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物质

合集下载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织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化学领域,了解物质的组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将主要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

通过学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元素1.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在化学方程式中用化学符号表示。

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铁元素的符号是Fe。

2. 元素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元素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

3.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变化,但是元素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二、化合物1.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是固定的,其化学式表示了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比例。

2.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与组成其的元素有关。

3. 化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反应可以分解为其组成元素,或与其他物质产生新的化合物。

三、混合物1.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物质通过混合形成的。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根据比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 混合物不具有固定的化学式,组成物质的特性仍然保持。

3. 混合物的分离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实现,如过滤、蒸发、沉淀等。

四、物质的变化1.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而化学变化则改变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气体、生成固体沉淀、产生新的颜色或放出光线等。

五、纯净物与杂质1.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

纯净物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杂质是存在于其他物质中的不纯净的物质。

杂质可能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 纯净物和杂质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综上所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以及物质的变化、纯净物与杂质等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的组成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物质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铁、石头等;液体是指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气体是指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氧气等。

三、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质量和电荷;分子是原子的结合体,是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基本单位。

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 原子的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符号,用于表示化学元素。

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的数量,也称为元素的序数。

元素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3. 分子的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

化学式用来表示分子的成分和数量。

例如,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2O,其中H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

氧气分子的化学式为O2,表示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

四、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等。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氨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每种物质保持自身的性质,如空气、土壤等。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异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均匀分散,如盐水、糖水等;异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不均匀分散,如沙水、油水等。

五、物质的应用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化学性质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物理性质 E.木棒受力折断。 F.火药遇明火容易爆炸。
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
SunWeiLing7@163.co
§ 1·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物质的性质会随外界条件改变而改变
判断理由。 化学变化 1、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 2、铁生锈; 物理变化 3、蜡烛熔化; 物理变化 4、瓷碗破碎; 物理变化 5、酒精挥发; 化学变化 6、酒精燃烧; 7、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化学变化 8、气球爆炸。 物理变化 9、火药爆炸。 化学变化
SunWeiLing7@163.co
§ 1·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学习】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1-1】P6
§ 1·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水 蒸 气

SunWeiLing7@163.co
实验记录
实验序 号 ( 1) ( 2) ( 3) ( 4) 变化前 物质
§ 1·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 变化后的 象 物质
变化后 有无新 物质 无 无
1、作业
2、课后练习 (课堂作业)
P10 第一题 《课堂作业》P2--3 1、 2 、 3
(课后巩固) 1、2、3
3、预习 课本 P8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SunWeiLing7@163.co
§ 1·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巩固与提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 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 D.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光照条件下,以水和二氧化碳 等物质为原料合成淀粉、葡萄糖等有机物;动物的 呼吸作用是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有机物,生成水 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由此可见,植物的光合作用是 化学 变化,动物的呼吸作用是 化学 变化。 _______

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有:
1.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介绍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组成等基本概念。

2. 原子结构:介绍了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的核心部分(包括质子和中子)以及原子
的外层电子等。

3. 元素与元素周期表:介绍了元素的概念、物质的纯度、元素的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等
相关知识。

4. 原子的结构特点和分子:介绍了原子的结构特点,如原子的质量数、元素的原子序
数等,以及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特点。

5. 元素化合价和化学键:介绍了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计算方法,以及化学键的概
念和化学键的种类。

6. 化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介绍了化学公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化学方
程式的平衡等相关内容。

7. 摩尔的概念和物质的量:介绍了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摩尔质量的计算等。

8. 质量与量关系:介绍了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包括质量与物质的摩尔数之间
的关系等。

9. 化学计算:介绍了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摩尔浓度的计算、反应物的量
之间的关系计算等。

10. 常见化合物的名称和性质:介绍了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名称和性质,包括水、氧化物、酸、碱等。

这些是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

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

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学业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能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依据物质的组成,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属性。

3.举例说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

4.能够根据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1.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认识物质是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大型超市商品种类繁多,我们需要在食品区、家电区、蔬菜水果区等区域选购需要的商品,这就是商品的分类。

那么化学物质如何分类?回答下列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1)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分为固态物质、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

(2)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难溶性物质。

(3)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4)根据物质的性质:氧化物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①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物质分类的意义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

[微自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Fe2O3与HNO3均属于氧化物。

()(2)Na2CO3俗称纯碱,它属于碱。

()(3)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属于纯净物。

()(4)CaCO3既属于难溶性物质,又属于盐。

()答案(1)×(2)×(3)×(4)√知识点二以钙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1)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①2Ca+O2===2CaO②CaO+H2O===Ca(OH)2③CaO+CO2===CaCO3④Ca(OH)2+CO2===CaCO3↓+H2O⑤Ca(OH)2+2HCl===CaCl2+2H2O⑥CaCO3+2HCl===CaCl2+CO2↑+H2O(2)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①②③(填序号,下同),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⑤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①。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边观察边记录
序号
变化前的物 质
液态的水 蓝色块状的 胆矾 蓝色的胆矾 溶液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变化前的 物质
变化后有无 物质生成
1-1 1-2 1-3
颗粒状石灰 1-4 石(或大理石)
实验一:水的沸腾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 上,如图所示。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至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表面皿移近试管口,
作 业:
2. 化学变化
(2). 本质特征: 有其他物质生成 (3). 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同时 伴有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食物腐烂、金属生锈、燃烧、火药爆炸等 (4). 举例:
(食物腐烂、金属生锈、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产生沉淀
产生气泡
发光发热
此类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 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
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 铁磁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 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金属活
动性、酸碱性、受热易分解等。
温馨提示:怎
描述词不同 样区别“性质”
性质: 能(够)、可(以)、(不)易、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 化共分为几类,如何区分他们呢?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将纸剪成碎片
变化前: 纸 变化后:纸
将纸张点燃
变化前:纸 变化后: 二氧化碳和水等
物质变化后 没有 新 物质生成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选择合适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中 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 ⑴在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③ ) ⑵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 ① ) ④ ) )
⑶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⑷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自学指导(二) --常见的物理性质
默看P7-P8最后二段,2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千姿百态的物质间,存 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 变化着。 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日常 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吗?
节 日 焰 火
燃 烧
钢 铁 生 锈
牛 奶 变 质
【实验1-1】 操作: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本质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
蜡烛燃烧
同时 化学变化 发生
拓展; 1.生活中哪些常见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所有物质的燃烧,金属的锈蚀, 食物的腐烂,动植物呼吸 2.伴随有是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吗? 不一定。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而灯泡通 电后发光、放热的现象是物理变化。 3.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不一定。 火药爆炸、煤气爆炸等是化学变化 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等是物理变化
1 下列生活中的一些做法,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 的是( B ) A 不锈钢制炊具 B 米酿成酒 C 活性碳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D 榨取果汁
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3 根据生活实践经验和已学的化学知识区分下列 物质 ⑴ 水和酒精 ⑵金属铝片和金属铜片 闻气味 看颜色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2.燃烧的秘密
1.A.把烧杯罩在蜡烛上方我会发现杯壁有水珠生成; B.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晃一晃在罩在蜡烛上方我会发现杯壁 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 2.如何预防生活中的烧烫伤? 远离明火防烧伤(不在火焰附近打闹,不在易燃物处使用明火,不 在火焰附近喷洒杀虫剂);免接触高温物体防烫伤(不接触热锅、 热水壶等);警惕热水和蒸汽防烫伤(不揭开冒着蒸汽的锅盖)
1.空气的成分
5.点燃两只相同的蜡烛,用集气瓶将其中一支蜡烛罩起来,会发 生什么现象? 现象:没用集气瓶罩着的蜡烛继续燃烧,而用集气瓶罩着的蜡烛 慢慢熄灭了。 6.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大约占 空气体积的21%;其它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 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它气体 。
课程结束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1.空气的成分 2.燃烧的秘密 3.变色游戏 4.生锈与防锈
1.空气的成分
1.空气由:氮气78% 氧气21% 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他气 体1%组成。 2.空气中的氧气有助于助燃。 3.氧气的用途:潜水员需要携带供氧装置;炼钢需要氧气; 液态氧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4.氮气的用途:用于储存食品;用于灯泡填充气;用于医疗 手术;用于生产氮肥。
4.生锈与防锈
1.铁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 2.铁锈为红褐色,导电性差,没有光泽,不能被磁 铁吸引。铁生锈后有新物质生成。 3.怎样防止生锈? 涂油、搪瓷、喷漆、电镀、擦干水分。
4.生锈与防锈
1.铁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 2.铁锈为红褐色,导电性差,没有光泽,不能被磁 铁吸引。铁生锈后有新物质生成。 3.怎样防止生锈? 涂油、搪瓷、喷漆、电镀、擦干水分。 4.铝锈:黑烫伤应急措施: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119火警电话。 急救法5步:冷水冲15分钟、剪开衣物、冷水浸泡、纱布 覆盖、送往医院。 4.物体燃烧后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都会生成新物质。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原子的性质:- 原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核中质子的数量。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分子的性质:- 分子保持了组成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

- 分子的质量是其组成原子质量的总和。

5.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原子是单一的元素,而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组成。

- 分子具有化学性质,而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所在的分子环境。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元素的性质:-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5.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元素是单一类型的原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 元素具有一致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结构。

三、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的定义:-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行(周期)和列(族或组)组成。

-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九上化学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下面是九上化学一、二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别。

2. 元素:由于其原子相同,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

元素根据性质又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

3.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确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

化合物的性质由组成元素和结构决定。

4.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其组成和性质随混合比例的改变而变化。

5. 物质的分离:物质的分离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过滤、蒸发、萃取等进行。

二、第二单元:常见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1. 酸和碱:酸具有酸味、酸性和腐蚀性,能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常见的酸有硫酸、盐酸等。

碱具有碱味、碱性和腐蚀性,能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

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被称为氧化,而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被称为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氧化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发生还原的物质称为还原剂。

4.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划痕性等特点,常见的金属有铁、铜等。

非金属通常是使绝缘体,多为气体或固体,常见的非金属有氧气、氢气等。

5. 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可通过与盐酸反应观察产生气体的形式来测定。

以上是九上化学一、二单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理解。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件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件

根据物质的组成分:
稀有气体分在哪一类?
物质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非均匀混合物:
金属单质
溶液、胶体分散系、合金 悬浊液、乳浊液
单质
非金属单质
包括稀有气体
纯净物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酸、碱、盐、氧化物、氢化 物、配合物……
有机化合物
问题解决:完成教材P3问题解决
物质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非均匀混合物:
金属单质
思考:为什么摩尔质量以g .mol-1为单位时,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式量?
回顾
▪ 初中学习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 ▪ 你能结合通过初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 式推导某元素X的摩尔质量么?
填空
(1)氯分子的摩尔质量是 (2) 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 (3) 镁原子的摩尔质量是 (4)Cl-离子的摩尔质量是 (5)K+ 离子的摩尔质量是
2、填空: 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
。2mol氢分子含
原子。0.5molClO3-含
个氯酸根离子。
个氢分子,含 个氢
填空
(1)1 mol 碳原子约含有
个6.0碳2原×子1023
(2)0.3 mol 硫酸分子约含有
0个.3硫×酸6.0分2×子1023
(3)10 mol 钠离子约含有
1个0×钠6离.0子2×1023
[例 2] 2. 5 mol 铜原子的质量是多少克
解: 铜的原子量是 63. 5 , 铜的摩尔质量是 63.5 g/mol 。
m (Cu) =
63.5g/mol ×
2.5 mol
答:2.5mol 铜原子的质量等于 158.8g 。
= 158.8g

苏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物质的分类

苏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 ①④⑤⑦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 属于碱是: ⑭⑮⑲ 属盐的是: ⑨⑫⑯⑰⑱
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③碱
2、按电离程度分:
强碱: 弱碱:
KOH NaOH Ba(OH)2 Ca(OH)2 (四大强碱) Cu(OH)2 Fe(OH)3 Mg(OH)2 NH3 ·H2O
3、按电离出氢氧根数目分:
一元碱: KOH NaOH NH3 ·H2O 多元碱:Ba(OH)2 Ca(OH)2 Cu(OH)2 Fe(OH)3
b、按性质分
酸性氧化物: SO2、SO3、CO2、SiO2、N2O5、Mn2O7等 氧 碱性氧化物:CaO、MgO、Na2O等 化 两性氧化物:Al2O3 物 不成盐氧化物:NO、CO、NO2等
特殊氧化物:Na2O2、H2O2等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只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Na2O、CuO等
易挥发酸: HNO3 HCl CH3COOH 难挥发酸性: H2SO4 易分解酸: H2CO3 H2SO3
②酸
4.按是否完全电离分:
强酸: H2SO4 HNO3 HCl HBr HI HClO4 (六大强酸)
弱酸: H2CO3 H3PO4 CH3COOH HF H2SO3 HClO H2S
③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化合物
④ 盐 由金属阳离子(或NH4+)与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1、按组成分为:
正 盐 NaCl FeS MgCl2 NaNO3 CuSO4 Na2CO3
酸式盐 NaHCO3 NaHSO4
NaH2PO4 碱式盐 Cu2(OH)2CO3
某化某 某酸某 某酸氢某 某酸几氢某 碱式某酸某
2、按是否可溶于水分:
可溶性盐: KCl NaNO3 NH4HSO4 难溶性盐: CaCO3 AgCl BaSO4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物质的各种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光照等。

在六年级科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有关物质的变化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

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一。

当物质受到不同的温度影响时,就会发生状态的改变。

比如,当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固态的冰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当继续加热水时,水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这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相变。

其次,物质还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结构上发生改变,生成全新的物质。

在化学变化中,原有的物质被破坏,新的物质被生成。

比如,当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时,铁会生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的例子。

另外,我们还将学习物质的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上发生改变,但其分子结构并未发生变化。

物理变化可以是可逆的,比如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然后再冷凝成液态水;也可以是不可逆的,比如将纸张燃烧,纸张就会永久地变成灰烬。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在六年级科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深入研究物质的变化,了解不同种类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

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身边的魅力。

愿我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开拓眼界,拓宽思维,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本质、结构、性质及其行为的总和。

它决定了物质的化学反应性、物理量和物理性质,如比重、熔点、沸点、闪点等。

2、原子模型原子模型是指关于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假设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卢瑟福模型、牛顿模型等,它们提供了物质的构成,即原子。

3、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稳定的实体,它不能再被进一步分离成其他的物质。

例如氢、氧、铁、碳等。

4、原子核原子核是指由原子核粒子组成的中心,它是原子的核心,也是原子量的基础。

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封闭在一个非常小而稳定的球形物质里。

它决定了原子的原子符号、原子量和原子序数。

5、共价键共价键是一种物理性作用,它是由原子核及其他原子的外层电子之间的一种电子传递所产生的。

它是化学键的基础,其传递的电子有单工字电子及共享双工字电子,分别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6、分子分子是指原子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非常小的化学物质,它是由共价键维系着的。

它是最小能够独立存在的化合物,它具有特定的化学、物理和热力性质。

7、混合物混合物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物质,它既不是单一的物质也不是混合体,它没有固定的结构。

一般分为溶液、固体混合物和气体混合物等。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分类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经激活作用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它是物质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由反应物、激活能量、产生物、平衡位置等构成。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指用化学式标注反应物及反应后产生物,并用等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可以清楚地表示反应物及反应后产生物的含量,以及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实际变化情况。

3、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存在多种以离子为主要形式的反应,它可以分为氧化性反应、还原性反应、溶解性反应等,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

4、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多种物质组成的反应系统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变。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共50张PPT)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共50张PPT)

(1)用澄清石灰水;(2)用燃着的木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分别向两瓶气体 一瓶中澄清石灰 是二氧化碳气体
中滴加澄清石灰 水变白色浑浊
水,振荡,观察 另一瓶中无变化
现象
是氧气
用燃着的木条分 木条燃烧更旺
别伸入两个集气
瓶中,观察实验 现象
木条熄灭
是氧气 是二氧化碳。
31
3.如何一次性鉴别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系联
变化体 现性质, 性质决 定变化
40
辨一辨:
• 1、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化学性质 •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化学性质 •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化学变化 •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物理性质 • E、木棒受力折断。 物理变化
沉淀
(5)常伴随的能量变化:放热、吸热、发光
⑹判断方法: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12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面包等食品变质
冰雪能转变成液态水
木材变成木炭
葡萄酿成葡萄酒 13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发热、发光等。
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煤和木材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浓硫酸有腐蚀性
小结:可燃性 稳定性 腐蚀性 还原性 氧化性 毒性 酸性 碱性 能与……反应等
27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以)、 (不)易、能(够)、会”等字,
如 酒精燃烧 酒精能燃烧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掌握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物质的溶解、融化、沉淀、浮力等变化现象的原理及相关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记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2.掌握物质溶解、融化、沉淀、浮力等基本变化现象的原理。

3.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能将物质的变化归纳总结。

2.掌握实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物质变化现象。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Bunsen燃气灯等。

实验物品:小蜡烛、红石蜡、波尔多液、纱布、沙土、铁钉等。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PPT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活动: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状态的物质,如冰块、水蒸气、水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的特征。

2.提问引导: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哪些?步骤二:学习(30分钟)1.教师讲解:通过PPT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并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学生互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状态,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冰块会变成水?为什么水蒸气会变成水?3.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如将冰块放在容器中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用酒精灯加热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等。

步骤三:巩固(20分钟)1.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各自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现象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述问题的答案: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固体的融化?液体与固体之间有无相互的转化过程?2.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共同讨论和验证。

步骤四:拓展(20分钟)1.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其他相关概念,如溶解、沉淀、浮力等,并通过PPT加以讲解。

七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一、物质的组成1. 物质:指具有质量、体积、形状和状态的物质实体。

2.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各组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硬度、熔点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3.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4. 熔点: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

5. 沸点: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温度。

6. 导电性:物质允许电流通过的能力。

7. 磁性:物质对磁场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三、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其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但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

2.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其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

3. 反应条件:影响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4.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5.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6. 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达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四、实验室安全1. 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应遵循的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保养:正确使用和保养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和器材的使用寿命。

3. 实验废物的处理:将实验废物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主要包括了物质的构成、运动和力学定律三个方面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构成宇宙和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的基本要素。

它由原子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的核子中,电子则绕着核子运动,在原子的空间中形成一个电子云。

二、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

运动产生的物理现象有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而加速度则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运动的运动状态由匀速运动和非匀速运动两种类型。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是恒定的,速度不变;而非匀速运动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和速度都是变化的。

三、力学定律
力学定律是物质运动中最基本的原理。

牛顿三定律是最基本的定律,它分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不受到外力的干扰,则会保持不变。

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存在和相互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本质、变化与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虽然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不可谓不重要,但不少人都感觉物理学很难理解。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物质的构成、运动规律和力学定律,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物理学的种种知识,也能很好地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2、在烛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壁有小水珠出现,说明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在烛焰上方放上白瓷碗,白瓷碗底部会变黑,说明产生了新物质。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热发光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4、烟花绽放、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这些现象都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依据是有新物质的生成;盐溶解于水、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都属于形态的变化,依据是没有产生新物质。

5、铁:银白色、有光泽、较硬;铁锈:红褐色、没有光泽、较软。

6、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生锈的过程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7、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也不会生锈。

8、仅有水也不会使铁生锈,人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块铁放在煮沸过的密闭的蒸馏水瓶里,铁并不生锈。

只有把铁放入含有氧气或二氧化碳的水里,铁才会生锈。

9、铁锈又松又软,特别容易吸收水分,使铁烂得更快。

10、铁生锈的原因,如:铁制品表面不干净、粗糙等。

11、人们根据铁生锈的原因,想出了许多防锈的方法:擦去水分、覆盖瓷釉、隔绝水、隔绝空气。

12、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到清凉。

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中排出时,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1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会产生气泡,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4、自制柠檬汽水的步骤:①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②加一些糖和食用色素;③将少许小苏打快速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

15、汽水是二氧化碳气体的饱和水溶液。

工厂在生产汽水时,通过加大压力和降温的方法,把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溶解在配有适量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

这也是汽水会给人一种刺激味道的原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密度(掌握)
• • • • • • • • • • 1、符号:ρ 2、定义: 3、单位:千克/米3 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000千克/米3=1克/厘米3 5、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6、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 表示:
7、测得物质的密度
3. 将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实Hale Waihona Puke 数据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记录小石块的 质量m/g 小石块放入量 小石块和水 筒前水的体积 的总体积V2 V1/cm3 /cm3 小石块的 体积V/cm3 石块的 密度ρ/ g/cm3
石块密度的表达式:
m m = = V V2 V1
测盐水的密度


第一单元 物质
一、太阳系(知道)
•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由 太阳 、八大行星、 矮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组成。 • 2、八大行星按太阳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水、金、地、火 类地行星: 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恒星—太阳 行星—八大行星 卫星—地球的卫星(月球)
A.在玻璃杯中盛适量盐水,称出它的质量m1
B.根据测量的有关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C.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2
D.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到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 水的体积V。
学生实验(3个)
• • • • • • •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 2、学会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设计“测得物质的密度”实验 实验: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测得物质的密度 相同点:器材相同、测量的物理量相同 不同点: 1)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 密度的概念;后者是为了测得某一物质的密度 • 2)测量的次数不同:前者是不仅对同种物质进行多组 测量,而且还要测量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多次测 量为了寻找规律);后者是测一组同种物质的质量与 体积的值,然后通过计算得到该物质的密度值。(多 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如何测液体(如盐水)的密度
测定盐水的密度
上面的三幅图是改进后的实验方案,请将下面的步骤补充 完整,并练习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1.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 2. 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 3.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
实验:测定盐水的密度
①现有器材:A.天平(砝码),B.量筒,C.铁块, D.玻璃杯,E.水,F细线,G.盐水。其中所需选用的器材 ABDG 是_ _ _ _ _(只填序号) ②下列实验步骤的正确排列为: _ADCB _ _ _
• • • • 1、原理: 2、器材:量筒 天平 3、固体物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4、液体物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如何测固体(如小石块)的密度
小石块
参照上面的三幅图,请叙述测石块密度的步骤,设计出记 录数据的表格,写出密度的表达式。
1. 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2. 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 。 。 数据的记录 。
质量的理解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0m3=_____dm3=______cm3 (2)6mL_______=cm3______=m3 (3)1.0×103kg/m3=________g/cm3
(4)13.6g/cm3=______kg/m3
三、质量(知道)
• • • • •
1、符号: m 单位体积的质量 2、定义: 3、单位: 千克 单位的符号:kg 4、其他单位:吨 克 毫克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5、
任何物体都具有属性。 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状态等的变化而变化
6、测量工具:天平
• • • • • • • 1、调节: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2边的橡皮垫圈 2)将游码移到标尺的左端零刻度线上 3)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使用: 1)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 2)用镊子在天平的右盘加减砝码,在调节游码,直至 指针指在刻度板的中央 • 3)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所示的质量
太阳系
二、分子(知道)
• • • • • • • • • • • 1、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原子是很小的。 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3个): 1) 汤姆逊的原子葡萄干蛋糕模型 2) 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 3) 氦原子的电子云模型 2、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3、分子动理论:(3点) 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2)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分子间存在相互吸引和排除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