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古诗词阅读训练

七年级古诗词阅读训练

七年级古诗词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两题。(8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潮水涨满,长江开阔,两岸与江水齐平,顺风行船,江上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2、"诗言志,歌咏言",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尾联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2分)

答:借助归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2分)

3.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汹涌的潮水上涨了,放眼望去,江水与两岸相平,更显其宽阔;和风吹拂,江面中央一叶白帆高高悬起,顺风而行。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极妙,说说妙在何处。

答:“生”“人”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试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字的表达效果。

答:“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其实,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古诗鉴赏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古诗鉴赏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古诗鉴赏题汇总含答案

一、阅读《望岳》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题以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题以及答案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1

——2题。(6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3分)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3分)

1

(二)阅读上面古诗,完成题3——4题。(6分)

3.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4.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3分)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3——4题。(10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

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一)观沧海

【文学常识】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作者__曹操__,字孟德,____东汉末____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这首诗苍凉中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知识积累】

1. 重点解词

(1)临:到达,登上。

(2)何:多么。

(3)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4)竦峙:耸立。

(5)若:好像。

(6)星汉:银河。

【突破训练】

1. (2019,徐州)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 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手法。A项中应为“观”字统领全篇;B项中“由远及近”这个说法不对,都是近景;D项中应为诗歌把眼前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2.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

专题一古诗词阅读

01 竹里馆(王维)

【原文】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二、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

①幽篁:

②啸:

2.这首诗以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答: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答: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

答:

10.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

专题一古诗词阅读

01 竹里馆(王维)

【原文】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二、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

①幽篁:

②啸:

2.这首诗以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答: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答: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

答:

10.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七年级 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

七年级  古诗词阅读 含答案

江欣彤古诗文理解及鉴赏(七年级)

山中杂诗

梁·吴均

ϖ山际见来烟,高高的山顶上飘来轻烟,

ϖ竹中窥落日。竹林中能看到落日的余辉。

ϖ鸟向檐上飞,鸟儿在房檐上飞。

ϖ云从窗里出。云朵从窗子里飘出来。

赏析

• 本诗作者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主题

• 本诗歌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特点

练习巩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鸟向檐上飞",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

逸的生活情趣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竹里馆

唐·王维

• 独坐幽篁里,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

• 弹琴复长啸。一边弹琴一边吹着口哨。

• 深林人不知,竹林里僻静幽深,没人知晓我在做什么,

• 明月来相照。只有一轮明月照耀着我,陪伴着我。

品味感情感受意境

• 景:优美高雅• 情:宁静淡泊• 画面:

• 一片宁静、幽深的竹林里,一个人独自坐在那里,他面前摆放着一架琴。诗人一边弹着琴,有时“长啸”,似乎是

在抒发内心的孤独和苦闷。然而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又有谁能明了呢?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在陪伴着他。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阅读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阅读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阅读练

习题

(一)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通过对幽篁、深林、明月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独坐、弹琴、长啸的活动描写,构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情趣?

构建了一幅空灵澄明,清新幽静的月夜幽林图,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独处时的悠然闲适的高雅情趣。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以及超凡脱俗的气质。

6.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赞同。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②拙:同“茁”。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5.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1-12-06 14:39:43)

转载▼

标签:

练习题

教育

6、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7、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8、本诗共28个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就占据了8个字。后人对重复使用“巴山夜雨”评价极高,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表现的是,第二个表现的是,丛菔的作用是

9、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10、请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三)《泊秦淮》

1、杜牧是诗人,诗中提到的被称为“亡国之音”。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⑵隔江犹唱后庭花

3、“商女不知亡国恨。”真正的“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本诗点名时间和地点的一句是,运用典故的一句是,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一句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专题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专题试题(附答案)

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题

年级:(七)册次:(下)单元:(二)

一.课内阅读理解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

玉笛:折柳:故园:

闻: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

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6.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7.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8.“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9.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10.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1.“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2分)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1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③摩挲:用手抚摸。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3.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

专题一古诗词阅读

01 竹里馆(王维)

【原文】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二、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

①幽篁:

②啸:

2.这首诗以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答: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答: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

答:

10.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中考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项练习检测(含答案)

中考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项练习检测(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项练习检测

观沧海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分)

答: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炼字角度赏析“洪波涌起”中的“涌”。(2分)

答:

2.本诗中哪些诗句是虚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或“啼”字。(2分)

答: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

答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参考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阅读赏析】

1.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2.如何理解“隔江”二字?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4.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参考译文】

汉文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放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样无与伦比。可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位与臣子近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民生大事,而是那些虚妄的鬼神之事。

【阅读赏析】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3.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4.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参考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阅读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

玉笛:折柳:

故园:闻: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

1、解释词语:

玉笛:精美的笛子

折柳:《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闻:听;听见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念家乡

3、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4)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7、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欣彤古诗文理解及鉴赏(七年级)

山中杂诗

梁·吴均

ϖ山际见来烟,高高的山顶上飘来轻烟,

ϖ竹中窥落日。竹林中能看到落日的余辉。

ϖ鸟向檐上飞,鸟儿在房檐上飞。

ϖ云从窗里出。云朵从窗子里飘出来。

赏析

• 本诗作者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主题

• 本诗歌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特点

练习巩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鸟向檐上飞",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

逸的生活情趣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竹里馆

唐·王维

• 独坐幽篁里,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

• 弹琴复长啸。一边弹琴一边吹着口哨。

• 深林人不知,竹林里僻静幽深,没人知晓我在做什么,

• 明月来相照。只有一轮明月照耀着我,陪伴着我。

品味感情感受意境

• 景:优美高雅• 情:宁静淡泊• 画面:

• 一片宁静、幽深的竹林里,一个人独自坐在那里,他面前摆放着一架琴。诗人一边弹着琴,有时“长啸”,似乎是

在抒发内心的孤独和苦闷。然而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又有谁能明了呢?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在陪伴着他。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

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

•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 夜发清溪向三峡,• 在夜色中我从清溪泽出发,奔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洲。• 到了渝洲看不见你,多么想念啊。

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 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ϖ谁家玉笛暗飞声?ϖ散入春风满洛城。ϖ此夜曲中闻折柳,ϖ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知从哪儿传来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飞入整个洛阳城。倾听才知是一曲《折杨柳》,谁能不勾起思念故乡之情呢!

《折杨柳》:古乐曲。古人别离,折杨柳相赠,以寄托伤离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715--770)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路漫漫涉边塞,思故乡表达了诗人远泪不干涉边塞思乡怀亲之无纸笔捎口信,话平安情怀报平安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既有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

然的感觉。

3、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

之情。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0后),唐代诗人,曾在苏州做地方官,后人称他“韦苏州”。他的诗以简洁朴素的语言歌咏水景物,抒写田园生活的乐趣;也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幽草黄鹂春潮野渡

涧边生深树鸣闲淡宁静“怜” 雨急悠闲恬淡为诗之舟横眼

特点:以景写情,借景述意

1、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

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3、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

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江南逢李龟年》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

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

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安史之乱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

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诗歌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追忆昔

崔九堂前几度闻。日情谊

正是江南好风景,述今相

落花时节又逢君。逢感慨

抒发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感慨

“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

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