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北京正阳门的改造与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合集下载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20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21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26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27
民国期间对待中轴线的态度是“保护,为我而用”。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 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设有削弱它 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 线的作用。
22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23
一:保护
24
二:改造
25
5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6
7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 的规划建设密切 相关。至元四年 (1267年),在金 代琼华岛离宫(现 在北海公园)的基 础上, 开始营造 都城 。
8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 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 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 之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 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2024北京房山高三(上)开学考政治(教师版)

2024北京房山高三(上)开学考政治(教师版)

2024北京房山高三(上)开学考政治本试卷共11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第一部分(共45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很多战略决策都与三中全会息息相关。

①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②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高水平推进③改革开放是对新时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④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坚持改革开放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 《北京经济蓝皮书:北京平台经济发展报告(2023)——平台经济新阶段:创新引领与国际竞争》指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线上线下监管的无缝衔接,增强监管机构的威慑力和公信力,健全互联网平台监管问责机制,实现对平台企业的有效监管。

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有利于()①构建开放、便民的阳光司法体制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监督权的诉求③规范企业自律、合规、依法经营④提高监管执法的可问责性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 2024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美丽北京建设的路线图,即围绕美丽北京建设目标,“十四五”深入攻坚、“十五五”巩固拓展、“十六五”整体提升。

全面把握推进美丽北京建设过程中绿色低碳的根本作用,污染防治的关键作用,坚持守正创新,彰显首都特色。

这体现出建设美丽北京应()①坚持系统优化,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②抓住矛盾主要方面,明确事物发展的特殊本质③立足客观实际,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④坚持效率优先,正确处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 北京市持续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围绕优化居民“吃穿住行”,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北京正阳门简介

北京正阳门简介

正阳门:明代北京城的宝贵文化遗产
正阳门是位于中国北京市的一座城门,是明代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正阳路,是北京城内八座城门之一。

正阳门的建造始于明朝永乐年间,约建于公元1420年左右,是当时修建
北京城墙时的一部分。

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皇城的正南门,也是明朝皇
帝出巡和举行重要仪式时的主要入口。

正阳门作为城门建筑,体现了明
代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正阳门的建筑结构庄重宏伟,由城楼和城墙组成。

城楼高大壮观,呈重
檐歇山顶的建筑风格,屋顶覆盖着黄琉璃瓦,四周围以雕刻精美的石狮
子和石马,彰显了皇家气派。

城楼正中设有城门洞,洞内设有大门和门洞,是进入城门的通道。

正阳门的城墙呈方形,由红色城砖砌成,周长约为500米。

城墙上设有
敌楼和瞭望台,用于观察城外情况和守卫城墙。

城墙上还镶嵌有瓷砖和
石刻,展现了当时的装饰艺术。

作为北京城的重要标志和旅游景点,正阳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研究者。

它不仅代表着明代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还见证了中国古代皇城的辉
煌与历史的变迁。

如今,正阳门周边已经成为北京市的繁华商业区之一,与现代建筑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总的来说,正阳门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城门建筑,展
示了明代建筑风格和中国古代皇城的壮丽景象,是北京市宝贵的文化遗
产之一。

游北京看正阳门

游北京看正阳门

游北京看正阳门
云帆
【期刊名称】《中老年保健》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已有近六百年历史的正阳门经过大修,又重新开放了!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云帆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1915年正阳门改造对北京城市现代化的推动 [J], 潘景林
2.北京正阳门城楼周边路面交通振源特性的现场调查 [J], 宋琪;陈文化;郭家奇
3.1915年正阳门改造对北京城市现代化的推动 [J], 潘景林;
4.老北京正阳门东火车站 [J],
5.民初北京正阳门的改造与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J], 王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阳门的历史故事

正阳门的历史故事

正阳门的历史故事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也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门。

在明朝时期,为了抵御蒙古的侵扰,加强京师的防御,明世宗朱厚熜在1553年诏令修筑了外城。

正阳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它集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在当时,正阳门不仅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还疏浚了城壕、建造了石桥和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

到了清朝,正阳门的地位更加重要。

它是皇帝前往天坛祭祀的必经之路,每年冬至皇帝都会经过正阳门前往天坛祭天。

此外,正阳门也是皇帝南巡的出发地。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就是从正阳门出发,开始了他的六次南巡之旅。

除了作为京师的重要门户和皇帝出行的必经之路,正阳门还是老北京的象征。

它的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还设有北京民俗展览馆,供人们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

在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正阳门公布为第三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历史和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以上是关于正阳门的一些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①包书月张宝秀②摘要:本文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明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

本文将北京城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关键词: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结构一、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③。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④;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⑤。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北京传统中轴线。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地。

中国古代城市从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统治要求平地新建的城市,一般有整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轴线,布局方正规则;另一类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依靠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一般布局不够方正规则。

北京城市的发展属于前者。

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45年周朝后期的武王伐纣时期,当时有一处城池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北京就开始了它悠久
的城市发展历程。

明朝期间,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开始了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称为“京师城”的明朝北京城是一座规模庞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城墙高达9.9米,周长4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在城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例如紫禁城、天坛、雍和
宫等。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座“九口八街十八府”“三宫
六院”“七十二景”的城市。

清朝的皇家园林也为北京增添了许多独
特的景致,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这也影响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成为国家的首都,大量的市政
基础设施被兴建,包括公路、桥梁、机场、地铁等。

北京市的城市化
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加快。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拥有非常健康
活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北京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总之,北京是一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和政治革命的沉浮,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

同时,北京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传承古老文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城市。

简论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变迁

简论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变迁

首次 运用 现 代 规 划 原 则进 行 设 计 , 用 招 租 放 领 、 采 建 设投标 等 市 场 化 的 运 作 方 式 。其 主要 内容 包 括 道路 、 筑 规划 设 计 、 础设 施 及 其 他 公共 设 施 的 建 基
建 设 。改造建 设 的新市 区 占地 约 3公 顷 , 以万 明路
( ) 市 改 造 一 城
民 国 时 期 北 京 的 城 市 改 造 表 现 在 新 市 区 的 建
设、 皇城 和道路 改造 等方 面 。第一 次 现代 意 义 的 城 市街 区改造 是 香 厂 新 市 区 的建 设 。其 主要 目的有 二 : 是在 北京 建 设 一 处 包 括 购 物 、 乐 、 饮 、 一 娱 餐 居 住 各项 功能 混合 的新式 区域 ; 二是 为 其他 旧城 区 的
[ 图分类 号 ] F 2 9 2 中 9 .9
[ 献标识 码 ] A 文
[ 文章编 号 ] 1 7 -9 7 2 1 ) 20 5 —7 6 24 1 ( 0 0 0 -0 70


民 国 时 期 北 京 的城 市 改 造 和 城 市 规 划
玻 璃 。正 阳门 的两侧 各开 门洞 两 座 , 别安 装 滑 轨 分 钢 门 ; 侧 还增 添 南北 向的 新 墙 两 幅 , 部 采 用 旧 两 全 城砖 砌筑 。新修 马路 两条 , 两侧 带有 人 行 道 。另外 为 提高排 水 功 能 , 阳 门新 修 了 8 0公 尺 的 暗 沟 , 正 0
整治做 出示 范 。香厂新 区 的建 设 方法 较 为 现代 , 它
还修 筑 了两 条从 中华 门通 往护 城 河 的大 暗 沟 等等 。
正 阳 门 改 造 以 后 , 南 北 中 轴 线 中 段 的 交 通 状 况 得 使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课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课件

学习交流PPT
7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 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就 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
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都 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学习交流PPT
21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学习交流PPT
22
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 局。
学习交流PPT
4
二、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演变与 形成
• (1)确立与建造 • (2)演变与形成 • (3)继承与发展
学习交流PPT
5
建立与建造
学习交流PPT
6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的 规划建设密切相关。 至元四年(1267年), 在金代琼华岛离宫 (现在北海公园)的 基础上, 开始营 造都城 。
央公园向市民开放,并改名为中山公园,增
至此.北京目城的中轴 线南起永定 门,北迭钟鼓楼, 全 长约7.8km。
学习交流PPT
15
继承与发展
学习交流PPT
16
清朝定都北京,完全继承了明北京城的中轴 线。只是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名,如 大明门更名为太清门,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 以及 更换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来表明已经改朝换 代。此后历代修缮维护,于乾隆年间, 提高永定门 规制,增建箭楼;并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并 确定下来。

民初30年,筚路蓝缕的北京(平)市政

民初30年,筚路蓝缕的北京(平)市政

民初30年,筚路蓝缕的北京(平)市政吴建平【期刊名称】《城镇供水》【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6页(P9-14)【关键词】北平;市政管理;袁良;规划;水质卫生;标准【作者】吴建平【作者单位】《城镇供水》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在南京成立了民国政府。

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革命果实即为袁世凯窃取。

由于袁不愿脱离顽固势力长期盘踞的北方,策动兵变以拒绝前往南京就大总统职,于是首都又重回北京。

这此后的16、7年时间,一直到1928年第二次北伐战争结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称为北洋政府时期,而北京继续作为中华民国的国都存在。

长久以来,在封建皇朝和以动荡战乱为特点的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古老北京城,基本上没有市政管理可言。

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4月,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鉴于京师市政管理的重要,才着手划定市区,于顺天府下设立了京都市政公所,并亲自以内务总长的身份兼任督办。

可以说这是在北京地方正式设置市政管理职能的开端。

京都市政公所的设立具有开创性意义。

古老的中国在结束了数千年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统治之后,终于建立起了民本主义的共和制度。

于是,着眼公众、服务市民的“市政”概念才得以慢慢树立起来。

民国政府开展市政管理的目标就是结束封建特权,满足市民社会的需要[1]。

新设置的京都市政公所逐步搜求和集中了一批接受过新式教育,了解西方城市管理的精英,也筚路蓝缕地实施和完成了一批市政建设和改造项目。

譬如1915年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改造正阳门,打通南北长街、南北池子,打破皇城封闭格局对市区南北交通种种不便的道路改造工程;改造社稷坛为中央公园向市民公众开放等等。

特别是对京城具有重要意义的污水排放系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整修。

京都市政公所从1915年到1930年,用了15年时间对以护城河、大明濠、龙须沟为代表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持续的清理改造。

这是京城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针对沟渠的翻修治理,是20世纪初北京城公共工程运动和近代化变迁的一项重要内容[2]。

北京正阳门景观空间变迁研究

北京正阳门景观空间变迁研究

北京正阳门景观空间变迁探究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融合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茂盛的现代化进步。

作为北京寸土寸金的核心地区之一,正阳门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进步的留念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北京正阳门景观空间的变迁探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历史保卫和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一、背景介绍:正阳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轴线上,是紧邻天安门广场以及紫禁城的重要门户之一。

其威武的建筑造型和奇特的历史意义使其成为北京城市规划与进步中的重要探究课题。

二、历史变迁:1. 明代至清代:正阳门作为北京城东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皇宫的进出之门。

在明清时期,正阳门以其威武且宏伟的建筑风格,烙印着古老帝国的荣光。

2. 民国至今:随着中国市政建设的进步,正阳门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20世纪初,正阳门曾经是北京城市进步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文化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三、城市规划与保卫:1. 城市规划:正阳门区域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特殊是在北京东城区的进步中。

正阳门的保卫与开发需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卫与利用,重视保卫其作为城市空间的完整性与价值体现。

2. 文化保卫与传承:正阳门区域的保卫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的保卫,更重要的是对其承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宏扬。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可以使正阳门区域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进步。

四、景观空间的变迁:1. 建筑风格:正阳门的建筑风格在历史变迁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西方建筑的影响使得正阳门的建筑风格略有改变。

2. 交通和交通规划:正阳门自古以来就是北京城交通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现代化进步的进程中,交通规划对正阳门区域的影响日益重要,需要在综合思量历史文化保卫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

五、对比探究:1. 与其他古城门区域的比较:正阳门作为北京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与其他古城门区域的探究比较有助于寻找共性和差异性,为相关城市的规划和保卫提供借鉴。

2. 国际范例的借鉴:可以对国际上类似的城市门户进行探究,比如东京的铜锣湾,以理解如何将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化进步相结合。

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高峰期之一。

其中,北京是当时最为繁华的一座城市,在其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进行探讨。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明代早期,北京城的总体规划仍然保留了元朝的风格,主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政治中心逐渐向北迁移,北京城逐渐扩展了辅城、外城和皇城等部分。

在城市内部,主要道路和街巷的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如南北向的正街、东西向的宣武门大街等,这些道路的设置方便了城市内部的交通和商业活动。

在城市设计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坚持了传统的风格和布局,以中轴线为核心,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其中,前部分即为皇城,是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

皇城内主要有紫禁城和太和殿等建筑,构建出了一种特有的宫廷式的城市环境。

而中、后部分则是官府、商贸、居民区等不同区域。

整个城市设计表现出一种宏伟壮观的布局,既考虑了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追求了实用性和舒适性。

二、城市管理与维护在城市的管理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建立了一套有序的管理体系。

首先,对于城市内部的秩序和安全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巡捕、修缮城墙、修建城门等等,确保了城市的安全和治安。

同时,针对城市内部的卫生和环境问题,政府也通过设立环卫部门、开辟下水道、设置公共厕所等方式,保障了城市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其次,政府对于城市商业和物流方面的管理也非常重视。

出现了一套行业管理机制,比如市井、货站、肉铺、油房、旅店等场所,都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在这些机构的管理下,城市内部的商业活动得到了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市场乱象和商业失范的现象。

三、城市文化的发展除了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的建设外,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创造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历史景观。

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作者:王建伟来源:《北京档案》2018年第10期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国家政体发生根本性变革。

北京虽然保留了国都身份,但以中轴线为基准的传统空间结构随着帝制衰亡而丧失了合法性理论体系的支撑。

皇城城墙先后被拆除,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通过功能改造,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原有的封闭性城市格局日益瓦解,以皇权为中心的“一极化”政治空间逐渐向“多元化”的社会空间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皇权的影响逐渐远去,中轴线附着的“神圣性”逐渐消退,城市建设开始凸显“人”的需求,世俗性社会机制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强,北京也展示出更加多样而丰富的城市面孔。

一、紫禁城的改造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发布诏书,正式逊位。

皇权陨落,帝制消亡,作為皇权重要载体的北京中轴线的命运也发生重大变化,首当其冲的是作为皇宫的紫禁城。

根据与南京临时政府达成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件》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所谓“暂居宫禁”,并非占有紫禁城全部,而是只能在紫禁城后半部活动,即乾清门以北、神武门以南,通常被称为“内廷”的区域,而乾清门以南、天安门以北部分(也称“外廷”“外朝”“前朝”等),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文华殿、武英殿等收归民国政府所有。

紫禁城前朝收归国有之初,由于管理混乱,文物流失严重。

1913年7月至1914年1月间,发生了“盗卖热河避暑山庄前清古物案”,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玩市场纷纷出现来自承德离宫的文物,舆论议论纷纷,吁请政府严加制约。

此案虽然最终不了了之,但前清古物的命运引发国人关注。

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提出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各种宝器运至紫禁城,筹办古物陈列所,袁世凯批准了这一建议,由美国退还庚款内划出20万元作为开办费,1914年2月,古物陈列所在紫禁城前朝武英殿宣告成立。

北京70年建筑变迁史

北京70年建筑变迁史

北京70年建筑变迁史1933年3月25日,北京前门火车站。

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城建基本“卡”在城墙内,其中房屋主要是遗留下来的平房四合院。

20世纪50年代,北京开始推进改造和建设。

由于百废待兴,物力财力有限,除展览馆苏式建筑群、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几处外,北京没有建太多大型建筑。

1958年9月初,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决定扩建TAM 广场,拓宽长安街,同时在北京兴建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一批上规模的公共建筑,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十大建筑”的名号由此产生。

原来的长安街宽仅15米,经商议后,最终将拓建宽度划定为120米。

北京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还道出了一个秘密:当时处于抗美援朝后期,从战略上考虑,长安街被定为一块板的形式,必要时可以起降飞机。

全国各省市全面动员起来,各种建材设备从四面八方运来,仅进京支援人民大会堂修建的技工就有七千多人。

每天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北京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干部群众则不计其数。

以全国人民作为后盾,1959年8、9月间,北京“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华侨大厦、钓鱼台国宾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相继矗立起来,总面积超过67 万平方米。

从确定任务到全部建成不到一年时间,被认为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自此之后,北京再也没有这样在极短时期内集中涌现如此之多的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体。

人民大会堂占地15 公顷,总建筑面积17.18 万平方米,工程结构之复杂、施工速度之快,堪称当时国内之最。

十大建筑中的一部分集中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尤其是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就坐落在广场两侧,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城楼比邻呼应。

1959年9月19日,北京,广场的东侧,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28日,两馆合并,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9年9月11日,北京,民族文化宫。

1959年9月20日,北京火车站夜色。

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近代及建国之后为了改善北京的基本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机能又发展出了以故宫为中心的多条城市环路和放射性道路来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
北京城市变迁
1
2
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图
3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 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 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 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的金中都图与今 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 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 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 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 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 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 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 都城墙周长37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城 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置 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内 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今白纸坊桥往西 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 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不过数千米, 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 及其前身蓟城近2000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 池遗址公园。
17
和商业中心逐步发 展起来。
场地处于四环与五 环之间,靠近奥运 中心区,具备便利 的城市交通和环境 条件。
如右图,北京城市发展至 今仍依照城市中轴线和长 安街这两条重要轴线进行 扩展。依照这两条重要轴 线,中心区的重要政治文 化
18
12
明清北京城
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 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 没有严格限制。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 建立政权的朝代。宗教信仰浓厚,兴建 寺庙、喇嘛庙。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 家,宗教寺 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 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 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

气象巍峨正阳门

气象巍峨正阳门

气象巍峨正阳门作者:章永俊来源:《前线》2021年第01期坐落在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正阳门,是内城的正南门。

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所以俗称前门。

正阳门自始建至今,已经跨越7个世纪,其间经过移位、更名与多次重修,形制逐渐完备,规模愈加恢宏。

正阳门以“宅中定位”的优势,具有内向拱卫皇城,外向隆示万邦的国门地位,一直领秀京师诸门。

前门外大街,从明朝开始就是北京繁华的商业街,到清代更为兴盛。

时光流逝,正阳门历经数百年沧桑,其军事防御功能早已褪去,作为老北京亮丽新名片的文化功能日益提升。

巍峨隆崇礼仪国门正阳门的前身称丽正门。

丽正门是元大都城的南城垣正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位置在今长安街稍南。

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城,将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丽正门迁到了今天正阳门的位置,起初只建了城楼,仍沿称旧名。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至四年(公元1439年),增修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等军事防御设施,并将丽正门更名为正阳门。

正阳门的国门地位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元代的丽正门是百官上朝集中之地,多呈冠盖如云之状,时人黄文仲《大都赋》称此门为“衣冠之海”。

元世祖每年出城到郊坛举行典礼,其仪仗必经丽正门,因此可以说其国门及礼仪之门的地位,在元初便已形成。

正阳门国门地位的正式确立是在明英宗时期。

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垣,各城门的瓮城在正统时期最后完成。

9座城门建成后,“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年之瞻矣”。

增修后的城门,以正阳门形制最为隆崇,其主体建筑格局,在此后的四百多年间,基本没有改变。

明代后期的京师内、外城十六门中,仍以正阳门最为宏壮,而且在形制设置上与其余各门有些差异:正阳门不仅箭楼之下开有券门,而且瓮城东、西两垣各开券门一座,上面加盖闸楼,而其他城门瓮城只开一座券门。

此外,正陽门也是明朝历代皇帝车驾前往天坛祭天或到先农坛侍弄那“一亩三分地”的必经之路,可谓关乎国体和国威的礼仪之门。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 的规划建设密切 相关。至元四年 (1267年),在金 代琼华岛离宫(现 在北海公园)的基 础上, 开始营造 都城 。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 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 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 之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 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1)废大都城北半部,南移北城墙,缩入约5华 里(2500m), 大都城内的钟楼被自然废除。
(2)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移南城墙约2华里 (1000m), 兴建正阳门。
(3) 永乐十八年(1420 年)中心阁被改建为鼓 楼, 并在鼓楼以北大 约190 m处兴建钟楼, 使中轴线上的建筑、层 次更加丰富。
元朝名“下马飞放泊” ,已为皇家苑囿,是游 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 明时筑围墙,辟四门,建二十口园等,曰“南 海子” ,此时风光迤逦; 清时曰“南苑”,增辟五门,建行宫,成为帝 王狩猎和阅兵场所,并屯兵于此 。
经过元、明两朝的营建以及清朝的巩固,北京的中轴线得以确立 并发展,空间形态也趋于完善。从这段时间中轴线的演变和保护 过程来看,中轴线有两个重要的构成因素——节点建筑和空间层 次,节点建筑是空间序列的高潮和过渡点。史料记载集中体现在 对节点建筑的修缮上,可以看出它对于中轴线的重要意义。
城市轴线是指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 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 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 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 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 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成 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 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 要的影响。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北京城市中轴线初探

北京城市中轴线初探

北京城市中轴线初探朱涵瑞;杨一帆【摘要】The paper describ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forming causesof central axis of Beijing city,explores central axis development prob-lems including disorderly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bad integralcoordination,compares it to central axis of Paris city,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its suggestions of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new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transformation.%阐述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及形成原因,探讨了中轴线发展中存在的交通组织混乱、整体协调性差等问题,并与巴黎城市中轴线做出对比,提出了未来保护与修复、新建设计与改造的发展建议。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4(000)031【总页数】3页(P5-6,7)【关键词】中轴线;保护修复;建议【作者】朱涵瑞;杨一帆【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3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轴线是人类审美最原初的一种认知,对事物对称美的追求。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中研究了轴线的重要性:“轴线(Axis)、圆形、直角都是几何真理,都是我们眼睛能够量度和认识的印象,否则就是偶然的、不正常的、任意的。

几何学是人类的语言。

”因此,轴线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中意义十分重大,轴线是一座城市的秩序维持者,具有极强的导向性。

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是以中轴线为基础展开,城市建设伊始就按照中国古代《考工记》的理想城市形态而演变发展至今。

“改造”北京{完整版}

“改造”北京{完整版}

“梁陈方案” 梁思成、陈占祥感到,必须立即拿出一个具体的方案,阐明自己的观点。 1950年2月,著名的“梁陈方案”,即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 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完成了,梁思成自费刊印,报送有关领导。这份建议 书长达2.5万字。 梁思成接受陈占祥的建议,将行政中心区位置从旧城以西约7公里的五棵松 “新市区”,东移至旧城以西约1.5公里的三里河地区(公主坟与月坛之间)。 《建议》指出,在这里建设行政中心区,是根据“大北京市区全面计划原则” 出发的,是“增加建设、疏散人口的措施”,是“保全北京旧城中心的文物环 境,同时也是避免新行政区本身不利”的“新旧两全的安排”。 但由于后来的复杂境况,梁、陈二位的“大北京计划”一直无法着手进行。 不久后,梁思成与陈占祥的建议被一些人指责为与苏联专家“分庭抗礼”, 与“一边倒”方针“背道而驰”。最严重的指责是他们设计的新行政中心“企 图否定”天安门作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 毛泽东肯定了苏联专家的建设意见。 1950年8月,彭真在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北京一解放,我 们就必须把这个城市由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从旧有落后的城市变成现代化 的城市。”
10月1日下午3时,梁思成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苏联专家 也在被邀请之列。就在天安门城楼上,苏联专家对北京的规划建设提出意见。 他们指着从城楼上清晰可见的东长安街南侧的东交民巷操场,提出在那里建设 政府办公大楼,并开始对北京城的改造。而在7个月前,梁思成已与许多中国学 者共同阻止了人民日报社占用这块空地建设办公楼的计划,并提出应将其辟为 公园绿地。 分歧显然已经开始了。 这一天,同样是在天安门城楼,刚刚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向梁 思成提出了改建天安门广场的设想。 后来的事实表明,梁思成是不赞成对天安门广场进行大规模改造,并由此 开始对这个文化古都进行大规模拆除重建的。 登上城楼之前,梁思成已隐约感到了这个城市可能出现的变化。9月19日, 他致信北平市市长聂荣臻,提出首都建设必须“慎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