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doc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增强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提的能力。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课本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通过学案让同学通过上网、图书馆查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归纳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并展开自由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2)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以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为根本前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巨大变化

2.教学难点: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巨大变化的因素。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法、合作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我们现在的服饰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图片:校服、时装、旗袍、中山装)

【学习新课】

1、现象

衣:长衫马褂

食:满汉全席-粗茶淡饭

住:深宅大院-北京四合院、广州西关大屋--重视家庭,家族集体生活的体现

行:马车-坐船-步行

2、原因:提示学生可以在若干方面回答(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教学素材北师大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教学素材北师大版必修1

4.15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教学素材)

1.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与革命”转为“和平与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教训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的调整,目标是A.联合美国对抗苏联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D.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实行不结盟政策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4.2011年2月经安理会授权中国政府派海军舰艇第八批赴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这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5.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 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不打美国牌, 也不打苏联牌, 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2019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讲义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19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讲义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背景)

1.原因

(1)外患: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内忧: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

2.酝酿

(1)组织基础:

①1894年,孙中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思想基础:

①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

(3)军事基础: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二、武昌首义(开始)

1.概况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经过: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

(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

(1)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2)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辛亥革命(高潮)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高潮)

1.建立民国: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2)局限: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

2.制定约法: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终结帝制:

(1)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附课堂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附课堂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附

课堂练习及答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2、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3、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在注意国共关系发展主线的同时,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共对日政策以及由此影响下国共关系的微妙变化。

知识链接: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知识导学:

A级知识点一、南昌起义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2、经过:

(1)时间:领导人:、等(2)结果:

3、影响:第一枪;建军

①打响了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创建的开始。

(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A级知识点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清算,确定总方针,决定。(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人物:、

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还领导根据地军民。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与对外关系教案 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与对外关系教案 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

与对外关系教案必修1

[课标要求]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高考导向]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本部分的主干知识与时政热点、焦点问题联系紧密,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往往是时政热点、焦点问题与主干知识的契合点。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台湾问题等。

2.本部分的知识属于政治性较强的内容,因此,高考试题对这些内容的考查侧重于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一般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浅层次能力,而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深层次能力的考查则比较少。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4.15 明至清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4.15 明至清

(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 与劳动者的关系。 (5)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
主题二 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素养探究】 1.李贽的思想主张 史料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 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 哉!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进行批判
影响
对以后的反专制 斗争起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
【情境在线】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有一位思想家 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的理论。他认为,是非 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 变的定论。这位思想家是谁? 提示:李贽。
三、小说与戏曲 1.小说和戏曲发展的原因_①__②__③__。(填写序号) 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②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日知录》 思考:(1)针对史料中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主张?(历史解释)
【点拨】注意画线部分“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产生的 不良影响。 提示:经世致用。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以上三人思 想产生的共同的社会根源。(唯物史观) 【点拨】社会根源主要从经济根源方面考虑。 提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阶层在政 治、经济方面利益的反映。
【史论阐释】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历史评价。 (1)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 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 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同步练习北师大版必修精编版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同步练习北师大版必修精编版

4.15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同步练习)

1.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思想,在本质上保持一致的是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④根本目的是要维护国家的主权与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加强睦邻友好,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推进到新的水平,根本目的在于

A.显示大国风范,加强交流合作

B.促进世界和平,求得共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繁荣

D.赢得和平环境,加快国内建设

3.邓小平在 1984 年 5 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D.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的、不结盟的

4.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B.在历史上和当今中国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

C.改革开放后,中国坚决站在不结盟运动一边

D.在新时期,中国绝不同任何一个国家结盟

5.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80年代不结盟,这种变化说明了

A.中国对外政策变化随着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

B.中国对外政策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中国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中国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6.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2019-2020新课程同步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课件:第15课 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019-2020新课程同步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课件:第15课 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知识梳理(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 敌对势力 联合起来, 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最重要措施:余粮收集制。 (3)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 粮食供应 ,缓解了城市 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俄国的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较,其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B.工人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C.革命性质不同 D.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解析: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 性质革命,二者革命性质不同,故 C 项正确。 答案:C
3.十月革命与以往革命的首要不同点是
材料三 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 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 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 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 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 际问题。
——摘自《列宁选集》第三卷
[探究] 材料三反映了列宁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提示] 变化:由主张和平夺取政权到通过革命斗争武装推 翻资产阶级政权。
主要原因: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残酷 镇压革命群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许多城市 苏维埃的领导权;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下列中国外交活动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改善D.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外交活动的开展取决于国际利益,只要是为国家利益考虑的,妥协也是一种智慧。中美关系的改善,正式符合该观点,关系的改善是中美双方的需要,既有智慧,也有妥协。所以C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

2.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外国的建交状况分别在1949年、l972年、l992年形成了三次高潮。下列史实属于三次建交高潮成因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签订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加入WTO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各阶段外交事业发展的成就。“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于1978年,排除B;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l955年召开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排除C;不结盟运动兴起于l961年,l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2001年中国加入WT0,排除D。

3.图为某时期我国公开发行的宣传画,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

A.中苏关系破裂B.美国敌视中国

C.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D.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5.15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课件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5.15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课件
答案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美、日、欧三足 鼎立的局面,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9.右侧图示是 不结盟运动 的徽标。(1) 1961 年,不结盟运 动正式形成。 (2)图示体现出不结盟运动怎样的外交政策?
答案 反映不结盟运动要求成员国奉行以和平共处
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
自主学习•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何重要影响。
答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美国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需要 ,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大量的军事订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自主学习•
考点一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问](2)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还有:①在 美国 主导下,日本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民主改 革,消除了封建落后因素;②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 府投资;③重视 教育 。 6.1972年,日本首相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表明二 战后以来美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征?
2.右侧是一副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 C)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问]反映的欧洲走向联合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美苏处于超级大国的地位,互相敌视,“冷 战”对峙。(2)西欧国家地位衰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二流国家,处于从属地位。
自主学习•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导航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结合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当时的世界形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结合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3.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增加文化自信。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发展 (1)农业⎩⎪⎨⎪⎧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大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玉米、甘薯等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出现区域化生产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又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商帮的代表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早期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和军事。

2.社会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思想领域的变化 明中期出现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1.明朝中后期

(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王守仁。

②主张:以“致良知”为核心理论;“良知”就是“天理”,

往往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③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 15 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核心素养
归纳明清时期传统的农耕经济发
展的表现,理解认识其影响及局限性。
了 解明清时 期社会经 济、思想 文化的重 要变化
概括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分析评价 时空观念、
其影响。 唯物史观、
(2)史料二中黄宗羲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 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 提示 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 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 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不能等 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 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__叛__逆___色彩。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1) 李 贽 : 明 朝 后 期 以 李 贽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思 想 家 提 倡 __个__性__自__由__,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③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 ___经__济__功__能___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经济发展的局限 (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小__农__经__济___还 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_转__型___。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必修

整合一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新中 国成 立初 期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阵营形成,亚非国家独 确定了“一边倒”等外
立,美国敌视、孤立新 交方针
中国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 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 瓦、万隆会议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20 世纪
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苏 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位恢复,中美关系正常
70 年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争霸的形势
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世界多极化趋势,两极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
改革开
格局解体,国内现代化 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 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
放后
建设需要
策;对外开放
作;维护世界和平
认识: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和国际形势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的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整合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3.时期和特点 (1)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 舞台。 (2)拓展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 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5课 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5课 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经过,认识20世纪初

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

2.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中华

民国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背景

1.原因

(1)国际: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西方列强加紧侵华,民族矛盾激化。

(2)国内: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被孙中山概括为三民主义。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2)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

(3)军事准备

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有名。

判断正误

(1)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

答案√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

答案√

(3)辛亥革命等同于武昌起义。( )

答案×

解析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辛亥革命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到1912年清王朝统治的结束;狭义的辛亥革命即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故本题说法错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真题备选人民版

必修

知识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xx·全国卷I)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

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选B。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联系,故B正确;70年代,中国才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故A、D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故C错误。

2.(xx·江苏高考)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的内容。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支那三国之一,故A 正确。B、C、D都与材料无关。

3.(xx·广东高考)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解析】选B。抗日战争胜利后,中美贸易激增,A错。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所以中苏贸易额呈上升趋势;由于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在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在经济上实行经济封锁,中美贸易呈急剧下降趋势,故B与表格内容相符。表中中苏、中美的贸易发展趋势明显与改革开放后的情况不符,C错。D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教案一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教案一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单元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教案一新

课标人教版

课标要求:

了解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涵,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步入了全方位外交时代。本课从三个方面讲明了这一点。第一目“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概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调整后外交政策的内涵;第二目“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第三目“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强调了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以及中国与东盟、欧盟的友好关系。在教学中要利用图片和资料,采用研究性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必要性;要求学生结合当前世界多极化的状况,认识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能够发挥的多边作用。

学生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将着重于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

课标要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主干知识】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表现

(1)改变了过去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政策。

(3)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

(4)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随着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的外交出现崭新局面。

中国新时期外交成就的取得,取决于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材料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所以,不仅全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

问题:

⑴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⑵为此,邓小平对世界形势做出了什么判断?由此确立新时期外交的目标是什么?

二、全方位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1.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积极发展与美、日和欧盟的关系。

3.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立足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内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体现在外交活动中则是我国对外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材料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问题:

⑴材料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应致力于发展同哪些国家的关系?反映了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⑵你认为材料中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有什么积极意义?

三、发挥在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1.发挥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1)始终不渝地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主要任务。

(2)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3)在联合国的改革问题上发挥独特的平衡作用。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指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不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而

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是以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来体现。

2.发挥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1)重视改善和发展与东盟的关系。

(2)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2001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新时期外交成就的取得,取决于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材料右图为上海合作组织会徽:上海合作组织会徽呈圆形,主体是中

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个

成员国的版图、左右环抱着橄榄枝和两条飘带,会徽上部和下部分别用中文、

俄文标注“上海合作组织”字样。会徽选用绿色和蓝色。

问题:

⑴上海合作组织会徽如此设计有何象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如何?

⑵为什么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

【课堂探究答案】

⑴①国内形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和平的环境。②国际形势:政治上,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第三世界力量发展,西欧、日本、中国迅速崛起;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

⑵①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

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⑴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特点: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⑵积极意义:国内:有利于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⑴①象征意义: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个成员国的版图、左右环抱的橄榄枝和两条飘带,象征成员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寓意上海合作组织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会徽选用绿色和蓝色,象征该组织和平、友谊、进步、发展的宗旨。

②性质: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2)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①它首创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②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③它所培育出来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