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1)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

《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6)臣本布衣。

《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句式大全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句式大全

初中文言文句式大全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者,……)虢,虞之表也。

(……,……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

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此为何若人?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题目,那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好文言文,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二、……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三、……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1. 倒装句:- 彼亦何人?(他是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2. 并列句:-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因此,君子的行为影响天下的道义。

)- 君子有三乐:官事劳乐、交友乐、教学相长乐。

(君子有三种乐趣:忙于公务的乐趣、交友的乐趣、相互教导的乐趣。

)3. 状语从句:- 故曰:无微不至也。

(因此说:没有一点不周到的。

) - 夫学者,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学者,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名词性从句:- 吾欲知天下事,必学史传。

(我想要了解天下的事情,必须学习史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岂不正是令人欢喜的吗?)5. 表语从句:- 君子之道,岂易知也。

(君子的道德修养,岂是容易了解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茫然,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标志语,用于引出某种情感、态度或论述的内容:-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或者总结结论。

- 夫:表示引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引导性的话题。

- 是故:表示引出推理或者因果关系。

- 然而:表示转折或者引出对比的内容。

- 是以:表示引出原因或者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句式类型,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类型,并提供相应的例句。

一、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例句:吾乃齐国之臣。

二、主谓宾句:主谓宾句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表示动作的行为对象。

例句:君王以仁义待臣民。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将原本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常用于强调或改变语气。

例句:人心思变,世事难料也。

四、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组成,彼此之间没有主从关系。

例句:山高水远,道远情更长。

五、连接句:连接句通过一些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分句连接起来,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比拟句:比拟句通过使用“如”、“若”等词语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某种相似关系。

例句:君子如水,处高则安静。

七、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由一个副词或从属连词引导的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例句:虽败犹荣,为国捐躯。

八、条件句:条件句通过使用“若”、“如”等词语表示假设或条件,并引导一个后续的结果。

例句:若有人问,我愿乐道之。

九、让步句:让步句是用来提出一种与事实相反的观点或情况,并表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存在。

例句:纵使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十、感叹句:感叹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惊讶,常以“何/奈/焉”等词开头。

例句:何其美哉,此景之壮观!十一、比喻句:比喻句通过使用比喻手法,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

例句:人生如梦,亦如流水。

十二、修辞句:修辞句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句子,包括夸张、反复、排比等。

例句:岁月峥嵘,光阴荏苒,转眼已逝。

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类型和例句,文言文的句式丰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句子。

在学习和使用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句式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文言文的句式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用“是”作谓语,连接前后的名词、代词以及相应的短语进行判断,形式简捷单一;可是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的形式就比较多,有助词判断句、副词判断句、词序判断句以及动词判断句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一)助词判断句这类判断句就是所谓的“‘者’‘也’判断句”,实际上它是用词序来表判断的,助词“者”“也”只是用来表停顿和语气的,我们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这类判断句的标志.1、前“者”后“也”句.“……者,……也.”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语气.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格式,后面介绍的三种形式,都是这种句式的变形.翻译时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都是名词.译为: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数词.译为:这五点是预测胜利的方法.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谓短语加“者”作主语,判断原因或解释情况.译为:强大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略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2、有“者”无“也”句.“……者, ……”主语后加“者”,谓语后无“也”.如: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侯列传》)主语是名词充当的.译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至如信者,国仕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主语是动宾短语充当的.译为:至于像韩信,是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3、无“者”有“也”句.“……,……也.”主语后“者”省去,谓语后用“也”煞尾.主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动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打仗,靠的是勇气啊.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译为:我是子瑜的朋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贝.此谋攻之法也.(《谋攻》)译为:这是用谋略攻取的方法.4、“者”“也”在后句.“……,……者也.”主语后的“者”,移到谓语后和“也”连用,加强了语气.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译为:晏子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二)副词判断句主要有副词“乃”“即”“则”“诚”“本”“非”等等.实际上这类判断句仍旧用词序来表示判断的,这些副词只是起了强调作用或否定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副词看作是这些判断句的一个标志.1、“乃”字判断句用副词“乃”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性判断.翻译时把“乃”换为“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译为:应该被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译为: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2、“即”字判断句“即”是副词,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肯定判断,译为“就是”.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译为:项羽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译为:就是现在一个挨一个地在墓中的这五个人.3、“则”字判断句用“则”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加强肯定判断.译为“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宏大景观啊.此则余之罪也.译为:这就是我的罪过呀.4、“诚”字判断句用“诚”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判断.译为“确实是”.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译为: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漂亮.5、“本”字判断句用“本”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追本求原的判断.译为“本来是”.如:臣本布衣.(《出师表》)译为: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问其人,本长安倡女.(《琵琶行》)译为:问她是什么地方的人,她回答说她本是长安的歌女.6、“非”字判断句用“非”放在主谓之间,否定谓语,形成一个否定判断句.译为“不是”.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译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此物固非西产.(《促织》)译为: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的出产.此外,副词“固”“皆”“亦”有时也用于判断句中帮助判断,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的关系中来判断.(三)动词判断句1、“为”字判断句“为”,动词,一般用在不以“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为:如今人家正好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此为何若人?(《公输》)译为:这是怎么样的人?2、“是”字判断句“是”,在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动词很少见,仅在接近当时口语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汉魏以后渐多.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吴)巨是凡人.(《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二、被动句被动句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主语是受事.即谓语动词所发出的动作行为要涉及到主语,要落实到主语的头上,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球被我打.“球”这个主语承受了谓语“打”的动作.)这个特点和现代汉语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被动句的形式要多得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一)“见”“于”被动句.1、见+动+于+施动者.这是“见”“于”被动句的基本格式.“见”,助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我确实担心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译为:我常常被内行的人耻笑.2、见+动.“见”,助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这是“见”“于”被动句基本格式的一种变形.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众人都醉了惟独我醒着,因此被流放.3、动+于+施动者.“于”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这是“见”“于”被动句基本的另一种变形.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译为:劳心的人统治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统治.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屈原》译为:在外被张仪欺骗,在内被郑袖迷惑.4、受+动+于+施动者也是“见”“于”被动句基本格式的一种变形,只是用“受”替换了“见”,其它未变.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译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上十万的军队,被人控制.(二)“为”“所”被动句1、为+施动者+所+动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为”是介词,引出施动者,“所”是助词,用在动词谓语前,翻译时“为”翻译为“被”,“所”删去不译.如: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译为: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汝等怯懦,为蛇所食.(《搜身记·李寄》)译为:你们这些人怯懦软弱,被蛇吃掉.2、为+所+动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一种变形,“为”“所”连用,并不引出施动者.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为:你们都将被俘虏.官军加讨,屡为所败.(《旧唐书·黄巢传》)译为:官军讨伐他们,但多次被打败.3、为+施动者+动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另一种变形,“为”是介词,引出施动者,用在动词谓语前,翻译时“为”翻译为“被”.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译为:他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4、为+动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又一种变形,“为”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翻译时“为”翻译为“被”.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译为:情节重大的被杀掉,情节轻微的被怀疑.(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先秦时比较少见,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被字句的主要形式.1、被+动“被”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不引出施动者,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译为: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反被诽谤,能不怨愤吗?2、被+动+于+施动者“被”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也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如:燕以万乘之势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译为:燕国凭着万辆战车的实力,却被赵国围困.(四)意合被动句这类被动句不借助任何表被动的介词,完全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句的内容,我们只能通过“主语是受事”这一被动句的特点来判断它.翻译时加“被”就行了.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这个主语承受了谓语“放逐”这个动作,主语是受事.所以这个句子是被动句.全句译为:屈原被放逐,才写出了《离骚》.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主语“帝”可以发出“感”这个动作,但我们往后分析一下,“其诚”这个宾语不是“感”支配的对象,而是“感”的施动者,由此可见,主语“帝”是受动者,即主语是受事.所以,这个句子是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三、变式句变式句就是倒装句,现在讲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有以下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如: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译为:项王问:“沛公在哪里?”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即“操何”.译为:大王来带了什么礼物?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年》)“谁敢怨”即“敢怨谁”.译为:我敢怨恨谁呢?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何以”应是“以何”.这个句子是介词“以”的宾语“何”前置了.译为:您回去后,用什么报答我?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应是“与谁”.这个句子也是介词“与”的宾语“谁”前置了.译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是同道呢?3、助词“之”或“是”提宾.如:宋何罪之有?(《公输》)“何罪之有”即“有何罪”.“之”,助词,放在动词“有”前作提宾标志,把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之前.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之”助词,将宾语“句读”提到动词“知”之前.“惑之不解”同样.译为:不懂得文章的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滕文公下》)“戎狄是膺”即“膺戎狄”,“荆舒是惩”即“惩荆舒”.译为:攻击戎狄,惩罚荆舒.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罚颛臾》)“尔是过”即“过尔”.“过”,责备.译为:求呀!恐怕该责备你吧?另外,用“之”“是”提宾后,又常常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以强调语气,构成“唯……是(之)……”的格式.翻译时调顺语序,“是(之)”不译,“唯”译为“只”,有时也可不译.如: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樊绍述墓志铭》)译为:只务必去掉陈言.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为:只看我的马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译为:只推荐有才能的人,我得到他们并且重用他们.有时,“之”提宾时,在“之”和动词之间加上一个“为”字.如: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上》)译为:聪明的人没有不应该知道的,但要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4、其它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或诗歌中音韵的需要,也把宾语前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译为:《诗经》有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叫做“思想上不邪恶”.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译为:楚国的战士没有不用一个人抵挡十个敌人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即“无觅英雄”.(二)定语后置句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或行文的需要而把强调的定语或较长的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就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也有一定的格式.1、“之”“者”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者”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主要格式.“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者”放在定语的后面.翻译时要调过来.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头”.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冯婉贞》)“少年之精技击者”即“精技击之少年”.译为:于是召集谢庄的精通武术的年青人.2、“之”字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借助“之”,把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以起强调作用.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爪牙之利”即“利爪牙”,“筋骨之强”即“强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屈原《离骚》)“兰之九畹”即“九畹兰”,“惠之百亩”即“百亩惠”.译为:我已经培育了九畹兰花啊,又栽种了百亩惠草.3、“者”字后置句.“中心词+定语+者”定语带上“者”,直接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离妻上》)“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即“有一妻一妾而处室人”.译为:齐国有一个与妻妾同住一室的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雁荡具体而微”即“具体而微雁荡”.译为:也是形体完备而微小的雁荡山.4、“而”“者”后置句.“中心词+而+定语+者”“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者”放在定语的后面.翻译时要调过来.如: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即“可终身行之之一言”.译为:有可以终身实行的一句话吗?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穷民而无告者”即“无告之穷民”.译为:这四种人,是天下走投无路而又无依无靠的老百姓.(三)介宾后置句从严格意义上讲,介宾后置并不是变式句,只不过是古人习惯用介宾短语作补语,而今人喜欢用它作状语罢了.因此,翻译时,我们把古人的介宾短语补语挪到状语位置就行了.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拘于时”即“于时拘”,“学于余”即“于余学”,介宾短语补语调到状语的位置.译为:李家的孩子蟠……不[受时俗]约束,[向我]学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取之于蓝”即“于蓝取之”,“青于蓝”即“于蓝青”.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更深.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译为:五亩住宅大的土地,[把桑树]种在上面.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负戴于道路”即“于道路负戴”.译为:[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四)主谓倒装句这类句子和现代汉语相同,一般在感叹句、疑问句中出现,翻译时仍保留倒装语序,不调整.如: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谓语是“贤”,主语是“回”,把谓语提到了主语前,强调谓语.译为:多么高尚啊,颜回!谁欤,哭者?(《苛政猛于虎》)译为:谁呢,哭的人?四、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一)主语省略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1、承前省.如: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2、蒙后省.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3、对话省.如: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二)谓语省略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1、承前省.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2、蒙后省.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3、对话省.如: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三)宾语省略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如: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四)兼语省略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五)介词省略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1、介词“于”的省略.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省略.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现在我到了,大王(在)偏殿接见我.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译为:屈原来到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湖边,一边走着一边吟诗.2、介词“以”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译为: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是活马呢?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译为:又(用)鸡试验斗蟋蟀,果真像成名说的.(六)分句的省略古汉语中,有时也出现分句省略的情况,要通过上下文来分辨,翻译时要补出来.如: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译为:吓得乱叫乱嚷的,(不仅是人),即使是猪狗也不得安宁呀.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译为:项伯杀了一个人,(按律当斩),我救活了他.五、比较句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人或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叫比较,这样的句子就叫比较句.比较句由比较的前项——比较者、比较的后项——参照系、比较动词——比、于、视、比较的标准这四部分组成.————————贴吧原帖中还有些练习.。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句式结构。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常见的句式,并分析其特点和使用场景。

一、倒装句1. “非……不可”结构此句式用于强调必须这样做,否则将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例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即表示没有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

2. “以……为”结构此句式用于表示一种目的,常用于说明感情或态度。

例如:“以诚恳为根本,以诚实为准绳。

”即表示诚恳是根本,诚实是准绳。

二、比喻句比喻句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例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即表示人生如梦境,如同一场仰望月亮的痛饮。

三、排比句排比句是将具有相同结构和语义的成分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感。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即表示天道强健,君子应该自我奋斗不懈;地势坤湿,君子应该怀有宽厚的胸怀,承担起责任。

四、反问句文言文中的反问句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表达一种讽刺的意味。

例如:“如何见他人之过而为人正己?”即表示你怎么能指责别人的过错而无视自己的错误呢?五、并列句并列句是将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连接在一起,用于并列叙述或对比。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即表示人一开始都是善良的,但随着环境和习惯的影响,性情也会有所差异。

六、设问句设问句常用于文言文的议论和辩证,通过提问来引发读者思考。

例如:“天地之间,能平衡阴阳、动静相宜者何物?”这里是在问读者天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能够平衡阴阳、动静相宜的事物。

七、对仗句对仗句是指前后句的词语或句式有着对应关系,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即为对仗句。

八、反复句反复句是为了增加语言的铿锵感和节奏感而反复使用某个意象或词语。

例如:“嗟乎!吾未得而见之,疏往而不恶来,唯病来乎其身也。

”即表示对于未能见到的事物,渴望往往增加,而不会因离远而减少,只有疾病才会与其接近。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1)表示疑问: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XXX:“你凭什么知道?”B、XXX……?(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子在想什么,问女子在想什么?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未辞也,那你怎么办?D、如…XXX?XXX?(拿…怎么样呢?)例如:虞兮虞兮,你该怎么办?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我和城市相比,哪个更美?公之视廉将军,和XXX相比,哪个更好?F、安……乎?(怎么……呢?)例如:然而XXX刚刚败了,你怎么能抵抗这个难题呢?G、独……耶?(难道……吗?)例如:公子纵然轻胜,被抛弃降顺秦国,你不同情公子姊姊吗?H、何为……?(为什么……?)例如:你为什么要生我家呢?2)表示反问:A、XXX……哉(也)?(怎么能……呢?)例如:如果只是做佣人,你怎么可能富有呢?何能胜过这条路呢?B、何……为?(……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如:你干什么呢?C、其……乎?(难道能……呢?)例如:尽你的努力,却无法到达目标,这样你就不会后悔了,难道还有人能够批评你吗?D、顾……哉?(难道……吗?)例如: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吗?E、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然有弩箭,却害怕XXX将军吗?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小鸟怎么会知道天鹅的志向呢?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道也不发怒,这不是君子吗?H、……非……欤?(……不是……吗?)例如:这不是三闾大夫吗?I、宁……耶?(哪里……呢?)例如:难道不知道这是回家的最后一程吗?3)表示感叹: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然有君命,速度怎么这么快啊!B、直…耳!(只不过……罢了!)例如:XXX:“不可,只不过不到一百步!”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我已经没有事情可做了,只能等待死亡了。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1、判断句式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快哉此风!(宋玉《风赋》)5、介词结构后置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6、省略句1)主语省略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2)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

(《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屠惧,投(之)以骨。

(《狼》)介词宾语的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7、被动句1)“……于……”式。

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2)“……见……”式。

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式。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4)“……为……”式。

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为……所……”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

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

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

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

如“……者也”式;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

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皆:“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

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被”“为”“于”“见”“为……所”“见……于”“受……于”的方式来表被动。

第一类: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士卒们多数愿为他卖命。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恐怕被曹操抢了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第二类: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第三类: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第四类:用“于”表被动①“受制于人”(被人控制)②“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2)无标识的被动句:需要凭借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

例如:①“韩信拜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

)②“予羁縻不得还”(我被羁押不得脱身返回)(《指南录后序》)③“兵挫地削”(军队受挫,土地被割让)(《史记·贾生屈原列传》)3.倒装句。

主要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四种类型。

第一,主谓倒置(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第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动词。

示例: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④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词。

①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沛公)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了?”’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④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⑤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作介词的宾语格式: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词十动词,或者:主语十疑问代词十介词十动词。

示例: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②问:(君)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文:“(你)凭什么(与齐国)作战?”【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语十介词十动词。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文:“用夜晚来接着白天”此外,还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三,状语(或介宾短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在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将其视为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词十以十宾语(或:动词十代词十以十名词)。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词十于(乎)+宾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②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第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2】格式: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能够行千里的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那个)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十之十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4.省略句。

省略句包括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有介词.等等。

(1)省略主语。

如:A.(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B.旦日,客从外来,(我)与(之)座谈(2)省略谓语。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例如:A.问(之)所从来(问渔人从哪儿来);B.便邀(其)还家(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4)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介词“于”的省略,包括表处所和表对象两种类型。

A.表处所的,如出户望(于)南山,松生(于)石上,剑在其背。

B.表对象的,如古之圣人,其出(于)人也远矣。

介词“以”的省略。

如: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5.习惯句式(或称“固定句式”)第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何如;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在句中,“如……何”翻译为“对……怎么样”。

例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⑤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2)“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如: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这种格式的反问语气较强烈,一般译为“难道有……吗”。

(3)“安……乎”、“安……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第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以及“……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第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3)“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4)“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翻译为“怎么能”。

例: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第四,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用法。

“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

例:①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

(《促织》)第五,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