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与山为邻共39页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课 与山为邻 (2)
著 热带雨林带
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 发展生产的?
秘 鲁 山 区 农 业 活 动 示 意 图
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 生产的?
• 一、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 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 大麦等农作物——发展种植业。
• 二、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以放牧
骆马和羊驼为生——从事畜牧业。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 C 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
• 2、安第斯山区牧民所驯养的主要动物是( )
• A 羊驼、骆驼
B 骆马、山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羊驼、骆马
D 山羊、骆驼
•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 因是( )
• A 经纬度 B 地势 C 洋流 D 气候
图1中沿着北纬40度的A、B、C、三地年 降水量的排序正确的是:() > () >()
图2中的D为( ) 河,向南注入()湾。根据 图2信息,我们可以判断D河流域的地势特征是()
图3中甲、乙同为美国小麦带,其中种植冬小麦的是()。 请从气候角度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图3中甲、乙两地共同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骆马。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骆马当在当地居民 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秘 鲁
印加文明
浙江省海盐县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课件人教版
生产方式
放牧驯养羊 驼和骆马
山坡
海拔低
山谷
海拔较低, 温度适宜
开辟梯田, 种植玉米、 马铃薯、小 麦和大麦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 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 较为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 景。
安 第 斯 山 脉
思考
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 动物的图案?它的形状出 现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
羊驼;说明羊驼在 当地居民的生活中 占有重要地位。
山地之国——瑞士
1)地理位置: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 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 经瑞士南部、意大利北 部,东到奥地利的维也 纳。山脉长1200千米, 宽150千米---300千米, 平均海拔3000米。许多 山峰终年积雪,山谷冰 川广布,山坡森林茂密, 也多草地。
人文条件:
你认为瑞士的”热闹”是”喜” 还是”忧”?你的理由是什么?
山区开发更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利 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合理开发, 发展经济与环保相结合,因地制宜。
海拔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0度
终年 积雪
海拔高 温度低
寒温带 暖温带 热带
海拔低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呈垂 直变化。
思考:印第安人为什么要这样发展生产?体 现了什么科学道理? 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 宜地发展经济,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与山为邻》教案
1前言
本课是本人在4月23日在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研讨会暨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成立仪式上开设的一节展示课,共同参与学习的班级是椒江二中七年级(8)班的47位同学,听课对象是椒江区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成员、台州学院实习生、椒江区各学校历史与社会教师共50余位老师。椒江二中能够说是椒江区初中学校的龙头,学生素质不错,这个个七年级(8)班属于随机抽取班级,在上课之前理解到的学情是比较沉闷的班级,学生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
2课程标准
1-2-8描绘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要点提示: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1-4-2使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绘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要点提示: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水平。
3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绘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绘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
4重点难点
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课本内容实行梳理,依据目标和学情重新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
5学教形式
全班上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联系阅读法—主动问答法—自主讨论法—自评互判法
传统纸笔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神秘礼物马铃薯导入
新课:
你理解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吗?你理解安第斯山脉吗?
学生回答(根据资料:地理位置、概况、居民、特产等)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安第斯山脉在
世界的位置
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
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
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
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
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
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
(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
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
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
好的生活图景。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word教案
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域的经验。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份内容对前一部份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散布情况,和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踊跃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熟悉到人类具有熟悉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括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学方式
本课采用教学----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致使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和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课件
冬季,梯田如一面面光亮的镜 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走进哈尼族
在小巷的尽头处,一条小溪顺山而下。几蓬竹林围着一 户人家,一大一小两头水牛在竹林下悠闲地嚼着稻草。家门 口,一位老倌抱着一管水烟筒“嘟嘟”吸得起劲。我们被眼 前悠然自得的乡村画卷所陶醉,忍不住上前打招呼。老倌姓 李,今年68岁,脸上被岁月布满了梯田般的皱纹,满脸情感 显示出对大山的无限虔诚。他说,小时候,门前的溪水就这 样地流着,除了下雨,溪水不涨也不枯,世世代代浇灌着门 前土地;那几蓬竹子,也不知那辈栽的,祖祖辈辈就这么享 用着。我问他,万一溪水干了怎么办?他说不会的,山里人 视森林如生命,每个寨子在建寨时,都要选一片蓄养水源的 森林做为树神(俗称龙树)加于保护,并且每年都要进行一 次祭献,祈求树神保佑村人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建 寨之后,也要在寨子周围种树,美化环境。
第三单元
第二课
学习 内容
1.西北山区游牧民族的生产生 活
2.深山绿谷中深藏科学理论的 种植业
3.浓厚乡村气息下发达的旅游 业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 展
思考:
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哈萨 克牧民采取怎样的放牧方式?
பைடு நூலகம்
想一想:
转场对牧民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如画的梯田
哈尼族原称“和泥族”,源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甘 (甘肃)青(青海)川(四川)藏(西藏)结合部的高原 古羌群,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大约公元前3世纪时,被 迫迁徙,开始流浪。当哈尼族的祖先涉过红河,遭遇的是 崎岖、起伏、险绝的哀牢山。这对于许多民族而言,都意 味着艰辛与苦难,但哈尼族人却选择了它,并极端珍视这 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这个经久不息的流浪部落终于停 止了奔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与山为邻》课件 人教实验版
哈尼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 特有的乐器叫“把鸟”。这种乐器 是用竹管做的,足有20厘米长,吹 的一端加了一个鸭嘴形的扁嘴,音 色深沉柔美。
自然环境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天山
降水少、山地垂 直自然带
逐水草而居、 四季游牧
住毡房
哀牢山
降水多、有云雨、 修筑梯田、种 温度高 植水稻
住蘑菇房
热闹的山谷
建起滑雪场 (因地制 滑雪道 宜) 滑雪缆车 饭店、酒吧、餐馆
1、哈萨克牧民为什么要四季 转场? 2、其中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
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 中,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 规律,利用高山气候的特点,因地 制宜的发展牧业,把自己的生产与 山地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体Biblioteka Baidu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科学道理:人类只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 的发展规律,才能趋利弊害,使自然环境 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初春,人们引水灌溉,梯田里流 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 链。
三四月,在紧张的插秧季节结 束后,远望层层梯田,宛如一块块 绿色的地毯。
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 去,一片金黄。
哈尼族居住的是蘑菇房。房内一般建有 30多厘米的“地楼”,地楼上设有一个终 年不灭的火塘,火塘上方悬挂着一块竹篱, 用火烘烤粮食和存放易潮食品。蘑菇房冬 暖夏凉,易于居住。千百年来蘑菇房作为 哈尼族最古老的民居,一直延续至今。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与山为邻》课件(共39张PPT)
羊驼:原产于3000-4800米的安第斯山,以草 为食,身上长有浓密、光亮的长毛。
食
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 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 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也是食物来源。
住
村落
行
骆马:3500多米高的半干旱草原上特有的动物, 是骆驼家族中最小的成员。有长长的脖子和腿, 它善于用脚底和脚趾,以便在岩石和砾石上站得 更稳。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 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122021/8/122021/8/122021/8/128/12/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12日星期四2021/8/122021/8/122021/8/12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122021/8/122021/8/128/12/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122021/8/12August 12,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122021/8/122021/8/122021/8/12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精品文档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1、家住平原
比较点稻作文化的印记用机械种庄稼
(湄公河平原)(美国大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地跨泰北美洲中部
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 1)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
多雨水较少
自然环境(自然条( 2)地形和土壤:平原地区,地( 2)地形和土壤:平原地区,地件)势平坦,土壤肥沃势平坦,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 3)水文:水网密布,灌溉便利( 3)水文:密西西比河从北到南
贯穿平原的东部
小麦、大豆、玉米(旱田农业),
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程度高,
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产量高,
水稻(水田农业)商品性农业。
区域发展生产方式(特点):精耕细作,人* 美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原因:
力劳作;产量高,商品率低 ( 自给① 耕地面积辽阔平整,以旱地为
自足);兴修水利,便于灌溉和排主,适合机械化作业。
涝。② 地广人稀,农业劳动力缺乏,
要依靠机械化作业。
③ 科学技术发达,具有先进的农
用机械。
人口分布:稠密;
建筑:高脚屋,通风防潮,安全防
野兽;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
饮食:大米为主,各种米制食品;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交通发达,利人文特色精神生活:崇尚“谷神” 和“稻母”用节假日外出旅游和购物等
有御耕节、春耕礼、水上木偶戏等
等文化活动,人们能够团结互助、
关爱弱者。
2、与山为邻
比较点垂直的生计山地之国
(安第斯山区:秘鲁)(阿尔卑斯山区:瑞士)南美洲大陆,西半球,素有“南美洲脊梁”
地理位之称。(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欧洲腹地置山脉走向:南北走向山脉走向:西南 - 东北走向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热闹的山谷》侧重于讲述山区旅游业及其对山区发展的影响。山区自然景观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资源短缺、交通不便;有的地方则善于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开发旅游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扩大了人类活动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使旅游业成为不少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它在给人们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一毓环境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众多旅游胜地面临的重要问题。它要求学生明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认识环境发展规律,趋利避害,造福人民,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用信息,分析卢卡索包含的地理环境优势,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形感性认识。
通过学习卢卡索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本地旅游经济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卢卡索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本地旅游经济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卢卡索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七上历史与社会与山为邻山地之国
阿 尔 卑 斯 山 的 垂 直 景 观
农场、牧场
夏季登山
冬天滑雪
冰 川 快 车
瑞士空中救援——Rega是瑞士的一个空中救援组 织,提供紧急医疗服务,主要以高山救援而出名,瑞 士国内任何地方都可以在15分钟内到达。也参与任何 威胁到生命安全的紧急场合。他们也参于其他国家的 紧急医疗救助。
阿尔卑斯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人口 资源 环境
旅游业发展,吸引大量旅客到来,同时也 促进就业,使当地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旅游资源得到不断开发,便于山区特产 外销,但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哪以 挖 钓后 了 鱼我 金 呢们 矿 ?去 ,
保 护 环 境
瑞士人吃苦耐劳、生活 简朴、工作勤奋。瑞士 的知名产业?
阿 尔 卑 斯 山 区 的 地 形
4。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 5。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主要河流及最高峰 6。瑞士地形的特点: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瑞士的山区占国土面积的60%,耕地只占6%,矿产资 源奇缺。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古老的城镇,仙境的 乡村,成就了丰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
同样与山为邻,自然环境的差异却很大。人们利用当地 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经济,并影响着他 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应该注 意保护资源和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亚中 布国 力黑 龙 江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_3-2-2与山为邻(山地之国) 公开课
独立完成作业本练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出示问题:)世界上最美丽的天堂--阿尔卑斯山区的地理位置
阿尔卑斯山位于欧洲南部,是欧洲最高大雄伟的山脉。瑞士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是典型的山地之国,瑞士人被成为“大山之子”。
2、(多媒体出示问题:)山地之国(瑞士)不利于发展工农业的原因是什么?
6、(多媒体出示问题:)瑞士人对环境是怎么保护的?
严格立法保护环境,制定森林法等;
建立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生存地。
7、(多媒体出示问题:)瑞士的特色旅游产业对我国山区的开发有哪些启示?
针对不同的山区特征,因地制宜,开展合适的旅游项目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保护环境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瑞士山区占全国面积的60%,耕地只占6%,矿产资源奇缺,缺乏发展工农业的自然条件
3、(多媒体出示问题:)山地之国(瑞士)发展旅游业有什么条件?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以山地为主,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等)
【学习过程】
先进齐备的旅游配套设施
便捷的交通运输
4、(多媒体出示问题:)瑞士的特色旅游产业
冬季---滑雪;夏季---登山
5、(多媒体出示问题:)瑞士的旅游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有利方面:
人们能在家乡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避免了外出打工的辛劳;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四单元
4、与山为邻
10.认识区域
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来描述)
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
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
感受区域的发展(通过该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来认识)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1.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一)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美国的东海岸,大西洋的西海岸;地形: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文条件:自西北向东南的波托马克河流经城市
(二)城市布局
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主要建筑有国会大厦,白宫,最高法院,五角大楼,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的总部等。
2.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一)巴黎的自然环境
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塞纳河
(二)巴黎为什么能成为一座天然的博物馆和艺术宫殿?
美丽的塞纳河—塞纳河沿岸,景色优美,孕育了许多名胜古迹,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悠久的历史文化—巴黎是文化古都,历史悠久,到处是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随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历代君王和总统致力于文化艺术的保存、收藏和建造;巴黎人对美的独特鉴赏力—巴黎人对艺术的热爱、欣赏、接纳、传承,使各种艺术流派在巴黎生根发芽
3.IT新城—班加罗尔
(一)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地处南亚的印度半岛,东临孟加拉湾,西频阿拉伯海,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气候;虽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班加罗尔地处海拔900多米的德干高原上,气候适宜,四季如春。
(二)班加罗尔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垂直的生计 (3)
暖温带:灌灌木木和林和地林地
寒温带:草原 草原
终年积雪 山顶积雪
知识库
1.首都 利马
秘
鲁
2.秘鲁土著居民
印第安人
3.他们创造了三种 文明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印加文化时期的农业遗址
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 形成了山上上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低海拔的种植业
高海拔的畜牧业
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
7℃
16℃ 其成气降山温山水上假区和山为设不热下2同量差山5℃海不异脚拔同明,的高,显度形的, 25℃ 气请候计特点算。不不同同海的拔气候 特高点度会形的成气不温同。的自然
景观。
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终年积雪 寒温带:草原
暖温带:灌木和林地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
第二课 与山为邻
与山为邻
与山为邻第1课时
秘鲁安第斯山区
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和走
向
西半球、南美洲
西临太平洋、东临 大西洋、北临巴拿 马运河
南北走向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wenku.baidu.com、山顶 终年积雪的高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 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 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与山为 邻
Leabharlann Baidu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