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调查报告
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
过家庭 和个人社会 关系 、 托熟人是 最有
效 的求 职 途 径 。 薪 金 期 待 不 足2 0 元 00
调查结 果显示 ,在 薪酬 预期上 , 有 六 成 以 上(61 ) 6 .0 的大 学 生将 月 收入
定 位 在 10 元 .0 0 , 至 还 有 1 8 00 20元 甚 . % 5
的学 生愿 意“ 工资 ” 零 就业 。而 在调 查
中 ,73 7 .%的用 人单位 却认 为大 学 生仍
存 在 期望 过高 的现 象 ,主 要表 现 在薪
酬 、 域 、 人 发展 机会 、 位 要求 、 地 个 职 行
业要求 、 假期 要求和要求 专业对 口等方
面。
大 学 课 程 设 置 遭 质 疑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3 以上 的 受 访 有 0
终 于毕 业 啦
者认 为改革 现有 的专 业设 置 不太 有 帮
20 . 人才 开发 7 06 9 3
调 查结果显示 , 期 以来 人们一 直 长 讳 言人际关 系 网络 对于 用人 环境 的影 响 , 此次 调查 显示 , 际关 系网络 仍 但 人 是大学 生进 入就业市 场 、 寻找就业 机会 认 为 , 6 通
( 编 : 为) 责 有
维普资讯
市场广角 ・ 市场调查
2 0 年 大 学 生 就 业 状 况 06
◆素 彦
由 共 青 团 中 央 学 校部 、 京 大 学 公 北 助 或 没 有 帮 助 在 接 受 }谈 的4 家单 位 方 4 中 , 5 . (6 ) 用 人 单 位 认 为 当 有 91 2 家 的 约 ” “ 有 意 向但 未 签 约 ” 学 生 占 和 l 已 的 6 .3 , 部 地 区 为 4 .8 , 部 地 区 24 中 78 西 为4 .3 , 北 地 区 为4 . % 。 1 东 7 33 9 能 力 : 位 最 重 适 应 能 力 调 查 显 示 , 2 . 的学 生认 为 个 有 41 4 人 能 力 不 足 已成 为制 约 成 功 择 业 的 首 要 问 题 。 而对 这 些 能 力 进 行 分 解 时 , 求 职 过 程 中 的 难 题 分 别 表 现 在 自我 表 达 能 力 (58 )外 语 能 力 (20 )专 业 3. 0 、 3 .9 、 能 力 (1 8 、 际 交 往 能 力 (03 ) 3 . %) 人 8 3. 6 等方 面 。
上海市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上海市大学生就业调查与思考实践时间:实践地点:内容提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
因此,我进行了上海市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求职心理、求职手段、择业导向、工作期望值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相关的原因。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
关键词:实践大学生就业上海市调查目的: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
通过此次调查,即对上海市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以及大学生就业的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摆正求职态度,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使学有所用,并最大限度的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先后通过实地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同济、复旦、上财、上师、上外等高校展开,对目前处于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以及目前处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对象进行了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来设计问题。
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思考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力量之源,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社会将会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
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
所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极为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能把个人的知识、价值、能力的实现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偏废一面,也不能只照顾到前面,大学生个人价值、能力的实现,应兼顾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习经验1主动出击。
不要坐等公司的招聘小组到校园中来,要主动出击。
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结
第一部分: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结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签约]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而北京高校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60.37%。
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
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
薪酬] 调查结果显示,在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甚至还有1.58%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
而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
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企业] 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问题]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
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64.0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27.14%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
当前就业形势背景下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再思考
当前就业形势背景下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再思考摘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需要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就业指导,贯彻实施“导师责任制”,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全面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关键词:就业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改革思考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052-01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全民教育的普及,各大高校不断扩充招生计划,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困扰社会发现的重要课题之一。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因自身课程的特殊性,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形势更显严峻。
如何在当前就业背景下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以期改善学生就业难现状。
1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成因1.1 学生方面艺术设计与其他专业不同,受专业本身艺术性影响,学生本身在价值观、理念等方面就稍有些与众不同,比如“桀骜不驯、特立独行、孤芳自赏”等个性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身上比比皆是,他们对于自身的评价,对于就业的期许等方面都与众不同。
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就业时出现众多问题,比如与用人单位协调度低,人际沟通交往能力有待提升等,出现职业认识及规划上的问题。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高投入专业,在日后就业方面如何获得高回报吧也是学生们所关心的,但是当前许多学生就业薪酬与心理薪酬落差太大,也会导致他们就业兴趣缺失,进而影响其积极性。
1.2 专业方面艺术设计是一门对实践性与创新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方面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把握潮流,但是当前血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体系过旧问题,教学内容上与现今流行趋势也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学校内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方面都不甚理想,这也造成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低下,设计理念落后,眼界狭窄等问题。
200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00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2006届毕业生我院有分为机电类、信息类、经管类三个大类14个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工程、会计电算化再有毕业生。
毕业生总人数达到1003人,三年来首次打破千人关。
就业也面临了新的考验,但是在学院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就业仍是一片喜人的景象。
200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1%。
从表中不难看出,2006届毕业生14个专业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工程就业率更是达到100%。
学院在不断的发展,就业指导中心在2006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始尝试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并通过网络、信函等方式积极广泛地与用人单位联系,应该说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使得毕业生供需比仍能基本达到1:1左右的水平。
我院的毕业生行业流向相对稳定,进入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约占20-30%,而进入国内外各类大中型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约占60-70%。
我院的毕业生地区流向主要还是流向了如济南、青岛、烟台等省内的城市,由于外省招生的逐年增加,我省的省外就业也不断提高,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外企工作的我校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往往是专业水平不适应、文化水平低、心理素质差,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得我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态势下,今后如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尖锐突出的问题摆在我校面前。
在调查中,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对口的仅占2%;与专业课程有一定关系的占23%;其余是完全不对口的。
认为专业教育对目前工作很有帮助的仅10%,有一些帮助的占34%,其余的则认为没有多大帮助甚至几乎没有帮助。
认为自身文化水平低的占70%,其中有36%的人参加自学考试和成人函授学习。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2006年9月。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目录一、调查说明21.1调查目的21.2 调查时间21.3 调查对象31.4 调查数据31.5 报告撰写31.6 版权声明3二、调查摘要32.1针对大学生32.1.1基本情况32.1.2 就业需求描述42.1.3 深度分析52.2 针对用人单位62.2.1 现状描述62.2.2 需求描述62.3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72.3.1 硬性方面72.3.2 软性方面7三、调查报告8第一部分、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81.1大学生就业现状描述81.2 大学生就业需求描述151.3大学生就业时需要的指导221.4 不同籍贯、区域、性别、专业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上的差异23 1.5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广州)28第二部分、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302.1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现状描述302.2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描述32第三部分、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383.1 硬性方面: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企业性质、工作薪酬383.2 软性方面:就业态度、困扰因素、毕业生条件、能力及素质42四、结论与建议504.1 结论504.2 建议51五、调查背景515.1 大学生背景515.2 企业背景52一、调查说明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
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2006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2006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三)·毕业生找工作首先考虑企业的发展能力,第二位才是薪酬福利。
企业知名度对毕业生求职的影响正在弱化。
·月薪2,000元成为毕业生收入敏感点,上海、北京和广东的毕业生更希望月薪能达到3,000元。
低于1,000的工作被很多毕业生。
·企业给付的技术类工作报酬最高。
上海、北京和广东三地行政人事类职能收入最低,而在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销售类职能收入最低。
·民营企业毕业生的起薪已经和外资企业接近,但是四成民企不提供公积金,10%左右的民企没有法定假日之外的带薪年假。
·八成企业提供针对毕业生的培训,但入职培训和岗位基本技能培训偏重,要尽快在工作中有好的表现,更多要靠毕业生自己的能力。
收入怎么比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着眼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和企业,认为“会有比较多的空缺职位,提供较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求职也相对容易些。
工资和福利待遇其次,而以往被毕业生看重的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考虑被放在了第五位。
全国40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给出这样的回答是否说明,时下毕业生找工作时越来越务实呢?图九毕业生对就业企业的考虑因素全国范围,毕业生对于收入的预期以1,001元-2,000元者居多,占参加调查学生总数的35.1%,有11.7%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首份工作月收入超过5,000元。
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毕业生的收入意愿集中在月薪2,001-5,000元,特别是北京和广东,希望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选择月薪在2,001-3,000元的人数。
60.5%的上海、北京和广州高校毕业生表示不会考虑月薪低于1,500的工作,其他地区毕业生求职的收入底限多数设在1,000元,低于这个报酬则宁可在家。
如果从不同地区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教育成本投入考虑,大多数毕业生的收入预期并非脱离实际,狮子大开口。
但是,对企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期望和企业支付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2006毕业生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期望多半不能实现。
上海发布2006年应届毕业生工资指导价概要
上海发布2006年应届毕业生工资指导价
正值2006年应届毕业生新一轮求职和签约高峰,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2005年毕业生的实际工资及其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据此发布了2006年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约定工资提供参考依据。
据了解,此次调查涉及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高中(含中专、职技校)等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3万余名,单位数为2000户,发布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176个,比上年增加49个。
毕业生月工资1000?3000元是主流
数据显示,2005年7月毕业、刚在职场“打拼”半年的毕业生月工资中位数为2014元,与上年基本持平(2004年为2000元)。
以每1000元作为工资划分段,月工资在1001-2000元区间内的比例最高,占45.5%;2001-3000元内的其次,占29.1%。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006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调查
2006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调查“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温家宝总理曾这样反复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针对这种现象我院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以在学生就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调查概况说明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调查时间:2005年11月15日——2005年12月15日调查对象:2006届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
本次调查共发放318份调查问卷,回收301份,回收率94.65%,有效275份,有效率。
91.36%。
二调查数据统计1、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情况1.1男女性别比例参加调查的大学生中,41%为男生,59%为女生。
数据如下图:1.2学历层次分布比例参加调查的大学生中,18%为硕士研究生,82%为本科生。
数据如下图:2、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选择你认为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A.形势一片大好B.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C.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D.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2.1各选项选择比例没有一人选择“A.形势一片大好”。
选择“B.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的仅占4%,选择“C.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的占到67%,选择“D.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的占到29%。
具体数据如下图:2.2学历差异对就业形势认识的影响硕士生中,选择“C.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的占到73%,选择“D.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的占到27%。
无一人认为“A.形势一片大好”或“B.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
上海市某大学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业余生活调查
意; 5 2 . 5 %毕业生对职业发展综合评价为“ 高” , 7 7 . 1 6 %对业余生活综合评价 为“ 高” : 工作 单位类别影 响职业满意度 、 科研 、 外语 水平及 职业规 划影 响职业综 合发展。 结论 : 公卫专业 毕业生业余生活总体较为丰富且满意 , 而职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不太理想 。 表 明公卫专业 在校学生应 加强职业 规划 , 培养积极 向上生活态度 。
o d s: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3 6 2 a l u mn i o f a u n i v e r s i t y i n S h a n g h a i w i t h s e l f -ma d e q u e s t i o nn a i r e s ,a n d i n t e r v i e wi n g 8 a l u mn i i n a f o r m o f s e mi —s t r uc t u r e .
明 坚 于专 宗 王海 丽 黄钰 凯 纪 颖 罗 婷 陆 叶 张 秀 萍 朱成 华
复旦 大学公共 卫生学院 , 上海 , 2 0 0 0 3 2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目的 : 调查上海市某大学公共卫生 ( 以下简称“ 公卫 ” ) 专 业毕业生 的职业发展及业 余生 活 , 为公卫 专业 的规 划发
关键 词 公共 卫生 ; 卫生管理 ; 毕业 生调查 ; 职业发展 ; 生活现况 ; 上海
R 1 9 — 0 文 献标 识码 A D O I : 1 0 . 1 3 7 2 3 / j . y x y s h . 2 0 1 6 . 1 1 . 0 0 4 中图分类号
I n v e s i t g a io t n o f Ca r e e r D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S p a r e — Ti me L i f e o f Pu b l i c He a l t h Al u mn i o f a Un i v e r s i t y i n S h a n g h a i
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预测报告
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预测报告作者:bothwise ( 2006年 06月 16日 )目录引言第一部分:200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第四部分: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预测引言对于2006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持续多年的“就业寒流”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但供求不匹配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中国毕业生网([url]/[/url])针对大学生求职关注点,关心度,访问热点进行了八个月的跟踪调查,同时结合各大门户媒体及网站2005年度相关调查统计撰写此报告,主要参考文字及数据来源如下:一、中国毕业生网([url]/[/url] )2005年 4月到12月期间400多万次用户访问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用户访问偏好,查询关键词排行,用户关注点,用户关心度等;二、《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共同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研问卷结果分析;三、东方时空与智联招聘《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四、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的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五、国家发改委《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六、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问卷调查;七、前程无忧[url][/url] 的《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八、其它形式的分析报告及问卷调查。
申明:本报告采用数据及文字均为官方发布,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第一部分:200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2005年大学毕业生获得的薪水整体有所上升,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满意度提高了,表现得更理性、平和。
关于上海高校学生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上海高校学生工作的调研报告
背景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上海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以便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几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和意见。
调研结果
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工作在高校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作用。
学生工作部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经验和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学生工作的问题和挑战
然而,调研也揭示了一些学生工作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包括:
- 资源不足:一些学生工作部门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 沟通不畅:学生与学生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 缺乏创新:一些学生工作部门缺乏创新意识,无法适应学生的日新月异的需求。
改进措施和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 加强资源投入:高校应增加对学生工作的资源投入,确保学生工作部门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 完善沟通机制:学生工作部门应建立和改善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和机制,确保学生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并得到及时解决。
- 鼓励创新实践:学校应鼓励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创新实践,及时更新和改进服务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结论
综上所述,上海高校的学生工作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资源投入、改善沟通机制和鼓励创新实践,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以上是关于上海高校学生工作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
上海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做好200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做好200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招工与就业【发布部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06.02.24【实施日期】2006.02.2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上海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做好200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各用人单位:2006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稳定发展大局,坚持改革方向,巩固现有成果,不断优化就业环境。
200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是: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保持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实现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要有明显增加。
现就做好200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积极完善并进一步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各单位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本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学校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国家各部门和本市已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要坚持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工作机制,积极完善管理机制,推进各项政策深入落实。
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职业指导服务,对以从事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户籍和居住证管理、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提供政策帮助。
积极鼓励本市各部门区(县)、各高校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并加强对政策措施落实的督查。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2002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作者: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2月27日下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和上海市人事局于上海交大包兆龙图书馆召开了2002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01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部署了2002年的工作。
周慕尧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府副秘书长王荣华出席了会议。
周慕尧要求有关部门和高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和市第八次党代会。
周慕尧副市长在讲话中指出,“十五”期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上海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会有较大的增加。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要主动适应大学生就业规模迅速增长的新形势,紧紧抓住入世后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契机,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并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能面向新世纪,面向世界,取得新发展。
会议透露,2001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旺盛,高校毕业生就业明显形势好于往年。
截至11月30日,上海高校毕业生2001年总体就业率为86.70%,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7.13%,本科生就业率为92.58%,专科生就业率为81.59%。
同时,根据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随着高校扩招和明年上海市总体就业压力的增大,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
2002年上海共有高校毕业生63478人,其中毕业研究生8205人,占总人数的12.9%;本科毕业生34534人,占54.4%;专科(含高职)毕业生20739人,占32.7%。
其中,上海生源毕业生38129人,占总人数的54.8%。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管理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分析。
2002上海年要继续按照“敞开城门,筑高门槛”的原则,做好引进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要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高校毕业生以柔性流动的方式来沪创业或去外省市工作的办法,推动人才柔性流动。
2006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2006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日前发布《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下称“《毕业生就业调查》”)。
调查第一次从应届毕业生和大学生需求企业两个方向,对人才供需、求职和招聘个环节,以及薪酬福期望和给付方面的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双方的矛盾和利益取向,并对矛盾的调和给出自己的意见。
调查结论· 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2005年,面向2006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供求不匹配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 民营企业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提供的是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资企业。
· 1000元月薪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限,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与此同时七成以上企业认为2005年毕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
· 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有新知识、高技能和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
· 当务之急是,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通过一些能迅速见效的途径,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缓解企业的求才矛盾。
调查为期六周,调查形式为网上问卷和个人访问。
覆盖全国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40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58665名,其中本科毕业生43869人,74.8%,硕博士应届毕业生14796名,25.2%。
访问涉及33个大行业5800家聘用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其中外资企业(含合资)3101家,占53.5%;民营企业2378家,41.0%;国营企业45家,0.8%;股份制等其他形式企业 276家,4.7%。
有2852家企业规模在100-1000人,49.2%;2483家企业规模不足100人,42.8%;349家企业规模在1001-5000人,6.4%;规模超过5000人的企业2.0%。
PartI· 供需的矛盾不只体现在数量和排行上,由于知识、能力不匹配,即使专业对口,行业热门,企业对招聘到合适的大学生表示“不乐观”。
上海就业调研报告
上海就业调研报告上海就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就业形势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解上海当前的就业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这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随机抽样,并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调查内容包括就业情况、就业形势、就业满意度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1. 就业形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的就业形势整体向好。
超过70%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目前有工作,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还持有其他的就业机会。
这一数据表明上海的就业市场相对活跃,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2. 就业率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的就业率相对较高。
根据我们的数据,上海的总就业率超过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说明上海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为众多求职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就业行业从调查结果来看,上海的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IT、制造、教育等领域。
特别是金融和IT行业,在上海就业的人数占比较大。
这表明上海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 薪资水平上海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的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金融、IT等行业的平均薪资较高。
这也是吸引大量人才来上海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5. 就业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在上海工作的人员对他们的工作感到满意。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
同时,他们也对上海未来的就业发展抱有较高期望。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上海的就业形势良好,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吸引了大量求职者。
2. 上海的就业率较高,为众多求职者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3. 上海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金融、IT、制造、教育等领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岗位。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来上海工作。
2. 加强对各个行业的培训和人才储备,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调查报告课题组摘要:本调查报告介绍了2006年度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的现状。
从上海高校学生可雇用性能力、职业成熟、就业的法制环境、用人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入手,分析了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从加强法制建设、督促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评估、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机制等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一、2006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的基本状况随着“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长,社会越来越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体而言,“十五”期间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并逐年递增(见图1),这反映出上海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较为旺盛。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特征是流向多元化,就业地区的区域性布局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十五”期末和“十五”期初相比,到中部、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有所提高,到基层就业人数也有所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式更为多样,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有所提高。
1.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现状与分析(1)上海高校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近年来,选择合适的职业,已经成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
尤其随着职业的种类与内涵日益扩充,个人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已显得格外重要。
而对职业规划与执行能力的测量,通常以职业成熟度(vocational maturity)作为具体的指标。
职业成熟度越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强,越能够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生涯发展。
对于在读大学生而言,接受要具备足够的职业成熟度,必须有效学习相关的职业知识,才能作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进而在毕业后从事相关职业领域的工作或进修。
不过,以往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问题。
因此,本次调查试图从信息应用、职业认知、自我认知、个人调适、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职业选择、条件评估八个维度来考察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并对上海高校新生、应届生和待就业学生进行了实证测量,以了解上海高校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究竟处在何种水平。
结果显示(见图2、图3),上海在校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平均值均高于3.00(1ikert 5分法),其中新生为 3.36,应届生为3.53,整体分布相当集中。
虽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已高于3分,但并不理想,还不具备充分的职业掀,j与执行官幼,更难以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
可喜的是,大学新生已经开始关注自己将来的发展,成熟度平均达到3.36分。
其中男生为3.37,女生为3.35,比较接近;从本专科生的对比来看,本科 3.37、专科3.34,均略高于职业成熟度的一般水平(3分)。
本科生仅在信息应用方面略低于专科生,在职业认知、个人调适、职业选择和条件评估方面则比较接近,但在自我认知、职业态度、价值观念方面则明显高于专科生。
面对今后的就业,新生更加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和勇气信心的培养。
从对新生的调查看,其中选择“有专业人员分析自身个性及优缺点,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的比例最高,达到50%,反映出大学生希望通过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选择;排在第二位的是“培养勇气和信心”,表明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课程和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职业发展观,有利于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自信心的建立,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表1显示,200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为 3.53,超过职业成熟度理想标准的70%,表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与执行能力,能做出较合适的职业选择。
就调查数据看,学生的职业信息应用能力(3.68)较强,能重视职业信息的获取对就业成功的重要性,并能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为职业选择服务;但职业认知(3.36)较弱,表明学生对职业信息的精细化认知不足,相对缺乏对职业岗位的深入了解。
所以,加强职业认知活动、提供多方面的职业资料、增加在职业领域中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认知提高。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应届大学生的个人调适能力(3.68)较强,说明学生面对外界环境与个体需求不一致时能做出适度调整和平衡,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理性,在个人职业发展与就业现状发生矛盾时有较大适应性;但是应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 (3.40)较弱,即个人对企业和岗位选择的深度思考不足,缺乏职业选择的独立性和明确性,选择的依据主要来自于父母、朋友和成功人士,这也可能导致现在学生在初次就业后离职率比例不低的原因。
(2)上海高校学生的可雇用性能力随着环境变迁及科技进步,人的终生学习和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
所以高校除了应向学生提供一般的专业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可雇用性能力”。
“可雇用性能力”(employability)或“可雇用性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或“核心能力”(core ability)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强调的是“不同场所的共同需要”。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调查,我们发现从排序上看,认为大学生最应该具备前六项能力有很高的一致性。
在用人单位和历届生所选得分为4以上的可雇用性能力向度中,“沟通协调能力、积极的态度与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电脑运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没有出现在在校生的排名前几项选择中,反而“领导能力、研究和评估能力及语言能力(第二外语)”在用人单位和历届生中得分较低的却出现在在校生的4分以上的选项中。
可见,同处于职业环境的用人单位和历届生有着同样的取向,而处于学习环境的学生,对能力的认识及培养有着不一样的想法(见表2、表3)。
从用人单位和历届生与应届生对可雇用性能力认识的比较可见,他们都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没有专业,就没有前途;但仅有专业,前途有限。
同时,随着科技、产业、经济和工作环境的变迁,已经出现了先奠定基础能力,再建立专业能力的呼声。
2.上海高校学生的择业取向及就业流向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是直接影响其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
应该说目前毕业生对就业的认识值得肯定,择业取向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能保持一致。
从总体上看,毕业生择业期望有些脱离实际,缺乏为国家建设、为事业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而且这种倾向相当普遍。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毕业生对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和提高经济收入的“职业成就”期望都显得十分迫切。
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在校生对职业报酬的期望值要高出前几年毕业生首次就业时的实际报酬近20%,其中研究生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差距更大。
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目前上海高校应届生选择就业,把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67.1%)、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51.6%)、行业的发展前景(36.2%)、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如转变专业方向、出国、进沪、考研等)(34%)、单位所在地点、工作环境和条件(33.3%)这些因素排在较前面。
在被调查者中,希望毕业后留在上海的占73.2%,去江浙地区的占7.3%,去广东的占7.2%,去北京的占5.8%,愿意去中西部地区的只占1.6%。
而这显然与上海实际状况乃至国家、事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1.上海高校学生可雇用性能力有待开发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和历届生对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的在认识上比较一致。
积极的态度与行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责任与忠诚)、自我导向的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被列为前6位。
这些都属可雇用性能力的范畴。
但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新生的认识与前者有一定的差异。
他们认为排在前5位的能力依次应为:沟通协调能力(10.50%)、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 (8.68%)、知识管理能力(专业知识等,7.88%)、创新、创造力(7.01%)、适应变迁能力(6.20%)。
从中可以看到,在校生对可雇用性能力认识并不充分,或者说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
所以对高校来讲,加强课程设计与现实工作世界的联系,对于建立在可雇用性提升基础上的就业率提高非常重要。
同时对企业等组织来说,有必要联合高等教育机构促进大学生对于可雇用性能力的认识,为学校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可雇用性能力。
2.上海高校学生职业成熟有待提高按本研究所采用的《职业成熟量表》尺度判断,就结构因素而言,应届生的“个人调适”(指个人从事职业选择时,对自我主观条件与外在客观条件的折衷、调和)平均值较高,“职业认知”(指个人对职业世界的认识与了解)与“职业选择”(指个人从事职业选择时所表现的独立性与明确性)的平均数则相对较低。
当代大学生尽管在各个方面都在努力表现“自我意识”和“个人主见”,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无视自己的具体条件和意愿而跟随众人的选择。
如在择业取向上受朋友(24.5%)、社会上的成功人士(24.7%)的影响程度仅次于“父母”(38%)的调查结果,便反映了大学生的这一行为特征。
可见,在应届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和进行职业选择时的独立意向。
3.高校学生就业的法制环境有待完善我国现有法律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显得相当无力。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劳动者有劳动权利与义务,但再无具体的维护这种权利的法律规定。
《劳动法》并不是一部促进就业方面的法律,而只是劳动管理法,并不具备促进就业的功能。
回顾近年来我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践,更多的是政府出台的政策。
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障碍,或多或少影响着促进就业的有效开展。
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相应的机构没有法律上的责任压力,也难以采取法律救济手段。
4.上海高校学生就业的用人环境有待改善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基本上处于一种既不受计划约束也尚未形成市场准则的状态。
各单位录用毕业生的自主空间较大,有着各自的取舍标准和方式。
从总体上看,用人单位逐渐抬高录用高校毕业生的“门槛”,自行制定的录用标准和条件不切合毕业生实际的现象比较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和毕业生对用人单位非理性地抬高录用毕业生“门槛”的做法反应最强烈,特别对用人单位不切合实际提出过高的招聘附加要求,如“社会活动经历”、“技能证书”、“试用期”等做法深为不满。
用人单位在录用高校毕业生中附加的这类条件是诱导大学生不认同学校专业教育的内容,过于强调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在择业应聘过程中以夸大事实或编造经历的“失信”手段“自我包装”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使得高校毕业生不得不在毕业前就匆忙寻找单位接受“试用”。
学校为学生的就业大计考虑,也不得不默许这一现象,并使得对大学生毕业环节的学业要求形同虚设。
一些高校领导和教师在调查中指出,用人单位的这一做法无疑将其对员工实施教育培训的责任推给了高校,混淆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职业培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