么,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如何辨别国际社会的曲折是非,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进展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6页.叙述: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下面让我们分小组依据材料争论问题:材料①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达1707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欧洲的摩纳哥面积不到2平方千米,梵蒂冈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总面积只有0.44平方千米,还不到10个标准足球场大。

材料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达13亿之多,世界上平均5人里面就有1个中国人,人口在40万以下的的“袖珍国”有20多个,像梵蒂冈人口只有1千多人。

材料③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目前是私有制、股份制等多种全部制并存。

第五章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案

第五章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案

第五章第三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秦岭—淮河教案1. 教学目标•知道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了解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对中国经济、气候和生态的影响•了解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能够运用地图等资源,进行相关的地理分析和判断2. 教学内容2.1 地理位置和特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位置•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主要特点: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特征等2.2 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变化等•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气温、降水量、季节变化等•对中国生态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植被分布等2.3 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历史地位•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对国家统一和边防防御的意义2.4 地理分析和判断•运用地图等资源,进行相关的地理分析和判断•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对中国经济、气候和生态的影响•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2 教学难点•学生对地理分界线的概念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等资源进行地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培养4.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分界线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讲解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它对中国经济、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并汇报结果,促使学生运用地图等资源进行地理分析和判断。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国家统一和边防防御的意义。

5. 总结梳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地理分界线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五章问题研究低碳食品知多少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五章问题研究低碳食品知多少教案
教学过程
出示之前做的关于食品消费习惯的调查问卷,是否符合低碳消费?
展现网购草莓案例,请同学们思索这种食品消费选择是否符合低碳原那么。
布置问题争论:“我买的草莓,是“低碳〞的吗?〞及相关分组调查内容。
分小组进行汇报。
第一组搜集世界上对低碳食品的相关争论,给大家普及低碳食品的学问。
老师补充、总结。
其次组调查草莓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状况〔应季与反季节碳排放的差异〕,争论其影响,并提出消费选择建议。
课题
问题争论——低碳食品知多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以网购草莓为案例,小组合作争论,了解食品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树立低碳食品消费观。
2.通过小组合作争论形式,培育同学调查、合作、组织、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食品的碳排放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树立低碳食品消费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引入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开展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来自于食品体系。低碳食品的概念应运而生。
老师补充、总结。
第三组调查市场上不同包装、不同产地的草莓带来的碳排放的差异,争论其影响,提出消费选择建议。
老师补充、总结。
依据三个争论小组的调查汇报,同学们共同卷,反思之前的食品消费行为。
通过拓展活动,稳固本节课认知。
共享老师的低碳食谱,盼望能够抛砖引玉,和大家沟通共享低碳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法,并最终把它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从我做起,从今日做起,为地球环境的改善尽一份力。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备课说明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备课说明教案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本章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标准变化较大,取消了聚落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城镇与乡村,只要求描述城镇和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把语言、宗教和习俗等内容整合为多样的文化,目的是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差异,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是人口与人种,主要分析了世界人口的增长规律及产生的人口问题,还有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原因,最后简单介绍了三大人种的特征。

第二节是城镇与乡村,主要分析了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及发展特征。

第三节是多样的文化,首先分析了世界语言和宗教的特征,然后结合图片分析了衣食住行等多样的文化,从而培养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三、本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课上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

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
视化图等资料,结合若干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人口和文化等,帮助学生认识全球人文环境的基本状况,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宪法》第五章国家性质(二)教案

《宪法》第五章国家性质(二)教案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本章练习题名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2、画本节课内容的思维导图。
3、课后预习: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1、黑板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与教学安排进行板书设计。
2、PPT课件:利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审核人签名:年月日
3)班级考勤点名,填写教学日志。
4)强调课堂纪律。
2、上节回顾
上节内容回顾:(手写板书)
二、教学导入(10分钟)
1、情景教学导入:师生互动,以教学案例视频《我国的经济制度》导入,导入新课内容。
2、引入新课:利用“如何看待我国的经济制度”话题讨论,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40分钟)
1、任务内容:
根据教材提示,绘制“我国经济制度”思维导图。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知晓我国的经济、分配、文化制度,掌握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点。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晓我国的经济、分配、文化制度的内容,做好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建设。
选用教具挂图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投影机)、扩音器、音响等
教学
重点
本节重点内容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教学
难点
本节难点内容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文化制度。
教案类型:
系部:
课程名称:
宪法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学期:
科目
宪法
章节课题
第五章国家性质
课题:我国的基本经济、文化制度
授课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交流讨论法、视频教学法、练习法
授课日期
10月17日
课时
2
授课班级
22法务7、8、9、10班

第五章毛概教案模板范文

第五章毛概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基本区别。

2. 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方向。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的本质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教学难点:1.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辅助材料3. 学生讨论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何区别?2.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 社会主义的本质(1)介绍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来源;(2)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强调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3)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人民民主专政、共同富裕等。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介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方向;(3)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需要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二、讲授新课1.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1)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2)分析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3)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1)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2)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房中学教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课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九年级新授观察实践法1课时课题第五章:投影与视图第一节:5.1投影(一)备课人王露、陈胜、周凯、李俊、刘秋池、张忠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像,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初步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灯光投影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法制与教育无教学重点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

难点在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相互转化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操作感知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学生在灯光下做不同的手势,观察映射到屏幕上的表象。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感悟。

概念: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其他平面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现象,影子所在的平面称为投影面.做一做取一些长短不等的小棒和三角形、矩形纸片,用手电筒(或台灯)去照射这些小棒和纸片。

提问:(1)固定手电筒(或台灯),改变小棒或纸片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2)固定小棒和纸片,改变手电筒(或台灯)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感悟。

概念:手电筒、路灯和台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点发出的,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二、范例学习、理解领会例1 确定图4-1中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

学生观察屏幕,动手实验,找出灯泡的位置。

三、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议一议图4-3,一个广场中央有一盏路灯.(1)高矮相同的两个人在这盏路灯下的影子一定一样长吗?如果不一定,那么什么情况下他们的影子一样长?请实际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继续探索:(2)高矮不同的两个人在这盏路灯下的影子有可能一样长吗?学生交流、画图。

四、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1、2五、课堂总结本节课让同学们通过实践、观察、探索。

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学会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的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感悟灯光与影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六、布置作业课本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房中学教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课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九年级新授模仿-猜想-论证-运用1课时课题第五章:投影与视图第一节:5.1投影(二)备课人王露、陈胜、周凯、李俊、刘秋池、张忠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

通过观察、想象,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理解在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成比例情感态度让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认识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与创造,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与价值观法制与教育无教学重点解平行投影的含义,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理解在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成比例.难点经历操作、观察,由直观到推理,归纳总结到理论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问导入引言:太阳光下的影子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与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呢?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做一做实践:取若干长短不等的小棒及三角形、矩形纸片,观察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提问:(1)固定投影面,改变小棒或纸片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2)固定小棒或纸片,改变投影面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操作,观察,探索.概念: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平行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平行光线与投影面垂直时称为正投影.三、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议一议这三幅图是我国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时刻的同一位置拍摄的.提出问题:⑴在三个时刻,同一棵树的影子长度不同,请将它们按拍摄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说明你的理由;⑵在同一时刻,大树和小树的影子长度与它们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观察、交流。

结论:在同一时刻,大树和小树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成比例四、范例学习、理解领会例2 某校墙边有甲、乙两根木杆。

已知乙木杆的高度为1.5m.(1)某一时刻甲木杆在阳光下的影子如图5-6所示,你能画出此时乙木杆的影子吗?(用线段表示影子)(2)在图中,当乙木杆移动到什么位置时,其影子刚好不落在墙上?(3)在(2)的情况下,如果测得甲、乙木杆的影子长分别为1.24m和1m,那么你能求出甲木杆的高度吗?学生画图、实验、观察、探索。

五、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学生观察、画图、合作交流。

六、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大家对内容的理解,本课内容,要体会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不同影子,在操作中观察不同时刻影子的方向和大小变化特征。

在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成比例.七、布置作业课本习题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房中学教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课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九年级新授观察实践法1课时课题第5章视图与投影第二节:5.2视图(一)备课人王露、陈胜、周凯、李俊、刘秋池、张忠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画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体会这几种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画直棱柱(仅限于直三棱柱和直四棱柱)的三种视图,体会这几种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法制与教育无教学重点掌握部分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

掌握直棱柱的三视图的画法。

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原几何体。

难点几何体与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培养空间想像观念。

.教具教学过程一、实物观察、空间想像设置: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方块,搭建一个立体图形,让同学们画出三视图。

而后,再要求学生利用手中12块正方形的方块实物,搭建2个立体图形,并画出它们的三视图。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观察、作图。

议一议1.图5-14中物体的形状分别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些几何体,它们的形状各是什么样的?2.在图5-15中找出图5-14中各物体的主视图。

3.图5-14中各物体的左视图是什么?俯视图呢?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学生观察、动手、动脑,桌交流。

学生观察、画图、交流上台演示。

学生观察自己所摆设两个直棱柱实物。

想――抽象――绘制―较――拓展注意:在画视图时,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画成实线,看不见部观察: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三棱柱、直四棱柱,根据你所摆放的位置经过想像,再抽象出这两个直棱柱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绘制:请你将抽象出来的三种视图画出来,并与同伴交流。

比较:小亮画出了其中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你认为他画的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当你手中的两个直棱柱摆放的角度变化时,它们的三种视图是否会随之改变?试一试。

轮廓通常画成虚线。

二、小组合作,人际互动想一想如图5-16,是一个蒙古包的照片,小明认为这个蒙古包可以看成用5-17所示的几何体,你能帮小明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吗?学生观察、理解、同桌交流。

三、典例解析例1. 图中三视图表示的物体是.三视图画法四注意:1.注意 物体摆放的位置 2.明确三种视图的形状3.准确三种视图的大小4.注意实与虚线的用法 对应训练:1. 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都相同,则该几何体可能是 .答案:长方体 答案:正方体或球 答案:矩形答案:形状相同;矩形答案:形状相同;等腰三角形答案:(1)D,(2)A,(3)E,( 5)B答案:正方体;(2)圆锥; (2)(3)三棱形;(4)2. 一个长度,高都互不相等的长方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都是.3. 圆柱的主视图与左视图,形状都是.4. 圆锥的主视图与左视图,形状都是.根据下列俯视图,找出对应的物体.5.(1)对应;(2)对应;(3)对应;(4)对应;(5)对应.例 2..如图,说出下列各几何体的名称,并指出哪些几何体属于棱柱,其中可以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几何体是哪几个?对应训练:1.一个四棱柱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则这个四棱柱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可能是()2.画视图时,看得见的轮廓线通常画成,看不见的部分通常画成。

3.举两个左视图是三角形的物体例子:,。

4. 下列图形中左视图是的是()ABCD5.画出右方实物的三视图。

解:6.五棱锥、五棱柱三视图所表示的物体是(3)四棱形;(5)圆台;((4)6)球;(7)圆柱;(8)(5)长方体;(9)长方体;(6)(10)四棱柱;(11)(7)六棱锥;(12)五棱柱(8).其中(1),(3),(4),(9)(8),(9),(11),(12)(10)属于棱柱体;(2),(5),(6),(7)是由(3)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得到(4)的几何体.答案:1.D2.实线,虚线;3.圆锥,正四棱锥,倒放的4.正三棱柱等;4.A答案:12.1.B分析:从三视图到确定实物据主视图和俯视图情况分析,再图的情况定出实物,最后便可得方体组合的小正方体个数.分析:根据主视图和俯视图,先图的可能情况,然后再确定实物出的可能值.2. 50a2cm2;.巧解与探究:例3.一张桌子摆放若干碟子,从三个方向上看,三种视图如下图所示,则这张桌子上共有个碟子。

对应训练:1. 下图是正方体分割后的一部分,它的另一部分为下列图形中的()能力升华:由三视图确定原实物小立方体的个数例 4.如图是由几个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则这个立体图形中的小正方体一共有()A.7块B.8块C.9块D.10块解:从正视图最左边有层可以判定出俯视图中最大的一个有层,正视图中间是层,可以判定出俯视图都有层,正视图最右边是层,可以判定出俯视图有层.从左视图最左边是层,可知有层.左视图中间有层,又已知有层,因此必须有层.所以,(块).故选由主视图、俯视图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例5.由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简单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1所示.(1)请你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一种左视图; (2)若组成这个几何体的小正方体的块数为,请你写出的所有可能值.解:(1)左视图共有5种情况,只要画对其中之一便可.根据主视图和俯视图可综合判出简单几何体的可能情况(其中俯视图中的数字表示垂直方向小正方体的个数)如下图所示.俯 视 图 左 视 图俯 视 图 左 视 图(2)由上面(1)的种可能情况可知:的所有可能值为:. 对应训练:1 1 123 2 3 1 1 11 2 1 2 3 2 2 1 2 3 2 1 1 2 32 3 1 2 3 2 3 1 1 22 3 1 2 1 2 3 1 2 2如图所示的积木是有16块棱长为a cm的正方体堆积而成的.请求出它的表面积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