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3020-2013(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全套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 模板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 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ab8a2270242a8956aece471.png)
XXXX有限公司两化融合管理手册(版本V1.0)日期:2020年4月15日目录前言 (4)0.1 企业概况 (5)0.2 管理手册颁布令 (6)0.3 任命书 (7)0.4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编制说明 (8)0.5 两化融合管理方针和目标 (9)1 范围 (10)1.1 总则 (10)1.2 适用范围和边界 (10)1.3 管理手册章节结构说明 (10)2 引用标准 (10)3 术语和定义 (11)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11)4.1 总要求 (11)4.2 文件要求 (11)4.2.1 总则 (11)4.2.2 文件控制 (12)4.2.3 记录控制 (13)5 管理职责 (13)5.1 管理承诺 (13)5.2 管理者代表 (13)5.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14)5.4 两化融合的方针 (14)5.5 两化融合的目标 (14)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15)5.7 职责与协调沟通 (15)5.7.1 职责与权限 (15)5.7.2 协调与沟通机制 (16)6 基础保障 (16)6.1 总则 (16)6.2 资金投入 (16)6.3 人才保障 (16)6.4 设备设施 (17)6.5 信息资源 (18)6.6 信息安全 (18)7 实施过程 (19)7.1 总则 (19)7.2 策划 (20)7.2.1 总则 (20)7.2.2 策划的输入 (20)7.2.3 策划的输出 (21)7.2.4 策划的评审与批准 (21)7.2.5 策划的更改与控制 (21)7.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22)7.3.1 优化方案 (22)7.3.2 实施与执行 (22)7.3.3 监督与控制 (22)7.4 技术实现 (22)7.4.1 技术方案 (22)7.4.2 技术获取 (23)7.4.3 监督与控制 (23)7.5 匹配与规范 (24)7.5.1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 (24)7.5.2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24)7.6 运行维护 (24)7.7 数据开发利用 (25)7.8 动态调整 (26)8 评测与改进 (26)8.1 总则 (26)8.2 评估与诊断 (26)8.3 监视与测量 (26)8.4 内部审核 (27)8.5 考核 (28)8.6 管理评审 (28)8.6.1 总则 (28)8.6.2 管理评审的输入 (28)8.6.3 管理评审的输出 (29)8.7 改进 (29)8.7.1 持续改进 (29)8.7.2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30)9 两化融合手册的管理 (31)附录1 程序文件清单 (32)附录2 体系结构图 (33)附录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职责分配表 (34)前言XXXX有限公司按照下列标准、规范要求建立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GB/T 23020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本《管理手册》描述了上述标准/文件在公司的应用要求,当上述标准发生更新或公司相应管理要求发生变化时,公司将及时修订本《管理手册》。
两化融合全套文件
![两化融合全套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e5449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7.png)
两化融合全套文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旨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工业设计: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生产制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市场营销: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优化营销策略和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
制定两化融合规划:明确两化融合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建立两化融合推进机构: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负责两化融合的实施和监督;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具体的工作计划、时间表和责任人;开展试点示范:选择一些重点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推广成功案例;全面推广实施: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两化融合工作。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和水平;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强监督评估:建立两化融合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两化融合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企业将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题:公司全套GMP文件与程序文件的全面管理在现代企业的运营中,一套完整的GMP文件和程序文件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不仅是企业运作的基础,也是保证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确保员工安全以及实现持续改进的关键。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习题库-填空题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习题库-填空题](https://img.taocdn.com/s3/m/142f6b85dd88d0d233d46ad0.png)
1.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国家标准号为GB/T 23020-2013。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4个基本要素是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数据。
3.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应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两化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优化的长期过程,动态调整是实现持续优化的必要环节,企业应确保有效识别任何引起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运行变更或数据开发利用状态改变的内外部因素,按照策划的周期或在条件满足时开展评审,必要时进行动态调整。
5.企业两化融合创造价值源泉在于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
6.采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做法全面提升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是从关注局部向统筹转变,从强调_技术_向规范_管理_转变。
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四个管理域为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
8.过程方法是一种闭环管理方法,需要明确过程的_输入_和_输出_,确定过程之间的_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__,明确过程_绩效,加强过程_考核_,监测、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过程增值效应.9.系统方法指为了获取预期的结果,从系统的整体层面出发,实现_分解与综合、分工与协作_的有机结合,加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交互应用,科学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实现的方法。
10.企业应充分应用_检查、采集、测试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视与测量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完整性,适宜时,应从源头自动采集数据。
11.业务流程职责是指业务流程的_任务、职责_和_流程,以及业务流程各环节_____12.企业应以业务流程职责作为牵引,梳理和调整_部门职责_并将和_业务流程职责_落实到_岗位职责_13.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主要包括_策划,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匹配规范,运行维护,数据开发利用,动态调整。
14.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技术方案的确认和批准应包括得到_包括得到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实施主体_的确认15.数据开发利用时,企业应选择所需的数据,进行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累积,清理和重构,建立适用的数据应用模型,进行评审和批准,并在相应的_业务系统中部署16.企业应策划并建立一套完成、有效的评测改进体系,通过_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内部审核,考核,管理评审,改进_等过程,对两人融合及其管理体系的绩效、符合性、有效性以衣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确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寻找可以改进的机会,并改进两化融合的绩效及其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从而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简述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7f09db351ed9ad51f01df296.png)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简述作者:李宁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30期摘要:目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如火如荼,“中国制造2025”也随之登上舞台。
由中国国情决定,两化融合是中国企业跟上世界脚步,实现弯道超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国家推出的规范、稳健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工具。
文章从两化融合背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概念、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等方面做简要分析说明。
关键词:两化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持续竞争优势新型能力 3大循环中图分类号:F424;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c)-0-031 两化融合背景近短短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工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历经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3次工业革命,世界由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进入了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
而当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的明确提出,源于德国率先推出的“工业4.0”战略。
2013年4月7日至1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由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并迅速引起全球的关注,引发新一轮工业转型热潮。
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提出了“科技工业联盟”,英国提出了“工业2050战略”。
面对滚滚工业变革大潮,中国也顺势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虽然各国战略提法不同,但内容实质类似,均处于工业智能化的范畴之内。
工业智能化,即智能制造,实质为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互相结合的产物。
当前人类工业技术发展成熟,而信息技术在近年也发展迅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化等技术层出不穷,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者之间已初步进行了融合发展,人类社会具备了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资本。
然而,我国国情现状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发展注定要走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
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历经3次完整的工业革命,在工业技术、工业基础上有足够浑厚的积累,由工业化过渡到信息化自然而然,先完成工业化后进行信息化;而我国工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较为低下,尚处于工业自动化中低阶段。
两化融合外来文件清单
![两化融合外来文件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860ac870af1ffc4ffe47ac4b.png)
1、《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
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GBT+23002-2017)
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00-2017)
4、《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23001-2017)
5、关于印发《强化新要素配置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的通知
6、关于印发《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行动方案》的通知
5、东莞市信息化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6、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
7、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绿色制造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8、东莞市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导则
9、东莞市绿色制造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
10、广东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7年)
11、东莞市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实施方案(2016-2020年)
12、关于推进我市光纤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
13、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其他相关政策可在两化融合平台上取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8ca69949649b6648d74757.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经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b)经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20-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3000-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4.1总则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企业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企业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c1eae0a83b3567ec112d8a91.png)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一、工作基础自2008年下半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地组织开展了两化融合相关理论、内涵和战略研究,在行业典型经验交流、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成果展、两化融合深度行系列活动、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等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大量企业调研,总结提炼了大批先进经验和成果。
发动了30余个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超过300名优秀专家,开展了面向35个行业、10个地方省市、4000余家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研究和测评实践工作,积累了大批企业两化融合一手数据和典型案例,摸清了我国两化融合总体发展现状以及各行业关键环节与重点,相关工作成果得到各参与单位的广泛认可,已经在企业实现大范围应用推广。
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规律,初步形成了引导企业两化融合深度发展的核心理念、原则、要素和方法,进一步组织研制了首个两化融合领域的体系类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初步搭建了覆盖全国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体系,整合了涵盖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等各领域的丰富专家资源。
二、构建思路(一)提出全面管理企业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有效控制成本、加强质量保证、加快市场响应速度、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所应遵循的管理原则、要素和方法。
企业依据管理体系系统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主要用于引导企业统筹工业化要素和信息化要素,使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问题,有效落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推动企业全面规范两化融合相关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加强两化融合工作的战略一致、过程可控和结果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与管理两张皮、高阻力低参与等问题,帮助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两化融合成效。
管理体系适用于所有企业,不分领域、不分行业、不分规模,可通过形成分类实施指南和企业应用案例加强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fb17f3ecfc789eb172dc8c3.png)
5.4 两化融合的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两化融合的方针:
a) 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b) 围绕获取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c) 兼顾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d) 包括对满足本规范要求及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企业应确保:
6
a) 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b) 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持续受控;
c) 员工充分参与;
d) 与供方形成以企业实施目标有效实现为导向的沟通合作机制;
e) 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得到切实保障。
7.2 策划
7.2.1 总则
企业应策划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明确界定业务需求和目标,充分考虑技术的基础性作用,
d) 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对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
e) 外部技术发展趋势;
f) 业务需求和目标;
g)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现状;
h) 数据开发利用现状;
i) 基础条件和资源现状。
应对这些输入的充分性和适宜性进行评审。
7.2.3 策划的输出
策划的输出应:
a) 明确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开展试运行;
b) 必要时,开展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c) 必要时,开展技术实现的优化调整;
d) 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有效匹配;
e) 确保员工能力与变更后的岗位要求相匹配。
7.5.2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备、检测与监控设备、仓储物流设备,以及计算机、服务器等信息设备设施。
6.5 信息资源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方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4f4a76866fb84ae45c8d99.png)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策划方案》
一、策划目的
该方案是在完成公司现状调研之后,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两化融合现状,为公司量身设计的一套适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框架,用于指导博士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
二、策划依据
该方案主要依据《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2017)和《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的要求和标准编制。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2019年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项目。
四、策划内容
根据《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2017)“4.3 文件要求”条款,本方案中包括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个部分,分别由相应的部门负责编制。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本次新增管理手册1份,程序文件11份,作业文件6份;修订程序文件7份,作业文件1份。
详细情况如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列表
五、编写起止时间
各部门及各责任人需在2019年4月10日-2019年4月25日期间完成体系文件的编制和部门内部评审工作。
GBT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GBT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82c6b5adb9d528ea81c779b3.png)
是,记录按照公司体系文件编制规范进行统一编号,保证标识唯一,可追溯。外来记录与公司内部流转记录分开存放
符合
4.记录的填写是否真实、及时、清楚、正确
抽验
是
符合
5.记录的传递(包括收集、报送、领用、分发、归档、联网等方式)是否确定要求
抽验
是,按照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符合
6.记录是否确定保存地点、方式、期限、记录保存环境设施是否适宜,记录保存期限是否适宜,记录保存检索是否简便
抽验
是
符合
5.最高管理者是否组织管理评审活动,效果如何
审核/问验
是,目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于公司的适宜有效的
符合
6.建立、实施、保持、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需资源,最高管理者如何确保提供,有否实例佐证
查验
制度规定,关键环节会议的出席等
符合
5.2管理者代表
5.2
最高管理者是否指定管理者代表并对其授权
提问确认
符合
9.组织是否建立文件档案,文件归档、鉴定/评审、保管、利用是否受控
部门审核/抽验
是,档案室统一管理
符合
4.2.3记录控制
4.2.4
1.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记录控制程序”
调查、核实
信息管理部、人力资源部、技术质量管理部
是
符合
2.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设置了记录
查验
是
符合
3.记录是否按规定进行标识,标识是否达到唯一并可追溯,外来记录如何标识
符合
4.1.2
组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是否被确认和管理;过程间顺序及关系是否被确定和管理
是,通过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明确
符合
4.1.3
组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所需的资源和信息是否充分,足以支持过程有效运行和监控
两化融合国标4合1word版
![两化融合国标4合1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aad188b8f67c1cfad6b8a7.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与术语范围本标准确立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包括理论说明、导向与原则、框架与方法、持续改进、GB/T 23001-20XX与GB/T 23020-2013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并界定了有关术语。
本标准规定的内容适用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可为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提供相关咨询、培训和审核服务的人员和机构,以及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提供帮助。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001-20XX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3.1 理论说明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历史进程不断发展、交叉、渗透与融合,工业社会正在加速向信息社会演进,两化融合已经成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组织应深刻认识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建立适宜的推进方法和工作机制,从而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加速转型变革,获取发展先机。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组织强化变革管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明确了组织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
通过规范两化融合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引导组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推动和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挖掘资源配置潜力,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从而帮助组织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3.2 导向与原则3.2.1 导向按照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引导组织围绕其战略,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坚持数据为驱动、综合集成为突破口、流程化为切入点、服务化为方向,以打造新型能力为主线,稳定获取预期成效,持续提升总体效能效益。
GBT23020-2013+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GBT23020-2013+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33519a4195f312b3169a599.png)
xxx有限公司
GBT23020-2013+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
合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第A/0版)
文件编号:LH-QM-01
编制:两化融合工作小组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1日实施日期:2019年07月01日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基于以下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技术应用成果和管理创新经验;依据GB/T 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在数万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工作所提炼的方法和规律;在推广质量、环境、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基础和应用环境。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了九项管理原则,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创新引领,开放协作。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构建了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新型能力的战略循环、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要素循环以及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管理循环。
这三个循环贯穿和覆盖了整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如下图所示。
0.4公司概述作者:李柏伦翻版倒卖必追究责任
广东xxx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栽培、加工、销售、产品体验和品牌运营为一体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公司于2016年6月份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上市,是XX地区茶第一家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49f2368bcd126fff7050b5f.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四年要求目录言 (I)言 (II)范围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术语与定义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2)4.1 总要求 (2)4.2 文件要求 (2)4.2.1 总则 (2)4.2.2 文件控制 (2)4.2.3 记录控制 (3)管理职责 (3)5.1 最高管理者 (3)5.2 管理者代表 (3)5.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3)5.4 两化融合的方针 (3)5.5 两化融合的目标 (4)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4)5.7 职责与协调沟通 (4)5.7.1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 (4)5.7.2 协调与沟通机制 (4)基础保障 (4)6.1 总则 (4)6.2 资金投入 (4)6.3 人才保障 (4)6.4 设备设施 (5)6.5 信息资源 (5)前引1 2 3 45 6 7 实施过程 (5)7.1 总则 (5)7.2 策划 (6)7.2.1 总则 (6)7.2.2 策划的输入 (6)7.2.3 策划的输出 (6)7.2.4 策划的评审与批准 (6)7.2.5 策划的更改与控制 (7)7.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7)7.3.1 优化方案 (7)7.3.2 实施与执行 (7)7.3.3 监督与控制 (7)7.4 技术实现 (7)7.4.1 技术方案 (7)I7.4.2 技术获取 (7)7.4.3 监督与控制 (7)7.5 匹配与规范 (8)7.5.1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 (8)7.5.2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8)7.6 运行维护 (8)7.7 数据开发利用 (8)7.8 动态调整 (8)8 评测与改进 (8)8.1 总则 (8)8.2 评估与诊断 (9)8.3 监视与测量 (9)8.4 内部审核 (9)8.5 考核 (9)8.6 管理评审 (9)8.6.1 总则 (9)8.6.2 输入 (10)8.6.3 输出 (10)8.7 改进 (10)8.7.1 持续改进 (10)8.7.2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10)附录A(资料性附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 (11)A.1 概述 (11)A.2 导向与原则 (11)A.2.1 导向 (11)A.2.2 原则 (11)A.3.1 基本框架 (12)A.3.2 建设步骤 (13)A.3.3 过程方法 (13)A.3.4 系统方法 (14)A.4 最高管理者 (14)A.5 评估与审核 (14)A.5.1 两化融合评估与诊断 (14)A.5.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 (15)A.6 持续改进 (15)A.7 与GB/T 23020-2013 之间的关系 (15)A.8 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15)附录B(资料性附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16)B.1 概述 (16)B.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16)B.2.1 总要求 (16)B.2.2 文件要求 (16)B.2.2.1 总则 (16)IIB.2.2.2 文件控制 (16)B.2.2.3 记录控制 (16)管理职责 (16)B.3.1 最高管理者 (16)B.3.2 管理者代表 (17)B.3.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17)B.3.4 两化融合的方针 (17)B.3.5 两化融合的目标 (17)B.3.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17)B.3.7 职责与协调沟通 (17)B.3.7.1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 (17)B.3.7.2 协调与沟通机制 (18)基础保障 (18)B.4.1 总则 (18)B.4.2 资金投入 (18)B.4.3 人才保障 (18)B.4.4 设备设施 (18)B.4.5 信息资源 (19)B.4.6 信息安全 (19)实施过程 (19)B.5.1 总则 (19)B.5.2 策划 (19)B.5.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21)B.3 B.4 B.5B.6B.5.3.1 优化方案 (21)B.5.3.2 实施与执行 (21)B.5.3.3 监督与控制 (21)B.5.4 技术实现 (21)B.5.4.1 技术方案 (21)B.5.4.2 技术获取 (22)B.5.4.3 监督与控制 (22)B.5.5 匹配与规范 (22)B.5.5.1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 (22)B.5.5.2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22)B.5.6 运行维护 (22)B.5.7 数据开发利用 (22)B.5.8 动态调整 (23)评测与改进 (23)B.6.1 总则 (23)B.6.2 评估与诊断 (23)B.6.3 监视与测量 (23)B.6.4 内部审核 (23)B.6.5 考核 (24)B.6.6 管理评审 (24)B.6.7 改进 (24)IIIB.6.7.1 持续改进 (24)B.6.7.2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25)参考文献 (26)IV前言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Word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Word](https://img.taocdn.com/s3/m/cb8d4037bb68a98271fefaaa.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2017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3000-2017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4.1总则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bbb600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8.png)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文件编号: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和定义、涉及和涵盖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所有条款的具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生猪屠宰加工和服务的全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3术语和定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新型能力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企业整合、建立、重构其内外部能力,实现能力改进的结果。
3.2信息资源在业务活动和过程中所产生、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数据、信息、知识等的总和。
4管理体系4.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总要求4.1.1公司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要求,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建立、实施、监视与测量、保持和改进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和相关程序文件;4.1.2各部门需积极努力,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均持续运行并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以两化融合方针为导向、持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为驱动,不断提高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绩效;4.1.3两化融合的范围和边界: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城登高东路688号车间1幢1层的XXXX 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与X能力有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
4.2文件要求技术中心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要求,建立了的文件化管理体系。
4.2.1管理体系文件包括a)两化融合方针和两化融合目标;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c)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d)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对活动或过程所采用方法的具体描述;e)作业指导书:规定某项作业或者过程技术和活动的操作规程;f)表格/记录:提供真实的证据,并实现过程的可追溯性;g)公司为确保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华塑培训题集(宣贯阶段)
![华塑培训题集(宣贯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64961f3f172ded630a1cb623.png)
华塑两化融合贯标宣贯阶段题库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D)。
A. 单项覆盖阶段B. 集成提升阶段C. 从集成提升向创新突破过渡的阶段D. 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过渡的阶段2、GB/T23020-2013中,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可分为(D)从低到高四个阶段。
A.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B.起步建设、综合集成、单项应用、创新突破C.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全产业链集成D.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3、(A )是两化融合的需求的提出者和工作贯彻落实者。
A.企业各个职能和层次的全员B.最高管理者C.管理者代表D.企业各个职能和层次的主管领导4、(D )正逐渐成为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支撑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基础资源。
A.人力资源B.技术资源C.土地资源D.信息资源5、企业两化融合涉及到的职能和层次为(C )。
A.管理部门、决策层B.业务部门、基层员工C.企业所有的职能和层次D.信息化部门、管理层6、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流程包括:建立体系、体系实施、(A )、体系保持和改进。
A.认定B.准备C.策划D.总结7、九项管理原则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B )。
A.附加条件B.理论基础C.中心要求D.核心内容8、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以(A)为关注焦点。
A.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B.提升企业内部办公的信息化水平C.提高企业生产环节的信息化水平D.提升企业内部办公室和生产环节的信息化水平9、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是(A)的职责。
A.管理者代表B.最高管理者C.各部门负责人D.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10、以下不是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的是(D )。
A.数据B.技术C.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D.人员第二部分填空题1、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的国家标准号为GB/T(23020—2013) 。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4个基本要素包括: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HL/GM/A/01-2018版本号:A/0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两化融合管理手册XXX集团公司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文件更改记录前言本手册由XXXXXXX提出,由企管部归口。
本手册主要起草单位:企管部本手册主要起草人:本手册于2018年 01 月 03 日首次发布。
目录前言目录管理手册1 目的、范围及边界1.1 目的1.2 范围及边界1.3 手册的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3.1 公司3.2 两化融合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4.1 总要求4.2 文件要求5 管理职责5.1 最高管理者5.2 管理者代表5.3 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5.4 两化融合的方针5.5 两化融合的目标5.6 两化管理体系策划5.7 职责与协调沟通6 基础保障6.1 总则6.2 资金投入6.3 人力资源6.4 设备设施6.5 信息资源6.6 信息安全7 实施过程7.1 总则7.2 策划7.3 业务流程与组织优化7.4 技术实现7.5 匹配与规范7.6 运行维护7.7 数据开发利用7.8 动态调整8 评测和改进8.1 总则8.2 评估与诊断8.3 监视和测量8.4 内部审核8.5 考核8.6 管理评审8.7 改进附录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过程图附录B公司组织机构图及体系认证覆盖范围附录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职能分配表附录D各单位两化融合职能和权限附录E程序文件清单颁布令本公司依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建立起完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编制完成了《管理手册》,手册阐明了公司两化融合方针、管理目标和管理体系范围、引用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表述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于2018 年 01 月 03 日批准发布,2018年01 月 03 日实施。
本《管理手册》是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公司建立并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董事长:日期: 2018年01月03日管理者代表任命书为了贯彻执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加强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作的领导,特任命XXX为我公司的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是:1、提出本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决策建议;2、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3、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改进需求;4、提升企业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5、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
要求公司全体员工服从协调,共同履行管理,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董事长:日期: 2018年01月03日公司简介管理手册1 目的、范围及边界1.1 目的通过导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使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覆盖全局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需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1.2 范围及边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和边界:位于XXXXXXXXXXXXXX集团有限公司,与3D打印模式工厂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
1.3 手册的管理1.3.1 《管理手册》为公司的受控文件,由企管部编写,管理者代表组织审定,由董事长批准后发布实施。
1.3.2 企管部负责《管理手册》的管理,包括发放、修改、回收,确保公司责任管理者均持有有效版本。
1.3.3 《管理手册》的持有者应对手册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损坏、涂改。
未经管理者代表批准不得提供给公司外部人员。
持有者岗位发生变动时,将手册交回或办理移交手续。
2014-11-28发布 2014-12-01实施1.3.4 《管理手册》换版时,企管部负责收回并销毁所有旧版本。
需要保留的旧版手册则标识“作废、保留”字样。
1.3.5 《管理手册》其它有关控制要求见《文件控制程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工信部公告[2014]第3号)3 术语和定义本手册采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中列出的术语和定义。
受控文本:指所有用于指导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
对“受控文本”应控制归档、发放、更改、作废、收回管理。
当体系要求发生变更时,需对文件进行及时更新,并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进行更改控制。
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公司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公司全局,可帮助公司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规范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需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公司两化融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公司围绕其战略目标,将信息化作为公司的内生发展要素,夯实工业化基础,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力,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职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过程。
新型能力: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公司整合、建立、重构其内外部能力,实现能力改进的结果。
注:新型能力的载体是公司整体,是在公司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并随公司业务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动态变化。
新型能力相对于已有能力,可以表现为量的增长,也可以是质的跨越。
技术:为实现某一目的所需的技能、方法、工具、知识或规则的组合。
注:如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等。
业务流程:公司(或公司的一部分)在追求给定目标过程中,为了实现某一期望的结果,所执行的公司活动的部分有序集。
组织结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业务流程职责:业务流程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任务,以及在业务流程各环节相关任职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
注:相关任职者应包括公司所有职能与层次中与该业务流程相关的人员。
信息资源:在业务活动和过程中所产生、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数据、信息、知识等的总和。
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4.1 总要求4.1.1 董事长组织策划,并授权管理者代表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组织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a)通过管理方针、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管理计划及记录等,建立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b)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将过程职能分配到各相关部门。
详见附录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职能分配表”;c)公司全体员工贯彻执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
公司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监视活动,保持体系正常运行,并持续改进体系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4.1.2 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建立和持续保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a)确定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在整个公司中的应用,包括总过程和具体的子过程;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接口、相互关系和作用;c)确定所需的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这些过程的运行和控制有效;d)确保提供必要的资源,做好相关信息的传递和管理,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监视;e)有计划的对这些过程进行监视、测量(适用时)和分析;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4.1.3 公司各单位按管理手册的要求,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需的各过程(包括:管理活动、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等)实施控制管理。
4.1.4 企管部负责对上述各过程控制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采取内部审核、抽查等方式进行监视,并向管理者代表报告。
4.2 文件要求4.2.1 总则4.2.1.1 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包括: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b)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c)董事长批准发布的公司《管理手册》,包括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项目作用的表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d)依据标准要求形成并列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清单的程序文件和记录;e)公司各级领导为确保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
4.2.1.2 公司文件以书面为主体。
文件媒体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类型(如电子文件),发布人应确保文件的受控状态易于识别,并明确文件控制的责任。
4.2.2 文件控制4.2.2.1 企管部负责编制并保持《文件控制程序》,规定并实施体系文件所需的在以下方面的控制:a)文件发布前得到主管领导的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b)当文件的原编制单位提出对文件进行修订时,要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d)确保在文件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f)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需要保留作废文件时,对其进行适当的标识。
文件控制的具体要求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按4.2.3的要求进行控制。
4.2.3 记录控制企管部负责编制并保持《记录控制程序》。
4.2.3.1 公司两化融合管理过程活动要求的记录由各实施部门负责建立并保存,以提供符合要求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4.2.3.2 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4.2.3.3 以上有关记录控制的具体要求,按《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5 管理职责5.1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利用教育、培训、会议、文件、内部刊物、全员讨论等沟通方式,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正确的两化融合意识,使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两化融合对企业的重要性;了解公司发展战略和目标,为实现公司目标作贡献;b)在企业战略层面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制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c)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并授权拟定与公司经营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两化融合目标;d)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的职责与协调机制;a)主持管理评审,评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决定公司持续改进的方向、目标及所要采取的措施;b)决策并通过分配职能和授权,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金、设备、环境等合理提供。
5.2 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应在本企业管理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赋予其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a)提出本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决策建议;b)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c)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改进需求;d)通过教育、培训、会议、文件、内部刊物、全员讨论等沟通方式,提高企业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e)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