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学习目标.“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存状况。
.反复诵读,感知豪放派词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美,学习苏轼豁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
.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提高对古代诗词的感悟与鉴赏能力。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请分别概括两首词的内容。
二、自练自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单音字故垒.( ) 还酹.( ) 樯.橹( )公瑾.( ) 料峭.( ) 蓑.衣( ) 萧瑟.( )()多音字经纶 纶巾 觉悟午觉任性姓任.指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道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②沙湖道.中遇雨( )③王道.之始也( )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 )⑤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当①遥想公瑾当.年( ) ②对酒当.歌( )③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 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⑤然五人之当.刑也⑥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 ()任①一蓑烟雨任.平生( ) ②曷不违心去任.留( )③简能者任.之,择善而从之( ) ④王甚任.之( ) ⑤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具有什么作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结束全词,具有怎样的人生格调?.《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不是写眼前实景?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定风波》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故垒. ě 还酹. è 樯.橹 áɡ.萧瑟. è 料峭. à 蓑.衣 ō.纶.巾 ú 狼狈. è 沧.桑 ā.绚.丽 à 珠玑. ī 公.瑾 ǐ.选出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甘霖元霄樯橹怀瑾握瑜.沏茶暮霭掏汰铤而走险.湛蓝姿色料峭披荆斩棘.蔷薇黍离舞榭竹扙芒鞋.下列语句音节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7.历史背景: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文化繁荣,了解苏轼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词作的思想内容。
8.苏轼的思想观念: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9.苏轼的生平事迹: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2.设计互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来体验词作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课堂导入部分,有时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需要改进导入方式,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新课呈现部分,对某些难点的讲解可能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提高讲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例题5:请分析苏轼词作中的文化内涵。
答案:苏轼词作中的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在《定风波》中,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苏轼的两首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绘赤壁战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苏轼雄浑豪放的词风。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__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新人教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指导思想能鉴赏诗歌是一件非常高雅而美好的事情,能朗诵诗歌更是一件融诗歌与人生为一体的难得的事情。
总希望通过诗词的教学能让学生对诗歌阅读和诗歌鉴赏更感兴趣,更希望他们拥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总希望通过教学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诗人,更希望他们能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总希望能用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课堂去影响学生,更希望他们拥有诗一样的人生。
课堂的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解读文本,更在于合作、探究;情感的熏陶不仅在表达真情,更在于品味人生。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词中“穿”“卷”“灰”“烟”等词语的含义。
2.鉴赏并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有感情朗读并成诵。
3.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词作的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学案》2.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课件3.学生查阅苏轼有关资料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关资料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长江波涛汹涌、奔流向前的画面,背景音乐《三国演义》插曲,铃声响起,音乐停,上课。
)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刚才在想什么?生A:想孔子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B:想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C:想三国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生D:想苏轼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蓑烟雨任平生”师:大家都思绪万千啊,有所想即有所悟。
老师也在想,在想我们必修一的课文《赤壁赋》(课件播放《赤壁赋》第3、4段的配乐朗读,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背诵起来)师:同学们,刚才背诵的语段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很是失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5课苏轼词两首苏轼的诗词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们凭栏远眺滚滚东去的江水时,也许会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月夜里思乡怀远、黯然神伤时,可能会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漫步在西子湖畔,定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宽慰、需要排解内心的抑郁时,总会想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我们就怀着虔诚的心,通过对苏轼的词的赏析,仰视这位文化巨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等。
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至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至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后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
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学案6: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目标】1.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学习重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词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关于豪放派词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知人论世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苏轼词二首
《蘇軾詞兩首》學案學時:2 執筆人:闕豔麗【學習目標】1、1瞭解蘇軾及其創作。
2、理解詞人複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3、繼續學習掌握一些常用的鑒賞詞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反復吟詠,感受詞的音律美;運用聯想和想像,感悟詞的意境美。
指導學生學習鑒賞古代詩詞的方法: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領會詞人的達觀情懷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感受作品豪放壯闊的意境。
【學習方法】誦讀法討論法小組合作誘思探究知識連結: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
且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並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
蘇氏四門生為: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歲的考中進士。
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
蘇軾上書反對,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後又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後發生“烏台詩案”,差點被殺。
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哲宗即位後,又不能容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
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八年後回京,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
三.其他材料:1.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他追求的是一個可以無待(依靠)於外的完成。
客觀上不得意,還能不落迂腐消極,能夠有積極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種修養,這是蘇東坡了不起的地方。
2.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雞漫志》3.東坡的父親,喜歡到處邊四方去遊學,常常不在家,蘇東坡小時受他母親的教訓。
《苏轼词二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词二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豪放词风格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在文坛上号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1.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丰富,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著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文题解读(1)“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原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善歌且声调高亢,能掩盖住钟鼓笙竽等乐器的嘈杂音响,故用作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词题,表明该词书写的内容是游览赤壁、追念古人。
“赤壁”即赤鼻矶,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临长江。
“怀古”即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常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词题。
本词作者在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古营垒边,面对浩渺无穷的长江水,怀念周瑜等英雄豪杰,抒发了自己韶华已逝、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
(2)“定风波”,词牌名。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这首词通过写野外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3.背景探寻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
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的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高一语文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
高一语文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三维设计》三、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上阕:(赤壁)(怀古)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下阕:(怀古)(伤今)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所慨 : 多情善感风流潇洒早生华发才华横溢人生如梦四、词句鉴赏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
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5课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上。
赤壁,成了苏轼思想的高峰,铸就了苏轼的辉煌。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
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居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于常州。
他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苏轼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词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的一首怀古名篇。
当时,苏轼已46岁。
他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前,因“乌台诗案”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
但他毕竟是一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所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知背景]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
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
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的赤鼻矶,并创作了这首词。
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
2.《定风波》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知常识]1.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婉约派出现得较早。
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及晏殊、晏几道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时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夔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突破。
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
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苏轼词两首苏轼的诗词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们凭栏远眺滚滚东去的江水时,也许会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月夜里思乡怀远、黯然神伤时,可能会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漫步在西子湖畔,定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宽慰、需要排解内心的抑郁时,总会想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我们就怀着虔诚的心,通过对苏轼的词的赏析,仰视这位文化巨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等。
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至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至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后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
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1.宋词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正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2.一尊还酹.江月酹: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长江滚滚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
古时候军队营垒遗迹的西边,有人说,那儿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刚刚嫁与他,他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英气勃发,勇武刚烈。
他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军的战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了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在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
定风波三月七日, 沙湖 道中 遇雨。
雨具 三月七日,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下雨。
拿着雨具的先去, 同行 皆 狼狈, 余独 不觉。
仆人已先离去,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我感觉不到。
已而 遂晴, 故 作 此。
不久天就晴了,因此,我写了这首词。
⎣⎢⎡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
1.识记字音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1)大江..东去古义:长江。
今义:大河的泛指。
(2)回首向来..萧瑟处古义:刚才。
今义:从来,一向。
4.词类活用(1)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2)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3)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4)竹杖芒鞋....轻胜马.(名词作动词,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骑马)“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文/蒋勋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在长江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
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他很得意。
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曾让很多人受过伤。
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对他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扭扭,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他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本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对他避得远远的。
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由此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
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上喝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归来仿佛三更”,则是说回来已经很晚。
“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理家务,但是他睡着了,正打着呼噜。
“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
我们看他之前的诗词可知,如果敲门都不应,他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却不是这样,他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换个角度欣赏周围的风景。
他那时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个满身刺青的壮汉,那壮汉把他打倒在地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
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了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
”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因为他是才子,全天下的人都认识他,故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中开始有另一种包容,有另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是尝过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品出来一个“淡”。
只有当所有的味道都品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看似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他因为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徐来”。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会使他的诗更好一点。
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归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夺利,最后都变成了一场虚空。
能够吟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归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过程。
漫漫人生路,你会渐渐发现,不管是富贵或是贫穷,只有回归了自我,才有美可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只有在经历过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淡的可贵。
愿你在回首人生路时,也能品出淡的滋味来。
(有删改) 人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遭遇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并为之而伤感不过是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去苦苦地计较些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
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缘,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真正地体会和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这是“消极”,那么,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一、思维建构《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答案 □0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02抒情 □03心情平和□04乐观二、内容把握(1)《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对□01 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对□02 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03 的无限感慨。
答案 □01古迹 □02古代英雄豪杰 □03壮志难酬 (2)《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01 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02 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03 的旷达之情。
答案 □01途中遇雨 □02洒脱、放达 □03政治打击念奴娇 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我的答案:答案 (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
开篇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营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势。
(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在另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问这两种说法各有何表达效果?我的答案:答案 (1)“穿空”写出石壁的高峭和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撞击江岸时波涛的汹涌奔腾。
“穿”“拍”运用比拟手法,使画面更富形象和动感。
(2)“崩云”意即击碎了云层,写出了山石直冲云天的力量,“裂岸”夸张地写出了波涛撞击江岸的力度。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到什么作用?我的答案:答案 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状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感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4.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我的答案:答案 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又在赤壁大战中击败曹操,这正与词人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
作者写周瑜,用意在于既抒发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悲壮情怀。
定风波1.《定风波》开头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我的答案:答案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的,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
“何妨”二字既透出一点俏皮,又增加了挑战色彩。
本词开头两句是全篇的中心,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