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合集下载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与校本课程分类统整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与校本课程分类统整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与校本课程分类统整文?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 袁 超 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课程建设和实施来开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笔者在跟岗研修过程中,发现杭州市天长小学在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与校本课程分类统整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一、案例描述杭州市天长小学一直努力克服差异教育国内外实践的瓶颈———个别化教学的实际不可操作性和差异教育的“个别化”倾向,将“交往”作为差异教育实践的新路径,致力于建设“顺应天性、展其所长”的天长课程。

(一)天长小学课程理念1.指向“办学理念”。

天长小学的课程建设重视已有的课程传统,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与改革,强调学校的愿景与使命。

天长小学的办学理念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因此天长课程致力于让学生在学校中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找到能提升自己的课程,找到能展示自己的课程。

2.聚焦“核心素养”。

天长课程将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天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的问卷调查等各种途径,梳理、确定天长的学生核心素养。

3.尊重课程建设自身规律。

天长小学尊重课程建设其自身的规律,对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三个要素进行规划,实现课程框架的系统性构建。

对课程类型进行梳理,并对每一类课程清晰定位。

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在已有基础上建设稳定的课程群,如“语文阅读”课程群、“东坡文化”课程群等。

对课程形式进行探索,研究并实践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常规课程与微型课程结合等。

(二)天长小学课程目标1.学校发展目标:丰富差异教育理论,努力构建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体系,形成“差异教育”课程群落,形成“自主交往活动”系统创造、“学术型、服务型”教师团队、“智慧交互”动态环境。

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作者:金艳来源:《甘肃教育》2012年第19期编者按:学校培养的不能是只会做题的学生,应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质,彰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因此,学校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共性的同时,要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从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需求出发,开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彰显个性,形成知识、技能及思维拓展等和谐发展的课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要本着既能刺激学生的“胃”,又要留住学生的“心”、更得留住学生的“身”,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的目的。

实践告诉我们,校本课程应该既重内容又重形式,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校本课程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因而让学生“活”起来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学校;课程;活动〔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20—0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我们现在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我们必须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同时创建适合学生的学校课程,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使我们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校本课程,成为适合我们水车园这所学校的课程。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起点和归宿,我校则着力于培养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优秀公民。

鉴于这个目标,我校开发了 6个系列课程,即“6S”教育课程,仪式典礼课程,实践、体验课程,“了解国际文化”课程,特长发展课程,“科学素养”课程。

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一、主题月活动主题月活动设计时应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立体化地拓展学生校内、校外体验的空间。

我校常围绕一个主题集中在每周三下午开展活动,具体活动主题如下:3月水车文化月,开展了解水车文化,品读水车诗文,写水车诗文,画水车,做水车等活动; 4月体育艺术月,开展艺术活动和运动会;5月湿地活动月,开展湿地实践活动和湿地交流活动;6月读书交流月,开展好书推介,读书心得交流,评选学校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活动;7月礼仪安全月,开展文明礼仪训练和安全演练活动;9月科技创新月,制作小发明、航模、纸模、机器人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0月世界博览月,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风土人情,建构学生独立、科学之精神等等。

《趣味心理学》校本课程建构与实施

《趣味心理学》校本课程建构与实施

《趣味心理学》校本课程建构与实施2014年4月,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我校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及需要,依托多年来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创造性地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本课程《趣味心理学》。

一、课程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

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能够为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学生上心理课,不是为了“应试”,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是无法通过考试分数体现的。

既然没有考试指挥棒的激励,小学生上心理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很大程度是由课程本身的趣味性激发的。

心理教师要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能够有所感悟和收获。

校本课程《趣味心理学》的课程理念包括: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养;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体系化;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趣味性;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多方参与、多元评价。

二、课程目标《趣味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健康教育为统领,以各种有趣的心理活动为主要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情绪,激发心理潜能,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推动学生发展其健全的人格。

课程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需要,要发展学生的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性格素质、兴趣信念素质,具体包括:(一)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特点,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

(二)认识所处的环境和他人,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四)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促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

(五)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我们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校多年丰富的专题教育资源与经验,结合我校中段学生心理成长特点,探究对自己的认识、时间管理、情绪表达等内容。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压力,探讨关爱他人、保护自己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引言校园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

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展也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校本课程注重学校特色与学生需求的结合,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符合实际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探讨如何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校园社团活动的重要性1.1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园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加入各种社团组织,学生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从而锻炼他们不同方面的能力。

例如,参与音乐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协作能力,参与科技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校园社团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平台,帮助学生建立和拓展社交关系。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与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同学们进行密切互动,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与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3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校园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个性。

无论是参加艺术社团、体育社团还是学术科研社团,都可以为学生带来与课堂学习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二、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2.1 结合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开设的具有独特性的课程。

它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学校可以突出自身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点,并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

2.2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能够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收获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收获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与收获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与收获泰安市实验学校是一所融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省级重点实验学校,也是泰安市一流的窗口示范学校和唯—的涉外学校。

学校现有103个教学班,在校同学5379人,在岗教职工281人。

2022年6月学校依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具体实际,不时开发和探究适应我校新课改的校本课程体系,现已初见效果。

三年来,我们以同学需求和社会开展为根本动身点,充分利用和挖掘丰富的地方资源,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德育教育、同学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完成了我校教育的地方特色,完成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使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连续和有益补充。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经历了认识、探究、全面开发三个阶段。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34;十五34;期间重点课改研究课题,2022年1234;内容广泛而具34;34;34;语文实践活动使我校的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语文课堂由34;小34;变34;大34;,教师同学教和学的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将课题实验内容分为游戏竞赛、观察累积、阅读实践、社会实践四大板块,创造性地设计了许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使语文实践活动在我校深刻扎实地开展起来。

如在游戏竞赛板块中我们将生字新词、古诗背诵、成语学习、查字典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与游戏竞赛活动相结合,寓知识学习于游戏竞赛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4;争当纠错小医生34;、34;错别字门诊34;、34;查字开药方34;、34;我的名字34;、34;成语X34;等活动妙趣横生、生动生动,既符合小朋友身心开展的需求,又为同学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翻开了一片广阔而又崭新的天地,使语文学习变得主动、轻松而又愉快。

“生活教育”理念下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建构与实践

“生活教育”理念下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建构与实践

风向标 Wind Vane 502023年09月05日·第17期成都高新区行知小学创办于2015年7月。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创造学习”教育理念和“时时有课程、处处皆课程”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校遵循“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生活化、校本课程活动化”的课程改革思路,着力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在办学中,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丰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行知历程行知小学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初步实践阶段。

建校伊始,本着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学校开设了陶艺、扎染、微田园等自主课程,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同时,对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初步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创造”课程模式。

二是延伸开发阶段。

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开发与建设了诗韵行知课程、陶艺与木工坊课程等,进一步补充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容,但尚未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和实践成果。

三是系统推进阶段。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重“生活教育”理念下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建构与实践文_林伟 吴虹构”“乐创课程构建”为抓手,以“生活教育”为主线,探寻“内涵发展”的基本范式。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行知实施学校基于“生活教育”的教育哲学(办学思想)及课程目标,设置了“乐创课程”体系。

“乐创课程”以学生为本位,以生活为核心,以人的生长发展为主线,以激扬生命为宗旨,以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新时代好少年为使命,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领域,包括“健康、修身、语言、思维、艺术”五大类课程:健康类是涵养身心的素质课程,其着力点是促进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和谐发展;语言类和思维类是学科基础型课程,其着力点是学科基础、主题实施;修身类为综合实践课程,是身心兼修课程,其着力点是实践引导、品德塑造;艺术类是特色课程,其着力点是发展潜能、个别服务。

这些课程的开发,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园本课程的重要性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园本课程的重要性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园本课程的重要性园本课程是以幼儿园现实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实际需要和经验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体而构建的课程。

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一、课程的研究背景1.大环境给予的契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灵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作为东南阙里的衢州,儒风浩荡。

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要求,我园坐落在南孔文化的发源地柯城区,为了让礼既深入人心,又可视、可感、可行,我园把实践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与幼儿日常的生活与学习活动相结合,全面启动衢州有礼,诗礼相传活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继承者,让礼能够更好地深入幼儿内心,结合当前的形式,我园开设《衢州有礼》的园本主题教育活动。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园本课程是在幼儿园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因此在相关的教学中能够起到一些针对性的提升作用。

从当前的发展来说,其在提升幼儿教师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落实《纲要》精神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 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纲要精神,贯彻科学的儿童教育观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二、课程的实践研究孔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

而荀子有言: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作为南孔圣地的衢州,有着深厚的儒学底蕴,生在衢州活在衢州的我们十分有必要将南孔儒学文化传承下去,此外当前政府提出了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要求。

作为幼儿园的孩子们,祖国的接班人,更应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小学礼、知礼、悟礼、行礼。

礼可以是抽象的,更应该是具体的,幼儿们应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做起。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

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

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

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学习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

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

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学习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学习要素及学习能力的重构。

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

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信,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

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学习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

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对校本课程有效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对校本课程有效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对校本课程 的有效性评价 ,应 以学校课程资源为 方法 、 教学态度 、 学生的学业 进程 、 教学 目标 的达 成程 基点 , 以开发与实施过程 为主线 , 以学生发展为 目的。 度等进行的评价 , 它也应该是形成性 的评价 , 以利 于对
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 ,又要评价教师 校本课程的方案进行不断改进 、 完善 , 教师教学进程的

I l仫罕 J 祭承 ,椒 、 叠 l、 侣 毁 7 I , r 碾采 肌 口 仃 巴巴 I J 用
分 记 力 及 公 ;据 价 标 内 设 针 , 录 求 时 正 根 评 指 的 容,计
—, 、 ” ~ — ’ ~。… 一 ..: ”’. ’ 品鉴定、 、 竞赛 评比、 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成绩优秀者

在校本课程教学结束后 。我们积极组 织教师进行 反思性 的评价 , 在这一过程 中 , 教师要有勇气客观地正 视 自己已经做的课程事务 , 否定 自己的不 当之处 , 并寻 求补救的措施。 要从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 自己课 对 程内容 的选择 、 课程 内容 的组织形式 、 教学方法 、 师生
了自身价值感的反思 。并在反思后 不断地对课程 进行
重构与改进 , 使教师实施校本课程 日趋完善 。 维度三 : 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 1 . 评价体现“ 以人为本 ” 的思想。 关注学生 的个体发
程 目 的制定 、 标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预期的课程实施 体形式有 : 校本课纲要 、 教学计划、 教材 、 学案等。
I 的目、 l棕l确 确 明晰 谋 瞳清 标一 日

广——丙西 雾 菊订 1 长记做 评方o动的现 予录 ——.醺丽 雾 雁酮= 一冀 定根价法活中表 记打 _禀戛 f 馨 蓊 罂 := 日 法 据 学 生在 活动 中 的表现 , 予记 录打 骝 噩目 f — 具 性 在 体 ) 等 给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校本课程体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结合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一套课程体系。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统一。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和学科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具备应对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中,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校本课程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入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出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具备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中,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校本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社会的需求,结合地方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设计和开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通过与社会企业、社区和家庭的合作,将课程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社会,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意识。

“五育相融”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五育相融”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为适应学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以“强基”思想为指导,以“五育相融”理念为引领,围绕促进“学生成长”这一目标,开发“基于儿童生活知识与环境、基于儿童兴趣与偏好、基于儿童交往与探索”三种取向的校本课程,借助“交互式、体验式、研究式、项目式”等学习方式,建立多维度评价机制,建构“五育相融”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实施中充实学校的素质教育内涵。

摘要关键词校本课程;五育相融;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育相融”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黄兴(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福建福州350003)课改实施以来,国家形成三级课程体系,充实课程内容。

当前,国家、地方课程建设已相对稳定,但校本课程建设还在探索之中。

没有好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有效的课程实施,学校的内涵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力求整合学校资源,开展“五育相融”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尝试,并借此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顶层设计:“五育相融”的课程体系规划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1]德、智、体、美、劳“五育”,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的具体任务。

在国家层面,“五育”有相对明确的具体课程,如德育侧重道德与法治等;智育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美育包括音乐与美术;体育指体育与健康(含心理健康和卫生知识);劳育有专门的劳动课程。

在学校层面,则要建构一种辅助性、但各课程内容也会渗透其他各育的课程体系,这既能符合五育并进、互相融通的理念,又能将教育资源、人文、环境、硬件设施等教育因素有机整合,充实学校文化内涵,还能符合当地校情、生情,形成更贴近实际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校园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探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教育热点。

在国内外,也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实践。

在国内,校园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探索已经成为了许多学校的教育实践。

例如,上海市的一些学校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有一些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在国外,也有许多学者对校园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进行了研究。

例如,美国的一些学校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还有一些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总之,校园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探索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研究现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课题的研究,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小学生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探究和研究。

虽然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不同,小学生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的结合还处于探索和摸索的阶段。

因此,我们的学校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校本课程建设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在研究内容方面,我们将调查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组建适合学生的社团。

同时,我们将制定社团活动方案、章程、安排,积极开展活动。

通过社团活动,我们将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研究兴趣入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将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活动资料,总结活动经验,开发社团活动校本课程。

指导教师积极撰写各社团活动课程纲要和教学设计方案。

最后,各社团进行展示交流活动,撰写总结性论文。

我们的研究目标主要有五个方面。

首先,通过多彩社团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实现了我们的育人目标。

实践中长出来的学校课程——以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学校课程建设为例

实践中长出来的学校课程——以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学校课程建设为例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经过设计的教育。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以下简称“花园二小”)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坚守“实”之校训,坚持国定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德育活动的课程化实践,丰富学校的课程形态,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从“成事”到“育人”,整体架构学校课程育人目标(一)实践中反思:课程目标设置的急功近利我们起初做课程,依样画葫芦,为做而做,为了所谓的特色,绕开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只关注单一课程的单一目标。

但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共同育人目标之下的学校课程,三者之间是整合关系。

所以,要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课程体系,满足本校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目标。

但是,对“学校课程”理解得不清晰,导致我们的课程目标模糊、片面,缺乏系统性。

回到教育本源思考,我们理想中的学校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当下的课程实施过程究竟缺少了什么?教育为了谁?教育为了什么?傅建明教授认为,学校课程建设背后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

朱永新先生说:“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把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成全每一个人,课程就是我们教育的生命所系、活力所在。

”而这正是当下学校课程建设中最缺乏的。

学校课程实施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梳理中明晰:学校课程育人目标的追求花园二小提出了表达自己的句子——“花儿朵朵向阳开,朵朵花开香满园”。

我们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像一朵朵向阳花,团结坚强、蓬勃向上、健康成长;每一位教师也能像一朵朵向阳花,主动发展、充满自信、享受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让亮点课程发展态势带实践中长出来的学校课程——以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学校课程建设为例孙丽燕学生发展,是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出发点。

从“成事”到“育人”,整体架构学校课程育人目标;从散点到整体,系统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从学科本位到整合融通,序列实践学校课程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及模式建构

校本课程开发及模式建构

校本课程开发及模式建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逐渐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强调个性化、自主性和合作性,为我国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指在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学校自行开发、实施和评价课程的方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条件和资源,针对学生需求和特点,自主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注重个性化,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

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这种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强调自主性,学校有较大的课程开发自主权。

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自主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

这种自主性有利于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凸显合作性,注重学校与社区、企业、高校等各方面的合作。

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这种合作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提醒我们,要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校还应积极更新课程内容,使其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和尊重,启示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需求。

学校应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培训、交流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课程开发工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贡献力量。

数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汪见风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4年第24期汪见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然而当今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难学,虽然每个学校都很重视,但是数学仍然是很多学校的薄弱点。

我校对传统的数学课程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增设了一个环节——数学“第二课堂”。

数学“第二课堂”主要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如有奖竞答),拓展学生数学视野(如数学故事、解题妙法),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如探究数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这一课程小变化,绝不是搞课程形式上的变化,玩噱头,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而做的一项课程小实践。

几年下来,数学“第二课堂”不仅打造了学校的文化品牌,也切实提高了全校学生的数学水平。

现对我校数学“第二课堂”的实践作以下总结与思考。

一、数学“第二课堂”的提出数学课堂容易受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束缚,说白了就是为了考试而上课,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浓,被动应付。

课堂不能以学生为主体,还是老师说了算,数学教育功能中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了空谈。

那么怎样改善这些问题呢?从我校学生的层面看,我校是一所郊区初级中学,大多数学生的素质还可以,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讲,初中生有较为强烈的表现欲。

从课程标准理念看,数学课程提倡“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是可行的。

二、数学“第二课堂”的实践与思考1.如何进行“第二课堂”(1)创办学生的数学刊物,刊物的作者、编辑大部分由学生担当,每月一期,为吸引更多学生可设立“有奖竞答”“在线投稿”等。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精品范文】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精品范文】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内容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考虑学校和社区人力、物力资源才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只有通过课程化的安排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本文结合高桥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来探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大课间课程化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作为一名好校长,必须具有教育理想。

“校长的教育理想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话语中,更应该体现在他的管理行为里,体现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

”[1]课程领导力,是教育转型期一名中学校长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各地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培训)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学习、培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全员参与、效果显著的特点。

相对校本研修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似乎门前冷落。

许多薄弱学校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或者根本无动于衷,具备开发实力学校的校本课程百花齐放良莠不齐。

校本课程到底应该怎么进行?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和教师都想探究的课题。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管理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弄清“校本课程”概念,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不走偏”在弄清楚校本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含义。

什么是课程呢?“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计划和活动。

教育是通过课程培养人、创造人、生成人的。

”[2]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

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想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一书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课程建构培训心得体会5篇

校本课程建构培训心得体会5篇

校本课程建构培训心得体会5篇校本课程建构培训心得体会1通过本学期电子白板校本培训,我受益匪浅,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特点和重要性。

培训使我的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改变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观念,开阔了教学研究的视野,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这样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次培训也改变了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畏难情绪。

以前,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总感觉不顺手,关键是自己懂得太少,通过这次培训,对信息技术究竟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有了一定的思路,尤其是电子白板的直观性和易操作性,为以后多媒体的教学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电子白板的安装和界面的认识、白板主要功能的介绍,全体教师参与,自由操作,演示实习、相互交流等环节学习,使大家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一、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二、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

过去教学学生所见的只是教师、黑板和几个简单的教具,实施“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习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成了枯燥的苦学。

而现在,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这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形式多样化,摆脱千篇一律。

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让教学在一节课内,轻松地、愉快地完成。

四、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校本课程建构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校本课程建构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校本课程建构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20__年11月23号至25号三天,参加了西安市教育局组织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研修培训,此次培训很重要,组织单位有:市教育局、市教科所、基教二处、莲湖进校等一起承办,在11月我还参加了由西安市组织的20__年校本研修在线培训——《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校本研修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每次培训意义重大,我都有足足的收获。

通过本次培训,我深深感到了一名教师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包括了陕西省西安小学校长、书记兼省中小学校本研修项目办执行负责人吴积军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校本研修与教师职业幸福感》,市教科所贾玲老师的《校本研修与校本课程开发》,西安市庆安高级中学校长马卫东的《尊重生命个性成长全面发展——以校为本,打造特色课程,提升办学品位》,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马莹老师的《教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成长》等内容,专家的新理念新视野就像一扇窗,为我带来外面广阔天地的一束灿烂的阳光。

这些内容都是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学习的,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至始至终以为在一生的教师生涯中,应该不断地追求尊崇师道,锻炼师能,提升师品。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达到学生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从而享受生活,所以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必然得重法于课内,才能使学生得益于课外。

教师的不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种培训,如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的确是学习的一种好方式,有专业的师资团队,有的快捷,有时灵活,复习资料丰富翔实,对于忙碌在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们来说,有选择余地,帮助很大。

此次培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校本研修的意义和作用,懂得了校本研修的内容含义,校本研修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在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教师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课程资源的充分体现,更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笔者所在的福安市八一小学,于1996年与武警福安中队共建,是闽东唯一的一所少年警校。

多年来,学校以国防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平台,进行了校本课程建构的大胆实践与探索,朝着自主、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明确“军魂铸人”的总体框架
小学生正处在国防观的形成时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

笔者所在学校在做好国家与地方规定课程设置的同时,着眼国防特色品牌,通过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初步掌握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

以学校文化理念为灵魂。

“八一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砥砺出“育根铸魂、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孕育了“品德优良、团结奋进、敢于担当、严格要求”的八一精神,秉承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校训,形成了“严谨、和谐、求真、向上”的校风。

学校整合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等各种资源,为国
防教育校本课程确立了“军魂铸人”的纲领。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追求。

笔者所在校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警校共建”的军旅文化。

学校把优秀的军容、军威、军纪、军风融入课堂,创设了二十多个拓展型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某一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军旅文化的洗礼。

学校所有活动围绕这一特色开展,打造国防教育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军旅文化品牌。

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核心。

国防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具备更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合格的公民。

在笔者所在校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体验、设计、模拟等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校还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包含的科目或专题等的需求,对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减,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自主感和拥有感。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
八一小学凸显国防教育特色,打造军旅文化,形成“机制、师资、课程、活动、环境”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构建无缝对接的课程链。

机制创新。

课程开发是慎思的过程,为做到“细”“实”“严”,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从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国防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整合,编写出一套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备学校特色的军校共建校本教材。

学校还以“可爱的军人”为实践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创编《童心畅想美丽家园》《少年武警手册》等补充性校本教材。

师资配置。

八一小学采取“1+2”模式,以本校教師为主,聘请校外辅导员和专业人员为辅。

“1”是从学校选拔骨干教师通过专项培训,成为主力军,完成基础性任务和队列训练;“2”是聘请武警官兵、共建单位专业人员为校外辅导员,指导军事训练、军事文化、特长修选三大类课程。

此外,还向社会聘请专业教师、优秀教练,填补紧缺的项目,如指导军管乐队、武术队训练等。

课程设置。

八一小学在校本课程设置上是这样安排:一是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程时间;二是每学期期初、期中集中安排军训,不同年级训练不同的项目,在军训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三是利用每周四下午第三节社团活动时间,针对开设的活动项目进行训练。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塑造出一种参与、合作、开放、分享的校园文化,使校本课程真正得到落实和发展。

活动组织。

为推进学校国防特色教育深入开展,学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定期开展队列训练、知识普及、社会实践、实地演练、社团活动等,还特别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大型活动,如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汇演等等。

一次次的国防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了学校国防教育的新亮点。

环境建设。

国防教育基地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八一小学以福安武警中队、闽东革命纪念馆、潭头户外演练场等为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国防教育育人功能,促进国防教育深入开展。

三、提高“课程实施”的办学效益
《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将国防教育与学校德育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国防教育的原则之一。

八一小学构建国防教育校本课程也正是以此教育原则为发展方向。

1. 整合课程,拓宽国防教育途径。

有学者提出,“课程整合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方式”。

基于此,八一小学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坚持渗透国防教育内容。

各学科教师备课时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点,把国防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还整合多方课程资源,形成主题鲜明的大课程群,突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拓宽国防教育的途径。

2. 深度融合,培养新型国防意识。

通过让学生了解一些像伊拉克、叙利亚等的现代战争,教师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才能为今后的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探讨“军事信息交流会”“信息化战争”等事件,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同时也知道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与国防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培养学生新型国防意识的最好途径。

3. 相得益彰,构建特色课程文化。

长期以来,八一小学追求“环境中的教育”,校园中的“绿色基地”,让军营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例如提取军营的绿色和
红色等要素,融入到学校文化标识中,打造一个立体化、个性化、特色化、趣味化的标识系统,展现学校的军旅文化和童真活力。

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学校特色文化为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养分。

两者相得益彰,发挥教育合力,能提升校园的文化内涵,为校园文化锦上添花。

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八一小学树立学生初步的国防意识,逐步形成以“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为主题的工作格局,为培养“四有”建设者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