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耀的诗

合集下载

《星星》点灯,照亮昌耀

《星星》点灯,照亮昌耀

昌耀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位杰出诗人,离不开他人生的遭遇、天生的诗才和创作的勤勉。

此外,更不可忽视的是,在他成为杰出诗人的道路上,《星星》诗刊发挥了重要的推介作用。

一1979年,是中国诗坛一个值得纪念的“诗人复出年”。

一大批在反右斗争中被打成“右派分子”的诗人纷纷被平反,成为了“诗坛归来者”。

其中,就有青海诗人昌耀。

由于身处文学期刊编辑部,掌握文坛诗坛信息比较及时,大约是1979年9月,昌耀获悉四川《星星》诗刊即将于10月份复刊的喜讯,格外高兴。

1979年9月30日深夜,昌耀写了一首题目为《我流连……》的短诗。

对于这首短诗,昌耀比较满意,比较喜欢,便和其他十几首诗歌一起投稿给了《星星》诗刊。

《星星》点灯,照亮昌耀姜红伟,1966年出生,黑龙江海伦县人。

曾在《北京文学》《收获》《花城》等报刊发表文章两百余篇,出版诗歌史学著作《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大学生诗歌家谱》《诗歌年代》(上下卷)。

001980年1月中旬,昌耀收到了《星星》诗刊编辑部寄来的第1期样刊两本。

在这一期刊物上,昌耀的《我流连……》正式发表了!作为一名诗歌作者,能在专业诗歌刊物上发表作品,受到业界的肯定,是绝大多数诗歌作者的心愿,昌耀拿到《星星》的样刊,十分开心,爱不释手。

对于青海诗歌作者昌耀的投稿,《星星》诗刊的编辑凭借多年编辑诗歌练就的“慧眼”,认定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诗人,他的诗作具有非同凡响的品质,值得向广大读者介绍,值得向中国诗坛推荐。

因此,编辑部从主编白航、副主编陈犀到编辑流沙河、雁翼、孙静轩、蓝疆等人,一致达成了默契和共识,决定不遗余力、不惜版面、不吝篇幅地对昌耀和他的诗作给予了大力扶持和隆重推介。

1980年,可以堪称是《星星》诗刊的“昌耀年”。

在这一年之内,《星星》诗刊共计4次发表了昌耀的诗歌。

除了第1期发表的《我流连……》之外,先后在第4期发表了《静夜思(二首)》,在第6期发表了《卖冰糖葫芦者(外一首)》,在第9期发表了组诗《高原写意》,从而使原本让读者陌生的昌耀渐渐被读者熟悉,并被中国诗坛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从此崭露头角,名气大增、影响日盛。

管窥当代西部诗人昌耀的诗歌意象

管窥当代西部诗人昌耀的诗歌意象

6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

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昌耀诗歌意象的宏观审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一、昌耀诗歌的艺术意象之形成诗人昌耀诗歌意象的形成,也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是诗人昌耀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物象的统一,是审美主体“我”,和审美客体“西部”,在创作过程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

诗人对青藏高原生活的反映,是从客体到主体,从主体到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运动,是一种既反映客体又反映主体特性的双重反映。

通过这一反映,主体“我”与客体“西部”,因融汇贯通而达到高度统一,“西部”已经心灵化,“我”已经对象化,也就是客观物象主观化,主观印象具体化。

第二、诗人昌耀的思维是“介乎思维的抽象普遍性和感觉的具体物质性之间”(黑格尔语)的,也就是从具体中寻找抽象,这是感知的提炼与浓缩;然后又把抽象化为具体,为意念寻找物象。

诗人使用最多的是利用感性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特征,来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黑格尔指出:“现成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已具有它们所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象征就不只是一种本身无足轻重的符号,而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

同时,象征使人所要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

”诗人昌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观察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赋予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审美特征。

他的作品对当代西部青年作家的成长,和西部文学创作的繁荣,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

第三、创作主体诗人昌耀,在进入构思过程并进而开始诗歌创作时,意象是藏在他脑子里的“影象”、“幻象”,是诗人“神与物游”的“神物合一”体,是诗人创造性的想象的产物,是诗人面对审美对象“青藏高原”进行审美静观、审美体验时,心物交会的结果。

3《峨日朵雪峰之侧》(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3《峨日朵雪峰之侧》(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3《峨日朵雪峰之侧》(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教学目标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意象的含义及作用。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领会诗人的生命感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意象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感,领会诗人的生命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创作背景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

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

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

二、朗读诗歌读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油画长卷。

那雪山、草原、河流、戈壁,恢弘大气,摄人心魄......“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

朗读诗歌,感受雪峰之美!三、赏析诗歌1.《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主语是谁,写了什么?明确:“我”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所见所闻所感。

2.我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见闻了什么?明确: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雄鹰、雪豹、蜘蛛3.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雪山滑坡时壮丽景象的?明确:视听结合。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入,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

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昌耀的诗

昌耀的诗

昌耀的诗.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

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

昌耀诗选诗人昌耀自比为“溺水者”。

深水中看不到阳光,可悲的是,阳光恰恰成为溺水者的渴望。

路翎自然也是一个溺水者。

这个天才的小说家,二十余龄写下小说《财主和他的儿女们》,堪当中国文学的经典,然而在五十年代,才华未及充分展露即已陷身囹圄,致使精神失常,整个地为时光所吞噬。

晚年,他写下一批短诗,可是他的所有努力,终将无补于命运的乖戾,无论是作为人的命运,还是作为诗人的命运。

在诗坛上,没有人承认他是诗人,青年人则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

以长期流放大西北,昌耀不见得比路翎更幸运。

右派改正以后,他也曾多少获得一些为世俗所钦羡的荣耀,然而,半生的摧残已使他身心俱损,他依然沉溺在深水里,感受着现世的寒凛和孤凄。

不必说盛年亡逝,未及写完“半部红楼”,即便他苦苦吟成的《命运之书》,也得集资印制并自行贩售。

他的诗,论生命质感,论境界,论技艺,均不在任何一位中国现代诗人之下,可是诗评家给予他的赞誉,最终仍属悭吝。

所谓“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这种待遇,是不能不使诗人至死为之不平的。

长达两千年的中国诗史,前后有两位从命运到诗风都十分近似的天才诗人,就是:李贺和昌耀。

他们隔着时间之河遥遥相望,正所谓“萧条异代不同时”;或者可以说,李贺是前半生,昌耀是后半生,他们本是一体,而分头生活在同一向度的空间中。

李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因避父讳,未能应考进士,只做过奉礼郎的小官,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他的政治出路早经制度所决定,正如他的诗里写的:“我当二十不得志,一心凋谢如枯兰,一生备受困厄。

”他在“天迷迷,地密密”中抒写满腔怨愤,古人或称锋颖太露,调高不能下,气峻不能平;或称指玄而义隐,幽深诡谲,甚于《离骚》。

很明显,从内容到形式,李贺都是悖于正统诗教的。

所以,宋代大诗人陆游评说他“无补于用”,《珊瑚钩诗话》则称“牛鬼蛇神太甚,不可施诸廊庙”,也有诗话说他的诗“无梁栋,非大厦”,诸如此类。

昌耀诗集

昌耀诗集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

九三学社会员。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文工队队员,河北省某军校学员。

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

曾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

收录诗歌:一片芳草一片芳草我们商定不触痛往事,只作寒暄。

只赏芳草。

因此其余都是遗迹。

时光不再变作花粉。

飞蛾不必点燃烛泪。

无需阳光寻度。

尚有饿马摇铃。

属于即刻唯是一片芳草无穷碧。

其余都是故道。

其余都是乡井。

--------------------------------------------------------------------收录诗歌:划呀,划呀,父亲们! 河床极地居民紫金冠在古原骑车旅行僧人昌耀意义的求索淘空西域:断简残编之美话语状态大街的看守两只龟面对“未可抵达的暖房” 一十一支红玫瑰--------------------------------------------------------------------划呀,划呀,父亲们!——献给新时期的船夫自从听懂波涛的律动以来,我们的触角,就是如此确凿地感受着大海的挑逗:——划呀,划呀,父亲们!我们发祥于大海。

我们的胚胎史,也只是我们的胚胎史--展示了从鱼虫到真人的演化序列。

脱尽了鳍翅。

可是,我们仍在韧性地划呀。

可是,我们仍在拼力地划呀,我们是一群男子。

是一群女子。

是为一群女子依恋的一群男子。

我们摇起棹橹,就这么划,就这么划。

在天幕的金色的晨昏,众多仰合的背影有庆功宴上骄军的醉态。

我不至于酩酊。

最动情的呐喊莫不是我们沿椭圆的海平面一声向前冲刺的嗥叫?我们都是哭着降临到这个多彩的寰宇。

后天的笑,才是一瞥投报给母亲的慰安。

--我们是哭着笑着从大海划向内河,划向洲陆......从洲陆划向大海,划向穹隆......拜渴了长城的雉堞。

《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雪峰之侧》

解读意象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这”巧妙点题,雪峰之侧——半山腰。 紧扣题目,互作注释:“我”攀至陡峻的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这是历尽艰辛 的攀登,这是竭尽所能才达到的高度,这是我当下生命所及的高度,今后还将 有新的高度,这一高度与自己的目标尚有距离,是丰满的自信、现实的坚持与 客观的无奈的交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
解读意象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
楔入巨石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 渗出
在这样的高度,内外 都有力量拉扯“我”下滑, 在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 时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
解读意象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
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
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 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 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 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 胜利者的姿态!
彷徨
Xià xī
罅隙
Xiē rù
楔入
叁 诗歌解读
解读诗歌
峨日朵雪峰 “峨日朵” 是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 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 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镇 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 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 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解读意象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 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 诗人何尝不知道雄鹰或雪豹的 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 尝不知道他自己是怎样的角色 和形象。这是一个莫大的反讽, 而正是这个反讽的开启,使全 诗通过对比形成的反讽结构得 以凸现出来、清晰起来。
反讽手法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
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 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另一方面,他又 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第04课峨日朵雪峰之侧

第04课峨日朵雪峰之侧
那曾一度被时代捧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 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却了原来的高度,终于要被屡遭愚弄的时代心理放弃了。 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解读意象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这一 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 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 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
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 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 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 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 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 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 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
视听结合描写手法: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 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强 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 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 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 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③“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 海。”“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只 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 “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

昌耀诗歌导读

昌耀诗歌导读

昌耀诗歌导读一《凶年逸稿(在饥谨的年代)》导读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

生于湖南省桃源县,长于青海。

1953年开始诗歌创作。

1957年因诗获罪,被划为“右派”,长达22年,直到1979年才获平反。

80年代之后,昌耀诗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曾被称作“新诗运动史上的大诗人”、“诗人中的诗人”。

1982年后因参与“新边塞诗”,为“新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之一;1999年底获“中国诗歌学会”授予的“首届中国诗歌学会诗人奖”。

出版诗集主要有《昌耀诗文总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的诗》等。

这些诗集中,《昌耀的诗》收录了昌耀的主要代表作,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其流传的范围可能最广。

而由昌耀本人临终前亲自编定的《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收录最为齐全。

代表作有《慈航》、《雪。

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哈拉库图》、《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等长诗及《头像》、《致史前期一对娇小的彩陶罐》等短诗。

此外,燎原的《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作家》2000年第9期或《昌耀诗文总集》)对昌耀各阶段诗歌发展做出了详细评价,可为一阅。

昌耀可谓是这个时代特立独行的诗人。

首先要说的是,如简介中所谈到,某些评论者喜欢用所谓“新边塞诗”来指称昌耀,或者将昌耀的诗歌简单定位于“新边塞诗”,这是不恰当的。

昌耀的诗歌的确有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有盛唐边塞诗歌的风貌,但是,他的写作基本上并不追踪时代的流俗观念,也即不追求写作的外在社会性和政治性——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但和同时代写作者相比要小得多,毕竟一个作家不能超脱于具体时代。

他所关注的或者说所要表现的主要在于个体的生存境况,在于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内在的互动关系。

表现在作品中,主要有两个向度,一是抒写个体生命力的张扬,作品充满英雄主义的豪气;另一则是着力于时代对个体生命的压制,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体的孤寂、茫然、焦虑、悲观及生命力的萎缩。

原创3:第2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

原创3:第2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

走近诗人
昌耀及其诗歌的存在,应属当代中国诗坛的一 种特别的收获。他的诗歌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 独特的诗学价值,他卓然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境 界体现了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存在价值和当代 意义。他在物欲之“冷焰”的“烘烤”中, “无语独坐”于西部雪原,用诗歌感发着“百 年焦虑”,同时不忘构筑一座可供身心憔悴的 现代人休憩、静养的“精神高原”。
观点争鸣
观点二:这一景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诗中的“太阳”象征着那个年代一度被视为永恒真理的东西。在严峻的 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茫中,它终于失却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 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地抛弃了。那个年代地理想、信念、追求, 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 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他们只能有“滑坡”的下 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远去的”,是 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主题归纳
齐读全诗,体会诗歌情感主旨。
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在这首诗中, 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雪峰、太阳、岩壁上的蜘蛛 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 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和谐地整体。这 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地赞美。
走近诗人
精神的苦役
“悲天悯人,对于弱者、残疾人、贫困无依底层人民的不幸,怀有真 诚的人道主义关怀,是昌耀诗篇的重要内容”,并“愈益成为他关注 的重点了。”诚然,诗人昌耀这种“平民意识”,使我们看到了, “不遗弃当下”而躲进象牙之塔的优秀诗人形象,这也使得他的诗歌 更厚实、更切近生活。
时代背景
昌耀因诗获罪,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诗 人此时是一个流放边地的受难者,但是他没有把笔拗断,保持人 性的坚韧度,活出本真的自己,在绝境中仍然对生存之所充满审 美的眼光。《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创作于这一阶段。

河床-昌耀

河床-昌耀

是对狞厉粗犷的 原生力量的认同
课堂小结:
诗人运用这么多的意象, 可以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展现 “河床”的美,表现青藏高原 的原始风情。这些意象是为主 要意象“河床”服务的。
昌耀诗的意象构成,一方面是高原的 历史传说、神化,另一方面是实在的民族 世俗生活事件和细节。在从博大的青藏高 原上折射出来的精神生命图像中溶入了自 己对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文化历史、神话传 说、民间世俗的深切体悟、尊敬和认同。 这首诗中,诗人选择“我”作为抒情者, 代替河床发言,正是在高原的二十多年的 生活和自身命运的悲剧性使得诗人与高原 达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默契的表现,从而使 诗歌的意象从实体向深层的文化内蕴和原 始的神秘感靠近。此时,高原已经不是无 垠的荒甸,而是真正的精神领地。
美国文艺理论家桑塔耶纳指出: “看得见的景象还不是诗歌真正的客 体。”“还有一种超越可见界线的、 视觉综合力不能捕捉的景象。”这种 景象指的就是象征意蕴。
河床的象征意义?
河床
把我幻想成河床,所有的形象特征既 是河床的,又是远远大于河床的,诗人渗 进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但这不屈不挠 的人类精神载体,又可以被看做人类各种 性质大致相同的经验:可以说河床既是我, 又是英雄的象征,先驱者的象征,也可以 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 象征。诗人通过河床这个象征物,把景物 与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凝聚在一起。
1982年后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是新边 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后曾率团出访俄罗斯等 国家。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 《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昌耀 于2000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绝笔 作为《一十一枝红玫瑰》其出版的诗集有《昌 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 (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 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 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 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 已为人共识.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原文 赏析 作者简介)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原文 赏析 作者简介)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1983年7月27日删定【作者简介】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

湖南桃源人。

1955年毕业于河北省荣军中学。

1950年参军。

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

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

1957年定为右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写作背景】中国的1962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

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

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整体感知】《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作者是现代诗人昌耀。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多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昌耀的诗

昌耀的诗

昌耀的诗
《昌耀的诗》是“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中的一种。

诗集由亲自编选确定,收录自1955年到1998年创作的诗歌作品166首,囊括其毕生诗歌创作的所有代表作品。

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向凝重、壮美。

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成宏大的诗歌整体。

收入代表作品:《慈航》《斯人》《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一百头雄牛》《峨日朵雪峰之侧》《紫金冠》等。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

1936年生,原籍湖南省桃源县。

九三学社会员。

1950年考入部队文工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

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

曾经很长时间受到不公正待遇。

2000年因病辞世。

曾任《青海湖》杂志编辑、青海省作协副主席。

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直至八十年代以后才引起广泛注意。

已出版诗集《昌耀抒情诗集》《情感历程》《噩的结构》《命运之书》等,诗文集《昌耀诗文总集》《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等。

21-22版:第2课 (2)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步步高)

21-22版:第2课 (2)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步步高)

第2课(2)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峨日朵雪峰之侧认识作者现代新诗的高峰——昌耀姓名:原名王昌耀生卒:1936—2000 籍贯:湖南桃源人地位诗人主要经历1950年参军,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因伤致残。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

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2000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

代表作品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昌耀的诗》等。

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

评价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了宏大的诗歌个性。

了解背景1955年,昌耀积极投身大西北的开发建设,来到青海,时年19岁。

1957年,他因《林中试笛(二首)》被划为“右派”,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高原流放之路。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1962年,是昌耀在祁连山时,生命处于困厄中的一首诗,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

初读文本1.诵解诗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请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和右面的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

2.初读思考《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塑造了怎样的登峰者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登峰者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

面对千层掌鞋底被撕裂的危急情况,他临危不惧,脱离险境后,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自以为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一样,当看到蜘蛛后又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内陆高迥——关于昌耀——昌耀生平

内陆高迥——关于昌耀——昌耀生平

《 记尼娜 ・ 丘金诺娃》 手迹之三

内陆。一则垂立的身影。在河源。
谁 与 我 同 享 暮 色的 金 黄 然后 一 起 退
入 月亮 宝石?
孤 独 的 内陆 高迥 沉寂 空旷恒 大
● 关 于 昌 耀
使 一 切 可 能 的 轰 动 自肇 始 就 将 潮 解
而 失去 弹性 。 而永远 渺 小 。 孤 独的 内陆 。
∥ j 0 {{ 一 』 叠 0 c 々 ’ I

童 1§
刍i : - ’丘 { 1 J 2々 -
主j l '
厅 L
4 , f t
, 旱 ,
’ j
宴・ j


雪、 j ' - %
《 记尼娜 ・ 丘金诺娃》 手迹之二

垡嵋聘 一一 . 二 . 墨国萋
{ ・ j , 一时 耄 志 向 社 仆

“ 昀
● ● f 1
闷让仆p
p庇 ¨ 1 l i j ’ 崎
J斗


瞎一 ,轴 牝 蚶 忝

寿 止


- .
L L _

¨ 批
口 ^
《・ ・ {
±
l . , . 1 荽葫 置




I . . . ~

。 曲 _

娃硒 以 t 的啊 屯 、 值 ^ 噍基 亨 n “± . 芏■晓 l ,坩帕 . 可 ’ 如 陀l 码 丰 l ¨q . . ¨ 。 , . 每 娃 t 卅
. 一 .
“ 一

i 、 暑泰 勾d 々 砷

昌耀在时光深处孤独耸立的诗之高原

昌耀在时光深处孤独耸立的诗之高原

昌耀:在时光深处孤独耸立的诗之高原谭五昌㊀㊀孤独ꎬ几乎是古今中外一切杰出诗人共同面临的精神境遇ꎬ因为他们横空出世般的诗艺创造与精神探险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ꎮ而与那些杰出诗人的孤独相伴的ꎬ往往是其现实生存与人生经历的苦难㊁困窘ꎬ它们不但构成了这些诗人命运的苦难状态与传奇性质ꎬ内化成他们诗艺创造中无比丰富与珍贵的经验库存与精神资源ꎬ更将他们卓尔不群的诗人形象生动有力地刻写在中外诗歌艺术史上ꎮ在百年中国新诗发展史上ꎬ昌耀(1936 2000)就是这样一位命定孤独的诗人ꎮ昌耀的诗歌创作自其少年时代开始至其生命终结ꎬ其波澜壮阔的创作生涯延贯了半个世纪ꎮ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功底深厚㊁品质优异超群的诗人昌耀ꎬ在中国当代诗坛几乎一直处于 默默无闻 的状态ꎬ昌耀及昌耀的诗ꎬ在诗歌界内外少为人知ꎬ这种情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略有改变ꎮ具体的表征是ꎬ在当代诗歌界ꎬ知道昌耀的人相比过去多了起来ꎬ昌耀也获得了以 著名诗人 身份出席外省诗歌活动的一些机会ꎬ还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诗歌奖项(如«人民文学»杂志颁发的年度诗歌奖)ꎮ但直到昌耀去世ꎬ其诗歌上的知音严格说来也寥寥无几ꎮ本质上说ꎬ作为一个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诗人ꎬ昌耀依然是孤独的ꎮ昌耀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㊁艰苦卓绝㊁执着坚定的诗艺与精神的双重创造ꎬ最终为自己建构起了一座诗歌的高原ꎮ这座独属于昌耀的诗歌高原ꎬ其内涵极为丰富㊁驳杂㊁厚重ꎬ犹如一座埋藏着金㊁银㊁铜㊁铁㊁锌等优质金属的矿山ꎮ综观昌耀所有的诗歌文本ꎬ其思想精神体量是非常庞大的ꎬ择要而论ꎬ它内部混含着诗人的孤独意识㊁命运意识㊁高原情结㊁流浪情结㊁女性崇拜情结㊁英雄主义情结㊁共产主义乌托邦情结等异常丰富㊁复杂的思想精神元素与主题ꎮ如前所述ꎬ孤独感(孤独意识)是所有杰出诗人共同的精神境遇与生命体验ꎬ也是其诗歌文本精神空间阔大㊁境界超迈的重要表现ꎮ以昌耀创作于1980年代的短诗«斯人»为例ꎬ这首短诗对诗人孤独感的表现堪称典范:㊀㊀静极 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ꎬ在那边攀援而走ꎮ地球这壁ꎬ一人无语独坐ꎮ1985全诗只有短短三行ꎬ但诗人由内心刻骨的孤独所引发的思绪却瞬间横跨东西半球ꎬ可谓视通万里ꎬ囊括宇宙ꎬ诗人在人间知音难觅的无限落寞与孤独意绪ꎬ被表现得入木三分ꎬ淋漓尽致ꎮ可以781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20.03.0292020年第3期㊀当代作家评论将该诗视为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当代诗人昌耀那里穿越千年的心灵回响ꎬ二者在精神层面及艺术层面可谓息息相通ꎬ异曲同工ꎮ如果说ꎬ孤独感(孤独意识)彰显了昌耀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重要诗歌精神品质ꎬ那么ꎬ命运感(命运意识)的彰显同样是昌耀作为一位杰出诗人必不可少的诗歌精神品质ꎮ因为这二者是一切杰出诗人最具标志性的精神品质与心灵结构ꎮ昌耀将他出版于1994年的一部诗集命名为 命运之书 ꎬ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证ꎮ从昌耀跌宕起伏㊁充满传奇性的人生经历来看ꎬ昌耀的诸多诗歌ꎬ就是对其苦难㊁悲怆而又混合着爱的传奇与温暖的独特人生命运的艺术化书写ꎮ昌耀创作于1979年的长诗«大山的囚徒»ꎬ是表现命运主题的典范性文本之一ꎬ这首诗所叙述的主人公的种种不幸遭遇ꎬ以及对于不公命运的痛苦情绪ꎬ无疑可以看作诗人昌耀的夫子自道ꎮ全面来看ꎬ命运主题几乎延贯了昌耀整个的诗歌创作生涯ꎮ昌耀在呈现个体命运的同时ꎬ通常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时代命运㊁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之间存在的关联与互相见证的关系ꎮ例如ꎬ昌耀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诗作«堂吉诃德军团还在前进»ꎬ便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ꎬ对包括诗人在内的知识分子精神命运的寓言式揭示ꎮ在揭示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或历史进程二者关系所显示的思想深刻性与丰富性方面ꎬ昌耀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长诗«慈航»堪称代表性文本ꎮ昌耀对«慈航»一诗非常满意与看重ꎬ当代诗歌批评界对昌耀的«慈航»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ꎮ诗评家叶橹在一篇专门评论昌耀诗歌创作的文章里这样赞誉昌耀的«慈航»: «慈航»在当代中国诗坛上应当被视为具有像«神曲»那样一种主题构筑的诗ꎮ但丁所表现的是中世纪的灵魂的净化和超度ꎬ是结束了一个时代又开辟了一个时代的过渡时期的人对自身灵魂的拷问ꎮ而昌耀则是通过二十世纪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逆转ꎬ通过特定人物的命运经历来审判历史ꎬ剖视人的灵魂的ꎮ ①一般说来ꎬ«慈航»的确是表达诗人对青海人民(以诗中的 土伯特人 为代表)给予他生命大爱的感激之情ꎬ准确一点说ꎬ是表达诗人对爱(狭义与广义意义上)本身的由衷讴歌与赞美ꎬ就像该诗的主旋律诗句所宣示的那样ꎬ 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㊁更勇武百倍 ꎮ«慈航»这首诗在表现爱的主题的同时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ꎬ却是在着力呈现命运主题ꎮ整首诗作是在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ꎬ诗人以纪实性的客观而生动的笔法ꎬ回溯了其个人坎坷困顿的命运遭际ꎬ以及善良慈爱的土伯特人给予诗人爱情与婚姻的传奇性美好经历ꎮ诗中诸多充满感情色彩的生命细节与生活场景的展示ꎬ无不透露出命运的气息ꎬ而全诗十二章节的结构设计ꎬ无疑暗合着一种命运轮回的思想ꎮ因此ꎬ«慈航»不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爱之颂歌ꎬ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命运之歌ꎮ综观昌耀笔下与命运主题相关的大量诗篇ꎬ如«凶年逸稿»«浮云何曾苍老»«花朵受难 生者对生存的思考»«大街看守»«百年焦虑»等ꎬ均给人以精神上的触动或震撼ꎮ简言之ꎬ命运主题或命运意识在昌耀大量诗歌文本中的出现ꎬ有力地展现出诗人创作的思想深度ꎮ孤独意识与命运意识奠定了昌耀成为一位杰出诗人的主观条件ꎮ除此之外ꎬ昌耀的诗歌在审美文化层面上包含并体现着鲜明的西部精神ꎬ其文本充满了大量青藏高原地理意象与文化元素ꎬ由此ꎬ昌耀也被很多人视为当代西部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ꎮ就昌耀来说ꎬ他身上的确存在着非常浓郁的高原情结ꎬ他从青年时代起ꎬ就对西部边陲与青藏高原心向往之ꎬ并内化为他从事艺术创造隐秘而强大的动力之一ꎮ1957年ꎬ刚刚来到青海的诗人昌耀ꎬ怀着对高原风物与景色的无限惊奇与艺术敏感ꎬ创作出了一首动人心魄的高原风物诗篇:881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3期①叶橹:«杜鹃啼血与精卫填海 论昌耀的诗»ꎬ«名作赏析»1991年第3期ꎮ㊀㊀从地平线渐次隆起者是青海的高车从北斗星宫之侧悄然轧过者是青海的高车而从岁月间摇撼着远去者仍是青海的高车呀高车的青海于我是威武的巨人青海的高车于我是巨人的轶诗1957.7.30时年20出头的诗人昌耀以陌生化的眼光与高原崇拜的心态刻画出了青海高车的伟岸形象ꎬ为读者带来了新颖㊁神奇的审美经验ꎬ从而为其成绩辉煌的西部诗的创作奠定了一个高拔非凡的艺术起点ꎮ可以这样说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昌耀满怀憧憬来到了青海西宁ꎬ青藏高原就与诗人昌耀结下了一种美妙的艺术缘分ꎬ昌耀用天赐般的艺术灵感ꎬ在他的诗歌文本中创造了许多充满高原风情与西部元素的经典性意象ꎬ在昌耀的«高车»«夜行在西部高原»«峨日朵雪峰之侧»«驿途:落日在望»«所思:在西部高原»«巨灵»«冷色调的有小酒店的风景»«哈拉库图»等一系列为人称道的西部诗章中ꎬ正是那些具有神秘与神性气质的高原风光景物与西部文化元素的含纳与凸显ꎬ使得具有陌生化审美效果的西部经验ꎬ在读者眼中大放异彩ꎬ魅力无限ꎬ从而使得昌耀诗歌独特的审美品质与经典性诗人地位获得了有力的保障ꎮ一句话ꎬ是青藏高原成就了诗人昌耀ꎬ反过来说ꎬ诗人昌耀也成就了青藏高原ꎬ成就了青海这片神奇的大地ꎮ如今ꎬ昌耀俨然成为了整个青藏高原乃至整个西部的诗歌文化代言人ꎮ二者之间互相成就ꎬ相得益彰ꎬ最终成就了文学史意义上的一段佳话ꎮ与昌耀身上的高原情结相伴相生的ꎬ是诗人灵魂深处潜藏的流浪情结ꎮ正因为昌耀不满足于原本生活相对单调㊁枯燥的状态ꎬ所以诗人要选择去远方流浪ꎬ而西部边陲与青藏高原ꎬ无疑是诗人心目中最为理想的流浪场域ꎮ在这里ꎬ诗人流浪的心灵能够找到精神上的归宿ꎮ换言之ꎬ在昌耀那里ꎬ青藏高原既是诗人的流浪目的地ꎬ也是诗人的精神家园ꎮ在昌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乡愁»一诗中ꎬ当时已经身居青海省城的诗人以 牧人 的心态ꎬ表达了对昔日流连于高原大山之间牧民般自由无羁的生活方式的思念之情ꎮ一方面ꎬ昌耀的流浪情结与高原情结混合纠缠在一起ꎻ另一方面ꎬ昌耀的流浪情结体现出诗人叩问生命存在意义的更高价值诉求ꎮ我们在诗人的«山旅»«生之旅»«我们无可回归»«听候召唤:赶路»等体现鲜明流浪情结的诗歌文本中ꎬ莫不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精神家园㊁对理想远方㊁对生存意义执着追求的形而上冲动ꎮ昌耀的«听候召唤:赶路»一诗中 太阳 对诗人的 话语召唤 特别具有象征意味:㊀㊀太阳说ꎬ你会是一名好的竞技选手ꎮ太阳说:你会是一名好演员ꎬ好走马ꎮ太阳说:来ꎬ朝前走ꎮ毫无疑问ꎬ在这首诗中ꎬ 太阳 成为 我 这个 赶路人 与 流浪者 的最终追求目标ꎬ它象征着具有形而上色彩的诗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本体ꎬ含义深刻ꎬ引人深思ꎮ在诗人昌耀身上ꎬ还存在着一种常常让一些论者忽略的女性崇拜情结ꎮ实际上ꎬ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男性诗人艺术家身上都存在一种女性崇拜情结ꎬ这源于男性诗人艺术家对于女性之美与母性之爱的崇拜心态ꎮ这一点ꎬ在昌耀身上也不例外ꎮ昌耀对女性始终抱着欣赏㊁热爱与赞美的态度ꎬ从其早期的«边城»«月亮与少女»«良宵»«草原初章»等诗作ꎬ到中期的«美人»«浇花女孩»«背水女»«放牧的多罗母女神»«她站在剧院临街的前庭»(«青藏高原的形体»之三)等诗作ꎬ再到晚期的«致修篁»«傍晚ꎮ篁与我»«螺髻»981㊀2020年第3期㊀当代作家评论«我的死亡»«一十一支红玫瑰»等诗作ꎬ描绘了不同女性的美好形象ꎬ展示了诗人对女性超凡脱俗般美好的情感与态度ꎮ我们来看一下诗人在早期之作«良宵»中对于女性的动人想象:㊀㊀放逐的诗人啊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新嫁忍受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不ꎬ今夜没有月光ꎬ没有花朵ꎬ也没有天鹅ꎬ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ꎬ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是的ꎬ全部属于我ꎮ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ꎬ我从空气摄取养料ꎬ经由阳光提取钙质ꎬ我的须髭如同箭毛ꎬ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ꎮ啊ꎬ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ꎮ1962.9.14于祁连山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候ꎬ正是他流连于祁连山下的困顿人生时期ꎬ其时诗人正值青春年华但穷困潦倒㊁一无所有ꎬ然而他依然羞涩㊁执着而热情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美好的恋人与爱情ꎮ当昌耀对女性的爱慕情感与唯美想象达到高峰的状态ꎬ便产生出对于女性的崇拜心态ꎮ这种对于女性的崇拜心态在昌耀中期之作«放牧的多罗母女神»«她站在剧院临街的前庭»(«青藏高原的形体»之三)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ꎮ«放牧的多罗母女神»一诗以超拔的艺术想象力ꎬ描绘了多罗母女神可亲更可敬的艺术形象ꎬ实质上ꎬ我们可以把多罗母女神看作诗人昌耀对于高原上那些牧女的一次集体性的形象升华与神化ꎮ在诗中ꎬ这位已为人母的女性与青藏高原的形象合二为一了ꎬ她被赋予了崇高神圣的 地母 的象征含义ꎬ诗人对她一直持一种仰望的姿态与心态ꎬ诗人的女性崇拜情结在该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ꎮ而在昌耀晚期的诗歌创作中ꎬ诗人对于女性的赞美与崇拜心态更多的是从其爱情想象与死亡想象的角度展开ꎬ简单说来ꎬ诗人的女性崇拜情结是通过爱与死的主题呈现出来的ꎮ颇为典型的例子是诗人昌耀为其情人 修篁 所创作的一系列情诗ꎬ如前面已提及的诗作«致修篁»«傍晚ꎮ篁与我»«我的死亡»等ꎮ在这些情诗中ꎬ 修篁 的形象通常是美丽而圣洁的ꎬ具有某种 圣母玛利亚 的色彩与意味ꎬ而诗人自己ꎬ通常又是一个对于 圣母玛利亚 存有深刻爱恋与依赖心理的孩童角色ꎮ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ꎬ则随着 圣母玛利亚 对他情感态度的变化而变化ꎮ作为一种极端的情绪体验ꎬ昌耀在«我的死亡»(«伤情»之一)等表现爱与死主题的诗作中ꎬ其实是通过死亡想象与死亡冲动来表达自己对于情人的爱情强度的ꎬ因而ꎬ诗中的死亡想象与死亡冲动并不是诗人真正的创作动机ꎬ对于爱情的强烈憧憬与渴望才是诗人真正的心理诉求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ꎬ昌耀的绝笔之作«一十一支红玫瑰»(2000)是通过动人心魄的死亡想象来表达诗人对于美好女性与美好爱情的强烈渴求与热情赞美的ꎬ达到了可歌可泣㊁感人至深的艺术境地ꎮ简言之ꎬ昌耀身上的女性崇拜情结与中国当代天才型诗人海子㊁顾城身上的女性崇拜情结颇有类似与相通之处ꎬ它本身构成了昌耀诗歌创作不可忽视的精神亮点之一ꎮ在诗人昌耀身上ꎬ还存在着一种颇为鲜明的英雄主义情结ꎬ这种英雄主义情结在伴随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身上普遍存在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时代气质对一代青年的精神形塑ꎮ讴歌社会主义建设㊁弘扬共产主义思想是昌耀诗歌创作早期与中期的重要主题之一ꎬ我们在昌耀的«激流»«哈拉库图人与钢铁»«鼓与鼓手»«水手»«建筑»«赞美:在新的风景线»«边关:24部灯»等带有颂歌性质的诗歌文本中ꎬ可以明显感受到诗人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主义气概与豪情ꎬ诗091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3期作中不时出现的 英雄 战士 鼓手 建设者等关键词ꎬ既表明了诗人的写作身份ꎬ也显示出诗人引领历史潮流的社会心态ꎮ诗人昌耀除了通过正面描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现代化进程体现其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外ꎬ还将其身上挥之不去的英雄主义情结投射到青藏高原雄奇伟岸的风光景物上ꎬ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诗人的早期代表作«高车»一诗中发现最初的端倪ꎬ同时也可以在他的«河床»«牛王»«一百头雄牛»等具有鲜明西部特质的中期代表性诗作中找到进一步的证据ꎮ这些诗作通常采用拟人或拟物手法ꎬ并以铿锵有力的英雄般的语调塑造出 高车 河床 雄牛 等高原景物崇高㊁超迈的艺术形象ꎬ带给人极其强烈的情绪感染力ꎮ而到了昌耀的创作晚期ꎬ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以及诗人创作观念与美学趣味的自我转型ꎬ诗人身上的英雄主义情结日趋淡化ꎬ昌耀创作于1992年的«一滴英雄泪»便在象征意义上宣告其英雄主义情结走向淡化或终结阶段ꎮ进一步探究昌耀身上的英雄主义情结ꎬ我们不难发现ꎬ其英雄主义情结体现出诗人或深或浅的共产主义乌托邦情结ꎬ或者说ꎬ昌耀身上的英雄主义情结体现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与价值观ꎮ昌耀具有一个光荣的革命家庭背景ꎬ其父辈大多数走上了革命道路ꎬ包括昌耀本人也是年少从军ꎬ追寻着父辈的足迹投身到革命队伍中ꎬ这也使得诗人身上的共产主义乌托邦情结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ꎬ并为其诗歌文本带来一种醒目的精神印记ꎮ无论我们谈论昌耀的英雄主义情结ꎬ还是共产主义乌托邦情结ꎬ抑或二者微妙之关系ꎬ归根结底ꎬ都离不开诗人的历史信仰ꎮ如果诗人没有历史信仰ꎬ其英雄主义情结或共产主义乌托邦情结都失去了力量的根基ꎬ简单说来ꎬ历史信仰就是对于历史㊁对于时间本身的信仰ꎮ这是一切理想主义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仰与思想精神状态ꎮ甚至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流浪情结与女性崇拜情结ꎬ都与理想主义情结存在紧密的关联ꎮ从这个意义上说ꎬ理想主义是昌耀(也是许多诗人)最本质最重要的精神姿态ꎬ也是昌耀自己最为认同的创作身份ꎬ正如昌耀所说的那样: 我理解的诗人是修辞以诚的人ꎬ必是一位理想主义者ꎬ执著于人生永恒的问知及道德的完善ꎮ ①因此ꎬ我们在昌耀所有的诗歌作品中ꎬ都能强烈感受到其整体上的理想主义精神光芒ꎬ哪怕诗人是以悲壮手法来表达其思想情感ꎮ表现诗人历史信仰的代表性文本ꎬ当数昌耀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长诗«划呀ꎬ划呀ꎬ父亲们»ꎬ诗人以历史主体性姿态发出的中华民族朝着美好未来勇敢前行的时代最强音ꎬ在时间的舞台上迸发出理想主义夺目的思想光辉ꎮ上述这一切ꎬ极为有力地彰显出昌耀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独特㊁非凡的气象ꎮ昌耀独特㊁非凡的气象ꎬ不仅体现在其精神指向与诗歌文本主题的丰富性㊁深刻性与高端性方面ꎬ还体现在诗人自走上诗歌创作道路伊始ꎬ便自觉地与当时的诗歌创作㊁美学潮流保持着刻意的距离ꎬ在其长达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生涯中ꎬ昌耀一直与诗坛流行的美学趣味保持距离ꎬ尤其对颇受许多诗坛人士推崇的 先锋诗歌 潮流 敬而远之 ꎬ当许多 先锋诗人 在诗歌美学潮流的变动不居与时间的流逝中很快消隐不见时ꎬ人们惊奇地发现ꎬ那个处于偏僻的西部边地㊁自甘边缘化的诗人昌耀ꎬ他和他的诗歌文本依然坚实有力ꎬ如同高原般耸立着ꎬ并且闪烁出熠熠动人的艺术与精神之光ꎮ进一步而言ꎬ相对处于文化中心地位的 先锋诗歌 潮流而言ꎬ昌耀长期以来以青藏高原为依托并固执于个人美学趣味的诗歌创作方式ꎬ表面看来的确显得过于传统ꎬ甚至 滞后 (尤其是昌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诗歌创作)ꎬ但从更长的时间长度以及更高的层面来看ꎬ昌耀的诗歌文本整体上反而呈现出真正的先锋精神特质ꎮ这主要体现在昌耀极其独立的精神姿态与对灵魂探险的孜孜追求上ꎮ简言之ꎬ当代意识㊁独立意识㊁批判意识㊁反讽精神㊁悲剧精神是昌耀诗歌先锋精神191㊀2020年第3期㊀当代作家评论①昌耀:«宿命赋予诗人荆冠 答星星诗刊社艾星并兼叶存政㊁杨兴文»ꎬ«命运之书 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ꎬ第323页ꎬ西宁ꎬ青海人民出版社ꎬ1994ꎮ的几个重要维度与表征ꎮ例如ꎬ昌耀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诗作«城市»(1981)㊁«轨道»(1981)㊁«时装的节奏»(1984)等ꎬ对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城市化建设风貌进行了及时性的艺术表现ꎬ其审美经验完全是当下性的㊁现代性的ꎬ体现出诗人可贵的当代意识ꎮ昌耀的诗作«穿牛仔裤的男子»(1986)㊁«头戴便帽从城市到城市的造访»(1990)则从穿着打扮的角度ꎬ展示出诗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ꎮ«鹿的角枝»(1982)以奇特的想象与生动的笔触描写了雄鹿被盗猎者无情枪杀的悲壮场景ꎬ诗人的批判意识不仅姿态鲜明ꎬ而且就其批判意识所反映出来的生态意识而言ꎬ堪称超前ꎮ«勿与诗人接触»(1993)则叙述了一个 身体洁白 的女士听信了 勿与诗人接触 的社会谣传ꎬ向诗人发出质疑性的询问ꎬ诗人在心灵的痛苦中给出了迎合女士心态的回答ꎬ反讽精神的凸显令人感慨良多ꎮ而«内陆高迥»(1988)通过描述一个 永远在路上 的旅行者走向未知的远方的心灵图景ꎬ既让人感觉前方目标之崇高ꎬ又令人感觉前路漫长之悲怆ꎬ体现出诗人强烈而自觉的悲剧精神ꎮ有论者这样评说昌耀的这首诗: «内陆高迥»就是对这种完美㊁崇高人格境界高峻冷寂的义无反顾追寻ꎬ也是昌耀诗歌悲剧精神的悲壮之美的典型体现ꎮ ①这对昌耀诗歌悲剧精神的美学风格概括得颇为精准ꎮ从«内陆高迥»一诗可以看出ꎬ昌耀诗歌的先锋特质ꎬ不仅体现在前面所简要论及的五个意识与精神向度上ꎬ同时ꎬ它还体现在诗人昌耀对语言形式的有意探索与自觉实验上ꎬ在昌耀所有的短诗与长诗作品中ꎬ我们基本上都可以看到诗人别出心裁的语言排列ꎬ以及对于诗句的分行与建行ꎬ«内陆高迥»一诗在语言形式的探索与实验方面颇具代表意义ꎮ此外ꎬ我们还可以看到昌耀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觉追求诗歌形式的变化ꎬ他的许多诗歌文本完全采取了散文化的写法(姑且把这些诗歌文本视作散文诗)ꎬ这当然归功于昌耀本人的 大诗歌 观念ꎮ昌耀这些散文化的诗歌文本在对充满痛感的生命体验与时代经验的深度书写与表达方面ꎬ常常会不自觉地让人联想到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ꎮ例如昌耀的«我见一空心人在风暴中扭打»(1993)㊁«混血之历史»(1994)㊁«幽默大师死去»(1996)等优秀散文诗章ꎬ在思想艺术品位上可以与鲁迅«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章相媲美ꎮ昌耀的这些散文诗章以自由流畅的语句ꎬ深刻超俗的思想与立意ꎬ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现代性的审美阅读体验ꎮ当然ꎬ准确地讲ꎬ我们并不能把昌耀视作一位先锋诗人ꎬ而应将昌耀定位为一位经典性诗人ꎬ一位杜甫意义上的当代经典性诗人ꎮ在此有必要强调一下ꎬ昌耀诗歌的先锋性ꎬ是为了强化其诗歌的经典性ꎬ帮助昌耀自己最终成为一位经典性诗人ꎮ这一点ꎬ我们在昌耀充满艺术自信的诗歌创作的早期阶段ꎬ就可以看出其端倪ꎮ昌耀作为一位中国当代杰出诗人的文学史地位ꎬ是得到许多很有鉴赏水平与阐释能力的学者㊁诗评家与诗人的高度认可的ꎮ昌耀诗歌作品的主导艺术风格是凝重ꎬ昌耀把卡尔维诺意义上的文学风格的 重 表现得淋漓尽致ꎬ但是ꎬ昌耀诗歌的艺术风格并不仅仅用 重 一词就可以完全涵括ꎮ实质上ꎬ昌耀的诗歌作品体现出令人赞赏的风格多样性与丰富性ꎬ在凝重或沉重之外ꎬ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其审美风格意义上的空灵与神秘(如«题古陶»«边城»)㊁明媚与亮丽(如«卖冰糖葫芦者»«群山»)㊁细腻与深情(如«日出»«良宵»)㊁浪漫与激情(如«致史前期一对娇小的彩陶罐»«我躺着ꎮ开拓我吧!»)㊁反讽与荒诞(如«春光明媚»«意义空白»)㊁坦率与激愤(如«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给约伯»)ꎬ甚至不乏质朴与幽默品质ꎬ昌耀的自传性诗作ꎬ«雪ꎮ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在此方面具有代表性ꎬ现特举诗中的一两个片段为例:㊀㊀西羌雪域ꎮ除夕ꎮ一个土伯特女人立在雪花雕琢的窗口ꎬ291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3期①李万庆:« 内陆高迥 论昌耀诗歌的悲剧精神»ꎬ«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期ꎮ。

昌耀的诗

昌耀的诗

昌耀的诗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

良宵斯人热苞谷意义空白大街的看守慈航乡愁雕塑生命鹿的角枝烘烤现在是夏天致修篁花朵受难鹰·雪·牧人我的掌模浸透了苔丝人·花与黑陶砂罐一百头雄牛朝朝暮暮(五首)草原立在河流受孕的鸟卵一片芳草良宵放逐的诗人啊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新嫁忍受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斯人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198热苞谷手持热苞谷的一对小男孩在街头追戏。

手持的热苞谷如同奥林匹亚圣火接力的火炬。

一切在加快成熟。

请看街头一对追戏的小男孩他们手持鲜嫩的热苞谷大步越过一片一片太阳像越过一片一片湖水。

像越过母亲的弹簧床。

他们躲过行道树忘情地朝前方追戏。

他们嬉笑什么?林荫道上奔跑着男孩子蓝蓝的背心。

和高尔夫呢西服短裤。

和雪白的运动鞋。

父母在一旁骑着自行车随后尾随。

父母在一旁骑着自行车随后尾随。

奔跑着的一个男孩子忍不住停步掰开热苞谷的一叶苞衣。

喜气的谷粒透过丝絮射出迷人的十字星辉男孩子更紧地追逐另一个奔跑的男孩子。

热苞谷金黄的子实让城市的夏季瞬刻成熟。

男孩子奔跑在铁桥。

奔跑在河岸。

奔跑在光栅。

他们呼唤什么?他们嬉笑什么?听得到热苞谷飒飒的风声。

一切请加快成熟。

1988意义空白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复分辩梦与非梦的界限。

有一天你发现生死与否自己同样活着。

有一天你发现所有的论辩都在捉着一个迷藏。

昌耀诗歌《日出》原文及赏析

昌耀诗歌《日出》原文及赏析

昌耀诗歌《日出》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昌耀诗歌《日出》原文及赏析【导语】:日出听见日出的声息蝉鸣般沙沙作响沙沙作响、沙沙作响、沙沙作响这微妙的声息沙沙作响。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解读诗歌
解读意象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
“太阳”代表所谓的“真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去了原来的 高度,要跃入“山海”。
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但西沉之势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 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
①诗人王昌耀1950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 为“右派”。
②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 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 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写作特色
1.视听合一: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听觉: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
渐远而去。 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
事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 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 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 “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3.强烈的对比: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描绘了一派壮丽的雪像军峰旅日远落去的的景喊象杀。声诗。人运 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上叠 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 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声 音的叠加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滑坡和落日 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是正好 相反。视听和一的效果能给读者一种紧张感。
“小心地探出前额”。
“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 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 日落的一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耀诗选诗人昌耀自比为“溺水者”。

深水中看不到阳光,可悲的是,阳光恰恰成为溺水者的渴望。

路翎自然也是一个溺水者。

这个天才的小说家,二十余龄写下小说《财主和他的儿女们》,堪当中国文学的经典,然而在五十年代,才华未及充分展露即已陷身囹圄,致使精神失常,整个地为时光所吞噬。

晚年,他写下一批短诗,可是他的所有努力,终将无补于命运的乖戾,无论是作为人的命运,还是作为诗人的命运。

在诗坛上,没有人承认他是诗人,青年人则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

以长期流放大西北,昌耀不见得比路翎更幸运。

右派改正以后,他也曾多少获得一些为世俗所钦羡的荣耀,然而,半生的摧残已使他身心俱损,他依然沉溺在深水里,感受着现世的寒凛和孤凄。

不必说盛年亡逝,未及写完“半部红楼”,即便他苦苦吟成的《命运之书》,也得集资印制并自行贩售。

他的诗,论生命质感,论境界,论技艺,均不在任何一位中国现代诗人之下,可是诗评家给予他的赞誉,最终仍属悭吝。

所谓“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这种待遇,是不能不使诗人至死为之不平的。

长达两千年的中国诗史,前后有两位从命运到诗风都十分近似的天才诗人,就是:李贺和昌耀。

他们隔着时间之河遥遥相望,正所谓“萧条异代不同时”;或者可以说,李贺是前半生,昌耀是后半生,他们本是一体,而分头生活在同一向度的空间中。

李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因避父讳,未能应考进士,只做过奉礼郎的小官,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他的政治出路早经制度所决定,正如他的诗里写的:“我当二十不得志,一心凋谢如枯兰,一生备受困厄。

”他在“天迷迷,地密密”中抒写满腔怨愤,古人或称锋颖太露,调高不能下,气峻不能平;或称指玄而义隐,幽深诡谲,甚于《离骚》。

很明显,从内容到形式,李贺都是悖于正统诗教的。

所以,宋代大诗人陆游评说他“无补于用”,《珊瑚钩诗话》则称“牛鬼蛇神太甚,不可施诸廊庙”,也有诗话说他的诗“无梁栋,非大厦”,诸如此类。

历来文士称李白为“仙才”,李贺为“鬼才”,所谓“诗鬼”实质上是一个贬词。

在把人的内面精神当作与外部环境相对峙的完整的世界来处理,充分揭示精神创伤方面,李贺和昌耀前后辉映,堪称“双子星座”。

然而,正如李贺长时期得不到正面的评价一样,昌耀的成就为诗坛的成见所障蔽,实乃出于必然。

昌耀1953年开始写诗,至1957年因诗罹难。

从早期的作品看,他即已背向诗坛,完全无视时人的写作而独辟蹊径,初步形成个人的风格。

像《边城》、《月亮与少女》、《高车》等,由古风而通于现代,在当时是稀有的。

从自然环境中抽身而出,或者说特别侧重于人生的感悟与咏叹,发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

这时,在昌耀的诗作中显露出了一道明显的界痕,像《慈航》那样祥和温暖的诗,像《山旅》那样辽远壮阔的诗,像《划呀,划呀,父亲们》那样欢快有力的诗,是渐行渐远终至于踪迹杳然了。

诗人变得更加孤僻,惟凝视谛听自身的生命。

昌耀诗歌的意义,首先在于把生命当作最大的现实来看待。

他说:“我觉得我们生命的整个过程已经贯穿在跟命运做斗争这样一个自始至终的过程。

”对他来说,写诗就意味着跟黑暗的命运作斗争,撕开而非掩盖加于命运的黑暗,敞露身心的苦痛。

昌耀自称是“一只逃亡的鸟”,“夜天中一只独飞的夜鸟”、“漏网之鱼似的苟活者”,他对自己的身份有清醒的认识。

《哈拉库图》的起句便是:“宿命永恒不变的感伤主题”。

他写:“英雄使命。

/机遇先于公正。

”(《猿啼》);他写:“觉生命个体渺如一粒种子飘飘摇摇/失身于宇宙的浩茫”(《造就的时代》);他写:“雄心已如古瓮破裂/倒扣在石岸宿命的白塔”(《广板•暮》);他写:“我们降生注定已是古人。

一辈子仅是一天”(《眩惑》)。

一个湘人,去芙蓉国而投荒西北,既是囚人,又是“不倦的游子”,因此,空间感显得非常特异,一方面被禁锢,跼天蹐地,另方面羁泊无依,前路茫茫,正如《冰河期》写的“白头的日子”,“千唤/不得一应”。

昌耀笔下的空间,贯穿着一种敏锐的时间感。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对时间的敏感,昌耀与李贺极相仿佛。

在昌耀那里,时间呈现出两种形相:一种是突变的,白驹过隙,千年一瞬;一种是不变的,天荒地老,无古无今。

我们发现,他常常使用“白头”、“迟暮”一类传统的语词,表达因时间的流逝而生的一种虚无、惊恐、无奈与伤感。

在昌耀的诗中,少年和美女的传统喻体反复出现,其中既有理想的美化成分,也回应了其易于凋萎的本性。

昌耀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总结道:“简而言之,我一生,倾心于一个为志士仁人认同的大同胜境,富裕、平等、体现社会民族公正、富有人情。

这是我看重的‘意义’,亦是我文学的理想主义,社会改造的浪漫气质、审美人生之所本。

我一生羁勒于此,……虽谓我无能捍卫这一观点,但我已在默守这一立场……”。

昌耀的爱情经验竟一样不幸,遭遇到一个从理想和谐到放逐的过程。

像《慈航》(1980),《雪。

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1982)这样带有个人纪实性质的温暖的诗篇,在昌耀的集中并不多见。

在这里,诗人把自然的、民族的、宗教的因素同爱与美糅合起来,博大、深厚而又柔润。

《慈航》里写道:“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然而,终究是死征服了爱。

后期,他写下《伤情》组诗、《两只龟》、《我的怀旧是伤口》等,灵魂已完全为哀戚所占据,以致陷于虚无。

诗人一生为政治和爱情所苦,浮沉起落,怵惕无已。

正是李贺的所谓“心事如波涛,中坐时时惊”。

他的诗,作为唯一伴友,亦随他一起承受酷刑,由是歌哭无端,慑人心魄。

他的深刻,并非来自主题,而是来自生命,或者可以说主题就是生命。

一个现代流人的自我歌咏,即已是沧桑的歌咏,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这正如一些经典艺术家的自画像,自会因身份、经历、人格和思想而显现于外部形态及面部表情,作为一种标识,把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来。

昌耀的诗歌艺术,基本上得自生存体验,如他所说:“诗之写作实如感伤在不知不觉间流出眼泪那么自然”;第一是“自然”,然后才说到专业训练,说到经营。

昌耀的诗歌出于深切的内省,自不同于一般的描述,正如李贺不同于杜甫一样,多为密集的意象和零碎的场景,且非静态的组合,而是跳跃、回旋、狂舞。

昌耀的诗是无韵的,他是一位兼具多方面风格的极端个性化的诗人:雄浑,奥密,狂放,高远,诡异,柔媚,深致。

这是现代美学,也是古典美学。

至九十年代中期,这些色彩纷纭的图象逐渐融合成晦暗,而这里暂时隐去的伤痛,也都适时地大面积地暴露出来。

意象的呈现变做寓言的叙说,跳跃的乐感消失,阵发的锐痛弥漫为钝痛,且无已时。

痛则不通。

人生无自由无幸福可言的丧失之痛,成就了昌耀,也摧毁了昌耀。

惟有“溺水者”才能写出撄人心的诗篇。

许许多多被称为诗人者,不过耽溺于个人的梦幻,全然不曾经受绝望和惊恐的打击;他们的所谓诗歌,也不过是梦游的呓语。

溺水者不同,所承受的惟是致命的威胁,且须把外在的压力内向化为个人的挣扎。

谁可以做一名“溺水者”?谁愿意做一名“溺水者”?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36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县,参加过朝鲜战争并负伤致残,1955年前往青海。

他的诗歌创作始于1953年,2000年3月23日因病跳楼自杀。

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

慈航1 爱与死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我,就是这样一部行动的情书我不理解遗忘。

也不习惯麻木。

我不时展示状如兰花的五指朝向空阔弹去——触痛了的是回声。

然而,只是为了再听一次失道者败北的消息我才拨弄这支命题古老的琴曲?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2 记忆中的荒原摘掉荆冠他从荒原踏来,重新领有自己的命运。

眺望旷野里气象哨雪白的柱顶横卧着一支安详的箭镞。

……但是,在那不朽的荒原——不朽的那在疏松的土丘之后竖起前肢独对寂寞吹奏东风的旱獭是他昨天的影子?不朽的——那在高空的游丝下面冲决气旋带箭失落于昏溟的大雁、那在闷热的刺棵丛里伸长脖颈手持石器追食着蜥蜴的万物之灵是他昨天的影子?在不朽的荒原。

在荒原不朽的暗夜。

在暗夜浮动的旋梯在烦躁不安闪烁而过的红狐、那惊犹未定倏忽隐遁的黄羚、那来去无踪的鸱鸺、那旷野猫、那鹿麂、那磷光、……可是他昨天的影子?我不理解遗忘。

当我回首山关,夕阳里覆满五色翎毛,——是一座座惜春的花冢。

3 彼岸于是,他听到了。

听到土伯特人沉默的彼岸大经轮在大慈大悲中转动叶片。

他听到破裂的木筏划出最后一声长泣。

当横扫一切的暴风将灯塔沉入海底,漩涡与贪婪达成默契,彼方醒着的这一片良知是他唯一的生之涯岸。

他在这里脱去垢辱的黑衣留在埠头让时光漂洗,把遍体流血的伤口裸陈于女性吹拂的轻风。

是那个以手背遮羞的处女解下抱襟的荷包,为他献出护身的香草。

……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是的,当那个老人临去天国之际是这样召见了自己的爱女和家族“听吧,你们当和睦共处,他是你们的亲人、你们的兄弟,是我的朋友,和——儿子!”4 众神再生的微笑。

是劫余后的明月。

我把微笑的明月,寄给那个年代良知不灭的百姓。

寄给弃绝姓氏的部族。

寄给不留墓冢的属群。

那些占有马背的人,那些敬畏鱼虫的人.那些酷爱酒瓶的人。

那些围着篝火群舞的,那些卵育了草原、把作牧歌的,猛兽的征服者,飞禽的施主,炊烟的鉴赏家,大自然宠幸的自由民,是我追随的偶像。

——众神!众神!众神当是你们!5 众神的宠偶这微笑是我缥缈的哈达寄给天地交合的夹角生命傲然的船桅。

寄给灵魂的保姆。

寄给你——草原的小母亲。

此刻星光歌曲又从寰宇有如儿童肤体的乳香;黎明的花枝为我在欢快中张扬,破译出那泥土绝密的哑语。

你哟,踮起赤裸的足尖正把奶渣晾晒在高台。

靠近你肩头,婴儿的内衣在门前的细丝以旗帜的亢奋解说万古的箴言。

墙壁贴满的牛粪饼块是你手制的象形字模。

轻轻摘下这迷人的辞藻,你回身交给归来的郎君,托他送往灶坑去库藏。

(我看到你忽闪的睫毛似同稷麦含笑之芒针;我记得你冷凝的沉默曾是电极触发之弧光。

)那个夜晚,正是他向你贸然走去。

向着你贞洁的妙龄,向着你梦求的摇篮,向着你心甘的苦果……带着不可更改的渴望或哀悼,他比死亡更无畏——他走向彼岸,走向你众神的宠偶!6 邂逅他独坐裸原。

脚边,流星的碎片尚留有天火的热吻背后,大自然虚构的河床——鱼贝和海藻的精灵从泥盆纪脱颖而出,追戏于这日光幻变之水。

没有墓冢,交织着钻石多棱的射线,直到那时,他才看到你从仙山驰来。

奔马的四蹄陡然在路边站定。

花蕊一齐摆动,为你摇响了五月的铃铎。

——不悦么.旷野的郡主?……但前方是否有村落?他无须隐讳那些阴暗的故事、那些镀金的骗局、那些……童话,他会告诉你有过那疯狂的一瞬——有过那春季里的严冬:冷酷的纸帽,癫醉的棍棒,嗜血的猫狗……天下奇寒,雏鸟在暗夜里敲不醒一扇庇身的门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