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探索
栾川县实验中学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探索
栾川县实验中学
校本研修是建设特色学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障学校持续不断发展、维持学校旺盛生机和活力的推动力量,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办特色学校,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栾川县实验中学近年来从发展学校的根本入手,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不仅保持了教学成绩的稳定中有提高,而且使学校的各项活动空前活跃、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日益增强,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形象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取得了转变显著、发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的眼前效益,而且使学校显示出了强劲的后续发展势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首近几年的突飞猛进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实验中学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立足改革创新、注重内涵发展,确立的“质量立校、科研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方略,“关注差异,多元发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以队伍建设和校本研修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走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之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方面开创了一条有效、成功的道路。
一、管理机构改革和校本研修的组织与实施
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有效开展,建立科学有效地管理团队是关键。为此,
首先,学校紧紧围绕管理工作“阵地前移、重心下移”的主导思想和“宏观上管住、微观上搞活”的管理策略,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对学校原有管理职能部门及人员进行整合和缩减,确立了“两条线管理”的基本思路,即以级段主任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和以教研组长、科目组长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团队,学校主要班子成员和各个年级、教研组、科目组实行“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的基层基础管理作用,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提高管理效率。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
话题。初中阶段是学生教育的重要阶段,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学校
应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培养综合素质。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实践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研究来评
估其效果和可行性。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 研究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 探索和实践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 评估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研究的影响和效果;
- 提出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践研究:
1. 文献综述: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经验进
行综述和分析,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 课程设计与实施:选择适合的校本课程主题,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并在实践中进行课程实施;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成绩和观察记录等方
式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4. 结果评估与讨论:对实践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估和讨论,并分
析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缺点。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得到提高;
-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 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较高。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
- 校本课程资源不足,需要增加教师培训和支持;
- 评价体系与标准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研究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金艳
来源:《甘肃教育》2012年第19期
编者按:
学校培养的不能是只会做题的学生,应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质,彰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因此,学校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共性的同时,要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从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需求出发,开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彰显个性,形成知识、技能及思维拓展等和谐发展的课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要本着既能刺激学生的“胃”,又要留住学生的“心”、更得留住学生的“身”,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的目的。实践告诉我们,校本课程应该既重内容又重形式,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校本课程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因而让学生“活”起来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学校;课程;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20—02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我们现在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我们必须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同时创建适合学生的学校课程,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使我们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校本课程,成为适合我们水车园这所学校的课程。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起点和归宿,我校则着力于培养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优秀公民。
鉴于这个目标,我校开发了 6个系列课程,即“6S”教育课程,仪式典礼课程,实践、体验课程,“了解国际文化”课程,特长发展课程,“科学素养”课程。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研究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
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研究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研究要素及研究能力的重构。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反映在研究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研究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引言
校园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
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展也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校本课程注重学校特色与学生需求的结合,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符合实际的学习内容。本文将探讨如何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校园社团活动的重要性
1.1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校园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加入各种社团组织,
学生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从而锻炼他们不同方面的能力。例如,参与音乐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协作能力,参与科技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校园社团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平台,帮助学生建立和拓展社交关系。在
社团活动中,学生与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同学们进行密切互动,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与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3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校园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追
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个性。无论是参加艺术社团、体育社团还是学术科研社团,都可以为学生带来与课堂学习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二、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2.1 结合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开设的具有独特性的课程。它可以充分发
挥学校的特色和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学校可以突出自身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点,并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个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逐渐受到广泛。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本课程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能力。
小学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形式和教学目标。在内容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发展水平。主题应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时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目标则应明确、具体,以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某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实践活动和文化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同时该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例子是某小学开发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该校学生在各级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带动了全校师生对科技教育的和参与。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工作。它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未来,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根据我们的理解,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确立,要追溯到1999年。从99年至今,归纳起来,学校的校本课程实践走过了几个阶段:
1999-2002,初步摸索阶段。在赵辉校长的主导和创意下,结合我校的省重大课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了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那时,还没有命名为校本课程。而是开展活动,那时候我们把这样的活动,命名为综合实践活动〃。
2003-2005,实践调整阶段。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从以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调整为以活动性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并把这种活动定位为学校校本课程的主题。经过研究,初步细化了校本课程的体系和主题一二年级以活动性课程为主题,目标定位为自理自立,集体教育,活动课由班主任承担;三五年级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006-今,明晰主题,大胆实践的阶段。随着经验的积累学校本着自下而上的原则,确定了不同年段、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主题。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收获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与收获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与收获
泰安市实验学校是一所融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省级重点实验学校,也是泰安市一流的窗口示范学校和唯—的涉外学校。学校现有103个教学班,在校同学5379人,在岗教职工281人。2022年6月学校依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具体实际,不时开发和探究适应我校新课改的校本课程体系,现已初见效果。三年来,我们以同学需求和社会开展为根本动身点,充分利用和挖掘丰富的地方资源,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德育教育、同学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完成了我校教育的地方特色,完成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使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连续和有益补充。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经历了认识、探究、全面开发三个阶段。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34;十五34;期间重点课改研究课题,2022年1234;内容广泛而具34;34;34;语文实践活动使我校的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语文课堂由34;小34;变34;大34;,教师同学教和学的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将课题实验内容分为游戏竞赛、观察累积、阅读实践、社会实践四大板块,创造性地设计了许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使语文实践活动在我校深刻扎实地开展起来。如在游戏竞赛板块中我们将生字新词、古诗背诵、成语学习、查字典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与游戏竞赛活动相结合,寓知识学习于游戏竞赛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4;争当纠错小医生34;、34;错别字门诊34;、34;查字开药方34;、34;我的名字34;、34;成语X34;等活动妙趣横生、生动生动,既符合小朋友身心开展的需求,又为同学学习和运
构建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运行制度--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为例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高质量实施,需要学校切实构建起有效的管理运行制度、课程发展制度、教学组织制度、课程评价制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锡山高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运行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
一、架构校本课程规范实施的管理运行制度
为使校本课程得以规范实施,学校需要就校本课程实施的整体规划、管理、评价、资源配置等重要方面进行组织架构。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锡山高中建立了校本课程三级管理运行体制。
第一级,学校课程领导委员会。学校课程领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和学生代表组成,承担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资源的优化,负责校本课程规划和整体方案的构建,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确保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协调施行。
第二级,校本课程管理和专业支持机制。该机制以课程教学处为中心,以教师发展处、学生工作处为两翼。课程教学处承担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配置与协调、学生选课指导等工作,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社会实践类课程的组织指导等工作,教师发展处则侧重于课程理论的研究、课程知能的培训和课程成果的评价等课程实施的理论服务及保障等工作。
第三级,学科组。学科组负责本学科的校本课程建设和校本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在课程教学处、教师发展处的指导下,具体落实本学科相关校本课程发展规划的制订、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精品校本课程的建设。
学校校本课程建构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建构方案
为了更好践行“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办学使命,全面落实《XX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于“让每一分钟都能润泽学生更好成长”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课余生活及其相应课程的丰富和发展,进而推进“生活教育”目标的实现,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加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特制定《XX学校拓展课程建构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课程方面:
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课堂教学以及午自习、晚自习之外的时空进行课程化设计,形成适合学生在休闲中学习的课程。
2.教师方面:
根据学生课余生活时空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对其课余生活重构,并将其架构成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进而提高自身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
3.学生方面:
根据自己课余生活的时空和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在课余时间从自身兴趣和需要出发,自主建构适合自身需求的、有意义的活动内容与方式,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发掘自己
的潜能,养成珍惜课余时间的良好品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才能。
(二)具体目标
1.按照课余生活以及课程建构的需要,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教室内外的活动场所、校园绿化和蔬菜种植场所、操场、食堂、宿舍等时空进行学习化、课程化建构,形成适合学生课余学习的物理环境。
2.根据课余生活的学习需要,对学生课余生活中需要实施教育的内容进行序列化、科学化架构,例如:系统编辑《古诗词铃声课程》《歌曲欣赏汇编》《故事伴睡课程汇编》《行车电影汇编》《床头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3.全体师生员工能够按照每门课程的《实施方案》认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使其原有课程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更好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学校课程的建构及实施策略
2018年第5期(总第269期)
基础教育论坛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
№5,2018
General,№269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该举措更加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清晰了学校的教育使命。
基于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和理解,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此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学校概况
沈阳市第一〇七中学始建于1970年,现有31个教学班,1245名学生。多年来学校秉承“用爱成就梦想”的办学理念,始终把“品德高尚、热爱学习、身心健康、爱好广泛、团结协作、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坚持开足开齐国家、地方课程,不断研发校本课程,基本形成了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专家引领下走出了具有一〇七中学特色的课改之路——“爱生效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使课堂真正充满智慧和激情,让每一名学生都尽享精神文化的快乐。
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和公民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乐观自信,关心他人,诚信负责的优秀品质。
2.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分类、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校本课程建构实践与研究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校本课程建构实践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2T08:04:57.381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1期作者:苏碧荔
[导读] 在新高考背景下,得语文者得高考,而阅读又在语文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两者之间苏碧荔
单位:福州屏东中学、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得语文者得高考,而阅读又在语文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项目实施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以及基本内容和特色课程建设两个维度,着力探究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校本课程的建构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跨媒介阅读
新高考虽然对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要求层级明显提升,但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方面,与学生读写能力有关的学生语言表达水平问题却没受到相应的关注,这也造成了中学语文课堂在实际中"重阅读,轻表达"的现状普遍存在,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减弱又严重影响了读写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将从项目开展和课程设置二方面以及基础内容建设和特色教学二层面,着力探索在多元化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建设模式。
一、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教学目标
(一)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转变学生媒介思维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是推进国民语言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缺少的重要脚手架,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交流型工具,其核心作用就是提高和培養学生的读写水平、表达能力。学生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是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必要技能,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媒介的语言特色,学习媒介语言的逻辑、规律和特点。在阅读中,积极与同学分享交流心得,提高跨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在使用媒介阅读时要将正确的价值观牢牢印在心里,坚持以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媒介选择接触,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根据新课改中对跨媒介阅读的要求,教育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新媒体不断影响着学生,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转变学生以娱乐化心态对待媒介的思维,跨媒介阅读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利用好媒介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媒介使用素养,转变学生的媒介思维。
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让教师在课程的整合、开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贡献才学与能力,体现生命的价值,创造事业的成功,形成个人的特色。
㈠
⒈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强调"全人发展"。
⒉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追求者、探索者。
㈡
校本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要适应学校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需要。
通过特色课程,来创建学校的特色,来培养人才的特色。
教育目标体现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构建的目标,决定课程
结构的组合。
从课程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关系分析,在构建学校课程的时候,我们要
注意培养目标的教育共性与学校特色的个性的统一。
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共性)
⒈社会生存能力
含生活能力、择业能力、劳动观点、应变能力、自立能力
⒉人生观与实践
含文明礼貌、奉献精神、事业心、政治方向、人生观等
⒊意志品质与情感
含意志品质、审美能力等
⒋保健能力
含心理与生理的保健、体育锻炼习惯等
⒌创新能力
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精神等
⒍独立获取知识能力
含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等0
⒎知识技能
含学科知识、综合知识、学科能力等
广雅校本教材融入的个性特色与培养目标内容
广雅要实施"和谐教育"培养"全面兼具特长"的人才。
会学习会乐器
会校史会机床
会家电会游泳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上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 ,从实践层 面上探究 了校本课程 内
涵。
自身 的意识 , 在课程开发 、 实施 的实践过程 中促进 自身 的专 业 发展 。所 以教师参与编制 出一 系列文本, 更重要 的是参 与课程 开发全 过程本身 的体验。
校 本 课 程 《 息采 集与 应 用 》 实 施 的过 程 中 , 朋 友 们 激 信 在 小 情 高涨,一本本属 于孩子 自己的百科全 书在孩子们 的手中诞
学校立足原有校 本教材 , 请专家会 诊, 获取校本 教材开发
实 施 理 论支 撑 。如 何 其 发 挥 课 程 的 育 人 功 能 , 校 请 区 教 研 室 我
的 同 志一 起 分 析 , 定 了 《 方 课 程 实 施 纲 要》 以实 践 探 索 、 拟 地 , 研
究 学 习 为龙 头 , 组织 学 生走 进 历 史 , 索 家 乡 古 文 化 的 辉 煌 , 探 关
孔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的一生致力用儒道 的教化让全社会 , 甚至是那个时代
的所 有 人 都 成 为 君 子 , 远 离 小 人 , 做 小 人 , 终 没 有 小 人 。 都 不 最
上达.、 ,人下达。 上达 ” J ‘ 是说君子崇 尚通达 的是仁义, 而小人通
达 追 求 的 是 财 利 。 财利 成 为 小 人 的代 名 词 , 子深 恶痛 绝 的就 孔
基于“和雅教育”的校本课程实践与探索
基于“和雅教育”的校本课程实践与探索
作者:蔡明露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8年第02期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走教育科学发展之路,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佛山市南海区创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2010-2020)》明确提到:完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南海深化发展的需要,创造性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强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构建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根据南海区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金沙中学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办学情况,于2012年至今,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揭示的是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共生之道:天下事物,多元多样,惟尊重差异,承认不同,不苛求同一,方可和谐相处,互补互济,融合共生。博雅,《辞海》意谓“学识渊博雅正”。学校将办学理念凝练为“和而不同,博雅致远”,并称之为“和雅教育”,意味着金沙中学要在与他校的共性发展中彰显个性品质,进而拥有优质发展的内生之力;意味着学校要实现的教育愿景,是要让每个人和而不同而又博雅致远,这样的人和谐而又睿智,精彩而又各异。
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睿智而自主雅正地全面发展。基于“和雅教育”理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对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各类学生打好基础,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创生,并通过筛选、分类、系统化,对课程板块进行有机整合,就形成了我校独特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融入式的学习和研究,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让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创生者、实施者和建设者,进而让每样课程都适合学生发展,展现各自育人价值。
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实践者的探索与努力。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内容,让学生们得到更有趣、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同时也能够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首先,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实践者仔细探索,收集有价值的素材资源,这些素材资源包括新闻素材、网络资源、日常生活经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撰写新课程的基础。同时,还要通过出访、参观、调研的方式,对周围的学习环境、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以便能够根据当前的发展作出及时有效的建议。
其次,实践者还需要深入探索教育理论知识,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的重要性,以及课程与学校教育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认真阐述课程的思路,把握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和需求,洞察学习知识的联系,找到学生认知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模式,提出适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深刻学习经历。
最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实践者调查教学效果,了解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教学设计,结合多种学习资源,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及时总结,完善校本课程的体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学校教育转型升级,建立更加全面而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民生之需。
总之,开发校本课程既需要实践者深入探索,又要多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挖掘有效的学习方式,总结实践内容,以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社会发展与民生之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课程资源的充分体现,更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所在的福安市八一小学,于1996年与武警福安中队共建,是闽东唯一的一所少年警校。多年来,学校以国防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平台,进行了校本课程建构的大胆实践与探索,朝着自主、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明确“军魂铸人”的总体框架
小学生正处在国防观的形成时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笔者所在学校在做好国家与地方规定课程设置的同时,着眼国防特色品牌,通过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初步掌握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
以学校文化理念为灵魂。“八一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砥砺出“育根铸魂、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孕育了“品德优良、团结奋进、敢于担当、严格要求”的八一精神,秉承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校训,形成了“严谨、和谐、求真、向上”的校风。学校整合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等各种资源,为国
防教育校本课程确立了“军魂铸人”的纲领。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追求。笔者所在校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警校共建”的军旅文化。学校把优秀的军容、军威、军纪、军风融入课堂,创设了二十多个拓展型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某一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军旅文化的洗礼。学校所有活动围绕这一特色开展,打造国防教育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军旅文化品牌。
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核心。国防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具备更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合格的公民。在笔者所在校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体验、设计、模拟等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还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包含的科目或专题等的需求,对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减,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自主感和拥有感。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
八一小学凸显国防教育特色,打造军旅文化,形成“机制、师资、课程、活动、环境”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构建无缝对接的课程链。
机制创新。课程开发是慎思的过程,为做到“细”“实”“严”,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从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国防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整合,编写出一套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备学校特色的军校共建校本教材。学校还以“可爱的军人”为实践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创编《童心畅想美丽家园》《少年武警手册》等补充性校本教材。
师资配置。八一小学采取“1+2”模式,以本校教師为主,聘请校外辅导员和专业人员为辅。“1”是从学校选拔骨干教师通过专项培训,成为主力军,完成基础性任务和队列训练;“2”是聘请武警官兵、共建单位专业人员为校外辅导员,指导军事训练、军事文化、特长修选三大类课程。此外,还向社会聘请专业教师、优秀教练,填补紧缺的项目,如指导军管乐队、武术队训练等。
课程设置。八一小学在校本课程设置上是这样安排:一是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程时间;二是每学期期初、期中集中安排军训,不同年级训练不同的项目,在军训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三是利用每周四下午第三节社团活动时间,针对开设的活动项目进行训练。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塑造出一种参与、合作、开放、分享的校园文化,使校本课程真正得到落实和发展。
活动组织。为推进学校国防特色教育深入开展,学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定期开展队列训练、知识普及、社会实践、实地演练、社团活动等,还特别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大型活动,如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汇演等等。一次次的国防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了学校国防教育的新亮点。
环境建设。国防教育基地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八一小学以福安武警中队、闽东革命纪念馆、潭头户外演练场等为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国防教育育人功能,促进国防教育深入开展。
三、提高“课程实施”的办学效益
《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将国防教育与学校德育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国防教育的原则之一。八一小学构建国防教育校本课程也正是以此教育原则为发展方向。
1. 整合课程,拓宽国防教育途径。
有学者提出,“课程整合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方式”。基于此,八一小学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坚持渗透国防教育内容。各学科教师备课时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点,把国防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整合多方课程资源,形成主题鲜明的大课程群,突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拓宽国防教育的途径。
2. 深度融合,培养新型国防意识。
通过让学生了解一些像伊拉克、叙利亚等的现代战争,教师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才能为今后的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探讨“军事信息交流会”“信息化战争”等事件,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同时也知道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与国防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培养学生新型国防意识的最好途径。
3. 相得益彰,构建特色课程文化。
长期以来,八一小学追求“环境中的教育”,校园中的“绿色基地”,让军营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例如提取军营的绿色和
红色等要素,融入到学校文化标识中,打造一个立体化、个性化、特色化、趣味化的标识系统,展现学校的军旅文化和童真活力。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学校特色文化为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养分。两者相得益彰,发挥教育合力,能提升校园的文化内涵,为校园文化锦上添花。
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八一小学树立学生初步的国防意识,逐步形成以“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为主题的工作格局,为培养“四有”建设者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