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探_第3-2节_电法勘探之激发极化法
第三章 激发极化法
3.1
激发极化效应及其成因
虽然早在电法勘探发展的初期激发极化现象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 但是将它成功地用于
找矿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却是近几十年的事。 直到目前为止, 对激发极化法的物理—化 学机制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下面我们以某些为人们所公认的假说为基础,分别就电子 导体和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作一概略介绍。 1.电子导体激电场的成因 在电场的作用下, 发生在电子导体和围岩溶液间的激发极化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过 程,所产生的过电位(或超电压)是引起激发极化效应的基本原因。 前已述及,处于同一种电化学溶液中的电子导体,在其表面将形成双电层。双电层间形 成一个稳定的电极电位, 对外并不形成电场。 这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双电层电位差是电子导体 与围岩溶液接触时的电极电位,称为平衡电极电位。 在电场作用下, 当电流通过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的界面时, 导体内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 , 自由电子逆电场方向移向电流流入端,使其等效于电解电池的“阴极”;在电流流出端则呈 现出相对增多的正电荷,使其等效于电解电池的“阳极”。与此同时,围岩中的带电离子也 将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相对运动,并分别在“阴极”及“阳极”附近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堆 积,从而使双电层发生了变化,见图 2.3.1。在电流的作用下,导体的“阴
U 2
(4)激发比 ( J )
5.25 0.25
U 2 (t ) dt
5
由视极化率与衰减度组合的一个综合参数 J 称为激发比。 该参数在激电找水工作中也得 到广泛应用。其表达式为
U 2 (2.3-5) 100% U 1 由于 U 1 U 2 ,故式中 U 用 U 1 代替。在含水层上,一般 s 和 D 均为高值反映,取二 者乘积,可使异常放大,反映更为明显。 J s D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第三章电法勘探)-2015-讲稿
第3章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 electrical prospecting) 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之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天然或人工电场的变化与 分布,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有用矿产的物探方法。
应用领域: 研究区域和深部地质构造,也可以研究局部地质异常体。在石油勘探中主要用于探查与油气生 成、运移和聚集有关的各种地质构造,如沉积盆地的基底起伏,盖层内部的构造形态,盐丘 、侵入体等局部地质现象,也可以直接研究油气藏。
E
400
ZK8 121006
41 Q
1 3
φ
Ⅶ
△V/m
20 00V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74ZK测线
-
73 6
200-
φ
Ⅰ
400 ZK
37
4680
81Q45 Ⅱ
P
Ⅴ
φ
464线自电、地质综合剖面图
Q 第四系覆盖 P 板岩 Φ 超基性岩 Ⅴ 矿体
488线自电、地质综合剖面图
本章的主要内容
铁路
观测 流点向位 方位 等水 位线
自然电场法确定某区域地下水的流向
§3.1.3 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自然电位法进行矿产勘探 地点:青海某矿区 矿种:已知铜矿点; 普查:发现12个异常体; 钻探:验证8个为矿致异常。
△V/m
20
001V30 140
150
160
170 测线
-
N35°
200-
ZK30
§3.1 自然电场法 §3.2 电阻率法 §3.3 充电法 §3.4 激发极化法 §3.5 电磁法
§3.2 电阻率法
激发极化法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
激发极化法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目前,在找矿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激发极化法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此种方法主要被应用于高难度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
本文就针对激发极化法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分析,希望可以为强化矿产勘探工作的总体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标签:激发;极化法;找矿;勘查一、引言在我国,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
但由于矿产资源普遍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逐步增大,找矿工作的开展难度也有所提升。
矿产资源的类型多种多样,只有积极的引用现代化的技术,才能更为精准的识别矿产类型,确保勘探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当前情况来看,激发极化法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此类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找矿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取得较为优质的找矿成果。
在下文中我们就对于激发极化法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二、激发极化法的技术特点分析激发极化法属于一种具备突出代表性的电法勘测方法,目前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激发极化法主要是依据岩石以及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应对矿产资源勘探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开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许多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运用激发极化法来开展矿产普查勘探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激发极化法的应用范围已日益广泛,除寻找铜矿床外,在找铁、找煤、找铅锌矿,在超基性岩区找镍铬矿和找金矿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地质效果。
我们可以具体的将激发极化法分为直流激发极化法以及交流激发极化法两大类型。
就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激发极化法所涉及的电极排列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间梯度排列、联合剖面排列、固定点电源排列以及对称四极测深排列四大类别。
激发极化法能够充分依据电子导电矿体,在人工电场的激发下所体现出来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运用激发极化效应完成找矿的过程。
之所以会产生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外电场产生作用时,电子导体与溶液相互接触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同样的,当矿化岩石与溶液接触时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当效应发生时即可获得相应的反馈,从而帮助工作人员锁定矿产位置。
常用物探方法的工作原理
常用物探方法的工作原理1、瞬变电磁法:时间域电磁法(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s)或称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简写为TEM。
它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的方法。
其数学物理基础都是基于导电介质在阶跃变化的激励磁场激发下引起的涡流场的问题。
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地面布设的线圈,向地下发射一个脉冲磁场(一次场),在一次场磁力线的作用下,地下介质将产生涡流场。
当脉冲磁场消失后,涡流并没有同步消失,它有一个缓慢的衰减过程,在地表观测涡流衰减过程所产生的二次磁场,即可了解地下介质的电性分布。
该二次场衰减过程是一条负指数衰减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二次场衰减曲线图一般来说,对于导电性差的地质体,二次场初始值较大,但衰减速度较快;反之,导电性良好的地质体,二次场初始值小,但衰减速度慢(图2)。
瞬变电磁场这一特性构成了TEM区分不同地质体的基本原理。
二次场的衰减曲线早期主要反映浅层信息,晚期主要反映深部信息。
因此,观测和研究大地瞬变电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测大地电位的垂向变化。
图2 瞬变电场随时间衰减规律与地质体导电性的关系仪器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见图3。
主机通过发射线圈向地下发射烟圈状磁脉冲,当磁脉冲遇到不均匀导电介质时形成涡流场,仪器断电后,涡流场衰减过程中形成的二次场以烟圈状辐射,接收线圈接收到返回地面的二次场信号并将其传输给主机进行处理、显示。
图3 仪器工作原理图瞬变电磁法的特点表现为可以采用同点组合进行观测,使与探测目的物耦合最紧,取得的异常响应强,形态简单,分层能力强;在高阻围岩区不会产生地形起伏影响的假异常,在低电阻率围岩区,由于是多道观测,早期道的地形影响也较易分辨;线圈点位、方位或接发距要求相对不严格,测地工作简单,工作效率高;有穿透低电阻率覆盖层的能力,探测深度大;剖面工作与测深工作同时完成,提供了更多有用信息。
普通物探-第3-2节-电法勘探之激发极化法
(华东)
激电测深曲线的特点
• 激电测深曲线的横轴(AB/2)采用对数坐标,纵 轴(a /1 或 Pa / P )可以采用对数坐标,也可以采 1 用算术坐标。激电测深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相邻层激 电强度参数值( 、P 等)的相对大小,并据此划 分曲线类型。
(华东)
(华东)
1. 岩(矿)石大多数金属矿和石 墨及其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机理与电化学中供电 电极的电解极化相同,是电子导体与其周围溶液的 界面上发生过电位(Overvoltage)的结果。 • 一般造岩矿物为固体电解质,属离子导体,在野外 和室内也能观测到较明显的激电效应。关于离子导 体的激发极化,一般都认为与岩石颗粒和周围溶液 界面上的双电层有关。
• 供电时的二次场电位差ΔU2(t)可由总场电位差减去一 次场电位差求得,如图中曲线b所示。 • 断电后测到的仅为二次场 的变化,断电瞬间的二次 场电位差等于供电过程末 尾的二次场电位差,其后 随断电时间 t 的增大而衰 减,直到最后消失,该曲 线称为放电曲线。 黄铁矿化岩石标本上的激电场测量结果
a: 实测的ΔU(t)充电曲线 b: 换算的ΔU2(t)充电曲线 c: 实测的ΔU2’(t)放电曲线
U (t ) U1 U 2 (t ) U (0) U 2 (t )
黄铁矿化岩石标本上的激电场测量结果
a: 实测的ΔU(t)充电曲线 b: 换算的ΔU2(t)充电曲线 c: 实测的ΔU2’(t)放电曲线
(华东)
激电场的时间特性
• 总场电位差的变化曲线称为充电曲线,它反映了激电 效应在供电后的充电过程。
• 矿化岩石和石墨化岩石可能产生明显的激电异常, 称为激电法应用中的干扰。
(华东)
(5)等效电阻率
• 由于激电效应的存在,供稳定电流时,岩(矿)石 上测量得到的电位差随供电时间延长而增加,从电 子导体和离子导体激发极化现象的起因可以理解为 二次电场阻碍电流通过的结果。 • 从电阻率的角度,表明岩(矿)石的激电效应等效 于介质电阻率的增加。 • 为与无激电效应时的真电阻率相区别,将有激电效 应的情况下,极化体相对于极化总场的电阻率称为 等效电阻率。
激发极化法
比例系数η表征了岩石的激发极化性质,称之为“极化率”,通常用百
分数来表示。于是上式改写为:
η= ∆V2/ ∆V.100%
式中 ∆V2: 是断电瞬间(没有延时时间)的二次场电位差
∆V:是达到饱和值的极化场电位差(∆V1+ ∆V2)
极化率η的物理意义:岩石在外电场的激发下,二次场与极化场
(2) 不同的岩矿石的充、放电时间特征 也不一样
a)一般来说在相同激励条件下,面极 化介质(致密块状矿体)达到饱和渐近值所 需的时间,比体极化介质(浸染状矿体)达 到饱和渐近值所需的时间长。
b)颗粒大、孔隙大、富水性强的体极 化介质,其充、放电速度更慢,即高含 水性的岩石比含水性差的岩石充、放电 时间长 。
(3)磁性矿物的非线性特征与石墨相似;而方铅矿、黄铜矿的非 线性特征与黄铜矿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实际勘查中,在同装置、同极 距、同测点等相同条件下,在测量误差允许范围内,不 会因改变电流而引起 ηs的变化。这是因为一次场的电 流密度在线性段电流密度小于5μA/cm2的条件,例如 在均匀半无限介质表面上有一点电源A,供电电流强度 I=1A,在距A点10米处的M点的电流密度:
2)当有外加电流流过上述电子导体-溶液系统时,电子导体两端电极电位 产生偏差而出现“过电位”(也叫“超电压”),电极开始极化,电子导体内 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形成“阴极”及“阳极”。由于电化学反应速度滞后于电 荷传递速度,形成电荷堆积(充电过程),在周围溶液中也分别于电子导体的 “阴极”和“阳极”处,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堆积,使正常双电层发生变化 ,见图1.2b。
CSUT
第一节 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
一、 稳定电流场中的激发极化法效应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第三章电法勘探)
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主讲人:
5222 电 话: E-mail:
第3章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 electrical prospecting)
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之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 和研究天然或人工电场的变化与分布,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 有用矿产的物探方法。
应用领域: 研究区域和深部地质构造,也可以研究局部地质异常体。在石 油勘探中主要用于探查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有关的各种地 质构造,如沉积盆地的基底起伏,盖层内部的构造形态,盐丘、 侵入体等局部地质现象,也可以直接研究油气藏。
规律:受水一侧为 正电荷聚集。
§3.1.2 自然电场的成因
成因三:岩石中颗粒间不同浓度溶液离子的扩散作用形成扩散电场
扩散现象:当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扩散现象。带电离 子由浓度高的溶液向浓度低的溶液里扩散。 扩散电场的形成:正、负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使两种不同离子浓度的溶 液分界面上分别含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而形成电位差。这种由扩散 作用引起的自然电场称为扩散电场。
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瞬变电磁法(TEM):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时频电磁法(TFEM):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探地雷达法(GPR):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第3章 电法勘探
应用空间广: 航空电(磁)法; 地面电(磁)法; 海洋电(磁)法; 井中电(磁)法。
应用范围广: 金属和非金属勘探; 油气勘探; 地质填图; 水文地质; 深部构造(地壳、上地幔)研究,等。
本章的主要内容
§3.1 自然电场法 §3.2 电阻率法 §3.3 充电法 §3.4 激发极化法 §3.5 电磁法
普通物探 第三篇 石油电法勘探
(3) 岩石的电阻率与岩石结构的关系
A、颗粒的含量多少不起关键作用,而主要决定于其结构
B、层状构造的岩石的电阻率具备非各向同性的性质
纵向电导和横向电阻
纵向电导
横向电阻
第二节 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点电源的电场
当μ2>1时,称为G型曲线;
当μ2<1时,称D型曲线。 性质 ① 首支曲线以ρ1为渐进线; ②尾支曲线以ρ2为渐进线。
③当ρ2=∞时,曲线尾端以 450为渐近线, 渐近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纵向电导S1。
三、三层及以上电性层的曲线的图示法
四、三层电测深曲线
三层断面有五个参数ρ1、ρ2、ρ3,h 1、h2。电测深曲线之基本形态决定于电阻率 之间的关系。
一、地中稳定电流场的基本性质
二、地中稳定电流场的边界条件
三、一个点电源的电场分布
不难求得:
四、两个异性点电流源的电场分布
在均匀半空间表面布以相距为2L的电极A和B,并分别以+I和-I向介质中供电, 根据电场的叠加原理,可写出A、B两个点电流源在M点形成的电位:
五、电流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及随深度的变化
个数取对数后的值来定的;
➢对数坐标中的(1,1)点,和普通坐标原点(0,0)相对应,通常称之为单位
点,对数坐标,就其数值来此分格是不均匀的,数字越大,比例尺越小。要注 意对数坐标的这一特点。
2.电测深曲线的类型及性质
(1)二层曲线 设两层水平均匀层状介质第一层 的电阻率为的比μ2=ρ2/ρ1。
两层地电断面的理论曲线公式
同理,再以界面2为镜的反射作用,其反射系 数仍为K12,这时是对虚电源IK12的反射,故 这时的虚电源强度为IK12,它在M点产生的电 位为:
激发极化法在找矿勘查中的运用
激发极化法在找矿勘查中的运用近几年,随着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开展水平的逐渐进步,矿产行业随之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升。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新型的技术被逐步应用到了找矿勘查工作当中,其中激发极化法就是其中一种。
本文就针对激发极化法在找矿勘查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分析,通过分析当前阶段我国找矿勘查工作的发展实况,分析激发极化法的原理以及优势特征,从而探讨其在找矿勘查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有效促进我国找矿工作水平的进步与提升。
标签:激发;极化法;找矿;勘查一、引言由于受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质情况的干扰与影响,使得地质找矿工作具备着较为突出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为切实强化我国找矿方面工作的开展水平,近几年,我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与物力去积极探索新型找矿技术,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找矿水平的提升。
在下文中我们就对于激发极化法在找矿勘查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二、当前阶段我国找矿技术的发展情况一直以来,矿产行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在实际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究其原因,这与勘查工作的手段较为单一以及现有资金的利用率难以发挥到极致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质找矿工作作为一项性质较为特殊的内容,本身就具备着较大的风险,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相应的勘察手段才能获取更高的找矿效益。
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发极化法能够及时发现地表土层下含有的金属矿物,可以说,激发极化法在找矿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有着较为突出的应用价值。
三、激发极化法的原理与价值分析激发极化法的本质在于充分利用岩石、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实现找矿。
我们可以将激发极化法细致的分为直流激发极化法以及交流激发极化法两大类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间域法以及频率域法。
常用的电极排列有中间梯度排列、联合剖面排列、固定点电源排列、对称四极测深排列等。
也可以用使矿体直接或间接充电的办法来圈定矿体的延展范围和增大勘探深度。
激发极化法在多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激发极化法在多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激发极化法是一个勘探多金属矿产以及地球小矿产资源的物探技术手段,该方法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为我国寻找多金属矿化体中做出了贡献。
在这个找寻过程中该方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对不同的地质条件,矿石结构,设置好测量设备,分析岩石物理特点以及电场变化法,从而达到找到埋藏在地下矿体的目的。
本文介绍了矿区开展激发极化法电测深剖面工作,找激发极化异常,推断深部矿体深度分析的评价,为钻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使钻孔获取良好的勘探结果。
标签:激发极化法极化电阻率异常1应用的原理激发极化法是基于不同的岩石和矿石激电效应的差异,向地下供入脉冲直流电流激发和观察△U2的变化的地球物探方法,其应用达到矿化体物质基础的效果。
当恒定电流进入地下,在电极之间测量的电势差随时间而增加,经过一定的电位差在一定的时间将会增加,而不是在饱和度值时,电极之间的差的功率的测量点被瞬间下降,然后缓慢随时间减小和衰减趋近于零。
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中,会出现附加电场随时间变化而缓慢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
它包含在水溶液中,外电流激发岩石(矿石)产生电化学极化的结果。
非矿化岩石的敏感性小,但矿化岩石高度极化,尤其是石墨,黄铁矿和磁铁矿也有着较高的高极化。
由于这个原因,使用岩(矿)石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来寻找矿化体,而我们要判别极化异常,然后为矿区和非矿区做出定性的解释,从而实现找矿的目的。
2工作技术与设备横截面的布局和选择直接关系到这个激发极化电测深剖面测量结果,推测矿化体在初始布局和两组断层布置垂直120°,横截面长度135m,,每个20毫米奠定了探测点(其中有因15米的地形特征点)。
被放置在配置文件8个探测点,AB 最大680米(其中第1点440米),激发极化电测仪表安装与设置是重庆、四川的DZD -6A直流法激电仪。
3矿山地质、地球化学概述3.1矿山地质老矿区的矿山地质工作程度比较浅,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在横截面的区域落岩层少,并没有深入较多的综合地质工作。
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的特点比较
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的特点比较摘要:在地质勘查工作实践中,相对于钻探法的成本高、风险大、周期慢、连续性较差等弊端,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简称物探法)以其成本低、效率高、方便快捷、整体性/连续性较好而备受关注,应用范围也日益拓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探技术、设备、手段也日益完善和多样化。
地质勘探工作中,物探技术十分常见,其对于工程安全性有着促进作用。
勘察人员需科学选择物探方法,充分展现物探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本文就将比较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的特点,以促进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地质勘查;物探方法;特点比较0引言地质勘查的综合性较强,涵盖较多的工作内容。
为保证勘察质量,需结合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勘察技术。
我国地质勘查方法日渐丰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依然存在着一定不足,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1?物探方法的特点地质条件本身具有多变性,不同的地质磁场、地震波场以及地震场存在明显的区别。
对此,应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类型的物探技术,认真分析不同地质结构的物理特性。
物探的探测深度较小,探测深度通常思维浅层地表,该技术可满足探测的要求。
且物探技术的探测精度较高,应用物探技术能够提高地址探测的精度,严格控制平面误差,使其不超过标准范围。
2?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的特点比较2.1?电法勘探2.1.1?传导类电法勘探电测探法中,对称四级电测探法能够探测倾角不足20°或水平岩层电性层及电阻率和埋深等参数。
电剖面法分为联合剖面法和中间梯度法,前者能够探测陡峭的岩层和脉状低阻体或断裂破碎带,后者则可探测产状较陡的高阻薄脉。
高密度电法应用于地基勘察和坝基选址等环节,其对岩溶塌陷和煤矿采空区也具有一定作用。
自然电场法主要勘测埋藏深度较小的金属硫化物矿床及部分金属氧化物矿床,有效探寻石墨和无烟煤,明确断层的具体位置,找到含水破碎带,明确地下水的主要流向。
充电法主要用来明确充电导体的形状和范围、顶部边界,在探测良性多金属矿床和无烟煤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电法勘探激发极化法
通常将供电时地下电场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充电过程”; 断电后电场随时间衰减的过程称为“放电过程”
Ⅰ岩、矿石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电子导体、离子导体)
①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
+++++-+-+---+-+导体-+-+--+-+---++++++
盐溶液
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时,沉浸于盐溶液中的 单一电子导体表面会形成封闭的“双电层”, 对外不显电性,在周围空间不形成电场。这 种自然状态下的双电层电位差是导体与盐溶 液接触时的电极电位,称为“平衡电极电位”
5激发极化法
在进行电阻率法测量时,人们常常发现:在向地下供入稳定 电流的情况下,仍可观测到测量电极MN间的电位差是随时间而 变化的(一般是变大),并经相当时间(一般约几分钟)后趋于 某一稳定的饱和值;在断开供电电流后,测量电极MN间的电位 差在最初一瞬间很快下降,之后便随时间相对缓慢的下降,并在 相当长时间后(通常也约几分钟)衰减接近于零。这种在充电和 放电过程中,由于电化学作用引起的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 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简称激电效应)。激发极化法 (简称激电法)是以不同岩、矿石间激电效应的差异为某础,通 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分支电 法。本法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广,地质效果引人重视
液 +-
相-
+
+-
固相
++++
固相
++
+-
+
液
-
+
-+相 +-
激发极化法
AB AB ≥ MN ≥ 的常规关系确定。为了满足这一关系,通常在一条 3 30
分布。一般
关于测量电极距 MN ,则可按 测深曲线上会出现 MN 的接头点。
几种装置在不同地电条件下的正演 曲线及异常规律
起伏地形条件下脉状体上中梯装置的 电阻网模拟剖面曲线
球体上方三种极距的ηs曲 线都有所谓的“反交点”。 交点两侧曲线成镜像对称, 随着AO的加在,两则极大 值向远离球体方向位移。 当然,如果AO(→∞)极 距足够远,两曲组将重合 成一条(相当于中梯)
交点 在两 板体 中间
高低不同两板体, 曲线不对称,如果 根据所夹面积解释 产装右倾,则出错 误
1 (L l) ( 1.2.17) 2 AO BO ≥ 3h 或 ( 1.2.18) 式中 L 为极化体走向长度; l 为极化体下延长度; h 为极化体顶端埋藏深度 AO BO
1 1 MN ~ AO 3 5
(1.2.19)
“无穷远” 极,应垂直测线方向布设,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大于 AO 的 3-5 倍。当斜交测线方向布设 时,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大于 AO 的 10 倍。
一般来讲,激电法可采用电阻率法中的各种装置类型。但究竟选择哪种装置采用多大电极距,还需根据任务要求,工作地区的地质、 地球物理条件和装置本身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现对激电法中目前常用的几种装置类型特点及电极距的确定原则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中间梯度装置 1.装置特点 中间梯度位置(简称中梯装置) ,它的最大优点,就是敷设一次供电导线和供电电极( A、 B)能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进行测量,特别 是能用几台接收机同时在几条测线上进行观测(图 1.2.3) ,因而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最适于做面积性普查工作。 另外,由于中梯装置的观测范围处于 A、B 之间的中间地段,接近于水平均匀极化条件,故对各种产状和不同相对电阻率的极化体, 均能产生较明显的异常,且异常形态比较简单,易于解释。 大家知道,中间梯度装置有纵向中梯和横向中梯之分。图 1.2.3 所示为常用的纵向中梯,即 AB 连线方向(测线方向)垂直于目标极 化体的走向。而横向中梯的 AB 连线方向则是与目标极化体的走向平行。由于横向中梯只适于勘查良导电或低阻脉状极化体,而对电阻 率与围岩相近或高于围岩的极化体则效果不佳。因此在金属矿产普查阶段应用较少。
电法勘探4-激发极化法
虽然每个小颗粒与围岩(胶结物)的接触 面很小,但它们的接触面积的总和却是 很可观的。 所以,尽管浸染状矿体与围岩的电阻率 差异很小,仍然可以产生明显的激发极 化效应,这就是激发极化法能够成功地 寻找浸染状矿体的基本原因。
3.岩石和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
1、时间特性 (1)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特性 细粒浸染状矿石或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 体极化)是其中许多细小颗粒极化效应的 总和,通常实验室中应用固定的装置观 测体极化岩、矿石的激电效应。
观测步骤
将待测的体 极化岩、矿石标本置于盛有水溶液 的长方形容器中,使其露出水面。标本与容器 壁之间的空隙用石蜡或橡皮泥等绝缘材料封严, 使标本两侧的水溶液不相连通。 在容器两端各放一块长 方形铜片A和B,作供电 电极,借以向容器内供入稳定电流。 在标本两侧水溶液中紧靠标本处 ,安置测量电 极M和N,用毫伏计测量其间的电位差ΔUmn。
U (T ) U1 U 2 (T )
由于刚供电时(T=0)二次场电位差为零,即Δ U2(0)=0,故由上式得:
U (0) U1
于是:
ΔU2(T)=ΔU(T)-ΔU(0)
(2)描述稳定电流场激发极化效应的参数
上已述及,在二次场与电流成线性关系的条件 下,引入表征体极化岩、矿石的激电性质参数 - 极化率(η),其值按下式计算:
为了认识交变电流激发下的激电效应,我们考察 下述实验:在图1.3-11,a所示的装置中,将直 流电源改为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向水中供以超低 频交变电流I; 在供电时,用交流毫伏计测量M、N间的交流电位 差ΔU。 当保持交变电流的幅值If不变,而逐渐改变频 率f时,人们发现电位差ΔU将随之而变。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
二、 激发极化电位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
1、电子导体的极化过程——超电压
激发极化法
二、 激发极化电位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
2、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薄膜极化假说
薄膜极化主要是与粘土含量有关的极化效应。粘土颗粒 表面具有选择吸附溶液中负离子的特性,因此在粘土颗粒与 溶液之间形成偶电层。 当岩石颗粒间孔隙较小时(截面小到与扩散层厚度相 近),即孔隙处于偶电层扩散区,窄孔中包含过剩的正离子。
其频率域中激电效应,称为频率域激电法。
激发极化法
四、交变电流场中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
四、交变电流场中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
四、交变电流场中激发极化法
1、交变电流场中激发极化效应
~ U ˆK ~ I
交流电阻率
ˆ
为频率
~ 相对供电电流 电位差 U
f 的复变函数,即为复数。 ~ 有相位移 ,研究 ˆ 随频 I
激发极化法
一、 激发极化法原理
3、激发极化法测量参数 (3) 激发极化时间特性参数 ② 含水因素Ms:利用衰减时找水时,除直接利用衰减时S了 解某深度水量相对大小情况外,为了进一步研究含水层的水 量大小,引出与地下水层水量有关的含水因素Ms。Ms可由S 为参数的测深曲线计算取得,即以不同AB/2极距取得的S值 关系曲线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
激发极化法
二、 激发极化电位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
2、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薄膜极化假说
激发极化法
二、 激发极化电位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
电子导体激发极化场的强弱决定于激励电流的大小和作用
时间长短,以及电子导体的电化学活动性大小等;
离子导体的极化电位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起主要作
电法激电法
矿产综合勘查技术
——激电法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是以地下岩、矿石在 人工电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电化学效应(激发 极化效应)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1)直流电——直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2)低频交流电——交流(频率域)激发极化法
③脉状极化体激电异常的平面分布特征
垂直
斜交 影响
矿体端点
-相当左倾脉
利用视极化率平剖图判断 矿体走向时,需引起注意
矿体中点
矿体端点
-相当右倾脉
联合剖面装置的激电异常
1)球形极化体图
供电极距相当大(>5h0)
曲线与高阻球体上的ρs 联合剖面曲线形状相似: 球心上方对应着ηs值较 高的反交点,交点两侧 ηAs和ηBs曲线呈镜象对 称。且这些特征与球体电 阻率大小无关.
B 高极化高阻脉体
与良导体相反。当极化体垂直激发场,虽 然对激发电流有排斥作用,但仍有一定数 量的电流通过,使极化体产生激电效应。 但二者平行时,绝大多数电流绕过高阻极 化体,极化较弱。主横剖面极化率比主纵 剖面更大些。
当脉状体走向与均匀场垂直时,利用主 横剖面上的ηs曲线按下式估算球体中心 深度:
(2)时间制式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供电方式有单向长脉宽和双向短 脉宽两种。在普查和大部分详查区应采用双向短脉 宽供电方式。研究异常或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时, 也可采用长脉宽供电方式。
一般供电时间5秒,周期20秒,断电延时200 ms (具体情况具体设置)
(3)工作精度
无位差(无点位误差),是U、I 的观测误差和其他误差的叠加 有位差(有点位误差)是装置误差和无位误差的叠加
激发极化法
电法勘探:根据地壳中不同岩层之间、岩石和矿石之间存在的电磁性质差异,通过观测天然存在的或由人工建立的电场、电磁场分布,来研究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解决工程、环境、灾害等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方法分类:主动源人工或天然场源自然电场法被动源 大地电磁测深法甚低频电磁法电阻率法:以地壳中岩石和矿石的导电性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中电流场的分布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地质电阻率法电磁法 充电法 激发激化法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的分支方法。
充电法:向矿体充电,通过观测其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来了解矿体规模和赋存状态的电法勘探方法。
电磁法:是以地壳中岩、矿石的导电性、导磁性和介电性为主要物性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电磁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来寻找地下有用矿产资源和解决地质、环境工程等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方法。
自然电场法:利用岩、矿石由于电化学作用在其周围产生的自然极化电场进行找矿、填图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被动源电法勘探方法。
大地电磁测深法:利用在低、中频率范围很宽(10-4-104Hz)广泛分布的天然变化的电磁场,进行深部地质构造研究的一种频率域电磁测深法。
甚低频电磁法:利用分散在全球各地数十个频率为15-25kHz的长波电台作为场源,进行地质矿产及水资源勘查。
激发极化法一、概念1、激电效应在向地下供入稳定电流时,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随时间而变大并经过一段(一般约几分钟)时间后趋于某一饱和值(充电过程);在断开供电电流后,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在最初一瞬间很快下降而后随时间相对缓慢地下降,并经过一段(一般约几分钟)时间后衰减接近于零(放电过程)。
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现象,称为激电效应(激发极化效应)。
2、激发极化法它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人工建立的直流(时间域)或交流(频率域)激电场的分布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分支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
(1)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在一定的外电流作用下,电极和溶液界面上的双电层 电位差相对于平衡电极电位的变化,在电化学中称为 过电位或超电压。过电位的产生与电流流过电极-溶液 界面相伴随的一系列电化学反应(简称电极过程)的 迟缓性有关。 • 在电子导体与溶液的界面上自然形成双电层电位差 (电极电位),称为平衡电极电位,如图(a)所示。
测量岩(矿)石标本 激电特性的装置简图
(华东)
3. 稳定电流场中岩(矿)石的激电特性
• 主要内容:
– (1)激电场的时间特性 – (2)激电效应与供电பைடு நூலகம்流密度的关系
– (3)描述激电特性强度的参数
– (4)不同岩(矿)石的极化率 – (5)等效电阻率
(华东)
(1)激电场的时间特性
• 图中所示为黄铁矿化岩石标本上测得的电位差随供电 时间和断电时间的变化曲线,该曲线表示了激电场的 时间特性。 • 接通电源的瞬间(t = 0),测到的是一次场电位差, 此后,电位差随时间的增 大开始迅速增大,然后增 长变缓,最后趋于某一饱 和值。供电时的总场电位 差是一次场电位差和二次 场电位差之和,即:
• 进行激电法测量,可以用直流电激发激电场,在时 间域进行观测,称为直流(时间域)激电法,也可 以用超低频交流电激发激电场,在频率域观测,称 为交流(频率域)激电法。
(华东)
激发极化法
• 激电法是重要的金属矿电法勘探方法之一,最初主 要用于勘探浸染状的铜、铀等金属矿床。
• 激电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在金属与非金属固体矿产 的勘查、寻找地下水资源、油气矿藏和地热田等方 面都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华东)
激发极化法
• 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随时间缓慢变化的 附加电场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简称激电效应, 它是岩(矿)石及其所含水溶液在电流作用下所发 生的复杂电化学过程的结果。 •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就是以不同岩(矿)石 激电效应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 效应,用于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电法分支方法。
(华东)
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在外电场作用下,溶液离子在岩 石孔隙通道中移动,在毛细管的 电流流出端形成离子的堆积,而 在电流的流入端则出现离子的不 足,浓度差异使离子往浓度小的 方向扩散,产生扩散起因的二次 电场。二次电场阻碍离子浓度的 进一步增长,使浓度差异和二次 电场随时间的增大而趋于饱和。
U (t ) U1 U 2 (t ) U (0) U 2 (t )
黄铁矿化岩石标本上的激电场测量结果
a: 实测的ΔU(t)充电曲线 b: 换算的ΔU2(t)充电曲线 c: 实测的ΔU2’(t)放电曲线
(华东)
激电场的时间特性
• 总场电位差的变化曲线称为充电曲线,它反映了激电 效应在供电后的充电过程。
(华东)
激电场的时间特性
• 激电场的时间特性主要决定于极化类型和岩(矿)石 的结构。主要由电子导体产生的激电场一般充、放电 较慢,其中致密金属矿最慢,浸染金属矿及矿化次 之;离子导体的激电场般充、放电速度最快,其中, 颗粒细小的又比颗粒粗的 快;此外,实验研究和实 际测量结果还表明,含盐 水的岩层要比含淡水的岩 层充、放电速度快。 • 激电效应的时间特性对评 价激电异常和利用激电法 黄铁矿化岩石标本上的激电场测量结果 a: 实测的ΔU(t)充电曲线 找水均有实际意义。
b: 换算的ΔU2(t)充电曲线 c: 实测的ΔU2’(t)充电曲线
(华东)
(2)激电效应与供电电流密度的关系
• 理论研究和标本测定均表明,在实际测量的电流密 度下(如 j0 10mA/m2 ),一般岩石的激电效应与 供电电流密度间都存在线性关系,即二次场电位差 与电流密度成正比。 • 对于线性介质,供长直流脉冲电流时的时间响应 ΔU(T) 与瞬变响应 ΔU2(t) 之间有如下关系: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过程
(华东)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当有电流流过上述电子导体-溶液系统时,在电场的作 用下,电子导体内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自由电子在 电流流入端相对聚集,形成“阴极”,电流流出端则 形成“阳极”;外电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电子导 体的“阴极”和“阳极”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 堆积,如图(b)所示。在供电瞬间,过电位迅速建立 并急剧增大,随供电时间的延续,其增长变缓并趋于 饱和。
(华东)
激电测深曲线的特点
• 激电测深曲线的横轴(AB/2)采用对数坐标,纵 轴(a /1 或 Pa / P )可以采用对数坐标,也可以采 1 用算术坐标。激电测深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相邻层激 电强度参数值( 、P 等)的相对大小,并据此划 分曲线类型。
(华东)
岩石颗粒 - 溶液界面上 的双电层结构
(华东)
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外电场断开后,离子通过扩散而 逐渐恢复原来的状态,二次电场 随时间衰减,最后消失。 • 离子导体岩石的激电特性决定于 离子扩散的路径,即孔隙的构造, 如颗粒和孔隙的大小等。
岩石颗粒 - 溶液界面上 的双电层结构
(华东)
2. 测量岩(矿)石激电特性的装置
(华东)
等效电阻率
• 因为:
U 1 U (T ) 1 (T ,0)
所以,直流等效电阻率与电阻率之间的关系为:
1
*
式中 * 为断电前瞬间的等效电阻率, 为介质的电 阻率, 为延时为零时测量得到的极化率。
(华东)
§3.2.2 激电测深曲线的特点
• 激电测深法最常用的是对称四极装臵,根据水平层 状大地上的视电阻率公式,利用等效电阻率法,可 以得到水平层状极化大地上对称四极激电测深的视 激电参数的解析表达式。这样便可以计算层状介质 上的激电测深曲线,构组量板。 • 因为增加了激电参数,计算理论曲线和制作理论量 板的难度都较大,量板解释也不方便。目前一般采 用最优化法进行解释。 • 具体的正反演理论(略)
§3.2 激发极化法
• 电阻率法测量时,稳定场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 通电后,可观测到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随时间而 变化(一般是变大),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通 常是几分钟)后趋于某一稳定的饱和值; – 断电后,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在最初的瞬间很快 下降,而后随时间相对缓慢 地衰减,并在相当长的时间 (也是几分钟)后接近于零。 • 这种现象表明,岩(矿)石在 外电流(一次场)激发作用下 产生了二次(极化)电场。 充电和放电曲线
• 供电时的二次场电位差ΔU2(t)可由总场电位差减去一 次场电位差求得,如图中曲线b所示。 • 断电后测到的仅为二次场 的变化,断电瞬间的二次 场电位差等于供电过程末 尾的二次场电位差,其后 随断电时间 t 的增大而衰 减,直到最后消失,该曲 线称为放电曲线。 黄铁矿化岩石标本上的激电场测量结果
a: 实测的ΔU(t)充电曲线 b: 换算的ΔU2(t)充电曲线 c: 实测的ΔU2’(t)放电曲线
1. 无电子导电矿物浸染的岩石; 2. 含硫化物浸染的岩石; 3. 石墨化岩石; 4. 浸染状硫化矿石; 5. 致密硫化矿石
(梯形下底角位臵对应于极化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上顶角位臵是不同作者得到的极化率平均值范围)
(华东)
不同岩(矿)石的极化率
• 根据该综合图表可知:
– 明显不含电子导电矿物的岩石极化率一般不超过12%; – 含有浸染状电子导电矿物的岩石极化率远远高于离 子导电岩石极化率的极限值,可以达到5-10%; – 金属硫化矿石的极化率明显高于一般岩石及矿化岩 石的极化率,其中致密矿石的极化率最高;
(华东)
(3)描述激电特性强度的参数
• 在激电效应与供电电流密度质间呈线性关系的条件 下,引入极化率参数以表征岩(矿)石激电特性的 强弱:
U 2 (t ) (T , t ) U (T )
式中ΔU2(t) 为断电后某一时刻 t(延迟时间)测量 的二次场电位差;ΔU(T)为断电前测量的总场电位 差;
不同岩石矿物结构
(华东)
激发极化法
• AAA • 主要内容
– §3.2.1 激发极化法的理论基础 – §3.2.2 激电测深曲线的特点
– §3.2.3 激电测深法的方法技术
– §3.2.4 激电测深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华东)
§3.2.1 激发极化法的理论基础
• A • 主要内容
– 1. 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机理 – 2. 测量岩(矿)石激电特性的装臵 – 3. 稳定电流场中岩(矿)石的激电特性
– 石墨化岩石的极化率变化范围很大,可以从一般离 子导电岩石的低值变化到浸染硫化矿石的高值。
(华东)
不同岩(矿)石的极化率
• 离子导电岩石一般不引起激电异常,其极化率为背 景值;
• 实际观测到的激电异常往往都和电子导电矿物的明 显存在有关; • 即使是与围岩没有明显导电性差异的浸染状硫化金 属矿也能取得明显的激电异常;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过程
(华东)
(2)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由于阳离子的交换特性,在岩石 颗粒和周围溶液得分界面上形成 双电层:靠近界面的部分,阳离 子被固相表面的异性电荷吸引, 不能自由活动,形成紧密层;稍 微远离界面,吸引力减弱,阳离 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平行岩石颗 粒表面移动,形成分散层。
岩石颗粒 - 溶液界面上 的双电层结构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过程
(华东)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外电流断开后,维持过电位的能源已不存在,堆积 在界面两侧的异性电荷将通过界面本身、电子导体 内部及周围的溶液放电,如图(c)所示,使界面 上的电荷分布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双电层;与此同时, 过电位亦随时间逐渐减少,直至最后消失。这就是 过电位的放电过程。
(华东)
1. 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机理
• 实验研究表明,电子导体(包括大多数金属矿和石 墨及其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机理与电化学中供电 电极的电解极化相同,是电子导体与其周围溶液的 界面上发生过电位(Overvoltage)的结果。 • 一般造岩矿物为固体电解质,属离子导体,在野外 和室内也能观测到较明显的激电效应。关于离子导 体的激发极化,一般都认为与岩石颗粒和周围溶液 界面上的双电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