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的研究
_丹霞地貌_形成原因_
![_丹霞地貌_形成原因_](https://img.taocdn.com/s3/m/0ee7a1c03186bceb19e8bb3d.png)
30国土资源导刊几万公里,足迹几乎遍及我国已发现的所有丹霞地区。
其中考察最多的1997年,他在外长达半年之久,共考察103处。
1999年至2002年,黄进又以古稀之年对中国丹霞地貌进行了10次考察,历时569天,新考察丹霞地貌306处,重复考察73处,否定丹霞地貌40处,对中国丹霞地貌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多项新发现推动了丹霞地貌的继续研究。
黄进认为,丹霞地貌很特殊,它是中国人发现、命名并作系统研究的一种地貌,前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后人有责任继承研究,让全世界都知道和认可“丹霞地貌”。
终于,“丹霞地貌”历史使命的完成定格在崀山,也再次出现了陈国达的身影。
1992年,80岁高龄的陈国达先生拄着拐杖考察了崀山风景区,眼前的一切就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丹霞地貌。
当看到崀山雄奇伟峻的丹霞地貌后,他感叹说:“我来晚了,当初如果百 科不是先到广东的丹霞山而是湖南崀山,那么世界地质史上就无丹霞地貌而只有崀山地貌了”。
然而,一切都已定型。
随后,陈国达挥笔写下崀山景区总体规划意见。
2011年,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等6个丹霞地貌山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
其中,有个危险的插曲。
在巴西申遗讨论会上,有专家建议用“丹霞景观”代替“丹霞地貌”来申遗。
但此建议遭到彭华的反对,他说:“如果一堆红色石头景观都可以申遗,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显得太低!更重要的是,景观失去了地理地质学上的意义,贬低了中国学者研究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成果。
”以申遗促学术,正是黄进、彭华等学者希望达到的成果之一。
“丹霞地貌”成功申遗后,意味着“丹霞”这一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的地貌和概念将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
“丹霞地貌”形成原因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徐霞客对丹霞地貌景观的考察与贡献
![徐霞客对丹霞地貌景观的考察与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0eebabf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f.png)
历史地理第二十辑徐霞客对丹霞地貌景观的考察与贡献张忍顺葛云健齐德利丹霞地貌是在红色砂岩或砂砾岩地区发育而成的,与石灰岩、花岗岩、流纹岩、玄武岩等岩石地貌一样是岩石地貌的主要类型之一。
它以其雄奇幽秀的山水美吸引着“一生问奇于名山大川”的伟大地理学先驱徐霞客前往游历与考察。
在伟大的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里,徐霞客以生花妙笔记载了他在丹霞地貌区攀巨峰、穿幽谷、涉激流、探深穴的考察活动。
多年来地貌学家们对徐霞客在喀斯特地区的考察活动及对喀斯特地貌的贡献研究得较多,成果相当丰富,但对他在丹霞地貌的考察及贡献较少研究。
近年来,随着历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会议的举行,学者们已开始注意研究他对丹霞地貌的考察及其贡献。
①一、在丹霞地貌区的考察活动据研究②我国已发现丹霞地貌的分布500多处,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一是自皖南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这样一个宽大的弧形区,其中有齐云山、龙虎山、桃源洞、武夷山、金湖、冠務山、江郎山、丹霞山、罠山及资源等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世界级、国家级风景区;二是四川盆地西部与南部、云贵高原及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其中包括青城山、四面山、赤水、乐山大佛、金佛山、大足石刻等世界级和国家级名胜风景区;第三个地区是甘肃南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及陕西西部的陇山周围及河淳地区,其中包括咗恫山、刘家峡、麦积山等国家级风景区。
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丹霞地貌分布。
据《游记》,徐霞客在丹霞地貌分布区的主要考察活动见表1及图lo二、丹霞山水景观在《游记》中的重要性霞客对丹霞地貌景观是极其重视的。
在他亲自选定的各名山游记中就有两篇专记丹霞名山,分别为《游白岳山日记》和《游武夷山日记》。
其中《游武夷山日记》是诸名山游记①杨载田:《徐霞客在我国丹霞地貌进行考察的贡献》,《地理研究))2000年第4期;刘国城:《徐霞客对丹霞地貌进行的描述》,《地理知识》1987年第1期;潘凤英:《〈徐霞客游记〉与地貌研究》侏钧侃、倪绍祥《徐学概论》,江苏教育岀版社1999年版;杨载田:《徐霞客闽游与福建丹霞地貌风景名胜》,《经济地理》1999年第19期(增刊);杨载田:《〈楚游日记〉与湖南丹霞地貌风景资源》,《经济地理》2002年第22期(增刊);黄强、舒晓波、王军:《徐霞客江右信江红色盆地丹霞地貌考察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第22期(增刊)。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4acb77f46527d3240ce0ac.png)
Ⅲ级(1km2<覆盖面积<10km2) Ⅳ级(覆盖面积<1km2)
根据黄进、彭华等增加修改
3.2.2 丹霞地貌分类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在对丹霞地貌定义的讨论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是建立丹霞地貌学科体系的必 要途径。下面对近些年分类中的问题作一浅显讨论: 1.以地层倾角、气候因素、发育阶段分类是科学的,但以红色碎屑岩上有无其它地层存在而 分为“典型”或“类”丹霞地貌值得进一步考虑。原因是单一红色碎屑岩发育的丹霞地貌亦有典 型或不典之分;另外,“类”丹霞容易与非红色或非陆相岩层形成的陡崖、石峰等地貌混淆。 2.彭华(2002)提出了按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五项分类
此外,根据潘江(2003)的建议,将广义的丹霞地貌,进一步划分为狭义的丹霞地貌、 丹崖地貌、丹丘地貌,这对细致深入研究丹霞地貌很有好处。
-2-
3.2 丹霞地貌的分类
3.2.1 丹霞地貌的类型 在丹霞地貌的名词提出来之后,学者们在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形态、不同发育阶段的丹
在前辈学者的热心努力下,丹霞地貌研究工作不断进步和创新。1991 年在广东省丹霞 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 会”,这为以后更好的研究丹霞地貌奠定了基础。以后分别在福建武夷山(1993 年)、 湖南新 宁县莨山(1994 年)、 青海尖扎县坎布拉(1997 年) 、湖南新宁县万佛山(1998 年)、 贵州习 水(1999 年) 、福建泰宁县金湖(2001 年)、浙江新昌(2002 年)、广西玉林市北浇(2004 生)、甘肃省张掖市(2006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2007 年)召开了第 2 到 11 届丹 霞地貌学术讨论会。每届会议都使全重各地有关学者的丹霞地貌论文在会上得到宣读与交流 而且在每届会议后将出版该届会议的丹霞地貌论文集。目前日发表论有 350 多篇,发现丹霞 地貌 723 处,这些大大促进了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 [2][28]。
丹霞地貌的研究
![丹霞地貌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52b32dbd64783e09122bf1.png)
1991年成立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以来,各地学者积极参与了研究区域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实践工作,根据不同需要从相关学科引进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思维理念,使丹霞风景地貌的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
3.2 丹霞旅游文化研究
3.2.1 丹霞自然山水文化
彭华(1996)以丹霞山为例研究了丹霞自然山水文化的旅游开发,丹霞山水是一个“山水景观综合体”,丹霞山水文化涉及到关于丹霞地貌的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与气候学、山水美学和“附会文化”等知识。这些科学与美学知识,只要按
4.2 丹霞地貌研究的近期任务和未来展望
4.2.1 加强基本理论研究
近年来丹霞地貌的有关基础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与岩石地貌学的其他学科尤其是与喀斯特地貌相比,丹霞地貌的理论建设仍显得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今后应更好的利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貌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广泛吸收现代研究方法,推动学科深入发展,在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动力机制、演化过程与阶段、分类系统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建立丹霞地貌的完整理论体系。
4.2.3 尽快与国际研究接轨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世界上主要古陆台都有一定的红层分布,其中已知美国西部、澳大利亚等地已发现发育良好的丹霞地貌。但国际上还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地貌类型进行研究。我国丹霞地貌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近期内应通过地质、地理界已经形成的各种渠道,争取国外学者参加研究与交流,介绍国外的丹霞地貌及研究进展,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通过这一工作使丹霞地貌形成更广泛的国际影响,最终确立丹霞地貌在国际地貌学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3
旅游开发
3.1 丹霞地貌的开发利用价值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76c0d13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1.png)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1、引言丹霞地貌是一种独特而壮观的地貌景观,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奇特的形态而闻名世界。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丹霞地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保护和开发丹霞地貌的重要性,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2、丹霞地貌的独特性和价值丹霞地貌独有的红色、紫色和黄色石柱、丘陵和峡谷组成了独特的景观。
这些地貌形成于数百万年的地质变迁中,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
丹霞地貌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丹霞地貌是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3、保护丹霞地貌的挑战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丹霞地貌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人类开发活动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采石和矿泉开发导致地貌的破坏和破坏。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丹霞地貌的健康和完整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4、保护丹霞地貌的重要性保护丹霞地貌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遗产非常重要。
保护丹霞地貌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促进生态恢复。
丹霞地貌可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保护丹霞地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5、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丹霞地貌,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地貌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和规定。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爱护环境。
加强监测和管理体系,确保丹霞地貌的可持续发展。
6、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热爱自然和环境的人,我深深理解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对于我们和未来世代的重要意义。
作为写手,我希望通过撰写这篇文章,能够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并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留丹霞地貌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家园。
7、总结和回顾丹霞地貌保护和开发对于保护自然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意识到丹霞地貌的独特性和价值,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开发。
丹霞地貌植被类型与森林景观结构规划研究——以六石岩省级森林公园为例
![丹霞地貌植被类型与森林景观结构规划研究——以六石岩省级森林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2f904d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0.png)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15期林业科学丹霞地貌植被类型与森林景观结构规划研究——以六石岩省级森林公园为例彭勇刘国平邹芸黄宇潮李晓辉*(上饶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江西上饶334000)摘要六石岩省级森林公园以丹霞地貌为主,其景观结构规划以森林美学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景观,结合封山育林、林相改造,打造公路植物景观、田园景观、森林景观等措施进行建设。
本文通过分析六石岩省级森林公园结构规划,剖析丹霞地貌植被类型与森林景观结构特点,为类似规划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省级森林公园;植被;景观结构;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5-0063-031六石岩省级森林公园基本情况六石岩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嵩峰乡境内,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
东邻浙江省江山市,南连福建省浦城县,西接江西广丰区泉波镇,北以嵩峰乡十都港为界,总面积993.74hm2,地理坐标为118°24'24″~118°27'36″E,28°20'45″~28°22'56″N。
1.1地质地貌六石岩森林公园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及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组成,出露地层有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等。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公园地貌的基本骨架,属武夷山脉东段北麓典型的丹霞地貌。
公园内地势起伏多变,沟垄纵横。
1.2气候六石岩森林公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风等影响,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20.7℃,年均无霜期248d,年均降水量1753mm。
1.3水文属信江水系,境内森林、溪流、村落融为一体。
溪流水质清澈,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源自境南白塔尖的十都港,由东南流向西北,纵贯西北部;源自东北的毛村溪由众多山小溪汇成,流经境东北部后入毛村镇;受公园地形影响,山谷沟水流平缓,春夏两季雨水充沛,水流湍急。
关于江郎山丹霞地貌特点、历史及保护的研究
![关于江郎山丹霞地貌特点、历史及保护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b3fce49b89680203d82528.png)
关于江郎山丹霞地貌的特点、历史及保护的研究资料收集:建工“魅影”实践团队撰写:杨力峰时间: 2011/8/21摘要本文是“魅影”社会实践成员在浙江省衢州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区进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后撰写的对江郎山地质地貌的形成、发展及后续开发保护的研究。
主要介绍了江郎山丹霞地貌主要自然景观,丹霞地貌的发育简史,申遗情况,并结合所学的地质地貌的知识,对江郎山丹霞地貌的保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关键词:江郎山丹霞地貌景观保护发育简史引言江郎山,位于中国浙江西南部,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系列中浙江片区唯一代表。
在较小的范围内,江郎山集中地发育了早白垩纪火山侵入杂岩、中晚白垩世构造形迹与红层盆地、新生代断层、构造盆地及断块山地、夷平面与红土风化壳、冲洪积扇、强烈侵蚀沟谷以及丰富的裸露岩石风化现象。
展现了中国大陆东部的构造活动、盆地堆积、古生物演替、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地貌变动以及古气候变化等重大事件,呈现出了丹霞地貌演变中神秘而又令人惊艳的地史记录。
江郎山山形主体为三个高耸入云的巨石,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变成为三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
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高360余米。
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被中外游客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
郎峰峭壁上有明代理学家湛若水摩崖题刻“壁立万仞”四字。
鉴于本学期我们对于《工程地质》该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地质地貌分类,岩层特性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借此暑期社会实践之便,我们来到了衢州江郎山。
本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领略一下江郎山的磅礴魅力,同时也验证、巩固一下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关于江郎山丹霞地貌的特点、历史及保护的研究一、 江郎山丹霞地貌主要自然景观介绍(一)三爿石三爿石是江郎山三座岩墙式的巨大石峰,突起于500米左右的山顶之上,孤峰挺立、拔地通天、气势雄伟,是全球迄今所知最高大的被陡崖环绕的砾岩孤峰之一。
乐山市丹霞地貌研究
![乐山市丹霞地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a46d4d915f804d2b16c1ce.png)
第33卷第08期 2018年08月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Vol. 33, No. 08Aug., 2018D01:10.16069/ki.51-1610/g4.2018.08.011乐山市丹霞地貌研究罗成德a,王付军1(乐山师范学院a.旅游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丹霞地貌景点众多,主要由白垩系地层构成,类型多样,丹崖文化资源丰富,是 乐山市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它们亟待保护。
关键词:乐山市;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地质基础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8)08-0049-10红层是产生丹霞地貌的地质基础。
四川盆地 是 红层盆地,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市 12 826 km2,中红层面积约3 400 km2,在其上构成的丹霞地貌约700 km2。
这 是乐山市一项宝贵旅游资源。
1地质基础巨厚以块状砂岩主乐山市处于大地构四川盆地地块西部边缘,三 是 ,西的红 ;罗 是地块四山地:成四川西缘,盆地大面红罗系”,但红层以红质岩主,分 多厚层红岩;垩 乐山市位于四川 成西 ,于 ;,乐山市 部 红。
构成乐山市丹霞地貌红层主要是下三叠中垩系系地层。
中罗系 是红层,但 构成丹霞地貌地层,,多是红 岩夹红 岩,构成地貌是貌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
岩风化 岩浆,成 红,但红红,学类地貌一 丹霞地貌,它 一带一些分 )1.1飞仙关组(T lf)地层地层分布于西南山地,500 km2,岩性主要紫红紫灰长石石英岩、岩 岩、粉岩质岩,其中块状岩厚180~358 m,市 西薄东厚 地层产状乎水平向斜背斜轴部常成丹霞地貌。
1.2遂宁组(J&s)地层J&s)地层大面积分布于井研西部,面积500 km2以上,厚300~450 m。
岩性以棕红、紫红 岩质粉岩主,下部厚层细粒长石石英岩,可以成量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4cd248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4a.png)
1928年,地质学家冯景兰 等 在 广 东 省 北 部 进 行 地 质 调 查 时 ,为 了 地 质 填 图 开 展 地 层 划 分 ,把 分 布 在 仁 化 丹 霞 山 一 带 的 红 色 砂 岩 、砾 岩 定 名 为 “丹 霞 层 ”, 当时确定其时代为 第 三 纪,并 盛 赞 丹 霞 层 形 成 的 地 貌美景“绝 崖 陡 壁”(FengJinglanetal.,1928)。 后 来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把这套红层的时代划入晚白垩 世,改称丹霞 组 (HuangJin,2010)。 著 名 地 质 学 家 陈国达(1938,1939)先 后 提 出 “丹 霞 山 地 形”、“丹 霞 地形 ”概 念,并 用 作 “丹 霞 层 ”地 层 对 比 的 标 志 (KuotaChan,1938;ChenGuodaetal.,1939)。 曾 昭 璇 对 华 南 丹 霞 地 形 做 了 大 量 研 究 (Zeng Zhaoxuan,1943,1960;Zeng Zhaoxuan et al., 1957)。 李 见 贤 (黄 进 )在 1961 年 编 制 广 东 省 地 貌 图 时把丹霞地形作为 一 种 独 立 的 地 貌 类 型,并 首 次 提 出 “丹 霞 地 形 ”的 定 义 (LiJianxian,1961)。1961 年 ,
内容提要:丹霞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得名,是一种发育赤壁丹崖群 的 特 殊 地 貌 类 型,近 年 来 随 着 旅 游 开发不断升温而成为景观地貌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但 其 中 一 些 基 本 问 题 长 期 争 论 不 休。 本 文 从 命 名 地 的 地 质、地 貌特征和我国区域地质发展史角度出发,重新厘定了丹霞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强 调 丹 霞 地 貌 的 三 大 基 本 要 素:赤 壁 丹崖地貌特征、燕山旋回以来陆相红层基础和以流 水 侵 蚀 为 主 的 地 质 营 力。 西 北 地 区 也 广 泛 发 育 丹 霞 地 貌,一 类 是黄土覆盖下的古丹霞,另一类是干旱区片流侵蚀和泥乳贴膜的丹霞。丹霞作用 是 对 中 新 生 代 陆 相 碎 屑 岩 经 流 水 侵 蚀 、重 力 崩 塌 和 风 化 剥 落 等 多 种 地 质 作 用 的 统 称 ,其 产 物 就 是 丹 霞 地 貌 。 岩 性 控 制 和 崖 壁 片 流 垂 蚀 是 丹 霞 作 用 的 两种特殊机理。红层盆地的沉积相及其岩性差异 控 制 着 丹 霞 地 貌 的 发 育 及 其 景 观 类 型,据 此 在 地 貌 发 育 的 构 造、外 力和时间三个因素基础上增加了岩性因素。南方 典 型 的 红 层 盆 地 中,边 缘 冲 积 扇 相 粗 碎 屑 岩 地 区 可 经 历 青 年、中 年 和老年等发展阶段,盆地中央湖泊相泥岩、粉砂岩 却 没 有 经 历 过 绝 壁 陡 崖 发 展 阶 段。暴 雨 水 流 在 丹 霞 崖 壁 上 发 生 近 垂直向下的侵蚀作用叫片流垂蚀作用。其中冲蚀作用形 成 竖 状 沟 槽、竖 状 洞 穴,涡 蚀 作 用(借 助 风 力 吹 动 发 展 成 垂 直崖壁的涡旋)形成圆锥状洞穴、串珠状洞穴,后者 使 得 洞 穴 沿 软 弱 岩 层 分 布,进 一 步 扩 大 成 扁 平 状 洞 穴。 这 些 洞 穴 形 成 年 代 具 有 垂 向 一 致 性 ,不 具 有 上 老 下 新 变 化 趋 势 ,而 在 水 平 方 向 上 ,不 同 部 位 洞 穴 的 形 成 年 代 可 能 不 同 。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的特征研究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的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3976a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a.png)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的特征研究作者:肖清华来源:《科技风》2023年第28期摘要:湖南崀山丹霞地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之一。
其物质基础是白垩系上部的紫红色砂砾岩,岩石坚硬,它的主要成分是CaCO3,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地层。
利用MapGIS软件,分析了崀山丹霞地貌区白垩系范围内高程与夷平面特征。
根据前人地质资料以及实地踏勘,辅之以地形剖面图,确认崀山丹霞地貌区至少存在800m、520~530m、420~430m、360~370m四级夷平面。
在此基础上,反演了崀山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丹霞地貌;湖南崀山;地貌特征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有一座名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称为丹霞山,它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地区仁化和南雄等县考察,把形成赤壁丹崖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
郭福生等强调,丹霞地貌的三大基本要素:赤壁丹崖地貌特征、燕山旋回以来陆相红层基础和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地质营力[2]。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地处湖南省新宁县城之南,面积约108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之一[3]。
1994年,湖南省新宁县召开第三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其中有17篇是论述崀山丹霞地质地貌及其旅游资源的[3]。
肖自心等阐明了崀山丹霞地貌地质简况及开发价值,着重叙述了控制丹霞地貌发育的地层与构造因素[4-5],并进一步认为,在岩性、构造、气候、水文、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崀山形成了复杂的地貌类型[6];胡能勇等总结了丹霞地貌的演化模式:丹霞岩层沉积阶段、丹霞岩层成岩及变形阶段、丹霞岩层塑景阶段[7]。
欧阳杰、朱诚等对世界自然遗产地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龟峰的砂岩和砾岩抗压强度做了系统对比研究,特别对崀山丹霞地貌岩体进行了抗酸性侵蚀脆弱性实验[8-9],砂岩和砾岩对抗酸侵蚀具有高度脆弱性。
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六次考察崀山,并撰写《崀山丹霞地貌》,从崀山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内外力作用、崀山丹霞地貌的分区、崀山地貌发育简史及地貌发育定量测算等方面,全面阐述对崀山丹霞地貌的认识[3]。
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
![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e2ede76137ee06eef9180b.png)
第22卷增刊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 Vol. 22, 2002年3月第七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ar., 2002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彭华(中山大学地理学系广州510275)提要:到目前为止,关于丹霞地貌类型的讨论以分散的具体问题研究为主,缺乏抽象的系统研究;以提出类型名称为主,缺乏对类型命名的科学论证;以形态分类为主,其他分类体系尚未形成;以定性的描述为主,缺乏分类依据和指标体系。
随着丹霞地貌学科研究的深入,分类系统的不成熟已经构成了认识障碍和学科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也影响了科普旅游对丹霞地貌科学知识的传播。
本文在黄进等研究的基础上,以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为依据,全面探讨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问题。
关键词:丹霞地貌,分类依据,分类系统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分类是任何一个学科深入发展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陈国达提出丹霞地貌的学术名词以后,直到80年代末的近50年间未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研究。
1991年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期间,黄进等提出了初步分类方案[1],此后也没有再进行专门的分类研究。
崔之久(1999)认为,分类和命名研究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认为应该以丹霞地貌研究为契机,将岩石地貌学分类和命名提上日程,是和世界接轨并向他人介绍的需要[2]。
随着丹霞地貌学科研究的深入,分类系统的不成熟已经构成了认识障碍和学科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也影响了科普旅游对丹霞地貌科学知识的传播。
为了加强丹霞地貌学科基础建设,本文希望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问题,以求教于诸位同人并欢迎讨论。
1 丹霞地貌分类研究综述在丹霞地貌的名词提出来之后,学者们在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形态、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时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类型的探讨,只是没有进行系统分类研究而已。
曾昭璇(1960,1980)曾将丹霞地貌归并为岩石地貌—红层地貌—红层丘陵中,称丹霞式丘陵,是红层地貌中由坚硬的红色砂砾岩发育而成的以丹崖峭壁、石峰林立为特征的地貌[3,4]。
陕北丹霞地貌存在与价值的研究
![陕北丹霞地貌存在与价值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5e61e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f.png)
陕北丹霞地貌存在与价值的研究陈俊生 刘建朝 张燕娜丹霞地貌是一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在中国境内分布广泛。
陕北丹霞地貌分布在中国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在成因演化、历史人文、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利用价值,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保护陕北丹霞地貌工作。
引言1928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的冯景兰时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此时他正进行广九铁路沿线地质和粤北地质矿产的综合调查工作,在对粤北的地形、地层和矿产等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时,发现调查区内广泛分布着紫红色的外表呈砂砾状的岩层,“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因此,冯景兰取“丹霞”二字将这一套独特而绚丽的地貌命名为“丹霞层”,从此拉开了关于丹霞(Danxia)地貌研究的序幕。
一、丹霞地貌简介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丹霞地貌的形成离不开厚度大的红色砂砾岩层,红色砂砾岩层经构造运动抬升、后期不断被剥蚀等作用后便形成了美丽的丹霞景观。
丹霞地貌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并不广泛,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波浪谷,以其形似波浪的砂岩纹路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在全世界范围内闻名遐迩,然而截至目前,在美国也仅仅发现了十多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尤为喜爱中国这个热爱红色的国家,在中国境内目前共发现有1 000余处丹霞地貌,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北和西南地区。
其中,广东韶关丹霞山已设立为“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二、陕北丹霞地貌概况(一)陕北丹霞地貌分布带及类型通过2017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实施的“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对陕西省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大规模详尽的调查,经相关专家组鉴定,确定了陕北丹霞地貌是国内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呈总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的“S”形条带,分布在延安甘泉、志丹、安塞,榆林靖边、府谷以及铜川照金、咸阳旬邑等地。
丹霞地貌研究的几个发展方向
![丹霞地貌研究的几个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e598010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9.png)
丹霞地貌研究的几个发展方向
丹霞地貌是中国独有的地貌景观,近年来,随着丹霞地貌研究的
深入,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地质研究方向:丹霞地貌是由不同的岩石组成的,研究不同类
型的岩石对丹霞地貌形成的影响,可以深入理解丹霞地貌形成的过程。
2.水文研究方向:丹霞地貌水文条件非常重要,研究各种水文条
件对丹霞地貌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丹霞地貌形成的机制。
3.生态环境研究方向:丹霞地貌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研究
不同的生态系统在丹霞地貌中的分布和演变规律,可以更好地保护和
利用丹霞地貌。
4.旅游景观研究方向:丹霞地貌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
研究如何开发和建设丹霞地貌的旅游景点,可以促进丹霞地貌旅游业
的发展。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的特征研究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的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25869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3.png)
(%&$4j' )(#
)g3$( h)g1)$VC 0 "
')&K04VC( $
数据中 高程 高程 高程数据出现频率位 笔架山 半山天生桥 "()%H $(3%H $(0%H
')&KK$VC( $
')&1)$VC( $
')&01(VC( $
列前三位分别占总数据的 大登寨 和尚头 地貌年龄在 "
$)&(%j" $(&11j" $)&)$j"
3(%H$(0% h(1%H四级夷平面# 4%%H夷平面"本区丹霞地 貌最高最老的夷平面"又可称为/八角寨夷平面0"其中神
Hale Waihona Puke 緉山丹霞地貌夷平面研究天堂4($&4H$八角寨4$4&%H"为夷平面的残留部分,K)% h
据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城步幅意见"白垩纪末期"资源* K(%H夷平面"刘尚仁命名为/庆子石夷平面0"如白面寨
表) 緉山丹霞区高程数据分布及百分比统计 高程区间 数据个数 百分比
金黄石 鹰嘴岩 大石 '(&(K1VC($
'(&433VC( $
'(&'4%VC( $
冲天生桥岩壁 北乌云寨 '(&3))VC($
'(&43)VC( #
其他地
貌年龄分布相对比较零散"也就是说"緉山山峰地貌年龄
)4% h(%%
$00
%&$Kj
长约 )0q(%r" )4.H# 在此区域内"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利用 释光测年样品"地壳上升速率平均值%&K44H*万年%(& # 随
奇特地貌中国张掖丹霞
![奇特地貌中国张掖丹霞](https://img.taocdn.com/s3/m/c0f1b49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6.png)
奇特地貌中国张掖丹霞中国张掖丹霞地貌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众多壮丽的自然景观。
其中,张掖丹霞地貌因其奇特的地形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张掖丹霞地貌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张掖丹霞地貌位于中国甘肃省张掖市,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
它以其红色砂岩峰林和峡谷景观而闻名,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奇特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的首要特点是其鲜红色的砂岩。
这种红色砂岩是由古生代的红色砂石堆积而成,经过数亿年的风化和侵蚀塑造出了今天的壮丽景观。
它们承受着时间的洗礼,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壮丽景象。
其次,张掖丹霞地貌以其奇特的地貌形态而著名。
当您身临其境时,会被丹霞地貌的奇特形状所震撼。
你可以看到许多石柱、石峰和陡峭的山谷。
这些地貌形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给人以震撼和敬畏之感。
此外,张掖丹霞地貌还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这里的植被繁茂,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类。
你可以看到一些珍稀的植物和动物,例如金钱豹和野羊等。
这里也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鸟类飞翔。
除了自然景观,张掖丹霞地貌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这里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遗迹。
您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些古老的寺庙、古老的石窟和古代建筑等。
这些人文景观增添了丹霞地貌的魅力和诱人之处。
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张掖丹霞地貌也是一个理想的目的地。
在这里,你可以进行徒步旅行、攀岩、探险等各种户外活动。
你可以在壮丽的砂岩上攀爬,探索这个神奇的地方。
这将是一次难忘的冒险之旅。
总的来说,张掖丹霞地貌以其奇特的地貌、丰富的生态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它是中国自然景观的瑰宝之一,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
当您来到张掖丹霞地貌时,您将被它的壮丽景象所震撼,为您带来一次独特而难忘的旅行经历。
(注意:文章中没有"小节一"等词语,仅供参考)。
丹霞文化调研策划书3篇
![丹霞文化调研策划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7c36d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7.png)
丹霞文化调研策划书3篇篇一丹霞文化调研策划书一、调研背景丹霞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质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丹霞文化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丹霞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促进丹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计划开展本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1. 全面了解丹霞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分析丹霞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
3. 探索丹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4. 为丹霞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建议。
三、调研内容1. 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2. 丹霞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3. 丹霞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
4. 丹霞文化与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
5. 丹霞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和潜力。
6. 丹霞文化的保护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7. 公众对丹霞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四、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丹霞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实地考察法:深入丹霞地貌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
3.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了解公众对丹霞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4. 访谈法:访谈当地居民、专家学者和旅游从业者,获取丹霞文化的相关信息。
五、调研步骤1. 前期准备阶段(1 周)确定调研团队成员和分工。
收集相关资料,制定调研计划。
准备调研所需的设备和工具。
2. 实地调研阶段(2 周)按照调研计划,深入丹霞地貌景区进行实地考察。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3. 数据分析阶段(1 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提出丹霞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制作调研成果展示PPT。
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汇报调研成果。
与专家学者和旅游从业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六、调研团队调研团队由地质学、文化学、旅游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确保调研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同时,我们还将邀请当地居民、专家学者和旅游从业者参与调研,提高调研结果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关于丹霞地貌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丹霞地貌学若干问题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0594a791eb91a37f1115c35.png)
关于丹霞地貌学若干问题的探讨提要我国学者对丹霞地貌的研究随着9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
目前,着手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丹霞地貌学已十分必要。
文章就加强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学理论科学1 丹霞地貌研究的发展历程自1993年陈国达、刘浑泗首次在文献中提出“丹霞地形”一词以来,丹霞地貌逐渐为学者重视,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1960年黄进将丹霞地形作为广东地貌的一种类型。
曾昭璇等198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自然地理》在红层地貌部分介绍了中国南部的“丹霞地貌”。
199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更有系统说明丹霞地貌的词条。
90年代,我国的丹霞地貌研究有很大的发展。
带头从事此领域研究工作的中山大学黄进教授足迹遍及中国大陆的各省(市、区),并牵头组织召开了4次全国性的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达120余篇,内容涉及的丹霞地貌分布区遍及全国各地。
80年代及其以前是我国丹霞地貌研究的萌芽阶段;90年代则是这一研究的飞跃发异展阶段。
其研究成果具有量大、面广、应用为主的特点。
但从交流的论文分析,90%的文献属于区域丹霞地貌研究。
综合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较少,涉及到的内容有丹霞地貌的定义、分类、发育方式、发育阶段等。
至今尚无一本丹霞地貌学专著问世。
因而目前丹霞地貌的研究尚有待向前作深入一步的拓展,争取丹霞地貌学作为岩石地貌学一个系统、完整的分支学科的时期早日到来。
2 建立丹霞地貌学的必要性我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0处,其中与丹霞地貌有关的达20多处,并有4处被列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1991),可见丹霞地貌在我国风景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因如此,我国的丹霞地貌研究才会随我国90年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
此外,丹霞地貌与林业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等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只是这些方面的研究尚有待进行。
由于近期丹霞地貌的研究大都是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的,因而近10年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研究应属于应用地貌学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霞地貌的研究
3
旅游开发
3.1丹霞地貌的开发利用价值
丹霞地貌分布区内往往沟壑纵横,起伏剧烈,风化壳较薄,土壤养分较少,生态平衡脆弱,除有重要矿产者外,不宜作为工、农、交通用地。
而典型的丹霞地貌则山块离散,群峰成林,山顶平缓,山坡直立;赤壁丹崖上色彩斑斓,洞穴累累;高峡幽谷,清静深邃;石堡、石墙、石柱、石桥造型丰富,变化万千,其雄险可比花岗岩大山,奇秀不让喀斯特峰林;红层盆地中又多有河溪流过,丹山碧水相辉映。
因此丹霞地貌是构成风景名山的重要一支地貌类型。
在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就有丹霞山、武夷山、龙虎山等20多处名山由丹霞地貌构成,另有几十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一批具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条件的丹霞地貌名山。
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地貌用于旅游开发,比较其他功能的开发更能实现资源价值,更有利于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价值将得到更加充分显示。
3.2丹霞风景地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众多的丹霞地貌风景区逐步开发,对
丹霞地貌的基础研究和旅游开发实践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陈传康(1977)较早开始研究承德丹霞风景地貌,论述了承德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地貌特征与类型组合、地貌奇景及景观的开发利用等。
1982年提出了划分造型地貌的标准和风景地貌构景设计等概念[21]。
彭华(1990)曾论述了丹霞地貌的构景特点及观赏价值,认为其构景要素主要有丹崖、幽谷、岩洞、造型地貌等,其中赤壁丹崖是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诸要素的奇特性和组合结构是评价其风景资源价值的重要依据①。
1992年以丹霞山和齐云山为例研究了丹霞风景地貌的发育规律,风景地貌的分类、风景质量的评价与分级等[22]。
1991年成立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以来,各地学者积极参与了研究区域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实践工作,根据不同需要从相关学科引进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思维理念,使丹霞风景地貌的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
3.2丹霞旅游文化研究
3.2.1丹霞自然山水文化
彭华(1996)以丹霞山为例研究了丹霞自然山水文化的旅游开发,丹霞山水是一个“山水景观综合体”,丹霞山水文化涉及到关于丹霞地貌的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与气候学、山水美学和“附会文化”等知识。
这些科学与美学知识,只要按
照旅游需求加以策划和组织,就可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30]。
但这方面的开发目前只限于学生的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而面对大众的科普旅游目前仍
然是一个弱项。
从这个意义上
讲,丹霞山水文化是一项大有潜力可挖的文化旅游资源。
①彭华,粤北旅游地质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见:粤北风景资源及旅游开发研究,韶关市旅游局,北京大学,1990:14-33
3.2.2丹霞地貌与人文景观
黄进(1992),韩振飞(1992),张忠孝(1998)等曾研究了人文景观与丹霞地貌的配置关系,除了作为特殊的自然旅游资源外,丹霞地貌区还孕育和沉淀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22,25]。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形态要素是雄伟的赤壁丹崖,单体或群体形态上常呈完整的块状或城堡状,紫红色调,给人庄重和神圣之感,同我国传统表现权威、富贵、吉祥的色调一致,与中国宗教崇尚的主色调一致,从环境角度加强了宗教场所的威严感和神秘感。
这种自然风光与神秘意境的结合,常使丹霞地貌区成为宗教圣地。
如集儒、释、道三教于一山的福建武夷山,道教名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甘肃崆峒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均由丹霞地貌构成。
青海坎布拉则以藏传佛教复兴期发祥地而闻名国内藏区和海外。
组成赤壁丹崖的厚层红色砂岩层,其岩性结构致密均一,硬度较小,易于
精雕细刻,因而留下大量摩崖石刻、摩崖造像、崖壁画等。
如四川大足县有“石刻之乡”的美称;乐山大佛石刻享誉海内外。
而赤壁上遍布的浅平丹霞岩洞往往成为石窟艺术的载体,如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石窟艺术成为甘肃最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有“甘肃无处不石窟,石窟无处不丹霞”之说;西宁市北山北禅寺,有2100年历史,在向外凸起的坚硬红层上建楼阁佛堂或通道,成为名符其实的悬空寺,而岩洞内则保留隋、唐、宋、明、清壁画,有“西平莫高窟”之称;赣州通天岩的摩崖造像,齐云山、武夷山的摩崖石刻等都是历史和宗教文化珍品。
丹霞地貌区以地形险要而著称,古代的军事要塞,古山寨常凭险而筑,如四川剑门关、广东金鸡岭险关、丹霞山遍布山顶的古山寨等。
此外,丹霞赤壁上众多洞穴为居住、悬棺墓、文物存放等提供了天然场所;特别是龙虎山、武夷山绝壁上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群,存放在距地面上百米的丹霞洞穴内,成为墓葬奇观。
3.3旅游开发
近年来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的成员,均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丹霞地貌区域的旅游开发实践研究,通过写文章、提意见、做规划等形式为地方献计献策,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推荐,向社会作宣传。
陈传康、彭华等较先介入丹霞地貌旅游区的评价与开发研究,1988年成功地完成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基础研究和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的报批,并于1989年完成风景区总体规划[31]。
彭华1992—1
995年曾直接主持丹霞山阳元石景区和翔龙湖景区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实施。
黄进、彭华等1994年为丹霞山申报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编制的全套上报材料,得到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委会的全票通过,1995年获国务院批准;彭华等1997年完成了丹霞山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以来,在黄进主持下组织召开了五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除了推动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之外,都为会议所在地的旅游开发作出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同时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促进了丹霞地貌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4
前景展望
4.1丹霞地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丹霞地貌是地壳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特殊地貌类型,其地层、岩性、沉积环境、构造、坡面发育、形态特征都表明它的特殊性,丹霞地貌及其相应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中生代以来的地壳演化特征,深化和丰富地貌学理论。
丹霞地貌研究是在中国诞生、发展、成熟的一个地貌学分支学科,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对科学的一份贡献。
丹霞地貌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类型多样,发育典型。
研究丹霞地貌区域的资源保护、环境培育和开发利用方向,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
大的实践意义。
尤其是作为一种优良的风景地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丹霞地貌风景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因此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工作者面对着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意义重大的研究任务。
4.2丹霞地貌研究的近期任务和未来展望
4.2.1加强基本理论研究
近年来丹霞地貌的有关基础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与岩石地貌学的其他学科尤其是与喀斯特地貌相比,丹霞地貌的理论建设仍显得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今后应更好的利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貌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广泛吸收现代研究方法,推动学科深入发展,在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动力机制、演化过程与阶段、分类系统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建立丹霞地貌的完整理论体系。
4.2.2扩大应用研究的接触面
目前看到的旅游开发应用研究大多停留在半成品层次,即景观描述+开发建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我们提倡的可操作性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要求在战略方向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中观层次要求能够制定开发布局与资源保护规划,微观层次要求在小区规划与设计、项目论证与建设上能够具体实施。
因此应加强与应
用地貌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旅
游开发原理和旅游经济学等学科的结
合,扩大应用研究接触面,开创新的生长点,更直接、更深入、更有效地介入旅游开发实践中,以增加学科发展机会。
4.2.3尽快与国际研究接轨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世界上主要古陆台都有一定的红层分布,其中已知美国西部、澳大利亚等地已发现发育良好的丹霞地貌。
但国际上还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地貌类型进行研究。
我国丹霞地貌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
近期内应通过地质、地理界已经形成的各种渠道,争取国外学者参加研究与交流,介绍国外的丹霞地貌及研究进展,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
通过这一工作使丹霞地貌形成更广泛的国际影响,最终确立丹霞地貌在国际地貌学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4.2.4讨论与展望
作为一种独立的地貌类型和良好的旅游资源,随着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广泛而深入的介入理论和实践研究,丹霞地貌旅游开发事业将会持续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更多学者的积极参与,从而推动该学科理论与实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黄进先生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考察资料和图文研究成果,研究会成立以来已经出版了五集论文集,编写《中国丹霞地貌》大型文献的条件已经具备,预期在三到五年内将有划时代的力作问世。
罗成德(1998)提出创立“丹霞地貌学”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期望着这门学科的科学体系能够早日形成,下一个阶段——成熟阶段的到来已不是遥不可及。
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丹霞地貌应用研究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科学的评价系统、市场分析和旅游经济发展、开发策划与规划、科普文化的提炼等将成为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预计今后具有更强操作性的应用研究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在近期内,研究会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增加与国际上有关学术团体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以小型的交流开始,逐步将丹霞地貌推向国外,并争取在五~十年的时间内能召开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实现与国际研究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