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隙死点(Dead Zone)是因为双电机驱动系统中两个电机的性能差异,造成其运动轨迹不同步,引起的一种情况。

直接控制两个电机不能有效地解决隙死点问题,而且这种问题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精度。

因此,实现对双电机驱动系统中隙死点的消除变得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消隙技术的目的是消除双电机驱动系统中的隙死点,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精度,使得电机的控制更为精准,减少误差。

此外,该研究还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本研究将对双电机驱动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探讨其动力学特性和隙死点形成的原因。

2. 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和比较:本研究将研究现有的隙死点消除方法,如电流环反馈、速度环反馈、位置环反馈等,并进行比较研究。

3. 新的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将提出一种新的隙死点消除方法,探讨其实现原理和效果。

4. 实验验证:本研究将通过仿真和实际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隙死点消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于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和分析、现有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和对应方案的比较以及新方法的提出和分析。

实验验证主要是通过仿真和实际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隙死点消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和分析。

2.现有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和对应方案的比较。

3.一种新的隙死点消除方法的提出和分析。

4.仿真和实际实验结果的分析。

5.针对研究结果,在某些应用领域实现双电机驱动系统的隙死点消除。

六、研究计划阶段时间节点研究内容第一阶段 1-3个月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和分析第二阶段 4-6个月现有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和对应方案的比较第三阶段 7-9个月一种新的隙死点消除方法的提出和分析第四阶段 10-12个月仿真和实际实验结果的分析七、参考文献[1] 高桂勋. 电机控制技术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2] 李培超. 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3.[3] 王清剑, 洪哲. 电机传动控制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4] Tang, X. L., Lun, L., & Lai, C. H. (2004). Dead-zone compensation for hybrid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drive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19(2), 378-389.[5] Xu, K., Shen, W. X., & Bai, L. (2004). Dead-zone compensation for permanent-magnet brushless motor drives using self-adaptive fuzzysliding-mode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51(4), 771-779.。

双电机消隙转台伺服系统的设计10

双电机消隙转台伺服系统的设计10

双电机消隙转台伺服系统的设计摘要:由于机械传动系统中齿轮轮齿的间隙会形成非线性误差,它影响着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

本文针对齿轮传动中存在的齿隙非线性,以双电机驱动实现消除齿隙。

本文着重描述了该系统的控制原理和软硬件设计,根据所需消隙转矩和负载转矩、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设计了实时消隙转矩补偿控制器实现系统完全消隙。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电机消隙的转台的定位精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伺服系统;双电机消隙;定位精度0引言天线的性能参数如指向、波瓣宽度、增益等可以通过设计、计算和测试来确定,转台是天线性能参数测试时的主要设备,它可以为天线提供多种运动方式,并提供具体的位置信息。

但是由于机械加工时存在误差和机械磨损以及传动齿轮之间存在间隙,转台控制系统的跟踪精度和稳定性往往达不到预设的要求,所以消除齿轮间隙以提高传动精度显得尤为重要。

1实施方案1.1伺服系统硬件设计图1 双电机消隙伺服系统控制框架双电机消隙伺服系统控制框架如图所示,天线控制单元(威纶通触摸屏EMT3070A)通过自由协议和PCC间进行通信,实现速度指令、状态控制和状态信息等控制操作。

控制模块是实现系统闭环的关键环节,它接受来自编码器的转台位置参数和来自触摸屏、PCC的输入指令,对转台位置进行控制,并进行数字校正,实现转台的精确定位,同时监控转台运转情况,通过机械限位和软件监测实现转台的保护功能。

1.2双电机消隙原理采用双电机传动的方法来消除传动间隙,就要使一台电机工作在速度模式,作为消隙驱动的主动电机,输出的主动力矩和测试转台的运动方向一致;另外一台电机则工作在力矩控制模式下,作为消隙驱动的从动电机,为消隙机构的齿圈提供向后的张紧力。

图2 双电机消隙结构当转台顺时针运动时,电机1为速度控制模式,电机2为电流控制模式,两台电机分别作为主动电机和从动电机,力矩分别为M1、M2,则提供的总力矩M=M1-M2。

当转台工作在逆时针模式时,情况正好相反。

双电机驱动消隙技术及其在数控设备中的应用

双电机驱动消隙技术及其在数控设备中的应用

-
PT1
++
过滤器
张力扭矩
平衡系数
机械连接
位置设定值 + -
位置
+
控制器 nset=0
位置实际值
从动轴
速度 nact 控制器 iset
扭矩 iact 控制器
电机 M2
编码 器2
图 4 主从驱动控制原理图 Fig.4 Control principle chart of master-slave drive
1 传动间隙影响数控设备的原理分析
伺服系统中传动间隙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为 方便分析,将伺服传动系统中所有间隙等效为1个来考 虑。用 2Δ 来表示传动间隙的宽度,传动间隙的特性如 图 1(a)所示,其中 φa 和 φb 分别为电机输入轴转角和
* “十一五”国防基础科研项目。
84 航空制造技术· 2009 年第 17 期
采用主从驱动方式,即2个伺服电机共同承担负 载。采用扭矩补偿控制器实现伺服电机之间的扭矩平 衡分配,且扭矩补偿控制器根据伺服电机的具体性能分 配相应的负载扭矩。一般地,在同一坐标进给上应尽量 采用同型号、同性能的伺服电机,以简化系统的设置。 当主、从伺服电机性能不相同时,需要根据其扭矩平衡 系数调整扭矩匹配。
传动间隙限制了系统精度的提高,而在传动间隙不 可避免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消除传动间隙 就非常必要。
除了在设计传动机构时尽量减小间隙外,大多采用 机械消隙的方法,即利用消隙齿轮和弹簧预紧等方法来
(-1,j0)
幅值 Im 频率 σ
-1/N(A) G(jω)
(a)系统稳定情况
(-1,j0)
幅值 Im 频率 σ
∑M
电机 1 转矩曲线

双电机电气消隙与单电机机械消隙对比

双电机电气消隙与单电机机械消隙对比

双电机电气消隙与单电机机械消隙对比导语:本文从原理、性价比、结构等方面说明双电机电气消隙与单电机机械消隙的区别。

一)机械消隙产品(法国REDEX产品):单个电机输入两个齿轮输出形式,(REDEX产品为一个电机输入,两个减速机带齿轮输出,通过专利技术,在减速机中间加预负载,运用机械原理将减速机内部及齿轮齿条之间的背隙全部消除)如图示:二)双电机电气消隙产品(德国STOBER产品):双电机输入两个齿轮输出形式(即,两个电机输入,两个减速机带齿轮输出,运用电气控制,致使一个电机驱动的时候,另一个电机进行制动,将齿轮齿条及减速箱内部背隙全部消除)如图示:德国STOBER双电机电气消隙与其他消隙产品的比较:STOBER电气消隙系统特点如下:结构区别:双电机电气消隙原理是将其中一个电机做制动处理,从而取得预加载力。

也就是说,一个电机驱动一个电机制动,从而消除减速机及齿轮齿条的背隙;性能优越:重复定位精度可以达到0.01(1道以内);控制灵活:需要大力矩加速的时候,两个电机可以同时驱动;硬件要求:齿条和减速机的精度没有要求,可以通过电气补偿方式让消隙效果达到最好;成本控制:比同等的欧洲机械消隙产品成本低;发展前景:性能优越、精度高、成本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越来越受到各个厂家的青睐;同行业应用:目前中国生产大型机床,龙门镗铣、落地镗等需要做齿条传动消隙处理的机床基本上都使用的是STOBER双电气消隙产品,主要客户应用情况见部分客户列表REDEX机械式消隙系统特点如下:结构区别:单电机机械消隙实际是通过反向的扭动其中一个齿轮来获取预加载力,也就相当于将一个齿轮固定,在另一个齿轮上加了一个扭力弹簧;性能一般:只能满足一般应用(重复定位精度一般都在0.02以上);模式固定:机械方式预设的单一工作模式,不能根据实际需求做调整;硬件要求:减速机和齿条的精度要求比较高,硬件产品的精度越高消隙效果越好,相应的增加了硬件的成本;发展现状:机械消隙产品设计巧妙,通过简单的结构消除了齿轮与齿条之间的背隙,随着社会发展,机床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机械消隙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应用,越来越多的被高精度、低成本的电气消隙产品所取代。

双电机驱动机床进给系统消隙控制

双电机驱动机床进给系统消隙控制
REN Ha i — p e n g, HE Bi n
( S c h o o l o f A u t o ma t i o n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 X i ’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 a n 7 1 0 0 4 8 ,C h i n a )
控制。
关 键词 : 双 电机驱 动 ;丝杠 间隙 ;力矩分 配 ; 转 速 同步 ;消 隙控 制
中 图分 类 号 : T G3 8 3 .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 4 4 9 X( 2 0 1 4 ) 0 3 — 0 0 6 0 - 0 7
An t i - b a c k l a s h c o n t r o l o f ma c h i n e t o o l f e e d s y s t e m d r i v e n b y d u a l - mo t o r s
Abs t r a c t: Du a l — mo t o r d u l— a s c r e w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c a n i mp r o v e t h e s t i f f n e s s o f t h e ma c h i ne t o o l f e e d s y s t e m,
h o we v e r ,t h e t r a n s mi s s i o n g a p o f t h e s c r e w d e g r a d e s t h e t r a c k i n g p r e c i s i o n o f t h e f e e d mo v e me n t .T o d e a l

双电机消隙控制方法

双电机消隙控制方法

双电机消隙控制方法:
机械调整方法:
确保主电机及调压电机的接线正确,并确保两者的相位差为90度。

打开主电机和调压电机的电源开关,使主电机进入待机状态,调压电机在较小功率下启动。

等待主电机转子旋转到一定程度后,调整调压电机的电压和频率,使其与主电机同步旋转。

在调整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调压电机的运转状态及主电机转子的位置。

当主电机转子旋转到需要的位置时,调节调压电机的电压和频率,直至调压电机停止运转,此时消隙完成。

电子控制方法:
在两台伺服驱动器的电流环输入叠加方向相反的消隙转矩,在电机转速为0时,维持齿轮的消隙状态。

针对双电机驱动系统的间隙消除技术分析研究

针对双电机驱动系统的间隙消除技术分析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数控机床的传动精度,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舰艇螺旋桨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的资助下,本文研究了双电机间隙消除技术,以消除数控转台的机械传动间隙和传动误差,提高机床传动精度。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通过对双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特点的分析,阐述了这种传动方式消除间隙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和四种较好的控制方式。

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双电机间隙消除技术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2) 从双电机的基本结构入手,研究了驱动系统中存在的齿隙非线性因素;在考虑系统传动柔性的基础上,采用机理建模法,通过对电机电气学方程、机械动力学方程的分析与综合,将两组电机侧的参数耦合到负载侧,建立了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3) 探讨了双电机的消隙控制算法,设计了电气预载控制器、智能PI差速负反馈控制器和模糊-PI复合位置控制器,达到转速同步和间隙消除的目的。

由电气预载控制器来产生偏置电压信号,以去除传动链中的传动间隙;由智能PI差速负反馈控制器产生校正信号,确保双电机转速同步,消除系统在动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齿隙;由模糊-PI 控制来确保转台理想的位置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4) 构建了整个伺服系统速度环和位置环SIMULINK仿真模型,在计算了实验平台的相应物理参数基础上,给出了最优控制器设计算法,进行控制器参数优化选择。

然后对系统的阶跃响应、正弦响应、负载扰动响应等进行试验分析,为系统的设计和现场调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齿隙非线性消隙双电机同步驱动AbstractAt the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863 project -- “Seven Axis and Five-linked Turning and Milling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 Tool of Manufacturing Large Marine Propeller”,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anti-backlash with dual-motor driving system has been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for the purpose to eliminate the mechanic clearance and increase the transmission precision of machine tools. 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ing:1)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about the structure feature of the dual-motor driving system, the basic theories has been proposed, including the working principle, process and the common control mode to eliminate transmission error. Through reading a lot of related literatures around the world,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their promising future of anti-backlash technologies has bee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ased on dual-motor driving system.2) Start with analyzing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ual-motor driving system, the backlash nonlinearity has been studied. Then the mechanical dynamics equations and electrical equations has been synthesized. While the elasticity of the driving axis wa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kinetic model of the dual-motor driving system has been set up base on PMSM, with transforming the parameters from the side of motor to the side of load.3) The control algorithms to eliminate the backlash has been discussed, while the electrical preload controller, the intelligent PI velocity difference controller and fuzzy-PI position controller has been designed which is to eliminate the backlash in static and dynamic process and guarantee the control precision and response rapidity.4) The SIMULINK model of the whole servo system has been built and the MATLAB optimize control program has been layout. Then the parameters of the equipments have been calculated and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result of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will give theory consultation for system design and field debug.Keywords:Backlash-nonlinearity, Anti-backlash, Dual-motor, Synchronized driving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主从驱动控制在双电机消隙中的应用

主从驱动控制在双电机消隙中的应用

主从驱动控制在双电机消隙中的应用摘要:为了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需要对双电机消隙进行控制。

主从驱动用于控制两个电机之间的互相补偿,保证电机运行时不出现电流突变和震荡。

本文介绍了主从驱动在双电机消隙中的应用,分析了主从驱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并且进行了实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主从驱动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机消隙问题,提高了电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关键词:主从驱动、双电机消隙、电机控制系统、性能、可靠性正文:1. 引言双电机消隙是电机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电机加速、减速、换向等场合都会出现。

电机在工作时,电流可能会出现突变和震荡,影响电机的运行和寿命。

因此,需要通过控制来消除这种现象。

2. 主从驱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主从驱动是一种控制电机的方法,用于控制两个电机之间的互相补偿。

当一个电机运行时,另一个电机会受到它的电动力学作用,产生电流突变和震荡。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需要使用主从驱动。

主从驱动的原理如下:(1)主驱动器接收控制信号,控制电机的运行;(2)从驱动器接收主驱动器的信号,并通过自身的控制器控制电机运行,实现主从控制。

主从驱动的工作方式如下:(1)主驱动器与从驱动器之间进行通信,主驱动器发送控制信号,从驱动器接收并执行。

(2)从驱动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的运行,实现主从控制。

3. 主从驱动在双电机消隙中的应用主从驱动可以用于控制两个电机之间的互相补偿,消除双电机消隙的问题。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主机驱动器接收控制信号,从驱动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的运行。

通过主从驱动的互相补偿,可以保证电机运行时电流的平稳和稳定。

4.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主从驱动在双电机消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中,控制电机加速、减速、换向等场合,使用主从驱动进行控制。

实验结果表明,主从驱动可以有效地消除电流突变和震荡,并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5. 结论本文介绍了主从驱动在双电机消隙中的应用,分析了主从驱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浅述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除齿轮间隙的对策

浅述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除齿轮间隙的对策

浅述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除齿轮间隙的对策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杨海萍王道波引言采用齿轮减速来获得大力矩输出是伺服控制系统中常采用的拖动方式,这种带齿轮传动的伺服系统由于存在齿轮间隙会造成系统极限环振荡、低速不平稳和换向跳变等现象, 使伺服系统不能达到较高的定位控制精度。

由于齿隙非线性所具有的强非线性、非解析描述和不可微的特性,采用常规控制方法不能解决齿隙造成的控制精度差和动态性能不良等问题,因而解决齿隙非线性对控制精度影响的问题一直是控制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来,随着对齿隙非线性机理研究的深入和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发展,采用控制方式来消除齿隙影响的方法不断出现,如自适应控制理论、逆模型方法、碰撞分析法和非线性几何理论等,已成为解决齿隙问题的有力工具,上述这些方法基本都是针对建模、特性分析和控制理论进行的研究,不便于直接应用于工程实现。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工程实现上简便有效的方法,即采用双电机差步驱动来消除齿轮传动间隙的方法,通过二个电机的差步加载,使齿隙现象消除,不仅可达到较高的定位精度,同时能提高输出轴的力矩。

带齿隙伺服系统的机理分析为分析双电机驱动时差步控制消除齿隙的机理,需对双电机驱动的伺服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与分析。

在大小齿轮运动过程中,大齿轮和小齿轮的啮合运动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弹力和粘性摩擦力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在一般情况下,粘性摩擦力忽略不计。

由于制造和机械上的误差造成齿轮啮合不够准确,会进一步增大齿隙的影响。

建模思路是先不考虑齿隙影响建立电机传动系统的理想动力学模型,然后再把齿隙考虑进去,进一步建立含齿隙的电机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原理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 双电机驱动齿轮原理图如不含传动齿轮时其动力学模型可为:(1)式中:j c1,j c2是两个小齿轮的转动惯量,是两个小齿轮的角速度,是两个伺服电机的角速度,i1和i2表示两电机电枢回路的电流,u1,u2是两个电机的电枢电压,j m是大齿轮的转动惯量,是大齿轮的角速度,c是阻尼系数,k是刚性系数。

双电动机驱动消除齿轮齿条间隙的设计应用

双电动机驱动消除齿轮齿条间隙的设计应用
机 械 传 动 间隙 的 目的 ,从而 精 确 地传 递 力 矩 、速 度 或 位 移 ,原 理 如 图2 所示 。
基本参数


齿轮 齿条传动 5 0 60 0 l 0 02 . 06 . 7 5 O 00H 0 1 00 . 5 1 00 2 .8 0 8 8 . 485 0
成本 。另一方面采用双 电动机驱动结构 ,单 电动机 相 比较 ,基本上不用对机械传动链进行调整 ,而且
对 机 械 系 统的 调 整 、维 护 、 保养 等 要 求和 费 用 都较
低。

电动机结构的驱动负载频繁换向 ,即使采用机械消
隙措 施 ,由于 间隙 造 成 的瞬 态误 差 仍 难 以克 服 ,机 械 消 隙齿 轮 箱结 构 复 杂等 各 方 面 的限 制 ,造 成 了制 造 周 期长 、安 装 维护 要 求和 费 用较 高 等 各种 弊 端 。
如 图 1 示 。 消 隙原 理 为机 床 数 控 系统 通 过 电 动机 N
丁 机 构 液压 动 力 来 实现 与滑 枕 的可 靠 联接 ,这 种 方 式 联 接 可靠 ,效 率 高 ;拉 刀机构 为 弹 簧结 构 拉 紧 , 液 压 动 力松 刀 ;花键 轴 及 齿轮 轴 周 边 分 布 冷却 环 形 槽 ,冷 却轴 承 及 齿轮 运 动 过程 中产 生 的 热量 ,使 铣 头 一 直 保持 恒 温 状 态 ,进 而保 证 其 几 何精 度及 运 动 精 度 ;轴 承 采 用 脂润 滑 ,周边 密封 装 置将 其 密 封 在

密 封 腔 内 ,使 轴 承 一 直 处 于 良好 的 润 滑 工 作 状
态 。通过 对 主 轴 铣头 各 方 面综 合 的 考 虑 ,优 化 其 结 构 及 实现 功 能 的 方式 达 到 最优 的合 理 设计 ,在 实 践 过 程 中铣 头 功 能 、 几何 精 度 、运 动 精 度及 稳 定 性 得

双电机消除间隙

双电机消除间隙
大型机床回转工作台的转轴驱动在力矩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技术问世之前,一直是齿轮齿圈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的天下,近年来除了力矩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技术之外,环面包络滚子蜗杆传动技术以其无间隙、耐磨损、长寿命的优势在回转工作台转轴驱动中也开始站得一席之地,即便如此,齿轮齿圈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仍是大型和重型机床回转工作台转轴的重要驱动器方式。
4)当两台伺服电机输出同向力矩使系统以足够大的输出合力矩朝某个方向运行过程中需要减速并反向运行时,将执行由3)到1)再到2)的变化规律。
也不妨换一种描述方式来理解双电机电气消隙:
1)由两个电机分别驱动的齿轮与齿条啮合时,两个齿轮都对齿条出力,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力大,另一个力小。
2)轻载下,两个齿轮出力的方向相反,哪个力大就往那个方向移动,只不过出力大的齿轮驱动齿条移动,出力小的齿轮阻止齿条移动。
众所周知,在(滚珠)丝杠传动中,可以采用双螺母反向预紧的方法以机械方式消除单螺母传动面临的反向间隙问题,以降低频繁反向过程中因反向间隙引入的传动误差和刚度损失。环面包络滚子蜗杆传动,也可以借助双滚子包络环面技术以机械方式实现反向预紧,消除传动间隙。
同理,在齿轮齿条传动、齿轮齿圈传动也可以依靠双齿轮反向预紧的方式消除反向间隙,如果两个齿轮与齿条/齿圈的反向预紧力由机械装配和调整关系来实现,则称之为机械消隙,机械消隙属于单电机输入两个齿轮输出的形式;如果两个齿轮与齿条/齿圈间的反向预紧力分别由驱动这两个齿轮的两台(伺服)电机间的力矩协调关系来保证,则称之为双电机电气消隙,双电机电气消隙属于双电机输入两个齿轮输出的形式。
此前一直都在讲双电机电气消隙的力矩控制原理,需要注意的是双电机电气消隙的运行过程中,无论两个齿轮的出力方向相反,还是相同,哪怕其中一个齿轮的出力恰好为零,两个齿轮的实际运行速度名义上总是相同的。

双电机消隙控制技术研究

双电机消隙控制技术研究

双电机消隙控制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07-13T03:24:58.33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5期3月作者:黎建国[导读] 齿轮传动系统间隙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加工、制造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黎建国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摘要:齿轮传动系统间隙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加工、制造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结合双电机消隙控制原理,通过分析齿轮传动系统的空回间隙及双电机驱动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隙控制器设计方法,达到伺服系统消除齿轮间隙,提高控制精度的目的。

主题词:双电机消隙控制1引言齿隙是齿轮传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非线性,同时也是影响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精度的重要因素。

理想的精密机械传动装置,其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线性的,但由于齿隙的存在,传动过程中会产生回程误差,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在短时间内会失去运动联系,造成输出的突然中断,从而使运动传递关系成为非线性。

齿隙非线性会使系统产生振荡,大大降低系统的稳定性与精度。

采用单电机控制方式无法有效消除齿隙,因此会造成系统稳定性与精度较差,采用双电机双馈的控制方式可有效消除齿隙,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精度。

2双电机消隙原理双电机驱动系统是由两台电动机连接两个完全相同的齿轮减速器,两齿轮减速器又通过各自的一个小齿轮啮合到大齿轮上,从而带动负载转动。

所谓消隙,则是在系统启动或换向时,在两个电机间建立一个偏置电流,从而形成一个偏置力矩来消除齿隙。

为实现消隙控制,理想的方案是使两电机分别作为正向驱动和反向驱动的动力电机,正向电机在反转时保持输出一个足以消除传动间隙的正向力矩,反向电机正转时保持输出一个足以消除传动间隙的反向力矩。

在此方案中,任意时刻都有一个电机牌反向出力状态,要求每个电机的功率都大于实际系统所需功率,所以实际的消隙系统基本都不采用这种方案,而是采用一种更为经济的近似方案。

双电机消隙技术研究与仿真

双电机消隙技术研究与仿真

0引言对于含有齿轮的单电机调速系统,由于齿轮间隙的存在和单电机的局限性,在齿轮进行传动时,使系统产生空回,同时齿隙的存在会使系统产生振荡,影响系统稳定性,应该加以改进,传统的消隙方法采用机械消隙,适用于对调速精度不高的系统。

随着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许多学者采用在反馈回路上设计补偿器来补偿齿隙非线性影响,但是该方法只能减少齿隙的影响,为了完全消除齿隙的影响,可以采用双电机驱动的方式。

1双电机驱动系统建模双电机驱动系统是指由两个相同参数的电机输出轴分别连接一个小齿轮,两个小齿轮共同拖动大齿轮带动负载进行运动,两个电机分别由各自独立的电流环进行驱动,对于一般的双电机驱动系统,驱动电机选用两台永磁同步电机,安装示意图如图1所示,两台电机输出轴连接的小齿轮分别连接于大齿轮不同位置,带动负载转动。

图1双电机驱动系统示意图根据电机方程及大小齿轮啮合原理,建立双电机驱动系统数学模型为:(1)式中,U 1、U 2为两电机电枢电压;K e1、K e2为反电动势系数;i 1、i 2为电枢电流;R 1、R 2为电枢回路电阻;L 1、L 2为电枢回路电感;K T1、K T2为电机的力矩系数;J 1、J 2为转动惯量;b 1、b 2为等效粘滞摩擦力;K 1、K 2为大小齿轮间弹性系数;θ1、θ2为电机转角;θm 为大齿轮转角;k m 为大小齿轮传动比。

由于受到工艺、结构的限制,齿轮传动结构中难免存在着齿轮间隙,为了对其影响进行研究抑制,应建立准确的齿隙模型,本文采用死区模型来描述齿隙非线性,根据位移-力矩关系,得到齿轮间隙死区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2)式中,T drv 为驱动力矩;k τ为弹性系数(为各级齿轮间隙折算到最后一级处的等效值);Δθ(t )为相对位移;2α为齿隙大小。

得到含齿隙双电机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双电机消隙技术研究与仿真冷华杰(陆军装甲兵学院,北京100072)摘要:为了消除齿轮间隙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双电机消隙的方法,考虑到系统消隙性能以及工作效率,设计了动态偏置力消隙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动态偏置力消隙法的双电机驱动系统在响应的快速性、平稳性和静态精度等方面都优于传统的液压驱动系统和单电机驱动系统,改善了传动系统中驱动延时现象,使系统的传动精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分析

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分析

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分析摘要:双电机驱动系统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机系统,双电机驱动的消隙技术是双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双电机驱动系统能否实现正常运行关键在于消隙技术本身的水平。

在人们对电机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对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的研究对于提升双电机驱动系统本身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双电机驱动系统的消隙技术。

关键词:双电机驱动;消隙;数控设备当前在电机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单电机驱动系统,与此同时双电机驱动系统在数控设备,机器人以及雷达等系统中也得到了高效应用。

双电机驱动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机械的传动精度。

该技术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时代发展的潮流。

双电机驱动系统在电机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取得比单电机系统更好的效果,但是双电机驱动系统本身在的操作过程要比单电机驱动系统复杂的多。

双电机之间的转矩输出与电机位置控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电机驱动系统的消隙技术。

因而加强双电机驱动消隙技术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1.双电机驱动系统的传动形式在探讨双电机驱动系统的消隙技术之前,了解双电机驱动系统的传统形式非常重要。

充分把握双电机驱动系统的传动形式有助于高水平的消隙。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机械连接以及传动形式主要是丝杠,齿轮齿条,蜗轮蜗杆,齿轮等组成。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两个旋向相同的蜗杆分别布置在蜗轮附近,而两台电机分别驱动两侧蜗杆转动,最终实现蜗轮蜗杆正常运行。

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主要应用在驱动力较大的系统中,这种方式应用灵活,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反向运行阻力大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缺点。

第二种形式是通过在某一机构两侧安装电机,在启动运行后两台电机能够同时运行,最终实现双机共同驱动该机构运动。

与其他驱动方式相比,这种驱动方式更能够减小运行过程中造成的变形问题。

双电机电气消隙

双电机电气消隙

双电机电气消隙
未来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大型和重型,因而机床的行程越来越长,对精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要消除齿轮齿条传动中产生的背隙,有两种方式,一是:机械消隙,二是双电机电气消隙。

机械消隙是单个电机输入两个齿轮输出的形式,目前有法国的REDEX.而双电机消隙属于双电机输入两个齿轮输出的形式。

双电机消隙目前有德国的STOBER以及台湾的SunUs等。

双电机消隙就是两个电机通过齿轮与赤道仪的主齿轮啮合,并按双电机消隙控制曲线进行驱动,永远不会出现两个电机输出转矩同时为零的情况,即任何时候两个电机至少有一个会对主齿轮施加不为零的转矩,在此转矩的作用下,主齿轮的运动间隙就不可能存在。

当然,此转矩必须大于转动链本身的摩擦力矩。

在实际消隙方式下,当系统需要的输出合力矩为零(静止)时,两通道电机的电枢电流为±Io(消隙偏置电流),其输出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系统需要的输出合力矩增加时,两通道电机的电枢电流随图二的曲线变化,其中一个通道的输出力矩将继续增加,另一个通道的输出力矩逐渐减小至零再增加,由阻力源变为动力源
双电机消隙的优势。

相对于机械消隙,双电机消隙具有性能上的优势,重复定位精度可达到0.01;控制灵活,需要加大扭力是,两个电机可
以同时驱动,而两个电机反方向驱动是可消除背隙;成本控制,由于是同时使用两个伺服电机,股伺服电机的型号可选用较小的,这样成本不会高于机械消隙;双电机消隙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其性能优越,精度高,成本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越来越受到各大厂家的青睐。

双电机消隙

双电机消隙

双电机消隙双驱消隙主从配置只在从动轴中进行配置。

在默认的设定中,与速度设定耦合一样,主动轴也用扭矩补偿控制。

其参数设置在MD 37252: MS_ASSIGN_MASTER_TORQUE_CTR MD 37250:MS_ASSIGN_MASTER_SPEED_CMD在系统每次启动后自动生效。

扭矩补偿控制器一个PI控制器计算负载侧主动和从轴之间扭矩差的附加速度设定值。

并把这个值反号后加到主动和从动轴的速度设定点上。

如果这个分配引起不稳定,那么在从动轴中要将扭矩补偿控制器加上。

即 MD 37254. MS_TORQUE_CTRL_MODE = 1 作为扭矩补偿控制的扭矩设定值需要在驱动器中平滑,在参数MD1252中输入PT1滤波器的拐点频率。

MD1252: TORQUE_FILTER_FREQUENCY. 主动轴、从动轴一致增益系数MD 37256: MS_TORQUE_CTRL_P_GAIN 对应最大轴速度的百分比MD 32000: MAX_AX_VELO to the drive torque = MD1725 / 8 of the slave axis.在默认设定中积分部分是无效的积分时间常数 MD 37258: MS_TORQUE_CTRL_I_TIME 以秒为单位输入。

扭矩补偿控制器的输出受参数MD 37260: MS_MAX_CTRL_VELO.的限制设定 MD 37256: MS_TORQUE_CTRL_MODE = 3或MS_TORQUE_CTRL_P_GAIN = 0,就可以使扭矩补偿控制器无效。

扭矩的分配可以通过扭矩补偿器的输入变量参数化。

从动轴的驱动扭矩可以用MD37268加权。

MD 37268: MS_TORQUE_WEIGHT_SLAVE,而主动轴的MD 37268: MS_TORQUE_WEIGHT_SLAVE, =(100 –MS_TORQUE_WEIGHT_SLAVE).当使用扭矩补偿器时机械耦合绝对是必须的,否则驱动器会从静止加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分析
摘要:双电机驱动系统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机系统,双电机驱动的消隙技术是双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双电机驱动系统能否实现正常运行关键在于消隙技术本身的水平。

在人们对电机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对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的研究对于提升双电机驱动系统本身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双电机驱动系统的消隙技术。

关键词:双电机驱动;消隙;数控设备
当前在电机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单电机驱动系统,与此同时双电机驱动系统在数控设备,机器人以及雷达等系统中也得到了高效应用。

双电机驱动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机械的传动精度。

该技术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时代发展的潮流。

双电机驱动系统在电机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取得比单电机系统更好的效果,但是双电机驱动系统本身在的操作过程要比单电机驱动系统复杂的多。

双电机之间的转矩输出与电机位置控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电机驱动系统的消隙技术。

因而加强双电机驱动消隙技术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1.双电机驱动系统的传动形式
在探讨双电机驱动系统的消隙技术之前,了解双电机驱动系统的传统形式非常重要。

充分把握双电机驱动系统的传动形式有助于高
水平的消隙。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机械连接以及传动形式主要是丝杠,齿轮齿条,蜗轮蜗杆,齿轮等组成。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两个旋向相同的蜗杆分别布置在蜗轮附近,而两台电机分别驱动两侧蜗杆转动,最终实现蜗轮蜗杆正常运行。

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主要应用在驱动力较大的系统中,这种方式应用灵活,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反向运行阻力大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缺点。

第二种形式是通过在某一机构两侧安装电机,在启动运行后两台电机能够同时运行,最终实现双机共同驱动该机构运动。

与其他驱动方式相比,这种驱动方式更能够减小运行过程中造成的变形问题。

在运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为了有效降低单台电机的负载,我们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用双丝杠来进行驱动。

第三种方式就是齿轮齿条传动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电机大多平行布置在齿条上方。

这种方式一般应用在机床直线运动轴上。

第四种方式就是齿轮驱动转台传动结构,在这种方式中驱动电机一般都是对称布置的。

双电机驱动系统有多种形式,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系统自身的特点来科学分析。

2.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原理
随着双电机驱动系统在机械系统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双电机驱动消隙技术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双电机驱动系统的消隙技术与机械消隙法相比更加灵活,效果也更好。

采用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能在不需要专门的消隙机构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实现对数控机床控制的零间隙传动。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主要是采用2套伺服电机组成的联动系统。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主要是通过采用2个方向完全相反的伺服电机来进行消隙的。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如果系统反向运行,此时正向驱动电机就能够输出一个能够消除间隙的正向扭矩,从而最终达到消隙的目的;相反,当系统正向运行时,反向驱动电机就能输出一个能够消除间隙的反向扭矩,从而实现消隙。

这就是双机驱动系统系统消隙的原理。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无论是系统正向还是反向运行,都会有一个伺服电机与之相对应。

运用这种方式驱动,电机本身的负载功率会显著增强。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有效消隙,但是造价却非常昂贵,因而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不常见。

为了更加有效地消隙,有必要采用一种经济价值更加低廉的方案。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我们发现当系统本身只是单方向运行的时候,此时驱动扭转方向不会发生变化,也就不会出现间隙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在驱动扭矩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间隙问题才会出现。

因此在双电机驱动系统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对伺服系统协调控制,让2个伺服电机来共同承担系统负载。

采用这种方式既能够有效的消除间隙,同时还可以降低整个系统的负载,因而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用较多。

上文提到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与机械消隙法相比,有着显著优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的优点。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发现消隙技术具有以下四个优点:一是双机驱动系统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也非常低。

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专门的机
械消隙机构。

后期维护费用也将有效降低。

二是双机驱动系统精度更高。

双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能够有效的消除定位精度误差,从而提高系统的精度。

三是它能够有效解决瞬态误差。

四是双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是由两个电机共同来承担负载的,因而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选择那些小容量的伺服驱动器以及电机。

3.消隙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双电机驱动消隙技术如今在数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对于有些事项必须要保持高度重视:一是在双机驱动系统中在消隙期间,两台电机基本上是处于异齿啮合状态,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一台电机输出拖动扭矩,另外一台电机就不能施加拖动扭矩。

二是要慎重选择电机的功率和转矩。

这两个重要指标都会对双电机驱动消隙技术造成影响。

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必须要对这两个问题保持高度重视,要学会通过多种手段来使这一技术能够发挥最优水平。

当前双电机驱动系统在数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今虽然单电机系统是主流,但是双电机驱动系统有着单电机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

在双电机驱动系统运行过程中间隙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转矩间隙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同时也会使得产品发生变形。

因而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双电机驱动系统的消隙技术。

本文详细分析了双电机驱动系统的转动形式,而后又深入分析了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的原理,最后分析了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事项。

双电机驱动消隙技术比机械消隙法更
具优势,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隙。

参考文献:
[1]程登元.一种双电机消隙伺服系统[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9(5).
[2]国力,龚时华,李斌.七轴五联动螺旋桨加工机床控制系统关键技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 [3]志兵,孙志强.双电动机消除驱动在大重型机床上的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