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品赏

合集下载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赏析《端午的鸭蛋》既能感受到江苏农村端午节的风土人情,也能体验到汪曾祺语言的显著特色。

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师笔下的江苏农村的节日风情。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作者却由端午想到鸭蛋,因为这是作者的故乡——江苏高邮最具特色的事物了。

但是作者并未开篇就写鸭蛋,而是先介绍家乡过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习惯,诸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等等,这里既有和其他地方相同的风俗,也有自己家乡所独有的做法。

描写这些无疑是为了引出“端午的鸭蛋”,但我们又不能把这些描写仅仅理解成这个作用,因为写到“端午”,作者的情绪便被调动起来,于是自然会想到儿时故乡的种种做法。

而这些影象,已经深深的留在作者的头脑深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描写理解为作者对儿时怀念的一种体现。

在作者叙述了端午节的种种情形之外,很自然的引出自己家乡的另一个特色,也是全文的正题——端午的鸭蛋。

这种手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对“鸭蛋”已经有了足够的兴趣,实在想了解一下,这“高邮的鸭蛋”到底有哪些奇异之处?作者先是介绍高邮的双黄鸭蛋,让人惊奇不已。

接下来又介绍天下腌蛋以高邮为最。

这里,作者对家乡的自豪感透过文字已经表露无疑。

但到此为止,鸭蛋的特点虽已写出,但似乎和端午二字联系不多,于是作者的思路又回到了儿时的记忆之中,选取了一件颇具当地特色的风俗——挂鸭蛋络子,进行叙写,这段描述透露出的则全是儿时的快乐。

读《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清茶,入口时可能非常的朴素平实,可是回味起来就会发现,它是那样的香甜可口,沁人心脾。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端午的鸭蛋》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赏析

《端午的鸭蛋》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赏析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写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汪曾祺全集》。

文章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最后引出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写作背景: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

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于是汪曾祺写下了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戏剧剧本《沙家浜》、《大劈棺》,台湾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与温暖》,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等。

词语注释:1、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2、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3、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4、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汉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

5、硝药:指火药,炸药的一类。

主要用作引燃药或发射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苋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7、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8、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9、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10、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1、《随园食单·小菜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12、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13、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品赏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品赏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品赏作者:王路红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11期内容摘要: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他曾经说过:“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却饶有趣味。

他的《端午的鸭蛋》就是最好的例证。

关键词:《端午的鸭蛋》语言幽默生活趣味《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在作品中,他没有追求惊涛骇浪般的情节,也没有追求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只是用他特有的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去引导读者真实地品尝生活的滋味,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家乡特有的端午习俗,且通过对家乡特产——高邮鸭蛋的精细介绍,抒发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朴素的生活趣味,显现了作者的文人雅趣和逸兴。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平淡而有味的叙述中透出淡淡的幽默作者的行文风格一贯闲适自由,善于于自然而然中抒写独特的感受,在平淡而有味的叙述中透出淡淡的幽默。

作者在文中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宛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别具情趣。

比如,在谈及挂“鸭蛋络子”挑选鸭蛋时,“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定挑淡青壳的。

鸭蛋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

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和秀气之别,可见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又如,“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短短的几句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情感变化于其中,皆因对家乡特产高邮咸蛋情有独钟,而那“与有荣焉”,不仅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更使行文平添情趣,诙谐幽默。

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

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

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系列散文《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文章,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故乡的食物》系列中汪老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普通小吃(炒米、焦屑),家常小菜(咸鸭蛋、咸菜茨菰汤),寻常水产(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特色野味(野鸭、鹌鹑、斑鸠、鵽)和时令野菜(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而且借各种吃食向读者展示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奇人逸事、文化时局等,还有蕴藏在文字里头说不尽品不完的乡情乡味。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教授王臻中说:“苏北水乡那个汪氏文才,饱蘸乡土气息,自由挥洒,作‘平民’通俗抒情,竟又以俗显雅,成美文作家,造就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这一创作风格,在《端午的鸭蛋》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看似平淡、实则醇厚的语言风格汪曾祺谈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著名评论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先生的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稀品种,他对汉语的运用和把握堪称典范。

”《端午的鸭蛋》就体现了汪老运用语言的风范。

1.用幽默来调情。

(1)“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起敬”与“咸鸭蛋”,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在看似幽默的调侃中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满腔深情。

(2)“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称自己的家乡为“穷地方”,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不大高兴”,在情绪上先压抑一下自己,吊一吊读者的胃口;而后却引用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以此来形容对家乡的一枚寻常咸鸭蛋的感情,这是感情上的大倾泻、大褒扬。

这样,一抑一扬,一弛一松,幽默诙谐,其乐无穷。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特色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特色

三、平淡之中巧现趣味 《老王》的语言是机智幽默的,如果它平淡得就像一杯 白开水,无色无味是不足称赞的。在写“老王”给我家送冰 块时写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前 任”一般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比如美国前任总统布什,在此 处用“前任”有诙谐幽默之感。同时,文章仿佛又在说“老 王”虽然在做送冰这样一件非常普通甚至不起眼的事,但是 他很努力认真地在做,他老实本分,不欺骗消费者。这又在诙 谐的外表下多了一种厚重。又如在写他在去世的前一天硬撑 着身子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时对他肖像的刻画,“直僵 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 翳”、“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 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白 骨”,作者用夸张的修辞凸显老王临死前消瘦无力的情形,非 常逼真,还有点滑稽感,但读者是笑不出的,只会觉得心灵深处 在隐隐作痛,只会为他知恩图报、至死不忘的善良的心而感 动。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 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 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 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 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
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 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 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 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 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 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 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 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 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 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 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 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 尽量抓到得分点。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品赏-最新文档资料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品赏-最新文档资料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品赏《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在作品中,他没有追求惊涛骇浪般的情节,也没有追求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只是用他特有的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去引导读者真实地品尝生活的滋味,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家乡特有的端午习俗,且通过对家乡特产――高邮鸭蛋的精细介绍,抒发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朴素的生活趣味,显现了作者的文人雅趣和逸兴。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平淡而有味的叙述中透出淡淡的幽默作者的行文风格一贯闲适自由,善于于自然而然中抒写独特的感受,在平淡而有味的叙述中透出淡淡的幽默。

作者在文中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宛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别具情趣。

比如,在谈及挂“鸭蛋络子”挑选鸭蛋时,“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定挑淡青壳的。

鸭蛋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

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和秀气之别,可见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又如,“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短短的几句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情感变化于其中,皆因对家乡特产高邮咸蛋情有独钟,而那“与有荣焉”,不仅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更使行文平添情趣,诙谐幽默。

二.使用口语、方言,表现作品浓郁的地方色彩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而往往通过口语、方言的自如运用,来表现作品浓郁的地方色彩。

首先表现为好用短语,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说的神态。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这篇散文是汪曾祺先生于1981年创作的。

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并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魅力。

他以细腻的笔触,将家乡的风俗、咸鸭蛋的特色以及儿时的生活情趣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端午。

文章中,汪曾祺先生对咸鸭蛋的描写尤为传神。

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详细描述了咸鸭蛋的特点,如颜色、口感、味道等等,使我仿佛看到了那冒着油光的咸鸭蛋,闻到了它散发出的诱人香气。

除了咸鸭蛋,汪曾祺先生还谈到了家乡端午节的其它风俗。

在他的描述下,我看到了孩子们在这个节日里的快乐与无忧无虑。

他们戴着五色线,挂上艾虎,吃着粽子,玩着游戏,充满了童真童趣。

在文章中,汪曾祺先生还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他提到那些已经消失的传统习俗和儿时的玩伴,言语中充满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童年的珍视。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端午节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同时,我也被汪曾祺先生的文学才华所折服,他的文字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让我领略到了故乡的风情与童年的美好。

例说《端午的鸭蛋》的语言品析

例说《端午的鸭蛋》的语言品析

例说《端午的鸭蛋》的语言品析作者:顾忠民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11期喜欢读汪曾祺的散文,聊家常般的话语可以令读者漫不经心地行走其间,不时有会心的笑,或几处被撩拨的心动。

正如王安忆所说:“汪老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①那种特有的“平静”与“天真”,不得不令人掩卷咂摸,细细咀嚼。

然而自己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汪老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却犯了难。

课后练习有这样的介绍: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平淡而有味”,正是品析本课语言特色的最大难点。

汪老的“语言平淡”,是“绚烂之极趋于平”的平淡,是不露斧凿之痕的平淡。

阅历尚浅的八年级学生凭他们自己的阅读能力,是很难透过这样的文字读出其内在神韵的。

该如何借一双慧眼给学生呢?一、语言品析该品什么文字是淡的,韵味是浓的。

那“韵味”到底是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锁定了平淡文字背后的“四味”,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淡淡的幽默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幽默,这正是汪老所追求的语言风格。

这种“幽默”不浓烈、不噱人,需要细细去体会。

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句中的“肃然起敬”大词小用,似乎可见说话人那一本正经的严肃神情,而这一切只是缘于那个小小的鸭蛋!读来有点滑稽,有点可爱,还可依稀感觉到作者丝丝童真的调皮。

再如:“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那种从容淡定中的诙谐、得意之态立时毕现。

(二)纯美的质感《端午的鸭蛋》的文字透出来的美也是淡淡的,甚至不易察觉,但这种绝不张扬的美,却有一种摄人的张力,那是各种美的融合。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端午的鸭蛋优美句子赏析

端午的鸭蛋优美句子赏析

端午的鸭蛋优美句子赏析1. 端午的鸭蛋语句赏析例1: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点评:“肃然起敬”与“咸鸭蛋”,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在看似幽默的调侃中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满腔深情。

例2: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点评: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涵着情感变化于其中,皆因作者对家乡特产高邮咸蛋情有独钟,而那“与有荣焉”,不仅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更使行文平添情趣,诙谐幽默。

例3: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点评:从标点上来看,该句基本上是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说的神态。

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例4: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点评:句中的“吃光”、“空头”、“糊”等词语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读这些文字,让读者感觉不是在欣赏作品,更像是聆听一位满腹掌故的长者唠嗑儿。

所“唠”的内容虽是俗事俗物,听起来却亲切备至,乐趣无穷。

例5: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点评:“确实”、“完全”、“实在”三个程度副词连用,写尽了“高邮鸭蛋”独步天下的豪情。

例6: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点评:一个“也”字,强调了精明挑剔的上海人对高邮鸭蛋的肯定;而“必”和“特别”更是写出了“高邮咸蛋”招牌的响亮。

例7: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高中语文汪曾祺小说散文鉴赏集锦

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高中语文汪曾祺小说散文鉴赏集锦

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一《端午的鸭蛋》读完了。

品咂之余,我眼前依然闪现着高邮咸蛋鸭黄那通红的色泽,齿颊间依然缭绕着苏北名菜“朱砂豆腐”那诱人的芬芳,这雅淡不俗的乡间小吃,虽非佳肴异品,却也香气扑鼻,让人垂涎不已。

尤其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分明氤氲着一层淡淡的水乡气息和怀旧情调,哦,那是作者因思乡而情不能已,遂借谈吃而怀乡思旧啊,那思乡的味道,总是在美妙之余,飘洒着一层淡淡的惆怅。

哦,那高邮的鸭蛋啊。

二闲话少叙,且说《端午的鸭蛋》。

文章起笔,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家乡端午的风俗画,可谓洋洋洒洒,丰富多采,不一而足,令人目不暇接。

于是,我们就看到作者时而轻描淡写,时而精雕细刻,于是那一幅幅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古老淳朴的风俗画,就在我们面前一页一页打开,给人以如闻如见之感。

首先,作者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领起句,简略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和“贴五毒”,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贴符”和“喝雄黄酒”。

随后,作者又以“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一言领起并更为详细地介绍了“放黄烟子”。

接着,作者再以“还有一个风俗”一言领起并介绍了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并由“十二红”而引出了咸鸭蛋。

文章蜿蜒至此,屡屡铺垫,终于把“端午”和“鸭蛋”这两个元素牵系到一起,组合起来,从而回扣并涵盖了题目。

三随后,文章介绍说“我的家乡是水乡”,水乡么,必然“出鸭”,而这里的著名鸭种是“高邮大麻鸭”,“鸭多,鸭蛋也多”,于是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了“高邮咸鸭蛋”,且再次回扣了题目。

接着,作者使用示现手法,如闻如见地描绘了一个生活场景,标举了高邮腌鸭蛋;为什么“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呢,因为高邮腌鸭蛋不同凡响,妙不可言啊。

然后,作者深入一层,赞美了高邮的双黄鸭蛋。

这里,作者先以“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映衬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随后正面描述了双黄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接着,作者又直抒胸臆道“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最后,作者又说“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就再次以“他乡咸鸭蛋”映衬了高邮鸭蛋之醇香可口,乃至道之腴也。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推荐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推荐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推荐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的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写的回忆性散文,文章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

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

《端午的鸭蛋》是系列《故土的食物》中的一篇文章,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故土的食物》系列中汪老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普通小吃(炒米、焦屑),家常小菜(咸鸭蛋、咸菜茨菰汤),寻常水产(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特色野味(野鸭、鹌鹑、斑鸠、鵽)和时令野菜(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而且借各种吃食向读者展示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奇人逸事、文化时局等,还有蕴藏在文字里头说不尽品不完的乡情乡味。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教授王臻中说:“苏北水乡那个汪氏文才,饱蘸乡土气息,自由挥洒,作‘平民’通俗抒情,竟又以俗显雅,成美文作家,造就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这一创作风格,在《端午的鸭蛋》中得以充分表达。

一、看似平淡、实那么醇厚的语言风格汪曾祺谈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著名评论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先生的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稀品种,他对汉语的运用和把握堪称典范。

〞《端午的鸭蛋》就表达了汪老运用语言的风范。

1.用幽默来调情。

(1)“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答复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起敬〞与“咸鸭蛋〞,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在看似幽默的调侃中表达的是对故土的满腔深情。

(2)“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快乐的,好似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称自己的家乡为“穷地方〞,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不大快乐〞,在情绪上先压抑一下自己,吊一吊读者的胃口;而后却引用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以此来形容对家乡的一枚寻常咸鸭蛋的感情,这是感情上的大倾泻、大表扬。

这样,一抑一扬,一弛一松,幽默诙谐,其乐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水 ,他 乡的成 鸭蛋 ,我 实在 瞧 不 上 。 ”这一 文 白夹 杂的 句子雅 俗兼 备, 让人 忍俊 不禁 , 为文 章增 添 了不 少 幽默 和情趣 。 高邮咸 蛋 的特点 是 “
质 细而 油多 。 白柔嫩 , 蛋 不似 别处 的
追求 惊涛 骇浪 般 的情 节 ,也 没有 追 求反 映时 代 的最强 音 ,只 是用他 特
时常 只用 一两个 字 眼 ,就能 写 出事
在 北京 吃的 成鸭 蛋 ,蛋黄 是浅 黄 色 的 , 叫什 么咸鸭 蛋 呢 !” 这 均是 信 口 而出, 自然 而然 , 让人倍 感 亲切 。作 品中还 有许 多地 方运 用方 言 ,表 现 了较为 鲜明 的地方 色彩 , 比如 “ 一般
学教 育
汪 曾祺《 午的鸭蛋 端 》 语言品赏
圄 王 路 红
内容 摘 要 : 曾祺 是 一位 非 常 讲 究语 言艺 术 的作 家。 他 曾经说 过 :我 觉 得 感 伤 主义 是 散 文 的 大敌 。挺 大 的 汪 “
人 , 些 姑 娘似 的话 … … 我是 希 望 把 散 文 写得 平 淡 一 点 , 说 自然 一 点 , 常一 点 的 。 ” 家 因此 , 品读 汪 曾祺 的散 文就 好 像 聆 听 一 位 性 情 和 蔼 、 识广 博 的 老 者 谈 话 , 见 虽然 话 语 平 常 , 却 饶 有 趣 味 。他 的《 午 的鸭 蛋 》 是 最 好 的例 但 端 就
生活 的怀 想 , 家 乡的热 爱之 情 。 对 字
里行 间 ,洋溢 着作 者朴 素 的生 活趣 味 , 现 了作 者的 文 人雅 趣 和逸 兴 。 显 概括 起来 ,主 要体 现在 以 下几 个方
面。
发 千 、 粉 , 口如 嚼石 灰 。油多 尤 发 入
为 别处所 不及 。” 这里 , 在 典雅 的 文
活灵 活现 的表现 。
的 。 蛋有 白的 和淡青 的两 种 。 鸭 二要 挑形 状好 看 的 。别 说 鸭蛋 都是 一样
的, 细看 却不 同 。有 的样子 蠢 , 的 有 秀 气 。” 一个 普普 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鸭 蛋 , 这是 般人通 常 不会 注意 的 ,在作 者笔
都 是敲 破 ‘ 头 ” ‘ 空 白嘴 吃也 可 以”
物 的特 色神 韵 。 这方 面在《 端午 的鸭 蛋》 里也 有 体现 。 例如 , 他写 吃咸 蛋 : “ 筷子 头 一扎 下去 , 吱— —红 油就 冒 m来 了。 那 种绘 声绘 色 , 种感 动 , ” 那
以及 快 感 , 一个 “ ” 中得 到 了 从 吱 字
在 平淡 而 有 味 的叙 述 中透 出淡 淡 的幽默


的地 方色 彩 。 先表 现为好 用短 语 , 首 有 时一句 一 断 ,大 有生 活 中说 一句 停一 下 ,略想 想后 再说 的神态 。例 如 :我 的家 乡是水 乡 。 “ 出鸭 。 高邮大 麻 鸭是 著名 的鸭种 。鸭多 ,鸭 蛋也 多 。 邮人也 善 于腌鸭 蛋 。 邮咸鸭 高 高 蛋 于是 出了名 。 ” 其次 , 中时 时穿 文
有 的平 淡 自然 而有 韵 味 的 语 言 , 去 引 导读 者 真 实 地 品尝 生 活 的 滋 味 , 向我 们展 示 了他们 家 乡特 有的端 午 习俗 ,且 通过 对 家乡 特产— — 高邮 鸭蛋 的精 细介 绍 ,抒发 了他 对 童年
有独 钟 , 而那 “ 与有 荣焉 ” 不仅恰 当 , 地表 达 了 自己的感 受 ,更使 行 文平 添情 趣 , 谐幽 默 。 诙
证。
关 键 词 :端 午 的 鸭蛋 》 语 言 幽 默 生活 趣 味 《
《 端午 的 鸭蛋 》 汪曾祺 先 生的 是

《 蛋 》 这 一 条我 看 后 却 觉得 很 亲 腌
切, 而且 ‘ 与有 荣焉 ’ 短 短的 几句 。” 平淡 的叙 述 ,却蕴 含着 情感 变 化于 其 中 ,皆因对 家 乡特产 高 邮咸 蛋情
篇 回忆 性散 文 。 在作 品 中 , 没有 他
汪 曾祺散 文语 言 的 另一个 重要 特 色 就 是 善 于 运 用 古 汉 语 点 缀 其 中, 使文 章 多了 书卷气 , 而增 添 了 从 作 品的典 雅之 美 。《 午 的鸭蛋 》 端 就 有 许多这 样 的语句 。比如 ,我走 过 “ 的地 方不 少 , 所食 的 鸭蛋 多矣 , 和 但 我 家乡 的完 全不 能 比 !曾经 沧海难
四. 运用语 言 “ 善于 造型 ”
插 十 分朴 素 的 “ 白话 ” 这 使 文章 大 ,
生 活气息 更 为浓厚 : 双黄 鸭蛋 味道 “ 其 实无特 别处 。 就是 个鸭 蛋 ! “ 不 ” 我
汪 曾祺 作 为 著名 的语 言 大 师 , 他 善 于运用 语言 “ 型 ” 造 。其 作 品中
与 现 代 汉语 完 美 地 结 合 在一 起 , 在
平 实 、自然 之 中又 时时 流露 出典 雅
雍 容 ,显现 出作 者 深厚 的文 化素 养
和 语言 功力 。
的种 种风 俗 , 宛如 风行 水上 , 自然成
文, 别具情 趣 。 比如 , 在谈及 挂 “ 鸭蛋 络 子” 选鸭 蛋时 ,端 午一 早 , 挑 “ 鸭蛋 煮熟 了 , 由孩 子 自己去 挑一 个 , 鸭蛋 有 什么可 挑 的呢? ! 定挑淡 青壳 有 一
二 . 用 口语 、 言 , 现 作 品 使 方 表 浓郁 的地 方色 彩 汪 曾祺 认 为 : 风俗 是 一个 民族 “ 集体 创作 的抒情 诗 。 汪 曾祺 的散文 ” 没有 结构 上 的苦心 经 营 ,也不 追求 题 旨的玄 奥深 奇 , 而往 往通 过 口语 、
方 言的 自如运 用 ,来表 现 作品 浓郁
言 词 语 与极 质 朴 的 口语相 映成 趣 , 熔 书面 语与 口语 于 一炉 ,将 古汉语
作 者 的 行 文 风格 一 贯 闲 适 自 由,善于 于 自然而 然 中抒 写独 特 的 感受 ,在 平淡 而有 味 的叙 述 中透 出 淡淡 的幽 默 。作者 在 文 中大谈 端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