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
大学语文都江堰课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特点及作用。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心国家水利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修辞手法的学习与应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修辞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都江堰在我国水利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都江堰的哪些特点?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分析课文1. 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特点及作用。
2.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加深对都江堰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的历史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都江堰,谁能简要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教师布置拓展阅读材料,如《都江堰》一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2. 学生阅读拓展材料,思考:都江堰在我国水利史上有哪些重要意义?三、写作实践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学生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短文,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点评。
2. 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修辞手法、拓展阅读和写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特点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高二《都江堰》教案1
高二《都江堰》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2.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1.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2.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四、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讲解1.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2.都江堰建造的原因;3.都江堰的建设历程。
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课件和演讲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并讲解都江堰建造的原因和建设历程。
2.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讲解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结构和特点;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和作用;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课件和演讲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结构和特点,并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教师还将向学生详细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3.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讲解1.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2.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课件和演讲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并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为学生讲解更多有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4.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分析1.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反映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文明;2.都江堰水利工程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传统节日等方面对于中国的贡献。
组织形式教师通过分析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文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析法;3.对话法;4.观察法;5.实验法。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 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工程的技术原理和建造方法。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都江堰的综合效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都江堰工程的特点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都江堰的实际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引发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情况。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原理。
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分析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4. 案例分析:(1)选取都江堰工程的成功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都江堰工程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思维深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二《都江堰》教案
高二《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余秋雨及《文化苦旅》。
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
分析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都江堰的伟大,体会作者对李冰父子及都江堰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探究作者对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文化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涵。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长城)长城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然而,在中国还有一项同样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领略都江堰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余秋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
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视角著称。
《文化苦旅》是他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都江堰》一文,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都江堰写了哪些内容?(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1、都江堰的修建背景和作用(1)都江堰修建于何时?是谁主持修建的?(2)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它对当地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2、都江堰的特点(1)文中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水流的?(2)都江堰与长城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3、都江堰的文化内涵(1)作者为什么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2)李冰父子的形象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都江堰》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都江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都江堰》的优美意境。
(2)介绍《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都江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都江堰》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都江堰》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余秋雨 都江堰 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都江堰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其建筑特点。
2. 都江堰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设计原理的理解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都江堰》课文及相关资料。
2.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
提问:“你们听说过都江堰吗?它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都江堰》,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
3. 课堂讲解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介绍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成果展示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6.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培养学生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都江堰的历史价值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启示。
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他古代水利工程的图片,如郑国渠、灵渠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建筑特点和作用。
2. 邀请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对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和经验。
3.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都江堰,让学生亲身体验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象。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都江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出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都江堰》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3. 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子结构的理解。
2. 对都江堰工程技术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都江堰》的文本。
2. 与都江堰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设施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都江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都江堰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
4. 课文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5. 分析评价:让学生分析并评价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扩展阅读:提供与都江堰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加深对都江堰工程的理解和认识。
7. 写作练习:8. 演讲展示:学生选择一个与都江堰相关的话题,进行演讲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都江堰》的主要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水利工程价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余秋雨的文风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赞美之情,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学会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关注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都江堰》的主要内容,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水利工程价值。
2. 分析并欣赏余秋雨的文风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价值。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讲解稿及教学设计。
(2)相关背景资料和视频素材。
(3)课堂讨论问题和作业布置。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搜集都江堰相关资料,了解水利工程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解答课后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工程的价值和意义。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都江堰》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都江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都江堰》教案1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工程的敬佩之情,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读《都江堰》,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关键词语:讲解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等。
3. 句子解析: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
2. 教学难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观点和情感的理解。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观点和情感的理解。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感受古代工程的伟大。
6.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都江堰》原文。
2. 图片资料:都江堰的图片,包括建造过程和现状。
3. 视频资料:关于都江堰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都江堰,提供实地体验的机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阅读课文。
2. 第3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高二《都江堰》教案
高二《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感受都江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学习作者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都江堰及建造者李冰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李冰精神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都江堰写了哪些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找出文中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的语句,说说作者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长城和都江堰,哪一个更伟大?为什么?2、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文中是如何描写李冰的?李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探讨李冰精神的内涵,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3、都江堰的文化价值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都江堰文化价值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都江堰这样的文化遗产?(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教师总结全文,强调都江堰的伟大和李冰精神的可贵。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推荐学生阅读余秋雨的其他作品,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进一步感受其作品的风格和魅力。
课文《都江堰》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了解都江堰的景象,增强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3)懂得珍惜水资源,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都江堰》的阅读与理解。
(2)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古文言文的翻译。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对都江堰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都江堰》。
2. 深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分析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都江堰》的理解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主旨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课文《都江堰》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都江堰》的主要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都江堰》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都江堰》,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内容,搜集有关都江堰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都江堰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水利设计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比较学习:将都江堰与其他古代水利工程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准备:1. 课文《都江堰》文本。
2. 与都江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其他古代水利工程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都江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都江堰的兴趣。
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
《都江堰》优秀教案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都江堰》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都江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都江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回答相关问题,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讲解: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解答学生疑问。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精神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讲解:反思自己在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难以理解或表达不清的地方。
《都江堰》教案2:探究古代水利工程的管理经验
《都江堰》教案2:探究古代水利工程的优秀管理经验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水利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都江堰。
这座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精湛的技术、卓越的管理经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研究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来探究古代水利工程的优秀管理经验,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一、概览都江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和成都市的一座著名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之间。
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包括母亲山、蜀江灌区两套引水系统,以及170多公里的水渠、万里堤三单元,两大坝。
以母亲山引水渠为主,北岷江支流岷江上游水源分优质水和次优质水,以养护城乡农业用水。
统治者慢慢兴建了土石坝,引流渠道,分道引水,并成功建成了大规模四平易近谷耕地。
历史上,都江堰修建之前,成都平原上缺乏足够的灌溉水源,因此赢得“天府鱼米之乡”的美誉。
今天,都江堰仍然是四川平原上最为重要的灌区。
二、探究都江堰的管理经验1、科学制定规划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把全局规划作为重要工作开展。
其技术、资金、劳力的安排、利益分配、抽水场、堰、河渠的布置,均在统一规划下实现。
在此基础上,把引水渠口分为优质水口和次优质口,科学利用各个各村灌溉用水,大大增加了灌溉效率。
2、严格的线路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有严谨的基础建设。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时间和资源有限,因此必须在建设前精选线路。
同时,还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引水渠、缩短渠道长度,以保证灌溉效率的提高。
3、重视技术力量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十分注重技术力量。
在建设过程中,招聘了一批水利专家,为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还聘请了许多土木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工程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独特的设计。
4、严密的管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母亲山引水渠疏通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引水口必须与河流对接停止。
余秋雨 都江堰 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都江堰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2. 古代水利工程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都江堰》课文。
2. 课件:都江堰图片、视频资料。
3. 实地考察:安排都江堰实地考察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观看都江堰的视频资料,分析都江堰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启示。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都江堰实地考察,加深对都江堰的认识。
8. 课后跟进:及时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9.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实地考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黄河大堤、京杭大运河等,进行比较分析,感受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
2. 邀请水利工程专家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应用。
七、课堂互动:1. 设置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老师现场解答。
2. 组织小组竞赛,考查学生对都江堰及相关水利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实践:1. 让学生参与都江堰景区的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文物保护和环境维护。
2. 组织学生开展水利模型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课程评价:1.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作文、研究报告的质量,了解学生对都江堰的认识和感悟。
都江堰优秀教案
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都江堰的修建背景、工程构成和历史意义。
(2)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智慧。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李冰父子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成和原理。
(2)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1)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2)体会作者对李冰父子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都江堰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它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那么,都江堰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都江堰写了哪些内容?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都江堰的修建背景①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都江堰修建背景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教师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
(2)都江堰的工程构成①学生分组讨论,画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示意图,并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
②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都江堰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的作用和原理。
(3)都江堰的历史意义①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都江堰历史意义的语句,加以分析。
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都江堰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都江堰余秋雨教案
都江堰余秋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家余秋雨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培养学生对余秋雨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阅读《都江堰》这篇作品,了解著名古建筑都江堰的历史和意义。
3. 能够理解作者通过对都江堰的描写,表达对悠久历史和人性力量的赞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意图。
2. 加深对都江堰的了解,学会从文本中挖掘信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个人感悟,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阅读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都江堰》这篇文章,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3. 讨论法: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配套的教学材料和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余秋雨的照片和介绍他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其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强调他的作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反思。
Step 2:阅读和分析《都江堰》1. 让学生自行阅读《都江堰》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意图。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描写手法,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通过对古建筑的描写,抒发了对悠久历史和人性力量的赞美。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江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它代表了什么?Step 3:讨论和总结1. 教师提问:你们对于都江堰的印象有哪些?对于作者对于都江堰的赞美有什么感受?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总结:通过对都江堰的描写,作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巧妙和人类智慧的力量,也表达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赞美。
七、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余秋雨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并通过阅读《都江堰》这篇文章,加深对都江堰的了解和理解。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余秋雨作品的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
2.深入文本,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更多的是当地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这些传说与故事的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现在,我们一起去领略都江堰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些地方有什么东西吸引你们呢?
方案二:
在中国四川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一座默默无闻的水利工程,如果不是2008年汶川地震,没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工程都江堰经历了地震和时间的双重考验》的这篇报道,也许我们对他的认识仅仅只是在水利工程这么简单,都江堰究竟是一项怎样的水利工程?它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内涵?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走近《都江堰》去探寻个中缘由吧!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标音:
颓壁残垣(yuán)庇护(bì)圭臬(guī niè)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é)遴(lín)选喧嚣(xuān xiāo)邈(miǎo)远蔼(ǎi)然含笑傩(nuó)戏驯(xùn)顺玉玺xǐ
2、释义
圭臬(<guīniè>,比喻准则或法度)
浚(jùn)理(疏通整理)
遴选:选拔
众目睽睽:指众人都把目光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或被许多人注视着干某事。
四、感知文本
余秋雨这个背负行囊的思考者,走近都江堰时,有怎样的所见所感所悟呢?下面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踏上探寻之旅。
通过预习文章,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拜读了余秋雨大气恢弘的文章,请大家来说说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可以从内容手法等方面谈)
(内容)
史造福千年
水变害为利
人至善至美
神万民敬仰
(对比)
第一部分
作者从年代、规模、影响、功用、品格、心态六个方面拿长城和都江堰进行对比,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从而证明“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
作者拿葛洲坝与都江堰来进行对比,写出了都江堰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还具有观赏价值。
总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都江堰的水的精神焕发和海水的雍容大度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包含着拟人,写出了都江堰的水精神焕发,它的强悍,写得异常生动活泼,让人身临其境。
写出了水的魅力。
第三部分
李冰和“无所专攻的官僚”、“衮衮诸公”的对比,,比出李冰的与众不同,人格的魅力,
长锸与金仗玉玺、铁戟钢锤的对比长锸失败了却又胜利了比出长锸的守持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和李冰筑都江堰的指令”的对比比出了生命力价值和意义人心背向。
长城常常为排场壮胆都江堰却是清朗可鉴“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第四部分,
横江索桥,一边凌厉锐进的水流与另一边改恶从善的水流对比,比出了人类的伟大,比出了李冰的自信。
如果说与长城的对比是文章的骨架,那么文中俯拾皆是的其他对比则穿插成文章的血肉,丰满了文章的肌体。
正是这无处不在对比,将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纪念碑,精神的丰碑,光照千年,启迪后人。
五、品味语言
我们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认为文章的写作重点在哪里?
李冰?文化?
作者赞美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工程,赞美都江堰将江水由强悍变为驯顺,目的是为了引出它们的建
造者——李冰。
那李冰有什么人格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冰的精神世界。
第三部分,有许多饱含意蕴的句子,请找出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品味一下语言。
(小组交流,诵读,品味)
这些饱含意蕴的语言,是李冰父子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李冰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冰是的人。
从文章中找出理由。
(小组交流,展示后,上黑板)
坚守自若注重实践为民造福深钻探索智慧仁慈至圣至善一心为民淡泊名利贴近百姓
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
这就是李冰,一个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的人。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总结)
余秋雨在文章也有对李冰的评价:“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看似矛盾的几个词语却放到了一起,你是怎样理解的?
"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
余秋雨目光不会仅仅停留在李冰身上,他开始以现代的意识来反观历史文明,做出更深一层的思考。
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根据文章内容看出1先站好自己的岗位2站在人民的利益上3站在人民心中(层层递进)
“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我想李冰用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作者在赞美李冰的同时,更是向我们传递一种文化——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为官之道。
一个人只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做出让世人敬佩的事情,就能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站立,得到后人的讴歌赞美。
像李冰这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
范仲淹苏轼狄仁杰包拯海瑞周恩来
这些人因为实实在在为民造福,被人们升格为神,永远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景仰膜拜。
都江堰在这时也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而是一种精神和文明的承载者。
所以,作者相信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世代繁衍。
五、拓展延伸
怀着对李冰的崇敬之情,为李冰写一副对联。
八字真言疏浚河道灌溉四川平原
千秋功业泽被苍生濡养中华文明
我们创作的文采可能有高低之分,但是我们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却没有上下之别。
全文与其说是《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他在向我们传达一种务实求真,为民造福的为官之道和政治责任。
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贡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心系民众的人,有了这样一份踏实、肯干的作风,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课后作业:
阅读余秋雨其他的作品,概括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