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胶体溶液(2011.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达尔现象(Tyndall)——一束波长大于溶胶分散相粒子 尺寸的入射光照射到溶胶系统,可发生散射现象
光源 透镜
溶胶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现象的产生与胶粒大小和入射光波长 有关。
产生原因:胶粒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 (400nm~700nm),当可见光照射在胶粒上 时产生的散射作用。
丁铎尔现象
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乳化剂 一般来说,亲水性较强的乳化剂易形成O/W型乳状液
亲油性较强的乳化剂易形成W/O型乳状液




O/W型乳状液
W/O型乳状液
乳化作用在医学上的意义
乳状液和乳化作用在医学上有重要的意 义。
油脂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中,依赖于 胆汁中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医药学中乳状 液称为乳剂。药用油类常需乳化后才能作为 内服药,如鱼肝油乳剂。此外,消毒和杀菌 用的药剂也常制成乳剂,如煤酚皂溶液。
++ +
++
+++
++ +
+
++

+++
电泳
(2)电渗-在外电场作用下,限制胶粒不能移动, 而液体介质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e(OH) 3 (新鲜沉淀)FeCl3 Fe(OH) 3(溶胶)
AgCl(新鲜沉淀) AgNO3 AgCl(溶胶)
3)超声波分散法:用超声波(频率大于600Hz) 所产生的能量来进行分散作用。 这种方法目前只用来制备乳状液。
如图所示,将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两种不混溶 的液体放在样品管4中。样品管固定在变压器 油浴中。在两个电极上通入高频电流,使电 极中间的石英片发生机械振荡,使管中的两 个液相均匀地混合成乳状液。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
Fe(OH)3胶体的电泳
二、胶团的结构
[(AgI)m· 胶核
nI- ·(n-x)K+·]x- ·xK+ 吸附层
胶粒
扩散层
胶团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核和吸附层作为一个 整体移动,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则向相反 的方向移动。
NO3Ag +
NO3Ag +
AgI溶胶( AgNO3过量 )
第二章 胶体溶液
第一节 分散系
胶体的概念是以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作为基础的。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
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剂
例: 糖水溶液、蛋白质水溶液、淀粉溶液、 悬浊液、乳浊液等等。
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系 微粒直径
粗分
散 系(悬浊 液、乳状液)
表面现象与物质的表面积有密切关 系,一定体积或一定质量的物质分割成的 粒子越细,即分散程度越高,暴露的表面 积越大,表面现象就越突出。
一、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
在两相(特别是气-液)界面上,处处存在着一种张 力,它垂直与表面的边界,指向液体方向并与 表面相切。把作用于单位边界线上的这种力称 为表面张力,用γ 表示,单位是N·m-1
透膜
水溶液
由此可见,胶体分散系(简称胶体)
是物质的一种分散状态,不论何种物质, 凡粒子以1——100nm大小分散在另一 物质中时,就成为胶体。
固态分子、原子或离子的聚集体分散在液体 介质(如水)中所形成的胶体,称为胶体溶 液(简称溶胶)。
高分子化合物以单个分子分散在水中即形成 高分子溶液。
+

电渗
原因: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电 荷时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向阳极 运动。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 带电,没有电泳现象。如:Fe(OH)3胶体粒子 带正电荷,硅酸(H2SiO4)胶体粒子、土壤胶体 粒子带负电荷,淀粉胶体粒子、蛋白质胶体 粒子不带电荷。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 作用,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 是胶体具有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NO3Ag + (AgI)m
NO3碘化银胶团结构及示意图(AgNO3为稳定剂)
Ag +
胶体应该带什么电
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了正离 子时,胶体粒子带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带负电。
不同情况下胶体粒子容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 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
法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 子优先被吸附。
如:硅胶粒子为SiO2的多分子聚集体,表面上 的SiO2 生成H2SiO3,H2SiO3是弱酸,部分 电离出SiO32-离子;
三、溶胶的聚沉
(一)溶胶的稳定因素:
(1)胶粒间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 (2)胶粒的溶剂化作用 (3)胶粒的布朗运动
(二)溶胶的聚沉
定义:使胶体微粒凝聚成更大的颗粒形成沉 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胶体的聚沉。
Ⅰ称为表面非活性物质或表面惰性物质
Ⅱ 、 Ⅲ 均可称为表面活性物质或表面活性 剂。
Ⅱ Ⅲ
c
溶液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图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分子中同 时有疏水基团(烷烃基)和亲水基团(羧基、 氨基)。例如:肥皂(高级脂肪酸钠)
疏水基团 亲水基团
三﹑乳状液和乳化作用
定义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以直径大 于100nm
> 100nm
外观 稳定性
不稳定 不透明 不均一
粒子能 否透 过滤纸 半透膜
举例
均 不 能 泥浆,乳汁 通过
分 子、离子 分散系 (真溶液)
胶体 分散系 (溶胶、大 分子体系)
< 1nm
稳 定 透 明 均 能 通 过 NaCl、葡萄
均一
糖等水溶液
1~100nm
较稳定
通过滤纸 氢氧化铁溶
透 明 均 一 不能通过 半 胶、蛋白质
(4)电弧法:用金属Pt ,Cu ,Au等为电极, 浸在不断冷却的水中,水中加 入少量NaOH (稳定剂),外加20—100V的直流电,调节 两极的距离使之产生电弧,形成金属溶胶。 在放电时,金属原子因高温而蒸发,随即又 被溶液冷却而凝聚。因此,此法实际包括分 散和凝聚两个过程。
类型: “水包油”(O/W);“油包水” (W/O)
乳状液中一相为水,用“W”表示。另一相为有机物, 称为“油”,用“O”表示。
油作为不连续相分散在水中,称水包油型,用O/W 表示;
水作为不连续相分散在油中,称油包水型,用W/O 表示。
牛奶、鱼肝油乳剂、农药乳剂等属于O/W型;而油 剂青霉素注射液等属于W/O型。
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
①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价数。价数越 高, 聚沉能力越强。 ②同价离子的聚沉能力随离子水化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实例: ①浑浊的井水中加入少量石灰能使水变澄清; 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
(CaSO4·2H2O)溶液使蛋白质凝聚成豆腐; 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 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
Ⅱ、明矾的净水作用:明矾溶于水,水解形成
Al(OH)3溶胶,结构为 {[Al(OH)3]m﹒n Al3+﹒(n-x)SO42-}2x+﹒x SO42- ; 胶粒带正电,而天然水中的悬浮粒子一般带负电荷。
3、加热
加热能破坏胶体的主要原因: ①胶粒源自动加剧,碰撞机会增多。 ②胶粒所带电量减少。
温度升高,胶粒的吸附能力减弱,减少了胶粒所吸引的阴离子 或阳离子数量,胶粒所带的电荷数减少,胶粒间的斥力作用减 弱,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或凝胶。
要使胶体凝聚成沉淀,就要减少或消除胶体 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使之减弱或失去电性 排斥力作用,从而使胶粒在运动中碰撞结合 成更大的颗粒。
•三种溶胶聚沉. (左)Al(OH)3; (中)Fe(OH)3; (右)Cu(OH)2
(三)溶胶聚沉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
电解质聚沉的主要原因:
①中和了胶粒的电荷 ②破坏了胶粒的溶剂化膜
里巴托夫规则(Liepatoff’s Rule):溶胶粒子选 择吸附和它组成相同或相类似的离子。
思考
氢氧化铁胶体一定带正电吗? 胶体都是由于吸附离子而带电吗?
胶体都是由于吸附离子而带电吗?
在某些胶体粒子的生成过程中,粒子表面上 的一部分分子发生电离,把与粒子组成相类 似的离子作为决定电位的离子吸附到表面上 使粒子带电。
(3)、浊液:浊液分散质微粒太大,大于入射光波 长很多倍,发生光的反射而无散射,故光线不能通 过。
(二)溶胶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悬浮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
布朗运动
这种现象是植物学家(Brown)于1827年 首先从水中悬浮花粉的运动中观察到的. 用超 显微镜可以观察布朗运动.
实例:淀粉溶液加热后凝聚成了浆糊凝胶,蛋清 加热后凝聚成了白色胶状物(同时发生变性)。
四、溶胶的制备和净化(略)
(一)溶胶的制备
1 .分散法:用适当的方法使大块物质在稳定剂存在下分散成 胶体粒子的大小。
(1)研磨法:研磨粉碎的方法。
(2)胶溶法(也称解胶法):使暂时凝聚的分散相又重新
分散的方法。许多新鲜沉淀经洗涤除去过多的电解质后, 再加入少量的稳定剂(又称胶溶剂)又可制成溶胶。如:
2. 溶胶的相互聚沉
聚沉的主要原因: 胶粒所带电荷被中和。
把电性相反的溶胶相互混合,能发生聚沉作用。 只有当两种溶胶电荷量恰好相等时,才发生完全聚沉。 否则是只能发生部分聚沉或不聚沉。
应用:Ⅰ、土壤中的Fe(OH)3、Al(OH)3等正电溶胶和 粘土、腐殖质等负电溶胶互相聚沉,对土壤胶粒的结 构有重要影响;
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表面能:物质表面层分子要比内部分子多出一 部分能量。
Es = γ△A
在一定条件下表面张力γ就是单位表面积的表 面能,所以γ又称为比表面能。
公式说明
一切物体都有自动降低其势能的趋势,由以 上公式可知,降低表面能有两条途径:
1. 减小表面积
2. 降低表面张力
产生原因:胶体微粒受到来自水分子的各个 不同 方向的撞击作用而形成。
布朗运动是使胶体微粒保持悬浮状态,并不 容易沉降,这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因此:颗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 烈。
布朗运动并不是胶体特有的性质。
(三)溶胶的电学性质
(1)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分散相粒 子在分散介质中向相反符号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二﹑液体表面上的吸附和 表面活性物质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
例如:溴蒸汽(吸附质)可被活性炭(吸附剂)吸 附。
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如活性炭)称为吸附剂; 被吸附的物质(如溴)称为吸附质。
液体表面上的吸附
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的规律大致有三种情况:
两者区别:溶胶是多相、不稳定体系,

高分子溶液是单相、稳定体系。
第二节 界面现象和乳状液
界面:物质相与相的分界面。在各相间存在 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固 五种界 面。
表面:当组成界面的两相中有一相为气相时, 称为表面。
在相界面上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称为 界面现象或表面现象。
的细小液滴(分散相)在另 一种互不相溶的液 体(分散介质)中 所形成的粗粒分散系。其中 一相是水,另一相统称为油。
乳化剂:能增加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 乳化作用(乳化):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作用。
乳状液属于不稳定系统。要稳定乳状液, 须有乳化剂,常用的乳化剂是一些表面活性 物质,如肥皂、蛋白质、磷脂、胆固醇等。
第三节 溶 胶
一、溶胶的性质 二、胶团的结构 三、溶胶的聚沉 四、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一、溶胶的性质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 1820~1893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 (分散相粒径1nm~1000nm)中的丁达尔效 应。
(一)溶胶的光学性质
丁达尔现象(乳光现象)
CuSO4溶液
Fe(OH)3胶体
此法可用于区分胶体与溶液
雨后彩虹 、海市蜃楼 、树林中的晨曦都是丁铎尔现象
(1)、溶液:溶液分散质微粒太小,入射光发生衍 射,散射很微弱,观察不到丁达尔现象。
(2)、胶体: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波长, 发生光的散射,每个微粒好像一个发光体,无数发 光体散射结果就形成了光的通路——丁达尔现象。
注Ⅰ、表面惰性物质:无机盐(NaCl)、
无机酸(H2SO4)、无机碱(KOH)、多羟基化
合物(蔗糖、甘油),浓度增加, γ稍有增 加。
γ

Ⅱ、醇、酸、醛、酯、酮、醚等极性有机物
,浓度增加, γ缓慢减少。
Ⅲ、8mol.dm-3以下的有机酸、有机胺盐、 磺酸盐、苯酸盐。在低浓度时,浓度增加,
γ 急剧下降,在一定浓度以上,浓度增加, γ 几乎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