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美国基础教育为何能培养出高端人才
美极天使揭秘:赴美生子低于平均值的美国基础教育,为何能出高端人才?
美极天使揭秘:赴美生子低于平均值的美国基础教育,为何能出高端人才?秦春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招生办公室主任,对于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深入的思考。
本文系其观察与思考,发表于《光明日报》。
一方面,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特别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摘取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不高,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陈,至今也只有一位本土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难怪钱学森先生临终之前会发出最后的考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此类似的另外一个看起来也是悖论的现象是,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竞争力不强,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和中国、印度——相比,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较差,在各种测试中的成绩常常低于平均值;另一方面,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一个水平很低的基础教育却支撑了一个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许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吊诡的现象之一。
在通常情况下,就整体而言,优秀学生的基数越大,未来从中涌现出优秀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
然而,当下的中国教育正在验证我们的担忧:优秀的学生和未来优秀学者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并不显著。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我们就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吗?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
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教育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学生上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校长看上去像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等等。
美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高校人 才培养 目标 中 ,通常 用 “ 领 导型 人才 ” 、 “ 卓越人才”来定位其人才培养 目标 ,实质上与拔 尖创新 人才培 养 目标是 一致的 。2 0 世 纪8 0 年代, 在美 国高等教 育改 革运 动 中 ,把培 养创 新人 才确
立 为 大学 教 育 的培 养 目标 。 1 9 9 8 年 ,发 表 的 《 重 建
取 ,便有义 务进入该校 ,且要 交纳一定的入学保证
金 ,同 时撤 销 已提 交 的其 他 学 校 的 同 类 申请 ,否 则
便是违规 。 “ 提前行动”是非捆绑的 ,学生 即使被 某所 大学录取 ,也可等到所 申请的其他大学录取结
果 出来后 加 以比较 ,再决 定上 哪所 大学 。
工程学院培养能够将科技转化 为生产力 、将思想应 用于实践 ,从而促进世界更好发展的领导人 ;法学 院的使 命是培养能够 为国家和世 界解决问题 的法学
模 式 ,具有 一定 的借 鉴意义 和参 考价 值 。
为世界培养各方面的领袖人才和有影响力的公民。
招 生选 拔 制 度 :严 谨 与 灵 活 并 重
试 ,与其他测评方法共 同构成了以多元素质评价为
基础 的招生 选拔 制度 。
人才培养 目标 :个体性、社会性 、国际化
美 国 大 学 注 重 适 应 社 会 、经 济 和 科 技 发 展 需 要 ,与时 俱 进 确定 拔 尖 创 新人 才 培 养 目标 。在 美 国
1 . 标准化考试 美国大学招生考试有两种 :一是S A T( S c h o l a s t i c
A s s e s s me n t T e s t ),即学术 能 力评 估 测试 ,S AT 每 年 考7 次 ;二 是AC T( Ame r i c a n C o l l e g e T e s t ),即课 程
美国高中不分文理却人才辈出
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去美国读高中?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的教育是全世界教育体系中比较成功的。
世界上前20名的优秀大学,美国占了80%左右,美国还是世界上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
360教育集团带你了解这里面,不分文理科功不可没。
美国的中学教育和大学考试都不分文理科,甚至有些专业博士招生也不强调专业对口,文理融合让美国产生一大批融汇文理的创新人才,包括创造苹果手机的乔布斯,将完美的工艺与技术融合在一起。
文理融合好处看来不少。
本文作者石毓智是文科出身,然而从大学起就开始系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后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旁听了数学、统计学、物理、计算机、心理学系等领域的课程。
他深切体会到融合文理科的好处,对美国教育也有着切身的感受和亲自观察。
美国中学教育和“高考”不分文理科美国没有高考,只有测试学生一般能力的SAT考试。
这种考试只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逻辑推理。
“语言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阅读和写作能力;“数学能力”是测试基本的数量概念、运算能力和利用数量的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则是测试利用逻辑规则,从复杂的现象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这也反映了美国的教育理念,就是认为这三种能力是学好其他一切科目的基础。
然而,美国大学只把这种考试的成绩作为录取参考,一般没有硬性的分数线,往往分数的跨度很大,便于学校从多方面选拔人才。
一所大学如何看待SAT考试,完全自己决定,美国有一部分大学根本不考虑这个考试的成绩。
在美国,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平时成绩特别重要。
大学录取一般看最后几年的表现,他们重视的是学生学过什么科目,在学校里的相对排名。
当然,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在评估学生时必须客观公正,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要尊重规章制度,此时诚信就显得特别重要。
美国大学招生还考虑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所以很多美国中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我在斯坦福教过一位来自洛杉矶的华裔学生,她说为了来斯坦福读书,假期就到社区医院做义工。
几个细节告诉你,美国高等教育为何领先!
几个细节告诉你,美国高等教育为何领先,慧德留学为你整理以下内容。
1.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美国大学老师在课堂上比中国大学老师轻松很多,他们在课上实际讲授的内容不多,主要采用分组讨论、课题演讲、案例展示等形式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握主动权。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学生群体中所形成的权威性主要源于其对于专业领域知识的精通。
这种专业权威性曾促使“聆听教诲”成为校园课堂的主要授课模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听由教师教导其未来进入社会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
在大多数时候,教师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观点、意志或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们。
但随着信息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壁垒与信息不对称逐渐被消解,源于专业知识优势的教师权威性基础也随之逐渐坍塌。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讲课,台下学生往往会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查询教授内容,coursera、可汗学院、lynda等网络在线教育平台都提供着世界顶尖教师的专业课程。
因此,当下的学生不再像以往一样对高校及教员身怀敬畏之心,不只仅仅通过听课来接受知识学习和让教师来决定什么值得去了解和学习。
学生们可就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借助互联网轻而易举地获取整个专业的“知识图谱”,以及该领域最权威人士的最新学术成果。
对于已习惯多线程处理信息的“网生代”学生,以往线性传播专业知识的“独白式”讲课模式,俨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美国大学一直秉承着苏格拉底的教学理念:学习是一个合作而不是孤立的过程,需要采取新的表达形式,并普遍将“指引学生如何思考和如何选择”作为大学的主要目标。
美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中更像是一位主持人或教练,他们大多不会简单粗暴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与科学结论,不会擅自替学生回答某个学术问题,而是通过精细的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海量阅读、文献查证、小组讨论、个人演讲、课堂答辩等一系列艰辛的努力来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辨,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场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往往会促使学生的思维沉浸在多个思考角度中,这对于促进他们独立心智的成长颇为有效。
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之道
基础教育是美国一项庞大的事业,历来受到高度 重视。二战以来,美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教育改革, 无论是50年代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还是80年代发 表并在全美引起巨大反响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 势在必行》的报告,都以中小学的问题和改革为核心 。美国的基础教育在管理、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 校生活的组织等方面有着许多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 既决定了美国教育的许多优势,也让美国教育一步步 走向成功。
美国基础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教育的国 家之一,据1994年的统计资料,美国共有 在校学生612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4700万 人,11万所公立中小学是美国基础教育的 核心和主体,为所有未满18岁的青年提供 免费义务教育,美国中小学的发展可以追 溯到殖民时期。
美国基础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初,独立以后的美国走上了全面发展资本主 义的道路,为了适应工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有 技术有文化的劳动力,普及教育因而被提上议事日 程,在全国掀起了“公立学校运动”的热潮 公立学校以建立由税收维持、社区管理、面向全体 儿童、免费的公立学校为宗旨,经过40年的努力, 19世纪60年代,八年制公立小学已经在美各州普遍 建立起来
一、地方管理下的办学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满足所有学生所有需要的办学宗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观 四、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
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面向全体学生 二、极具个性化的教育 三、社会各方面积提倡创造性学习 四、开展创造性的教育
初,当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 后,教育活动也随之开始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 活动最为活跃,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数是来自 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信奉教育
读后感
《低水平美国基础教育为何能培养出高端人才》读后感悟白沙一小符祥陵美国教育,在我们看来,最显著的特点是“自由”。
他们的课堂纪律涣散,学生上课极为自由,甚至有些散漫,学生有自己看书的,玩魔方的,交头接耳的,也有听课、和老师呼应的,还可以离开座位和老师交流或者做自己的事情,教师都不管。
课堂教学容量极低,整个一节课,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整个课堂教学给我们的感觉是松散,没有节奏,毫无严谨的计划和课堂节奏,好像老师没有备课一样。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美国的基础教育看起来如此“糟糕”,但是他们的教育培养出人才却是充满着生机勃勃的创造力,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从资源与人口的角度可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美国资源丰富,人口数量少,科技发达,社会福利水平高,所以没有必要采取那么激烈的竞争方式,他们的孩子也自然就不需要活得太紧张、太艰苦。
其次,美国的科技的发达,使得它可以吸收全世界的人才来为他们服务。
或者说,美国的高科技、创新,是在全世界的基础教育水准上建立起来的。
本国的孩子,倒不必要去那么孜孜不倦地去努力了。
有人打了一个比方:老板的孩子,不必卖力气学习具体的技术,只要发展好了,好好提高修养,学学管理,将来负责管理企业就行了。
那些技术部门需要的人才,自然有别的大学为你送上门来。
当然,这个说法也不能自圆其说:资源少、人口多的日本,教育胜过我们,也是很出色的。
美国教育中,值得我们借鉴吸取的,是他们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自尊心,绝不因为追求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压力。
也可以打一个比方:完成某项学业,预计用十天学完,我们是恨不得两天就学完,美国人却是不着急不着慌,先由着学生性子,慢慢来,前几天是完全放任,后面是加快步伐,最后冲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开始阶段学的少,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最后学习的总量是没有降低的。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孩子,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学习,这样,他的个性,他的创新能力是不受影响的。
为何美国中小学教育糟糕,美国大学那么牛
为何美国中小学教育糟糕,美国大学那么牛?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公立中小学教育,跟中国相比,其实并不怎样:同一个年级比较,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平均来说明显比美国学生好很多。
斯坦福大学的马立平博士曾经做过一个对比研究,发现23名随机调查的美国小学教师,只有9个人正确做出1又1/4除以1/2的答案;而72名中国小学教师,全部都做对。
另外,对于“除以二分之一”的数学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参与研究的美国小学教师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所有的中国小学教师都正确答对。
教师如此,学生的水平可想而知。
于是,很多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美国的中小学教育那么糟糕,为什么美国的大学那么牛?为什么美国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的创新,都远远把中国甩到后面?为什么美国基本垄断每年的诺贝尔奖?答案其实只有一句话:美国人相信“不落后于终点”,中国人相信“不落后于起点”。
美国人基本不怎么管学生的初中和小学教育,中国人拼命拔苗助长,结果在学前班、小学、初中教了很多学生接受不了的东西,学生长大全忘了。
美国与中国教育的差距,始于高中。
第一,学制上有差距:大部分美国高中阶段是9-12年级,有四年的时间学习。
中国的高中阶段其实只有两年,第三年要准备高考,基本就没多少机会学新知识了。
第二,课程上有差距:美国高中是学分制的,因此可以开出比中国的高中多得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普通一个美国高中,都能开出上百门的课,跟一所小型大学差不多,这点中国大部分高中都无法相比。
第三,教师的水平有差距:美国的高中,因为要开大学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就要很高。
美国的高中教师很多都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也不少。
美国的教师执照课程跟中国不一样。
中国读师范毕业,四年本科,能考到教师证书就能当老师。
但是,美国人要当教师,无论拥有何种学位,一律要读两年的教师执照课程。
要考进去读,读完还得考出来。
假如是本科生,读完四年师范,还得再读两年执照课程才能当老师,比中国教师多受两年训练。
同时,因为美国的大学普遍比中国的大学牛,因此,美国的正规大学出来的博士硕士的水平当然也比中国高,何况在中国,博士会去中学教书的,真是凤毛麟角,因此,在教师水平上,中国就落后一截了。
美国的人才机制
美国的人才机制美国的人才机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其强大的人才储备和引进机制。
美国的人才机制可以说是全球最完善和高效的之一,其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美国的人才机制起源于其高教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就开始建立学院和大学,为培养人才打下了基础。
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体系逐渐完善,高等教育变得越来越普及。
现如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其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美国的人才机制还包括丰富的科研环境和创新资源。
美国政府对科研的投入非常大,建立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设备和资源。
此外,美国还鼓励产学研结合,大力支持创新创业。
创新型企业和初创公司在美国比比皆是,它们提供了许多机会和平台,以便人们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商业化的产品,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再次,美国的人才机制还包括全球招才和留才政策。
美国鼓励优秀的外籍人才来美国学习和工作,为此设立了各种各样的签证和奖学金制度。
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外籍学生提供广泛的学术和研究机会,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资源。
此外,美国还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移民政策和程序,使得优秀的外籍人才可以留在美国继续工作和发展。
最后,美国的人才机制还包括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机制。
美国高度重视公民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为此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
美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望,他们乐于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教育和学习的氛围推动了创新和进步,使美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动力的社会。
美国的人才机制虽然非常成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美国的人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优秀的人才需要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其次,尽管美国吸引了大量的外籍人才,但国内的人才培养和留才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费用和债务问题也给美国的人才机制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知识创新的速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占有量,不仅成为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首要标志,而且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尺度,出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强调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开发其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创新理论研究,增强国民竞争意识20世纪40年代,美国广告商亚历克斯·奥斯本在其公司发起创新研讨,成为运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发起人和完善者,1954年,奥斯本先生作为布法罗大学(现名布法罗州立大学)的校董之一,促成了该校创新教育基金会的成立,60年代,创新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开始得到重视和认真研究。
1985年,布法罗大学创新教育基金会更名为创新研究中心,并逐步开设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
目前,在美国象布法罗州立大学创新研究中心这样就创新建科、设系、授学位的例子尚不多见。
但是,根据自身需求对创新进行不同方面研究的学会、协会、咨询机构、培训项目及网络服务商已有50多家,例如,美国创新协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美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和雅各布·K·贾维茨天才学生教育项目。
那么,创新和创新人才对美国人意味着什么呢?根据美国布法罗州立大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德普希欧博土的解释,每个人都可以创造性地思维,都可以通过培训而具备创新的能力,美国《创新杂志》给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
创新的特点包括:1.创新必须经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2.创新需要战胜社会成见的挑战;3.创新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并承担一定风险;4.创新来自原创力、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5.人们可对创新加以识别、学习和应用。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创新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点。
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高端人才集聚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高端人才集聚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高端人才具有了越来越大的价值和竞争力,并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优势。
目前,全球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上较为成功的高端人才集聚做法,以期对我国高端人才集聚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借鉴。
1. 重视教育培训,提高高端人才素质教育是高端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注重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一直以来都是全球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这主要得益于美国长期以来优先投资教育和科技创新。
此外,各国还通过聚焦某些学科或产业领域,提高本领域高端人才的技能和素质,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
比如,中国深圳市设立了大量的高端研究机构和人才引进项目,同时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若干个重点产业进行大力扶持,为高端人才提供了更多发展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2. 打造开放、友好、多元的人才环境高端人才更注重的不仅仅是薪资和职位,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因此,各国都致力于打造高端人才喜爱的开放、友好、多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例如,日本以及德国等国家提供了优厚的生活福利和住房补贴,法国则实行的高端人才园区,为高端人才提供了温馨便利的生活和氛围。
新加坡则重视多元文化和人格化管理,注重激发个人创造力和灵活性,也深深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
3. 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于吸引高端人才,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灵活的政策。
有的国家针对人才引进制定了政策集成化的实施方案,例如美国的EB-1A、EB-1B、EB-2等移民类别;加拿大的联邦技术移民和省提名移民的配额制度等。
而一些国家的移民政策相对较为开放,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依托移民政策实施的人才引进措施,成功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
同时,一些国家针对特定行业的高端人才推出了特殊化政策。
例如德国、加拿大等国引进的科技类、创业类人才,具有很高的政策优先权和免税政策优惠,而法国则针对财务、会计、法律等职业中的人才落地实行的会计私人银行计划,为行业把握才能和识别成长潜力的人才培育和聚集提供了优质社会生态。
美国教育制度优点
美国教育制度优点美国教育制度一直被世界看作是具有先进性和灵活性的典范。
下面将介绍美国教育制度的几个主要优点。
1. 高度灵活的教育体系美国教育制度相比许多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来说更为灵活。
在美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课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这种灵活性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发展自己的专长,进而取得成功。
此外,美国教育制度还允许学生在学校以外进行多样化的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区项目、志愿者活动以及实习等方式来拓宽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领导力和适应能力。
2. 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
在美国的学校,学生不仅需掌握基础学科知识,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
学生被鼓励参与辩论、团队合作和研究项目等实践活动,以培养其全面发展所需的技能和品质。
此外,美国教育体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寻找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多元化的学校环境美国教育制度的另一个优点是其多元化的学校环境。
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不同文化、种族和背景的人组成的国家,学校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使得学校成为一个真正多元化的社区。
多元化的学校环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学生们可以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和合作,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4. 注重学生参与和个体发展美国教育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和社区服务。
学生被鼓励参加学生会、运动队、艺术团体等学校组织,并能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
这种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美国教育制度还注重个体发展。
学校和老师会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提供个别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
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特点与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特点与启示美国基础教育系统是世界上最发达和最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模式,对全球各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本文将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特点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进行探讨。
首先,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需要从教育体制和学校层面来进行分析。
美国教育体制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级,由于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权有限,教育由各州和地方政府负责管理。
美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公立学校,同时也存在许多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
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接受教育,到高中毕业为止。
其次,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美国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展独特的才能和兴趣。
学校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包括艺术、音乐、体育等领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学习和项目制等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再次,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还在于其灵活的评价体系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美国学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关注学生的社交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实验和探究来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辩论和进行实验,培养出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特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体制,将教育的责任下放到地方,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和特色优势,提高教育的质量。
其次,我们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推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合作和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借鉴美国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之,美国基础教育体系的概况、特点和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美国素质教育成功的原因
二 、 教 育 的重 视 对
必须进人学校接受教育直 到毕业 。在这里尤 为值得一 提的是
美 国的高等教育 系统 。 说起美 国的高等教育 , 人们通 常会想到 哈佛 、 耶鲁 、 麻省理工学院等鼎鼎大名 的高等学府。其实在美 国的高等教育系统 中还存在着各种不 同的形式 ,如提供各种 职业 培训的社 区大学( 当于我 国的技 校或 中专 )为特定 的 相 ;
Vo . 15.N o. 3
J n, 0 6 u .2 0
美国素质教育成功的原 因
李 霞
( 韶关市职工大学 , 广东 韶关 5 2 3 ) 10 1
摘 要: 教育文化是英美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美国教育的成功则是美国发 达强大之“ 。 源” 美国强大的经济, 国人对教育 美 的重视 , 美国完善的教育服务系统 以及注重对受教 育者创造力的培养 , 是美国素质教育获得成 功的主要原 因。 而注重对受教育者创 造力的培养又是其 中一个极为重要 的原因。 关键词: 美国; 素质教育 ;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 5 1 G 1.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82 ( 06 0 — 0 2 0 17 — 17 2 0 )3 0 5 — 2
在不同的阶段 得到最大限度的身 心发展 ,而且 也照顾 到了社
就将改善美国的教育作为一项重点。不仅为美国教育 出现 的
一
些问题开出药方 , 而且还设 计了几个资助方案 , 说要让全 国 1 岁的青年都能上大学。且不说这些方案是否能如愿 而行 , 8
会 的各个阶层 、 各个年龄段 , 满足 了各种教 育的需要 。
四 、 特 的 教 育 方 法 独
但起码可以说 明教育在美 国政府的政策 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 美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是极其慷慨大方 的。 阱 更为 难能可贵的是美 国家庭并不会因为 自身家境 的贫 富而对子女
优弗教育:美国教育高明之处
优弗教育:美国教育高明之处
美国教育高明之处。
大家都知道美国教育有着其他国家不能比肩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因此去美国留学,也是世界上很多学子的梦想选择,今天优弗教育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美国教育的高明之处。
首先,美国教育会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
不同于国内学生学得被动、教条、无奈,美国教育会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主动思考,从而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懂得学习的快乐。
其次,教育的目的上。
美国教育追求的不是让学生懂多少知识,美国教育更的是在培养学生能够有多少“创造力”,因此美国教育格外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此鼓励学生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发明,而不是陈旧知识的奴仆。
然后,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美国,学生看待教授,更像是看待朋友,而不是长辈,因此学生在和教授讨论学术问题,或者寻求其他的帮助时,就会感觉更轻松,而不是感到很多的压力。
接着,就是可圈可点的考试制度。
相信大家都知道,美国的考试很多,但是美国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而这种目的下的考试,人们关注的重点就不会是排名,而是自己该学什么。
还有就是学习时间。
美国教育不会让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上,而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锻炼学生的各种课外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一点,优弗教育要说的是。
美国教育会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关在象牙塔之内,因为美国人认为教育即生活,通过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社会环境,能够让学生懂的更多,学的更多。
看美国教育如何培养人才
看美国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原标题:看美国教育如何培养人才本期专家: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作为有特殊贡献专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高钢做访美学者时,将10岁的儿子送进了美国学校,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遭遇美国教育》着重介绍了美国老师如何培育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美国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中学物理课,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教改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家长们与其叹息和等待,不如从自己做起,尽量让孩子走出家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本书所写美国的种种教育方法,亦是可攻玉的他山之石。
本版选编部分章节。
No.1美国的自由教育模式功课压力也很大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或许像许多人类的活动一样,是在无数纠结中做出的无奈选择。
怎样让学生们既注重个人奋斗,又注重团结协作;既珍视自我价值,又敬重社会责任;既怀抱远大理想,又能够脚踏实地?让这些有着内在冲突矛盾的品质和谐统一于个体生命之中,可能是世间最复杂的工程之一。
美国教育在试图探索完成这一工程的途径。
谁要是认为美国的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是让学生们有机会偷懒耍滑、投机取巧,那就错了。
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他们也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培育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当然,这种训练更多的是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时代以后。
可能美国人认为,孩子进入中学后,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
美国的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全程轻松的。
他们也像中国的孩子一样面对浩瀚的知识,繁重的课业。
耶鲁教授谈美国教育为何如此成功?
耶鲁教授谈美国教育为何如此成功?耶鲁教授谈美国教育为何如此成功?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
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
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
1.大多数中国人在美国只能做些技术活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
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
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
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
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
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
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
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
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
美国高校如何吸引优秀人才
在学校事务中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一个特点是分权" 各高校拥有较 大的自主权 $ 董事会是高校的决策机构 " 校长代表校董会管理日 常事务$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突出地表现为教授协会与学校行政 的 分 权 "各 学 术 专 业 委 员 会 与 各 行 政 职 能 部 门 的 分 权 "学 术 权 力 与行政权力结构趋于平衡$ 高校教师通过各院系或学校选举产 生的教授协会或学术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是美国高校长期保持 下来的一个传统 $ 特别是在学术事务方面 " 教师拥有相当大的权 力 $ 尽管各个学校情况不同 " 但课程计划的设计和科研方向的确 定基本上由教师负责" 同时他们还参与制订财务政策% 学生纪 律 ! 战略规划等事务 $ 各个院系也有很大的自主权限 $ 像教师招 聘 ! 课程设置 ! 科研立项 ! 人事政策等基本上由各个系科负责 $ 校 方只负责评估项目和毕业生的质量$ 美国高校这种把学术管理 权 限 下 放 "让 一 线 教 师 自 主 决 定 的 做 法 对 提 高 教 师 积 极 性 !增 强 学校教学和科研实力有很大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让教师有充分 的空间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是高校能吸引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 原因 $ 2 .
!" 以人为本 " 优化学术和人 文 环 境 ! 美 国 高 校 在 吸 引 优 秀 人
才 时 !除 了 物 质 待 遇 外 !还 很 重 视 校 园 所 能 提 供 的 良 好 的 学 术 环 境和人文环境 " 一些学校还在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 ! 以解决 他们的后顾之忧 " 在我们使馆教育处召开的优秀人才座谈会上 ! 许 多 人 指 出 !国 内 高 校 !特 别 是 名 牌 高 校 纷 纷 出 台 了 一 系 列 吸 引 人才的优惠政策 ! 而且力度很大 ! 他们深受鼓舞 " 但他们也指出 ! 良好的工作环境往往也是他们非常看重的因素" 他们希望能在 一 个 友 好 #公 平 #和 谐 的 气 氛 中 发 挥 自 己 的 用 武 之 地 " 一 些 人 回 国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如意的事对他们影响很大 "
美国教育为什么如此成功(2)教育评论35
美国教育为什么如此成功(2)教育评论35作者:九九人类学博士上一篇美国教育为什么如此成功?主要从价值观、言论自由、教育思想等方面来谈美国教育成功的基因,今天我们谈谈法律、制度和经费等其它因素。
美国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乔凤合教授,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工作,他于2005年发表了《美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特点》一文,指出美国在教育上投入巨大,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都被投入到教育上,其投入特点有:01经费来源由于美国宪法没有赋予联邦政府对全国的基础教育负责这一任务, 这项工作主要由各州来完成。
因此, 美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主要来自各州政府及其他各级地方政府。
但是, 随着联邦政府对全国公立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日益关注, 1965年通过了《基础教育法案》(ESEA), 联邦教育部开始对各州和中小学提供专项资助, 作为补充经费。
它主要包括: 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中小学)活动项目经费; 为中小学提供图书资源、教科书以及其他教学材料; 建立一些辅助性的教育中心或设施; 强化各州的教育机构以及提供教育研究和研究培训等。
2001年推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 NCLB )是对1965 年通过的《基础教育法案》的再次重申和授权。
这一法案的目标是: 通过实施成绩责任制(指根据学生考试的分数来决定学校基金分配额及教师工资的做法), 开展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教学(经研究和实践证明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为家长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 缩小学生们的成绩差距,以确保达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最终目标。
2003 一2004学年,83 % 的基础教育经费投人来自各州及其他各级地方政府(46 % 来自各州政府,37 % 来自其他各级地方政府), 联邦政府的投人为8.2% , 其余9%左右的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私人捐赠等(这一部分主要用于私立学校)。
当前这种基础教育投入体制与美国地方管校的传统是相一致的。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qimono)02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位居世界各国前列即使当时美国正处于战事状态, 但其教育经费投入仍远远大于其国防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水平美国基础教育为何能培养出高端人才在时下颇为流行的关于中美教育的比较中,一个看起来是悖论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一方面,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特别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摘取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
去年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的表现尤其令人振奋;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不高,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陈,特别是至今没有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事实令人沮丧,难怪钱学森先生临终之前会发出最后的拷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此类似的另外一个看起来也是悖论的现象是,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竞争力不高,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和中国、印度——相比,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较差,在各种测试中的成绩常常低于平均值;另一方面,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一个水平很低的基础教育却支撑了一个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许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吊诡的现象之一。
在通常情况下,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学者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关系。
虽然不是所有的优秀学生最后都能成长为优秀的学者,但优秀的学者在学生时代通常都会比较优秀——尽管也会出现例外。
也就是说,就整体而言,优秀学生的基数越大,未来从中涌现出优秀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她)们当中谁最终会脱颖而出;反过来,如果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学者之间不存在这种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优秀的学者并不依赖于优秀的学生而产生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就没有必要建立正规化的教育系统。
然而,当下的中国教育正在验证我们的担忧:优秀的学生和未来优秀学者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并不显著。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我们就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吗?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
恢复高考[微博]以来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教育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学生上学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校长看上去像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大学正遭到各种各样的逃离,等等。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教育的有效性正在慢慢消失。
从比较的角度看,关于教育的目的,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社会——和美国的教育似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以科举制的终结为分水岭,中国教育史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关于社会和人生的伦理学训练。
教育固然有其功利化的一面:“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等等;但另一方面,教育也有其超越性的一面: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经典的经书来完善自己的道德,管理家族和宗族事务,进而服务于国家和天下苍生。
这一点在《礼记·大学》里表达得非常清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教育甚至远远超过了它的功利性。
因此,即使在晚明和晚清政治社会极度腐败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杰出的知识分子恪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在极其艰难的境况下维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脉。
科举制废除之后,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颠覆性变革,中国教育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语言、学制和评估体系。
20世纪50年代全面转向苏联教育模式仍然没有脱离这一历史进程,只不过是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发生了转换而已。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再度转向以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为对象的借鉴和学习。
这一源于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教育体系尤其强调功利性的一面,即教育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某种问题而存在的:教育为了救国;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工具和基础,等等。
到了当代,教育更加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她)们能够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增强他(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
如果教育不能帮助他(她)们实现这些目标,他(她)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渐渐开始抬头的思想根源。
美国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或好的公民。
它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其功利性不肯直接示人,而是附着于公民教育背后的产物。
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越强调教育对人本身的完善。
即使是公立教育机构,也依然把提高本州人民素质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
因此,实用主义哲学最为盛行的美国,在教育领域却非常地“不实用主义”: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教给学生的越是些“无用”的东西,如历史、哲学,等等;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愿意学这些“无用”之学。
实际上,美国学生之所以基础差,和美国中小学[微博]的教学方式有直接关系。
美国教育界深受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教育是一个“接生”的过程,教师就是“接生婆”,人们之所以接受教育是为了寻找“原我”以不断完善自身。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知识非他人所能传授,主要是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的。
所以,在美国课堂里——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通常只在最后提纲挈领地把知识点做一总结而已。
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诵什么东西。
美国学校教育是一个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的技巧和知识。
虽然他(她)们学习的内容可能不够深不够难也不够广,但只要是学生自己领悟的知识点,不仅终身难以忘记,而且往往能够举一反三。
与之相比,中国学校教育深受孔子“学而时习之”思想的影响,老师把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复习背诵,使之成为终身不忘的记忆。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传统的人文经典教育是有效的,但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而言,其弊端显而易见: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扎实,但也因此束缚了思想和思维,丧失了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
从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方式出发,中国和美国关于“教育有效性”的理解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价值观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育的全部过程之中。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统一的高考录取体制对基础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以及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的过程正在逐步被异化为应付考试训练的过程。
目前,这个过程正在向低龄化阶段发展。
由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比拼心理,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正在进入历史上最狂热焦躁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乐,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
教育提供给人们的,除了一张张毕业证书外,越来越难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和。
反社会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下决心通过大学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来逐步扭转这一局面。
然而,当下的社会舆论环境、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简单理解和忧虑以及缺乏信任度的社会文化心理,都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过程中对“选拔进程的负责度与选择结果的公正性”的非理性追求,进而加大了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并可能削弱改革的效果。
此外,正如储蓄不能直接转化为投资一样,学生所具有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如何转化为提供创新思想的源泉和支撑,也是中国教育界所面临的另一个严峻的挑战。
对于美国而言,“诱导性接生教育”固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即容易忽视对于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和扎实训练,由此导致美国学生普遍在数学和其他基础学科领域表现不佳。
自20世纪60年来以来,美国教育界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改善。
比如,众所周知的AP课程就是为了提高美国高中课程的严谨性而创造出来的新体系;再比如,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已经影响到大学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迫使许多顶尖大学不得不提供短期强化课程对新生进行“补课”;还比如,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大力推广的STEM(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 & MATH,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体系,更是在国家层面上力求强化美国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的重要举措,等等。
面对中国等其他国家的挑战,许多美国教育界的领导者忧心忡忡,呼吁美国应当建立一个更严格的教育体系来培养更多的熟练劳动者以增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中国正在大规模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转向美国教育模式的时候,美国教育界却似乎在通过统一课程标准等方式从相反的方向向中国式教育靠拢。
从根本上说,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努力需要对教育的更大投入,更有自信,也更有耐心。
教育固然应当为社会经济服务,但更重要的,教育要改善人心,实现教化。
也许,最终判定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并不在于建立了多少学校,盖了多少大楼和教室,入学率以及工程师的数量等等看得见的数据,甚至不在于培养出了多少国际学术界的领军人物,而是在于,通过教育,这个国家的人民是不是变得更加文明、更加从容、更加友善,更加有道德等等看不见的感觉。
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这才是更富于价值,更为根本因而也更为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