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理解地球上的事物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经纬度的划分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度的划分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经纬度划分方法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直观演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划分。
2.图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仪。
3.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概念。
同时,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制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经纬度的划分。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有关地球仪和经纬度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实例中涉及的是地球仪还是地球,并说明理由。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堂好课】
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回答。
接着教师提出:在人类历史上,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却是非常漫长的。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
在第一阶段拓展:
"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在第三阶段拓展: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索精神。
在第四阶段拓展:
地球的大小
过渡:现在利用人造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学生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师进一步提出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400米操场跑道的100000倍,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相当于729亿个7000平方米的足球场!
教师展示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的星球,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师进一步揭示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过渡: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断追求的航天梦。
课堂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各小组收集的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
教师播放影片展示中国航天史十大高光时刻及国家航天发展宣传片《天路》。
学生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感受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学生直观感知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习任务五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1.1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生动形象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2.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球仪,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的构成。
2.地图:准备一些地图,用于让学生实践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4.学习资料:准备相关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地球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提问,及时纠正、辅导.【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回答)(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 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网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实践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仪图片、经纬网示意图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形状的演变、地球仪的制作过程等。
3.准备课堂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形状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真实形状。
然后,简要介绍地球仪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球仪是如何反映地球形状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制作地球仪。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相互展示制作的地球仪,讨论地球仪的特点和优点。
教学设计1: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准备1.将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一个地球仪。
2.讲台上摆放大地球仪。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尚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多维互动,学习新课授课环节如下。
环节一:观看──记录【学生活动】观看:播放多媒体课件《穿越时空》,演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记录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人凭直觉认识世界──“天圆地方”②视野扩大,人们臆想中──天如斗笠,地如覆盘③麦哲伦环球航线──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④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拓展: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和现象有哪些?海边看船……【设计意图】播放多媒体课件《穿越时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简要记录经历的四个阶段,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地球是个球体,让学生了解、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环节二:描述──计算【学生活动】描述1.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地球表面积:2.用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3.用诗词描述大小坐地日行八万里……计算1.人的步幅约0.75米,绕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步?若按照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走,需要走多长时间?2.传说中的“土行孙”能够遁地飞逃,假设他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横穿地心,达到与出发地对应的地点,需要多长时间?【设计意图】三种描述方式中,一是用数据描述,直截了当;二是用示意图描述,实现文图转换;三是用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给抽象数据赋予感情色彩,增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
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深入的、感性的认识。
教学设计4: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指出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在小学有所了解,但对于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不了解。
对地球仪不陌生,对经纬线比较陌生,学习难度较大,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
【课前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新课讲解,研讨展示]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使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向学生提出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拓展: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例子还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承转: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展示:p4 图1.2 地球的大小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出问题:比较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析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总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承转:地球那么大,我们研究起来肯定不太方便,那怎么办呢?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成了地球仪。
教学设计2: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教学重点】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教学难点】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教学设计9: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用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等了解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作用,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应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
你们可以照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优秀作品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设计意图] 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 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km。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仪的基本结构、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通过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正式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初步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帮助。
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生动、鲜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有关地球的知识是有所了解的。
关于地球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学习,因此,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融入本课的学习情景中。
同时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广,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这对深入学习本节内容非常有利。
但是,学生对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了解的比较简单,只是知道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而新课标偏重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索科学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教学手段动手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学生:“制作简单地球仪”的活动材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穿越时空,随宇航员飞上太空,看地球。
观看视频探究新知(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地球的形状承转:从太空中看到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承转:在今天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这确是一个难解的谜,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信息——地球的大小
板书:2.地球的大小
讲述:人们不仅准确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准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学生观察P3总结地球的大小数据)
(老师在黑板画简图,学生识记以下数据)
1.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2.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
板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2.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3)最大周长:
4万千米。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活动;观察纸船在桌面的行驶过程
教师评价总结
过渡 :用哪些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探究二:地球仪
1什么是 地球仪?
2地球仪有几部分组成?
3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南北极怎样 确定?
4转动地 球仪向哪个方向?
5地球仪有哪些特点?
6 地 球仪与真实地球有哪些不同?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形状和大小及地球仪的了解
难点: 培养学 生崇尚 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法
探究法讨论法
主备人
纪铖
课前准备
地球仪纸船
教学过 程
主备人设计 流程
个性化 设计流程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 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叫什么呢?回答(地球),好,我们都知道了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家园,那我们对这个家园了解多少呢? 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多大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共同来认识我们居住的家园。
课题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仪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古代人类认识地球过程
2 掌握地球态度
价值观
人类 对地球 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 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 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 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洋,绕过南美洲的南端进入太平洋,穿过菲律宾群岛横渡印度洋,再绕过好望角,最终回到西班牙。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而这次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球体。
这一阶段,人们通过实践证明了前人“地球是球体”的猜想。
第四阶段:随着航天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1961年4月16日,前苏联“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了我们的地球。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他们在太空中拍下了许多照片,能够清楚地看到地球的形状,看到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这是证明地球形状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人类通过不断地努力,亲眼目睹了地球的形状。
【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跨越了很大的空间,所有的科学进展都是很艰难的,同学们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什么呢?
善于观察,保有好奇心,不断探索,理性思考,科学求真。
二、地球的大小【承接】对地球形状的探索,是人类对地
球认识的第一个飞跃,第二个飞跃则是对
地球大小的认识。
【提问】之前同学们已经学过有关描述球
体大小的相关知识,那请问同学们,你们
都知道地球大小的哪些知识呢?
【版图】
【讲解】请同学们看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
半径相等吗?
【读图】读第4页图
1.2,找出描述地球大
小的数据。
【了解】了解并知道
地球的真实形状。
【小组合作】小组合
作计算地球大小与生
活中常见事物大小的
比较。
通过数据感知
地球的大小,从
对地球的感性
认知提升至理
性认识。
其实我们的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但由于地球太大了,这种略微的不规则可以忽略,我们通常把地球视为一个规则的球体,这个球体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提问】我们刚刚知道了我们的地球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的大小,那地球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用一些常见的物体来比较一下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分为5个小组计算标准篮球直径是24.6厘米;标准乒乓球的直径是4厘米;标准跑道是400米;标准篮球场420平方米(长28米,宽15米);标准足球场7140(长105米,宽68米)
平均直径径12742千米相当于个篮球排列与赤道直径
相当于个乒乓球排列与赤道直径
最大周长4万
千米
相当于跑圈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相当于个篮球场的总面积
相当于个足球场的总面积
三、地球仪【承接】通过计算和比较,我们知道地球
这么大,我们很难去到每一个角落了解地
球,那么为了研究方便,人们仿照地球的
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的
模型——地球仪。
【提问】从第一个地球仪中同学们能看到
什么?第二个呢?
(需要两个不同的地球仪,一个主要是行
政区图,一个是地球的地表形态分布)
【总结】通过地球仪不同的颜色或符号,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国家、城市、河流、
山脉、陆地、海洋的分布,了解世界的面
貌,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分布。
【读图】读地球仪,
找出地球仪能表达的
信息。
通过不同类型
地球仪的阅读,
培养学生地理
识图的习惯,并
让学生感受不
同地图或模型
的差异。
通过问题结束
本节课学习,并
引导学生复习
下节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