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几种解法都有)

整体法求得 N=(M+m)g
隔离体法求得 f=mgtanθ
B
A
θ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常用解法
解法七 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1.临界问题
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 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 常见的临界状态有: (1)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力为 0(主要体现为两物体间的弹力为 0) (2)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达到最大值;绳子绷紧与松驰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 力为 0; (3)存在摩擦力作用的两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或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为静摩擦力达到最大. 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假设推理法.
(2)若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 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课堂讲义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一、共点力及其平衡 (3)若物体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
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n个力等大、反向. (4) 三个分力的合力大小范围的确定
2.极值问题
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一般用图解法或解 析法进行分析.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常用解法
解决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方法
(1)图解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通过对物理过程 的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与最小值. (2)数学解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依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写出物理量之 间的函数关系(或画出函数图像),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如求二次函数极 值、公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

高中物理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说课稿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应用刘发清课前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物理的重难点,也是历年高考常考的部分,本节综合了前面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等知识,同时也为学习电磁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与电学、磁学联系紧密,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学情分析:本节为高一上学期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学生的过渡阶段还没有完成,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课前预习不到位、学习方法单一、分析问题简单、归纳总结不到位、空间想象能力差的问题。
3、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学习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及能够运用直角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会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
根据上述目标确定本节的重点为:学会正确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及一般解法。
难点:选用合适的解题方法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问题。
课堂设计及实施针对以上对教材、学情、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我认为高一阶段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应把重点细化、难点分解,多点拨、多指导、多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条理性的思维习惯及严谨作图的习惯。
本着“细节决定成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两句至理名言的指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注重体现学案的作用。
学案中设计了:基础知识填空:目的是通过基础知识填空使学生初步知道共点力及平衡状态的定义,以及二力平衡问题和简单的多力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同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授课可看出学案的导学部分充分发挥了作用,学生对基本题型能够独立完成且掌握较好,为本节课的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提供了自然过渡的平台。
基本题型探究:题型一: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运用一题多解解决简单的三力平衡问题,分析比较各方法在解决这类题型时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物体的平衡二:质点的动态平衡(学案)

物体的平衡二(质点的动态平衡)一、质点的动态平衡1.研究对象:可以看做质点的物体。
2.动态平衡:物体所受的某个力或者某几个力发生了变化,但是物体依然时刻处于平衡状态。
3.动态平衡的解题方法:1、图解法;2、相似三角形;3、解析法;4、其他一、单个物体(质点)的平衡问题2、动态平衡例一、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39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是()A.必定是OAB.必定是OBC.必定是OC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练习一、(2018·山东烟台高三上学期期中)用两根轻绳AC和BC悬挂一重物,绳与水平天花板的夹角分别为37°和53°,如图所示.A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B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0 N,已知sin 37°=0.6,g取10 m/s2.(1)若重物的质量为5 kg,则两根绳AC和BC上的拉力分别为多大?(2)为了不使绳子被拉断,所悬挂重物的质量不应超过多大?练习二、(2019·兰州高三一诊)一质量为m的物体用一根足够长细绳悬吊于天花板上的O点,现用一光滑的金属钩子勾住细绳,水平向右缓慢拉动绳子(钩子与细绳的接触点A始终在一条水平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始终水平向右B.OA段绳子的力逐渐增大C.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D.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不可能等于2mg图解法解动态平衡图解法的应用技巧:图解法适于求解三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并且三个力之中只有一个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情况。
例二、如图所示,把球夹在竖直墙AC 和木板BC 之间,不计摩擦,球对墙的压力为F N 1,球对板的压力为F N 2.在将板BC 逐渐放至水平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 N 1和F N 2都增大B .F N 1和F N 2都减小C .F N 1增大,F N 2减小D .F N 1减小,F N 2增大练习二、.(2018·衡水模拟)如图所示,三根长度均为l 的轻绳分别连接于C 、D 两点,A 、B 两端被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2l .现在C 点上悬挂一个质量为m 的重物,为使CD 绳保持水平,在D 点上可施加的力的最小值为( )A .mgB .33mg C.12mg D .14mg练习三、(2019·眉山仁寿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多选)如图所示,用与竖直方向成θ角(θ<45°)的轻绳a 和与水平方向成2θ角的轻绳b 拉一个小球,这时轻绳b 的拉力为T 1;现保持小球位置不动,使轻绳b 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转过θ角,轻绳b 的拉力变为T 2;再转过θ角,轻绳b 的拉力变为T 3.则( )A .T 1=T 3>T 2B .T 1=T 3<T 2C .轻绳a 的拉力增大D .轻绳a 的拉力减小练习四、如图7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的柱状物体A ,A 的左端紧靠竖直墙,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已知A的圆半径为球B的半径的3倍,球B所受的重力为G。
《平衡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新课导入:以一组图片和一组视频开始导入 新课,设疑,并引出物体的平衡是有区别的
新课教学:1.平衡的分类;重心高度的变化 与平衡分类的关系 2.物体倾倒的原因; 3.稳度(物体的稳定程度)
实例分析:分析三个与平衡的稳定性知识相关的实例
5
学习小组教具展示
课后思考 下面就本节课的前后作一个反思总结。 1.教学设计反思: 《平衡的稳定性》是一节选学课,主要的目的 是让学生知道三类平衡,了解体会稳定平衡中增加稳度在实际生活 中的重要意义。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生感知、探讨、展示的过程体验, 所以,在课前导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预习新知外,还特地让各个 学习小组根据课前预习,大胆地联系实际生活,用该节知识自制简 易小教具,上课时各组代表展示制作成果,并用所学知识简单介绍 其制作原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白板课件结合 PPT 动画展示、演 示实验、实例分析和展示教具等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 识,增加其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总体的设计思路清晰,易于实施, 体现新课改教学大纲的思想。 2.教学过程反思:新课引入环节比较好, “情景设疑、视频分析 引入”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求知欲,并且使得“平衡 是有区别的”的引入自然,易于接受。不足的地方是侧重点不明确, 新课教学环节花过多时间在“平衡的分类” ,在本节知识中,概念性 的教学不应花过多的时间,而应该侧重于学生感知、探讨、展示的 过程体验,如演示实验、实例分析和展示教具等。另外,教学的各 个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 3.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反思:教学内容设计上存在不足,侧重 点不明确导致了时间分配出现问题,以至于后面几个环节都很匆忙, 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前面概念性的教学 应该简洁扼要。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语言的连贯性欠佳,以至 于听者不能舒畅的领会表达内容,这多少会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 今后教学应特别注意。 总体来说, 本节课目标基本实现,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 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思路。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较多瑕疵,经过改 进,本节课可以更加成功,值得本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总结和提高。 专 家 点 评
2019版步步高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章末检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

章末检测试卷(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其中1~8为单选题,9~12为多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如图1所示,一幼儿园小朋友在水平桌面上将三个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成功叠放在一起,受到老师的表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A.石块b对a的支持力与a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石块b对a的支持力一定等于a受到的重力C.石块c受到水平桌面向左的摩擦力D.石块c对b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上答案 D解析石块b对a的支持力与其对a的静摩擦力的合力,跟a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故A、B错误;以三石块作为整体研究,则石块c不会受到水平桌面的摩擦力,故C错误;选取a、b作为整体研究,根据平衡条件,则石块c对b的作用力与a、b整体的重力平衡,则石块c 对b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上,故D正确.2.如图2所示,一重为10N的球固定在支杆AB的上端,今用一段绳子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已知绳的拉力为7.5N,则AB杆对球的作用力()图2A.大小为7.5NB.大小为10NC.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右下方D.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左上方答案 D解析 小球受力如图所示,则F 2sin α=G ,F 2cos α=F 1,tan α=G F 1=43,α=53°,F 2=G sin α=100.8N =12.5N.3.如图3所示,自动卸货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车厢在液压机的作用下,倾角θ缓慢增大,货物m 相对车厢仍然静止,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 .货物对车厢的压力变大B .货物受到的摩擦力变大C .地面对车的摩擦力变小D .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变小 答案 B解析 货物处于平衡状态,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mg sin θ=f ,N =mg cos θ,θ增大时,f 增大,N 减小;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货物对车厢的压力也就减小,A 错误,B 正确;对货车整体受力分析,只受重力与支持力,不受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支持力不变,C 、D 错误.4.如图4所示,用完全相同的轻弹簧A 、B 、C 将两个相同的小球连接并悬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弹簧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弹簧C 水平,则弹簧A 、C 的伸长量之比为( )图4A.3∶4B .4∶ 3C.1∶2 D.2∶1答案 D解析将两球和弹簧B看成一个整体,整体受到总重力G、弹簧A和C的拉力,如图,设弹簧A、C的拉力分别为F1和F2.由平衡条件得知,F2和G的合力与F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得:F2=F1sin30°=0.5F1.根据胡克定律得:F=kx,k相同,则弹簧A、C的伸长量之比等于两弹簧拉力之比,即有x A∶x C=F1∶F2=2∶1.5.如图5所示,一轻绳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的O点,另一端与轻滑轮M相连,另一轻绳绕过滑轮悬挂一重力为G的物体,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其另一端固定于另一竖直墙上的Q点,且此绳的QM段与竖直方向夹角为60°,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5A.绳OM上的拉力大小为3GB.绳OM上的拉力大小为GC.图中α角的大小为60°D.图中α角的大小为45°答案 A6.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被水平力F紧压在倾角为θ=60°的墙角上静止.则关于木块的受力情况、墙面对木块的作用力(压力与摩擦力的合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图6 A.墙面对木块一定有压力B.墙面对木块一定有摩擦力C.墙面对木块的作用力大小为3 2FD.墙面对木块的作用力大小为F2+(mg)2答案 C解析对木块受力分析,受推力、重力,若没有支持力就没有摩擦力,木块不可能平衡,故一定有支持力,同理有静摩擦力,故A、B正确;墙面对木块的作用力(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与重力、推力的合力是平衡关系,重力和推力的合力为F2+(mg)2,故墙面对木块的作用力为F2+(mg)2,C错误,D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C.7.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作用力F处于静止状态,如图7所示.保持作用力F大小不变,将其沿逆时针方向缓缓转过180°,物体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物体对地面的正压力N和地面给物体的摩擦力f的变化是()图7A.N先变小后变大,f不变B.N不变,f先变小后变大C.N、f都是先变大后变小D.N、f都是先变小后变大答案 D解析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先增大后减小.水平方向上,F cosθ-f=0,f=F cosθ;竖直方向上,N+F sinθ-mg=0,N=mg-F sinθ.故随θ变化,f、N都是先变小后变大.8.如图8所示,滑块A置于水平地面上,滑块B在一水平力作用下紧靠滑块A(A、B接触面竖直),此时A恰好不滑动,B刚好不下滑.已知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与B的质量之比为()图8A.1μ1μ2B.1-μ1μ2μ1μ2C.1+μ1μ2μ1μ2D.2+μ1μ2μ1μ2答案 B解析 对物体A 、B 整体在水平方向上有F =μ2(m A +m B )g ;对物体B 在竖直方向上有μ1F =m B g ;联立解得:m A m B =1-μ1μ2μ1μ2,选项B 正确.9.物体C 置于水平地面上,A 、B 由轻绳通过固定在C 上的光滑定滑轮相连,C 的上表面水平,连接B 的轻绳水平,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9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A .B 与C 之间的接触面一定是粗糙的 B .B 与C 之间的接触面可以是光滑的 C .C 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一定是粗糙的D .C 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可以是光滑的 答案 AD解析 先对物体A 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拉力,由于A 保持静止状态,故拉力等于重力;再对B 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向左的拉力和向右的静摩擦力,故B 与C 间一定有摩擦力,接触面一定粗糙,故A 正确,B 错误;对整体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不受摩擦力,即C 与地面间没有摩擦力,故C 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可能是光滑的,也可能是粗糙的,故C 错误,D 正确.10.如图10所示,物体P 静止于固定的斜面上,P 的上表面水平,现把物体Q 轻轻地叠放在P 上,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则( )图10A .P 向下滑动B.P静止不动C.P所受的合外力增大D.P与斜面间的静摩擦力增大答案BD解析物体P静止于斜面上,则mg sinθ≤μmg cosθ,把物体Q轻轻地叠放在P上时,P、Q 整体质量增加,相对斜面仍然满足m′g sinθ≤μm′g cosθ,故P静止不动,所受的合外力为零,A、C错误,B正确;P所受的合外力为零,P与斜面间的静摩擦力增大为m′g sinθ,D正确.11.如图11所示,一倾角为45°的斜面固定于竖直墙上,为使一光滑的铁球静止,需加一水平力F,且力F通过球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1A.球一定受墙的弹力且水平向左B.球可能不受墙的弹力C.球一定受斜面的弹力且垂直斜面向上D.球可能不受斜面的弹力答案BC解析力F大小合适时,球可以静止在斜面上,当力F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墙才对球有水平向左的弹力,故A错误,B正确;而斜面对球必须有垂直斜面向上的弹力才能使球不下落,故C正确,D错误.12.如图12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它跟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恒定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物体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图12。
高中物理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这一主要学习共点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及其简单应用,属于力学的基本内容。
其中平衡条件的理解与运用是本章的重点。
这一章以前三章学习的基本知识为基础(特别是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学习物体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平衡态。
前两节学习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掌握力的平衡条件(不涉及转动问题);三四两节研究物体的转动平衡问题,学习力矩的概念,掌握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通过最后一节对物体的平衡状态进一步学习,知道物体平衡有稳定和不稳定之分。
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对学好本章很有好处。
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要求】1.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
【知识要点】一.共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力称之为共点力。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该物体则处于平衡状态。
注意:(1)正确理解“保持”两字。
例如竖直上抛的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虽然速度为零,但这个状态不能保持,故不属于平衡状态。
(2)正确理解“一个”两字。
只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才有平衡的可能,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是不可能平衡的。
比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尽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由于它们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故达到平衡是不可能的。
三.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例:(1)两个力互相平衡,则必须是两力的大小_____、方向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_上。
(2)三个力互相平衡,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大小______、方向______、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特点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在把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必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4.
5.
明确研究对象(物体或结点) 受力分析(作出示意图) 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态(能不能用共点力 的平衡条件解题) 选择适当方法(合成、分解、正交分解), 运用平衡条件列出平衡方程 解方程
2 2N
多力平衡时,常用正交分解法 列出平衡方程:Fx=0 , Fy=0
例题2
X方向:
f + F1 cos θ = G sin θ
x y N f F1 G θ=60°
y方向:
N = F1 sin θ + G cos θ
改题:若已知μ,求物 体的加速度大小。
三、应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条件解题的一般步骤
FN F静 G
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和第三个力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合力为零
P72 例题1 注意总结解题步骤 思考其它解题方法
可合可分
3、物体在多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平衡 任意一个力与其余所有力的合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总合力为零)
曾做过的练习:有一组共点力的合力为零,将其中一个大小 为2N的力的方向改变90°,那第这组共点力的合力为多少?
第四章 物体的平、平衡状态 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 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 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加速度为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FN FT F静
FT
G
• G 匀速下滑
G
FN
N2 N1
f G
非共点力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平衡条件: F合=0 1、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平衡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平衡
各种性质的力和物体的平衡(教案)

各种性质的力和物体的平衡(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各种性质的力和物体的平衡。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力的作用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讲解物体平衡的概念。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物体平衡的原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性质的力和物体平衡的现象。
教学步骤:1. 引入力的概念,讲解力的作用。
2. 讲解物体平衡的概念,介绍平衡状态的特点。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性质的力在物体平衡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物体平衡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各种性质的力和物体平衡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重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介绍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体验重力的存在和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介绍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进行实验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体验重力的存在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实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重力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第三章:摩擦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介绍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介绍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进行实验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020-2021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章 第1节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 课后练习

1.(多选)下列物体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A.静止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B.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C.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D.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刚开始下落的瞬间解析:选AC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则该物体必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从运动状态来说,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加速度为零;从受力情况来说,合外力为零。
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为零,并不等同于这个物体保持静止,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它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变化,在下一个瞬间就不是静止的了,所以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要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加速度判断,而不能认为物体某一时刻速度为零,就是处于平衡状态,本题的正确选项应为A、C。
2.质量为m的长方形木块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方向应该是()A.沿斜面向下B.垂直于斜面向上C.沿斜面向上D.竖直向上解析:选D木块受重力、支持力及摩擦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故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一定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竖直向上,故选D。
3.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列几组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的是()A.5 N、7 N、8 N B.5 N、2 N、3 NC.1 N、5 N、10 N D.10 N、10 N、10 N解析:选C三力合成,若前两个力的合力可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以使这三个力合力为零,只要使其第三个力在其他两个力合力范围内,就可能使合力为零,即第三个力F3满足:|F1-F2|≤F3≤F1+F2。
分析选项A、B、C、D各组力中前两个力合力范围,只有C中的三个力不满足上述关系,即选项C中的三个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
4.“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正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是《红楼梦》中咏风筝的诗,会放风筝的人,可使风筝静止在空中,以下四幅图中AB代表风筝截面,OL代表风筝线,风向水平,风筝重力不可忽略,风筝可能静止的是()解析:选B风筝受到的风力应是垂直于风筝面向上的。
版步步高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课件: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2

典题1 如图9所示,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
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半圆球B,整个装
置处于平衡状态.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m和M,半圆球B
与柱状物体A半径均为R,半圆球B的球心到水平地面的竖
直距离为 2 R,重力加速度为g.求:
图9
(1)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把A、B看成一个系统,对其运用整体法,该系统在竖直方向上
2.极值问题 (1)问题界定:物体平衡的极值问题,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涉及力的 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 (2)分析方法 ①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出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 求极值或者根据物理临界条件求极值. ②图解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画出平行四边形或者 矢量三角形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或最小值.
所示,F1是对OA绳的拉力,F2是对OB绳的拉力.由于 OA方向不变,当OB向上转动,转到与OA绳方向垂直
时,OB上的拉力最小,故OB上的张力先变小后变大.
1234
解析 答案
2.(动态平衡问题)如图6所示,电灯悬挂于两墙之间,更换水平绳OA方向
使A点向上移动而保持O点的位置不变,则A点向上示,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 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为轴,将木板从 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 D.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
20 3
3
N≤F≤403
3
N
图4
解析 答案
方法总结
解决临界极值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求解平衡中的临界问题和极值问题时,首先要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 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出平衡的临界点和极值点. 2.临界条件必须在变化中去寻找,不能停留在一个状态来研究临界问 题,而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并依此做出科学的 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
第四章 第三节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第四章第三节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在力学中,平衡是指物体所处的状态,使得它们保持不动或者匀速运动的能力。
而当物体是通过一个固定的转动轴转动时,平衡的问题则更为复杂。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问题,并探讨该问题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技巧。
1、重心和质量中心在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时,需要先了解两个概念,分别是重心和质量中心。
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所受重力的合力所在的点,而质量中心则指物体所有质点的质心。
因此,在讨论平衡问题时,这两个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个平面内的物体上,当它们绕固定转动轴旋转时,它们的重心和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
若重心和转轴的连线过转轴,那么重心和质量中心将重合,物体将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2、角动量和力矩在讨论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时,还需要考虑角动量和力矩。
角动量是指物体的旋转惯量与角速度的乘积,而力矩则是指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旋转效应,宇宙中的许多运动都遵循这些定律。
对于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问题,我们需要探讨一个重要的概念——力臂。
力臂指力线与转动轴之间的垂线距离,它对物体的平衡状态影响极大。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使得物体沿转动轴旋转,那么该力在物体上产生的力臂就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当力臂较大时,物体的平衡状态会更加不稳定。
3、一些实例分析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如果一个长条形物体的重心恰好位于固定转动轴上,那么它将保持平衡状态。
如果重心偏离转轴,物体将出现倾斜现象。
另一种情况是杠杆的平衡问题,即通过杠杆来平衡两个物体的重量。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准确测量实验中物体的质量和测量距离,才能计算出适当的力臂,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4、总结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问题,需要掌握重心与质量中心,角动量和力矩等概念,并考虑作用力在物体上的力臂。
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还需要充分理解各种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出色的成果。
各种性质的力和物体的平衡(教案)

各种性质的力和物体的平衡(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和物体平衡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力和物体平衡的存在。
教学内容:1. 介绍力的概念,包括力的定义、单位、方向等。
2. 介绍物体平衡的概念,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和物体平衡的例子,如走路、举重等。
2.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悬挂重物,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和物体平衡的状态。
作业:1. 让学生举例说明力和物体平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力的作用和物体平衡的关系。
第二章:重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方向和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重力的概念,包括重力的定义、作用对象、方向等。
2. 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活动:1. 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如悬挂物体,观察其下垂的方向。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作业:1.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重力的作用和物体平衡的关系。
第三章:摩擦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包括摩擦力的定义、作用对象、方向等。
2.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活动:1. 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作用,如推动物体在地面上运动。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摩擦力的作用和物体平衡的关系。
作业:1. 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摩擦力的作用和物体平衡的关系。
第四章:弹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弹力的方向和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弹力的概念,包括弹力的定义、作用对象、方向等。
2. 介绍弹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活动:1. 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弹力的作用,如拉伸弹簧。
大班科学教案平衡

大班科学教案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的第四章《平衡》。
本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平衡的定义、平衡的判断方法、物体的重心、平衡的破坏与恢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的平衡状态。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影响平衡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衡的概念、平衡的判断方法、物体的重心。
难点:平衡的破坏与恢复、影响平衡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尺、小球、棍子、塑料盘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球、一张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着小球,尝试保持小球的平衡状态,感受平衡的概念。
2. 讲解平衡的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平衡的定义,能够判断物体的平衡状态。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影响平衡的因素,如物体的重量、重心位置等。
4. 讲解平衡的判断方法: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平衡的判断方法,能够准确判断物体的平衡状态。
5.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6. 平衡的破坏与恢复: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平衡的破坏与恢复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平衡的概念平衡的判断方法影响平衡的因素平衡的破坏与恢复七、作业设计1. 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平衡,并说明原因:(1)一个塑料盘上放着一个鸡蛋。
(2)一个塑料盘上放着一个鸡蛋和一个小球。
答案:(1)平衡,因为鸡蛋的重心在塑料盘的中心。
(2)不平衡,因为鸡蛋和小球的重心不在塑料盘的中心。
2. 分析下列物体的平衡状态,并说明影响平衡的因素:(1)一个棍子的一端放一个小球。
(2)一个棍子的一端放一个小球,另一端放一个重物。
答案:(1)平衡,因为小球的重心在棍子的中心。
(2)平衡,因为小球和重物的重心在棍子的中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平衡”。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平衡的概念,了解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使物体保持平衡;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平衡点。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使物体保持平衡,并找出不同形状物体的平衡点。
3. 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使物体保持平衡。
难点:找出不同形状物体的平衡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木、积木、塑料杯、小球、尺子、磁铁。
学具:每组一套平衡木、积木、塑料杯、小球、尺子、磁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平衡木,邀请两名幼儿在平衡木上行走。
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如何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
2. 讲解平衡概念(10分钟)(1)教师通过平衡木实例,引导幼儿理解平衡的概念。
(2)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哪些物体保持平衡的例子?”3. 探索平衡方法(10分钟)(1)教师发放教具,引导幼儿尝试使积木、塑料杯、小球等物体保持平衡。
(2)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平衡方法。
4. 寻找物体平衡点(10分钟)(1)教师发放尺子和磁铁,引导幼儿用尺子测量积木、塑料杯等物体的平衡点。
(2)幼儿分组操作,记录平衡点位置。
5. 随堂练习(10分钟)(1)判断哪些物体能够保持平衡,哪些不能。
(2)找出不同形状物体的平衡点。
六、板书设计1. 平衡的概念2. 平衡的方法3. 不同形状物体的平衡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家里找到一个物体,尝试使它保持平衡。
(2)观察并记录这个物体的平衡点位置。
2. 答案:(1)物体:筷子(2)平衡点:筷子中间位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幼儿掌握了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方法,但部分幼儿在寻找物体平衡点时仍存在一定难度。
大班科学教案《平衡》

大班科学教案《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力和运动》第三节《平衡》。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平衡的概念;探索不同物体的平衡点;学习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平衡装置;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影响平衡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理解平衡的概念,知道影响物体平衡的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影响平衡的因素。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探索不同物体的平衡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木、积木、磁铁、小球、尺子、绳子等。
学具:彩纸、剪刀、胶棒、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平衡木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平衡木上磁铁的移动,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平衡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理解平衡的概念,并引导幼儿思考影响平衡的因素。
3. 探索不同物体的平衡点(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积木、磁铁、小球等材料,探索不同物体的平衡点。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4. 制作平衡装置(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彩纸、剪刀、胶棒等材料制作平衡装置。
幼儿动手操作,制作属于自己的平衡装置。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解决平衡问题。
幼儿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衡2. 内容:平衡的概念影响平衡的因素制作平衡装置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制作一个平衡装置,并记录下你发现的平衡点。
请思考:如何使你的平衡装置保持平衡?2. 答案: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材料,如彩纸、积木等,通过折叠、拼接等方式制作。
平衡点的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下物体的平衡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与幼儿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提高幼儿对平衡的认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平衡》

大班科学活动优质教案《平衡》一、教学内容《平衡》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主题,主要围绕物理科学中的平衡原理展开。
教学内容取自教材《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第四章《力和运动》第三节《平衡与倾斜》。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平衡的概念,探索不同物体的平衡点,感受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认识到平衡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平衡的概念,探索不同物体的平衡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木、不倒翁、天平、积木、小球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玩平衡木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平衡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平衡木、不倒翁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它们保持平衡的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使用积木、小球等物品探索平衡点。
4. 课堂小结(5分钟)5. 创作环节(10分钟)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利用画纸、彩笔等学具,创作一幅关于平衡的画。
6. 展示与分享(5分钟)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教师对每组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合作、分享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平衡》2. 内容:平衡的概念平衡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结果及创作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
鼓励幼儿尝试用身边的物品制作平衡玩具,进一步探索平衡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趣味性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指导性5. 创作环节的启发性和操作性6.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拓展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理解平衡的概念:平衡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教学探索与思考必修一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教学探索与思考根据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我校高一年级从去年开始使用新编高中物理教材。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一些做法,积累了一些想法。
在此代表我校高一年级物理备课组的全体教师,对此做一总结。
有经验也有不足,以期与全市各地教学同仁共同探讨。
一、新、老教材结构安排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感觉到新编物理教材虽然在教材结构与教学内容上基本上仍保持了原来的物理教材(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以下简称老教材)的大的框架结构,但新编物理教材对教材的结构还是作了一定的调整。
有些内容被删除了,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对教学内容在章节的安排作了适当的调整。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新、老教材的教学安排结构示意图。
老教材的教学安排结构示意图如下:第一部分:光学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热学新编物理教材的教学安排结构如下:从上面的新、老教材的章节结构示意图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新编物理教材把光学和热学这两部分知识安排到高二,而只安排了力学一部分知识。
这样的安排是按照新的课程计划制定的。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高一物理,全体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每周2课时,从高二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别选择学习Ⅰ类物理课和Ⅱ类物理课,选Ⅰ类物理课的学生,高二物理每周2.5课时(上学期每周3课时,下学期每周2课时)。
选Ⅱ类物理课的学生,高二物理每周4.5课时(上学期每周5课时,下学期每周4课时)。
第二,新编物理教材把老教材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动力学的基本问题》和《匀速圆周运动》这三章删除了。
同时增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三章。
把《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这一章中的“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物体的运动”等知识与《匀速圆周运动》这一章合并为新的一章《曲线运动》,把《动力学的基本问题》这一章中的“超重和失重”放到《牛顿运动定律》一章中,同时把这一章中的“物体的平衡”这一知识点单独列为一章来进行教学,把老教材第二册中与《机械波》连在一起的《机械振动》放到新教材的第一册。
朝阳区高一物理目标检测必修1参考答案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1节 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阅读指导】1.位置2.形状;大小;点;点;质点;理想化方法;理想模型3.可以;不能4.相对;参照物;参考系5.不同;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6.时刻;时间;时间;时刻7.s ;min ;h【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D 2.B 3.A 4.BCD5.D 6.BC★能力提升1.C 2.时刻;时间;5s ;1s 第2节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阅读指导】1.坐标系;位置坐标2.位移;初;末;21x x x ∆=-3.标量;算术法则;矢量;矢量法则【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AB 2.B 3.C 4.AD6.7m ;5m ;北偏东37°★能力提升1.C 2.C3.-80m ;100m4.以河中流水为参考系,则不论水速多大,救生圈对水总是静止的,因调转船头所用时间不计且船对水的速率不变,即船对落水后的救生圈的速率不变,船逆水上行阶段和顺流追赶阶段均以相同速率对落水后的救生圈匀速运动,又因这两阶段船对圈的位移大小相等,由匀速运动规律知,两阶段所用时间一定相等,即船公调转船头追上救生圈所用时间是10 min 。
第3节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阅读指导】1.速度;;矢量;米/秒;m/s ;km/h 和cm/s 2121x x x v t t t -∆==∆-2.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矢量;位移的方向v 3.瞬时速度;矢量;瞬时速率;速率4.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BC 2.A 3.A 4.C 5.C6.12.5 m/s ;15 m/s★能力提升1.B 2.D3.103.664.30 km 5.9 km ;7.5 km第4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阅读指导】1.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v a t ∆=∆2.矢量;;v ∆3.沿x 轴正方向;沿x 轴负方向4.米每二次方秒;m/s 2【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A 2.D 3.B 4.B 5.BD 6.C7.匀加速直线;4;匀减速直线;-2;匀加速直线;-2;匀变速直线;-28.0.9m/s 2★能力提升1.AC 2.C3.1:24.180 m/s 2;末速度方向5.2.25m/s 2第5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阅读指导】1.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2.;斜线;加速度;直线与t 轴所围成0t v v at =+3.(1)零;(2)匀加速直线;(3)25m/s ;(4)25m/s ;2.5m/s ;(5)匀速直线;(6)匀减速直线运动;(7)-25m/s ;-1.25m/s ;(8)0~10s 速度变化的快【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B 2.A 3.ACD 4.D 5.AD 6.BC7.①匀速直线运动;静止;②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能力提升1.D 2.BCD 3.CD 4.A5.(1)相同;3:1;(2)2;(3)8;8第6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阅读指导】1.2012x v t at =+2.;/2t v 02tv v +3.位移值;位移4.C ;AD ;B【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BCD 2.BC 3.D 4.ABCD 5.A6.A 7.ABD 8.AB9.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15;2000★能力提升1.D 2.AB 3.A 4.C5.24;-66.(1)由同地出发,但不同时;(2)匀速直线运动(3)2次(4)乌龟第7节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阅读指导】1.重力;静止;2.零;恒定;匀加速直线3.g ;重力加速度;竖直向下;相同;略有差别4.v =gt ;;212x gt =22v gx=5.(1)1:2:3:……:n ;(2)1:3:5:……:(2n -1);(3)1:4:9……n 2【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AD 2.D 3.BC 4.AC5.C6.20m★能力提升1.B 2.A 3.B 4.A 第8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阅读指导】1.(1)v t =v 0+at ;(2);(3);(4)2012x v t at =+2202t v v ax -=0/22tt v v v v +==2.(1)1∶2∶3∶…∶n(2)12∶22∶32∶…∶n 2(3)1∶3∶5∶…∶(2N -1)【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B 2.B 3.D 4.D 5.B 6.B7.4;48.30m★能力提升1.C 2.AC 3.ABD4.105m5.(1)-0.16m/s 2;(2)7.2m/s6.方案一:汽车以m/s 2的加速度加速通过;0.6a ≥方案二:汽车以m/s 2的加速度减速停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提高测试
1. 如图4-8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在质量为M 的木板上滑行,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1μ,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木板一直静止,那么木板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 )
A .Mg 1μ
B.mg 2μ C .g M m )(1+μ D.mg Mg 21μμ+
2.物体在几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稳状态,当其中的一个力撤掉后(其它的几个力不变)物体的运动情形( ) A .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 .一定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C .可能做匀速运动
D .可能做曲线运动
3.如图4-9所示,木块在斜面B 上匀速下滑时,B 相对地面静止,则B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
A .无
B .有,向左
C .有,向右
D .有,方向无法确定
4.如图4-10所示,A 在沿斜面向上的推力F 作用下静止,下面有关A 和斜面之间的静摩擦力f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f 的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B . f 的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图4-8
图4-
10
图4-9
C . f 的大小可能为零
D . f 的大小可能等于推力F
5.一木块恰好能沿倾角为α的固定在地面的斜面匀速下滑,木块与斜面之间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
6.质量为m 的木块恰好能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现在用平行斜面向上的力将该木块匀速推上斜面,所需推力大小为______________.
7.两物体质量均为m =1 kg ,它们之间用细线相连,下面物体又用同样细线连接在地面上,已知细线能够承担的
最大拉力是20 N ,现用力F 竖直向上提起两物体,如图4-11所示.为保持两物体平稳,两细线均伸直且不被拉断,拉力F 大小的范畴应是______________.(g 取10 m/s 2)
8.一根质量可忽略不计的轻弹簧下端挂一物体,当物体静止不动时,弹簧伸长了10 cm ,将该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用该弹簧沿水平方向拉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滑动,现在弹簧伸长了2 cm ,求物体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9.如图4-12所示,A 、B 是两块相同的平均长方形砖块,质量为M ,长度L ,叠放在一起,且A 相关于B 的右端伸出L 4
1
;B 砖放在水平桌面上,砖的端面与桌边平行.求
(1)为了保持两砖都不翻倒,B 伸出桌边的最大长度X .
图4-11
(2)砖B对桌面的压力大小.
图4-12
10.重35 N的物体恰好能沿倾角为370的固定斜面匀速下滑,若用水平推力F将该物体匀速推上斜面,水平推力F应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