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ppt课件

构造地质学ppt课件
*
二、构造层次 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分层性 1. 构造层次: 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物质与温度均为变量时,变形的分层性更复杂)。
*
2. 构造层次的划分: (1)表层构造: <1km的地表,剪切作用,脆性变形(断层、褶皱) (2)浅层构造: 1-8km,褶皱作用,脆性变形(褶皱、断层、节理) (3)中层构造: 8-15km,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 (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 (4)深层构造: >15km,流变作用、熔融作用 (柔流、韧性剪切带、混合岩化)
*
三、截面上的应力、正应力、剪应力 1. 应力: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任一截面单位面积 上的受力大小 2. 正应力:垂直截面的应力,以σ表示 3. 剪应力:平行截面的应力,以τ表示 四、主应力、主方向、主平面 1. 主应力:某一截面上只有正应力,没有剪应力时 的正应力 2. 主方向:主应力的方向 3. 主平面:垂直于主应力的平面
*
二、构造尺度 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 本教材分六级: 1. 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2. 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 3. 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 (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4. 小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5. 微型构造(显微构造) :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6. 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 (位错)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历史、地球表面和内部地质现象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过程和地质资源的学科。大地构造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大尺度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包括地球板块运动、山脉形成、地震活动等。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研究地球构造过程和造山运动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变化,研究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和地壳形态的形成,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大地构造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地球板块运动:研究地球上的板块移动、对撞和分裂等地质现象。地球的外壳被分为数个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发生。

2. 山脉和地表形式的形成:研究山脉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包括造山运动、岩石的变形和隆升等。通过研究山脉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可以了解地质变化的规律以及地壳的演化历史。

3. 地震活动:研究地球上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等。地震活动与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地震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

结构和地壳运动。

4. 火山活动:研究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岩的形成和火山地貌的特征等。火山活动是地球表面和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通过研究火山可以了解地球上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5. 构造地质资源: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形态对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形成的影响。通过研究构造地质,可以发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寻找新的矿产资源。

总之,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质灾害的学科,它们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第二节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和构造层次

第三节构造观和褶皱幕问题

第四节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

第一节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产状

第二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第三节软沉积变形

第四节水平岩层

不整合的构造意义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

第一节应力

第二节应力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

第一节岩石力学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

第三节岩石的能干性

第四节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

第五节岩石断裂准则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劈理

第一节劈理的结构、分类和产出背景第二节劈理的形成机制和应变意义第三节劈理的观察与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线理

第一节小型线理

第二节大型线理

第三节线理的观察与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

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

第二节褶皱的描述

第三节褶皱的分类

第四节褶皱的组合型式

第五节叠加褶皱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纵弯褶皱作用

第二节横弯褶皱作用

第三节剪切褶皱作用

第四节柔流褶皱作用

第五节关于褶皱作用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节理

第一节节理的分类

第二节雁列节理和羽饰构造

第三节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第四节区域性节理

第五节岩浆岩体中的节理

第六节节理的野外观测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断层概论

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

第二节断层分类

第三节断层形成机制

第四节断层岩

第五节断层效应

第六节断层的识别

第七节断层的观测

第八节断层作用的时间性

构造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构造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层理:沉积岩中最普遍的一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等特征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开的一种成层构造。

三种基本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还有过渡类与特殊类的层理,如斜波状层理。

面向: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即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

产状:出产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向与状态。

基本产状分为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

面状构造有层理、节理、断层等。

线状构造包括所有呈线状习性的构造和各种平面的交线,如褶皱枢纽、轴迹和线理等。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面状构造表示方式:

(1)象限角表示法:走向∠倾角,例如走向北东60゜,倾向150゜、倾角40゜,写成N60゜E∠SE40゜.

( 2 )方位角表示法:用倾向方位角∠倾角表示。如330゜∠35゜(NW30゜∠35゜),表示倾向是(从正磁北顺时针测量的方位角)330゜,倾角为35゜.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倾伏向和倾伏角或用其所在平面的侧伏角和侧伏向来表示。

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基本都相同的岩层,也叫水平构造,水平岩层是未经构造运动的岩层,保留着原始状态。

沉积岩形成时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倾斜状态叫原始倾斜。

水平岩层的出露特征:

(1)在地质地形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

(2)水平岩层的成岩顺序为上新下老。

(3)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

(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与地面坡度与岩层厚度。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裾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是按构造规模大小划分的级别。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研究步骤:

野外地质观测、地质填图;模拟实验。从以下几个方面:

1.构造几何学研究包括形态、方位、产状、规模、级次、分布及组合规律等;

2.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成环境与形成过程;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及构造演化的历史分析等.

简述构造地质学的最新发展,如地幔热柱研究。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地壳(岩石圈)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本节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第一节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一、原生构造的基本概论

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它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

岩层则是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构造地质学——精选推荐

构造地质学——精选推荐

1.地质构造(构造形迹):指的是地质体(组成

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

下所发生的变形(形态变化与位置变化)。2.构造层次:是指因向地下深处温度、压力升高

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从而导致在同一期构

造变形中,不同深度各带的变形各具特点和规

律,形成特征性构造。于是,自地表至深层划

分成不同的构造层次

3.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在垂向上是成

层,分为不同规模的圈层;各圈层的密度、强

度、地球物理性质等互有差异。各圈层的界面

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急变的,它们不仅是

物质组成的分界面,也常常是构造活动面

4.侧伏向与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

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

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

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5.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

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

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

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6.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

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7.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

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积作

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

8.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

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

示。

9.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

10.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

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

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

向。

11.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

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变形,包括褶皱、断层、劈理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等。

地质构造分为原生和次生构造。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侵位与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层理、波痕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等。形成次生构造的作用力,可以来源于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也可以来源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但是对原生构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构造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构造的重要标志。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②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②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同时还要研究各种构造形态的描述、制图及其表示方式,以及与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及地震地质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据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围;小的可在露头甚至,块手标本上即可表现其全貌;更小的则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成为“构造尺度’’。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显微型等级别。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野外地质调查,通常是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质构造观察人手。构造地质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中、小型地质构造。较大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则隶属区域大构造学的研究范畴;,全球范围内地壳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则属于全球构造学的研究范畴。构造地质学是学习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好后续的其他得业课程,如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煤田、石油地质等课程奠定基础。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知识归纳整理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个点的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有这样产状的岩层称

为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

3.整合接触(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间为延续沉积,其间无明显的沉积

间断,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

4.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

成地层的缺失。

5.平行不整合(Parallel unconformity):也叫假整合(Disconformity),它

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两者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地层的接触

关系。

6.角度不整合(Angular unconformity):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

地层,而且上下地层的产状也不相同。

7.超覆:当水侵阶段,新地层一次超越下面较老地层的覆盖范围,而直接覆盖

在盆地周缘或隆起区的剥蚀面上。

8.底部超覆:指在层序底界面上的超覆,其中向着原始倾斜面向上的超覆叫上

超;顺原始水平面或原始倾斜面向下的超覆叫下超。

9.顶部超覆:指在层序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原来倾斜的地层向着层序顶

面忽然消失。

10.潜山(Buried hill):也称古潜山,是指被新地层覆盖埋藏的基岩古地貌隆

起。

11.批覆构造:剥蚀面以上由于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在较新地层中发育的正向褶

皱构造。

12.断块潜山:风化面以下的基岩受后期断裂活动的作用,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

潜山。

13.褶皱潜山:由较老的地层形成的褶皱构造被新地层埋藏的潜山。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地质出版社第三版内容汇总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包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a.构造几何学研究b.构造运动学研究c.构造动力学研究d.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

构造旋回: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中的表现特征是无时不刻不在运动,并具普遍性和旋回性,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算作一个旋回,叫做构造旋回或构造运动期。

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即为一套构造层。

构造世代:主要是指不同旋回或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顺序。在一个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群为一个世代的构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的过程中产生的构造。如: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包卷构造、同生结核、生物遗迹、叠层石等。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

岩层: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按层厚度可分为:块状层h>2m,厚层2m>h>0.5m,中层0.5m>h>0.1m,薄层0.1m>h>0.01m,微层h<0.01m。

层理:沉积物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组成要素:细层、层系、层系组。

细层(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厚度极小,常以毫米计。

层系:由成分、结构、和产状上相同的许多细层组成。层系的上下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层系厚度。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一、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1、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的构造。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成岩过程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但是对原生构造也必须涉及,因为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

2、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小至岩石内部的组构特征,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中小型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和显微构造学。

3、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2)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力学条件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叠复演化的历史。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岩石圈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由构造运动形成的。目前,在野外见到的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它们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在实验室中再造。因此,人们只能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岩石变形,分析构造力作用的方式,探讨变形过程特点及其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构造地质学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反序法”。

2、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地质构造是三维空间的地质实体,将野外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用一定比例尺反映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这对于分析构造的几何形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地质制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航片、卫片及地球物理资料,不仅弥补了地表观察的局限,而且获取了深部构造的信息。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课程简介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介绍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地质构造)、阐述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形成这些构造的作用力方向、方式和性质的学科。

课程从介绍岩石变形的基础力学与流变学理论出发,重点介绍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线理等中小尺度上发育的构造型式及其形成的力学条件与运动学过程。伸展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韧性剪切带构造等重要构造型式的主要特点作为课程中的主要介绍内容。

第一章、概述

一、构造地质学及其内涵

在山区高速公路两侧的峭壁上、在基岩出露的地方或在水库旁的悬崖上,我们总可以看到很多自然界的岩石具有成层性(层理、片理或劈理等),而且这些岩层经常发生变形,弯曲(褶皱)或破裂(断层或节理),构成奇异的自然景观。这些由自然力(或地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成层性以及岩层的弯曲或破裂现象就是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就是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包括地球岩石圈内岩石变形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线理等的几何学特点,产生这些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条件,以及这些地质构造形成的基本过程(或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的科学。

地质构造的规模变化很大,从地壳尺度或全球规模、地区尺度或中比例尺区域规模、露头或手标本规模、显微乃至亚微尺度。在不同的尺度上,地质构造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传统构造地质学研究多限于对中比例尺区域规模、露头尺度和手标本尺度地质构造的描述、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构造地质学学科研究中的渗透与应用,却大大地拓宽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尺度与研究领域。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领域特点表现为,在传统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宏观更宏观,从手标本尺度向区域乃至全球尺度发展;微观更微,从应用显微镜的微观尺度到利用电子显微镜的亚微尺度的研究。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质构造的概念

第二章:

1.岩层的概念;

2.层面的识别;

3.怎么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4.水平岩层的特征;

5.“V”字形法则;

6.岩层的真厚度、视厚度和铅直厚度的大小关系,真倾角和视倾角的大小关系;

7.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与不整合两种类型。角度不整合的两种类型;

8.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第四章:

1.褶皱的概念;

2.褶皱的基本要素;

3.褶皱的形态描述(构造盆地和穹窿构造);

4.褶皱的里卡德分类的依据及7种类型;

5.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的概念;

6.兰姆赛分类的三类五型;

7.同沉积褶皱的概念;

8.褶皱的组合形式;

9.纵弯褶皱作用、特点和两种基本形式;

10.褶皱的形成时代

第五章:

1.节理的概念;

2.节理的分类;

3.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征、异同;

4.节理组的交切关系有几种;

5.节理组合与节理系的概念;

第六章:

1.断层的概念和几何要素;

2. 滑距和断距的概念和分解,地层断距是在什么剖面上测的;

3.断层的分类,正、逆、平移断层的概念;

4.地垒、地堑的概念,正断层的组合形式;

5.推覆构造、飞来峰、构造窗的概念,逆断层的组合形式;

6.平移断层左行和右行的划分;

7.断层效应(整节)

8.断层的识别标志;

9.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确定的几种方法及各方法指示断层哪一盘的运动方向;

10.断层岩的类型;

11.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

12.韧性剪切带的概念及发育部位;

第七章:

1.霹理的概念和分类及各类型的概念;

2.劈理的域结构;

3.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分别有哪些;

第八章:

1.岩浆岩体的产状的概念;

构造地质学考试重点

构造地质学考试重点

1.构造地质学

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受力作用后的各种变形样式、组合型式及其形成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式和方向。

2.构造尺度的六级划分

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超微型构造

3.区域构造变形场的六种基本类型

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和旋转构造。简称之为伸、缩、升降、剪、滑、旋。

4.层圈式分层与构造层次的不同点

前者是由组成地壳-岩石圈的物质不同和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因向地下深处温压升高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变化造成的。

5.构造的五种层次以及特点

6.面状构造产状要素的解译识图

倾斜面走向:

走向线AOB两端延伸的方向

倾向OD':

倾斜线OD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

面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角α:

倾斜线OD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OD'

之间的夹角

7.岩层的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的关系:真倾角总是大于视倾角

8.线状产状要素倾伏向和倾伏角、侧伏向和侧伏角的解译识图

倾伏向:

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

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伏角:

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γ。

侧伏向:

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

位,如24°N,表示侧伏角24°,构成

24°的走向线指向北。

侧伏角θ:

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

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

8.面向

是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由底面至顶面)的方向。

9.鉴定岩层的面向

根据前积纹层的形态及被层系面截切的

关系可以判断岩层的顶、底面,前积纹

层的顶部多被截切,与层系面呈高角度

相交,下部常逐渐变缓收敛,与底面小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

A. 地球的化学成分

B. 地球的物理性质

C.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过程

D. 地球的历史演变

2. 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是()。

A. 沉积岩

B. 岩浆岩

C. 变质岩

D. 混合岩

3. 下列哪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假设?()。

A. 地球表层被划分为几个大的板块

B. 板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C.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D. 板块的移动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

4. 断层是()。

A. 岩石层的弯曲

B. 岩石层的断裂并发生位移

C. 岩石层的侵蚀

D. 岩石层的沉积

5. 褶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壳的水平挤压

B. 地壳的垂直抬升

C. 地壳的侵蚀作用

D. 地壳的沉积作用

6. 逆冲断层和逆掩断层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断层的规模大小

B. 断层的位移方向

C. 断层的倾斜角度

D. 断层的位移距离

7. 地壳的水平运动通常与()有关。

A. 地震

B. 火山活动

C. 沉积作用

D. 变质作用

8. 地壳的垂直运动通常表现为()。

A. 地震

B. 火山活动

C. 地壳抬升或沉降

D. 地壳的折叠

9. 岩石圈板块的边界通常分为()。

A. 两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10. 构造地质学中的“构造”一词主要指的是()。

A. 地质构造

B. 建筑构造

C. 机械构造

D. 生物构造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地球的外壳分为几大层,其中最外层称为________,最内层称为________。

2. 岩石的三大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构造地质学总结

构造地质学总结

构造地质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构造地质学概述

(一)概念: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在地球内部力的作用下以及所伴随的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地球物质,尤其是岩石圈固态岩石的变形或改造。

(二)岩石变形:

岩石受到力的作用,使其内部的质点发生运动,导致原来岩石的形态和(或)体积发生了改变。

变形形式{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断层、节理】、塑性变形}

二、构造运动的概念

(一)概念:

地球动力引起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构造运动, 有时又称为地壳运动。

(二)构造运动类型:

①根据运动方向

1、水平运动

2、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②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

古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之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

(一)概念: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或岩石圈地质构造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

①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型式

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与演变规律

③探讨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二)地质构造分类:

①根据几何学分类

1、面状构造【岩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等】

2、线状构造【褶皱枢纽、擦痕、矿物生长线理等】

②就成因而言

1、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

3、褶皱构造

4、断裂构造(节理构造、断层构造)

四、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各类地质体(岩石、岩层、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及其产生的构造现象。

构造地质学第一章 ppt课件

构造地质学第一章 ppt课件
雨痕凹向底面。
雨痕-新疆民丰县安德尔河
泥裂和雨痕(现代)-新疆库车河
3.冲刷槽和冲刷印模:水流的冲刷或水流携带物(如介 壳碎片、岩屑、树枝等) 的刻划在松软细粒(泥质) 沉积物表面留的凹坑和沟槽称为冲刷槽。冲刷槽被砂 质沉积物充填,成岩后在泥质岩层之上的砂岩底面形 成的凸起印迹称作底面印模。(砂岩抗风化强,印模 保留在砂岩底面)。

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地层: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各

种岩层的总和。具有时代概念。


岩层:上、下层面限制的岩性大致 相同的岩体。不具有时代的概念。
A、B、C和D为 层系,箭头所 指为细层。
• 层理的组成:
• (1) 细层: 细层又称纹层, 是组成层
理的最小单位, 细层厚度很小, 常以毫 米计, 同一细层多具有较均一的成分和 结构, 它们是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同 时形成的(a)。
底面印模为砂岩底面
4.冲刷面 固结或半固结沉积物顶
面因流水冲刷而成。
为下伏层理顶面。
5.生物标志 植物根系、贝壳类化石、叠层石等(生物活动)
叠层石凸向顶面;根系向上收敛,贝壳凸向顶面,虫 穴开口向上,爬行觅食迹为顶等。
顶面
顶面
纹层凸出方 向即指示岩 层的面向。
第二节 软沉积物变形
一、负荷作用 二、滑塌和滑移作用 三、孔隙液压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盆和岩盘
岩鞍 新月形或马鞍 状小岩体,产出于褶 皱转折端虚脱部位。
构造地质学
2、不整合侵入岩体 指侵入岩体的边界面或接触面与围岩 层理或片理斜交的侵入岩体。主要类型有 岩基、岩株、岩枝、岩墙等。 岩基 面积超过100km2(常达数千甚 至上万km2 )的巨大岩体,通常产于造山 带核部。岩基一般成不规则长圆形,长轴 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岩基一般由花岗岩 类或花岗闪长岩类组成,往往由多期多次 侵入的不同岩石组成复式大岩体。 岩株 较小的近等轴状岩体,平面上 多呈圆形。面积不超过100km2,多数岩株 直径不过数公里。组成岩株的岩石包括酸 性、中酸性、碱性、基性、超基性各类。
构造地质学
五、岩体围岩构造的观察 岩体在侵位过程中,既受围岩构造影响,又与 围岩相互作用,从而在围岩附近发生一定程度的变 形变质作用。围岩构造的一般观测内容包括: ①围岩构造的型式和产状; ②围岩的层理或面理与侵入体内面理等定向组 构的关系; ③接触变质晕的宽窄和分带性。 在对岩体进行侵位、变形机制等深入研究时, 有时需要要进行应变测量。
枕状构造——露头
构造地质学
Fra Baidu bibliotek
枕状构造——水下形态 枕状构造——露头
构造地质学
四、柱状节理 若干走向不同的节理将岩石切割成多边形柱状体。这 种节理称作柱状节理。柱状节理常见于产状平缓的火山岩 内,一般垂直于熔岩流层面或火山管道壁。柱状节理的横 截面常呈六边形,但也有呈四边形、五边形或七边形的。 柱状节理常见于玄武岩质 、安山玄武岩质熔岩流中,也 发育在火山灰流及超浅成岩 体中。柱体垂直火山岩的底面 。因此可根据柱状节理产状确 定熔岩流动面和岩体的产状。 多年来,柱状节理的成因一直 解释为熔岩冷却收缩所致。
构造地质学
二、侵入岩体产状
根据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以将侵入岩体分 为整合侵入岩体和不整合侵入岩体。 1、 整合侵入岩体 指侵入岩体的边界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的侵入岩体。根据整合侵入岩体的形态、大小,可进一步 分为岩盘、岩盆、岩床和岩鞍等。 岩床 顺层侵入的板状侵入岩体。岩床规模不等,一 般多为中小型,厚度自数十厘米至数米。组成岩床的岩石 成分自酸性至基性、超基性,但以基性岩床居多。
构造地质学
六、岩体接触关系与形成时代的确定 1、岩体的接触关系 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分为侵 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三种类型。 侵入接触 又称热接触,是岩体侵入于围岩中的一种接触关系 。岩体的侵位时代晚于围岩,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形态复杂。其主 要标志有:①岩体边部有边缘带和冷凝边,发育定向组构;②岩体 内有围岩的捕虏体,主要分布在岩体的边部和顶部;③围岩中有从 岩体伸出的岩枝或岩脉;④岩体附近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甚至 发生混染现象,并且自接触面向外逐渐减弱或呈分带性。 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形态反映侵入作用的热动力状态,也受围 岩构造控制。 如果岩浆侵入时活动能力很强,与围岩发生强烈的混染和热液 蚀变,可以造成很宽的混染带或蚀变带,而使接触面被隐蔽或模糊 不清。这时要进行穿过接触带的剖面观察,与明显接触面进行对比 ,或从明显接触带向隐蔽接触面追索,有时还要辅以岩石学的研究 。
构造地质学
三、岩体几何形态研究 现在出露的岩体平面形态是深成岩体的任意水平剖面 ,因此要注意岩体总体几何形态的观察和恢复。 通过详细的构造填图和变形构造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岩 体形态,了解岩体侵位机制。另外通过重力资料和岩体边 缘发育的流动构造和层节理也可以间接恢复岩体的形态。 四、岩体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岩体原生构造的观察包括:(1)岩体形成前的构造 观察,包括岩体与围岩的关系,岩体所在的区域构造部位 等;(2)岩体形成时的构造,包括原生流动和破裂构造 ;(3)岩体形成后对围岩的影响。 岩体次生构造的观察主要包括岩体的褶皱与断层的研 究。
绳状构造
构造地质学
三、枕状构造 枕状构造发育于基性熔岩的表 面。单个岩枕上凸下平,表面呈浑 圆状,底面平坦,形如枕头。枕状 构造由外壳和内核组成。外壳很薄 ,多为玻璃质,常见气孔。内核为 显晶质。枕状构造中还可见因冷缩 形成的放射状裂隙。如果几层岩枕 相叠,上层岩枕的底部形态为下层 岩枕顶面形态的铸型,也是向上凸 起。据此可以用来判定火山岩层的 顶、底面。 枕状构造喷溢岩浆在水下环境 中快速冷却形成的,是水下喷发岩 的典型构造,常见于细碧岩中。
构造地质学
根据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岩浆活动总是与某一构造运动幕 相关。如果岩体侵入于燕山期褶皱之中,则表明岩体与褶皱同 时形成或在褶皱作用晚期形成。如果查明了岩体与区域构造的 时空关系,就可以基本确定岩体形成的相对时代。 利用岩体相互穿插关系确定复式岩体内多期侵入的顺序 在岩浆岩广泛发育的地区,往往有多期侵入形成的复式杂岩体 。在杂岩体内各岩体之间存在侵入接触关系和有关现象。据此 ,可确定复式岩体的多期侵入顺序。其判别标志有:①具冷凝 边的岩体为晚期岩体,具烘烤边或接触变质晕的岩体为早期岩 体;②定向组构被切割的岩体为早期岩体,定向组构平行于两 岩体接触面的岩体为晚期岩体;③如果一岩体中包含有相邻岩 体岩石的捕虏体,则为晚期岩体;④一岩脉穿插到一个岩体内 而被相邻岩体截切,截切岩脉的岩体形成时代较晚。
构造地质学
第 5节
侵入岩原生构造
一、侵入岩体原生流动构造 原生流动构造是在岩浆流动过程中,由于岩浆内部某些先期结 晶的矿物颗粒、析离体或捕虏体等,受岩浆流动的影响发生定向排 列而成,包括流面和流线。 流线 又称线状流动构造,是由角闪石、长石等线状、柱状矿物 或透镜状、长条状捕虏体和析离体优选定向排列而成,多发育在侵 入岩体的边部和顶部,一般平行于岩浆流动方向,反映了岩浆的相 对流动方向。 流面 又称面状流动构造,是由云母、长石等片状、板状矿物或 扁平状捕虏体、析离体面状定向排列而成,一般平行于岩体与围岩 的接触面,常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或顶部。流面的形成与岩浆的 层流有关。
夏威夷Kilauea火山的喷发
构造地质学
岩浆岩体中的原生构造
岩浆向上运移,侵入上覆围岩或喷溢到地面并逐渐冷凝固结形 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就是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可分为原 生流动构造和原生破裂构造。 原生流动构造形成于粘稠的含晶体的液态岩浆流动阶段。 原生破裂构造形成于岩浆冷凝固化阶段。
原 生 流 动 构 造
构造地质学
沉积接触 岩体侵入后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再 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 沉积接触反映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早于上覆地层。 断层接触 侵入体形成后由于断层作用使岩体 与围岩接触,接触面即断层带。断层接触反映岩体 是在断层之前侵入的。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可以是不同岩 体与围岩的不同接触关系,也可以是同一岩体与围 岩接触的不同部位上。此外还常常出现两种接触关 系的叠加现象,如沉积接触的不整合面又发生断层 活动等。
构造地质学
第 6节
岩浆岩构造研究
一、概述 岩浆岩体构造观察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岩浆岩体地质背景分 析,岩浆岩体几何形态、岩体构造和围岩构造、岩体形成时代等方 面的研究。对喷出岩体则要研究恢复古火山机制。 二、侵入岩产出地质背景分析 岩浆岩体的形成和变形受区域构造控制。研究岩浆岩体构造, 必须首先查明区域构造背景。包括: ①大地构造属性。了解该区位处活动带、稳定区还是活化区。 ②区域构造变形强度、型式。 ③长期活动的大断裂及其规模、性质、产状和活动性。 ④区域性岩浆带的规模、活动期次、岩浆岩体的一般特点和侵 位机制。 ⑤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发展的关系。把形成岩体的岩浆活动作 为区域构造事件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构造地质学
2、岩体形成时代的确定 确定岩体时代的主要方法有同位素年龄法和地质法等 ,这里只介绍后者。 根据接触关系 当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时,则岩体 形成于被岩体侵入的整套地层中最新地层之后。如果岩体 与围岩为沉积接触,即被角度不整合覆盖,则岩体形成时 代早于被侵入的不整合下伏地层中最新地层之后,上覆地 层中最老地层之前。 根据岩体特性对比 当无法根据接触关系确定岩体的 形成时代时,可以与邻区已知时代的岩体进行对比来推断 岩体时代。对比的内容包括岩体的构造型式、侵位机制、 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等。一 般来说,同期同源的岩体具有许多共性。
构造地质学
岩盘 又称岩盖,是一种上 凸下平的似透镜状侵入岩体。岩 盘规模一般较小,直径十米至数 百米。岩石多为酸性和碱性,粘 度较大而不易顺层展布。 岩盆 规模巨大的似盆状侵 入体,多产出于构造盆地之中。 岩体和围岩自四周向中心倾斜。 岩盆直径可达数十至上百公里, 岩体厚度数百至上千米。常发生 分异作用。组成岩石一般为流动 性大的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
构造地质学
二、侵入岩体原生破裂构造 侵入岩体在岩浆晚期冷凝阶段常发生脆性变形,形成 产状、性质各异的断裂构造。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它 们作了分类。 克鲁斯的几何学分类 20世纪20年代,克鲁斯(H.Cloos)根据侵入体中节理 的产状及其与流动构造的关系,将侵入岩体中的节理可分 为六类: 1.L节理 又称层节理,是与流面平行的节理,常平 行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产状一般较缓。 2.S节理 又称纵节理,是平行于流线、垂直于流面 的节理,倾斜一般较陡。
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詹姆斯岛上 基性熔岩中的流动构造 美国夏威夷Kilauea的熔岩流
构造地质学
第 4节
喷出岩原生构造
一、简介 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主要 有与熔岩流动有关的流纹构造、绳状构造、 流面和流线以及与脆性破裂有关的枕状构 造、柱状构造和渣状构造。 二、绳状构造 绳状构造指熔岩表面 的绳索状扭曲变形,常见于粘度小、气体 少、温度高、流动快、凝固慢的基性熔岩 的表面。当熔岩表面已凝结成塑性薄壳时 ,下伏熔岩流仍在流动,使表面发生拖拉 和扭曲。绳状构造所在的表面代表一次喷 出的熔岩的顶面,弧顶指向熔浆流动方向 。黑龙江五大连池玄武熔岩中广泛发育典 型的绳状构。
构造地质学
第 3节
岩浆岩产状
一、岩浆岩产状的概念 岩浆岩体的产状是指岩浆岩体的形态、大小及 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各种产状的岩浆岩 体可以单独出现,但更 多的是成群产出。地下 深处的岩基向上可与岩 株、岩墙、岩床、岩盘、 岩盆、岩鞍等连通,甚 至熔浆喷出地表形成熔 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锥。
岩浆岩体产状类型立体示意图
熔岩被
构造地质学
熔岩流 带状和舌状展布的熔岩。一般由 中心式喷发而成。
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詹姆斯岛上 基性熔岩中的流动构造
美国夏威夷Kilauea的熔岩流
构造地质学
火山锥 火 山喷发物围绕 火山通道构成 的锥状体。是 中心式喷发的 产物。火山锥 的顶部中央为 圆形的漏斗状 火山口。根据 组成火山锥的 火山喷发物的 成分,可将火 山锥分为碎屑 锥、熔岩锥和 混合锥三类
岩基和岩株
构造地质学
岩墙 一种板状侵 入体,一般产状陡并 切割围岩。岩墙规模 变化大,宽度从数十 厘米至数十米,个别 达千米,长度一般为 数百米至数公里。组 成岩墙的岩石有酸性、 中性和基性等,区域 性岩墙群多为基性。
岩墙
构造地质学
三、喷出岩体产状
岩浆岩体产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岩浆 的性质、挥发组分的含量和温度高低,而且取决于岩浆岩 体的控岩构造、围岩类型和区域地质背景等。根据熔岩形 态、熔岩性质和喷出方式,可将喷出岩体分为熔岩被、熔 岩流和火山锥三类. 熔岩被 喷发规模大、厚度和成分较稳定、产状平缓 的喷出岩体。熔岩被的覆盖面积以数千平方公里至数十万 平方公里,厚度数百至数千米。熔岩被主要由裂隙式喷发 而成,多为基性玄武岩。
构造地质学
3.Q节理 又称横节理,是垂直于流线和流面的节理, 节理面粗糙、倾角陡。 4.D节理 又称斜节理,是与流面和流线都斜交的两 组共轭剪节理。 5.边缘张节理 常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向侵入岩体中心倾斜,常 切割接触面伸入围岩,总体呈雁行式排列。克鲁斯等利用 塑料粘土进行了模拟实验。活塞缓缓上升模拟了岩浆向上 流动,岩浆与围岩之间的剪切作用产生了边缘张节理。 6.边缘逆断层 位于侵入岩体陡倾的边缘接触带,断面向岩体中心倾 斜,产状平缓,由岩体内部向围岩逆冲,呈叠瓦状排列, 断层面常伸入围岩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