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二)表格式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平均数》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应用(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3~5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求法,更深刻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知道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利用平均数对有关数据进行比较,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上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整体的比较.教学用具情境挂图,统计表两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例2挂图,让学生说一说同学们在干什么,这时对学生进行锻炼身体的情感教育.2.引入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平均数的存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吧.板书课题:平均数的应用二、新知探究1.出示两支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欢乐队(单位:厘米)开心队(单位:厘米)(1)观察上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2)你还能看出什么信息?能说一说吗?(3)从整体看,你认为哪个球队身高高一些呢?2.学生讨论、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求平均身高来比较.3.验证结论.(1)你是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的?(利用每组的平均身高来比较)(2)怎样求每组的平均身高的?板书: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开心队的平均身高(148+142+139+141+140)÷5 (144+146+142+145+143)÷5 =710÷5 =720÷5=142(厘米)=144(厘米)(3)这两个平均数据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小结:这两个数据是两支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由此可见: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第3~5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学习体会?能与我们谈一谈吗?五、课后作业(略)教练创新课后练习指导练习十一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它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饼干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练习十一第5题.此题要使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补充习题及解答1.有三棵苹果树共产苹果141千克,求平均每棵树产苹果多少千克? 2.下面是武汉佳丽广场和亚贸广场2004年四个季度的营业额统计图.佳丽广场2004年营业额统计图亚贸广场2004年营业额统计图(1)营业额最高的季度是()广场第()季度的营业额.(2)佳丽广场平均每季度的营业额是多少?亚贸广场平均每季度的营业额是多少?(3)哪个广场平均每季度的营业额要高一些?高多少?(4)两个广场都在第()季度和第()季度的营业额较高,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5)为了提高营业额,你对这两个广场有什么建议吗?3.小红用电脑打字,3分钟打了195个字,小冬4分钟打了240个字,谁打的速度快一些?4*.有甲、乙、丙三个数,已知甲、乙两数的平均数为52,乙、丙两数的平均数为48,甲、丙两数的平均数为65,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解答:1.141÷3=47(千克)2.(1)佳丽四(2)1 600万元 1 625万元(3)亚贸广场 25万元(4)二四分析:因为在这两个季度节、假日较多,如第二季度有“五一”长假,第四季度有“十一”长假、元旦,并且已接近年终,人们的购物欲较大,另外这两个季度正是冷热交替之时,对换季的消费品需求量较高.3.小红平均每分:195÷3=65(个)小冬平均每分:240÷4=60(个)65>60,所以小红打得快.4*.提示:甲、乙两数的平均数为52,则它们两数的和为52×2,其余类推.答案:(52×2+48×2+65×2)÷(3×2)=55]。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案例题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探索性活动求平均数。

(二)主题背景这是一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统计中的“平均数”的问题,是一堂农村普通小学的,年轻的新教师上的一堂“常规课”。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更重要。

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境描述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教室装扮比赛,在装扮过程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气球,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快乐队。

三、四组:我们叫必赢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师:现在公布比赛结果:快乐队: 4个 6个。

必赢队: 5个 3个。

快乐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快乐队共有10个,而必赢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快乐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必赢队的5个相等,而快乐队剩下的5个比必赢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快乐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快乐队获得冠军。

(快乐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必赢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必赢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比赛结果:希望队: 4个 6个。

英雄队: 5个 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

(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

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

(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生:10÷2=5(个)12÷3=4(个)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生:希望队。

因为希望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用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新课标数学下册三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数学下册三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杭州市西子湖小学李海【教学内容】:教科书P92~94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每人6 颗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学习新知师:数一数你们每人都得到了几颗糖啊,(学生数)请每个四人小组长在纸上记下每人得到糖的颗数,(组长记录)记录好的组长请来汇报一下你们所获得糖数的情况(四人小组汇报每人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人得到的糖数不同)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小组内每位同学的糖数相等?发挥你们四人小组集体的智慧吧,讨论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请组长记录下你们讨论出来的好办法。

师:在讨论之前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们认为用什么方式告诉老师或同学,你们讨论完毕了。

(四人小组讨论,并推选一个代表发言)二、汇报交流,探索新知学生汇报:先说说每人所拥有的卡数,再说方法方法一:个数相加除以人数(板书算式)师:你们为什么这么计算?(总数除以份数)方法二:移多补少(学生汇报)(板书移的数据)师:通过汇报你们能说出同学们用了几种办法吗?移动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移——怎么移的(板书:移多补少)计算又是怎么算的呢?(板书:总数÷份数)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移多补少和总数÷份数的方法,都得到了相等数量的礼物,每人几颗糖啊(6颗),这个相等数量6我们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就叫它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你们很能干,刚才通过你们集体的智慧已经知道了我们全班平均每位同学都有6颗糖。

那我们全班39名同学,你知道古荡小学的同学们一共给你们准备了多少颗糖吗?(234)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师:你们很棒,根据全班平均每人6颗糖,从而推算出全班一共有234颗糖。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平均数(二)。

我们将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比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他们的平均每人有多少个苹果?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如何求得的,以及它代表了整体的一个数值。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亲自计算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比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 145cm, 150cm等,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 (2+4+6+8+10) / 5 = 6。

2. 小明有4个苹果,小华有6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他们的平均每人有多少个苹果?答案:他们一共有的苹果数 = 4 + 6 = 10个苹果,平均每人有的苹果数 = 10 / 2 = 5个苹果。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平均数教学内容:平均数例1、2(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篮球,秒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

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3)学生计算结果 (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1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归纳: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 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15、0.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可求.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问题3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问题4 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会权的“掌控”能力.)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假如你是该公司老总,请发挥你的才智,给每项成绩赋予适当的权数,并通过计算进行选拔.设计目的:创设情景,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积累数学经验,在感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学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权数下的不同结果,深入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活动方式:猜想──设计──计算──体会──交流.活动四:归纳小结,自主反思,优化概念1.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或体会:知识、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2.布置作业:教科书P127页,练习第1题、第2题.设计目的: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对数据的权的作用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同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并形成知识体系,交流体会和感受.三.目标检测设计(时间:15分钟;满分50分)(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绩:= .3.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元.4.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a,n个数的平均数是b,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二)解答题: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1) 计算该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气温.(5分) (2) (1)中所得到的平均数叫做35、34、33、32、28这5个数的平均数.(5分)(3) 在上面的5个数据中,35的权是,34的权是,28的权是 .(5分)(4) 如果把35和28的权调换一下,平均气温是多少?与(1)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认为权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6.(10分)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五、作业练习十一4、5。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 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 说课稿

平均数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首先说教材,《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并掌握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是本节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的知识,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已经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为了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教法和学法上谈谈5、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周末,接着出示东东的周末并引导学生观察两小组的收集情况,并提出疑惑,“哪组收集的多啊?”学生很容易说出二组收集的多。

对于哪一组表现得好,学生会产生分歧,为了公平学生会提“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并引出课题《平均数》(板书)。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玩拍球游戏将教室内的同学分为甲队和乙队,分别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参赛,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的多哪那个队就获胜。

输的队有什么想说的?(只凭一个同学不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实力)。

那就每个队选四名同学,同样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球数量多哪个队就获胜。

要看哪个队获胜只要看看总数老师加入输的队,现在来看总数,原来输的那个队总数多所以原来输的队就获胜。

对于现在输的队你有什么想说的。

不公平,你们五个人,我们只有四个人。

得出结论,当人数不相等时,看总数是不公平的,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办法?引导学生想出甲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4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乙队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5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求和平分总数÷份数=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所算出来的这个平均数是谁拍球的次数?引导说出这个数不是某个同学拍球的次数,而是这几个同学们拍球的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观察平均数与这一组数中最多的数和最少的数有什么关系?得出平均数是把多的数拿一些来给少的数,引出“移多补少” 因为移多补少,所以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数少,而比最少的数多,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认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一,“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举出例子。

并说出这些平均数所代表的意义。

深化理解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轻松掌握求平均数的技巧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轻松掌握求平均数的技巧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轻松掌握求平均数的技巧轻松掌握求平均数的技巧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3、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并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三、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平均数的概念,讲解计算方法;2、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案例法: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讲述生活中一些场景,引入平均数的概念;2、概念讲解: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4、应用案例:介绍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六、教学工具1、黑板、粉笔;2、教材、作业本。

七、教学辅助1、生活场景图片;2、计算器。

八、教学实施方法1、请学生打开教材第XX页,一起阅读第XX段课文,回答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2、用一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多个数值的平均值就是这些数值的和除以它们的个数。

比如:8, 12, 15, 16, 20这5个数的平均值为:(8+12+15+16+20)/5=14.2;3、在黑板上举例,让学生模仿计算方法,并进行练习;4、引入应用案例,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5、让学生自己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处于初期阶段,他们对于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可能会比较生疏。

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结合生活实例探究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练习时间,让学生多进行练习,提高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二)》教案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二)》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二)》教案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学习目标: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学习流程:一、导入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二、学习交流1、课件出示例2图片(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哪个队要高一些?(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148+142+139+141+140)5=_____5=_____(厘米)(144+146+142+145+143)5=_____5=_____(厘米)3、比一比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了要高一些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5、猜测(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三、展现提升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五、总结归纳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说课稿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说课稿二

平均数说课稿二《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内,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平均数》是新课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新增加内容,以前从来没教过,第一次尝试,肯定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备课前,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教参、资料,以及上届老师上课的反思,认识到以下几点,作为我制定教学预案的准则:1、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必须建立在两组数据的比较之上,使得平均数具有其现实意义。

2、认识“平均数”这个概念,必须全面,包括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平均数的区间认识等。

3、学会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比较作用。

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理解是本课要达成的认知目标的话,求平均数应该说是要达成的技能目标,但是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又是在螺旋上升、相互融合中达成的。

以下是我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在材料的选择上考虑到教材例题对于认识平均数产生不利这个局限,我选用了苏教版中“套圈”的例题,主要意图是在讨论“谁赢了”的大背景下,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要。

第二个环节:目的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这两个目标是在相互融合中初步达成的。

首先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数,旨在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计算之上的,还有少部分学生或许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但是这个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2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2教学设计

平均数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稍复杂的平均数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投影出示)28+33+23= 10+11+9= 84÷30= 2.5×12= 3×11=3.2×10= 30+33+32= 12+11+10= (25+24)÷7=2.解答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小黑板出示)(1)13页复习题(2)将复习题问题“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改为“全班30人,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二、探究新知1.引入:求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

(板书:求平均数)2.教学例1(1)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整理数据:启发:①题中给了我们哪些数据?②题中给了我们几种数据?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一种是每组投中的个数:28 33 23一种是每组的个数:10 11 9根据题中的这些数据,分组议论一下,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根据每组投中的个数,可以求出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板书)。

根据每组人数,可以求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板书)(3)解答教师引导:这道题求的是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板书)必须先知道什么?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指名板书28+33+23=84(个)10+11+9=30(人)84÷30=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订正时讲算理。

启发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4)引导学生再议论一下:这道题是怎样解答的?(板书:(1)(2)(3))(5)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练习三第1题①学生读题,并说出分别求的是什么数据?②列式解答:“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要求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2019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2)

2019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2)

2019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2)平均数(2)教学内容教材P43页例2,P45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具使用小黑板。

一、目标导学(一)复习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揭示课题:平均数(2)(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43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1、同学们猜一猜:穿兰色衣服的是什么队,穿黄色衣服的是什么队?2、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两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人求开心队的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43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三)自学检测(1)穿兰色衣服的是()队,穿黄色衣服的是()队。

(2)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是(),开心队的总体身高是()。

(3)欢乐队的平均身高是(),开心队的平均身高是(),()队的平均身高高。

三、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二)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平均数(二)
课时1课时班级三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42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本例通过求两支球队平均身高,比较这两球队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不能反应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总体情况,并和其它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一个统计量。

要比较两支球队身高情况,一个一个比较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

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概念,掌握求平均数方法,更重要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求平均数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和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求平均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分析问题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例1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是学生看到:虽然欢乐队中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但欢乐队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由此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一个很好统计量。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启发法与讲解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与发现法相结合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结合上
节课学习内容想一想,什
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出平
均数?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
学习平均数。

(揭示课题,
板书:平均数(二))
请个别学生汇报。

通过师生交流,唤
起学生对已有知识
回忆,其目是先激
活学生已有知识,
也为学生继续学习
平均数做好充分准
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
欢打篮球吗?看,球场上
可热闹了!
2、课件出示例2图片。

师:同学们,从图中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
两个队队员身高情况。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
个队平均高度高一些?
师:观察事物不能单
凭眼睛观察,还得科学地
算一算。

3、课件出示开心队和欢乐
队身高记录表。

师:从这两个队身高
记录表中,你知道了哪些
信息?
4、计算两队队员身高平均
数。

师:要知道哪个队高
一些,就要算出两个队
请个别学生汇报。

学生根据图表获取
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并验证、感受:
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
实情况,而平均数才
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
据总体情况。

平均身高是多少。

根据记
录表中数据用自己方法算
算,两个队平均身高各是
多少?
(教师巡视,指明部分学
生展示作业,根据学生回
答,板书。


5、比较数据。

师:从计算结果看,
还真是开心队高一些。

师:平均数能够较好
地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
况。

学生个别汇报。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第4
题。

(1)师:从统计图
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和
你同桌说说看看吧。

(2)师:月平均销
售量就是平均每个月销售
数量,怎样求月平均销售
量呢?动手算算看吧!
师:把甲、乙两种饼
干月平均销售量比一比。

(3)师:从统计图
中可以看到哪种饼干销售
量越来越大?
师:你能分析一下乙
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原
因吗?
学生自主交流。

生可能回答:乙种
饼干。

生自由讨论,可能
回答:乙种饼干比
较好吃,比较便宜。

通过统计图,培养
学生获取数学信息
能力。

(4)师: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2、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第5
题。

师:王叔叔骑自行车去旅行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各行了多少千米?把他每天行路程填在表格中,然后求出每天行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做答,并
指明汇报。

通过询问交流生活
中有哪些事需要通
过求平均数来解
决,加强数学与生
活联系,提高解决
问题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
你有多少收获?
师:平均数能较好地
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

我们运用移多补少或用综
合除以份数求出平均数,
可以得到很多信息。

组织学生汇报。

培养学生表达能
力。

板书设计:
平均数(二)
欢乐队平均身高开心队平均身高(148+142+139+141+140)÷5 (144+146+142+145+143)÷5 =710÷5 =720÷5
=142(厘米) =144(厘米)
七、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过程中体会平均数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意义,发展学生统计观念。

基于以上知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背景中理解平均数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