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中西地理环境差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西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从夏算起已经有4000 多年的历史了,西方文化从克里特文化算起也有4500 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说中西,西主要是指的欧洲,从地域面积上来讲,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地貌比例却相反。
中国的土地中,有70%是山地,30%的是平原,而欧洲70%的是平原,这样来讲,中国很明显的耕地面积要远远小于欧洲。
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也只占到国土面积的17%。
从周朝开始,中国逐步形成了单一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以后形成了完全的农业经济。
而欧洲气候湿润,可耕地面积广阔,主要是畜牧业。
中国的农业经济,因为地少,想要增加生产就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就会鼓励人口增长;而欧洲的畜牧业呢,土地的载畜量有限,人口的增长并不能增加产量,所以就不会鼓励人口增长,这样中西方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一个鼓励人口增长,一个不鼓励人口增长。
在中国,地少人多,土地反复耕种,只有加倍从自然中所取,所以就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套种,水利灌溉,施肥等等,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在世界领先;而西方地广人稀,实行土地轮作制以恢复地力,农业技术水平低。
中国因为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可供消费的产品极为有限,所以交换很少;而西方的畜牧业为主,不生产生活用品,生活必须品就必须要交换,而交换又促进了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的产生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游牧民族因为缺少生活必须品,秋后马肥的时候就会入侵中原,农业文明的民族为了抵御这种入侵,修筑的一个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基本上就是农业牧业的分界线。
农业经济主要生产粮食,粮食易于储存和运输,地主就能聚集于城市,对农民征收的税也特别高,城市是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心。
而西方畜牧业,庄园主为了能吃上新鲜的肉食,就在农村建园,城市主要聚集着的是手工业者和流落的农奴等,城市不是统治中心,另一方面,肉食不易储存,所以税收也较低。
因为食物方面的原因,中西方的战争也有很大的区别。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泛、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
而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来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东方大部分地区位于亚洲大陆,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方文化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亲密关系。
例如,在中国,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等密切关系被极度看重。
而在日本,社会的组织和道德观念更加强调集体利益,个人主义的观念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西方大部分地区位于欧洲和美洲,地理环境与东方区别较大。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私人空间和个人利益被更加重视。
这种差异可以从美国的个人主义和民主理念中得到体现。
二、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东西方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
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中国和印度等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这些传统为东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忍让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东方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的发展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后又受到基督教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科学理性和教育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西方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制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权利义务和社会组织方式。
东方社会制度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强调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塑造了家族和社区的组织模式,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而在日本,长期以来的武士精神和等级制度也影响了日本社会的组织和价值观。
地理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
产生中西文化的不同自然环境文化差别的最初根源在于自然环境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流域西方文化产生于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钱穆论文化根源于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人类文化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两类三型:高寒的草原地带→ 游牧文化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商业文化河流灌溉的平原→农业文化王会昌论文化产生与气候古典文明的时空规律:空间: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20度—40度)时间:距今6000—4000年先后兴起距今8000—3000年间,是10000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称为“气候适宜期”。
在高纬地区,气候转暖;在低纬地区,气候湿润。
中低纬度地区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支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普通都说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其实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
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借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
每以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地。
”中国古文化发源地唐虞文化山西西南部,黄河大曲的东岸及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夏文化河南西部,黄河大曲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一)内陆环境: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大陆,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大江大河,自西而东,蜿蜒入海,冲积而成的平原、盆地,土壤肥沃。
地域广大,水系复杂。
这些水系流域一方面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开放性,它们足以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组成自存自立的社会并抵御外来侵扰,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的文明与其它小流域相融合,共同组成更大的社会,创造更高的文明。
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二)对外交通环境:在对外交通方面,中国大陆与爱琴海地区相比却显得十分封闭,东南是横无际涯的大洋,西南是陡峻的横断山脉和严寒的青藏高原,西北是干燥的高原和浩瀚的沙漠,在文明的初期,这些构成了与外部世界交通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
它作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有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典型文化,在这之后进一步地产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的美国,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总体上的比较。
标签: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南北文化;中西差异正文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方较闭塞,与外界联系不便,而南方多临海,面向东南亚,便于与国内外各地的联系。
从地形上看:北方多平原、戈壁、平坦开阔的高原,放眼四望,方圆几里乃至上百里地一览无余;而南方却是多低山丘陵,地形崎岖,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则使平原地区也是沟壑纵横,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
从气候上看:北方天气冷长热短,四季分明,降水少,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南方气候较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北方小,气候湿润,降水多。
一、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语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
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
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看东西方的文明差异
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看东西方的文明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西文明的差异,可以说,地理因素是基本原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中西方古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影响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这种种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明。
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地里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明差异,但地理因素绝对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之处,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的。
(一)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课前,在培养学生课前归纳出东西方的地理环境特点,分组搜集东西方在生理上、心理上、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二)导入:借用一个德国人画的阐释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图来导入左:西方人右:中国人1、饮食点评:筷子VS刀叉2、表达个人观点时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
“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
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
3、人际关系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4、自我点评:无语半晌。
唉。
集体高于一切啊。
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
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5、领导点评:这是一幅最抓住中国文化特征的图。
老外管那白色人称作“领导”,在西方可以是“领导”,或玩个洋的,叫“leader”。
在我们中国,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们的中流抵柱”。
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啊。
都是你爹你妈了,人家高那么多,不应该吗?(三)集体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跟东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吗?先请学生展示他们所搜集的东西方地理环境材料师提示: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是海洋文明,是商业文明。
航海、移民、贸易促进了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的侵犯盘剥。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西方印欧语系语言注重语音变化,但声 音语言不是那么容易把握,容易发生流变。 一旦流变,它的拼写就必须要跟 上去,它的 文字要服从语言本身的变迁,因此变化的机 会比较多。这就使得文字跟着语言走,结果 就是语言在规范文字。
而中国就倒过来了,文字在规范语言。 从秦始皇统一文 字以来,虽然中国各民族 ,说着各式各样的语言,发音是各式各样 的,但是文字始终是统一的,因此它乱不 了,因为语言必须以书面文字为准。你到 南方去,很多地方话你听不 懂,例如广东 话,上海话,你听不懂它,但是写出来大 家都明白,因为它服从于文字。
五、教育观念的不同
美国的家长从不帮助孩子辅导功课,他 们认为:如果家长是老师,那孩子学校的老师 做什么? 他们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从来不打 击孩子,不说小孩怎么笨,总是不断地夸奖.他 们也不会让孩子牺牲周末玩耍的时间去学习。
中国的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 荣耀。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 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前者是在 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环境中发展繁荣起来 的,具有相对单一而鲜明的个性特色,属 个体发生性质;后者则跨越亚、非、欧三 大洲,在一个广阔的地域环境中,由多种 文明相互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 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具有 混合性特色,属系统发生性质。
一、文字差异
如我们现在看四书五经那些书,会发现 很多字我们到现在都可以认识。几千年了, 我们都可以认识它。可是西方的像印欧语系 的文字, 不说几千年,三、四百年前的我们 看着就相当吃力了。
二、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跟语言文字分不开 的。
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而西方人的 思维是流线型的。流线型思维跟流线型文字 一样,弯弯曲曲的,一环扣一环。汉字就道 出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一个汉字,它的笔 画是四通八达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伸展,横 的、竖的。因此这就可以诱导思维不要单向 发展,而要四面都发展。这 样一来,就容易 全面。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中国文化,是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形成地形上“三大台阶”,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
长期以来,地势与气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局部地区发生了不少变化。
这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这里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不管后来的朝代如何更替,却很少将正式政区扩展出去,根本原因就是要考虑这些地区是否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文化无论物资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尽管随着人口增长与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始终没有改变。
在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在东亚处于统治地位,周边的落后文明不可能对它形成冲击与挑战,军事上的征服者毫无例外的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中西方文明中心距离遥远,总体上无法动摇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资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领土辽阔,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农业民族的重农观念;海滨人民发展海洋渔业和运输业;西域发展商业;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迁徙。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受到的外来文化的程度不同,这更加造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三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确实有影响。
中西文化背景差异
渐都罗古 向发马代 寒源,巴 冷于印比 地暖度伦 带温等, 发带文埃 展逐明及 ,,
•
感 谢 您 的 关 注
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1.东西方外部相对地理环境
•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西北横亘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 青藏高原,形成地理上的阻绝带。
•
1.无向外部扩展的野心,独立经营 2.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特征 3.对外来文化的消纳
聚集于黄河一线之北
西方以希腊爱琴文明为例
• 爱琴海处于地中海东部的西北隅,东接小亚细 亚,西连希腊半岛,南与埃及、利比亚隔海相 望 • 希腊和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 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要 冲。爱琴海属于古代希腊的东部,海中岛屿众 多,希腊本土居于希腊地域的中央,东有爱琴 海,西有爱奥尼亚海和亚得里亚海,因此希腊 本土实际上是诸海环绕的半岛
农业社会文明:(1)历法天文水平高 (2)安土重迁,乐知天命 (3)家族宗法制的形成 (4)重农抑商(由农业产生的国 家机制进一步维护农业的基础地位)
中国地形图
• 2.地势: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 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 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 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 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 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 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老外却正好 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如有人总是 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 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 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 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 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表达个人观点时
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 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 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 说“是”。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并 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那 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 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 城府”,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 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 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 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时, 总令他们费解。
中西方文化对比之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古代下来的神话传说中大量 的关于农业起源的描述,不难看出农 业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形 式国远古传说中得到人们敬仰的神灵 与祖先,既非宙斯似的神力化身,亦不 是阿加门农、赫拉克利特式征北战的 勇士,而是制耒耜教民农作并和药济 人的神农,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播百谷 的后稷,始作牛耕均等。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 来。 ——蓝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 风卸柳斜。 ——《寒食》
How many winter days I have seen him, standing bl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Charles Dickens)
“黄河之水天上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万马奔腾未下鞍,惊回首,离 天三尺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伟大的荷马史诗下半部《奥赛罗》“(O thello”)就是海上漂流十年的纪录 20世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也是证明了 海洋在欧洲人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 柯勒律治有《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Mariner”) 梅斯菲尔德有《恋海情》“(Sea-Fever”)
长期以来,西方主要国家, 特别是现代发达国家,其政治、 经济、军事利益都首先是从海 上的冒扩张中获得,同海上霸权 与优势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航海 业得到充分重视尤其发达。
“里,居也,从田从土” “天子亲率诸候耕帝……以教民尊地产 也。” “青黄不接”(when the crop is still in blade and the old one is all consumed-temporary shortage) “顺藤摸瓜”(track dow following clues)、“归根结蒂”(to get to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东西地域相同,不同,推文
东西地域相同,不同,推文
摘要:
1.东西方的地域差异
2.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3.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
正文:
东西方的地域差异显著,这是由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东方文化以我国为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家庭观念、礼仪道德,强调中庸之道。
而西方文化以欧美国家为代表,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倡导民主、自由、个人主义。
在地理环境上,东方多平原、水网密布,这使得古代东方国家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文明。
西方则以山地、海洋为主,有利于游牧民族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独特的探险精神和海洋文明传统。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东西方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还包括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促使人们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误解、冲突。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理解,从而促进全球文化的和谐发展。
总之,东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是我们共同面临的现实,而推动文化交流与
融合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地理环境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3
正文:
众所周知,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造成的呢?最大的一个原因一定是地理环境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出飞机、轮船、火车这些便捷的交通工具。所以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没有与外界的交流的。这也就造成了每个地方的人的饮食习惯、穿着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了。就中国来说,以前生活在北方的人喜欢吃面食,南方的人喜欢吃米饭。而这些差异便是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因为北方气候较为寒冷,宜种植小麦,而小麦便可加工成面粉,所以北方人好吃面食。而南方气候温暖,宜种植水稻,所以吃米饭的也多。《晏子使楚》 中说道:“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果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地异也。”从中可以看出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地理环境对于事物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指的中西文化的概念,“中”主要是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及长江流域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或称中国文化:“西”则主要是指以爱琴海、地中海为中心兴起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或称西方文化。从这一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依赖于地理环境。人的聚集、互动、生产乃至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温和宜人的地理环境。因此,环境作为一种横向决定因素,奠定了文化的基础。
地理环境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10A 王纯云
摘要: 如今,文化间的差异虽然已经越来越小了,各种文化间的融合性也越来越高了,但是还是存在着的。而这些差异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也许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理环境了。但是地理环பைடு நூலகம்又是如何会对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呢?
关键字: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华夏文明;古希腊文明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话题。
从饮食习惯到礼仪,从思维方式到人际关系,中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根源文化是一个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候,中西方文化都处于一个原始的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原因,两种文化的发展演化方向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1.地理环境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适宜农业生产。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而且内陆区域和海洋区域非常接近,因此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都可以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下进行。
西方文化则诞生于欧洲地区,欧洲是一个大陆性气候的地区,气候变化多端,冬季湿冷、夏季炎热,会出现突然的气候变化,经常出现自然灾害。
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受到这种不稳定的地理条件的影响,而且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常年处于战争状态,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人口结构中国和西方的人口结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而且近代以来一直有“人多力量大”的说法。
儒家文化中的“家庭至上、祖先崇拜”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心、忠诚、敬畏等观念,也都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则相对人口密度较小,但是人口流动性和异族混杂程度较高。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征,这也和西方人口结构有关。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文化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历来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实行封建皇权,官员任命由上至下,权力走向也类似于官僚主义。
这种制度下,思维方式、教育体系和道德观念都受到中央权力的影响。
相对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分权化。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个人的人权、私有财产和政治参与权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尊重,深度影响了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
中西自然环境、文化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自然环境在某种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活动是受限于并依赖于其所处于的环境的。
中西方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造就了不同特点的文化。
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四大特征:一是土地面积大,中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二是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三是地形最多样,以高山大河为标志。
四是最气候复杂,各种气候都有。
中华文化是雄奇如山与秀丽如水相结合、大统一与丰富多彩相结合的内陆性大文化。
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特征正好相反:海洋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摇篮,也是西方文化的摇篮。
欧洲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其自然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部分临海,欧洲边界线的五分之四以上都临海;二是大陆地形以平原为主,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个洲,气候温和湿润,养育了强大的民族,各民族大迁移频繁,征战不已。
这种四面临海、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条件是西方的人们必须与之作斗争,去征服大海,征服自然,因而造就西方文化的扩张性、冒险性和开放性。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 culture formation. To a large extent, human activities rely on and are limited by the environment.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creates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There are four major characteristics to Chines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large land area ranking as the third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great population accounting for a quarter of the worlds, the most diverse terrain symbolizing by great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the most complex climate varying in all kinds. Therefore China owns inland culture combined with magnificent mountains-image and beautiful water-image, grand unification and colorful specialties.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western culture, however, are just the opposite. The ocean has become the cradle of Europe, the Americas and the Oceania, as well as Western culture. The Europe is the birthplace of Western culture. There are two majo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Europea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e is that most of European countries border on the sea. More than four-fifths of European boundary line is bounded by the sea. Another is that the mainland terrain is mainly plain. The European average height is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and the climate is mild and humid. The rich land had raised various ethnic groups who became powerful and frequently migrating and endlessly fought against others. The Westerners had to comba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rrounded by the sea and poor living conditions. They were eager to conquer the sea and nature which create the features of expansion, adventure and openness of Western culture.。
试析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试析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试析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如下:摘要:为了学习人文地理和完成地理作业,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习对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的产生和由来等话题进行了搜索,研究和总结并收录在此文中。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分文三总段,五小段采用例证阐述的方式对东西方地理造成文化差异这一论题来论述,证明观点。
例如从地理环境因素产生的各地人生化细节上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语言文化差异,价值观不同等等论述话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必定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人类文明的演化。
其中水源这一因素,是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最重要的要素。
以世界五大文明的发源地作为例证,古非洲文明及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沿岸;古巴比伦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了整个阿拉伯文明。
古希腊发源于欧洲的爱琴海诸岛,孕育整个欧洲文明;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孕育了整个南亚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整个东亚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上的五大古代文明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人又不是鱼,水源并非是人类唯一的生存条件,文明演化的要素是非常多样的,从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百态中可追根到导致其演化到如今这般的因素,即地理因素。
同时为了不与上文矛盾,必须在此提起,人类的文明并非只有五大古代文明,其中还有由人为导致的文明产生,并且十分多元化。
例如信仰和战乱等人文因素会对大片区域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文化影响,就连多米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为了捋清上文为避免下文产生矛盾而让我重写一篇,在此作者找到部分文献作为例证,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说过:“就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丛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习惯。
”虽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比文明更为广义,但也有的表示意义上是一样的。
就生活的细节上与环境的挂钩,阿拉伯人民可以使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
中西海洋环境不同及影响
中西海洋环境不同及影响中西海洋文化环境不同的影响比较:大陆与海洋文化比较。
古往今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一直赖于生存之宝地。
但那时的北方是蒙古高原,是难以跨越的千里戈壁,戈壁滩以北,则是茂密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再往北则是北极冰原。
因此北路的交通充满了重重的阻碍。
西北方,以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为起点,其西是极其广袤而荒凉的茫茫沙漠,在大漠南北,更有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雪峰横亘,可见,中国通往西方陆路交通是何等艰险。
至于西南,则耸立着地球上最高、最险峻的青藏高原。
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就陆路来说,北、西北、西南三面都是难以通过的。
最后,再看中国的东面,虽然面临海洋,而这则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对于古人来说,太平洋浩瀚无际,波涛汹涌,区险异常,同样是难以征服的障壁。
中国所处的这样的地理环境,明显缺之海洋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这对中华民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环境缺憾。
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从而也造就了中华文明具有内向、稳定型的特征。
而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气候适宜,物产资源富足,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这就为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里,依靠广大的陆地和无数的河流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
再看欧洲人所聚集居住的地海地区。
在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成工的海洋民族就是欧罗巴民族,其至“海洋文化”的概念也是德国折坐格尔提出来的,欧洲人的海洋文化最是发源于地中海。
地中海是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
但其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由于地中海与大西注之间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汹涌的波涛无法使它掀起大的波澜因此它不仅潮差不大,而且比较平静温和。
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地口海人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而且形成了一种向外展拓的文化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
摘要: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是人们的思想与环境互动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
因此,文化与环境可说是彼此相生、相互影响与作用的。
中西文化自源头上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就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理环境。
本文将从中西代表地形的形成上来讲述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地理环境;差异
“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果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地异也。
”春秋时齐国人晏婴在其《晏子使楚》中如是说。
每一种文化状态都会因为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以及遇到的成长发展的机遇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一种文化成长过程中受到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初始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山川、河流、海滨、沙漠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而中西文化正是在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本文将就这些环境对文化影响进行比较,从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发展道路,探索中西文化在产生源头上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指的中西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及长江流域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或曰中国文化,和以爱琴海、地中海为中心兴起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或曰西方文化,从这一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依赖于地理环境,在一个相对温和宜人的地理环境中,才能产生人的聚集、互动、生产乃至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把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作用放在首位, 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近代的黑格尔到历史学家汤因比对此都有过论述。
例如,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人类的人相学可以分为树木茂密和水源充足的山岳型,土地贫瘠的缺水型,草地沼泽型,开阔的排水良好的低地型。
”
为什么华夏文明会产生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呢?我们试从地理环境的变化出发去探研,可以发现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黄河流域有比较丰厚肥沃的土壤层,这个土壤层的形成是由于从远古的时代起,中国北方的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地向南方移动,在经过蒙古大沙漠的时候,风力把细沙卷了起来,夹裹飞扬,但是当到了中国的黄河中下游一带时,由于风力不支,慢慢地沙尘又降了下来,经过长期的一个过程就在中原一带形成了约150 多米厚的土壤层;二是黄河中下游处于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以东的地带,这里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相对要充足和湿润得多,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下发现了水稻的种植与耕作,形成了定居的农耕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居乐业”和“男耕女织”的形成。
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得到人们敬仰的神灵与祖先,既非宙斯似的神力化身,亦不是阿加门农、赫拉克
利特式的南征北战的勇士,而是制耒耜教民农作并和药济人的神农,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播百谷的后稷,始作牛耕的叔均等。
从商代《说文》所记载的“里,居也,从田从土”到西周《吕氏春秋·上农》的“天子亲率诸候耕帝籍田……以教民尊地产也。
”中国以农立国的文化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从在这种小农社会的形成中,保证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保障和第一要素,这也同时促使了人必须静守于耕地,安心农作,形成了中国文化喜静的源头。
由于农业的根本是土地和定时耕作,这也同时形成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和以土地为基本资产的封建家族统治。
而反观西方的地理形态却并不适合农耕,比如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
位于南欧、北非与西南亚之间。
东西长400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800公里,总面积2966000平方公里,地形被迂回曲折的海岸线切割得破碎支零,形成了“小国寡众”的统治方式。
而它的地理形势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潜力,比如说,地中海的航路、航海业就非常的发达。
航路的发达使得商业逐渐的兴盛起来。
有了船,就可以四通八达。
因此地中海周围的文化也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古希腊、罗马、古埃及等等都在这一带。
这种航海业的兴起和商业和发展,使得西方文化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喜动、崇尚竞争、拼搏的精神,促使他们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则得到了充分的鼓励和发展。
而种自由主义的观念又反过来促成的商业的发达与发展。
因此,中国文化的居安不思流动,使得中国的家族发展得比较大,形成大家族式的静态文化模式。
中国古文化所形成的这一模式,正是对地理环境的一种适应和最优化选择,否则,就难以形成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的家族发展越来越大,而家族纽带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家族矛盾中的裁决权就以血缘为基础落在了父母、长辈手中。
而家族发展得越大,就越要求这种阶级、权限分割得鲜明,才能有效得管理家族。
而家族的扩大和相互联合,就成为了国,即国家的由来。
因此,中国文化所有的伦理、政治、经济、艺术和思想特征,都由“国家”的形成而来,这就是所谓“宗法制”和“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受到中国古文化推崇的由来。
如果说中国人长期定居的模式容易把天下太平作为一种理想追求的话,那么在西方世界情况就不一定了。
西方世界的社会生活动态感强。
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的农耕特点也是重要的,但是游牧业确实比中国要发达得多。
游牧业的特点就是动来动去的。
放牧的时候,一个地方的草被吃完了,不可能马上长出来,就得不断地迁移。
加上地中海一代的商业特别发达,假如你去经商,漂洋过海,显然不可能把一家老小都跟着迁走。
这样的条件,促成对个人行为的自决能力的强化。
很多人的冒险的精神容易被激发出来,被熏陶出来。
海上的贸易,面对大海,可以启示人对自然力狂暴的思考,引起人征服自然力的雄心壮志。
当然,这种自立、自决行为方式和冒险精神也会从另一个方面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们乐于争夺各种生存资源如土地等,乐于争夺一些要害地点,如港湾,航路等等。
英雄精神、骑士精神容易得到鼓励,于是发生战争的时间就特别多。
所以西方民族的个人主义突出,历史上好战性在西方表现的更为明显。
因此,长期以来,西方的主要国家,尤其是现代发达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首先都从海上的争霸和扩张而来,海上霸权与国家的地位始终联系在一起,因此航海业才会尤其得到重视和发展。
文化是人类经过不断探索与创造而产生的文明成果,但是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株人类文明之树的
成长与壮大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外,还是离不开本国土壤的滋养。
晏婴所说的不同的土壤孕育了各异的果实,中西文化何者为桔何者为枳并不重要,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却是其异“水地”也。
正如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指出的那样,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
海洋与内陆、山川与河流等不同的地理面貌以及气候差异对中西文化的影响都是基本的又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1
[2] 周兴茂.中西文化背景的差与科学的不同走向.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 年4:579-582
[3] 徐晓慧.吴亚峻.中西方人格思想差异的文化探析.文史博览·2005·理论·14:21-23
[4] 徐言行. 中西文化比较.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5
[5]冯黎明. 20 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