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证明

合集下载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三角形全等是几何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表示两个三角形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证明三角形全等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这里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SSS(边边边)全等法SSS全等法是三角形全等的基础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应边相等来证明三角形全等的。

首先,对于给定的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假设AB=DE,BC=EF和AC=DF。

我们需要证明∠A=∠D,∠B=∠E和∠C=∠F。

由于AB=DE,BC=EF,所以线段AC=DF。

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BAC=∠EDF,∠ABC=∠DEF和∠ACB=∠DFE。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ABC和DEF的对应角相等,因此它们全等。

方法二:SAS(边角边)全等法SAS全等法也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它是通过对应边和夹角相等来证明三角形全等的。

假设给定的两个三角形ABC和DEF,我们需要证明∠A=∠D,∠B=∠E和AB=DE。

首先,我们知道∠A=∠D,即两个三角形的一对夹角相等。

然后,假设AB=DE。

接下来,我们需要证明AC=DF或者CB=FE。

分别考虑两种情况:情况1:假设AC=DF。

那么根据SAS全等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全等。

情况2:假设CB=FE。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将三角形ABC和DEF旋转180度,使得点B重合,然后通过SAS全等法继续证明它们全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过SAS全等法,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全等。

方法三:ASA(角边角)全等法ASA全等法是通过对应角和边相等来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给定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假设∠A=∠D,∠B=∠E和线段AC=DF。

我们需要证明∠C=∠F和AB=DE。

由于∠A=∠D和∠B=∠E,我们可以得出结论,∠C=∠F。

然后,假设AB=DE。

通过ASA全等法的证明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全等。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五种方法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五种方法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五种方法
方法一:边边边(SSS)——三条边都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条边都确定了,整个三角形都可以固定下来了。

这样就具有了唯一性,而这样的两个三边都对应相等的三角形,自然就是全等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个角都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

方法二: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之间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判定方式是课本上直接给出的,同一个角度的有很多,但是确定了夹这个角的两条边的长短,这个就被确定下来了,这是举不出反例的。

方法三: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之间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判定方式也是课本上直接给出的,一个角的边可以无限延长,两个角的夹边被确定以后,就无法延长了,另外两条边则肯定会有交点,这样肯定也能将三角形确定下来。

方法四:角角边(AAS)——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判定方式是由方法三角边角衍生出来的,只要记住了方法三,这个方法就很好记了。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如果两个角都确定了的话,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确定下来,这样三个角都是固定的了,那条对边无论如何都是夹在其中两个角中间的,所以也就形成了“角边角”。

方法五: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判定方式是利用了勾股定理,如果两条边都知道了,那么利用勾股定理很容易就可以确定第三条边了,这样利用方法一边边边,或者是方法二边角边,都是可以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但是前提必须是两个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证明

三角形证明

三角形证明一、先来试一试1、已知:如图,AN⊥OB,BM⊥OA,垂足分别为N、M,OM=ON,BM与AN相交于点P。

求证:PM=PN二、定理的内容、用途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三角形全等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用途:证明两个三角形中,两个角或两条线段相等。

注意:一定要“对应相等”;书写时对应顶点对应着写【典型例题】如图,△ABC中,∠C=90°, AC=BC,AD 平分∠CAB交BC 于点D,DE⊥AB,垂足为E,且AB=12cm,则△DEB的周长为()A、6cmB、8cmC、12cmD、24cm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公理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ASA)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AAS)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典型例题】如图,由∠1=∠2,BC=DC,AC=EC,得△ABC≌△EDC的根据是()A、SASB、ASAC、AASD、SSS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内容: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用途: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两个角相等方法:经常作高、中线或角平分线等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典型例题】如图,在△AB C 中,,点D 在AC 边上,且,则∠A的度数为()A. 30°B. 36°C. 45°D. 70°【典型例题】如图所示,在等腰△ABC 中, AB=AC, ∠BAC=50°,∠BAC的平分线与AB 的中垂线交于点 O,点 C 沿EF 折叠后与点O 重合,则∠OEC的度数是 .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内容: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角对等边)用途:同一个三角形中,证明两条边相等【典型例题】已知: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BC=90°,CD⊥AD,AD2+CD2 =2AB2.(1)求证:AB=BC;(2)当BE⊥AD于E 时,试证明:BE=AE+CD扩展:在一个三角形中,较大的角所对的边较大,较小的角所对的边较小。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的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的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的证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等三角形(即三角形的所有对应边和角都相等)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有着很多共性特征和性质。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以便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五种判定方法,并给出它们的证明。

一、SSS法则(边边边全等)首先我们来介绍SSS法则,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已知AB=DE,AC=DF,BC=EF。

我们要证明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证明过程】由已知条件可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的三边分别相等。

所以可以得到以下对应关系:AB=DEAC=DFBC=EF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我们有以下结论:AB+AC>BCDE+DF>EF由于AB=DE,AC=DF,BC=EF,所以根据上述两个不等式可得:AB+AC>BCAB+AC>BC所以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全等。

由于∠C=∠F,所以我们有以下结论:∠A+∠C+∠B=180°∠A+∠F+∠E=180°由于∠C=∠F,所以可以将两个等式相减,得到:∠B-∠E=0∠B=∠E四、HL法则(斜边-直角-斜边全等)由于∠A=∠D,∠B=∠E,所以可以使用AA法则证明三角形ABC 与三角形DEF全等。

我们介绍了五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它们的证明。

这些方法在解决几何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如果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判定三角形的全等关系。

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相信大家能够在几何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0字】第二篇示例: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完全相同的三边和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在几何学中,全等三角形之间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关系。

正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

三角形八大定理

三角形八大定理

三角形八大定理三角形八大定理是三角形几何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三角形基本性质的总结和归纳。

在三角形的研究中,这些定理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三角形八大定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角平分线定理定义:三角形内任意一条角的平分线,将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小角。

证明:假设AB为三角形ABC的一条角的平分线,交BC边于点D。

根据角的定义,∠BAD和∠DAC是相等的。

又因为∠BAD和∠DAC的和等于∠BAC,所以∠BAD和∠DAC都等于∠BAC的一半。

二、垂心定理定义: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称为垂心,垂心到三边的距离分别为h1、h2、h3,那么h1:h2:h3=bc:ac:ab。

证明:假设H为三角形ABC的垂心,AH、BH、CH分别垂直于BC、AC、AB。

根据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可得AH:HB=cosB:cosABH:HC=cosC:cosBCH:HA=cosA:cosC由于cosA:sinA=bc:2S,所以AH:HB=bc:sinB:sinABH:HC=ac:sinC:sinBCH:HA=ab:sinA:sinC将上述三个等式带入第一个等式中,得到h1:h2:h3=AH:HB:BH:HC=bc:ac:ab三、中线定理定义: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称为重心。

重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即G到AB、AC、BC的距离相等。

证明:假设D、E、F为三角形ABC的中点,交于点G。

由于AD、BE、CF是三角形ABC的中线,所以它们相等。

又因为G是三角形ABC 的重心,所以AG:GD=BG:GE=CG:GF=2:1,所以AG:AB=GD:AD=1:2BG:BC=GE:BE=1:2CG:AC=GF:CF=1:2由此可得,G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欧拉线定理定义:三角形三条高、重心、垂心、外心四个点的连线,称为欧拉线。

欧拉线定理指出,垂心、重心、外心三点共线,且重心到外心的距离等于垂心到外心的距离的两倍。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证明方法一:SSS判定法(边边边判定法)该方法基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三角形的三边相等。

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若AB=DE,BC=EF,AC=DF,则可以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且已知AB=DE,BC=EF,AC=DF。

通过图形可以发现,若容器DAB将图形DEF旋转并平移后完全重合于ABC,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因此,通过旋转和平移操作,将DEF旋转至直线AC上的点F与C匹配,同时将点F移动至点C。

由于线段DE和线段AC相等,而由已知条件可知线段DF与线段AC相等,所以线段DC也与线段AC相等。

因此,可以得出点C与点D重合,即三角形DEF重合于三角形ABC,证明了两个三角形全等。

方法二:SAS判定法(边角边判定法)该方法基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时,它们全等。

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若AB=DE,角A=角D,BC=EF,则可以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已知AB=DE,角A=角D,BC=EF。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角D与角A相等,以及线段DE与线段AB相等。

通过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得出点D与点A重合,即三角形DEF与三角形ABC重合,证明了两个三角形全等。

方法三:ASA判定法(角边角判定法)该方法基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分别相等时,它们全等。

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若角A=角D,角B=角E,AB=DE,则可以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已知角A=角D,角B=角E,AB=DE。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角D与角A相等,角E与角B相等,以及线段AB与线段DE相等。

通过这三个已知条件可以得出三角形DEF与三角形ABC完全重合,证明了两个三角形全等。

方法四:HL判定法(斜边和高判定法)该方法基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当两个三角形的斜边和高分别相等时,它们全等。

三角形的推导过程

三角形的推导过程

三角形的推导过程
## 三角形的推导过程:
1. 定义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平行图形,三条边相互彼此垂直。

2. 证明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给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为a、b、c,然后应用勾股定理,即a²+b²=c²,可以得出a=b。

因此,当三条边的长度相等时,可以推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为相等的结论。

3. 证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均要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当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三个点可以划出一个三角形。

根据同一个圆上相等角的定理,当三个相等角在同一个圆上时,三个点一定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否则,三个角不会相等。

因此,可以得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要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结论。

4. 根据三角形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三条边之和为180度:三角形的三条边两两相互垂直,因此,表示为三个角的角度即可,A、B、C代表角度,根据三角形的定义,它的三条边之和为180°,即:
A+B+C=180°。

因此,根据三角形的定义,可以证明它的三条边之和为180度。

5. 证明三角形是根据它的三条边和角度可以确定: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BCA,它们的相应边长度和角度分别为a、b、cforeθ A、B、C,把三角形ABC和BCA的图形画出来,两个三角形ABC和BCA的各
边长度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三角角度也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推出
这两个三角形是一样的,而一个三角形是可以根据它的三条边和角度
来完全确定的,因此,可以证明三角形是根据它的三条边和角度可以
确定的。

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三角形的证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使用勾股定理证明: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勾股定理表达式为:a^2 + b^2 = c^2,其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

2. 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夹角,则可以使用余弦定理来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余弦定理表达式为:c^2 = a^2 + b^2 - 2ab*cosC,其中c为三角形的第三边长度,a、b为两边长度,C为夹角的度数。

3. 使用正弦定理证明: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和一个夹角的度数,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来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正弦定理表达式为: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A、B、C为夹角的度数。

4. 使用面积法证明: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坐标,可以利用向量叉积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如果面积不为零,则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已知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基础)

《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基础)

《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梳理【要点】要点一、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HL.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并且有关它的计算也很常见,因此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数据要熟记于心,比如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它的高是32a,面积是234;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打破了以往那种只有角或边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要点二、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与逆命题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的;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还有SSS,SAS,ASA,AAS,HL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要点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可解决两条线段的和距离最短问题.要点四、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几何语言的表述,这也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遇到角平分线时,要构造全等三角形.【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证明1. 已知:点D是△ABC的边BC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为E,F,且BF=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欲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又已知DE ⊥AC ,DF ⊥AB ,BF=CE ,可利用三角形中两内角相等来证明.【答案与解析】证明:∵D 是BC 的中点,∴BD=CD ,∵DE ⊥AC ,DF ⊥AB ,∴△BDF 与△CDE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BDF 和Rt △CDE 中,,BF CE BD CD=⎧⎨=⎩ ∴Rt △BFD ≌Rt △CED (HL ),∴∠B=∠C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充分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2015秋•江阴市校级期中)已知:如图,△AMN 的周长为18,∠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O 点的直线MN ∥BC 交AB 、AC 于点M 、N .求AB+AC 的值.【答案】解:∵MN ∥BC ,∴∠BOM=∠OBC ,∠CON=∠OCB ,∵∠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MBO=∠OBC ,∠NCO=∠OCB ,∴∠MBO=∠BOM ,∠NCO=∠CON ,∴BM=OM ,CN=ON ,∵△AMN 的周长为18,∴AM+MN+AN=AM+OM+ON+AN=AM+BM+CN+AN=AB+AC=18.【变式2】如图,在△ABC 中,AB=AC ,D 、E 在BC 上,且AD=AE ,求证:BD=CE .【答案】证明:∵AB=AC ,AD=AE ,∴∠B=∠C ,∠ADE=∠AED ,∵∠ADE=∠B+∠BAD ,∠AED=∠C+∠EAC ,∴∠BAD=∠CAE ,∵AB=AC ,AD=AE ,∴△ABD ≌△ACE ,∴ BD=CE .类型二、直角三角形2. 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C=90°,沿过B 点的一条直线BE 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 点与AB 边上的一点D 重合.(1)当∠A 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 恰为AB 的中点写出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明D 为AB 的中点;(2)在(1)的条件下,若DE=1,求△ABC 的面积.【思路点拨】(1)根据折叠的性质:△BCE ≌△BDE ,BC=BD ,当点D 恰为AB 的重点时,AB=2BD=2BC ,又∠C=90°,故∠A=30°;当添加条件∠A=30°时,由折叠性质知:∠EBD=∠EBC=30°,又∠A=30°且ED ⊥AB ,可证D 为AB 的中点;(2)在Rt △ADE 中,根据∠A 及ED 的值,可将AE 、AD 的值求出,又D 为AB 的中点,可得AB 的长度,在Rt △ABC 中,根据AB 、∠A 的值,可将AC 和BC 的值求出,代入S △ABC =AC ×BC 进行求解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添加条件是∠A=30°.证明:∵∠A=30°,∠C=90°,所以∠CBA=60°,∵C 点折叠后与AB 边上的一点D 重合,∴BE 平分∠CBD ,∠BDE=90°,∴∠EBD=30°,∴∠EBD=∠EAB ,所以EB=EA ;∵ED 为△EAB 的高线,所以ED 也是等腰△EBA 的中线,∴D 为AB 中点.(2)∵DE=1,ED ⊥AB ,∠A=30°,∴AE=2.在Rt △AD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213-=∴AB=23,∵∠A=30°,∠C=90°,∴BC=12AB=3. 在Rt △ABC 中,AC=22AB BC -=3,∴S △ABC =12×AC ×BC=332. 【总结升华】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3. 小林在课堂上探索出只用三角尺作角平分线的一种方法:如图,在已知∠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点M ,N ,使OM=ON ,再过点M 作OB 的垂线,过点N 作OA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 、D ,两垂线交于点P ,那么射线OP 就是∠AOB 的平分线.老师当场肯定他的作法,并且表扬他的创新.但是小林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①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吗?也就是说,你能证明OP 就是∠AOB 的平分线吗?②请你只用三角板设法作出图∠AOB 的平分线,并说明你的作图方法或设计思路.【思路点拨】①在Rt △OCM 与Rt △ODN 中,依据ASA 得出OC=OD;在Rt △OCP 与Rt △ODP 中,因为OP=OP ,OC=OD 得出Rt △OCP ≌Rt △ODP (HL ),所以∠COP=∠DOP ,即OP 平分∠AOB . ②可作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HL 定理证明两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答案与解析】①证明:在Rt △OCM 和Rt △ODN 中,COM DON OCM ODN OM ON ∠=∠⎧⎪∠=∠⎨⎪=⎩∴△OCM ≌△ODN (AAS ),∴OC=OD ,在△OCP 与△ODP 中,∵,OC OD OP OP=⎧⎨=⎩∴Rt △OCP ≌Rt △ODP (HL ),∴∠COP=∠DOP ,即OP 平分∠AOB ;②解:①利用刻度尺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OD ;②过C ,D 分别作OA ,OB 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E ;③作射线OE ,OE 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CE ⊥OA ,ED ⊥OB ,∴∠OCE=∠ODE=90°,在Rt△OCE与Rt△ODE中,∵OC OD OE OE=⎧⎨=⎩,∴Rt△OCE≌Rt△ODE(HL),∴∠EOC=∠EOD,∴OE为∠AOB的角平分线.【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OC=∠EOD是解题关键.类型三、线段垂直平分线4.(2015秋•麻城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ABC中,AB>BC,AB=AC,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交AC于E.(1)若∠ABE=50°,求∠EBC的度数;(2)若△ABC的周长为41cm,边长为15cm,△BCE的周长.【思路点拨】(1)由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BE,继而求得∠A的度数,又由AB=AC,即可求得∠ABC的度数,则可求得答案;(2)由△BCE的周长=AC+BC,然后分别从腰等于15cm与底边等于15cm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ABE=∠A=50°,∵AB=AC,∴∠ABC=∠C=65°,∴∠EBC=∠ABC﹣∠ABE=15°;(2)∵AE=BE,∴△BCE的周长=BE+CE+BC=AE+CE+BC=AC+BC;∵△ABC的周长为41cm,∴AB+AC+BC=41cm,若AB=AC=15cm,则BC=11cm,则△BCE的周长为:15+11=26cm;若BC=15cm,则AC=AB=13cm,∵AB>BC,∴不符合题意,舍去.∴△BCE的周长为26c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F,试说明∠BAF=∠ACF的理由.【答案】解:∵EF垂直平分AD,∴AF=DF,∴∠FAD=∠FDA.又∵AD平分∠BAC,∴∠BAD=∠CAD,∵∠BAF=∠BAD+∠FAD,∠ACF=∠DAC+∠FDA,∴∠BAF=∠ACF.类型四、角平分线5. 如图,在△ABC中,∠BAC=80°,延长BC到D,使AC=CD,且∠ADB=20°,DE平分∠ADB交AC于F,交AB于E,连接CE,求∠CED的度数.【思路点拨】作EG⊥DA,EH⊥BD,EP⊥AC,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G=EH,根据△EGA≌△EPA,得出∠ECB,就可以得到∠CED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证明:作EG⊥DA交DA的延长线于G,再作EH⊥BD,EP⊥AC,垂足分别为H,P,则EG=EH ∵∠ADC=20°,AC=CD,∴∠CAD=20°,而∠BAC=80°,∴∠GAE=180°﹣20°﹣80°=80°,∴Rt△EGA≌Rt△EPA,∴EG=EP∴EP=EH,∴∠ECB=∠ECA=12∠BCA=12×40°=20°∴∠CED=∠BCE﹣∠BDE=20°﹣10°=10°【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做题中两次用到角平分线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B.2处 C.3处 D.4处【答案】D.解:满足条件的有:(1)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共一处;(2)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共三处.。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三角形的全等是指两个或多个三角形的所有对应元素(两边和夹角)都相等。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使用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以及HL(斜边和对边的垂直高度)准则等。

以下将介绍四种常用的三角形全等证明方法。

1.使用SSS准则(边边边)证明三角形全等:SSS准则要求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相等。

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过程: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已知AB=DE,BC=EF,AC=DF。

画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并标出对应边的长度。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出AB=DE,BC=EF,AC=DF。

由于三角形的边长相等,根据SSS准则,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全等。

2.使用SAS准则(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SAS准则要求两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成比例,夹角大小相等。

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依次成比例,并且夹角大小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过程: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已知AB=DE,BC=EF,∠ABC=∠DEF。

画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并标出对应边的长度,以及已知的夹角。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出AB=DE,BC=EF,∠ABC=∠DEF。

由于两个三角形之间存在一对边和夹角均相等的关系,根据SAS准则,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全等。

3.使用ASA准则(角边角)证明三角形全等:ASA准则要求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大小相等,夹边长度相等。

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大小依次相等,并且夹边长度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过程: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已知∠BAC=∠EDF,∠ABC=∠DEF,AC=DF。

画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并标出对应角度和边长。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出∠BAC=∠EDF,∠ABC=∠DEF,AC=DF。

由于两个三角形之间存在一对边和夹角均相等的关系,根据ASA准则,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全等。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直角三角形是指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度为90度的三角形。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多种,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方法。

在证明前,我们先假设有一个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且角A为直角。

方法一:勾股定理证明勾股定理是其中一个最常用的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勾股定理的表达式为a^2 + b^2 = c^2,其中c为斜边边长。

在证明时,我们可以通过验证这个等式是否成立来证明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步骤如下:1. 将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度分别记为a,b,c。

2.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假设角A为直角角度。

3. 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c^2 = a^2 + b^2。

4. 证明c^2 = a^2 + b^2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代入角度的正弦、余弦或正切关系来证明。

- 使用正弦关系证明:由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a/sin(A) = c/sin(C)和b/sin(B) = c/sin(C),其中C为角C的角度。

如果角A为90度,那么sin(A) = 1,由此可得a = c*sin(C)。

同理,由角B为90度可得出b = c*sin(C)。

将a 和b的表达式代入c^2 = a^2 + b^2,我们有c^2 = (c*sin(C))^2 +(c*sin(C))^2 = c^2*sin^2(C) + c^2*sin^2(C) = 2c^2*sin^2(C)。

可得出sin^2(C) = 1/2,即sin(C) = 1/sqrt(2)。

由此可得C的度数为45度,即角C为45度。

- 使用余弦关系证明:由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c^2 = a^2 + b^2 -2ab*cos(C)。

如果角A为90度,那么cos(A) = 0,由此可得c^2 = a^2 + b^2。

同理,由角B为90度可得出c^2 = a^2 + b^2。

因此,c^2 = a^2 + b^2的等式成立。

- 使用正切关系证明:由正切定理,我们可以得到tan(A) = a/b和tan(B) = b/a。

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证明

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证明

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证明一、证明的基本方法在八年级下册数学中,证明三角形的主要方法有:1. 三角形的性质:根据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基本性质,可以通过观察或测量来证明三角形。

2. 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可以用来证明三角形。

3. 勾股定理:如果知道三角形的三边长,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三角形。

二、具体证明过程1. 两边夹一角:如果一个命题成立,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证明其他的命题。

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大于其相邻的一个边和这条边所对的另一个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 角角边: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并且一条边的长度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方法之一。

3. 边角边: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的长度相等,并且两个角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 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的两边乘起来等于另一个锐角的对边,那么这个锐角是直角。

三、注意事项在证明三角形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了题目的要求。

2. 确定要使用的证明方法,并确保该方法适用于所证明的命题。

3. 在证明过程中,要注意推理的严谨性和完整性。

4. 记录证明过程,确保每一步都有明确的依据。

四、实际应用举例在实际生活中,三角形证明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建筑工人在设计房屋时,会使用三角形作为屋顶的支架,以保证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在电路设计、机械制造等领域,三角形证明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八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三角形证明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证明。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三角形证明的问题,因此掌握这个知识点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角形的证明详细

三角形的证明详细

三角形的证明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主要知识点1、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证直角三角形全等除上述外还有HL)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

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

判定: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叫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4、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二、重点例题分析例1:如下图,在△ABC中,∠B=90°,M是AC上任意一点(M与A不重合)MD⊥BC,交∠ABC的平分线于点D,求证:MD=MA.例2 如右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例3:如图:已知AB=AE,BC=ED,∠B=∠E,AF⊥CD,F为垂足,求证: ① AC=AD;②CF=DF。

1例4 如图,在△ABC 中,AB=AC 、D 是AB 上一点,E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BD ,连结DE 交BC 于F 。

(1)猜想DF 与EF 的大小关系;(2)请证明你的猜想。

2.直角三角形一、主要知识点1、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四边形是多边形;(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ab=0,那么a=0,b=0;(4)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 例2:如图,ABC ∆中,3590,12,,22C CD BD ∠=︒∠=∠==, 求AC 的长。

根据三角形的证明的所有方法

根据三角形的证明的所有方法

根据三角形的证明的所有方法
1. 三边相等
若三角形的三边相等,则可证明该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根据
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也相等。

2. 两边相等
若三角形的两边相等,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 SSS(边-边-边)证明法:将两边分别相等的线段连接形成一
个新的三角形,然后证明这三边相等,进而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 SAS(边-角-边)证明法:证明两边相等,然后证明夹角相等,最后证明剩余边相等。

3. 两角相等
若三角形的两角相等,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 ASA(角-边-角)证明法:证明两个角相等,然后证明夹着相等角的边相等,最后证明剩余两边也相等。

- SAA(边-角-角)证明法:证明两个角相等,然后证明夹着相等角的边的两端点也对应相等。

4. 一边相等一角相等
若三角形的一边相等一角相等,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SAS(边-角-边)证明法:证明一边相等,证明夹着相等角的边相等,最后证明另一边也相等。

- AAS(角-角-边)证明法:证明一边相等,证明两个角相等,最后证明剩余两边也相等。

5. 三角形的内角和
根据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若能证明三个角的和为180度,则可以证明给定的三角形。

这些方法是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和几何定理进行证明的。

具体的证明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证明方法。

在证明过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证明方法和推理思维,结合具体的图形条件进行分析和推导。

通过逐步证明出给定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我们可以得出最终的结论。

三角形的证明

三角形的证明

注意证明步骤:在证明过程中要注意证 明的步骤确保每一步都有依据。
检查证明结果:在完成证明后要检查证明结 果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有遗漏或错误。
数学思想:逻辑推理、归纳 总结、分类讨论等
证明方法:直接证明、反证 法、归纳法等
解题步骤:审题、分析、解 答、反思等
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 和要求明确需要证明的结论。
寻找已知条件:在题目中寻找已知条件 如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
运用定理和公式:根据已知条件和题目 要求运用相关的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积大于第三边之积
外角定义:三角形中不在同一条边 上的两个内角的公共部分称为外角
外角与内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外角 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度
添加标题
应用不同:全等三角形常用于解决 几何问题相似三角形常用于解决比 例问题。
面积公式:S = (1/2) * * b * sin(C) 其中和b是三角形的两条边C是这两条边所夹的角 适用范围:适用于任意三角形 计算方法:先确定三角形的边和角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海伦公式: S=sqrt[s(s-)(sb)(s-c)]其中s是 三角形的半周长、 b、c是三角形的 三条边长
添加标题
外角与内角的互补性:三角形的外 角与相邻的内角互补
边边边定理:三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全等
边角边定理:两边及其夹角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定理:两角及其夹边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角角边定理:两角及其非夹边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全等
边边角定理:两边及其夹角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的求证方法

三角形的求证方法

三角形的求证方法在几何学中,求证是一种验证和证明几何定理的方法。

在三角形的求证中,我们需要运用一些基本的几何知识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介绍三角形的一些常见的求证方法,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示例。

一、等边三角形的求证方法等边三角形是指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的三角形。

求证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证明三个角都是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度,所以可以通过证明三个角都是60度来求证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 证明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可以通过证明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来求证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例如,我们要证明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首先,可以通过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来证明三个角都是60度,然后再通过测量三条边的长度来证明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的求证方法等腰三角形是指两条边的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求证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证明两个角的度数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的度数相等,所以可以通过证明两个角的度数相等来求证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 证明两条边的长度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相等,所以可以通过证明两条边的长度相等来求证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例如,我们要证明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

首先,可以通过测量两个底角的度数来证明两个角的度数相等,然后再通过测量两条边的长度来证明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三、直角三角形的求证方法直角三角形是指一个角度为90度的三角形。

求证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证明一个角的度数是90度: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是90度,所以可以通过证明一个角的度数是90度来求证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证明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所以可以通过证明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来求证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如,我们要证明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证明方法

三角形全等证明方法

三角形全等证明方法在几何学中,全等是指两个或多个几何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内部结构完全相同。

对于三角形而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相等,对应的角度也相等,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方法,并给出说明和举例。

【1. SSS (Side-Side-Side) 全等法】SSS全等法则是指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的。

这个证明方法简单直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证明:Step 1: 确定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Step 2: 可以使用尺规作图工具在纸上绘制出两个三角形;Step 3: 通过测量确定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Step 4: 通过观察可以得出结论,即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例如,我们要证明△ABC ≡ △DEF。

我们已知AB = DE,BC = EF,AC = DF。

根据SSS全等法则,根据给定的条件可以得出结论,即△ABC ≡ △DEF。

【2. SAS (Side-Angle-Side) 全等法】SAS全等法则是指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边和夹角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的。

这个证明方法也是常用的,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证明:Step 1: 确定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边和夹角分别相等;Step 2: 可以使用尺规作图工具在纸上绘制出两个三角形;Step 3: 通过测量确定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边和夹角分别相等;Step 4: 通过观察可以得出结论,即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例如,我们要证明△ABC ≡ △DEF。

我们已知∠BAC = ∠EDF,AB = DE,AC = DF。

根据SAS 全等法则,根据给定的条件可以得出结论,即△ABC ≡ △DEF。

【3. ASA (Angle-Side-Angle) 全等法】ASA全等法则是指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夹边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的。

这个证明方法也非常常用,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证明:Step 1: 确定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夹边分别相等;Step 2: 可以使用尺规作图工具在纸上绘制出两个三角形;Step 3: 通过测量确定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夹边分别相等;Step 4: 通过观察可以得出结论,即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三角形11个基本模型证明过程

三角形11个基本模型证明过程

三角形11个基本模型证明过程
1、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重点,需要数量掌握和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全等的证明思路,掌握几种全等模型。

2、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是学习额重点,尤其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除此之外,在等腰三角形学习中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思路,像分类讨论思路、方程思路等,以及常见的等腰三角形的构造方法都需要了解。

3、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所有的性质,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经常会结合在直角三角形中30度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来考查。

4、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含有30度的直角三角形是学习的重点,性质定理较多,需要系统掌握和运用。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重点,难点将军饮马最值问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需要掌握其特征、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

6、角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学习的重点,见到角平分线就需要想到相等的角和垂线段,角平分线虽然简单,但与角平分线相关的辅助线和模型比较多,考试中经常考查,需要熟悉常见的模型及应用方法。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直角三角形是指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90度的三角形。

证明一个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是指
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条边的平方和。

如果我们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个三角形的每条边的平方,然后判断是否满足勾股定理,如果满足,则可以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角平分线定理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角平分线
定理是指如果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角的平分线与斜边相交,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通过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成立的定理,通过这两个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角度,从而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可以使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

总结一下,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证明。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结合多种方法来进行证明,以确保证明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以上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证明基本方法:1、逆推综合法:从结论着眼,思考要使结论成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样逆推直到需要的条件已经具备,当然这种逆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已知条件靠拢,这就是“执果索因”2、分析法:有时,这种逆推会遇到障碍,这时也可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即从已知条件入手,思考从已知条件可以顺推出什么结论来,这样顺推直至结论成立,这就是“由因导果”3、综合分析法:顺推与逆推相结合,从问题的两头向中间靠拢,从而发现问题的突破口,这也叫“两头凑”。

基本思路1、当条件都满足时,结合已知条件,顺推论证2、当问题的条件不够时:添加辅助线构成新图形➨形成新关系➨使分散的条件集中➨建立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这是证明题目常用的基本思路。

一、边边关系: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转移线段到一个三角形中证明线段相等1、不等关系:基本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基本思路:通过构造全等、平移或者截取的方法,把三边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以上基本定理来证明。

例1:已知:如图,P是△ABC内任一点,求证:AB+AC>BP+PC。

如图,延长BP交AC于点D在△BAD中AB+AD>BD ,即:AB+AD>BP+PD ①在△PDC中, PD+DC>PC ②①+②得AB+AD+PD+DC>BP+PD+PC ,即AB+AC>BP+PC例2如图AD为△ABC的中线,求证:AB+AC>2AD。

分析:要证AB+AC>2AD,由图想到: AB+BD>AD,AC+CD>AD,所以有AB+AC+ BD+CD >AD+AD=2AD,左边比要证结论多BD+CD,故不能直接证出此题,而由2AD想到要构造2AD,即加倍中线,把所要证的线段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去。

证明: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BE,则AE=2AD∵AD为△ABC的中线(已知)∴BD=CD (中线定义)在△ACD和△EBD中AB CDE⎪⎩⎪⎨⎧=∠=∠=)()()(辅助线的作法对顶角相等已证ED AD EDB ADC CD BD∴△ACD ≌△EBD (SAS )∴BE =CA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在△ABE 中有:AB +BE >AE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AB +AC >2AD 。

(常延长中线加倍,构造全等三角形)例3: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且∠1=∠2,∠3=∠4,求证:BE +CF >EF 证法1:延长ED 至M ,使DM=DE ,连接CM ,MF 。

在△BDE 和△CDM 中,∵⎪⎩⎪⎨⎧=∠=∠=)()(1)(辅助线的作法对顶角相等中点的定义MD ED CDM CD BD ∴△BDE ≌△CDM (SAS ) ∴ BE=CM又∵∠1=∠2,∠3=∠4 (已知) ∠1+∠2+∠3+∠4=180°(平角的定义) ∴∠3+∠2=90°,即:∠EDF =90° ∴∠FDM =∠EDF =90° 在△EDF 和△MDF 中∵⎪⎩⎪⎨⎧=∠=∠=)()()(公共边已证辅助线的作法DF DF FDM EDF MD ED∴△EDF ≌△MDF (SAS )∴EF =M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在△CMF 中,CF +CM >MF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E +CF >EF注:上题也可加倍FD ,证法同上。

注意:当涉及到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可通过延长加倍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使题中分散的条件集中。

证法2:分析:要证BE+CF>EF,可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证明,须把BE,CF,EF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而由已知∠1=∠2,∠3=∠4,可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利用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把EN,FN,EF移到同个三角形中。

证明:在DA上截取DN=DB,连接NE,NF,则DN=DC,在△DBE和△NDE中:DN=DB(辅助线作法)∠1=∠2(已知)ED=ED(公共边)∴△DBE≌△NDE(SAS)∴BE=N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同理可得:CF=NF在△EFN中EN+FN>EF(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E+CF>EF。

注意:当证题有角平分线时,常可考虑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然后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性质得到相等元素:例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2,P为AD上任一点求证:AB-AC>PB-PC分析:要证:AB-AC>PB-PC,想到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证之,因为欲证的线段之差,故用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从而想到构造第三边AB-AC,故可在AB上截取AN等于AC,得AB-AC=BN,再连接PN,则PC=PN,又在△PNB中,PB-PN<BN,即:AB-AC>PB-PC。

证明:(截长法)在AB上截取AN=AC连接PN,在△APN和△APC中AN=AC(辅助线作法)∠1=∠2(已知)AP=AP(公共边)∴△APN≌△APC(SAS),∴PC=PN(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在△BPN中,有PB-PN<BN(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BP-PC<AB-AC证明:(补短法)延长AC至M,使AM=AB,连接PM,ABCDNMP16图12在△ABP和△AMP中AB=AM(辅助线作法)∠1=∠2(已知)AP=AP(公共边)∴△ABP≌△AMP(SAS)∴PB=PM(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又∵在△PCM中有:CM>PM-PC(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AB-AC>PB-PC。

2、相等关系:A 加倍延长中线例1:如图,已知在△ABC中,∠C=90︒,∠B=30︒,AD平分∠BAC,交BC于点D .求证:BD =2CD证明:延长DC 到E,使得CE=CD,联结AE∵∠C=90°∴AC⊥CD∵CD=CE∴AD=AE∵∠B=30°∠C=90°∴∠BAC=60°∵AD 平分∠BAC∴∠BAD=30°∴DB=DA∠ADE=60°∵∠ADE=60°AD=AE∴△ADE 为等边三角形∴AD=DE∵DB=DA∴BD=DE∴BD=2DC(2)如图,D是∆ABC的边BC上的点,且CD=AB,∠ADB= ∠BAD,AE是∆ABD 的中线。

求证:AC=2AE。

证明:延长AE 到点F,使得EF=AE 联结DF在△ABE 和△FDE 中BE =DE∠AEB=∠FEDAE=FE∴△ABE ≌△FDE(SAS)∴AB=FD ∠ABE=∠FDE∵AB=DC∴ FD = DC∵∠ADC=∠ABD+∠BAD∵∠ADB = ∠BAD∴∠ADC=∠ABD+∠BDA∵∠ABE=∠FDE∴∠ADC=∠ADB+∠FDE即∠ADC = ∠ADF在△ADF 和△ADC 中AD=AD∠ADF = ∠ADCDF =DC∴△ADF≌ADC(SAS)∴AF=AC∴AC=2AE小结:熟悉法一、法三“倍长中线”的辅助线包含的基本图形“八字型”和“倍长中线”两种基本操作方法,倍长中线,或者倍长过中点的一条线段以后的对于解决含有过中点线段有很好的效果。

练习:如图所示,AD 是△ABC 的中线,BE 交AC 于E,交AD 于F,且AC=BF。

求证:AE=EF。

证明:延长AD 至点G,使得DG=AD,联结BD在△ADC 和△GDB 中AD=GD∠ADC=∠GDBBD=DC∴△ADC ≌△GDB(SAS)得AC= BG ∠CAD =∠BGD∵AC=BF∴BG= BF∴∠BFG=∠BGF∵∠CAD =∠BGD∴∠BFG= ∠CAD∵∠BFG=∠AFE∴∠AFE=∠FAE∴AE =AFB、借助角平分线造全等如图,已知在△ABC 中,∠B=60°,△ABC 的角平分线AD,CE 相交于点O,求证:OE=OD 证明:在AC 上截取AF=AE在△ABC 中,∠B+∠BAD+∠ACB=180°∵∠B =60 °∴∠BAD+∠ACB=120°∵AD 平分∠BAC中∴∠BAC= 2∠OAC∵CE 平分∠ACB∴∠ACB= 2∠ACO∴2∠OAC+2∠ACO=120°(ASA)∴∠OAC+∠ACO=60°∵∠AOE=∠OAC+∠ACO∴∠AOE=60°在△AOE 和△AOF 中AE=AF∠EAO=∠FAOAO = AO∴△AOE ≌△AOF(ASA)∴∠AOE=∠AOEOE=OF∵∠AOE=60°∠AOE+∠AOE+∠FOC=180°∠FOC=6O°∵∠AOE=∠COD∴∠COD=60°在△COD 和△COF∠DCO =∠FCOCO=CO∠DOC=∠FOC∴△COD≌△COF∴OD =OF∵OE=OF∴OE=OD如图,△ABC 中,∠BAC=90 度,AB=AC,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证明:延长BA,CE 交于点F,在ΔBEF 和ΔBEC 中,∵∠1=∠2,BE=BE,∠BEF=∠BEC=90°,∴ΔBEF≌ΔBEC,∴EF=EC,从而CF=2CE。

又∠1+∠F=∠3+∠F=90°,故∠1=∠3。

在ΔABD 和ΔACF 中,∵∠1=∠3,AB=AC,∠BAD=∠CAF=90°,∴ΔABD≌ΔACF,∴BD=CF,∴BD=2CE。

【小结】解题后的思考:①关于角平行线的问题,常用两种辅助线;②见中点即联想到中位线。

C 旋转例1:如图,已知∠ABC=∠DBE=90°,DB=BE,AB=BC.(1)求证:AD=CE,AD⊥CE(2)若△DBE 绕点B旋转到△ABC 外部,其他条件不变,则(1)中结论是否仍成立?请证明(1)证明:如图1∵∠ABC=∠DBE=90°,∴∠ABC-∠CBD=∠DBE-∠DBC,即∠ABD=∠CBE.在△ABD和△CBE中AB=BC∠ABD=∠CBEBD=BE∴△ABD≌△CBE(SAS),∵AD=CE,∠BAD=∠BCE.∵∠AGB与∠CGF是对顶角,∴∠AGB=∠CGF.∵∠BAD+∠AGB=90°,∴∠GCF+∠CGF=90°,∴∠CFG=90°,∴AD⊥CE;(2)AD=CE,AD⊥CE,理由如下如图2:∵∠ABC=∠DBE=90°,∴∠ABC+∠CBD=∠DBE+∠DBC,即∠ABD=∠CBE.在△ABD和△CBE中AB=BC∠ABD=∠CBEBD=BE∴△ABD≌△CBE(SAS),∵AD=CE,∠BAD=∠BCE.∵∠AGB与∠CGF是对顶角,∴∠AGB=∠CGF.∵∠BAD+∠AGB=90°,∴∠GCF+∠CGF=90°,∴∠CFG=90°,∴AD⊥CE.例2 .如图在Rt△ABC 中,AB=AC,∠BAC=90°,O 为BC 中点. (1)写出O 点到△ABC 三个顶点A、B、C 的距离关系(不要求证明)(2)如果M、N 分别在线段AB、AC 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保持AN=BM,请判断△O M 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1)∵在Rt△ABC中,∠BAC=90°,O为BC的中点,∴OA= 1/2 BC=OB=OC所以 OA=OB=OC(2)△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连接AO∵AC=AB,OC=OB∴OA=OB,∠NAO=∠B=45°,在△AON与△BOM中AN=BM∠NAO=∠BOA=OB∴△AON≌△BOM(SAS)∴ON=OM,∠NOA=∠MOB∴∠NOA+∠AOM=∠MOB+∠AOM∴∠NOM=∠AOB=90°,∴△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截长补短例1 如图,AC∥BD,EA,EB 分别平分∠CAB,∠DBA,CD 过点 E,求证;AB=AC+BD分析:此题中就涉及到角平分线,可以利用角平分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即利用解平分线来构造轴对称图形,同时此题也是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在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中常用到的方法是延长法或截取法来证明,延长短的线段或在长的线段长截取一部分使之等于短的线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