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简介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是秦始皇,但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不止秦始皇一个,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除了秦始皇还有谁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简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简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自秦始皇登基称帝后,皇帝的数量可谓多不胜数。在众多皇帝中,具有开创性的秦始皇被尊称为“千古一帝”。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李贽在对秦始皇的评价中写道:“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在笔者看来,千古一帝”的称谓和“民族英雄”的称谓一样是一种世俗称谓,即为后世所认可,并对后世有重大正面影响的千古帝王,但并不是官方御用文人所界定的。那么,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除了秦始皇之外,还有哪些皇帝可以被授予“千古一帝”的称号呢?在笔者看来,汉武帝的功绩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正如班固形容他的那四个字——雄才大略。而且,后人经常是将秦始皇和汉武帝并列,统称为秦皇汉武,这无疑是肯定了汉武帝的巨大历史贡献。

总的来说,笔者将其历史功绩归为以下四点:政治上:削藩平乱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政治大一统。思想上: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北部边患。疆域上: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隋文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此外,虽然在国内史学家来说,隋文帝的名气不如秦始皇汉武帝,但是在西方史学界,隋文帝从大乱到大治的功绩甚至超过了秦始皇。

对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将相地分析与认识

对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将相地分析与认识

对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将相的分析与认识*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君主和名将贤相。这些君主和将相的政绩有的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相连;有的同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共生;有的同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与巩固同步,而大多数是兼而有之。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杰出帝王将相的主要政绩归纳

1.秦始皇:创建统一王朝;专制集权制度;巩固多民族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焚书坑儒暴政。

2.汉高祖:参加起义建西汉;与民休息促发展;和亲匈奴边关睦;分封诸王坏集权。

3.文帝、景帝:继承高祖搞休养,减轻田租节俭倡;刑罚减轻形势缓,武帝强盛应不难。

4.汉武帝:改革官制皇权强,颁布推恩王国殃;卫霍出兵胜匈奴,西域西南管理强;改革币制行五铢,盐铁官营收中央;开凿六辅和白渠,治理黄河生产忙;三韩使臣来晋见,日本随之通于汉;张骞西域去“凿空”,陆上“丝绸之路”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思想控制大一统;“太空历”法官学立,史哲汉赋创作忙。

5.汉光武帝:参加农民起义,建立东汉政权;实行宽舒政策,形成中兴局面;会见倭奴使臣,赐之汉室金印。

6.汉明帝:王景治理黄河,西域寻求佛法。

7.曹操:善于用人挟献帝,实行屯田得发展;官渡之战战术高,统一北方大贡献;骄傲赤壁遭败绩,转重北方农桑田;军事政治才能高,建安文学大代表。

8.诸葛亮:卧龙隆中对策献,运筹帷幄赤壁战;助备取得荆益州,三分天下功绩显;减轻赋税奖农耕,民族关系也改善;西南得到大发展,北伐多次未实现;辅佐蜀汉几十年,封建丞相大典范。

9.唐太宗:建唐统一功劳大,玄武门前搞政变;总结教训能任人,勇于纳谏臣敢言;统治政策调整好,四大制度较健全;封建经济得发展,巩固中央与集权;民族政策很开明,设置安西搞和亲;天竺学习熬糖法,玄奘印度取佛经;日本多次遣唐使,太宗皇帝都接见;社会稳定经济增,国力强盛谓“贞观”。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六篇)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六篇)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

汉武帝塑像

从“攘夷辟境”方面讲,汉武帝不仅制止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平定了南越、东越、西南夷,臣服了西城三十六国,而且打败了从商代起就威胁着北方的匈奴,导致宣元时期匈奴臣服于汉,开拓的疆土当然是历史上任何帝王都无法与他相比。从“崇演礼学方面讲,汉武帝制礼作乐,像以前一切帝王一样祭天、祭祖宗、名山大川;他之前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去过一次,他却封禅六次,以告成功于天;又在甘泉祭三一,在汾阴祭后土;他之前郊祀不用乐舞,他用了乐舞等等,都表明“崇演礼学”超过了以往的帝王。

从“制度文章”方面看,汉武帝尊儒术而悉延百端;发展乐府歌诗,订立采诗夜诵收集民歌的制度;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监察制度、设立内朝、改革军制、设置官营农业、盐铁官营等等;他在实行德治的同时,又重视法治;他重视知识分子,在哲学、文学、史学以至天文历法诸方面的成就都闻名后世。这说明在“制度文章”方面也超越了以前的帝王。

总之,汉武帝是位既吸收了以前帝王的长处,又超越以前帝王的皇帝。他文治、武功俱佳,是位在事业上超越以前帝王功绩卓著的皇帝。应劭说他“冠于百王”就反映了他应具有的崇高的历史地位。同时,这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二)

从应劭称赞汉武帝“冠于百王”之后,后来称汉武帝对整个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不断出现。如曹植赞汉武帝说:“世宗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从赞扬武帝“功越百王”来看,其意与应劭类似。到了明代,李资评价武帝说: 孝武绍(继)黄帝以增廓,皆千古大圣,不可轻议。孝武乃大有为之圣人也。当其时拓地几二万余里,视汉高所遣不啻倍之。……有为之功业已大矣。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的调动。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并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历史教学任务除了让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为什么”以外,还得培养学生初步的唯物史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向教学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已经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下面是我通过学习和初步实施高效课堂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以求共勉。

一、充分备课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历史课的高效课堂要真正使课堂效率,教师设计好高效课堂的学案是关键。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备课之前先看教参,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些欠妥。教参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教学中需要参考的内容,不能形成我们个性的、实用的教案,更不能把教参上的内容照搬下来就成了教案。应该静下心来,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地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人认为课文就那几句话、几个段落,要学什么内容,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有好多问题自己还没有弄懂,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了,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甚至疑点问题是怎样确定的?本课需要设计怎样的教学目标等等。历史课是知识性、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会别人,必须首先自己弄明白。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毕业论文)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追求有效性一直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夯实双基,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应该注意的环节。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吃透课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备课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来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认同历史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听课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你,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得让

《汉武帝的评价》课件

《汉武帝的评价》课件
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疆拓土
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等人北击 匈奴,开拓西域,扩大了中国的疆 域,对后世的国防安全产生了重要 影响。
修筑长城
汉武帝时期修筑的长城,对于防御 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障丝绸之 路的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文化影响
推崇儒学教育
汉武帝推崇儒学,设立太学和郡 国县学,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 ,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
功过难以定论
由于汉武帝的功过相间,不同人对他的评价存在较大分歧。有人认为他
是一代英主,开创了盛世局面;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暴君,给国家和人
民带来了灾难。
02
历史局限性
评价汉武帝时应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汉武帝的许多政
策和行为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
当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和人性的弱点。
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进民族融合
汉武帝时期推行“移民实边”等 政策,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 交流和融合,对后世的民族关系
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动文化交流
汉武帝时期与西域各国进行文化 交流,引进了外来文化和技术,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对后世
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5
结论
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01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杰出君主,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 施,使国家经济、军事和文化实 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中历史高效的教与学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中历史高效的教与学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中历史高效的教与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化,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老师应

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传

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方法时代化、趣味性、多元化,优化历史课堂,促进学

生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高效教与学

前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每位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落后

的教学模式,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现改变和创新,真正推动素质教育

下高效课堂的构建。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更好地展开教学,引领学

生高效学习,实现高中历史课堂中高效的教与学呢?本文就新课程理念背景下,

如何实现高中历史高校的教育学展开讨论?

一、提升教师素养,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背景下,老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知识

的接收者,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不利于老师高效的教学。在新

课程理念背景下,老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学习

新课程理念,并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课前精心备课,做好课堂准备

备课是一节课展开的关键,更是基础,为了实现高中历史课堂高效的教与学,老

师必须精心备课,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确定三维教学

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例如:在《秦朝大一统格局的建立》的备课环节中,首

先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汉朝经历的确切时间,掌握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

统局面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措施,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2014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2014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2013-2014学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就其

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不具进步意义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C.修筑万里长城

D.焚书坑儒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宣政院

C.设置驻疆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

3.我国古代各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其中古典小说创作高峰出现在

A.汉代

B.唐代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逐步加深的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先后顺序是

①《马关条约》②《南京条约》③《辛丑条约》

A. 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5.右图是一艘根据原船复制的游船,停泊在浙江嘉

兴南湖公园供人们参观和瞻仰,与此相关的解说

词中,最符合史实的一组关键词是

A.党的诞生,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C.革命胜利,举国欢庆

6.井冈山会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支

队伍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周恩来

B.周恩来、朱德

C.朱德、陈毅

D.毛泽东、朱德

7.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

A.甲午战争后

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共同愿望。我国政府现在的对台方针是

浅谈汉武帝历史功绩

浅谈汉武帝历史功绩

信 息技术 的发展 ,带来 了学 习方 式 和谐 思想政 治课教 学的整合 ,使学 生的学 习 度增 加 ,但有些课 堂成 了教师展 示制作
空 间变得广 阔无垠 ,学生的知识 视野和 课件 水平的舞 台 , 了教师 的“ 角戏 ” 成 独 ,
追求 ,只要每一位 思想政治教 师冷 静思
时间 的皇 帝 , 他设 立 中朝 , 削弱相 权 ; 实
第一 , 他在位 时期 , 中央集权 制度进 主 父偃 的 “ 恩令 ”主 旨是 “ ” “ 推 , 孝 或 孝
第二 , 汉武帝连续发动战争消耗 了大 划制 度 , 揽人 才 , 革 内政 , 立 币制 招 改 建
量财 富, 府库积 蓄都 已用尽。因此 , 他打破

断摆脱 老师引导 、 争取独 立学 习的过程 。 教学手段和教学 目的的和谐 而应 用计 算机 多媒体 ,就 是尽可 能地让
参考文献 : [ ] 中思想 政治课 程标 准 . 民教 1高 人 [] 2 浅谈 电教媒体在思想政 治课 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 程的整合 , 是为教学 目
军 ; 一货 币, 统 发行五铢钱 ; 均输平 准 : 罢 子桑弘羊主持财政。 这些人凭借强大的专 度提供 了一套相 当稳定而 成熟 的模 型和
黜百家 , 尊儒 术 , 立太学。从政治 、 独 建 军 制政 权 , 推行统 一货 币的措施 , 稳定 农业 范式。

李世民活动策划方案

李世民活动策划方案

李世民活动策划方案

李世民活动策划方案

1. 活动概述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其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向公众普及李世民的历史和功绩,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 活动目标

-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众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同;

- 促进国民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 提升旅游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繁荣;

-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3. 活动内容和形式

- 学术研讨会:邀请历史学家、研究李世民时期的专家学者等,就李世民的历史地位、政绩和影响等话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

- 纪念展览:展示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历史文物、石刻和各种收

藏品,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和展览内容,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李世民的历史。

- 公众演讲:邀请知名的历史学家、作家等人物,就李世民和

他的时代进行讲座,普及李世民的历史知识,引导公众正确了解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 演艺晚会:组织专业的演艺团队,表演以李世民为题材的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形式的演出,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向观众展现李世民的生平和功绩。

- 纪念活动游行:组织民众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游行,游行队

伍由学生、军人、历史爱好者、艺术团队等组成,通过集体表演、悬挂横幅和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李世民的功绩和历史地位。

4. 活动地点选择

- 李世民的陵墓:可在李世民的陵墓周边设置展览馆和活动场地,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 博物馆:可在当地博物馆举办李世民的纪念展览,并在博物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历

史的推动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学生通过

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来培养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现结合

自身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当地的环境中去考察,要历史地看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简单地给历史人物

做一个定论。我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就是这个道理,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

人物会采取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的评价是不客观的。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

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

1.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

2.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

3.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要以历史背景、时

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比如说,在阶级社会,评价历史人物就要特别

注意人物的阶级特性。毛泽东说过: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

汉武帝的历史

汉武帝的历史

汉武帝的历史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中国的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

探讨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他的一系列举措。

一、汉武帝的背景与上位

汉武帝,姓刘,名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他出生于汉高祖刘邦的

次子刘如意的家族,原本并不是继承皇位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在那

个动荡的时代,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运筹帷幄,最终登上

了皇帝的宝座。

二、汉武帝的政治手段与改革

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推

动国家的发展。首先,他大力实施选拔人才的制度,建立了举孝廉和

择郎中等选拔机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官员。其次,汉武帝大

规模的进行土地整顿,打击地主豪强,分配土地给农民,提高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此外,他还积极推进教育事业,修建学校,培养人才,并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汉武帝的战争与征服

汉武帝在外交和军事方面也展示了出色的才能。他不仅建立了与匈

奴的和平关系,还通过多次战争,征服了南越、朝鲜半岛等地,并开

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

汉朝的实力和地位,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重要力量。

四、汉武帝的文化与艺术

汉武帝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大力支持文化繁荣,鼓励文人写作,并创设了太学,培养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还亲

自参与剧本创作和演出,推动了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同时,他还重

视工艺美术的发展,鼓励制作精美的器物与艺术品,为后世提供了宝

贵的艺术遗产。

五、汉武帝的贡献与影响

汉武帝的一系列举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政治改革

比较解析汉武帝与唐太宗谁的影响更大

比较解析汉武帝与唐太宗谁的影响更大

[键入文字]

比较解析汉武帝与唐太宗谁的影响更大

汉武帝与唐太宗谁的影响更大

人们总是喜欢把各朝各代的贤明君王作比较,比如对中国的影响力,历史地位等等。汉武帝是西汉杰出的帝王,唐太宗是唐朝杰出的帝王,那么汉武帝与唐太宗谁的影响力大呢?

汉武帝的主要功绩大多都是在开疆扩土方面,他征伐四方,平定内乱,多次打败匈奴,基本解决了自西汉建国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然后又派张骞出使西域,使西域臣服,丝绸之路由此而来。

而唐太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内的政治方面,他虚心纳谏,提倡以文来治理天下;他鼓励农桑,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从而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那么对比他们的影响,又是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呢?

在政治上,汉武帝将诸侯王的势力削弱,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他唯才是用,破格录用人才,不因随访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影响。唐太宗吸取了隋亡教训,他勤于政事,任用贤才;他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在经济上,前者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后者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而在军事上,汉武帝派兵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得匈奴再也没有与西汉对抗的能力。唐太宗在西域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在民族关系上,唐太宗为了促进唐蕃友好,把自己的女儿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汉武帝则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文化交流。他们在中国历时上有相通点也有各自的不同,但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关于汉武帝刘彻的故事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

1

中国帝王汉武帝的历史故事

中国帝王汉武帝的历史故事

中国帝王汉武帝的历史故事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他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

革和政策,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

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汉武帝的历史故事。

汉武帝,原名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为中国带来了

繁荣和稳定。他的统治时间长达五十四年,被誉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上位后,他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巩固国家国力和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他推行了裁军减税的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提高了国

家财政状况。同时,他也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推行了农田水利的建设,提高了全国的农作物产量,有效解决了粮食问题。

除了经济上的改革,汉武帝还十分关心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他设立

了太学,招聘儒学大师,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他注重推动

文化交流,与西方的大月氏国建立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然而,汉武帝在扩张国土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曾多次出征

匈奴,成功地将匈奴势力推到了边境以外。他还派出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

此外,汉武帝还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律令》和《食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了人民的权益并严惩腐败行为。他还实行了

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选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为国家的治理提供

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总的来说,汉武帝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众多的改革和政策实施,使得国家繁荣稳定。他的治理思想和政策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着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代杰出帝王的政绩与评价

古代杰出帝王的政绩与评价

古代杰出帝王的政绩与评价(整理版)

1、秦始皇:

灭六国,成统一,建秦朝;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焚书坑儒,实行暴政。

2、汉高祖:

起兵灭秦,建立西汉;

与民休息,经济发展,和亲匈奴,友好边关,改善民族关系;

分封诸王,影响集权。

3、汉武帝:

(1)政治方面:

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军事方面:

派卫青、霍去病出兵匈奴,大胜而还;

派张骞出使西域。

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设郡县。

(4)对外关系:

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晋见汉武帝;

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5)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

(6)文化方面:

制订"大初历";

创建中央大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起中国封建官学制度;

出现大思想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

4、光武帝:

参加农民起义,建立东汉;

实行宽舒政策,提倡节俭,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整顿吏治,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日本倭奴国王派使来汉,光武赐之金印。

5、汉明帝:

王景治黄,派人去西域求佛法。

9、唐太宗:

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功劳最大。

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

即位后善于总结隋亡教训,知人善任,勇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发展封建经济,巩固中央集权。

加强和密切同少数民族的关系,设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人藏。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派人去天竺学习制糖法,多次接待来华的日本遣唐使,玄奘西游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浅谈如何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效率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效率要提高,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主要有情境导入、利用图片、巧设疑问、利用情境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情境效果

中学阶段,历史课程本身就是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课本中不大可能像小说、演义中那样的生动,以吸引人为目的。所以,如果教师仅仅就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授学生们的话,想要让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中学历史课更加的有意思,让学生们觉得更生动、更有趣才行。

一、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中,用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接着再进一步引入新课。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导入,学生就会感兴趣了,如我们在学习“靖康之难”中用学生喜爱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提问:“为什么金庸把主人公取名为郭靖、杨康?”通过激烈讨论认为是为了提醒后人不忘靖康之耻辱。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时,就播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各种专题片来给学生看,通过对比得出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进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科学给我们知识,历史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可以引发我们对过去及现在的思考,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如果学生能重视历史科目学习,他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这样的情境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会计专科

学号 1361001459766

学生姓名李娟

2014 年 06 月

摘要

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帝王形象攻击卓越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二)对国家广阔的疆域的治理政策

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对地方的豪强势力的治理

汉武帝也对地方的豪强势力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完善官吏选拔制度

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

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汉武帝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改革经济管理

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盐铁官营。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这样经济大权旁落地方,致使大盐铁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而此时的汉武帝听从了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当时施行的盐铁官营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盐铁官营专卖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它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之需,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同时,盐铁官营专卖又防止了豪强富商垄断盐铁生产,操纵市场,抑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的扩张,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保证。另外,盐铁官营专卖可以防止贵族诸侯借此扩大经济力量和中央对抗。

(一)均输平准

均输是由大司农派出属官去各地郡国,对上缴朝廷的货物沿途出卖,买回朝廷所需货物;平准是在朝廷设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往朝廷的货物,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求得物价平稳。这样由朝廷直接对物价与货物进行统一调控,使商人无从投机取巧,这样“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二)算缗与告缗

这些经济措施则是针对商人的、高利贷的强硬经济手段,主要是加重对他们的财产税征收。并对陈报不实者,鼓励告发,使“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对当时的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摧残作用,尤其是对当时商品经济的打击更为严重。但它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西汉朝廷严重的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