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样的书,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什么样的书,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

于永正:以前,为了弥补教材阅读量不足,每教过一个单元后,我也曾尝试过为学生补充一些与教材类似的课外读物,但终因势单力薄而作罢。现在好了,刘宪华校长你和你的同事们齐心协力编了一套我梦寐以求的书!这真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刘校长,你能做出这么一件大事来,一定有其可以挖掘的原动力?

刘宪华: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成长史。于老师就说您吧,您从小喜欢京剧,您一生喜欢听京剧、看京剧、唱京剧,京剧对您教学艺术的精湛起着巨大的作用。您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您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您喜,教会了您怒,教会了您悲,教会了您乐。总之,京剧使您懂得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表面上看,您的教学艺术和京剧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似乎和您的阅读没有关系。其实京剧做为国粹,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段京剧唱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部京戏就是一本情感丰富的教科书。您一生都在阅读着京剧这部国宝,京剧中的喜、怒、悲、乐养育了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你热爱儿童,热爱小学语文教育,所以成了二十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巨匠!

再来看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长史与他们的阅读史。唐德刚说他自己能成为历史学家,写出不盲从、有见识的专著,得益于他心里装着《资

治通鉴》这部大书。张爱玲找到了《红楼梦》,就找到了自己的作家梦,她说她差不多年年看《红楼梦》,最后各种版本间的任何差异,不用校勘比照,就在自己的脑海里蹦出来了。龙应台的传统营养从何而来,是从她每年读一遍《庄子》而来。季羡林先生居然能够经常重读在常人眼睛里枯燥无比的PhilologicaIn dica,而且读出荡人心魂的美感。

再说我们教育界的名人,陶行知研究杜威,成为思想鲜明、颇有建树的教育家。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曼女士苦心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情感教育的专家。于永正老师您喜爱读书、喜爱京剧都对您现在成为一代名师有着本质上的影响。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名人的阅读主题与生活方向,让我们更加明白,读什么样的书,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正所谓“阅读塑造心灵,阅读改变人生!”

我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个测试,说如果把一个人放逐到一个荒岛,只允许这个人带一册书或几册书,将如何选择。爱书的人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太难,想想看过的舍不得放下,没看过的一定想看看,什么都想拿。没有体味过读书快乐的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拿什么都行,甚至不用拿。只有读过影响了自己生活方式(或者说改变生命方向)的书的人,才会豪不犹豫的选出那本自己读了又读的书。如果这个人是唐德刚,我想她一定会拿《资治通鉴》;如果这个人是张爱玲,我想她一定会拿《红楼梦》;如果这个人是于永正老师您,我想您一定会拿小学语文教材和京剧光盘……哈哈,于老师您会吗?

于永正:刘宪华校长太了解我了,我会的,我就拿小学语文教材和京剧光盘(可是光盘不是书呀,哈哈!)。不过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一个孩子从小他喜欢读什么书,喜欢书中哪一类主人公,他就会受到这些书的思想或这些书中主人公的影响。

刘宪华:读书读到总想读自己读过的某几本书时,就已经进入了书籍与命运同在的境界,这当然也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在博览群书之后,心里反复的思考着一本书,或某一领域中的几本书,想一读再读,而每一次再读又都会有新的体悟,就和于老师您唱京剧一样,每一次唱都有不同的感悟。书籍是有生命的,每一本书都是在遇到能读懂它的人才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魅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一部《孙子兵法》治国又治家,日本著名的松下企业的创业与发展就得益于《孙子兵法》;《红楼梦》让人细至的体会生活;《水浒传》让人学会仗气侠义;……

阅读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读什么样的书,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创造什么样的生活。读名人传记的人往往是自己也想成为英雄,休闲无目的的读书的人往往是自己也胸无大志。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喜欢读孔子、孟子的人,很多去研究德育,喜欢读陶行知的人去做行动研究,喜欢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去研究情感教育。(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很多教师读过孔子、孟子,也没有去研究德育,读过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研究情感教育……我

想那只是读过而已,还不是喜欢读,热爱地去读,还不能在读中觅出真谛)。

一个人知道读书的好处是不难的,可是要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我最需要读什么书,可能是比较难的。旧书苍苍,新书茫茫,不要说儿童,就是我们成年人,也不知道怎样为自己选择书籍。大多数人在选择读什么书时,很多都是听同事、同学、朋友说最近有什么新书、什么书很畅销、什么书出了一个什么新观点,就不加思考的去读了!而不是从自身的需要、从建构自己未来的生活来考虑要读什么书。有些人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才弄清楚,哪些书是应该和自己终生相伴的书。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泛化的时代,如果不知道自己不需要读什么书,需要读什么书,那么读书也将进入的一种泛化的现象。读书没有主题,而导致生活没有方向,情感没有寄托,灵魂没有归宿。

人要博览群书,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再找到那些每年都想重读的书,这些书的主题,就是读书人生活的主题(或者说和生活主题息息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