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3.能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能够通过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道理,懂得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课文录音和PPT。
2.板书、彩色笔、教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和含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习•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跟读。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展示学生分析能力。
3.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行为,并探讨其中的道理。
•讨论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态度。
4. 拓展•跟学生一起总结并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灵活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5. 归纳•总结课文中的教义和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看看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思考并写一篇小结,谈谈对“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自相矛盾》这一课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道德准则,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塑造良好的行为和价值观。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定义: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等方式,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过程的教学方法。
目的: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高他 们的思维能力和实 践能力。
实施方式:提问、 小组讨论、角色扮 演、案例分析等。
教学氛围:营造积极、 互动的学习氛围,鼓 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及时评 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以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达成度:对照教学目标,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知识点,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氛围:观察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自我反思: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课堂氛围: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实验导入:通过实验或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
课文背景: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的紧张 课文内容:楚国商人卖盾与矛的故事,揭示了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结构:先介绍矛盾,再讲述故事,最后总结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
教师提问:引导学 生思考问题,促进 课堂互动
学生回答: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 提高学习效果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掌握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理解自相矛盾的文学价值 了解自相矛盾的现代意义 学会运用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具有辩证性,善于发现事物的矛盾。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他们把握课文的主旨,并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矛盾,从而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
2.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3.讨论题:提前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用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5)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5)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朗读;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3.学会初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深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分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注重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尝试多种表达方式;4.导引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及正确使用。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2.分析课文中角色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课本及教辅资料;2.多媒体课件;3.黑板、粉笔、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呈现一些引人深思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第二步:课文学习1.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及角色性格;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第三步:拓展延伸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情感或体验。
第四步: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发表感想和思考。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还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保持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是本节课《自相矛盾》教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认真思考,不断进步。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课程介绍本课程是一堂适合初中生的语文课程,主题为“自相矛盾”。
该课程将着重讲解什么是自相矛盾,如何识别自相矛盾,以及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与文化背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辨别和写作自相矛盾段落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在引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故事引入主题,让学生对自相矛盾有所了解。
引导问题:•什么是“自相矛盾”?•怎样判断一段话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示例:你能举出一些自相矛盾的例子吗?引导故事: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含有自相矛盾的段落,例如:•一位小偷在现行被捕时说:“我刚才只是路过啊,不是我偷东西!”•酒后的李明说:“我不醉,我完全有清醒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段落本身就自相矛盾。
2. 学习案例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选取课本上的例子,或是和学生分享一些其他来源的段落样例。
例如:•“虚舟梦江南,梦断蓝桥梁。
” ——这是一句唐诗,但是有没有发现其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一定会成功,失败不是我的选择。
” ——这句话有没有自相矛盾?这些例子都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自相矛盾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了解其表现方式。
3. 练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可以选取不同形式的练习题目进行训练。
例如:•阅读一段材料,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之处,然后解释其矛盾之处。
•填空题:请尝试填入一个反义词或相反的词语,看这个段落是否会变成自相矛盾的。
•自己创作一小段近义自相矛盾性质的语句。
在练习过后,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作业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解释。
4. 提高老师可以结合名言警句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例如:•“马不停蹄”、“停滞不前” 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的自相矛盾可以如何化解?•“心猿意马” 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自相矛盾之处吗?结语: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语文素养、思辨力、口及笔译等方面得到立竿见影的提高。
在日后的写作和阅读中,学生也能更加有底线地认识和避免自相矛盾的发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中隐含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可以在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课文1.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学习成语1.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相矛盾”的情况。
四、课文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2.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让其他同学给出意见。
六、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体会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及成语的意义。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三、生字词复习1.复习上节课和本节课出现的生字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问题探讨1.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成语“自相矛盾”相关的问题。
五、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自相矛盾”为题目写一篇短文,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和成语的用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解课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尝试发现逻辑矛盾。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二、教学准备•备好教材《自相矛盾》、课件。
•准备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引言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逻辑矛盾的概念。
2.通过提问引入本课主题《自相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1.进行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语。
2.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与言语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课文分析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
2.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探讨小说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出逻辑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逻辑矛盾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有困难,未能深入探讨矛盾的含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我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我会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供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并解释《15自相矛盾》的寓意。
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中心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
三、教学内容1. 导入(5分钟)教师用“自相矛盾”这个词组引出话题,让学生尝试猜测这个词组的含义。
2. 教学重点(10分钟)教师解释“自相矛盾”是指自己和自己的说法、意见或做法互相矛盾。
然后提出阅读文章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文章(15分钟)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并尝试解释背后的含义。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5. 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巩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文学内容,可与其他班级的同学分享,互相交流不同的见解。
也可在下节课或课外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发表对于自相矛盾的感想与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让他们自主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师生们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课前,根据老师得提示将黑板分为左右两个版面,一部分学生用简笔画在左面画了一些矛,另一部分学生在右面各画了一种盾)师:同学们,黑板得左面就是生:矛!师:右面就是生:盾!师:(对着画矛与盾得学生)现在,您们就就是卖矛得与卖盾得,能够夸夸您们矛与盾各有什么用处吗注意:就是夸,不就是一般得介绍。
生:我得矛尖锐无比,能够戳穿任何东西,不买就是要后悔得!生:我得矛天下无双,谁见了我不乖乖让路!所以,要想打胜仗,赶快掏钱买!生:别吹破了吧。
您瞧,我得盾您就不怕您。
所以,要想保性命,抓紧时间买吧!生:我得可厉害了,就就是子弹都穿不透,更不用说您们这些原始性得兵器矛了!生:夸得好!不过,我要告诉大家得就是:我得盾更坚固!哪一位要就是请了我得盾做保镖,哈哈,她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您们说就是不就是师:同学们,她们夸得怎样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有得高声喝彩)师:矛与盾,都就是古代打仗用得兵器。
矛就是用来生:(齐)进攻得!师:盾呢生:(齐)防守得!师:今天我们学习得故事,讲得就是有一个人既夸矛,又夸盾。
故事得题目就就是生:(齐)自相矛盾!二、抓住重点,引读导悟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正确、流利上下功夫)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就是投入。
现在组内读一读,听一听,互相纠错。
如果伙伴有困难,就帮她练一练。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生:(展示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情况,同学评议,教师适当点拨)师:这个楚国人就是怎样来卖自己得矛与盾得呢生:她拿起自己得盾夸口说:我得盾坚固得很,随您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得矛夸口说:我得矛锐利得很,随您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您觉得怎样才能读好这段话呢生:我觉得,应该用夸口得语气读。
我来试一试。
师:读得怎样生:不错!她重读了坚固得很锐利得很。
生:重读坚固得很,突出了盾得坚固;重读锐利得很,显示了矛得锐利。
这样读,还显示了这个楚国人得得意忘形。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诗歌《自相矛盾》中的哲理内容,理解诗歌含义;掌握诗歌的韵律,朗读流畅。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对立和矛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对于诗歌《自相矛盾》的理解和领会。
2.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一段关于矛盾的视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诗歌《自相矛盾》(15分钟)1)老师让学生诵读诗歌,然后用简单的话解释诗歌内容。
2)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对立和矛盾,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3. 理解诗歌(20分钟)1)学生个别表演诗歌《自相矛盾》的朗读,注意传达诗歌的情感。
2)老师带领学生分段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哲理。
4. 思考讨论(15分钟)1)学生小组内部讨论,针对诗歌中的矛盾,探讨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如何面对。
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学生互相交流。
5. 拓展延伸(10分钟)老师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目:你又有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矛盾?设想一个有趣的矛盾情境。
学生听题后自行思考,并作简短的描述。
6. 总结(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诗歌的理解和矛盾的思考。
五、课后作业1.诗歌《自相矛盾》背诵。
2.思考并写下生活中的一个矛盾情境,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4)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辨能力。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优秀7篇)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优秀7篇)《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篇一《自相矛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成语故事》中的一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简单,但是故事所阐明的道理非常深刻,对于理性尚处休眠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理解故事的意义,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进而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形象与意义的关系,把情趣与理趣结合起来,让语言和思维共同生长,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得到发展。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
(生疑惑)师:怎么啦?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我说错了。
我重新来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师:又出问题啦?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师:这里也有矛盾,是吗?生:是。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矛是一种兵器,头上用青铜器或铁器做,非常锐利。
盾又是什么呢?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生:现在有的警察也用。
师:是的,防暴警察要用盾牌。
(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到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生: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
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写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
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师:自事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评点:对于自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做过不少前后矛盾的病句修改练习,生活中也常常能听到,或者碰到自相矛盾的情况,从他们课前收集到的大量自相矛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精选12篇)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精选12篇)《自相冲突》教学实录篇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课前,依据老师的提示将黑板分为左右两个版面,一部分同学用简笔画在左面画了一些"矛',另一部分同学在右面各画了一种"盾')师:同学们,黑板的左面是生:矛!师:右面是生:盾!师:(对着画"矛'和"盾'的同学)现在,你们就是卖"矛'的和卖"盾'的,能够夸夸你们"矛'和"盾'各有什么用处吗?留意:是"夸',不是一般的介绍。
生:我的"矛'尖锐无比,能够戳穿任何东西,不买是要懊悔的!生:我的"矛'天下无双,谁见了我不乖乖让路!所以,要想打胜仗,赶快掏钱买!生:别吹破了吧。
你看,我的"盾'你就不怕你。
所以,要想保性命,抓紧时间买吧!生:我的可厉害了,就是子弹都穿不透,更不用说你们这些原始性的兵器"矛'了!生:夸得好!不过,我要告知大家的是:我的"盾'更结实!哪一位要是请了我的"盾'做保镖,哈哈,他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你们说是不是?师:同学们,他们"夸'得怎样?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有的高声喝彩)师:"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
"矛'是用来生:(齐)进攻的!师:"盾'呢?生:(齐)防守的!师:今日我们学习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既夸"矛',又夸"盾'。
故事的题目就是生:(齐)自相冲突!二、抓住重点,引读导悟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正确、流利上下功夫)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是投入。
现在组内读一读,听一听,相互纠错。
假如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矛盾的言论,从而引出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深刻含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认识到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能够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成语含义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课文翻译和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个国家的人卖盾和矛?他们说了什么话?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的语气和表情,体会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表演,并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文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分析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举一反三。
2.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学课件。
3.故事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含义。
2. 导入•引出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习过程•第一遍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遍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
•讲解重难点:解释生词和句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4.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
5. 拓展延伸•写作活动: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是否只存在于故事中?生活中会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写作活动,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3.思考问题:生活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3篇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3篇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内容;
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
理解寓意
教学板书:
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戳穿盾:①对②错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①错②对
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
(略)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
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
9.揭示道理:
①组织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
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
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和板书;
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2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2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商人陈轸在卖矛又卖盾时,因自相矛盾的言论而使自己的商品失去销路的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成语的深入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境,但如何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做事要言行一致,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成语“自相矛盾”的意义。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楚国商人陈轸的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成语“自相矛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成语。
2.呈现(10分钟)讲述楚国商人陈轸卖矛又卖盾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分析。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自相矛盾的现象所带来的后果,加深对成语“自相矛盾”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分析其他类似成语,如“狐假虎威”、“画龙点睛”等,引导学生掌握成语的用法。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相矛盾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自相矛盾的常见形式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相矛盾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相矛盾的常见形式和表达方式。
3. 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公共言论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自相矛盾的思考,例如:“你有没有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词?你能举一个例子吗?”步骤二:讲解1. 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是指自己与自己相矛盾的说法、行为、观点等。
2. 分析自相矛盾的常见形式和表达方式,例如矛盾的陈述、自相矛盾的逻辑、自相矛盾的行为、自相矛盾的观点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以及自相矛盾的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自相矛盾的危害和不合理之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步骤四:拓展应用1. 讨论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公共言论中的应用,例如政治演讲中的自相矛盾、广告宣传中的自相矛盾、文学作品中的自相矛盾等。
2. 练习写作中避免自相矛盾,例如对于一个观点的论证中,要注意逻辑的连贯和一致性。
步骤五: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巩固。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自相矛盾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解释,评估学生对自相矛盾的辨析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避免自相矛盾的能力。
4.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做好教学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自立自强教学目标:1. 了解自立自强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课前,根据老师的提示将黑板分为左右两个版面,一部分学生用简笔画在左面画了一些“矛”,另一部分学生在右面各画了一种“盾”)
师:同学们,黑板的左面是——
生:矛!
师:右面是——
生:盾!
师:(对着画“矛”和“盾”的学生)现在,你们就是卖“矛”的和卖“盾”的,能够夸夸你们“矛”和“盾”各有什么用处吗?注意:是“夸”,不是一般的介绍。
生:我的“矛”尖锐无比,能够戳穿任何东西,不买是要后悔的!
生:我的“矛”天下无双,谁见了我不乖乖让路!所以,要想打胜仗,赶快掏钱买!
生:别吹破了吧。
你看,我的“盾”你就不怕你。
所以,要想保性命,抓紧时间买吧!
生:我的可厉害了,就是子弹都穿不透,更不用说你们这些原始性的兵器“矛”了!
生:夸得好!不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的“盾”更坚固!哪一位要是请了我的“盾”做保镖,哈哈,他就可以走遍天下都
不怕。
你们说是不是?
师:同学们,他们“夸”得怎样?
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有的高声喝彩)
师:“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
“矛”是用来——
生:(齐)进攻的!
师:“盾”呢?
生:(齐)防守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既夸“矛”,又夸“盾”。
故事的题目就是——
生:(齐)自相矛盾!
二、抓住重点,引读导悟
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正确、流利上下功夫)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是投入。
现在组内读一读,听一听,互相纠错。
如果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生:(展示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情况,同学评议,教师适当点拨)
师:这个楚国人是怎样来卖自己的“矛”和“盾”的呢?
生: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
师: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好这段话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夸口的语气读。
我来试一试。
师:读得怎样?
生:不错!他重读了“坚固得很”“锐利得很”。
生:重读“坚固得很”,突出了“盾”的坚固;重读“锐利得很”,显示了“矛”的锐利。
这样读,还显示了这个楚国人的得意忘形。
生:我觉得也可以重读“我的盾”“我的矛”,因为突出“我的”,充分地表现了这个楚国人的得意洋洋、狂妄自大!我来示范一下。
生:我觉得,还可以重读“随你用什么矛”和“随你什么盾”,说明他的“矛”和“盾”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他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自己还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再将这两句话读一读,好好地体会一下这个楚国人的心理状态。
生:(自由朗读体会;齐读)
师:他这样“夸口”说能卖得出去吗?为什么呢?
生:(大家异口同声)“卖不出去”!
生:如果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戳不进去或穿不透,这只能说明他的“盾”还说得过去,但“矛”就谈不上锐利了。
生:如果用他的“盾”来挡他的“矛”,“盾”被矛戳穿,就说明他的“盾”并不坚固。
生:如果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矛”断了,“盾”也被戳穿了,只能说明他的“矛”和“盾”,没有一样是好兵器。
生:他在叫卖时,说的话前后不一致,这就叫“自相矛盾”,当然没有人会相信他,更加不会上他的当!
生: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自相矛盾,还在自吹自擂,实在是太可笑了!
师:所以,当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话时,他的反应是——
生:(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抓住“夸口”,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生:(自由朗读体会→小组朗读交流→全班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组织评议)
三、表演展示,评议深化
师:现在我们来演一演,有兴趣吗?(学生们兴趣盎然)先请组长分配好角色,在组内练习。
(小组内根据角色要求进行练习)师:我们请第二小组为大家表演,掌声欢迎!
生:(表演者兴致勃勃,高度投入;观众们津津有味,全神贯注)
师:(当学生演到其他围观的人质问楚国人时)这位将军经常带兵打仗,听楚国人这样夸口说“矛”又说“盾”,会对他说什么呢?
生:这位生意人,你竟然夸下如此海口。
我纵横沙场多年,可谓见多识广,但从来没见你所说的的矛和盾啊!你能告诉我,它们交锋后,会出怎样的情况吗?
生:(表演楚国人的学生,先是目瞪口呆,接着抓耳挠腮,急得浑身直抖)
师:看他那哑口无言的样子,真可怜!(对着一位“围观的人”)这位老爷爷,你来提醒提醒他。
生:(捊了捊“胡子”)年轻人,以后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做生意嘛,讲究的可是诚信啊!
师:你们也是做生意的,快来帮帮同行吧!
生:像你这样说话前后不一致,谁还敢来买你的东西呢?你这不是不打自招吗?以后还是实在点儿好啊!
生:以后说话做事可要动脑想想,千万不可以不切实际地说大话。
知道了吗?
师:“楚国人”,你别再哑口无言,急得脑门儿上直冒汗了。
也来说跟大家说两句吧。
生:(演楚国人的那位学生):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大家教训的是,以后我说话、做事,一定会实事求是、注意前后一致的!请大家看我的行动吧!
四、适度拓展,以写促读
师:这个有意思的故事,是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
愿意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吗?
生:愿意!
师:(挂出小黑板)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生:(借助拼音读通原文→小组里交流读正确情况;老师指两名学生朗读,并纠正读音)
师:能够读懂原文的意思吗?
生:(边读边想,不是与课文对照;小组里交流)
师:古文讲了一个楚人在干什么?
生:卖矛又卖盾。
师:他先吹什么?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又吹什么?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有人问他什么?
生:以子这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段本来比较深奥的文言文,一会儿就读懂了。
真的懂了吗?
生:(非常肯定地一齐高喊)懂了!
师:老师来考大家几个字,就可以知道有没有真正读懂。
“鬻”字什么意思?
生:卖!
师:“誉之曰”中的“誉”呢?
生:夸口!
师:“陷”呢?
生:戳穿!
师:“其人弗能应也”,“弗”什么意思?
生:不!
师:同学们真是好样儿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原文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一个故事,又懂得了一个道理。
我相信那个楚国人也一定受益匪浅。
如果他再次来到集市上卖矛
和盾,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编一个故事,题目自定。
(学生练写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展示,教师适时组织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