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08af625bd64783e09122b30.png)
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
2、上司承诺:当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时,上司承诺就发生了。
指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变更上司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上司的程度。
3、积极性:主要用于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对学习与工作的主观态度.与主动性紧密相连.积极性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表现。
也是人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
4、个性(人格):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
企业组织为了做到别具特色,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组织的决策与行动。
6、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需要: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8、优势动机:指在全部动机结构中占最强有力地位的动机。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常常不只存在一个动机,而是同时存在着很多动机,但其中最优势的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在当时的活动。
9、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
10、价值观: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这个定义包括着判断的成分,反映了人们的判断和评价。
11、组织承诺:是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12、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13、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80f8581b7360b4c2f3f649d.png)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群体2.沟通3.领导力4.态度5.价值观二、简答题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1一、名词解释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
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适合的职业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
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
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
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一、名词解释1.社会惰化2.合作3.管理幅度4.群体思维5.群体规范二、简答题1.哪些因素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2.简述麦克莱兰需要理论3.简述管理方格4.简述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三、分析说明题1.克里斯玛型领导风格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试用相关领导理论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资料
![组织行为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1703fd6ce2f0066f5332285.png)
判断与选择题:1. 管理的职能,功能主要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2.气质类型的种类,特点①胆汁质胆汁型的人通常体内胆汁较多,所以做事冲动、有干劲、爆发力强。
最为典型的历史人物就是张飞,其实火箭队的阿泰斯特也属于胆汁质。
胆汁质的人适合从事体育和诸多演讲性项目、就是爱发火的坏脾气挺愁人。
②多血质而血液多的人被称为多血质,其特点是变通能力强、交际广泛、适应能力出色。
多血质的人能够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在职场工作中容易晋升、提干。
与胆汁型的人相同,活泼是这类人普遍的特征。
③黏液质特征为较为稳重、思维较慢、但是持久耐力力强,性格波动小。
这种气质也被称为安静型、能够承担责任、认真工作。
缺乏灵活性是这种人群致命的弱点。
④抑郁质最后一种气质类型被称为抑郁质。
此类人群极为敏感、内心容易受挫也经不起挫折的洗礼。
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内心孤独。
麦迪也正是因为这种气质类型而难以把火箭队抗在肩上。
但是很多的天才都是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也总能表现出天才的素质,可惜容易怯懦、恐惧。
所以此类人容易成为很优秀的诗人、艺术家。
3.激励因素的分类,金钱在激励中的作用 P101一,内容型激励理论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低级)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高级)②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称保健-激励理论):满足感,保健因素,激励因素③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①期望理论:效价,期望,工具性②公平理论③归因理论:基本归因偏见,自我服务偏见④强化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⑤目标设置理论:承诺,反馈,自我效能感,三,激励的整合模型金钱可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论证4.组织的概念一般意义上讲,是指社会集体的集合5.从众行为的概念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产生的因素:对群体的信任度;对偏离的恐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专长;个体的自信心;责任感;性别差异。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bcd817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1.png)
组织行为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 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为组织 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
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强调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系 统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 人文性:组织行为学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详细描述
实验法也是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某些变量,观察 和测量组织成员的行为反应,从而揭示变量 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实验中改变工作 条件或奖励方式,观察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行 为变化,进而探讨不同管理策略对员工行为 的影响。
案例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对特定组织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织的竞争力,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学科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 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旨在 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研究领域
组织行为学涉及个体、群体和组 织层面的行为与心理,包括知觉、 沟通、领导力、激励、决策等。
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团队建设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组织 的竞争力。
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组织行为学将更加注重跨文化、多样 性、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影响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组织行为学提供更多数据和实证支 持,推动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组织变革与适应
面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行为学将更加关注组织变革 与适应性的研究,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挑战。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8c4720e4a7302768e993933.png)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人类的力理是在本质上是组织力量2.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在一定的机构,成为形成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使人们等为组织活动过程。
3.人们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4.人们行为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5.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来能被观察到一切外显的活动。
6.广义的行为是指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7.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
8.组织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既包括单个工作者的个体行为和工作政组科室,部门的群体行为,又包括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企业、机关、学校等整个组织的行为规律。
9.研究组织行为学习基本的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效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10.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边缘性2.两重性3.应用性11.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12.两重性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交其工作能力提交组织的工作成绩效。
13.应用性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交其工作能力提交组织的工作绩效。
14.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在美国15.组织行为学产生在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16.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17.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外显的。
18.人类学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19.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20.所谓测验可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21.测验的信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bf1dd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6.png)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第一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1.4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 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群体: 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 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 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组织文化: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4.激励因素: 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 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 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 产生工作的满意感, 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 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5.人际关系: 也叫人群关系, 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 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 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6、个性: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 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7、群体规范:有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 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9、社会知觉可分为哪些知觉?(1)对人知觉。
这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 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
这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 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角色知觉。
这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 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 并借助于思维活动, 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 形成角色意识;(4)因果关系知觉。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4a322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7.png)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0e28ea172ded630b1cb6ce.png)
9.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特质理论阶段,行为理论 阶段,权变理论阶段,其中行为理论阶段大致在20世 纪40-60年代. 10.以下不属于管理的职能的是配置. 11.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打破公司内部各 职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除财务,人事两部门设 少数高级行政人员外,公司员工均组成工作组来执 行诸如产品开发,促销等核心工序(流程),这种管理 是扁平化管理. 12.以下不属于小道消息传播形式的是双向传言链. 13.以下不属于沟通双方存在的障碍的是信息适应 性. 14.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获 取信息. 15.以下不属于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观点的是成功 理论. 16.以下不属于决策的特征的是静态性. 17.将名义群体法和尖端的计算要技术相结合的群 体决策方法是电子会议法. 18.在人格类型中,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 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 或者其他事情进行攻击,这种人格类型是A型人. 19.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冲突理论中 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传统观点. 20.在组织变革理论中,提出适应循环学说的学者是 沙恩. 1.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含义,从动态上看,组织是安排 分散的人和物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2.越过部门边界创建项目团队的一种方式划矩阵组 织. 3.按照利克特的四种制度组织理论,效率高的组织 方式是参与式. 4.如果以企业组织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企业 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企业的各类内部组织之总和 的是群体. 5.计划的准备阶段是预测. 6.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中,第三象限指的是参与 7.根据归因理论,通常被看作内因的原因是努力程 8.正式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是在1949年. 9.梅奥在霍桑试验分析中认为,影响生产效率提高 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因素. 10.研究方法分为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研 究的依据是研究的目标. 11.以下不属于网络结构基本思想的是拥有. 12.以下不属于设计有效团队步骤的是"群体"帮助.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618b41bfc4ffe473368ab72.png)
一、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就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进行的决策。
•克服个人决策中个人认识的局限•群体决策优点:提供更多信息;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决策更容易被接受性;决策过程和结果更加合法;高满意度缺点:浪费时间;少数人控制局面;责任含糊不清;群体成员从众压力大;群体思维•效率与效果:群体决策优于群体中平均的个人所做的决策;速度;创造性;接受程度;效率,效果;•群体决策组成的互补性原则,提高效率。
群体决策的结构互补:•知识结构互补•性格、气质和决策风格的互补•年龄、性别、所处阶层的合理分布•决策群体的人数。
5—11人的中等规模群体决策最有效;4 —5人的群体容易使成员感到满足;2 —5的小群体容易使达成一致。
群体决策与风险心理:•个人决策,对决策方案的风险偏好取决于个性的冒险性。
•群体决策中群体动力的作用下,风险心理表现为“冒险转移”现象。
•实验研究表明:群体决策的冒险水平要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
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所谓“冒险转移”现象。
•日常观点:群体决策更小心谨慎,更倾向于保守,“冒险转移”现象证明群体行为有相反的趋向。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个人决策从理论上应该比集体决策更稳妥和安全。
二、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冲突不仅使个体体验到一种紧张情绪,还会影响群体内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群体之间关系。
•冲突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竞争和冲突的区别在于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会影响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如果双方都能从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竞争就不可能变为冲突。
冲突的演变•传统观点: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前,冲突是管理不善的结果,有害无益。
应当避免冲突。
•现代观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有的冲突有害;冲突可促使寻求新的策略和方针,帮助克服停滞和自满情绪。
•处理冲突:确认适宜的冲突水平;选择减少冲突的策略;在冲突不够强烈的地方,管理者也可以有意识地引起冲突。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62afba6ccbff121dc36830b.png)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汇总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主观因素: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晕轮效应: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态度: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个性倾向性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
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154c204de80d4d8d15a4f0f.png)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的能力,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3.组织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4.组织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的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的研究目的: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达到组织目标。
5.组织研究的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6.组织行为研究的发展过程:⑴亚当斯密、小瓦特、巴贝奇等,人们开始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⑵欧文——“人际关系之父”,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⑶丹尼尔麦卡纳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等对美国铁路企业管理的研究。
⑷20世纪20年代,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序幕。
“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⑸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会议上,把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⑹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任何群体的行为。
其特征是既注重人的因素又注重组织的因素。
⑺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⑻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阿吉雷斯、麦格雷戈,1957年阿吉雷斯《个性与组织》从组织角度来分析影响职工发挥潜力的原因。
1960年麦格雷戈《企业的人的方面》总结了人性对立的两方面即X理论和Y理论,认为传统理论来源与教会和军队,没有接触现代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此把人看做是厌恶工作、需要严格控制的消极因素,称为X理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般人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称为y理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2a4c79c14791711cd791745.png)
组织:从动态上看,组织指安排分散的人和物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从静态上看组织是指按照一定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群体。
狭义的行为和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指人受其身心支配和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即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
既符合环境需要,又满足自身要求。
2多样性。
不同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做出不同的行为反映。
3动态性。
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4可控性。
可以通过制度、培训、教育等措施,消除消极行为,诱发积极行为。
5人的行为的实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可以分为:行为的主体是单个人的个体行为;行为主体是班组、科室、部门的群体行为;行为主体是企业、学校、机关、医院的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产生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组织行为的评价:1动机不好,结果不好-恶劣的组织行为;2动机不好,结果好-不良的组织行为;3动机好,结果不好-不良的组织行为;4动机好,结果好-良好的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特征: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单独的个人行为。
2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3组织行为的效果具有两重性。
是实现组织宗旨的效果和对社会产生后果的统一。
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
5组织行为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反过来又影响成员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的构成:组织行为是由全体组织成员的行为组成的整体行为。
包括:1管理行为;2群体行为;3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运行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用社会学、工业心理学、组织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对个体行为的研究;2对群体行为的研究;3对组织行为的研究;4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资料
![组织行为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03afb30a32d7375a4178024.png)
组织行为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总体态度。
(p113)2.情绪:指的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
(P128)这一概念有四个特点:(1)情绪不是自发的,它是由刺激所引起的。
(2)情绪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
(3)伴随着情绪体验同时出现的,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语调等。
(4)情绪会产生生理唤醒。
3.情绪智力(EI):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P129)具体包括五个维度:(1)自我意识:体味自我情感的能力(2)自我管理:管理自己情绪和冲动的能力(3)自我激励:面对挫折和失败依然坚持不懈的能力(4)感同身受:体味他人情感的能力(5)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4.情感智商(EQ):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智力的能力。
简单的来说,EQ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
是情绪智力的测量。
5.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心态。
(P113)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P108书本没有完整解释,这是百度百科中的解释)6.晕轮效应:当我们对一个人形成的整体印象或评价,受到个体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等)的影响而普遍偏高或偏低时,我们就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
(P155)7.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倾向于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P236)8.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P234)9.印象管理:在日常生活中,试图控制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印象的过程和现象,叫做印象管理,也有人称之为印象整饰。
(P162)10.角色期待:是指人们按照社会角色的一搬模式对一个人的态度、行为提出合乎身份的要求并给予期望。
组织行为学【实用资料】
![组织行为学【实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92365c53169a4517623a36f.png)
,同时质问厨房的工人是否工作有疏漏。 二、“社会人”的假设与管理
调动人们的生(产积1)极性案只有例次研要意究义,;人(们最2重)视在现工场作中研究;(3)实验研究。
三、支持模式 (4)个人要求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 一、“经济人”的假设与管理
四、联盟模式 ⒋ 组织行为是管理模式有哪些?请每种模式举一个实际例子。
人是很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本身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随着年 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 ⒊ 何谓超Y理论,其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二、“社会人”的假设与管理 一、“经济人”的假设与管理
管理要讲艺术啊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管理模型
⒌ 请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
一、专制模式 (改编自:Stephen P.
他们需要的是“自我实现”!
二、监护模式 (4)个人要求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管理模型 “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
他们需要的是“自我实现”! 我期待着你们的回复”。
⒉ 为什么说霍(桑1实)验对理组论织行研为学究的;研究(有重2要)的应历史用贡献研?究;(3)行动研究
“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 ⒌ 请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过程。
(二)依研究的深度分类 这封编造的信是这位年轻教师研究的一部分,他想了解饭店如何处理顾客的抱怨。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83176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61.png)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的基本理论观点及相应的管理策略(一)“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1、理论要点:源于享乐主义,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2、基本假设:大多数人(1)天生趋于懒惰,尽可能讨厌和逃避工作(2)缺乏进取心,宁受他人领导不愿担负责任(3)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4)缺乏理智易于盲从(5)认为生理和安全最为重要,选择获利最大的事情去做(6)习惯于抵抗变革3、相应策略(1)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成任务方面,主要采用任务管理的措施,强调建立严密的组织制度、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作定额、技术规程。
(2)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一方面靠金钱和无知利益的激励,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努力。
(3)要求集权化管理,即通过权威的运作及执行督导与控制。
(二)“社会人”假设梅奥指出:管理中应强调与人协作,而不是乌合之众的相互竞争;人除了物质利益的追求外,还有人际关系的需要,甚至有时为了维系和同伴的感情,愿意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人除了理性思考外,更多的时候是受到感情的影响。
1、理论要点“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2、基本观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作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失去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3)与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员工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作出反应(4)员工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视管理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纳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3、相应策略(1)管理者不应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的注意为完成任务工作的员工需求上(2)管理者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的控制,而应关心体贴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注意员工归属需要与尊重需要的满足(3)应注意集体奖励,而不仅只是个人奖酬(4)管理者要从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下级员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三)“自我实现人”假设1、20世纪40至50年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共5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0eace1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a.png)
名词解释1.2.激励就是组织及其个人通过设计适当的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及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及其个人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个人目标。
3.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不同的作用。
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4.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这正是知识型组织的理想状态,是知识型组织的实践目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的效应。
简答题1.2.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仪表服饰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
在这里,声音和表情都是非语言沟通的形式。
从这个公式不难看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实现的,高达93%的沟通都不是用嘴说出去,而是通过声音和表情表达出来的。
所以,人们不只是单纯地从你说的话里判断是非,更能从你的肢体语言、眼神、表情、语气语调里面分析出其它意思来。
对业务伙伴而言,学会用非语言沟通来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3.“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由此构建了西方经济学大厦,可以说,没有“经济人”假设,就没有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市场制度。
认真分析“经济人”假设,并顺利完成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的转化,以促进经济学向社会科学其它领域的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ac2046948d7c1c708a145b0.png)
一、名词解释1、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2、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指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3、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指人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5、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菲斯廷格提出的,致力于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
认知协调泛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6、群体: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租者而成的集合体。
7、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8、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9、角色知觉:是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10、晕轮效应:指的是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所受到的影响。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使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12、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不可能接受所见到的每一件事,而只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北京、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接受其中的某些刺激。
13、冲突:是指一种过程,当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影响就开始了。
14、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莫顿2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2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概括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关怀与结构维度以及密执安大学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但是管理方格理论主要表明的并不是得到的结果,而是为达到这些结果领导者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资料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8802e24c850ad02de80418a.png)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Science )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从管理应用方面来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弗雷德·鲁森斯是国际著名的管理学家,第一代组织行为学家,“George Holmes杰出管理学教授”,自1967年开始就一直在尼布拉斯加大学商学院任教,此前曾在美国西点陆军学院任教。
他曾在应用和学术性杂志上发表过150多篇文章,并因“名列一直在美国管理学院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之学者前5名”,而入选美国管理科学院名人廊。
出版过许多著作,其中与Robert Kreitner合著的《组织行为矫正》(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dification)荣获美国人事管理学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
弗雷德·鲁森斯曾出任美国管理科学院中西部地区主席,美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曾荣获美国管理科学院杰出教育家大奖。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1357d64e45c3b3567ec8b8c.png)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选5)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后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内容本身,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工作环境等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大量不同工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人格人格是个体对他人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角色知觉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即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
例如一个人的家庭角色(丈夫)和社会角色(职业经理人)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
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等方面,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工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行为方式的理解。
12、组织设计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行为实
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是把人的
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
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地实现组织目标。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
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可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6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边缘性: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其中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两重性: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工业心理学:是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
投入开始,通过依次的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
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
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研究的基本过程1、观察和实验2、分析和评价3、预测和推断
4、检查和验证
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1、确定研究课题2、研究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5、实地观察和实验6、说明研究结果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
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二)观察法;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
参与观察法(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
(三)心理测验法
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应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
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观察得到得是不是所要测定的
心理与行为特征。
(四)调查法:1、面谈法(信息回收率高,较费时间和人力);2、电话调查法(花钱花时不多,能调查的人多);3、问卷调查法(花钱花时不多):分书信邮寄问卷调查法和现场直接问卷调查法,前者回收率低,后者回收率高,但花人力和时间较多。
(五)实验法:以探求噪音强度对工作效率、工作速度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分为:
1、实验室实验法:把实验的一些关键性变量,放在特定的实验范围内进行,研究人员能够严密控制,能够随时观察它们的变化。
2、现场试验法:是一种把实验室方法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去的,方法。
3、准实验法:研究人言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
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集中趋势分析:最常用的指标是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二)离中趋势分析:标准差
(三)抉择分析:用数量指标对每种情况中可能有或可能没有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四)相关分析: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的指标,相关系数的范围是从+1经过0到-1,相关
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密切。
(五)因素分析。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有感觉到得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社会知觉是指主题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
4、
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1、自我知觉往往是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2、自我知觉由于从个人角度看,难免带有某种主观性。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
的快慢和重复次数的多少等;主观因素:是指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
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1、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2、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4、投射;是指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P45):X理论、Y理论、归因论
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价值观的分类:
1、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分,可分为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顾
客就是上帝)和社会价值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分,可分为六类,理性价值观、经济
性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审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
3、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分,可分为七类,反应型、忠诚型、自我中
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
4、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可分为最大利润价值观
(是一种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大的价值观念)、委托
利润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是20世纪70年代兴
起的)。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过程:1、生产型价值观;2、生产经营型价值观;3、经营价值观。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1、知道人们行为的准则;2、在了解员工的基础上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3、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4、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之一。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向。
态度的特性:1、社会性2、针对性3、协调性4、稳定性5、两极性6、间接性。
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与工作的参与度:1、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给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
个性差异与管理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的性质:1、组合性2、独特性3、稳定性4、倾向性5、整体性。
个性倾向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
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