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论文: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东汉政权崩溃到随灭亡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则要上溯到东汉末年时。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这就为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的可能性。

第一,长期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是这时期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处于分裂动荡之中。

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因而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其他各阶层也深受战乱之苦。

因而描写动乱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统一愿望,成为这时期文学最强劲的主题。

第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又一个特点。

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一政治集团,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诛锄异己,并与执政集团相抗衡,最后取而代之,是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的一般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废立双方,宗室之间,常常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你死我活的争斗。

而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维护自己的利益,又往往诛锄异己,甚至滥杀无辜。

这样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统治处于极端恐怖的状态之中,士人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心中充满了苦闷,文学表现上则多隐约曲折。

从西晋灭亡到隋代统一,北方主要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他们与南方的汉族政权构成长期对峙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方面加剧了民族的矛盾与斗争,阻碍了北方经济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两一方面,在长期的矛盾,斗争,磨合,相处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民族的大融合。

这种民族的对峙,杂处与交融,也给文学带来重大影响,使得北方文学少婉曲而多朴质,少细腻而多粗犷,少柔情而多刚健。

第三,寒门与士族矛盾尖锐,知识分子极端压抑,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两外一个特点。

门阀制度的腐朽性在当时显而易见。

它不辨贤愚,优略,凭血缘和门第来确定地位,授官用人。

世族大姓都过着清高悠闲,富贵尊荣,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的生活。

古代文论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文论

古代文论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文论


朱光潜《诗论》:“隐”即隐语,最粗浅的形式是谜语。 “就谜语作者说:他看出事物中一种似是而非、不即不 离的微妙关系,觉得它有趣,值得旁人知道。他的动机 本是一种合群本能,要把个人所见到的传达给社会;同 时又有游戏本能在活动,仿佛象猫儿戏鼠似的,对于听 者要延长一番悬揣,使他的好奇心因悬揣愈久而愈强烈。 他的乐趣就在觉得自己是一种神秘事件的看管人,自己 站在光明里,看旁人在黑暗里绕弯子。就猜谜者说:他 对于要掩藏的神秘事件起好奇心,想揭穿它的底蕴,同 时又起一种自尊情绪,仿佛自己非把这个秘幕揭穿不甘 休。悬揣既久,这两种情绪愈强烈。几经摸索之后,一 旦豁然大悟,看出事物关系所隐藏的巧妙凑合,不免大 为惊赞;同时他也自己的胜利,因而欢慰。”
其二、有味即“文已尽有意有余”,也就是含蓄。

(1)费力得到的东西比不费力得到的东西更 有趣 卜迦丘《但丁传》:“很显然,经过费力才得 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就得到的东西较能令人喜 爱。一目了然的真理不费力就可以懂,懂了也 感到暂时的愉快,但是很快就被遗忘了。要使 真理须经费力才可以获得,因而产生更大的愉 快,记得更牢靠,诗人才把真理隐藏到从表面 看好象是不真实的东西后面。他们用虚构的故 事而不用其它方式,因为这些虚构的故事的美 能吸引哲学证明和辞令说服所不能吸引的听 众。”(《西方文论选》
钟嵘专门拈出“味”来论 诗: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 作中之有滋味者也,故云 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 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 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 也。„„”

其一、以味说诗的美学根据是什么?

“在于味觉快感中已包含了美感 的萌芽,显示了美感所具有的一 些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 重要特征。首先,味觉快感是直 接的或直觉的,而非理性的思考。 其次,它已具有超出功利欲望满 足的特点,不仅仅是要求吃饱肚 子而已。最后,它同个体的爱好 兴趣密切相关。”(李泽厚、刘 纲纪《中国美学史》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时代背景,同时也成为了后世文学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和影响等方面,综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现状。

文学流派1.乐府文学乐府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流派。

这个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许多人们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劳动的困苦都反映在了这个流派的作品中。

乐府诗往往能够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对现实痛苦的抱怨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2.洛阳派洛阳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种文学流派。

此流派名字源自洛阳这个都市,而这个都市正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洛阳派的作品往往以艳丽的文学风格和瞬息万变的表现手法,深刻陈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品是《陶渊明集》和《王右丞相号》。

3.神仙学派神仙学派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常常描绘神仙们的生活、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可以说它们是一种神话创作的延伸和发展。

这个流派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神秘和仙境般的感觉。

其中最为代表的作品是《庄子》和《南华经》。

代表作品1.《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描绘中国古代地理、人物、神话、神仙、神话生物等的传说著作。

它的现代版本分为《海外三千里》、《大荒北经》、《大荒南经》、《中山经》四卷。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神秘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荀子》《荀子》是中国道家哲学著作之一,它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荀子和荀况合著而成。

这部著作以道家的思想为基础,主张“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荀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朝以前的各个朝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文选》《文选》是一部集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文学作品的选集,由南朝宋时期的裴度编纂。

这部作品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包括散文、诗歌、演讲、书信、碑铭等文学形式。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一、形成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形成的条件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三、承前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四、巅峰基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因其对中国书法史中由隶书向楷书演化时所做出的先锋作用,被后世尊称为正书之祖.名词解释—楷书魏晋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书体就是楷书.楷书,最初出现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与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的书体,而是指一种字体的法式.“楷”的意义是庄重和严谨,一丝不苟.因而广义上人们所说的楷书是指小篆﹑汉隶魏碑与唐楷等规范书体.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已经具体指真书和正书而言,它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根据字型的大小,一般分为三种:大楷约为5厘米占方,中楷约为3厘米占方,小楷约为1.5厘米占方.其中大于5厘米,大于几十厘米的,则称为榜书,小于1.5厘米,达于0.5厘米以下的,则称为蝇头小楷.一宣示表小楷,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此书朴厚、茂密,体势规整严密,较多晋人之风.墨迹久佚,传世有单刻本.或谓传世之本非钟繇原迹,乃王羲之临本.此贴为煊赫有名之迹,故刻本甚多.但出自大观贴中的刻本为最佳.二荐季直表小楷,末署『黄初二年,八月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书法醇厚,意气密丽.真迹先后曾归于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沈石田、华夏,清内府、南海孔广陶、霍邱裴景福,民国初毁佚,赖慈水王所藏一印本,影印传世.小楷之最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兰亭今,此古.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也. —书画题跋·跋钟太傅荐季直表论意境“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元陆行“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贴﹚—明王世贞三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一、王羲之,书法集大成者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就跟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其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书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族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芊折中,正书势侨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1 乐毅论小楷,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被誉为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标志着汉魏以来的楷书艺术从夹杂汉隶趣味的古朴楷书基础上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为严峻的唐楷法度开了先河.乐毅论的笔画较为圆润,坚厚丰满,秀气十足,同时,秀中不乏刚劲,做到了柔中寓刚.起收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藏锋的笔画虽藏而不显得笨拙,露锋的笔画虽露而不显得轻浮,一点一画都能给人一种脚踏实地,安详平和的印象,不刻意经营而无处不佳妙,可谓“大巧若拙”.乐毅论的结体重心平稳,平静中不乏灵动,平和中寓峻峭.纵画一般不偏离垂直方向,横画稍显右耸,但大体保持水平.字形不拘高矮宽窄,随体赋形,大小不同,长方、正方、扁方的字各占三分之一,均显得自然和谐.2 黄庭经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 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黄庭经用笔圆润,中段丰实体式平正中寓有姿态,因而去古未远,固能在用点的质地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而在结构上却能各尽字的自然之态,显得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没有丝毫习气.3 圣教序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风格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圣教序是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风格的作品.虽然是集字而成的,但却飘逸﹑洒脱,狂放中不失风度,沉稳中多带潇洒.与兰亭序比起来在结构与章法上更为平稳,多为用锋之作,铺毫不重.点画更为平直,起笔多不藏锋,收笔很平和不刻意.牵丝引带之间极尽潇洒4 姨母贴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入.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5 长风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羲之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二、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其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所书气势开张、英俊豪迈.1 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着名文学家曹植的着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洛神赋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2 中秋帖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着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此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现存兰亭序有五大临本:“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兰亭往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精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一、神龙兰亭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着,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这是在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精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神龙兰亭因是冯承素用双钩描法,然后填墨临摹的,所以是兰亭五种临摹版本中最接近原版兰亭序的版本,其意态表现丰富之极,粗细变化明显,技巧要求之高,功力要求之深,是可想而知的.笔法上,变化莫测,如“癸”字是用锋之极,但却在接下来的“丑”字时又立刻铺毫加粗,起笔多轻飘,多以转笔锋之后再铺毫行笔,收笔主要以回锋为主,“永”字中的一捺则是在出锋意犹未尽之时又以之回锋,尽展技法之高.章法上自由、洒脱,前四行行间距较稀疏,第五行起到第十一行之间行距较均匀,但从十二行起到第二十八行行间距就变得很窄.所以,古往今来书法爱好者摹习兰亭序时,不仅要用心在每个单字上,还要用心在章法布局上.二、虞世南临本虞世南因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并融汇北碑风格.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在整体上显得内柔外刚,笔致圆融,有遒力之气.能够基本上表现出原版兰亭的笔法和结构特点.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应是当之无愧的兰亭“八柱”第一.三、褚遂良临本因是褚遂良临摹之本,整个兰亭的笔法、结构就多加以其自己的风格.褚遂良本兰亭序整体上风格较平稳、敦厚、朴实.笔法上也少了神龙兰亭中起笔的轻挑之划,用笔多铺毫不重,因此字的粗细变化也没有神龙兰亭那种绚丽夺目的效果,但却给人一种平实之美.四、定武兰亭<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五﹑黄绢本兰亭序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印芾”和“子由”两枚印章.卷首有明代着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此卷临本无论从布局﹑行款和结体等方面来观察,都十分自然,很接近王羲之遒媚劲健的书法风貌.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当北方的士大夫面对荼毒丧乱的社会现实而转向玄学,从而在书法艺术上创造出“尚韵”的楷、行、草书来抒发自己的哀感之时,北方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与佛教信仰的普及相般配,社会各阶层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和来世的幸福,纷纷出钱布施,开窟造像,所以,作为功德、许愿记录的造像碑盛行一时,民间的无名作家大显神手,创造了风格多样、不拘一格的心书体,后世称为“魏体”或者“魏书”.一﹑摩崖造像1 始平公造像记在洛阳市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汔.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着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后世.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2 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500年-508年.楷书,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与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龙门四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峻健、丰伟之宗.二﹑石碑墓志1 张猛龙碑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良苦.2 张玄墓志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得剪裱旧拓孤本,乃着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出土地不详.目前仅存何绍基藏剪裱孤本.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馆.张玄墓志铭书法精美,刻工亦佳.字形略扁,多有隶书笔意、古质典雅.用笔方圆结合,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喜爱.何绍基在题跋中由衷赞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北朝不想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氏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在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题记尤其如此,故虽猥琐鄙恶者不少,但优秀的也很多.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然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石,往往至今尚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术研究对于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和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儒家经学,另一个是佛教学术。

一、儒家经学1.经学发展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儒家学说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新的儒家学派,如黄老学、玄学等。

②佛教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被引进中国,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学说。

③政治制度的变化:东汉末年,中央政府逐渐衰落,各地方割据成为常态。

北方各个民族也分裂成多个小国,政治气氛更加混乱。

2.经学发展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学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性情意志的重要性:这个时期的儒家学派,如玄学、黄老学、新学等,相对于先秦儒家,更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性情意志是人的本质,只有超越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才能达到人的真正境界。

②关注人的自由和人权:这个时期的一些学派,如黄老学、新学等,强调人的自由和人权,认为天生人权不能被侵犯,政府的权力也应该受到限制。

③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这个时期的儒家学者,认为文化深化了人类的思想,提高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因此,他们把文化的意义看得更加重要。

3.代表性学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优秀的儒家学者,他们的学术研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

①王充:王充是汉代末期的学者,他强调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道德教化的作用。

他的《论衡》是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②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一种新兴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王弼、郭象等。

他们强调“太极一”、“道法自然”,主张“非我之心、非不我之心”。

③黄老学:黄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派,代表人物有郭璞、申鲁等。

他们强调人的天性,主张“无为而治”。

二、佛教学术1.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佛教在公元68年由境外佛教传入,当时汉朝的末期国家处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混乱状况。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魏晋南北朝赋

魏晋南北朝赋

魏晋赋的代表作
陶渊明,虽然他的赋只保留了三篇:《归去
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但在东晋赋坛实在是独具高标。
南北朝赋代表作
鲍照(412-466),字明远,东海(江苏涟
水县)人。鲍照在刘宋一代文坛上地位很重 要,诗歌自不必说,就赋成就而言,有“宋 赋之雄”之称。鲍赋与其诗作一样,感情激 越,处处流露出寒士在豪门世族门阀制度压 制下的愤懑,而在表现方法上,赋作更显婉 曲含蓄,这一点在其众多的咏物赋中体现比 较明显。鲍赋中最有名的是《芜城赋》,

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 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 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 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 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 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 “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 “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 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 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 富了文章内涵。

建安赋的代表作
王粲(177—217)字仲宣,高平(邹县)人。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仲宣独自善于 辞赋”,可见他的赋作在当时已享有盛誉, 他今存赋27篇,但完整的只有《登楼》一篇。 在此赋中充分展现了时难未平、壮志难酬、 寄人篱下、怀才不遇的苦闷感慨。此赋的突 出特点是善于运用景物来衬托作者的心情, 达到了情景交融、情景合一的境界,可以说 借景抒情之赋当始于此。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
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 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 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 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 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 绝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文化艺术,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并且对后来的历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引发了社会思想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魏晋南北朝逐渐崛起,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政治分裂、经济转型和社会动荡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佛教的传入也使得中国社会的思想更加复杂多样。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1.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玄奘、林氏、河上公等。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事务,而让天地自然运转,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王充、郭象、陶渊明等。

儒家思想主张周公制度,强调礼、乐、尚义、守宗法、尊孔子、治家、平天下等。

3.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竺法淙、慧能、道信等。

佛家思想主张超凡脱俗、涅槃解脱,强调世俗的苦难和人生的无常性。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成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思想流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比如,王充的《论衡》在儒学中拔得头筹,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此外,《庄子》、《列子》正式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性著作。

而佛教的传入,则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四大类学派中的儒、道、佛和法家,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并得到繁荣发展。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2001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以问题来看,集中于文学接受传播史、文体研究、家族和文人群体的考察三个主要方面,在文献研究上也有不小的成果,缺陷在于文献的细读仍然做得不够。

魏晋文学研究,其趋向基本与上一年相同,又有所深入:文学接受传播史备受重视;政治、思潮、家族等社会因素对文学的互动影响也愈来愈被关注;从前常遭忽略的一些小作家和文学现象,现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

王玫《建安文学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1)从接受学角度进行研究。

文章认为,宋代社会文化状况从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活动中得到反映;宋代读者更注重从道德评判角度接受建安文本,对建安文学创作形态的接受具备一定的审美因素,但难与功业进取观念认同;南宋时慷慨之音得有较大回响。

王晓毅《“竹林七贤”考》(2)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东汉至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多译为“竹园”,与“竹林七贤”无涉。

河内山阳为魏晋达官贵人的庄园别墅区,确有竹林。

徐公持《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3)是本年度的重要论文,主要根据《闲居赋序》中“八徙官”等叙述,对潘岳早期任职问题作了考辨。

张金耀的《金谷游宴人物考》(4)对元康六年的金谷文人集会活动,细致爬梳了有关资料,对游宴的参与人物进行深入考证。

姜剑云《“三张”父名问题新解》⑸通过对史料的考辨,认为太康诗人“三张”之父乃张牧,排除了史传中“张收”之异说。

此外重要的考证性文章有:杨合林《左思杂考》⑹、袁行霈《陶诗析疑》(7)。

吴正岚《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的影响》(8)认为陆机入洛后趋利求进的行为是受陆氏家族重立功立事传统的影响。

毛庆《西晋文学:陆机、潘岳、左思三“疑案”实议》(9)对三位太康作家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做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认为陆机入洛前后的乐府诗的艺术成就相差悬殊,不能一以概之。

而潘岳《闲居赋》并非矫情枉饰之作,符合潘岳当时当地特定的心理。

本文还认为左思诗风不是豪放,而是“疏野”。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三)《文心雕龙》书名的含义
(四)《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於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於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於知音,耿介於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一)十体分类法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比较“四科八体”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诗缘情而绮靡”
1、思想来源
《毛诗序》:“吟咏情性。”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曹丕:“诗赋欲丽。”
1、艺术想象的展开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集中精力,心境澄明,即要有虚静的心态。 艺术想象的特点: 一是不受时空的限制,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2、艺术形象的成
“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在想象活动中不断交融,艺术形象逐渐构成。 语言传达 广泛搜求语言,“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具有独特的个性。
(五)《文心雕龙》的研究状况
二、《神思》篇的艺术想象论
“神思”一词出现于汉代,本意指人的精神活动和思维方式。 魏晋南北朝,文人普遍用“神思”表示艺术想象。 《神思》描述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因素、构思想象与语言的关系,以及作者平时的积累与文思开塞的关系等方面问题。
(一)艺术想象是自由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引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对魏晋南北朝文学进行综述研究,探讨该时期文学的特点、风格和影响。

时代魏晋南北朝时间跨度较大,大致从公元220年至589年,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动荡时期。

自三国时期的蜀汉、魏国和东吴之间的争斗开始,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北方民族的入侵。

这样的政治动荡也造就了这个时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文学特点对现实的关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很多作品对社会现实问题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文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民的遭遇,他们通过诗词、文论等文学形式表达对社会不公、民生问题的关心。

例如,陆机的《述志赋》就直接批评了那个时期的士人追求名利的现象。

理论品味的升华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注重理论的思考和品味,更加注重表达自我内心的感受。

文人们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更关心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他们在作品中追求感悟和理解,通过以文集、辞赋等不同的文体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思想。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他对茶会上的境界感悟的表达。

风格特点清新婉约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在风格上注重清新婉约,追求简洁明快的表达。

诗人们倾向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五言绝句表达了他对政治动荡的思考和感慨。

悲凉唯美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下,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也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诗人们用凄美的语言描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出对生活的无奈和无法改变的命运。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通过对隐居山林生活的描写来表达他对社会的失望和向往。

影响与价值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源泉。

其次,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方式,对后世作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如唐宋诗人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推崇和学习。

魏晋南北朝文论1

魏晋南北朝文论1

▪ (二)时至魏晋,中国文学理论取得了 突破性的重大发展。鲁迅在他的著名论 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中,谈到曹丕的《典论·论文》时提出:
▪ 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 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眼光 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 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 艺术的一派。
▪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 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 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 色,甚至构建起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 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 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 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 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 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 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 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 “体性”、“风骨”、“通变”“定势”、 “隐秀”、“物色”、“知音”、“直寻”、 “滋味”、“声律”等等。
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我们讲过的先秦两汉的一些文论都不是专门
的文论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 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曹丕像
▪ 二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 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 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 (“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 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 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 意义和影响。
▪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 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 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 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 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 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 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中对 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 潮的反映。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


故《典论》非创于一时,大体
时间当为建安二十二年冬,即 曹丕被立为太子,疾疫大起, 建安七子可能皆亡时。


卞兰《赞述太子赋表》:著典宪之高 论,作叙欢之丽诗。越文章之常检, 扬不学之妙辞。 《三国志· 魏志· 齐王芳纪》注引《搜 神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 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 石经并以永示来世。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 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 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 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 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 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 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 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 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 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 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且季子在 鲁,采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 决赃否哉!又仲尼闻韶,叹其一致, 是以咨嗟,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 然后叹美耶?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 过半矣。

秦客难曰: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 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 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 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 也。昔伯牙理琴而锺子知其所志,隶 人击磬而子产识其心哀,鲁人晨哭而 颜渊察其生离。夫数子者,岂复假智 于常者,借验于曲度哉?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 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 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 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 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 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 作《论文》。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述论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述论
详细描述
用典修辞在魏晋南北朝辞赋中起到了凸显作品文化底蕴、丰富作品内涵、提 高作品审美价值的作用。同时,这种修辞手法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传统文化 和历史的热爱与尊重。
对偶修辞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辞赋中广泛运用对偶修辞手法,通过字词、句子乃至段落之间的对仗,使辞赋在视觉和听 觉上更具美感。
详细描述
对偶修辞在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辞赋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还突显了对称美和和谐美 的艺术追求。这种修辞手法在增强辞赋表现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
02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题与 风格研究
政治主题辞赋
政治主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题辞赋多以讽刺时 弊、抨击腐败为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统治 和世风日下的不满。
表现手法
政治主题辞赋通常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借物言 志,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时局的看法和态度。
代表作品
如曹植的《洛神赋》、庾信的《哀江南赋》 等,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刻 反思和批判。
象征修辞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象征修辞手法,通过赋予某一事物或人物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价值观念。
详细描述
象征修辞在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应用,使得辞赋在表现作者情感和观念的同时,更具深度和哲理性。 这种修辞手法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人生、命运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铺陈修辞
文学思想研究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深入探讨了辞赋 的文学思想,包括审美观念、艺术追求等 方面。
文化背景研究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还关注了辞赋产 生的文化背景,探讨了地域文化、宗教信
仰等因素对辞赋创作的影响。
比较研究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还采用了比较研 究的方法,将魏晋南北朝辞赋与其他时期 的文学进行比较,以揭示其独特之处。

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及时代意义

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及时代意义

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及时代意义1. 引言1.1 概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从22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581年结束。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诗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并且出现了众多杰出的诗人。

本篇长文将对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及其时代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论述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及时代意义。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背景信息,主要包括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特点,并通过对代表作品的分析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总结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及其时代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研究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诗人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特点,并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同时,本文也将为进一步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在撰写文章时可以根据需要再进行适当扩展和修改。

2. 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2.1 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历了三国分裂、晋朝的兴起和南北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诗歌成为文人士大夫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这个时期的文学风格呈现出独特而多样化的特点。

2.2 文学风格特点魏晋南北朝诗人的文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注重情感表达。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常常流露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命运沧桑以及爱恨情仇等方面强烈的感受。

诗人通过深入剖析自身内心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共鸣并引发思考。

其次,他们倡导雅俗共赏。

魏晋南北朝诗人不拘泥于传统的雅正之风,而是倾向于平民化、通俗化的写作风格。

他们尽可能使用白话构建诗句,以便广大读者能够理解和享受诗歌的美。

历代书法论文选-魏晋南北朝

历代书法论文选-魏晋南北朝

成公绥《隶书体》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灿矣成章,阅之后嗣,存在道德,纪纲万事。

俗所传述,实由书纪;时变巧易,古今各异。

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

规矩有则,用之简易。

随便适宜,亦有弛张。

操笔假墨,抵押毫芒。

彪焕*硌,形体抑扬。

芬葩连属,分间罗行。

烂若天文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

挽横引纵,左牵右绕。

长波郁拂,微势缥缈。

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

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

彤管电流,雨下雹散。

点*折拨,掣挫安按。

缤纷络绎,纷华灿烂。

絪緼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章周道之郁郁,表唐虞之耀焕。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

翘首举尾,直刺邪制;缱绻结体,劖衫夺节。

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

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

仰而望之,郁若宵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

重象表式,有模有概;形功难详,粗举大体。

后魏江式《论书表》臣闻疱牺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

古史仓颉,览二象之文,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纪事。

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体颇异。

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

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谐声,三曰象形,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盖仓颉之遗法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之或同异,时人即谓之籀书。

孔子修《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趋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繇此息矣。

隶书者,始皇时衙吏下邽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

世人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

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魏晋南北朝“美女赋”创作研究

魏晋南北朝“美女赋”创作研究

魏晋南北朝“美女赋”创作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特殊而又光辉灿烂的,因为这个时期,“辞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并称的文学样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继两汉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辞赋创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进。

抒情小赋的大批涌现,大大拓展了辞赋类作品的表现领域,较之前代更为广泛地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强于以往散体大赋的表现力而倍受喜爱。

在这个时期,描写美人的赋作盛况空前。

它们以其特有的铺陈和夸张,浓墨重彩地渲染美女的容貌、服饰、姿态、技艺等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千姿百态的“美人图”。

我们把这种以极力描摹美人、热情讴歌美人、深深思慕美人为主题或者主体的辞赋作品命名为“美女赋”。

这一时期的“美女赋”在思想内容上,有些是抒写动乱时代下渺小个人的悲愤,于中潜藏政治思想内涵;有些则抒写个人一己内心的感伤。

作品于浓墨重彩的铺排描绘中蕴涵着审美意识,在“吟咏情性”中体现其抒情性本质。

在人物塑造技巧上,此时期“美女赋”具有对偶精工、用典灵活,句式众体杂糅、参差多变,追求“声韵”和谐、色彩艳丽的艺术效果等特点。

词藻华丽丰富,详尽铺陈,在形态、神韵、情趣等方面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描写相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女题材赋作大量出现,而且描写手段日益繁富,“美女赋”是在这个时期继承以往并开启后来的。

该时期在“赋文学”,尤其是“美女赋”的创作和流传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时期。

本文将研究对象放在辞赋类作品上,把研究的时段放在中国辞赋史上最具个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仅仅选取该题材辞赋创作中较为重要的六七位赋家,即曹植、沈约、萧纲、萧绎、徐陵和庾信等的作品。

以点带面,这样便于我们较为典型地把握住该时期该类辞赋创作的概况,进而窥见“美女赋”思想内涵、写作技巧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美女赋”中有关“美女们”形象、气韵的形形色色描摹的手法,这种题材所提供给后人们创作中的启发,都可以为我们的“赋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甚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论缪钺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奉献

论缪钺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奉献

论缪钺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奉献缪钺先生是江苏溧阳人,家学渊源深厚。

祖父缪巩,清光绪己卯科举人,父缪颂唐著有《惟是斋文集》。

在家庭熏陶下,他中学毕业前便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目录等诸种学科的知识,读过相当数量的经、史、子、集,学会古文、诗词写作。

18岁那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文科。

1924年冬,停学肄业,以后便以教书为生,前后任河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

治学早年以先秦诸子为重点,上世纪40年代即发表《论荀学》、《吕氏春秋中之音乐理论》等论文,与钱穆先生讨论“战国秦汉间新儒家”问题。

后转向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历史与文学研究,著有《元遗山年谱汇纂》、《杜牧传》、《杜牧年谱》、《诗词散论》、《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等,并率领和指导四川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中青年教师,选注《三国志》、《魏书》,编纂《北朝会要》。

缪钺先生谦称自己“勤于念书,懒于著述”。

但是,他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许多方面,如对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学术思想、文学语言、文化进展、历史人物的研究都有开拓创建之功,值得学术界珍视和总结。

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现在北方尤其如此。

因此,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从来是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缪钺先生主张,治史应通古今之变,彰往而察来,探讨阐释数千年兴衰治乱之迹,以资借鉴。

在这方面,他擅长将文化史与民族关系史的考察结合起来。

陈寅恪先生在《唐朝政治史述论稿》中说:“汉人与胡人之别离,在北朝时期文化较血统尤其重要。

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缪钺先生在《略论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中进一步指出:“其实,不仅北朝如此,全数中国历史中都是如此”[1],并对此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春秋时期,周承继夏、商文化,经济与文化都相当发达。

这时的各少数族,如“戌”、“狄”、“蛮”、“夷”等,不但散居边疆,而且在中原与华夏族混居共处,时有矛盾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论文: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研究【中文摘要】诗言志,赋亦言志。

言志赋是中国古代赋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在东汉中后期。

崔篆的《慰志赋》被认为是言志赋的开端之作,继此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作家,形成了赋的创作的新潮流。

至建安与魏晋时期,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儒家载道讽谏的正统文学观念对文学创作的束缚逐渐松弛,楚骚美学思想趁机扩大了影响,从而迎来了抒情写志赋的繁荣。

这些言志赋在题材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赋史上留下了许多久负盛名的言志之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赋学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对言志赋的专门研究不是很多,只是在赋学著作中作为一个章节,对某些作家的具体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不够全面。

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言志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进一步的分析,略尽绵薄。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本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择探究言志赋的主要和选题的意义所在,回顾了言志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其次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赋在辞赋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言志赋界说。

第一节阐述个人对言志赋范畴的理解与定位,以明确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主要从文学继承的惯性作用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秉承的人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言志赋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创作概况。

第一节从宏观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的言志赋情况进行了大致地勾勒。

第二节把魏晋南北朝的言志赋一一罗列出来,并在具体的篇章取舍方面进行自己的阐述,给出具体的理由,最终确定为言志赋的篇目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一目了然。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的分类。

这部分是本篇论文的核心,对六朝言志赋进行了类析。

首先,从大的方面将魏晋南北朝的言志赋分为壮志难酬的悲叹和建功报国的心声;其次,又将壮志难酬的悲叹以表现的手法的不同又细分为六个方面,在这一章中,托物言志的部分是本节的重点。

将建功报国的心声也从内容上细分为三个方面,以便在掌握具体作品中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中表现出的某些特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艺术探究。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题价值取向的转变、物我合一的创作风格、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结语阐述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的内容及特点,还有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英文摘要】Fu(a style of writ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likepoems, can also express the people’s will and ambition. Yanzhi Fu, an importantpart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ppear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East Handynasty.“Weizhi Fu”, written by Cui Zhuan is considered as the beginning ofYanzhi Fu. After Cui Zhuan, a number of writers emerged. Then a new trend ofcomposing Fu was formed. To Jian’an Period and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iththe loosing of the bondag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by the feudal autocraticcentralization rule and the orthodox ideas ofConfucian culture, the aestheticthought of Sao style in Chu Period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expand the influence,which ushered in the boom of Yanzhi Fu.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 these Fuwere developed further in the subjects, content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Finally,many masterpieces of Fu emerged. Since 1980s, Fu study have been developed by leapsand bounds, but to their assigned dedicated research is not a lot, just the writingsas a chapter, but few scholars have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study of Yanzhi Fu. This thesis is aimed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Yanzhi Fu in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Dynasties.This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introduction part expounds the main purpose of researching Yanzhi Fu and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Yanzhi Fustudy, and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Fu i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Dynasties in the history of Ci and Fu(both are writing styles in ancient China).Chapter One gives a new definition of Yanzhi Fu based on the personalunderstanding and orientation of the category of Yanzhi Fu, making the object ofstudy in this thesis clear. Then it mainly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risingand developing of Yanzhi Fu from three aspects--the role of inertiaof the literaryinheritance,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and the views of life andvalue in the heart of ancient intellectuals.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creation of Yanzhi Fu i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first section outlines thesituation from the macroscopic angle. The second section reasons the choosingprocess of Yanzhi Fu from Fu i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lists them in a table.Chapter Three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Yanzhi Fu in Wei, Jin and Southern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is part is the core of the thesis. In general, YanzhiFu i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re classified as Fu of thelament for failures and Fu of the voice of big ambitions. Secondly, Fu of the lamentare subdivided into six aspec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writing techniques usedin them. Fu of the voice of big ambitions are sub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considering their contents in order to grasp the writer’s thoughts and certain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works.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Yanzhi Fu in Wei, Jin and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features mainly show in four aspects: thechange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composing style of combining the subjects withpeople, vivid artistic creation andrich and colorful expressions.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anzhi Fui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the areas further research on Yanzhi Fu can focus on.【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研究艺术特色【英文关键词】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Yanzhi Fu Research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备注】加好友索购全文:1.39.9.3.8848同时提供一对一论文写作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目录】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研究摘要6-8Abstract8-9绪论10-15一、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10-131、选题的意义10-112、研究现状11-13二、魏晋南北朝赋在辞赋史上的地位13-151、数量上的绝对优势132、题材上的继承与拓展13-143、骈偶化趋势增强14-15第一章言志赋界说15-22第一节言志赋的界定15-18第二节言志赋的成因18-22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创作概况22-31第一节魏晋南北朝言志赋概览22-25第二节魏晋南北朝言志赋作品概况25-31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的分类31-73第一节壮志难酬的悲叹31-66一、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32-34二、由景兴感,自抒己志34-38三、物我结合,借物言志38-52四、设为问答,自表其志52-54五、直抒胸臆,抒写己志54-64六、述行写志64-66第二节建功报国的心声66-73一、为国尽忠的决心66-67二、坦陈心志的告白67-71三、建功立业的渴望71-73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艺术探究73-78一、主题价值取向的转变73-75二、物我合一的创作风格75-76三、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76-77四、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77-78结语78-79注释79-88参考文献88-9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1-92致谢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