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辩证唯物生死观

合集下载

最新我的生死观随笔

最新我的生死观随笔

我的生死观随笔我的生死观随笔【第一篇】:谈谈我的生死观人的一辈子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生”与“死”。

从出生到死亡,那就是一个的一辈子。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好象从来没有愁事。

”我说:“人的一生中本不该有任何烦恼,如果把一切事情都想开了,就会很开心的。

我的观点是,最应该想开的,那就是视死如归,当永远闭上了眼睛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那是去拥抱另一个世界,所以含笑九泉是值得高兴的事。

因此,连死亡对我来说都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够令我不愉快。

”如果把死都看成是件无所谓的事,那么人生的快乐就会时时伴随着自己。

小时候就知道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她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

还有许多年轻的先烈们把自己的短暂生命都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他们都做到了含笑九泉。

我总是记着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自己虽然对社会对人类没有什么贡献,但是起码能够做到死而无悔,死而无愧,死而无怨,死而无忧,因此当我活着的时候就能够心情愉快,笑看人生。

恩格斯说:“死是死者的幸福,活者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应当把生与死看开些才对,实行计划生育,限制了无数人的出生,而如今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幸运儿。

每个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应当是快乐的一天。

俗话说的好:“无欲无忧,无求无恼。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但是若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情况就大不一样,就会知足常乐。

我经常想到的是还有那些吃不上饭、念不起书、看不起病的贫穷人,还有那些忍受各种疾病煎熬的人,我身体健康,衣食无忧,还有什么不满足、不快乐的理由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想,将来若到了快结束生命的那一天,我依然能像往常一样悠然的享受夜的宁静,因为那是永远的安眠。

面对死亡,我真的不会畏惧。

我会坦然的回味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深知离去,那是人生的必然,无法避免,既然如此,那就不如用微笑去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辩证唯物论五观

辩证唯物论五观

辩证唯物论五观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
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的五大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
1. 唯物观:辩证唯物论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基础,认为物
质决定意识。

它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能够感知的实际存在,而意
识只是物质的产物。

2. 辩证观:辩证唯物论强调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和发展的特性。

它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实现事物的
发展和进步。

3. 实践观:辩证唯物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基础和标准。


强调理论要从实践中产生、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4. 历史观:辩证唯物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

它强
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一系列矛盾的斗争引起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
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

5. 主体观:辩证唯物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它重视人民的实践和积极性,认为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变革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辩证唯物论的五大观点相互关联、相互贯通,构成了马克
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深刻理解和认识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
要指导作用。

“生”与“死”的辩证法一一兼论人生的价值

“生”与“死”的辩证法一一兼论人生的价值

“生”与“死”的辩证法一一兼论人生的价值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毀灭不会消亡,而是转化,是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某一时空转化到另一时空。

人死了,只是肉体这种物质的死亡。

组成人体的另一面一一“灵魂”依然存在,它脱离人体,飞向宇宙,寻找新的“元素”,构建新的组合体。

其实,人的死亡,肉体这种物质也未毁灭,只是随着灵魂失去而失去生命特征,由生命体转化为无生命体,由有机物质变为无机物质。

组成肉体的基本粒子依然存在地球上,与宇宙长存。

这就是我说的“死亡“与“新生”辩证法”。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生死相伴,互为依存,有生有灭。

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结束。

人从生下那天开始,就向死亡迈进。

活一天,“生”就少一天。

不是吗?人无论寿命多长,都改变不了生命“递减级数”这一规律。

不仅人生如此,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人类居住的地球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叵运。

据科学家测算,地球寿命也就是百亿年左右。

现今它已生存40多亿年了。

最终地球也是要毁灭的。

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有生有灭,新旧更替。

社会是伴随人类诞生而诞生的。

从“猴子”变人以来,至今已三百多万年了。

开始是原始公社制社会,群居、群婚的母系社会。

孩子只认识母亲,不认识父亲。

妇女权力高于一切,主宰一切。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公社公有制社会解体了,奴肃社会诞生了。

同样,它又在斯巴达克`陈涉`吳广等奴隶起义打击下死亡,被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而代之。

人类社会同个体人一样,都是有生有灭的。

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社会进步。

生产关系的变更,标志着旧社会死亡,新社会诞生。

改朝换代正是这种社会生死交替的表现。

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社会,发展到奴隶丶封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社会,最终回归到共产主义的最高公有制社会。

看是“回归”,实为进步,是“生”与“死”的轮回转化更替,在这种不停转化中“刷新”。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进化轨轨迹。

社会就是在这种“生死转化”中前进的,一级比一级高级。

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

作者: 李德祥
作者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系
出版物刊名: 证据科学
页码: 111-113页
主题词: 脑死亡 辩证唯物 个体死亡 个体生命 对立统一 细胞死亡 现代医学伦理学 器官移植 脑外器官 自然辩证法
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李德祥生命和死亡是人所共知经常发生的客观存在,但究竟什么是生命和死亡,迄今为止尚存在着争议,这种争议涉及到哲学,神学,生物学,医学,伦理学和法律学等人类社会广泛领域,并成为当代自然和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7].辩证唯物主义认...。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I)克服怯懦思想。

目前,老年人的自杀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自杀本身就是怯懦的表现,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比死更有意义。

(2)正确对待疾病。

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它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存。

和疾病做斗争,某种意义上就是和死亡作斗争。

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免疫功能,良好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和重组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任何人都不是为了死亡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关键。

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才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提出生命的尽头,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从而思考怎样去追求自己的思想,怎样去度过自己的岁月。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死”的思考,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生观的思考。

(4)心理上对死亡做好充分准备。

当人们步入老年以后,面临的是走向人生的终极一一死亡。

人们追求优生、优活,也希望善终、优死,即使临近暮年、濒死也不逊色。

认识和尊重临终的生命价值,这对于临终的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死亡教育的真谛所在。

唯物主义者的生死观

唯物主义者的生死观

唯物主义者的生死观唯物主义者的生死观窦旭民每到临近冬季,不少老年人旧病复发,心血管病、呼吸道系统感染是常见疾病。

在医院里,人们时常可以看见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插着氧气,挂着吊针,躺在病床上抢救治疗,令人十分焦虑和伤感,就有一些老人也能因为救治无效,从这里就直接走了……。

这种悲哀的情景带给人们的联想是非常现实的,那就是谁再有多大本领,也难以逃脱人生这最后的一关。

有些人对此感到恐惧,有些人对此表示坦然,唯物主义者对此并不感到奇怪。

某些宗教宣扬人有灵魂,将一些暂时无法解释的人体现象归于神鬼之说,再被愚昧的迷信者加工演绎,简直就是活灵活现的神话世界。

什么人死后有上天堂的,有下地狱的,还有什么“奈何桥”、“鬼门关”等等,就连某些娱乐景点都装饰了“十八层地狱”和阴森森的“鬼城”,以此吸引游客。

也就奇怪了,有的人胆小,可就偏偏想看看这些,寻求刺激。

我自小就不信世上有神鬼之事,这并不是说我的胆子够大,而是我在简单地想:“如果确有神鬼存在,为什么好人总是受气受冤,而坏人却能有钱有势,因果报应怎不灵验?”可见,世上从来就没有主持正义的神仙,当然也没有害人的鬼怪,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人们的杜撰与瞎传罢了。

是的,人就是人,活着能说会动,有作有为;死后就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一具冷冰冰的肉体,如不及时处理,也会发臭腐烂的。

人在健康生活期间,是该好好享受人间快乐,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以个人的聪明才智奉献社会,社会也会适时地回馈个人。

不管是领袖或者领导,也不管是平民或者群众,人人平等,相处融融,共同为幸福生活努力工作。

但是,人就如同一台机器,运转年代久了就会磨损,有些零件就会损伤,需要及时维护保养。

患病、衰老之后就得医治和疗养,就得需要社会的必要保障。

有病就医,不能硬撑,与疾病作斗争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

首先应是不怕,其次就是配合医生,及时正确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少疑难杂症疾病已被攻克,人们的身体健康愈来愈有保障,人们的寿命也将随之愈来愈长。

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及其辩证关系和自然生死观

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及其辩证关系和自然生死观

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及其辩证关系和自然生死观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涉及到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以下将从生与死的本质、意义、辩证关系,以及自然生死观展开探讨。

生与死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它们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是指物质从无到有、有机体从胚胎发育成熟的过程。

死是指有机体从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生与死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存在的意义。

生与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生命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每个人都应当珍视和尊重的。

生命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固有的尊严和权利。

其次,生命给予了人们体验和感受世界的机会,人们通过生活和奋斗,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生命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生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然而,生与死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生是无法脱离死而存在的,生与死是相对的,无法分割开来。

生与死的对立关系不仅存在于个体层面,也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层面。

例如,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繁殖和死亡来完成物种的延续和进化,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出生和死亡来维持社会的平衡和发展。

在面对自然生死的观念上,人们的观点因时代、文化以及个人的观念而有所不同。

在一些文化中,死亡被看作是一种过渡,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对生与死的态度更加宽容和接纳。

而在一些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追求更加强烈,对死亡的恐惧也更加深刻。

这导致了一些人对生与死的观念产生了质的变化,更加强调对生命的保护和延续。

综上所述,生与死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生命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们应当珍爱和尊重的。

生与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基础。

在面对自然生死的观念上,人们的观点因不同的文化和个人背景而有所不同。

无论怎样,人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与死,珍惜生命,追求幸福和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一、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指对于物质的本质和属性的认识。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实体。

物质是可以感知的,是客观存在的实在,而不是唯心主义所说的“物是心之所感”。

物质是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物质是永恒的,穷尽的,是绝对的,是无条件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是有限的,物质是多样的,是多样化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强调了物质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意识是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意识的存在和发展要以物质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

二、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意识是主体在客观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能动性,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工具。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强调了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还是可以影响客观世界的。

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受制于物质,也会对物质产生影响。

三、物质观与意识观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是密不可分的。

物质观和意识观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又有反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全貌。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和意识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共同发展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能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貌,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

结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生死观属于人生观的一种,生死观是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息息相关,所以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死观,他人的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全盘皆收,那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呢?请听小编娓娓道来吧!
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生死观,或者说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官方语言我就不说了,用小编的话就是说你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就这么简单。

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其他人或其他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

正确的生死观是由正确的人生观作为导向的,比如我的人生就是要为自己的目标或者理想而为之奋斗,只要生命不息就会奋斗不止,前提是你的目标和理想是正当的,合法的。

有的人在经历了社会的打击或者挫折之后就没有了理想和目标,那他的生死观也会变得消沉和低落,我们着重来解决这种负面的因为负面的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要明白人生是自己的人生,社会是大家的社会,在自己能够把控的时候尽量获取主动权,在不能掌控的时候要顺应趋势,简单来说就是认清自己。

在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是不是自己的原因,不是自己的过错不要强加到自己身上,是自己的过错分析之后改正就好了,如果是不可挽回的错误那也没办法,用命来解释就好,把锅甩给天,虽然听起来有点不负责任,但是对于一个遭受巨大失败的人来说,摆脱当前困境才是首选的好吧。

最后说一句,能为者为之,不可为之不可为,只要人活着就还有翻盘的希望,健康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马哲--唯物主义辩证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马哲--唯物主义辩证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马哲--唯物主义辩证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一篇:马哲--唯物主义辩证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唯物主义辩证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从而是全面的观点说明世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

世界充满着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着的两个对立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世界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过程,采取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前进的路线。

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通过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帮助我们正确的树立人生观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人云:“留取丹心照汗青”、“只留清白在人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给我们留下了真理,留下了不朽的理论和精神财富。

我们没有古人和伟人那样伟大的风范,不能留下千古颂扬的丰功伟绩,但也不能留下遗憾和骂名,更不能留下罪恶。

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何谓人生观?大体说来,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透过人生观,可以折射出特定生活情境中的人的人生关系、人生活动和人生过程。

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做人的基本准则。

孔子入世有为的人生观。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人来到世间就应该刚健有为,积极入世来施展人生的抱负。

孔子特别强调事人、人事的重要性,要从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自然),积极有为,而不是消极顺命。

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及其抒情传统

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及其抒情传统

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及其抒情传统1. 中国式辩证思维概述中国式辩证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阴阳、五行等自然界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对事物的对立统一来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

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

在中国式辩证思维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与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思维相比,中国式辩证思维更注重整体性、动态性和历史性。

它不仅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规律。

在中国式辩证思维中,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元的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死亡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对于死亡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既不过分恐惧,也不过分轻视。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死亡常常被用作一种隐喻,表达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意义。

死亡也被视为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往往是接受、淡然甚至豁达的。

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及其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辩证思维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道家的辩证法和儒家的辩证法两个方面。

道家的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双方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

而儒家的辩证法则主张“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辩证思维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辩证思维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文学创作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运用辩证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艺术创作中,画家通过对比和矛盾来表现画面的和谐与美感;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对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具有普遍性的辩证法则。

辩证唯物主义五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五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五大观点1.引言1.1 概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有五个重要观点,这五个观点分别是唯物论的观点、物质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重要观点是唯物论的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存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对象,而意识和思想只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物质世界的主导地位,认为物质的存在是人类认识和意识的基础。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物质的观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包括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

有形物质包括自然界中的物质实体,无形物质指的是能量、规律、意识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存在形式,认识和变化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三个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它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单一的,而是充满着矛盾和冲突,通过解决矛盾、调和冲突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第四个观点是历史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变革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历史的发展动力、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革,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五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世界,才能够改造和进步社会。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有五个重要观点:唯物论的观点、物质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

这五个观点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五个观点,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1.价值观审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审视是否与个人目标和社会责任相符。

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是建立正确生命观的基础。

2.明确个人目标:设定明确的个人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目标可以涵盖学业、职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明确目标有助于塑造积极的生命观。

3.培养积极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

正面思考问题,看到问题中的机会。

4.注重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与正能量的人交往,倾听他们的建议,同时懂得远离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人际关系。

5.寻找人生意义:深思熟虑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的。

思考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对他人社会的贡献。

理清自己的人生方向。

6.培养责任心:承担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

责任心的培养有助于建立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他人的尊重。

7.保持身心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应对压力,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8.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

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做贡献,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9.学会感恩:学会感激身边的人和事,珍惜拥有的一切。

感恩的心态有助于保持平衡、快乐的生命观。

10.持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保持好奇心,积极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发展自己。

11.审慎决策:在重要决策面前审慎思考,考虑长远利弊,避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发展。

12.定期反思:定期对自己的生活、成就、失误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些建议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面对社会挑战,并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唯物辩证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唯物辩证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用唯物辩证法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我为什么活着?”……这些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曾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有意或无心地思考过、反问过自己吧。

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人生观的树立存在着疑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通过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帮助我们正确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何谓人生观?大体说来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透过人生观,可以折射出特定生活情境中的人的人生关系、人生活动和人生过程。

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做人的基本准则。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它也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它的具体体现。

人生观与价值观紧紧相连,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价值观引导人生走向,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丰富着和发展着世界观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有以下途径和方法:第一,要认真学习。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还要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

比如享乐主义,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因此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

在它的影响下,一些人讲“不要活得太累”,“过把瘾就死”等。

面对灯红酒绿的世界会控制不了自己。

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及其辩证关系和自然生死观-Word整理

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及其辩证关系和自然生死观-Word整理

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及其辩证关系与自然生死观邹支龙(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南京211800)摘要:自从生命产生至今,生与死一直在伴随着生命体的进化。

人类产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死观。

探讨生与死的本质、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人们更有意义地生活,更加自然地面对死亡。

关键词:生死观;本质;意义;辩证关系;自然生死观The Essence ,Meaning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and Natural View of Life and DeathZou Zhilong(Jiangsu Province Jiangpu Senior Middle School Wenchang Campus Nanjing 211800)Abstract: Since the birth of life, life and death have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evolution of life. Since the emergence of mankind, as human society has been developed, various kind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have been crea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meaning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which is conducive to more intentional living and naturally to face of death.Keyword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Essence; Meaning;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National view of life and death.生死观是人类对生与死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辩证唯物生命观

辩证唯物生命观

辩证唯物生命观辩证唯物生命观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生命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辩证唯物生命观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特殊形式,是物质发展的产物。

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是在物质基础上进行的,物质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同时生命也具有独特的属性和规律性。

生命的本质是活动。

生命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活动,包括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等。

这些活动是生命体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生命体自身内部变化的反映。

生命体通过活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能量和物质,同时也将自身的能量和物质交换给外界。

这种物质的循环流动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命的起源是物质的演化。

辩证唯物生命观认为,生命的起源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中,物质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生命特征的物质体。

生命的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形成。

生命的起源是自然界物质发展的结果,也是物质发展的高级形式。

生命的发展是辩证的。

生命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生命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生命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

辩证唯物生命观强调生命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

生命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生命体的发展不仅是个体的发展,也是群体的发展。

生命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命体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生命体存在的必然结果。

辩证唯物生命观对于人类的意义重大。

人类作为生命体的一种,具有高度发展的智慧和文明。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的基础,也离不开生命的规律。

辩证唯物生命观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正确的认识生命的方式,帮助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唯物辩证法与人死永灭论

唯物辩证法与人死永灭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各种五蕴观的比较表
唯物辩证法
人死永灭论的五蕴观
人死续存论的五蕴观
错误的人死续存论
正确的人死续存论
事物具有自己的辨证运动规律
死后,感觉感受、思维思想、行为活动、意识生灭没有辨证运动规律
生前五蕴各自具有辨证运动规律,死后五蕴没有辨证运动规律
唯物辩证法与人死永灭论、人死续存论对比表
唯物辩证法
人死永灭论
人死续存论
备注
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辨证运动规律。
精神世界/精神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生前遵循辨证运动规律,死亡之后却并不遵循人生前具有的辨证运动规律。
精神世界/精神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生前遵循辨证运动规律,死亡之后仍然遵循人生前具有的辨证运动规律。
物质实体不具有实在性与虚幻性的对立统一规律
意识实体不具有实在性与虚幻性的对立统一规律
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均具有实在性与虚幻性的对立统一规律
人死永灭论的历史观与人死续存论的历史观对比表
唯物史观
人死永灭论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错误的人死续存论的历史观)
正确的人死续存论的历史观
社会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没有历史观
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既不存在社会存在,也不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没有社会,也没有社会发展
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神的意志是社会发展的促成/决定因素

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

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

系统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如下:1、世界是物质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不是由神或精神力量所创造。

这种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所推动的。

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辩证法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所推动的。

这种实践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区别:1、本原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世界的本原,而精神或思想只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只是精神世界的表现。

2、认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或思想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世界只是人们感知的幻觉。

3、历史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所推动的。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或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民群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4、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应该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人们应该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辩证唯物主义观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物质的本质及物质的运动发展规律,提出了对世界及一切事物的认识方法,是一种对世界及事物发展运动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质是存在的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表现。

物质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是永恒的、不可逆的,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形式,在物质的基础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是具有运动的。

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

物质运动的本质是矛盾的运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内部存在各种对立的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导致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观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经历变化、发展和终结的过程。

物质世界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通过矛盾的运动而形成,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事物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看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也必须从这种联系性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向着更高的形态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

辩证唯物主义观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它贯穿于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整体运动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树立辩证唯物生死观
树立辩证唯物生死观作者:
陈先达《光明日报》( 2019 年 02 月 04 日 13 版)●极乐世界或天堂不管被描绘得如何美,人,还是愿意留在人世。

●死,只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但你参与创造的世界会因为你的参与而美好。

●如果寻求解脱,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面对死亡,快乐地生存,过有意义的生活。

生与死,是人的生命的始与终。

人的生命内容是生死之间的全部活动。

这段时间或长或短,有的人英年早逝,有的人寿高期颐。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发过感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但不能因为人人终期于尽,而抹平生死之间存在各式各样的人生。

人,落地时的哭声像最美妙悦耳的乐章,走时昏迷无言像断弦的破琴。

任何人,都是哭着来,哭着走的。

生时,自己哭;走时,亲人哭。

如果只从哭声中探索人生,永远无法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 / 8
人的生,不由自主,是父母结合的产物;人的死,不由自主,物壮则老,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可能只欢迎生的规律,拒绝死亡的规律。

可是要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重在人的一生的活动内容,这个内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己用行动书写的。

人世间最令人伤心的事莫过于死别。

没有死亡,就不会产生宗教。

宗教就是创造一个死亡人生中的不死世界,让灵魂继续在另一世界存活,所谓前世今生和今生来世之说都是缘于此。

没有死亡,哲学也会失去最有智慧的部分。

关于如何对待死亡,是哲学智慧的重要部分。

如果没有死亡,庄子哲学的智慧就会大打折扣。

全部中西哲学如果其中不包含生死智慧,就会失去它的精彩篇章。

使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全力以赴的事。

但对死的恐惧是人生存本能的一部分,很难坦然相对。

哲学家以最大的智慧谈论生死,宗教从产生起就教导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但极乐世界或天堂不管被描绘得如何美,人,还是愿意留在人世。

对死的分析可以有两个角度:
科学的角度和价值的角度。

---------------------------------------------------------------最新资料推荐------------------------------------------------------ 科学的角度容易讲清楚。

像庄子说的,生死如日夜之常,是自然规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生与死》中说过,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本质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本质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如此。

恩格斯还补充了一句,生就意味着死。

生死相依,再蠢的人,再怕死的人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

这是铁的规律。

虽然有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有过汉武帝受李少君之骗,也有过无数炼丹合气、企求羽化登仙的道士,但一个个都是历史的过客。

对死的科学分析是容易的,最难的是价值判断。

既然人终究必有一死,生还有什么意义呢?贤愚,肖与不肖,英雄懦夫,好人坏人,富人穷人,达官贵人与贩夫走卒,最终都是坟头一个,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死观。

其实,死只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终结。

如果人生的价值最后都淹没在死亡中,人的生命活动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最终必有一死。

在现实中,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仍然活
3 / 8
着。

人们之所以赞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诗句,表明人们并不认同一死百了的生死观。

这种区别就是人生的不同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学术界、文化艺术界成就卓著但英年早逝的消息时有所闻,令人倍感惋惜。

人们惋惜的不仅是早逝,而且是英年早逝,即他们短暂的人生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还可以继续做出贡献,可过早逝世。

人老寿终是必然的,但英年早逝并不正常。

话又说回来,如果人人不死,都与天地同老,万物同春,何必讨论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呢?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产生,正在于人生短促,人人有死。

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尽一个做人的责任?对于永不消逝的东西是不存在价值问题的。

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生与死不同意义的认识。

所谓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讲的就是短暂人生中的人生意义问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理解。

由于人皆有死而否定人生的意义,否定对生的价值判断,两眼一闭,管它怎么说呢!如果抱着这种生死观,为善为恶、好人坏人都是一样,反正人人归于一,最终都是死。

---------------------------------------------------------------最新资料推荐------------------------------------------------------ 这种生死观是最无道德、最无责任、最无担当的生死观。

死,是无可逃避的。

由于有死亡而看破红尘,或人未死而心先死,都解决不了生死问题。

我们应该直面死亡。

人人都是向死而生,生死之间或长或短,终有了时。

从个人来看,是个悲剧,是宿命;从人类的角度看,是史剧,是人类的发展。

死,只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但你参与创造的世界会因为你的参与而美好。

动物的死亡留下的躯体最终化为尘灰,而人的个体的死亡留下的是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人类,因个体的死亡而延续,因一代代个体的创造而使世界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超越个体死亡之苦的生死观。

囿于个体,死亡是痛苦;着眼人类,个体死亡是社会进步和延续的必然。

如果寻求解脱,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面对死亡,快乐地生存,过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逃避死亡,寻求解脱,实际并未解脱,因为心存解脱之念,证明仍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5 / 8
真正的解脱应该是认识死的必然性,又懂得生的价值。

既热爱生命,又保持死亡时的尊严。

这才是真正懂得生与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充满智慧的回答。

生死相依,只有生的伟大,才有死的光荣;而生时的卑鄙,必是死后的遗臭。

出生与死亡的性质并不相同。

出生是生命的获得,这是自然的恩赐,即父母结合的产物。

这是任何个人都不能自主的。

死是生命的终结,它同样也是自然的规律。

但有一点不同,生是不能自我做主的,是被生的;而死,则存在多种可能和不同方式。

有寿终正寝,有冤屈而死,有为国牺牲、为理想和信仰而死,因此死亡中会存在应当与不应当的问题,即存在不同的价值负载。

我想起《论语》中孔子对管仲不死君难的评价。

子路问孔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算得上有仁吗?子贡也有同样的疑问,他说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路和子贡都同样问孔子,齐桓公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老师召忽自杀,可同为公子纠老师的管仲却活着,而且帮助齐桓公。

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远远超出了单纯道德的判断,区分仁
---------------------------------------------------------------最新资料推荐------------------------------------------------------ 人之仁与妇人之仁,对死的应当与不应当赋予更高的价值意义。

孔子说,管子虽然没有像召忽那样死去,可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还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样,孔子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即一匡天下、保卫中华文明来判断管仲的生与死的问题。

叶落归根的死亡是必然规律,可当死亡存在可选择性时,就存在应当和不应当问题。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贵生知死。

贵生,即要重视生命的价值,尽量避免英年早逝,尤其是各种非正常死亡;也要知死,即死得其时,享天年;死得其所,即死得有价值。

没有辩证唯物的生死观,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就反对那种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的匹夫匹妇对生命的态度。

当我读到报载有些年轻人或因感情纠葛,或因考试失利,或因就业受挫,甚至某些小不如意的事,就轻生跳楼、漠视生命,十分痛心,深感他们太缺乏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7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