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述评
作者:马玉超熊素莹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1期
摘要:在对知识溢出的概念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方面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同时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对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理提出了展望,拓展了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性的理论研究领域,并为创新型企业利用自身知识溢出实现增长提供了指导思想。
关键词:知识溢出;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假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05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开放创新活动中,企业知识溢出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对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也日渐凸显。知识溢出是现代企业开放式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地区或行业之间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无意识的转移过程。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例如Cohen & Levinthal(1990)研究发现,知识溢出能够使社会和接受企业获利;Jaffe(1986)认为知识溢出能使竞争者更方便地进入一个技术领域,从而减少知识源企业的创新收益;Kogut & Zander (1992)指出,知识溢出的最大受益者是知识接收方,知识源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收益。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溢出现象对知识接受企业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关注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的潜在收益。然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是一个双向的、有机的过程,因此,必须以一个开放的视角去剖析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效益。
本文首先从知识溢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着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出国内外对知识溢出的研究现状。接着分类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个方面概括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为知识源企业有效利用知识溢出带来的潜在收益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思路。同时,本文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出发,进行了更深入的推想,提出了知识溢出促进知识
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流程模型和机理模型,为相关领域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2知识溢出的研究概述
2.1知识溢出的概念
“溢出”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区域内企业由于存在信任和其他社会关系而更易于获得创新信息的一种经济外部性现象。溢出主要有交易性和知识性两种特性。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溢出的侧重点逐渐由交易性向知识性转变,知识溢出现象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变得愈加频繁。一般而言,知识溢出包含两大主体:知识溢出方和知识接受方,知识或技术从溢出方无意识地转移到接受方并为之所吸收的现象即为知识溢出。
2.2知识溢出的研究进展
对知识溢出的探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按照知识与位置关系,国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60-1970年的非经典理论和知识积累因素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Arrow;1970-1980年的非完全知识扩散阶段,其核心概念涉及时间、空间、国家和地理等方面;1980-1990年的物流与技术研究阶段,内容包括知识溢出的中心扩散、梯度转移等;199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主要包括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两个研究领域。经济地理的代表人物是Audrestch,重点研究区域邻近技术知识溢出、工业集聚等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新经济地理的代表人物是Krugman,重点从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展研究。国内对知识溢出的研究主要有:以FDI为对象对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研究、以R&D为对象对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和以技术扩散与区域间知识溢出为对象进行模型构建的研究等。
2.3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
知识对创新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由于知识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知识溢出是不可避免的。分析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探讨后发国家、地区或企业获取知识溢出的机制,缩小与发达者之间的差距。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影响因素。
2.3.1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识别、消化与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接受方体现。Verspagen(1991,1993)把区域间知识溢出划分为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在区域间知识存量差距一定的条件下,获取知识溢出的大小取决于客体固有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凯尼尔斯的“蜂巢模型”也表明,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越强,获取知识溢出越大。
2.3.2知识差距
知识差距指的是知识溢出方与知识接受方固有知识存量的差异程度。一方面指知识量的势差,从凯尼尔斯的“蜂巢模型”可以看出,知识量的差异会影响溢出的效果;另一方面指知识复杂程度的差异,Zellner(2003)根据应用导向程度和专门化程度两个维度把基础研究溢出的知识划分为6种,分别观测每种知识的溢出情况,结果表明非专门化知识溢出强于专门化知识溢出。
2.3.3溢出距离
溢出距离是指知识溢出方与知识接受方的空间地理距离。Katz(1994)的研究证明企业地理距离越远,合作行为越少。Bottazzi(2003)通过对1988-1995欧洲企业创新行为的调查,指出溢出效应的有效地理范围在300千米左右。Breschi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来解释溢出效应的空间壁垒,即科研中产生的知识多数具有缄默性,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因而无法长距离传递。
2.4知识溢出的研究重点
经过国内外学者近些年的研究,目前知识溢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一,对知识溢出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这可以体现在各类相关研究中;第二,以定量的方法对空间知识溢出进行测度或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建立关系模型,例如凯尼尔斯的“蜂巢模型”、Baptista(2004)的地理集中和知识扩散速度的关系模型;第三,对知识溢出及其相关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寻求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例如许潇迪(2007)对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张玉明,李凯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知识溢出对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还零散分布着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知识溢出与企业家精神理论、知识溢出的产学研合作等。然而把知识溢出与开放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相结合,探索它们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却很少,并且主要关注的是知识溢出对知识接收方技术创新的影响,忽视了知识源企业可能的潜在收益。接下来,我们将就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知识溢出实现了信息和技术的传递,切合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打破知识壁垒,穿越“专利丛林”的需要。知识溢出能够降低汲取新技术的成本、提高整合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知识接受方的研发和创新,这是知识溢出最显而易见的效益,现有的相关文献也大多支持这个观点。然而通过对知识溢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知识溢出的效果不仅仅由知识接受方决定,知识溢出方自身的条件也对溢出效果有较大影响,知识溢出需要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野中郁次郎(1994)的“知识创新螺旋模型”指出,知识创造是一个向前的螺旋过程,开始于个人层面,迈向集体层面,再升入组织层面,最后会超出组织层面。知识接受方通过吸收溢出知识,并将其与自有知识相结合,这正是廉价的知识创造,这些再造知识同样会超出组织层面,形成新的知识溢出。因此,知识溢出并非简单、孤立的“无私贡献”,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知识转移网络”。下面将从两个角度阐述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3.1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