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十七章_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药代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 理化性质; 2. 给药途径; 3. 首关(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4. 其它。
11
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特点: 1. 结合是可逆的,结合的程度以血浆蛋白结合率 (%)表示; 2. 结合型药物(bound drug)失去活性,被动转运 受限: 3. 结合是可饱和的,两种结合高的药物并用可互 相竞争结合部位,导致自由型药物(free drug) 增多,作用增强或毒性增加; 4. 某些疾病、老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中自由 型药物增加。 12
3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极性和 解离度均可影响被动转运。解离度 的影响最大。药物多为弱酸性或弱 碱性,其水溶液仅能部分解离。 •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 难跨膜转运。 • 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 易跨膜转运。
4
被动跨膜转运的规律
•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 小,非解离型多,易由酸侧跨膜进 入碱侧。扩散达平衡时,硷侧的药 物浓度大于酸侧。 • 弱硷性药物在硷性环境中,解离度 小,非解离型多,易由硷侧跨膜进 入酸侧,平衡时酸侧药物浓度大于 硷侧。
15
药物的体内过程
• 肝药酶作用的专一性低,活性有限, 个体差异大(先天因素、年龄、营 养状态、疾病状态、激素功能等)。 • 肝药酶诱导剂:诱导肝药酶,使其 活性增强,如巴比妥类、苯妥英钠 等。 • 肝药酶抑制剂:抑制肝药酶,使其 活性降低,如异烟肼、保泰松等。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学
药物进⼊机体后,作⽤于机体⽽影响某些器官组织的功能;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可以发⽣⼀系列的运动和体内过程:⾃⽤药部位被吸收进⼊(静脉注射则直接进⼊)⾎液循环;然后分布于各器官组织、组织间隙或细胞内;有些药物则在⾎浆、组织中与蛋⽩质结合;或在各组织(主要是肝脏)发⽣化学反应⽽被代谢;最后,药物可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机体(排泄);即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它们可归纳为两⼤⽅⾯:⼀是药物在体内位置的变化,即药物的转运,如吸收、分布、排泄;⼆是药物的化学结构的改变,即药物的转化(⼜称⽣物转化),亦即狭义的代谢。由于转运和转化以致形成药物在体内量或浓度(⾎浆内、组织内)的变化,⽽且这⼀变化可随⽤药后的时间移⾏⽽发⽣动态变化。众所周知,药物对机体的作⽤或效应是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因⽽上述各过程对于药物的作⽤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药物的体内过程
1.1 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它从⽤药部位转运⾄⾎液的过程。其吸收快、慢、难、易,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药物本⾝的理化性质:脂溶性物质因可溶于⽣物膜的类脂质中⽽扩散,故较易吸收;⼩分⼦的⽔溶性物质可⾃由通过⽣物膜的膜孔⽽扩散⽽被吸收;⽽如硫酸钡,它既不溶于⽔⼜不溶于脂肪,虽⼤量⼝服也不致引起吸收中毒,故可⽤于胃肠造影。⾮解离型药物可被转运,故酸性有机药物如⽔杨酸类、巴⽐妥类,在酸性的胃液中不离解,呈脂溶性,故在胃中易于吸收。⽽碱性有机药物如⽣物碱类,在胃液中⼤部分离解,故难以吸收,到肠内碱性环境中才被吸收。改变吸收部位环境的pH,使脂溶性药物不离解部分的浓度提⾼时,吸收就会增加,例如⽤碳酸氢钠使胃液pH升⾼时,可使碱性药物在胃中的吸收增加,⽽酸性药物的吸收则减少。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一、药物的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方式主要有两种:
1.消化道吸收:药物通过口服或直肠给药,经过胃肠道黏膜吸收进
入血液循环。这是最常见的药物吸收方式。
2.非消化道吸收:药物通过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
射)、皮肤贴剂、气雾剂等方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开了消化道的吸收过程。
二、药物的代谢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通过肝脏和其他器官的代谢酶进行代谢转化,这个过程称为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排泄出体外的形式,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毒性。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
1.氧化代谢:药物在肝脏细胞内通过氧化酶的作用,将药物分子中
的官能团(如羟基、氨基等)氧化为更极性的化合物,使其更容易排泄。
2.还原代谢:药物在肝脏细胞内通过还原酶的作用,将药物分子中
的官能团(如羰基、硝基等)还原为更极性的化合物,使其更容易排泄。
3.水解代谢:药物在肝脏细胞内通过水解酶的作用,将药物分子中
的酯键、酰胺键等水解为更极性的化合物,使其更容易排泄。
4.结合代谢:药物在肝脏细胞内通过转移酶的作用,将药物分子与
体内的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盐、谷胱甘肽等)结合,形成极性更大的复合物,使其更容易排泄。
药物代谢的产物通常比原始药物更极性,更容易通过肾脏或胆道排泄出体外。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方式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结构、给药途径、剂量、个体差异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活性,甚至比原始药物更强的活性,这可能导致药物的药效延长或产生不良反应。
药理学笔记
第一篇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
治疗指数(TI):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 或TI=TD50/ED50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量TD50:半数中毒量】
TI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SI):SI=LD1\ED99
四个名词:1、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较严重、可预知。
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
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受体与药物结合的两个条件: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2、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
受体药物类型:1、激动药2、拮抗药3、部分激动药(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弱)
第三章药动学
脂溶扩散(简单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的被动扩散。(绝大多数药物的转运通过此种方式进行)
膜孔扩散(滤过扩散、水溶扩散):指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莫空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借助膜两侧
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
首关效应(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都要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药物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肝脏内通过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
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
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
(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
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
A.10%
B.40%
C.50%
D.60%
E.9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智慧树知到《药理学(山东联盟-济宁医学院版)》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对于“药物”的较全面的描述是
A: 是一种化学物质
B: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C: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D: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而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
E:是具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
正确答案: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而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
A:药物作用的动能来源
B: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
C:药物在体内的变化
D:药物作用强度随剂量、时间变化的消长规律
E:药物在体内转运、代谢及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消长规律
正确答案:药物在体内转运、代谢及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消长规律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
A: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的作用机制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正确答案: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E:药物在体内的变化正确答案:简单扩散
4、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
A: 《神农本草经》
B: 《神农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E: 《本草纲目拾遗》
正确答案:《新修本草》
5、新药研究过程包括
A: 临床前研究
B:Ⅰ期临床试验
C:Ⅱ期临床试验
D:Ⅲ期临床试验
E:售后调研
正确答案:临床前研究, Ⅰ期临床试验 , Ⅱ期临床试验 ,
, 售后调研Ⅲ期临床试验第二章
1、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滤过
E:膜动转运
正确答案:简单扩散
2、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解离少 , 再吸收多 , 排泄慢
B:解离多 , 再吸收少 , 排泄慢
C:解离少 , 再吸收少 , 排泄快
D:解离多 , 再吸收多 , 排泄慢
E:排泄速度不变
药理学教学大纲六(17~19章)
药理学教学大纲六(17~19章)
第十七章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素、香豆素类的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特殊对抗剂。VitK的作用及用途。铁剂的种类用途和影响铁剂吸收的因素。
2.熟悉链激酶、尿激酶、氨甲苯酸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铁剂急性
中毒解救。叶酸、VitB12和右旋糖酐的作用与用途。
3.了解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阿尼普酶、重组葡激酶、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剂(t-PA)和凝血酶的作用特点。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
匹定、水蛭素、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 F)、粒细胞-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主要作用与用途。
贫血的种类与原因。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抗凝血药:肝素、香豆素类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特殊对抗剂。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
2.纤维蛋白溶解药与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链激酶、尿激酶、氨甲苯
酸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尼普酶、重组葡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
激活剂(t-PA)的作用特点。
3.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定、水蛭素的主要作用
与用途。
4.促凝血药:VitK的作用(机制)及用途,凝血酶的作用特点。5.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贫血的种类与原因,铁剂的种类用途和影响铁剂吸收的因素,急性中毒解救。叶酸、VitB12的作用与用途。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作用及用途。
6.血容量扩充药:右旋糖酐的作用与用途。
第十八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兽医药理学药物在宠物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兽医药理学药物在宠物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
制
兽医药理学药物在宠物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制是兽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直接影响着药物在宠物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将探讨兽医药理学药物在宠物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药物代谢机制
1. 体内吸收: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宠物体内,包括口服、皮肤吸收、注射等。不同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2. 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会经历一系列的代谢转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相容性转化和相对适应性转化。相容性转化指的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非酶催化的转化反应,如水解、氧化等。相对适应性转化指的是药物在体内通过酶催化的反应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
3.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蛋白结合率等。不同药物分布的特点会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
4. 代谢消除:药物在体内会经过肝脏和其他器官的代谢作用被转化成代谢产物,并通过尿液、粪便等途径排出体外。代谢消除对于药物在体内的清除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药物作用机制
1. 营养代谢调节: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宠物的营养代谢来起到治疗作用。例如,某些药物可以促进宠物的食欲、增加摄入的营养物质吸收,或者抑制宠物的胃肠道吸收,以达到治疗效果。
2. 调节神经传递: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宠物的神经传递来发挥治疗作用。例如,某些药物可以增加宠物的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或者抑
制神经递质的分解,从而产生镇静、抗抑郁等效果。
3. 治疗炎症和免疫反应: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宠物的
执业西药师考试:药理学第17章总结
第十七章镇静催眠药(精品)
1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是(本题分数1分)
A、阻断谷氨酸的兴奋作用
B、抑制GABA代谢增加其脑内含量
C、激动甘氨酸受体
D、易化GABA介导的氯离子内流
E、增加多巴胺刺激的cAMP活性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2在苯二氮卓类药物中,催眠、抗焦虑作用强于地西泮的药物是(本题分数1分)
A、奥沙西泮
B、三唑仑
C、硝西泮
D、氯氮卓
E、艾司唑仑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苯二氮卓药物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
三唑仑是新型、短效苯二氮卓镇静催眠药,其催眠、安定作用分别为地西泮的45倍和10倍,适用于各型失眠症和焦虑症。故答案选B。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3关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本题分数1分)
A、是目前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
B、临床上用于治疗焦虑症
C、可用于心脏电复律前给药
D、可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
E、长期应用不会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
答案解析:
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4长期应用地西泮可产生耐受性,其特点是(本题分数1分)
A、催眠作用的耐受性产生较快,而抗焦虑作用的耐受性产生很慢
B、抗焦虑作用的耐受性产生较快,而催眠作用的耐受性产生很慢
C、催眠作用不产生耐受性,而抗焦虑作用产生耐受性
D、抗焦虑作用不产生耐受性,而催眠作用产生耐受性
E、催眠作用和抗焦虑作用的耐受性同时产生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地西泮的不良反应。
地西泮选择性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小于镇静剂量时即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显著改善恐惧、紧张、忧虑、激动和失眠等症状,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均有明显疗效,是持续性焦虑状态的首选药物。随着剂量的增大而产生镇静、催眠作用。故而长期应用该药时催眠耐受性产生较快,抗焦虑耐受性产生非常缓慢。故答案选A。
第十七章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教学案例
二、其他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一、清除外来异物 二、改变药物活性或毒性
三、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
四、阐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1. 药物吸收 2. 药物分布 3. 药物消除
五、对寻找新药的意义 1. 低效转化为高效 2. 短效转化为长效 3. 合成生理活性前体物 4. 其他
A、N-脱烃基 仲胺或者叔胺脱去烃基生成伯胺 和醛
RNHCH3 [RNHCH2OH]
RNH2+HCHO
3)脱氨基
4)S-氧化 5)N-氧化和羟化
6)脱硫代氧 (2)微粒体药物氧化酶作用机制:催化上述 药物氧化反应的酶系存在于肝细胞光滑型 内质网(微粒体),称为药物氧化酶系 (3)其他氧化酶系
邻羟基乙酰苯胺
有许多化学致癌物质在进入体内生物转化以前没有致癌作 用,但经生物转化后有了很强的致癌作用
多芳香烃:3、4-苯并吡、甲基胆蒽、黄曲霉毒素等加单 氧形成环氧化物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多环芳烃的生 物转化过程
多芳香烃
加单氧酶系 加氧
非酶促反应 分子重排
OH
酚类
葡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物
O
环氧化物 (致癌物)
R-CH2OH
R-CHO
R-COOH
巴比妥酸衍生物5位碳上的侧链烃基的羟化 大黄酚和甲苯磺丁脲的甲基羟化生成羟甲基,羟甲 基进一步氧化成醛基,后者进一步氧化成羧基,中间产 物醛不已分离 醇氧化成醛和醛进一步氧化成羧酸在胞液由一般的 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催化下进行,脱下的氢由NAD+接受
药理学学习指导(上)
药理学学习指导
苏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二○○一年八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3)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7)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2)
第五章传出神经药理概论 (14)
第六章拟胆碱药 (16)
第七章M胆碱受体阻断药 (18)
第八章N胆碱受体阻断药 (21)
第九章拟肾上腺素药 (23)
第十章抗肾上腺素药 (26)
第十一章解热镇痛消炎药 (28)
第十二章中枢兴奋药 (31)
第十三章镇痛药 (33)
第十四章抗震颤麻痹药物 (37)
第十五章抗癫痫药 (39)
第十六章抗精神病药物 (41)
第十七章镇静催眠药 (44)
第十八章抗高血压药 (46)
第十九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51)
第二十章抗心律失常药 (58)
第二十一章钙拮抗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十二章抗心绞痛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十三章利尿药和脱水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十四章组胺与抗组胺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五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十六章影响子宫的药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十七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十八章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十九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章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一章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二章抗菌药物概论、化学合成抗菌药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三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四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五章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六章广谱抗生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七章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八章抗结核病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十九章抗寄生虫病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十章抗恶性肿瘤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物化学绪论-中药
What will we learn from biochemistry?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静态生物化学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动态生物化学 基因信息传递与调控
机能生物化学 研究各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代谢 生物化学实验
Why should we learn the biochemistry?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
Ada E. Yonath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9
我国对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
总结——提炼与浓缩 万能方法:以记忆为主, 在记忆的基础上加以理解
How should we learn biochemistry?
策略上记住:四句话
记住轮廓
纵横联系
掌握重点
重视实验
How should we learn biochemistry?
理论与实验的联系 书本与实际的联系
詹姆斯· 沃森 (James D. Watson)
Hamilton O. Smith Daniel Nathans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
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
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
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
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
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药理学笔记:药动学-药物体内过程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物转化、排泄,需进⾏跨膜转运的过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1、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浓度的⼀侧向低浓度的⼀侧扩散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1)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理化性质:分⼦量⼩、脂溶性⼤、极性⼩、⾮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是⼀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进⼊⾎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吸收过程。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吸收⽅式
1.多数药按简单扩散进⼊(吸收)。
(1)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1)膜的性质,⾯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
2)药物的性质,分⼦量⼩的(200d以下),脂溶性⼤的(油⽔分布系数⼤的),极性⼩的(不易离⼦化的)药较易通过。
(2)吸收分布排泄的⼀个可变因素,与环境的酸碱度有关。
(3)离⼦障现象:⾮离⼦型药可⾃由穿透,⽽离⼦型药被限制在膜的⼀侧。离⼦障与吸收有关,可以理解为"酸酸易吸收,酸碱难吸收".如弱酸性药在胃液中⾮离⼦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在酸性胃液中离⼦型多,主要在⼩肠吸收。
2.少数药按主动转运⽽吸收,特点:
1)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
2)靠载体主动转运⽽吸收的;
3)对药物在体内分布及肾排泄关系密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制:刺激药物代谢的诱导酶的生成。
(4)举例:
预防胆红素血症
巴比妥 GST生成 胆红素代谢和排出 。
巴比妥 促使非那西汀羟化成毒性更大的
物质,故两者不能合用。
(二)药物代谢的抑制剂
许多化合物可以抑制某些药物的代谢,这 些化合物被称为药物代谢的抑制剂。
1、药物抑制另外药物的代谢转化:
氯霉素、异烟肼 肝药酶
-OH
+
UDPGA
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
苯酚
-OGA+ UDP
苯--葡萄糖醛酸苷
-COOH+
UDPGA
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
苯甲酸
-COOGA+UDP
苯甲酰--葡萄糖醛酸苷
N-羟基乙酰氨基芴结合GA后致癌作用更强
2、硫酸结合反应: 各种醇、酚和芳香胺类 均可在硫酸转移酶催化下与硫酸结合。硫酸 供体来自PAPS。
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系:也属黄素酶, 以FP2表示,作用是:催化NADH和b5 之间的电子传递。
5 4
1
2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3
4
6
8
2H
+
7
e Cytb5 2e FP2
2e NADH+H+
NADH-Cytb5还原酶系
(3)其他氧化酶系
1)单胺氧化酶:该酶存在于线粒体中,催 化胺类氧化为醛及氨。
-CONH2
+
N
尼克酰胺
甲基转移酶
SAM
-CONH2
N
+
CH3
S-腺苷同型 半胱氨酸
N-甲基尼克酰胺
甲基结合在O原子上:儿茶酚的甲基化 甲基结合在N原子上:肾上腺素的甲基化 甲基结合在S原子上:巯基乙醇的甲基化
5、氨基酸结合反应
氨基酸结合剂有:甘氨酸、半胱氨酸或 谷胱甘肽、丝氨酸、谷氨酰胺、鸟氨酸、 赖氨酸等。
巴比妥 活性 苯妥英钠 毒性
甲苯磺丁脲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酪胺
苯丙胺
升压
左旋多巴
毒性
拟交感胺
2、非药用化合物抑制药物的代谢
没食子酚
O-转甲基酶
肾上腺素等活性
SKF-525A
抑制药物代谢酶
药效延长
二、其他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因素: 种族、个体、性别、年龄、营 养、给药途径、病理情况等。
如:性别——雌性对药物感受性大,雄性差。 年龄——新生儿缺乏药物代谢酶, 老年人药物代谢酶减弱, 对药物比较敏感。 病理情况——肝功能不全,降低药 物代谢。
DH+O2+NADPH+H+
特点:
DOH+NADP++H2O
能直接激活O2
DOH
O2
H2O
加单氧酶(混合功能氧化酶)
❖ 黄曲霉素B1经加单氧酶作用生成的黄曲 霉素2, 3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中的鸟嘌 呤结合,引起DNA突变,成为原发性肝癌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②药物氧化酶系的组成成分:
偶氮或硝基化合物还原酶分别催化偶氮化 合物与硝基化合物从NADPH接受氢,还原成相 应的胺类。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线粒体。
-NO2 硝基苯
-NO 亚硝基苯
-NHOH 苯胲
-NH2 苯胺
-N=N-
-N-N-
2
-NH2
偶氮苯
苯胺
3、水解反应
微粒体和胞液中有酯酶、酰胺酶、及糖苷 酶,可水解各种酯键、酰胺键及糖苷键,使相 应的化合物水解,水解产物通常还需进一步反 应,以利排出体外。酶系多存在于微粒体。
OCOCH3 酯酶
-COOH
OH -COOH
OH -COOH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水杨酸
OH
羟基水杨酸
排出
葡萄糖醛酸苷 等结合产物
(二)药物代谢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结合反应:是指药物或其初步(第一相反应) 代谢物与内源结合剂的结合反应, 由相应的基团转移酶催化。
结合剂有:葡萄糖醛酸、硫酸盐、乙酰化剂、 甲基化剂和氨基酸等。
灭活方式:
水溶性激素-内吞作用进入肝细胞 脂溶性激素-与GA、PAPS等结合
灭活过程对H作用的长短、强度有调控作用
3、乙酰基化结合反应:
肝细胞胞液中含有乙酰转移酶,催化乙酰 基转移到芳香族胺化合物。
例如,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经乙酰化而失 去活性,大部分磺胺类药物在肝内也通过这种 形式灭活。
4、甲基化反应:体内一些胺类和药物可在肝 细胞胞液和微粒体中通过甲基化灭活。 S - 腺苷甲硫氨酸(SAM)是甲基的供体。
一、药物相互作用
(一)某种药物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转化 ——药物代谢的诱导剂
(1)作用机理:刺激诱导药物代谢酶的生成 (2)药理意义:加强药物的代谢转化,使其
活性或毒性降低,促进其排除及灭活。
(3)常见的药物代谢诱导剂:
镇静催眠药(巴比妥)、麻醉药(乙醚)、 抗风湿药(氨基比林)、中枢兴奋药、安 定药、降血糖药、甾体激素致癌剂(3-甲 基胆蒽)等。
反应类型: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增加亲水性)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增强水溶性)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RH
ROH
R-O-CH3 R-O-SO3H
R-O-GA
(一)药物代谢第一相反应
1、氧化反应类型、酶系和作用机制 (1)微粒体药物氧化酶系:
其催化反应类型有:
1)羟化:分为芳香族环上和侧链羟基 的羟化,以及脂肪族烃链的 羟化。如:
CH3CONH-
[O] CH3CONH-
-OH
乙酰苯胺
乙酰氨基酚
注: ①许多致癌物本身并没有致癌作用,但
由于在体内的羟化而成为致癌物,如 3,4苯吡、甲基胆蒽、黄曲霉毒素。
②与上述羟化酶不同的是,肝细胞可溶 性部分含有非常活跃的醇脱氢酶及醛 脱氢酶可催化醇类氧化成醛,再生成酸。
醇脱氢酶
醛脱氢酶
ROH
RCH2NH2[O] R CH=NHH2O RCHO+NH3
2)醇和醛氧化酶:此类酶在胞浆和线粒体 中,可氧化醇为醛,醛再经氧化成酸。
乙醇
乙醛
TCA
乙酸
ADH
ALDH
甲醇 甲醛 甲酸
高毒性
ALDH活性影响饮酒
2、还原反应
肝细胞中的主要还原酶类是醛酮还原酶和 偶氮或硝基化合物还原酶。
醛酮还原酶催化酮基或醛基还原为醇。 酶系存在于细胞可溶部分。
-CO~SCOA+H2N-CH2COOH
-CONHCH2COOH
胆酸和脱氧胆酸可与甘氨酸或牛黄酸结合,生 成结合胆汁酸。反应步骤与上述相同。
6、硫氰化物的生成
CN—在体内可转化为CNS—。
CN— + S2O32—硫氰酸酶 CNS— + SO32—
毒性大
毒性小
S2O32—由含硫氨基酸代谢产生。
第二节 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其中: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UDPGA 硫酸盐结合反应→PAPS 乙酰化结合反应→乙酰辅酶A 甲基化结合反应→SAM
1.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最普遍
※ 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
尿苷二磷ຫໍສະໝຸດ Baidu葡萄糖醛酸 (UDPGA)
H2O
2NAD+
2NADH
UDPG脱氢酶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催化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GT)
C6H5NH2 [O] C6H5NHOH
6)脱硫代氧:如有机磷杀虫药对硫磷在体内 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对氧磷。
(2)微粒体药物氧化酶作用机制(重点)
①催化上述药物氧化反应的酶系存在于肝 细胞光滑型内质网(微粒体),称为药 物氧化酶系。
药物氧化酶系其特点是:
能激活分子氧,使其中一个氧原子参 入到底物分子中(又称单加氧酶或羟化 酶),而另一个氧原子被NADPH还原为 水。即一个氧分子发挥了两种功能,故 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
第三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一、清除外来异物 将外来的各种物质清除以 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
二、改变药物活性或毒性
药物
活性降低、毒性降低 毒性增加
三、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 激素灭活 神经递质灭活 其他活性物质灭活
四、对寻找新药有重要意义
1.低效转化为高效——磺胺类药的发现 2.短效转化为长效——普鲁卡因的酰胺化 3.合成生理活性前体物质——丙酸睾酮 4.其他——合成新药,改变基团,增加活性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的体内过程:
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及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
吸收: 消化道吸收:口腔黏膜、胃肠道
非消化道吸收:注射、肺吸入、皮肤
吸收后的药物经血液向个组织器官分布, 在作用部位发挥药物效应或被代谢转化,最 终经肾从尿中或经胆从粪便中排出。
其中: 药物转运: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及排泄过程。 生物转化:指代谢变化过程。 消除: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的合称。
2、药物代谢转化的部位
主要在肝进行;也有的在肺、肾、肠 肠粘膜等处进行。
3、药物代谢酶
(1)催化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的酶系 称为药物代谢酶。
(2)细胞定位: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 其次是细胞可溶性部分,也有少 数是在线粒体进行。
4、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与一般正常代谢的研究方法类似,有 临床观察、动物整体实验、离体实验等。
五、对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解释
黄曲霉素 代 芳香胺 谢
致癌 致癌
肝癌 膀胱癌
六、阐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1. 药物吸收 2.药物分布 3.药物消除 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用药途径 2.用药配伍 3.用药时机
(1)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谷胱甘肽在肝细胞胞液谷胱甘肽S-转 移酶的催化下,可与许多卤代化合物结合, 生成含GSH的结合产物,进而生成硫醚氨酸 随尿排出。
(2)甘氨酸结合反应:甘氨酸在肝细胞线粒体 酰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可与含羧基的化合物结合。
-COOH+COASH+ATP
-CO~SCOA+ADP+Pi
RCHO
RCOOH
2)脱烃基:可分为N-脱烃基、O-脱烃基和 S-脱烃基。
RXCH2R’ X=O,N,S
[RXCHR’] OH
O=CHR’ + RXH X=O,N,S
① N-脱烃基是将仲胺或叔胺脱烃基生成 伯胺和醛。
② O-脱烃基是将醚或酯类脱烃基生成酚 和醛。
③ S-脱烃基是将硫烃基转化为巯基和醛。
2、药物的体内过程图
代 谢 作用部位
胆汁
崩解 - 分散 - 溶解
肝 血液
肾
(( 片胶 剂囊 )剂
)
( 颗 粒 剂 )
(( 散液 剂剂 ))
( 栓 剂 )
(( 口吸 含入 片) )
( 静 注 )
组织
粪中排泄
尿中排出
二、药物代谢转化概述
1、药物代谢转化的概念
(1)概念:药物代谢转化又名药物 的生物转化,是指体内正常不应有的 外来有机化合物(包括药物或毒物等) 在体内进行的代谢转化。
生物转化的概念更为广泛,针对所 有非营养物质。
➢ 非营养物质
内源性:如激素、神经递质、 胺类等
外源性:如食品添加剂、 药物、毒物等
(2)药物代谢转化的结果
➢ 大多数转化为毒性或药理活性较小、 水溶性较大而易于排泄的物质; ➢ 有的经过初步转化,其毒性或药理活 性不变或比原来更大; ➢ 有的经转化溶解度反而变小。
第十七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Transportation and metabolism of drug
朱贵明 副教授 基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
教学目的
1、掌握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2、熟悉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的概念、意义。 3、了解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第一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O-脱烃基 O-脱烃基
S-脱烃基
3)脱氨基:主要作用于不被胺氧化酶作 用的胺类物质。
R2CHNH[2 O]R2C(OH)NH2-NH3 R2C=O -H2O
R2C=NH[O]R2CNOH+H2OR2CO -NH2OH
4)S-氧化:如:氯丙嗪的氧化。
5)N-氧化和羟化:如三甲胺的N-氧化和苯 胺、非那西汀、2-乙酰 氨基芴的N-羟化。
细胞色素P450:简称P450 ,已知有四种以上, 为含铁卟啉辅基的蛋白质,属b族细胞 色素。以P450 2+-CO在450nm有强吸收 峰而得名。能与氧直接作用,且与一 种含非血红素铁(NHI)和硫的铁硫蛋 白结合成复合体。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属黄素酶类, 以FP1表示,辅基为FAD。作用是:催 化NADPH和P450之间的电子传递。
整体动物实验:
不同途径给药→从血、尿、胆汁、组 织、粪便等取样→分离、鉴定代谢转化 药物。
离体实验:
利用组织切片、匀浆、细胞微粒体等→ 适当条件与药物保温→分离、鉴定代谢产 物。
代谢组学
三、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重点)
大多数药物进入人体后为非极性化合物(脂溶性), 不易由肾小球滤出,进行生物转化增加溶解性。
O
+PAPS
O +PAP
HO
雌酮
HO3SO
雌酮硫酸酯
类固醇化合物只能在肝中与硫酸结合
PAPS:活性硫酸根 3′- 磷酸腺苷-5′- 磷酸硫酸
(3'-phospho-adenosine-5'-phospho-sulfate)
作用:参与硫酸酯的生成 参与硫酸化氨基糖生成
补充
❖激素的灭活 (inactivation of hormone) 激素在肝中转化、降解或失去活性 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