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合集下载

苏轼经典诗词赏析

苏轼经典诗词赏析

苏轼经典诗词赏析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词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明月几时有?”一句,通过把酒问天的手法,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2.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三国时期周瑜的赞美和追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视野。

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少有的豪放派作品之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词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通过描绘作者打猎时的豪情壮志和狂放不羁的姿态,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而“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不屈精神。

整首词气势磅礴、节奏明快、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

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

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中丰厚的文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

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孤独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

那么,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

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

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

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

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忧天下与民同乐苏轼从来就是一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

在任上,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等等。

老百姓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加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3、《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赏析: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赏析: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反映现实的诗歌赏析

苏轼反映现实的诗歌赏析

苏轼反映现实的诗歌赏析苏轼,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大诗人。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尤其是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和独到见解,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下是对苏轼反映现实的诗歌的详细分析。

一、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苏轼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

他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批判和嘲讽的态度。

在诗词创作中,他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二、苏轼反映现实的诗歌主题揭露社会不公:苏轼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权贵的嘲讽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愤慨。

关心民众疾苦:苏轼在诗歌中多次表达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农民、妇女等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通过他们的生活和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老农释耜而叹曰:‘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就展现了农民的辛劳和无奈。

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诗歌中也经常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他的诗歌中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也有细腻柔情的一面。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苏轼反映现实的手法讽刺与夸张:苏轼善于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来揭示现实的矛盾和问题。

他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讽刺和夸张,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本质。

例如,《洗儿戏作》中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便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权贵的追捧和对聪明的误解。

对比与象征:苏轼还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的主题。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苏轼的古诗及赏析1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2、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诗词赏析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该词望月怀人,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孤独境界,可谓遗世独立。

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

胡寅评价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该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前所未有,因此被称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是对传统词的一大突破,因而成为了豪放词的定鼎之作。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3,水龙吟·次韵章行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的古诗词带解析(精选5篇)

苏轼的古诗词带解析(精选5篇)

苏轼的古诗词带解析苏轼的古诗词带解析(精选5篇)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苏轼的古诗词带解析,仅供大家参考!苏轼的古诗词带解析(篇1)1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2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苏轼〔宋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苏轼的古诗词带解析(篇2)赤壁赋 / 前赤壁赋苏轼〔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诗的归类

苏轼诗的归类

苏轼诗的归类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巨匠,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
才华而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独具风格,同时又涵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

以下是苏轼诗的分类:
1. 爱国诗
苏轼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如《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
出猎》等,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 田园诗
苏轼的田园诗大多以描写自己的耕作生活和对乡土的情感为主题,如《惠州一绝》、《水调歌头·舟夜书所见》等。

3. 唐宋词
苏轼是唐宋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唐宋词多以爱情为主题,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4. 闲适诗
苏轼的闲适诗作品多描写自己的闲逸生活和思考,如《东篱乐府·登楼》、《少年游·东篱》等。

5. 叙事诗
苏轼的叙事诗通常以传说、历史故事等为素材,如《赤壁赋》、《正
月十五夜话玉真人》等。

6. 赋
苏轼的赋是一种豪放、华美的文学形式,内容多以古代神话故事为主,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等。

7. 讽刺诗
苏轼的讽刺诗作品通常用于表现个人感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苏轼诗歌广泛涉及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是中国文学史上
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的作品赏析

苏轼的作品赏析

苏轼的作品赏析一、苏轼诗词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这首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苏轼当时与弟弟苏辙分别已久,词中既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体现出他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在宇宙的宏大背景下审视人生的悲欢离合,既有对现实不能与亲人团聚的遗憾,又有一种豁达超脱的情怀。

- 艺术特色- 从结构上看,词的上阕望月问天,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从明月起笔,对月的追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想象奇特。

下阕则怀人抒情,由对明月的赞美转到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最后以美好的祝愿作结。

在语言上,词的语言优美流畅,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用词精准地描绘出月光的流转,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状态。

- 主题思想-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游览赤壁矶,触景生情,缅怀古代英雄周瑜的同时,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词中通过对赤壁古战场壮丽景色的描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力量。

而对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刻画,一方面表达了对周瑜年少有为、建立赫赫战功的钦佩,另一方面与自己“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怅惘。

- 艺术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开头的景物描写气势磅礴,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在人物描写上,抓住周瑜的神态和军事才能进行描写,简洁而生动。

从风格上看,这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英雄的敬仰,又有对自身命运的叹惋。

- 主题思想- 此词通过描写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传达出一种不为外界环境所干扰的心境。

词中反映出苏轼对人生风雨的坦然面对,他在仕途不顺、历经磨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他对荣辱得失的淡然。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的诗歌写实豁达、豪放清新,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以下是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简要赏析:
1.《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此词描写了狩猎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狩猎情境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豁达、奔放的个性。

2.《赤壁怀古》
•赏析: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通过对英雄壮丽事迹的讴歌,表达了对壮丽历史的怀念之情。

3.《水调歌头》
•赏析:以饮酒、咏史为主题,表达了豁达豪放的个性,歌颂了壮丽的历史。

4.《青玉案·元夕》
•赏析:描写了元宵夜的景象,以节令抒发离情,结构严密,语言华丽。

5.《东篱乐府》
•赏析:以农村田园为题材,描绘了乡村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宁静农村生活的向往。

6.《和张仲素雨中早行》
•赏析:通过描绘雨中行走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新生活的向往。

7.《定风波·南海归赋蓬舟》
•赏析:以南海归来为题材,写作者的归乡之情,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8.《秋夕》
•赏析:以中秋为题材,描绘了团圆的画面,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9.《东篱乐府》
•赏析:以农村田园为题材,描绘了丰收的场景,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10.《石钟山记》
•赏析:通过描绘石钟山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展现了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这些诗歌共同展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个性,以及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诗词解读

苏轼的诗词解读

苏轼的诗词解读
苏轼,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解读苏轼的诗词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

首先,从主题方面来看,苏轼的诗词作品涉及广泛,包括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社会现象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他也关注社会现象,通过诗词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从艺术手法方面来看,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等,使作品具有生动形象、意境深远的特点。

同时,他的诗词语言简练、质朴自然,常常以形象生动、意象丰富的表现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从思想内涵方面来看,苏轼的诗词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多样,包括人生哲学、社会伦理、自然观等方面。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观念。

在解读苏轼的诗词时,我们需要注重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挖掘。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苏东坡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称苏轼,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饮食家和医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文学泰斗。

苏东坡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特别是他的诗词作品更是享誉千古。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赏析和讲解。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词既有咏史抒怀、写景抒情的作品,也有纪行杂记、议论风俗的作品,内容广泛而丰富。

他的诗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又融入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常常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例如,《水调歌头》一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这句词意境深远,余音绕梁,使人产生共鸣。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抒情。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江城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同时,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对江城历史和将军忠勇精神的赞美。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社会风俗和人情百态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江上渔者》一词中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揭示了苏东坡对江上人生活态度的思考,以及他对江上渔者勤劳和质朴生活的赞美。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除了意境深远和表达独特之外,还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他擅长运用韵律和格律,使他的诗词既有音韵之美,又有节奏之美。

例如,《赤壁赋》中的“亢龙有悔,盈缺之义”,这种工整的韵律和平衡的节奏,使整篇文章充满了韵律之美,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他通过诗词描绘自然和社会人情,表达自己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思考,赋予了诗词以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独具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尊称为“东坡先生”,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诗作抒发了他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作,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对面的钱塘江边所写,其中表达了苏轼对历史悠久、壮丽美景的赞美之情。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长江流域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长城的艰险之感。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做官时写的,他身在异乡,思念家乡和已故亲友的情感溢于言表。

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死的思考,苏轼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才子佳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与深沉的感情来描绘了一幅京都清明上河图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忧伤和对流年逝去的惋惜之情。

四、《卜算子·咏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是苏轼在刚刚失去母亲时所写,展示了他对母爱的深深怀念之情。

苏轼用淡淡的墨香和朴素的词句,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对亲情的珍视。

五、《东坡七声·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中的悲愤和对帝王和政治腐败的谴责。

苏轼通过描写潼关的自然风景和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中华文明的挚爱和对政治黑暗的不满。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诗是苏轼在赴任山东密州途中所作,表现了他在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对爱国主义的追求。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赏析讲解,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苏东坡的诗词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体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的诗词以表现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主题为主,融合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婉转流畅的语言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善于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脆弱和美好。

同时,他也很注重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使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二、苏东坡的诗词内容
苏东坡的诗词内容广泛,涵盖了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各个领域。

他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积极的态度。

他的诗词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珍惜、对历史的反思等情感。

苏东坡的诗词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词中既有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愿,也有对祖国遭受磨难的痛苦。

这些诗词,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三、苏东坡诗词的当代价值
苏东坡的诗词流传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诗词以其自然、流畅、优美的语言风格,感染了无数读者。

苏轼十首古诗鉴赏

苏轼十首古诗鉴赏

苏轼诗韵流芳——苏轼十首古诗鉴赏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以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诗词成为文坛瑰宝。

下面将对苏轼的十首古诗进行鉴赏,欣赏其中的文采和艺术价值。

1.《水调歌头》著名的苏轼歌词,这首词描绘了世态炎凉、人事如梦的主题。

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意境,表现出苏轼对生活的领悟和感慨。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欣赏《赤壁赋》的感慨之作,描绘了英雄壮烈和历史悲壮的场景。

通过巧妙运用对偶和比兴,表达出苏轼对英雄事迹的赞叹。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是苏轼对自己流亡时期的生活的记录,描述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出苏轼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深情。

4.《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是苏轼在江山易主的动荡时期写的,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抗争的热情。

通过雄辩的辞章和慷慨激昂的语言,表达出苏轼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关怀。

5.《定风波·南国有佳人》这首词以南国美景和佳人的形象,表达了苏轼对生活和美的追求。

通过清新的意象和委婉的语言,表达出苏轼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6.《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词以描绘自然景色的方式,表现出苏轼对大自然的倾慕。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韵律,表达出苏轼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真理的探寻。

7.《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这首词描绘了苏轼望月怀远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由和无拘束生活的向往。

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意象,表达出苏轼对心灵自由的渴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8.《赤壁赋》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在世态炎凉、政治腐败的时期,以写景和描绘英雄壮丽事迹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9.《东篱乐府》这首诗描绘了苏轼静坐于东篱茅屋中的情景,表达出他对自然、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通过简约的语言和悠然的节奏,表达出苏轼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渴望。

10.《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出游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表达出苏轼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苏东坡十首名诗欣赏

苏东坡十首名诗欣赏

《海棠》:这首诗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通过对海棠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自然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庐山游玩时所作,通过对庐山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是苏轼为怀念故友而作,通过对过去经历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恩。

诗中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深感其中的感动与思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望湖楼游玩时所作,通过对夏日雨后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东栏梨花》:这首诗是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所作,通过对梨花飘落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深感其中的哀愁与思考。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早期作品,通过对密州狩猎的描绘,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气概。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作,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词中还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警醒。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缅怀和追思。

同时,词中还表现出诗人对功名和人生的看透和豁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所作,通过对雨中漫步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坚韧。

词中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景,通过对湖光山色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苏东坡诗词鉴赏

苏东坡诗词鉴赏

苏东坡诗词鉴赏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樊川、傅公者。

宋朝诗人,“七品官”,也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创作成就极高,其中既有赞美田园生活的愉悦诗篇,又有反映宫廷政治的问题诗篇,内容广泛,意境深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伦理性。

苏东坡也是当时新诗运动的奠基人,他所写的诗歌,主要表现出多样化的语言、精致的情调、宽厚的思想和浪漫的气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风格的魅力。

苏东坡的诗词鉴赏主要以意象表达、情感释放和寓意寄托三大要素为依据,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和伦理性来诠释诗歌的内容。

苏东坡的诗歌,典故多、诗句精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他把他的经历、心情和思想都写了下来,用深刻的言语绘出了一幅带有禅宗风格的壮丽画卷,把自然美景和社会生活的种种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流露出一种深厚的哲理性和伦理性,从而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领会到诗歌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

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

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中丰厚的文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

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孤独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

那么,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

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

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

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

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忧天下与民同乐苏轼从来就是一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

在任上,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等等。

老百姓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

苏轼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

大旱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

他和百姓们一样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那么,这些雨够不够呢?“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

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与百姓们一样为了这场好雨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的情形了。

事实上,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显而易见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啊,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庆祝喜雨的场景之中。

而《浣溪沙》是表现与民同乐的另外一首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是“谢雨”途中的感受。

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下片写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可见苏轼没有什么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关系非常亲近。

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这首词同样表达了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的那种浓厚的喜悦之情。

三、壮志难酬感慨深微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顾苏轼,他少年成名,步入仕途后一度做到“判官诰院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然而,因为反对王安石狂风暴雨式的改革,在朝廷无法久留,于是请求外任,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在外任的八年间,他干了很多实事,向人们证明了他是一位有能力,得民心的好官。

可谁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呢?44岁的苏轼在调任湖州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噩梦随之而至。

王安石的门生,一些变了味的革新派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诗文中的一些句子,罗列他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的罪名,把他打入了死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幸好宋神宗并不糊涂,再加上前任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劝谏,苏轼才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然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实际上就是一犯官。

即便就是这样,也没破坏苏轼的乐观精神,他出狱之后就写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意思是大难之后何必想那么多,人生和官场上的事,难道都是有原因的吗?真是潇洒之极!然而,毕竟他的政见得不到理解,理想不能实现,人到中年,功业无成,让他倍感寂寞,感慨万端。

《卜算子》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

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显得一片寂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下片接着写鸿雁。

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

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

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

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

寒冷的,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笔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与这首词同一时期写的还有另外一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一身铠甲,而是羽扇便服,谈笑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与此感奋色彩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壮志难酬、感慨深微的是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全文仅八十余字,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月夜图。

文章先写月色诱人而邀友赏月,次写月夜景色,最后书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第三层便入抒情议论,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闲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四、身处逆境自得其乐前面提到,被贬黄州其实一点都没妨碍到苏轼的潇洒豪放。

诚然如此!虽然朝廷不给他俸禄,不分他住房,但他可以自己造屋(雪堂),自己耕种(东坡),和百姓们打成一片,活得自由自在!这期间写的好些词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便是其中一首: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是元丰五年三月,46岁的苏轼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写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

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无再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这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再看《定风波》中他的俏皮和豪迈: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