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小说主题探究题完美版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4.2 小说阅读 小说探究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主标题:小说探究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副标题:探究题分值较高,只有做到规范的审题和答题,才能得到高分。
关键词:审题,答题,典型示例
难度:4
重要程度:5
内容:
一、审题
(1)审出探究点,即要你探究的是什么
(2)审出探究方向
(3)审出探究提示或暗示
二、答题
(1)探究题答案组织的两种思路
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题;②依据+结论,即从×××内容(形式),表明了×××观点(有时也可采用“结论+依据”的思路)。
(2)探究题答案要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思考探究,答案也要分成不同的层次(角度)表述,层次之间不应有交叉、重合。
(3)切忌脱离文本,天马行空,使所谓的探究成为空中楼阁;切忌表述不严密,观点、材料两脱节,不能自圆其说。
另外,记住常见探究题的探究角度和层面。
(1)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角度(层面)有:①作品的内容层次,②人物,③情节,④环境,⑤背景。
(2)标题类意蕴或作用
角度(层面)有:标题本身,标题与文本的关联(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就某一角度可以再深入探究,如人物形象角度可分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两个角度。(具体参见本题型“知识构建”部分)
(3)情节类——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或作用
角度(层面)有:①情节本身作用,②表现人物,③表达主题,④表现环境,⑤读者效果。
(4)环境类——探究环境描写作用或人与环境间的关系
角度(层面)有:①环境自身,②人物,③主题,④人与环境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人对环境有主观能动性)。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
《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6分)
阴影与阳光
徐慧芬
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教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教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小蒙向妈妈哭诉了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
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真题附标准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小说的主题-【教考衔接】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探究与实战演练(全国通用)
跟着考点考向学破解
小说的主题
●通过阅读多类型、多风格的小说作品,进一步加深对小说题材的理解。
●比对反映不同时代、地域的小说作品,体会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通过小说作品的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以德树人、以文化人”,小说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就揭示社会人生真相、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而言,小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体裁。
不同于“论文”,“主题”(观点、态度和情感)直接表明在论述中,小说的主题是寓于故事或构思之中,因此,一般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形象、情节来深刻理解主题。本节着重梳理主题的类型和探究的路径。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
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
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九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九讲小说的探究
第九讲:小说的探究
一、学问讲解
探究,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发觉和创新。鉴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开放性,更适合开展探究性的学习。?考试说明?关于小说的阅读探究力量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共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下面作一下详细解说。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掘作品的意蕴,是阅读共性化的详细表达,也是对不同层次考生的解读作品力量的考查。小说的意蕴蕴含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中,从不同的角度端详评价小说,往往可以发觉作品蕴含的新的思想内容。探讨小说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对作品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感染力的深化体会和理解。一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情感,一般来说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经常是一种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折射。人文精神还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开展的抱负人格的确定和塑造。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并详细要求能“从作者经受、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所谓的“从作者经受、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除了我们复习备考时所具有的学问储藏,熟识一些作者及其相关背景资料,以及所用的文本材料后有可能加注释予以交代外,还应从文本中查找、发觉、领悟。因此,不做漫无边际的瞎猜,立足文本,抓住关键,多元理解,乃是应对这一新要求所应遵循的规律。详细来说需留意以下要求: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含答案及详尽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
高考小说 历年真题 归纳
8.(1)形象的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2)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2)表现孩子对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
9.鬼神祭祀之事在成年人眼中是郑重、严肃,不可亵渎的,作者却将“放猖”习俗置于童真未泯、稚气天真的孩子的眼底,用儿童一样纯真而敏感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非理性的直觉来体验。(1)觉得“放猖”的猖兵很神奇,内心羡慕;(2)“放猖”的习俗简直就是一场快乐的闹剧;(3)“放猖”后要面对热闹后的寂寞;(4)再见昨日的猖兵时有偶像破灭之感。
5.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边城》主题探究
一、环境: 解放前的湘西偏僻的小城,和谐淳朴。
二、情节:
相悦之情爱
祖孙之亲爱
二老
翠翠
爷爷
手足之爱
爱 恋
大老
欣赏喜爱
人物: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外公:古道热肠,爱护孙女。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文中的每个人都内心善良,纯洁无暇,为他人着想。
主题: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
主旨、思想意蕴和情 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
感意蕴等的题,题干 中往往有“分析” 讨。(《东坛井的陈皮匠》) “评价”“探讨” (2)(2014·浙江高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 “看待”“谈谈”等 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作答动词和“主旨” (3)(2013·重庆高考)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
人物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低,却被 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她深受封建礼教 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所吞噬。
主题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
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 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深切地表达 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 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 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 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
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小说阅读2情节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小说情节结构
●复习目标
1. 了解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结构要素。
2. 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故事情节特点及作用。
●设计思想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资源
《小说情节结构》教学PPT
●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
式。如“边练边悟”中《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
2016年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小说阅读01 Word版含答案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钉子上
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今天是斯特鲁奇科夫的命名日,他正带着他们到他家里去举行命名日宴会。
“马上我们就要大吃一顿了,诸位老兄!”过命名日的人想象着吃喝的乐趣说,“我们可要大吃特吃了!我的好妻子已经把馅饼烤好。面粉是昨天傍晚我自己跑去买来的。白兰地已经有了,……是‘活隆佐夫斯基’牌的。……我妻子恐怕已经等急了!”
斯特鲁奇科夫住的地方非常远。他们走啊走,最后总算走到了他的家。他们走进前堂,他们的鼻子闻到馅饼和烤鹅的香味。
“你们闻到了吗?”斯特鲁奇科夫问,高兴得直笑。“脱掉大衣吧,诸位先生!把皮大衣放在那口箱子上!卡嘉在哪儿呀?喂,卡嘉!全班人马都到齐了!阿库丽娜,你来帮着各位先生脱大衣!”
“这是什么?”这群人当中有人指着墙上问道。
墙上有一颗大钉子,钉子上挂着一顶新制帽,带着亮晃晃的帽檐和帽章。文官们面面相觑,顿时脸色发白。
“这是他①的帽子!”他们窃窃私语道,“他……在这儿!?!”
“是啊,他在这儿,”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辞地说,“卡嘉在招待他。……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我们到外面小饭铺里去坐坐,等他走掉再回来。”
这群人扣上皮大衣的纽扣,走出去,懒洋洋地往一家小饭铺走去。
“你家里所以有鹅的气味,是因为你家里正好坐着一只鹅②!”档案副管理员放肆地说,“必是魔鬼把他支使来的!他不久就会走掉吧?”
“不久就会走掉。他在我家里至多不过坐两小时。哎,我饿了!等他走了,我们先喝一杯白酒,吃点鳁鱼。……然后我们再喝上一杯,诸位老兄。……喝完第二杯以后,那就得马上吃馅饼。要不然胃口就差。……我的女人烤的馅饼好得很,白菜汤也烧好了。……”
(完整版)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题目)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 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子。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 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 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 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 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 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B)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 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 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C)他把满心 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 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 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
从作者思想倾 作者对老于一类的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厚的 向入手 同情,希望社会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自尊。 在现实生活中,像老于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 不少,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既要能让其
联系生活实际 清高的人格得到体现,又要让他们生活得更 加幸福。(此项不是主要观点,可不答)
第三步:运用模板,整合答题思路 第四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满分策略]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①仔细审读题干,问题的具体指向就能明确。“探究‘树’ 的深刻意蕴”是对小说主旨类的探究。 ②“请结合全文”,界定了探究的范围,说明探究时不能脱 离文本泛泛而谈。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主旨探究 课件26张
例:
2016《锄》(李锐)——在大地上劳作是劳
2010《保护人》(莫泊桑)——揭示了 社会不良习气,讽刺官场趋炎附势官官 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体现对社会
动者的精神需要,随着传统农业生活方式的 结束,耕作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 发人深思,体现对社会城市化的思考; 2017《天嚣》(赵长天)——讴歌科研工作
当堂练习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 是悲剧,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 法。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 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的手 法; (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中举是一场悲剧, 理由是:(1)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 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了他的独立的人格 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名族的悲剧。
③抓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 物”。通过人物分析主题是最主要的方法途径,首先是分析每 个人的性格特征,由群像反映主题(契诃夫《胜利者的胜 利》);其次是分析这些人物的典型性格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哪 些本质,折射了哪些社会历史内涵(《祝福》)。
小说标题“剃头匠”在文中指的是谁?请联系这 一形象谈谈小说的主旨。
——
——
探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详细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2)
语文
使用地区: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重庆、陕西、西藏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归类及分析
近五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归类
一、考查情节的整体把握
2019年全国III卷《到梨花屯去》第9题“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卷《赵一曼女士》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II卷《微纪元》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2017年全国I卷《天嚣》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2015·全国卷Ⅰ卷《马兰花》第11题第(4)小题“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2019年全国II卷《理水》第8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2018年全国I卷《赵一曼女士》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I卷《有声电影》第5题“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2016·全国卷Ⅱ卷《战争》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6·全国卷Ⅲ卷《玻璃》第11题第(3)小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6小说探究题精练含解
小说探究题
(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
一、(2017·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与一只狐狸的博弈
祖克慰
①1981年的初冬.下过一场大雪.村里出了一桩怪事。一只狐狸.火一样的狐狸.在村子里出没。火狐额头上有一片白色的毛.村里人说:“那是妖狐。”
②那只狐狸出现在谁家.谁家就要出点事。狐狸最先出现在老张家.傍晚时分.刚刚点上的煤油灯被狐狸撞翻.张家的三间草房眨眼间被烧个精光。两天后.狐狸又去了乔家.乔家老太太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狐狸一溜火红.眼一黑.蹬蹬腿.没了气。
③乔老太有个孙子.叫乔顺风.是村里有名的猎手.玩土枪.百发百中。奶奶的死让乔顺风很悲痛.站在奶奶的棺材前.抹着眼泪说:奶奶.等我逮到那只狐狸.一定到您的坟前.用狐狸的血祭奠您。
④乔老太死后.白额火狐像隐了身.没了影踪。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逐渐淡忘了那只妖狐.只有乔顺风没有忘记。
⑤张家的张九说.村子出事之前.多次看到那只狐狸在村后紧靠河边的一个小山洞里出没。那个狐狸洞.后来乔顺风和张九去过.看那洞口.有动物出没的痕迹.乔顺风对着洞口闻了闻.就让张九点燃麦秸熏洞.他掂支枪封着洞口.只要狐狸出来.必死无疑。可熏了半天.连一只老鼠也没熏出来。
⑥乔顺风没有找到狐狸.狐狸却回到了村子里.在村东边刘家拖走了一只鸡.一晃就没有了影子。刘哈巴说:像一溜火.哧溜就进了树林。人们跑过去时.啥也没看见.只有那些稀稀疏疏的槐树。但乔顺风不愧是个好猎手.没过几天就找到了那只狐狸。
⑦原来.它就在一棵大槐树的洞穴内.洞口在树根下.被落叶覆盖着。他在那里瞄了两天.狐狸终于从树下钻了出来。他端起枪刚要开火.正在奔跑的狐狸突然转过身站在那里.看着他手中的枪.脸上带着绝望的表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 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 加利亚旅游的!”
(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故事给的思考 结合作品 你的看法
(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发散思维的能 力。从作品中挖掘思考点,再结合作品本身谈感 受。第9车厢的故事中,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 的人似乎都没有错,但都没有真正尽到自己的职 责,是思维定势、思维僵化所致。
• 【答题注意点】 • ① 注意分析方法。 • 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 • 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 • 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含糊。 • ②注意思维整合。 • 要将作品思想内容、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
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 起来,否则容易造成失误。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 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 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 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 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 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 “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 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 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 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 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 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 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
叹; • ④对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的悲悯。
[典例一] (2011·浙江高考)阅读《第9车厢》完成下面 的问题。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 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 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 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 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 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 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 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 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 “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 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 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 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 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常见设问方式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 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 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 1.《一只鸟》小说围绕一只鸟写了两个老人 之间发生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 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 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 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 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 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 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 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 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 状态。
•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 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 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高考小说主题探究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 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 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 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 主题。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 评价和探究。对主题比较单一的高考往往以 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 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 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 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 “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 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 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 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 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 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 们现在是在哪儿。
• 答案:①亲情是伟大的 • ②表现人要宽容,人性的善良 • ③命运无常 • ④知错能改,勇于反省 • ⑤情谊无价,友谊无价
阅读小说《双琴祭》,
•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 • 答案:①对双琴一毁一废的惋惜; • ②对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的同情; • ③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的哀
•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 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 偏激;
• 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 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 探究小说主题的技法 •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 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