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老山界1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6 老山界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长征胜利后不久,时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回忆录,记叙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二、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时,他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满望:十分希望。
惊惶huáng:惊慌,恐惧。
攀谈:闲谈。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绝壁:极陡峭难以攀援的山崖。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捐,赋税。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二、主题概述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路远,表现出爬山的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四、思考探究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语言魅力
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 情合理。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 得奇怪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接时间顺序写 ,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沿着山 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 ,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 ,这座山的确特别的陡峭。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 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 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 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用看似矛盾的 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 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手 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村托午夜雷公岩的 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3)分析第32段景物描写。 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
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 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合作探讨
1.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 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 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 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 工作。
老山界1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学情分析:
我们班学生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尽管如此很多学生懒于动手懒于思考,上课容易分心。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及学法的设计):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引导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相关知识: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记叙内容
文章主旨
2-11节
当天下午至天黑
山沟—山脚
同瑶民的攀谈
表现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23节
天黑后至黎明前
山脚—山腰
爬山的艰苦以及在
雷公岩前露宿
24-31节
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
雷公岩—山顶
攀越雷公岩
课题
《老山界》
时间
班级
八
教师
科目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老山界》是一篇讲述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通常被用作中学生生活阅读的课文内容。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册的《老山界》这篇课文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老山界》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
在这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叫老王的男人,他和儿子、孙子一起生活在一座山脚下。
老王是一个开朗、善良的人,平时喜欢和邻居们聊天、帮助他们劳作。
这个小村庄的生活并不容易,人们在耕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课文以老王的儿子和孙子在田地里劳作时的情景展开。
他们在烈日下辛苦劳作,却徒劳无功,劳作辛苦而生活并不富裕。
但尽管如此,老王一家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努力生活,努力工作。
他们在山村里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老山界》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表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尽管生活并不容易,但老王一家都展示出了坚强、努力和乐观的品质。
他们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展现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
通过阅读《老山界》,学生们可以了解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体会到农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亲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品格。
《老山界》这篇课文是一篇温馨感人的故事,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展示了人们在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可以从中受益,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少年。
第二篇示例:《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老山界的一次经历,展现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文将从内容、主题和人物等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对老山界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一、生字注音
惊惶(huáng) 矗起(chù) 蜷(quán) 钨丝(wū)
苛捐杂税(kē) 骨碌(gū lu) 惊赅(hài) 攀谈(pān)
呜咽(wū yè) 骨气(gǔ) 霹雳(pī lì) 猝然(cù)
二、问题归纳
1. 本文写“我”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其中细致地描写了“我”走山路的情况,请你说说“我们”爬的是怎样的山路?又是怎样走的?
明确:“我们”爬的是陡峭的山路。
从“前面也很难给你找出路”看出;从“就在脚底下,又往往是俨乎其然的石级”也可看出。
“我们”走山路是沿着山棱走的。
从“我们走下汽车,步行了七八里路才到了前沿阵地,我们就从那里上山”和“但就在此地不久以前,还来过赤卫队,他们向瑶民收买粮食,每一个卖五分钱”等文中可见。
2. “我们”在攀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战士们是怎样对待的?反映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行路难、睡觉难、吃饭难。
对待困难的态度: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中三次出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我们”攀越老山界,“走一步就得歇一会”,突出了行路难;尽管如此,“我们就只向顶刮去”“走一程就歇一程”等语句又充分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而文中描写的睡觉难、吃饭难也体现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老山界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因贪心而最终悔过的故事。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引人入胜,可以给学生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老山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
山村里有一条叫老山界的小溪,溪旁生长着茂密的竹林。
有一位叫做阿春的少年,他因为贪心而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阿春的父亲是山村里的一位猎人,每天都要出门打猎来维持家庭生活。
阿春小时候家境贫困,因此对财富充满了向往和渴望。
一天,阿春在老山界边的竹林里偶然发现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
这颗水晶散发着绚丽的光芒,让阿春为之动容。
他拿起水晶,心想如果能换取一大笔钱,自己的家人就再也不会缺粮少穿了。
于是,阿春决定将水晶送给了当地的买卖商。
买卖商看到这颗水晶,非常惊讶,因为这是一颗极为珍贵的宝石。
商人狡猾地告诉阿春,只有带他去找宝山,才能找到更多的水晶。
于是,阿春被商人骗走了。
商人带着阿春来到了一个险峻的山洞,告诉他宝山就在这里。
商人让阿春一个人进去挖掘水晶,而自己则在外面守候。
阿春心存侥幸,急忙进入山洞。
山洞里黑漆漆的,布满了各种危险。
阿春一路踩着肮脏的泥水,不停地劳累着,却始终找不到水晶。
几日后,商人发现阿春还没有出来,心生不妥,便进入山洞里去找他。
商人走了一段路后,却看到了惊人的一幕:阿春趴在地上,已经气息微弱。
在他身边,堆满了普通的石块,却没有任何水晶。
商人明白过来,原来他被骗了,这里并没有宝山,只是为了让他去冒险。
商人慌忙把阿春背回了村里,并告诉大家事情的经过。
全村人都为阿春祈祷,最终阿春醒来了。
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悔恨地告诉大家自己贪图财富而误入歧途。
大家都原谅了他,帮他治疗伤势,鼓励他从此不再贪心,修正错误。
《老山界》这篇课文教导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贪婪是引人堕落的根源。
阿春因为贪心而一直在追求自己所谓的财富,最终却落得一个不幸的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贪婪,要懂得知足常乐,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老山界》
10.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 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 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
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
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一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惊惶jioqunzhuchnjupnglulu大大落落落在后面落枕落伍落空zhuzhozhozh顺着着凉着火着迷穿着着实着想着落骨碌花骨朵骨干骨肉三解释下列词语惊慌
•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山界
3.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 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 为下文的叙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 表现了红军长途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 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
4.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 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 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整体感知课文
1.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
三 部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2段)。 分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3段)。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研读课文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PPT课件-(2) (1)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细读分析
②看到了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 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 的。”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 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③行动难。红军战士不是轻装行军,而是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辎重。
④处境难。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时的境况危急:地上有敌人的追兵,天上有敌人的 飞机,他们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细读分析 2.如此难走的老山界,被红军胜利翻越了。你从红军翻越老山 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红军?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去理 解,然后回答。
细读分析
③看到了有着高度的纪律性、自觉性和团结互助精神的红军。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 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 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 不知道疲倦。”
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和知识链接中的资料,说说老山界是一座怎样的山。
高大陡峭、崎岖险峻、气候恶劣、人迹罕至。
整体感知 2.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叙事文,那作者是怎样叙事 的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红军翻山的路线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
《老山界》(1)
初一年级 语文
人教部编 版七年 级下册 语文《 老山界 》
长征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间, 进行的一次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 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 进行长征。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 胜利结束。
⑬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 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⑭“不要掉队呀!” ⑮“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⑯“我们顶着天啦!” ⑰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⑪ -⑰段:天黑到了山脚,望到了奇观,开始登山。
⑱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 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 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㉚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 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 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 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 我们完成了任务……
㉚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 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 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 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 我们完成了任务……
⑫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 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 观。
⑪ -⑫段:天黑到了山脚,望到了奇观。
⑬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 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⑭“不要掉队呀!” ⑮“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⑯“我们顶着天啦!” ⑰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七年级下册老山界原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老山界》原文原文:6.老山界陆定一预习:1934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山势险峻和行程艰难的语句,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6 《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6《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参考答案: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三、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参考答案:1.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
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2.“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换句话说,“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
第6课《老山界》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老山界》(陆定一)1.红军翻山途中遇到了那些困难?红军是怎么解决的。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表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讥笑敌机、毫不畏惧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奇观”不仅指眼前之景,更指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
“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这句话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透过作者的赞叹之词,说明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到。
3.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缀”字在这里指装饰,生动传神而又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4.作者交代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横着心”既表现了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体现了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表现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峰比作巨人矗立,把山谷比作一口井。
这样写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
“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一样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对长征必胜的信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6老山界1》课件
细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
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
红军战士怎样的Leabharlann 神?读品 走路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味 睡觉难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搀扶前进、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精彩段落欣赏
“之”字奇观
(12-18段) 1.前后四人合作,模拟 文中对话(14-17段);
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
老山界
学科:语文
年级:七年级(下)
教材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
学校:安徽省天长市实验中学
执教:洪仁山
老山界
陆定一
你预习了吗?
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惊惶( huáng) 呜咽(yè )
咀嚼( jué)
矗立( chù)
蜷(quán) 酣(hān)然入梦
点缀( zhuì) 落( là)得很远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 故事内容。
你还记得概括故事 内容的方法吗?
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红军 翻越老山界 成功
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
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理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清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 顺
点的词句。
序
时间
次日下午 黎明
夜里
天黑 下午到傍晚
2.观图,想象走“之” 字路的情景,假如你 就是其中的一员,请 用自己的话解说当时 的情景。
精彩段落欣赏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1) 所“见”写出了什么?
山势高峻、陡峭。
(2)“闻”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
寂静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课《老山界》课件PPT含音频1
翻越夹金_山表_(节_选现_)_了___红__军__的__坚___毅__、__顽__强___和__无__畏__精___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拓展
推荐篇目
作者这里写声音,是为了衬托寂静,以“有声”衬“无声”。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我市某中学在七年级学生中组织了一次以“传承长征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相关要求回答问题。
分析下列句中标红词语的表达作用。 空间:山沟→路边瑶民家→山脚→山腰→山顶→山下。
比“山苇喻坡子战 是”的士一_窜们片“天_轻原,细始_表的森鼓_明话林_面语,”_对声路凶_连还暴续好_含的不走_敌断。_人,有_,说白_明战洋战_淀士_的们胜_人被_民冻威_醒自武次_不数_身屈之_,多_体。某_现出_一些_种_大_弱无_畏的_点战_斗_精,_神_从___而__迎__战__艰__难___险__阻__的__意___思__,
_“__不__准___”__态__度__严___厉__,__来__不__得___半__点__儿__含___糊__,__充__分___表__现__红__军__纪__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坚强意志和革命___________精神。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第一次翻越大雪山。
粮食奇缺 鼓着勇气
原因:一方面突出了山路的难行,表明这是真实叙事;
毛泽东《七律· 长征》 ”毛泽东来到坐着休息的战士们中间,说:“不能在这里休息呀!
“苇子”的窜天,表明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体现出一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文
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文
一、课文背景
老山界这篇课文呢,它是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故事。
那时候红军战士们面临着好多困难呀,就像我们现在生活里遇到的那种超级难搞的事儿一样。
这篇课文让我们能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二、课文内容概括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战士们翻老山界的经过。
他们一路上要爬山,山可高啦,路又特别难走,晚上还得在山上过夜。
战士们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比如说他们在爬山过程中累得不行了,但还是咬着牙继续前进。
三、人物形象
红军战士们在课文里的形象特别鲜明。
他们都很勇敢,面对陡峭的山路、恶劣的环境,没有一个人退缩。
他们之间还特别团结,互相帮助,这种团队精神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参加团队比赛时同学们之间互相配合一样重要。
四、文章主题
主题就是体现红军长征的艰苦,以及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这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很有启发呢,当我们遇
到困难的时候,也得像红军战士一样,不能轻易放弃。
五、文章特色
1. 描写生动。
作者把爬山的过程写得可详细了,像描写山路的陡峭,战士们的疲惫,让我们读的时候就好像自己也在跟着红军战士一起爬山一样。
2.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这种情感也很容易传染给我们读者。
六、阅读感悟
我读完这篇课文后,就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
红军战士们那么艰苦的环境都能克服,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算什么呢?而且这篇课文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课件及参考答案解析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二单元
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 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 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 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 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 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 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 山后注入湘江,而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 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4.每步都要非常小心,反映了战士的谨慎态度和行军速 度之慢,衬托了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二单元
5.“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的“奇观”指什么景象? 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5.奇观: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 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作用:体现了红军队 伍磅礴的气势,并歌颂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作者用赞 赏的口吻来描绘景物,抒发了豪迈的情怀,是革命乐观主 义的表现。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二单元
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 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 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 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 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 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二单元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春走老山界 谭谈
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 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 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 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 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无畏、坚定、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学会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字词积累: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关于作者:陆定一,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后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3.课文背景资料: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4.收集、朗诵长征诗词,讲述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
5.观看影片《长征》片段,体会并畅谈对长征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
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知道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陆定一的《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一)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理清思路: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时间: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地点: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三、粗读概括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格?请用《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来概括。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3.小结。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一、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细读品味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情?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着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惊惶——哭——欢喜。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优美,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细腻,请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
景物描写作用: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
视觉、听觉。
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排比。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部分。
(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
归结知识点:环境描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学习本文写景要注意交代立足点,同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的写法;虚实结合,以动衬静。
3.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意义。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4.小结:文章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
(4)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情感。
三、综合实践
1.说说心里话: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参观了“长征纪念图片的巡展”后,对那些曾经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浴血奋战,不畏艰险却又未曾谋面的革命先辈,你想说些什么?把你的心里话记录下来,送给那些永眠地下的最可爱的人吧!
2.在和平年代里,我们的物质已经不再贫乏,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那么,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在新时代是否应该有新的内涵和解释?我们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畅谈)
四、布置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一定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那么,把课前准备的关于
长征的图片、诗歌、故事加以整理,做一期关于长征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