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老山界1
《老山界》课件-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
读一读,写一写
陡 惊惶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攀谈 苛捐杂税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军阀 缴 欺侮 道歉 Q6: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感受和夜景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以声写静,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系。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 明确列出与本学期所学课文有关的年份。
Q1:速读文本,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
• Q1:速读文本, 一句话概括故事内 容。
• Q2:本文以什么 为记叙顺序?并说 明理由。(答案在 原文)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 时间变化、地点转
老山界。
移
Q3:小组合作,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 山界的经过。
任务分配:以“时间”为序,分组归纳填表。
下午---傍晚:全体
天黑:第一组
半夜:第二组
黎明以后:第三组 下午:第四组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 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 身子蜷起来”
这几个动词细腻生动的写出了 冻醒后的感受,表现了寒气刺骨的 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 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老山界》课文原文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老山界》课文原文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老山界》课件1
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
合作探究
1.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 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合作探究
2.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 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 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得奇怪了。
合作探究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接时间顺 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 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 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 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特别的陡峭。
咬文嚼字
觉悟 午觉
觉
jiào :睡觉
字词辨析
琢磨:
1.zhuó mó ①动词:雕琢、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比喻对 待诗文等反复加工,精益求精,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2.zuó mo 反复思索 、考虑、想。
zhuō mō 捉 摸: 猜测,预料;揣测 (多用于否定句) 示例:难以捉摸 捉摸不定 捉摸不透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第1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2 体味情感: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
想感情。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四
3 精神品质:熟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
传统教育。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学习目标
写作目标
描写场面:体会生动形象的场面描写,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 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景 出版社1955 年版)。1934 年10 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 资 料 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路上,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国
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1936 年10 月,红 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
描写场面时要注意: (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 (2)要注意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3)要写出气氛,特定的场合需要写出特定的气氛; (4)要注意描写时的顺序,一般而言,场面描写都是按由 点到面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精彩的场面描写有利于人物精神的展现。例如本文中对红 军战士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的场面描写,就很好 地体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等。
字
盛
·
( shèng)(茂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原文阅读
《老山界》原文阅读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PPT教学课件
悬崖边狭窄的山道高低不平, 露宿于此的战士们是“横着心 躺下去”的,但 “一会儿就 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 盾?
【答案】 不矛盾,“横着心 ”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 牺牲的英雄气概和严明的组织 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 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 ,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 、从容镇定、襟怀坦然。
课文讲解
“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请抓住关键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许多
wk.baidu.com
“之”
与星光连接
奇观
“许多”既说明有成千上 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又 说明山路的曲折陡峭。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 迂回
火把“与星光连接”:写 山势之高大险峻。
“奇观”表现了人物、夜 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的壮
(闪烁的)星星
黑的山峰(雄伟、高峻)
四周的山
山谷——壮观、雄伟
运用比喻,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夜空比作黑色幕布,写出了也只深沉、星之明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 ,更突出了星星的美丽。 又把黑的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深井,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
红军的艰难处境。
写景顺序
上-下
远-近
四周-中 间
课文讲解
思考: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找出写人的语句谈谈感受?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6 老山界 1》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2
关键词
1
关词
谢 谢! 3
关键词
4
关键词
标题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èBiblioteka Baidu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zhǔ
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毛泽东《十六字令》
整体感知
如果让你画一幅最能表现红军翻越 老山界的画,你会画什么场景?
老 山 界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 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 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 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翻越之难
“难翻的老山界”,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队伍之笨重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 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在_____________中看到了队伍的笨重, 我似乎看到了_______________
意志之坚强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 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 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
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第6课《老山界》第一课时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③第九段: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 ⑥第二十四段: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 爬过这座山。 ⑨第二十七段: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 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伏笔——解释原因,形势危急
内部结构有机联系的艺术
穿插——谜团解开,山高路陡 照应——揭示身份,顺理成章 伏笔——解释原因,形势危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
《老山界》
第一课时
【作者】:陆定一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只等闲是什么意思呢?
资料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 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名党政府 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大军“围剿” 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被迫放弃 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连续突破敌人 四道封锁线,渡过湘The江grea,t si于gnifi1ca2nc月e o间f the越lon过g m广arch西vict东ory北角的老 山界,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_乌__江___ 、___金_沙_江____、 _大_渡__河____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长驱二万五千里, 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__老_山_界____是长征途中红军 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课件1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 讨论:课文前面讲述老山界如何之险,为何在下山的时候作者还有心情欣赏周围的景色?
关于长征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 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 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 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 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 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老山界
第二课时
• 阅读文章,结合具体细节,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一说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示 例:
③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 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④“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⑤“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⑥那女人哭起来了。 ⑦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 ⑧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 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向我们 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分层概括
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分层概括
老山界划分层次并概括如下: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11段,在爬山前。第二部分为12~31段,在翻山中。第三部分为32~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或者:
第一部分为第1段:介绍老山界。第二部分为2~32段: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写红军翻越老界山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为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老山界》课件1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排比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红军战士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细 老山界是一座难
翻的山。其“难”
读 表现在哪些方面 品 呢? 在课文中 味 勾画出有关的句
子来。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 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 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 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 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 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 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 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全文总结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 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是 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老山界PPT课件
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021
16
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 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 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 “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 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 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2141.5米,是 华南第一高峰,被称为“五岭之极,华南之巅”。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是 损伤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2021
5
作者·简介
陆定一 (1906年6月—1996年5月), 男,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 无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 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 导人。 著有《金色的鱼钩》、《中国 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老山界》等等。
2021
4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 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 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堑,爬雪 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 千里长征。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件
基础知识
1.记字音:
苛捐杂税(kē) 欺侮(wǔ) 酣然入梦(hān) 澎湃(péng pài)
(chéng)盛饭 盛
(shèng)旺盛
缴(jiǎo) 骨碌(gū lu) 矗立(chù) 搀扶(chān)
(jué)咀嚼
嚼 (jiáo)倒嚼 (qǔ)细嚼慢咽
基础知识
1.记字音:
(yè)呜咽 咽 (yān)咽喉
课文解析
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
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 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
,我们也要试一试。【运用“不论......不论......只要......没有不......”的句式 ,反映了红军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宗旨,以及善于向群众做宣传、发 动群众的特点。与前面一句相对照,鲜明的表现了红军同军阀的本质区 别。】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老山界
新课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 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 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 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毛 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 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 做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 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 这样一座,被成为长征途中最“难”翻 越的一座山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 读《老山界》,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 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优秀课件1
二
以后
雷公岩
红军战士、 翻越雷公岩 医务人员
天 下午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
界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 意思没有呢?
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为下 文的叙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表现了 红军长途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 过了老山界。
大大落落 落在后面 落枕 落伍
2、着 ①zhuó ②zhāo ③zháo ④zhē
顺着 着落
着火 着迷
穿着 着实
着想 着凉
3、骨①gū ②gǔ
骨碌
花骨朵 骨干 骨肉
落空
三、解释下列词语
惊慌: 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呜咽: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矗立: 高耸地立着。 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景致: 风景。
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 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 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 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 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 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 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 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 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老山界》优质课件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后作业
1. 背诵第22自然段中半夜醒来描写景物的 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 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2. 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6 老山界
1.根据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语句,理解词句的意蕴,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3.结合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感悟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有改动。中央红军长征, 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 破国民党的“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 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 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字词学习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 锡市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 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 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 政治部宣传部长。作品有《中国工农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 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 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 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 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 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老山界》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 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通过排比句的运用,使文 章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
对比
“我们并不疲累,倒觉得爽快,因为我们是向北方——向延安去的。”通过对比手法的 运用,突出了战士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 象。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人物形象在文章中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推动故事的 发展和高潮的到来。
揭示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特点分析不仅是为了展现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为了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即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瑶民纯朴善良、积极支持红军的民族精神。
时代背景与文学价值
•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国民党政府则对 共产党进行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实力,同时也为了北上抗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 万五千里长征。
• 文学价值:《老山界》是一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它通过生动 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 。其次,作品在表现主题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心理描写等,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 艺术感染力。最后,《老山界》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 的珍贵文献,也是一部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的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无畏、坚定、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学会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字词积累: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关于作者:陆定一,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后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本文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3.课文背景资料: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4.收集、朗诵长征诗词,讲述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
5.观看影片《长征》片段,体会并畅谈对长征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知道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今天我们来学习陆定一的《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一)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理清思路: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时间: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地点: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三、粗读概括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格?请用《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来概括。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小结。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一、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细读品味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情?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着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惊惶——哭——欢喜。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优美,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细腻,请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景物描写作用: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
视觉、听觉。
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排比。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归结知识点:环境描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学习本文写景要注意交代立足点,同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的写法;虚实结合,以动衬静。
3.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意义。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4.小结:文章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