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界对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FET)的关注,它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翻译理论,其核心是语言不仅由意义组成,而且受功能语用视角的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涉及许多核心概念,如象征、表达、语用,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语言是用来描述真实世界的,但是它们也可以被用来实现功能,这种功能性语言是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它能够满足沟通的需要,并实现翻译的目标。
功能对等理论具有双语文本研究必不可少的视角,它的出现改变了翻译理论的内涵,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传达信息,更多的是上下文的社会语用,解决沟通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问题,功能性翻译的核心是把译本的功能与原文的类似程度保持一致,而不是传达信息的准确性。
理论上,功能对等理论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但它在国内的引介与翻译研究仍在发展,更多研究仍需要进行。
在国内,功能对等理论已经在翻译理论讨论中受到关注。
尽管功能对等理论以外国文献为基础,但在国内,有众多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已比较充分,从语言现象的角度,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深入研究翻译的文字功能,比如翻译的表达形式和语境功能,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如陈明志等学者对于汉译英文字义翻译的研究,以及毕钰等学者对祝贺语表达习惯及其翻译策略的探究。
据统计,近年来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内的论文数量持续上升,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相比于多种古老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更有效看到以接近原文功能为宗旨的翻译实践的核心,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多的维度。
比如,翻译的表达形式,实际中英文的表达习惯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不仅要传达原文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功能性表达,这种尝试可以为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提供有效沟通。
另外,功能对等理论还可以为大规模的语料库研究和机器翻译提供参考,如果把功能性的本质纳入语料库研究,则可以更好地揭示翻译文本中保留的细微本质。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作者:张慧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8期【摘要】本文拟以庞德翻译的源自中国古诗词的《神州集》英译本来说明文学翻译也具有目的性,也会因为预期功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适用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文学翻译;庞德0 引言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翻译派独树一帜,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来源于交际理论,核心是目的论(Skopostheorie)。
功能翻译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说明书等非文学的翻译,但一些批评声也随之而来,其中之一便是批评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翻译。
本文拟以庞德翻译的《神州集》为例,说明功能翻译理论对于文学翻译同样具有适用性。
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功能派的第一代领袖人物包括提出提出文本功能类型学(text typology)的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目的论的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翻译行为理论(translational action)的芬兰翻译学者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第二代核心人物包括提出功能翻译类型学(functional translation typology,即文献翻译与工具翻译理论)和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的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翻译目的论是由威密尔1978年在其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这项原则有利于改变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内部对立局面。
这说明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方法,而不是在翻译一篇文章前就先确定采用归化还是异化。
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翻译理论研究”模块述评
本文由shadowsxp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 22 卷第 2 期 2010 年 3 月嘉兴学院学报 Vol 22 No. 2 2010. 3 . J ou rna l of J iax ing U n iversity121?10. 3969 / i issn. 1008 - 6781. 2010. 02. 026 .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翻译理论研究”模块述评戴光荣(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 ,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 为适应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推出高等院校本科翻译要《师资培训课程。
课程首次采取了模块式的培训方式 , 从翻译专业和翻译教学的特点出发 , 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高校师资培训平台 , 让学员们在专业技能、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及基于教学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培训 , 为国内同类师资培训树立了一个典范。
本文对该培训课程的重头戏——“—翻译理论研究”模块进行述评 , 以期为今后国内类似的培训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 翻译学 ; 翻译师资 ; 模块 ; 培训 ; 平台中图分类号 : H31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 6781 ( 2010 ) 02 - 0121 - 04A Rev iew of the "Tran sla tion Theory Research" M odule of the Tra in in g of Tra in ers for Undergradua te Tran sla tion and In terpreta tion DA I Guang - rong ( English Departm 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350108 ) lators A ssociation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Trainers for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and interp retation ( TOT) organized by the Trans2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and interp retation trainers; module; training, p latform TOT adop ts the modular framework to set up a p latfor for training translation teachers A ll the trainees obtained the m . advanced pedagogy and updated their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eaching as well as p romoted their skills intranslation p ractice. TOT sets a good examp le for the sim ilar training courses in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ey si ilar training courses in future. mmodule of this TOT, i e.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Research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TOT and other .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编辑部主办程分为三大模块 (总计 78 小时 ) , 即笔译技能的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 ( Training of Train2 ( 24 小时 ) 、笔译教学法 ( 30 小时 ) 与翻译理论 ers for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 Interp retation, 研究 ( 24 小时 ) 。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功能对等理论是当今国际语言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因其在语用学、句法学、语言教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的独特贡献而受到广泛的重视。
尽管功能对等理论的观点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深入的探讨,但是在中国,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流行起来,一些研究者开始介绍和研究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翻译主要是本着译者要求进行的,重点是把理论的各个部分翻译成切合中国文化的文本。
因此,对于译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理解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灵活地表达出来,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与此同时,译者也应该尽可能保持原文意义,尽量减少译文的偏差,以便让更多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功能对等理论。
除理论主体翻译外,功能对等理论国内引介也需要注意一些方面。
首先,应当做好框架和结构的规划,以便让中文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
其次,应当进行大量的阅读,以便正确地理解理论的原文,而不是靠翻译来达到理解目的。
最后,应该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最新的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术交流的机会。
近年来,“功能对等理论”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得到语言学界重要研究者的鼎力支持,其理论观点在国内也得到了认可和实践应用。
在理论引介和翻译方面,目前有许多学者及机构在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展研究。
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郑州大学等多家单位发起的“功能对等理论国内引介和翻译研究课题组”,已经出版了多本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著作,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国内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也涉及到翻译研究。
例如,有一些学者就功能对等理论与中西方翻译方式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他们认为,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翻译者正确地理解外文原意,并做出正确的译文选择,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认为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从而掌握翻译技巧,增强翻译能力。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商务汉英翻译国内研究现状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商务汉英翻译国内研究现状作者:李太志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2期【摘要】对商务汉英翻译最具指导作用且最适用的翻译理论非功能翻译理论莫属。
在功能以及其他相关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商务汉英翻译蓬勃发展,已经取得了丰富多样的成果。
【关键词】商务汉英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国内研究现状在各种翻译理论的指导之下,我国商务汉英翻译研究近年来发展势头很猛,研究成果也是丰富多彩。
以下本文拟对指导商务汉英翻译的功能翻译理论及其研究现状做一简略述评。
一、指导商务汉英翻译的功能翻译理论笔者认为,在繁多的翻译理论中,功能翻译理论对于完成用户需求不同、语篇功能各异的文体类型繁杂的商务汉英翻译任务来说,其指导作用更是有针对性,其指导意义更加实际。
以下仅对功能翻译理论做一简述。
1.功能翻译的主导理论:“目的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德国两位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和赖斯首先提出来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的主导理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将“行为理论”引入翻译理论之中,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这就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目的原则认为,一项具体翻译任务的目的决定了翻译一个文本到底是需要直译还是意译,或者二者中和。
同时,翻译目的还决定了具体的翻译策略。
但是,因为翻译目的和原文写作意图可能相背,以及其他原因,诺德在弗米尔的“目的原则”基础之上,继而提出了“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这两大原则相辅相成,既要实现翻译的目的,又要尊重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2.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有不少内在的联系和互通性,特别是结合到应用翻译的实际,对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的翻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更是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述评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述评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一本讲解翻译学基础知识和角度,以及翻译实践方法和工具的经典书籍。
本书融合了特色深厚的语言学知识,重点探讨了翻译过程和翻译原则,从翻译的语言学、社会学理论出发,深入剖析翻译实践的科学性和工程性。
书中论述的翻译理论多种多样,内容非常丰富。
它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包括语言学、文学史、社会学、文化研究、心理学、翻译研究、传播学和语用学等。
其主要内容分为五个模块:第一模块是翻译学综论,介绍了翻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脉络;第二模块专门讨论翻译理论,深入探讨翻译的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第三模块主要是翻译实践,介绍了技术性翻译实践的完整流程、方法和工具;第四模块是跨学科翻译,主要介绍了跨领域翻译面临的挑战;最后一模块则回顾翻译实践的教学研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用工具进行翻译教学。
本书是一本经典之作,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份详细的翻译学知识库,深入探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
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概念和方法,使翻译实践更加深入、有效且质量更高。
全书以理论论述为主,并通过案例分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翻译实践的真实场景,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翻译所涉及的不同层面。
本书也针对当今社会发展局势进行了积极向上的思考,不但强调了翻译的文化意义,还指出翻译业务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一本从理论到实践的经典书籍,它能够为翻译行业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整体结构,快速搞清翻译实践中的原则和工具,使我们能够更有效、更有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近年来,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FE)在中国的翻译理论及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认知、应用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对自1980年以来,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引介和翻译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旨在深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应用,进而推进功能对等理论的深入发展。
1980年,随着功能对等理论教授及翻译研究家施特里克克莱因和英国政府文化关系委员会(Commonwealth Relations Office)翻译局负责人吉米洛普(Jimmy Robinson)把此理论介绍给中国,功能对等理论的学术思想和翻译实践确立在中国。
克莱因教授和洛普先生首次把功能对等理论推广到中国,开创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翻译理论及研究新历史,引发了中国学者争相跟进和深入研究,极大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及研究的发展。
首先,自1980年起,在国内外学者联手共同推动下,功能对等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引介和学习。
例如,198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杂志首次刊发克莱因的功能对等理论系列研究,在中国实现了全面的功能对等理论理论介绍和实践应用;1986年,东北外语大学学报首次刊登了克莱因功能对等理论文章,实现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东北外语大学的实践落地;1987年,浙江大学翻译研究所成立,正式开展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实践研究项目,推动研究的完善和深化。
其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引介和学习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翻译功能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信息,许多优秀的理论论文和实践案例更是被广泛引用,如1993年《世界汉语教学》(World Chinese Teaching)杂志刊发了周群、孙安国“汉语译介教学模式”;1995年,郑拥军“中国汉英翻译功能模式”;1996年,刘建明“英汉同义译文中的句子联系”,以及著名的《人民的名义》和《琅琊榜》翻译案例等等。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张曼[摘要]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其本质就是理解,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内的交流也属于翻译的范畴,所以翻译比创作更广泛,也更重要。
他肯定了翻译的可行性,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但他的翻译思想也有局限性,如翻译的范围界定得过于宽泛,翻译理论并不完整等。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可译性;译者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21)01-0071-05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出生于法国巴黎,先后任教于英美知名学府。
1975年,他的语言和翻译理论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出版,成为阐释学翻译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斯坦纳认为,翻译即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传承文化,有时候甚至比创作更重要。
他将阐释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之中,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打破了传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一、翻译即理解不同的翻译家对翻译的定义不同。
有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如奈达(Eugene A.Nida)和卡特福德(J.C.Catford);还有人认为解释也属于翻译,如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他们所说的翻译都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斯坦纳则认为,翻译不仅包括两种语言间的语际翻译,还包括同种语言间的语内翻译以及符号和语言间的符际翻译,他认为任何方式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甚至人们的谈话都是一种[作者简介]张曼/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四川成都611844)。
翻译。
[1]每一个语言现象都具有时间性,所以我们每用一个词就等于是打开了它的全部历史。
要透彻地理解一段话,就要尽一切努力恢复原来说话时它所具有的价值和用意,因此,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将别人话语的用意理解清楚,就需要有一个对词语意思的选择和理解过程。
功能翻译理论的阐述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一、引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
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
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
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
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
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
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
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多元文化交流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国内也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并对其在中国的研究进行评述。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兴起功能对等理论由英国学者劳伦斯伊文斯(Lawrence Venis)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它将功能翻译分析(FTAs)和翻译文本研究(TTs)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更完整的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文本翻译是一种目标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的关联,译者在翻译中应当保持原文与目标文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以保持文本的确定性和准确性。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引介伴随着功能对等理论的出现,中国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2012年,孙晓霞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首次将此理论报道给中国学者,并提出了关于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的研究设想。
2014年,《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又刊登了张文江的《试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他认为,功能对等理论能够更好地调整和修改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关系,其在中国翻译教学中有着很好的前景。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应用2015年,孙晓霞发表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证研究》,她将功能对等理论用于翻译教学,并研究了翻译学习者的翻译效果。
此外,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功能对等理论用于实践,例如,余俊华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6期)发表了《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企业文本翻译研究》,他尝试将功能对等理论用于企业文本的翻译研究,结果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对企业文本翻译有较大的帮助。
四、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述评从上述论文中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研究逐步深入,学者们也意识到在中国翻译教学中它具有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同时,在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方面也存在一些瓶颈。
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研究都比较单一,缺乏实践性,研究的对象也比较局限,未能充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范围与可能性。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 2007No .4[收稿⽇期]2007205215[作者简介]何庆机(1966-),男,浙江理⼯⼤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向:英美⽂学,翻译研究。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何庆机 (浙江理⼯⼤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摘要]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引⼊我国虽然时间不长,但近年来我国对该派的理论研究和应⽤有了长⾜的发展;这不仅仅表现在相关研究论⽂的数量上,还表现在研究的范围上,包括述评研究、理论研究、⽂学翻译研究和应⽤翻译研究。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国内研究的不⾜,主要体现在理论深度不够,存在⼀些认识上的误区,论⽂质量有待提⾼等,尤其缺乏对功能派理论的批评性研究。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理论研究;⽂学翻译研究;应⽤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 059[⽂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229358(2007)0420016205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本功能”的视⾓,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Nord ,2001:1),其中包括⽬的论(Skopotheorie )和受到⽬的论的启发⽽发展的翻译理论。
功能派的第⼀代领袖⼈物包括提出“⽬的论”的弗美尔(Hans J.Vermeer ),提出⽂本功能类型学(text typology )的赖斯(K atharina Reiss ),提出翻译⾏为理论(translatorial action )的芬兰翻译学者曼特瑞(Justa H olz2Manttari );第⼆代核⼼⼈物包括提出功能翻译类型学(functional translation typology ,即⽂献翻译与⼯具翻译理论)和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的诺德(Christiane Nord )。
⼴义的说,功能派第⼆代核⼼⼈物还包括四位“外围”学者(因为他们虽受⽬的论启发,但已经偏离,有些甚⾄⽐较远),即借⽤“格式塔”概念建⽴起翻译研究综合法(integral approach )的霍恩⽐(Mary Snell 2H ornby ,赖斯和弗美尔的学⽣),致⼒于“发声思维分析法”研究(T APs ,Think 2aloud Protocol )的霍尼(Hans H onig )和库斯莫尔(Paul K ussmaul )(根茨勒在其著作中对这两位有所介绍,但并不把他们归⼊功能派),以及放弃研究专职从事翻译的阿曼(Margaret Ammann )。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作者:王宗明惠薇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5期【提要】本文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历史,逐步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借与翻译研究现状进行考察,并结合该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发展脉络,针对其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在国内翻译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一个系统性的述评。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国内引借翻译研究述评一、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前身——动态对等理论概述1969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动态对等理论进行研究,该书首次提出了“对等效应”这一原则,而动态对等则涉及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等:“首先是词汇的对等;其次是句法的对等;然后是篇章的对等;最后是文体的对等”。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目标语受众与文本信息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源语受众及文本信息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有必要结合目标语受众的母语特点、需求及其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期待来有针对性地调整文本的内容及信息。
奈达也进一步解释了动态对等的定义,即“与源语信息最为接近的对等物”。
其中,“对等物”指的是源语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最接近”指的是该理论的核心要义,换言之,就是尽可能地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在信息内容上的对等,而非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二)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的转换自奈达《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出版后,“功能对等”这个新颖的专业术语首次被提出,但在他看来,这与其之前提出的“动态对等”并无明显区别。
因此,他在后面出版的《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言》中也做了详细的解释:“最开始的‘动态对等’主要是指源语和目标语的对等要优先于文体与形式对等,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误解,让人们误以为文本的译文与其形式之间是矛盾的关系”,所以为有效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奈达又提出了“功能对等”。
其中的“功能”一词清楚地反映了翻译的交际功能,所以“功能对等”更能有效地传达出奈达提倡的对等思想。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功能翻译理论 的第二 个里程碑 式人物 是汉斯 - 威密 尔 (H ans J. V erm eer)。他是赖斯的学生, 但是他对以文本 为中 心的等值论的决裂要比他的老师彻底得多。他创立了功能翻 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翻译目的论 ( Skopostheory )。威密尔的这 种摆脱翻译的语言学方法的想法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 ( 1978: / Fram ewo rk for a General T ransla tion Theory 0)一书表露 无遗。他认为仅仅靠语言学是不能建立翻 译理论的, 因 为翻 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因此必须探寻 其他方法。威 密尔 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 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 翻译是一种 人类行为。威 密尔 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发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 所以翻 译是一种有目的、应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由此, 威密尔确立 了他的 /翻 译目的论 0。 Skopo s是一 个希腊 词汇, 意思是 目 的。在翻译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众或称为预 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每一个翻译作品都是针对预期中 的听众的。很显然, 原语 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等 值论 中的地位要低得多。
功能翻译属 于一种自 上而下 ( top- down) ( N ord, 1997: 67)的翻译, 而传统的翻译属于一种自下而上 ( bottom - up) ( N ord, 1997: 68)的翻译, 因此功能翻译更具有前瞻性。
翻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 译文是翻译过 程中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翻译发起者虽然很重要, 但决不是 唯一的因素。另外, 文学翻译比较特殊, 功能翻译理论对其的 指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而翻译中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符号。 5) 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 一种跨文化的行为,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两种语言的相 遇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 6) 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对 文本进行处理的行为。翻译是基于某种文 本的行为, 但 是原 语文本只是译者可用 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 译者只选取 原语 中他们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简述--兼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第2 1卷 第 1期 2006年 2月
目 �
的 翻 译 理 论 竞
2 3 0 0 3 9 )
简 �
述
-- 兼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安徽 大学 外 语学 院 , 安 徽 合肥 (
摘要 : 目的性行为 -- 析功能翻译理论 � 对德国 功能派理论进行了 全面 , 系统 的阐述 , 从而 促进了其思想在世 界学 � 术交流中的传播 . 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的主要翻译思想 , 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 关键词 : 功能派翻译理论 ; 目的论 ; 述评 中图分类号 : H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0 0 6 ( 2 0 0 6 ) 0 1 -0 0 8 1 -0 3
1 内容介绍
目的 性行 为 -- 析 功能 翻译 理论 � 全面 系统 的 � 整理 了 德国 功 能翻 译 学 派 的发 展 历 程 , 并以 简 明 的 语言 和 丰富 的 实例 阐 释 了 其思 想 , 明 晰 了这 个 理 论 模糊 繁杂 的概念 和术 语 . 更重 要的 是 , 诺 德进 一步 阐 释了 她 本人 倡 导 的 " 功能 加 忠 诚 " 的 翻译 观 , 发展了 功能 派翻 译理论 . 1 . 1 德国 功能 派翻 译理 论产 生和 发展 的历史 梳理 思 想渊 源 . 功能 派翻 译理 论虽 然直到 2 ( 1 ) 0世 纪7 可 综 观历 史 , 翻译的 0年 代 在德 国 才 首先 产 生 , 功能 观却 在翻译 实践 中早 为有 所领 悟 -- 尤 其在 文 学与 � 圣经� 的 翻 译过 程 中 , 译 者经 常 发 现不 同 的 背 景呼 唤不 同的翻 译 . 可是 , 无 论中 外 , 翻 译的 标准 往 往更 多 强调 的 是译 文 与 原 文本 字 面 上严 格 忠 实 , 因 此在 翻 译的 意 图 , 目的 和 译 本 所起 到 的 实际 效 果 之 间往 往 会产 生 一定 的 距 离 , 这 样翻 译 活 动的 执 行 者 就常 常处 于一种 两难 的境 地 . 从西 方最 早的 翻译 理 论家 西塞 罗 ( 到 哲罗 姆 ( 和 马 丁� 路 C i c e r o ) , J e r o me ) 德( 都 明确 表述 过他 们在 翻译 实践 中 Ma r t i nL u t h e r ) 的困 境及 翻译 主张 .然而 , 2 0世纪 6 0 �7 0年 代的 语
功能目的论述评
译 理论转 向更加 注重功 能和社 会文化 因素 的翻译观 。把 翻译定义为一 种有 目的的行 为, 对传统“ 是 等值 ” 观的一个重 大突破 和重要 补充, 并为翻译理论研 究开辟 了一 个新视 角。 目的论 当今在许 多领域仍然具有难 以替代 的意义 。 [ 关键 词] 弗米 尔 目的论 三准则
随着我国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学应符合标准化国际化成果化的要求现阶段的专业课的理论课时一再减少目前专业课理论学时一般只有40多个学时汽车类专业课涉及的内容多而杂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把教学内容讲解透彻使得有限教学课时与超额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
功链 目晌 论述评
淮 阴师 范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汪家羽
一
、
引 言
从2 0世纪 5 0年代 起, 方翻译理 论基本 上是 与语言 学同步 发展 西 的。翻译 理论家倾 向于从语 言学角度来看待 翻译 。在六七 十年代盛行 的是尤金 ・ 奈达 ( u eeA. d )的对等理论 。对等理论 把翻译 圈定在 E gn Nia 语 言层次 的范 围之 内, 是没有认 识到 翻译 的本 质不仅 是纯语 言方面 但 的转换, 而是建立 在语 言形 式上 的不 同文化间 的交流 。出于对 这种纯 语 言学翻译 理论 的界 限 的充 分认识, 年代 西方 已经出现 了面向译语 7 0 文 化的翻译 研究趋 向, 了以前 文本 中心论 的翻译 研究传统, 打破 使译者 更 多地关 注译文 和译 文读者, 文的社会 效应 和交 际功 能 。应运 而生 译 的德 国功 能派 翻译理论 摆脱 了当时盛行 的对等 翻译理 论的束缚 , 拓宽 了 翻 译理 论 研 究 的 领 域 , 予 了 翻译 更 多 的涵 义 。 赋 二、 目的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 最重要 的理论 是翻译 的 目的论 , 目的论是 1 7 年后期 90 在德 国发展起来 的译学研 究理论。这一理论反映 了从 占统治地位 的语 言学 视角的译论研究 向功 能和社会文化为导 向的译 学研 究的转变 。目 的论之名 “kp s soo ”是一个 希腊语, 意为 “ 目的”由 Ha s Vemer , n J. r e 于上 世 纪 7 年代借 用作为 翻译 目的的一个专用 术语 。这 一理论 的要 点是: 0 决 定 翻译 过程 的不是原 文, 也不 是原文 对接受 者的影 响或者是 作者赋 予 原作 的功能, 由发起者决 定的译文 预期 的功 能或 目的, 而是 即委托人 的需要 。因此, 翻译 目的很大程 度上 囿于译文使 用者 和其 所处社 会文 化 背景 ( 张美 芳 , 0 5 4 ) 20 :3 。弗米 尔认 为这个 特殊背 景属 于文化 的范 畴, 而不同 的文化 具有不 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 观念, 因此其所影 响的翻 译 活 动也 就 不 可 能 是 一 对 一 的 语 言 转 换 。 决 定 译 文 的关 键 因 素 不 再 是 原文 , 而是不同文化背景对译 文的特殊期待和交 际需要 , 文只是作为 原 种“ 信息源 ”o e o i o a o ) (f r fn r t n 存在。而且, f fm i 情景是植 根于文化背景 之 中 的, 对任 何一个 特定情景 以及在特定情 景 中的语 言和非语 言 因素 的判断, 都取 决于情景 以及情景 中具体 因素在特定 的文化体 系中的地 位 。较之 以前 的等值 翻译理论, 翻译 目的论注重 的不是译 文与原 文是 否 对等或者译 文是否 “ 完美 ”而是强调译 文应该在分 析原文 的基 础上, , 以译 文预期 功能为 目的, 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4 ) (3 三、 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及三个准则 翻译 目的论强调 翻译 目的, 为翻译 目的决定 所应采 用的 翻译策 认 略 。弗米 尔创立 的“ 目的论” 突破 了对 等理论 的局限性 , 完全摆脱 了 以 原 语 为 中心 的等 值论 的 束缚, 为单 靠语 言学 是解 决 不 了 翻译 问题 认 的。他认 为,翻译 ( “ 包括 口译 )是一种交际语言和非语言符 号从 一种语 言 向 另 一 种 语 言 的 转 换 ” ( 锦 兰 ,0 4 。张 20 )根 据 行 为 理 论 , 米 尔 进 一 弗 步指 出, 人的行为是 在特定 的情况 下发生 的有 目的的行为, 它既是 构成 具体情 景的一部分 , 又对情景有一 定的影响 。而且, 情景是植根 于文化 背 景之 中的, 对任何一个 特定情 景以及在特 定情景 中的语言和非 语言 因素的判 断, 取决 于情 景 以及情 景 中具体 因素在特 定的文化体 系 中 都 的地 位 。较之 以前的等值 翻译理 论, 翻译 目的论 注重 的不 是译文 与原 文 是否对 等或者译 文是 否“ 完美 ”而是强 调译文应 该在分 析原文 的基 , 础上 , 以译文 预期功能 为 目的, 选择 最佳 的处理 方法 。翻译 不是简 单的 语码 转换, 而应该视 为人类 活动 的一种具体 形式 。与人类其 它行 为一 样, 翻译 亦有 其 目的。且 翻译的 目的必须 在翻译开 始前就 应确定 。概 括地 讲, 目的论 对翻译采取 的是前 瞻态度 (rset eatu e ,而那些 pop ci ttd ) v i 注 重原 语规 约 的理论 采取 的则 是 一种后 顾 的态度 (rt set eat er p c v t— o i i0 )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2013.08学教育84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陈萍田琳(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德国。
本文将对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作阐述,同时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评述。
最后将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整体评价。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对意”翻译展开辩论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就是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Nord,2001:1)。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
下面将就这几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做简要回顾。
一、功能主义理论回顾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贾文波,2004:40)。
赖斯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赖斯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她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谭载喜,2004:258)。
同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类,把语篇体裁按语言特征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翻译文献综述
2512020年35期总第527期ENGLISH ON CAMPUS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翻译文献综述文/夏迎庆学术研究主要有仲伟合和仲钰的《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1999),探讨了功能派形成及重要理论,阐释了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翻译过程的参与者、翻译原则以及对功能理论的评价;张美芳的《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2005),介绍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就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了评论;卞建华、崔永禄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杨英明的《论功能翻译理论》(2001),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位方芳的《借鉴与挪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2007),论述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译介到中国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读,通过分析产生误读的原因,提出对待西方理论需要奉行“新拿来主义”;马红、林建强的《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2007),较详细地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翻译原则和方法;张锦兰的《目的论与翻译方法》(2004),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何庆机的《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2007),论述了近年来我国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相关研究论文的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首先由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判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提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_胡作友
作者简介:胡作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X Y B 2007034)。
〔观点述评〕《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33期,2008.6A C A D E M I C SI NC H I N AN o .6N o v .2008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胡作友(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
主要理论有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威密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
该理论体系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它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翻译行为;目的论;功能;忠诚翻译传统源远流长,翻译理论不断创新。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并肩发展。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60、70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 i d a )的对等理论。
70年代和8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适逢其时应运而生,它摆脱了对等翻译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 a t h a r i n a R e i s s )、汉斯·威密尔(H a n s V e r m e e r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 u s t a H o l z -M än t t är i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 h r i s t i a n e N o r 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试,析,翻译]试析翻译目的论述评
试析翻译目的论述评翻译目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的论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
目的论,行为理论,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
目的论面世以来,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文而对目的论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目的论的研究现状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在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阐述。
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
赖斯在以“对等”(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有时译文与原文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的,有时这种等值是不应该追求的,因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译文行不同的要求,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小足对等原则。
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对等”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
他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并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提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在目的的指引下,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
这就是说,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就是其最重要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一、引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
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
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
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
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
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
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
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K.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她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
.之后,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成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即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
J.H.曼塔利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l Action),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
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功能翻译理论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三、功能翻译理论观点功能翻译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它的雏形始见于赖斯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
该书中,赖斯把目标语文本分为注重内容的文本、注重形式的文本、注重诉请的文本、以声音为媒介的文本,建议将这种分类方法运用于翻译批评。
译文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特殊的读者全体,因此应根据译文的功能和读者群体的类别对翻译批评进行分类。
在针对一目标为导向的疑问,在翻译时应考虑译文的特殊功能和译文接受者,采用与功能类别相关的标准。
之后,她借用德国心理学家艾Karl Bühler对语言功能的三种分类,将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移植于翻译,把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了起来。
根据文本功能的不同将其为三类: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与操作型文本,不同文本应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也方法,以产生相应目的的译本。
玛丽•斯奈尔-杭贝认为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划分太过绝对,显得过分清晰,实际情况,文本并不仅仅具有单一的功能,而是交叠、重合、混杂、交织的混合体。
因此她提出翻译研究的综合法,以格式塔整体理论和原型学为基础,将翻译体裁分为六个层次三大类。
但斯奈尔-杭贝还是认同赖斯的文本功能分类,她只不过是在赖斯的基础上将文本类型分得更加细致。
1978年,费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 目的论( Skopos theory)。
Skopos 是希腊词,指“目的”、“动机”,目的论认为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翻译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所以翻译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但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翻译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后来诺德在费米尔目的原则(skopos rule)的基础上提出了忠诚原则(roya lty rule),所谓“忠诚”是指目标语文本的意图必须与原作者的意图一致。
这里的忠诚与对等中的“忠实”意思不同,后者指的是原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关系,而目的论中的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目标语读者和翻译活动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目的原则与忠诚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两大基本原则。
目的论学者提出翻译过程必须遵照三大法则。
1.目的原则译文由译文的目的决定。
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通常,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2.连贯性原则译文必须语内连贯,换言之,译文必须对于具有目的语交际环境和知识背景的接受者是可理解的。
3.忠诚原则译文与原文之间是一致的,即忠实于原文。
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具有不同的功能,那么忠实原则就不适用。
如果目的原则需要译文不通顺,及不符合语内连贯,则连贯原则就不适用。
因此,语际连贯次要与语内连贯,这两种连贯性原则又从属与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规则,而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是特殊规则。
1984年,曼塔莉提出“翻译行为”。
她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与“翻译行为”(t ranslation action)两个概念,她把目标语文本称为“信息传送者”。
“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
关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目标语读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和媒介)三个方面。
此外,她还认为译者不仅是翻译“专家”,还是翻译过程中协调各种关系的“协调者”。
诺德的《翻译的语篇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跨越字词的层面,从语篇的角度来解释翻译。
她首先区分比较了两种类型的翻译:文献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
文献型翻译旨在用目标语创作出一个(某些) 交际活动的文件,记录源语文化的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在源语文化条件下通过原文进行交际。
工具型翻译模仿原文用目标语制造一个工具,为源语文化的信息发出者和目标文化的接受者创造一种新的交际活动。
前者的目的是再现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后者的目的是在译文情景中实现预期的功能。
四、功能翻译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费米尔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了“目的”这个概念。
目的论中除了术语“目的”(sokops)之外,费米尔还使用了与之其他有关联的词,比如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
目标(aim)指的是翻译行为最终达到的结果。
目的(purpose)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阶段。
意图(intention)是目标导向的翻译行为,既包括发送者以适当的方式产生文本,也包括接受者以适当的方式理解译文。
功能(function)是指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文本的意义是什么。
区分传送者和接受者的意图在翻译中尤其重要,因为二者从定义来说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情景背景。
目的原则试图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自由翻译和忠实翻译,动态动等和形式对等,好的译者和盲从的译者之间的纷争。
但有很多人对目的原则却存在着误解,目标文本的目的,是主要由接受者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把语言学翻译,或是字面翻译,甚至是字对字翻译排除在外。
目的论强调的是翻译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一贯坚持与目标文本有关的原则。
但目的论没有指出这个原则是什么:原则必须在每个明确的个案中分别决定。
决定这个原则的,便是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 ief)。
某一客户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译本,于是要求译者去翻译,他/她便成为翻译活动的发起者。
诺德指出,“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是每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即根据译文的目的与译入语文化的准则,原文中某些成分可以保留,某些成分可以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删减、改写。
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保留多少,改动多少,要视翻译目的而定。
一个译文是否成功,必须得看译文是否与译文接受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一致。
五、结论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赖斯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标准。
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这种关系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强调针对不同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本功能的实现。
但其观点仍具有局限性,她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上,认为原本与译本的功能不可改变。
而实际上,译文和原文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
第二阶段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标志,费米尔的目的论突破了对等论的限制,成为功能翻译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人际间的行为和交际性的文化行为。
过去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涉及三方面的参与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接收者(读者或听众) 。
功能派还加入了翻译过程的发起者,译文使用者和收受者等其他参与方。
第三阶段,诺德将翻译规范和功能结合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的原则融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框架之中。
曼塔利翻译行为的提出,把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
发展丰富了费米尔的目的论,也弥补了目的论的不足。
功能主义理论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认为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给以语言学派为主流的西方翻译理论界另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