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第4课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020年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6单元:解决问题■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用车数量日益增多,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所行路程的生活经验。
教材在此基础上建构“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的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引入解决相遇问题。
围绕主要内容,本单元设计了一个信息窗。
这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物流中心摩托车、大货车和小货车运输货物的情境。
“合作探索”中安排了两个红点问题。
借助第一个红点问题“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引出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探究及数学模型的建构。
借助第二个红点问题“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引领学生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信息窗1运输货物——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及数量关系——相遇问题本单元教材特点:1.关注学生思维的连续和递进。
一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与两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是两个物体运动的基础,两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是一个物体运动的巩固和拓展。
教材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沟通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连续和递进中得到高效地提升,又利于数学模型的构建。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
教材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除了速度和路程两个概念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其余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解题思路、策略和方法都是由学生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呈现的,体现了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恰当定位。
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代替,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倡导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化。
最新审定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备课设计(精品)
第六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信息窗呈现的是物流中心摩托车、大货车和小货车运输货物的情景,“合作探索”中安排了两个红点问题。
借助第一个红点问题“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引导出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探究及数学模型的建构。
借助第二个红点问题“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引领学生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里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用车数量日益增多,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和所行驶路程的生活经验。
教材在次基础上构建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的数学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引入解决相遇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使学生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
3.经历用“速度×时间=路程”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2.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展现多样化的策略和方法。
3.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4.引领学生自主领悟。
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年级数学学科第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课时备课(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六单元课时备课(导学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的第六单元,主要涵盖了有关排列组合和带分数的部分内容。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加深对排列组合和带分数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知道带分数的含义,学习带分数的加减法;•理解排列和组合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发现题目中的规律,合理运用并解决问题。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1.排列和组合的概念及其简单运用;2.带分数的加减法的基本规律。
学习难点1.成功地理解带分数的加减法;2.能够发现排列和组合中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1. 知识点介绍首先,老师应当介绍本单元的两个核心知识点:排列和组合、带分数的加减法,并对概念进行简单阐述。
同时,应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2. 核心内容讲解接着,老师应该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理解较困难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如: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带分数的化简等。
在讲解的同时需要与实际例子结合,注重让学生理解原理,掌握具体运用方法。
3. 练习总结在讲解完毕后,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
这个过程应该注重练习细节,贴近实际,适当增加题目难度。
同时,老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
4. 课堂互动在进行练习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发问、讨论。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方法1.通过简单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取规律;3.整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六、课程评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相信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排列组合和带分数的相关知识,并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其中,由于带分数的知识难度较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青岛版四上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同时:同一时间,一起开始。
相遇:在物流中心
相距:东城和西城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上台表演。
你们同时走了几小时?
3.你能把刚才表演的相遇而行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四人小组交流想法,要求:
(1)根据刚才的表演和线段图,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内容
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
序号
6
单元知识分析
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一个关于物流运输的信息窗,借助于物流中心往东城和西城送货,来组织学习行程问题的相关知识。教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组织学生认识速度、时间、路程,归纳总结得到速度、时间、路程的基本关系是:速度 × 时间= 路程。第二部分相遇问题的教学。通过观察两人所走的路程、路程和相距的距离之间的变化,初步理解相向、相距、相遇等术语的意义。学生在利用不同方法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
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具
准题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
75×4+65×4(65+75)×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我们在信息窗里找到很多信息,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我们昨天已经解决了,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剩下的问题。
课题
行程问题
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一起看看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游戏导入1.对口令游戏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二.探究新知1.初学交流(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2.合作引领(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100-20-80=100-(20+80)_0-32-60=_0-60-32…………(2)总结规律讨论总结: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板书:用字母表示 a-b-c=a-(b+c)=a-c-b -▲-■=-(▲+■)三.反馈提升(一)相机测评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3.数学小医生.(二)拓展提升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在做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又对又快.你要仔细肯定能实现你的愿望,对于有些题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对又快,有兴趣学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教学例1.①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9页情景图.②师: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③生看题,理解题意.④师:看到第66页,是什么意思?生:看了66页.师:请你帮忙算算,还剩多少页没看?生演算,小组里交流.⑤生汇报.生甲:234-66-34 生乙:234-66-34=_8-34 =234-(66+34)=_4(页) =234-100=_4(页)生丙:234-66-34=234-34-66=200-66=_4(页)⑥师:他们是怎样计算的?生甲: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的.生乙:我发现两个减数相加得100,再用234减去100,得_4,这样算比较简便.生丙:我发现234-34,刚好得200,200-66得_4,这样算比较简便.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算得对.⑦议一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自由讨论.⑧师: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可以采用生乙.生丙的简便算法比较好.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2.完成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528-53-47 470-254-46545-_7-_5生汇报.生甲:528-53-47 生乙:470-254-46=528-(53+47) =470-(254+46)=528-100 =470-300=428 =_0生丙:545-_7-_5=545-_5-_7=400-_7=2333.教学例20.①出示教材第40页例2图.师:看图,说说你所见的.②师:看左图,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生甲: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就知道了.列式:56+31+_ 56+31+2456+_+24 31+_+24生乙: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再与100元比较,多的钱与哪本书的价钱接近,把它除去,那么另外三本书的总价钱在100元左右.生按上面的方法试一试.师:哪一种方法最简便?生丙:生甲的方法要算四道式题,生乙的方法只算一道式题,都能解决向题.生丁:我认为生乙的方法好.师:生甲.生乙的方法都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认为生乙的方法比较简便,具体做题时,多动脑,想出好办法来.③师:看右图,我付100元,买这两套书,找回多少钱?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生甲:100-48-47 生乙:100-(48+47)=52一47 =100一95=5(元) =5(元)生丙:这两套书的价钱小于50,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50-48和50一47,还剩2+3=5(元).师:讨论一下,谁的方法最简便?生丁:生丙的方法最简便.师:生丙的方法简便.做具体题时,多分析,想出恰当的办法解决.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1.你会填.在0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868-52-48-868○ (52+ )_00-28-272= (28○272)4_-74-26= ○( ○ )2.教材第41页第2题,第39页〝做一做〞第2题.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清楚?能和大家交流吗?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学情分析: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_4__=〞不论是第一种〝_4_20=_80,_4_1=_4, _80+_4=2394〞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_个_4,分成20个_4和1个_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1.情景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_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①整理条件.问题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_+23)_8, __8+23_8③交流算式的意义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_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_.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2.提出猜想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2.分组举例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1.个性概括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2.统一认识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a+b)_c=a_c+b_c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3.进一步认识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齐读式子.(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1.哪些算式与72_35相等72_30+72_572_35 72_30+570_35+2_3570_35+2问:为什么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2.你会填吗?(10+7)_6= _6+ _68_(_5+9)=8_ +8_7_48+7_52= _(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3. 7_48+7_52 7_(48+52)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①34_72+34_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80+4)_25订正时问:把(80+4)_25写成80_25+4_25依据是什么?如果不用好不好算?(80+20)_25问:这道题与(80+4)_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②__25 75_99+75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五.全课小结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_+23)_8 (_+23)_8=__8+23_8 7_48+7_52=7_(48+52)=41_8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34_72+34_28 (20+4)_25__8+23_8 … … … … (80+20)_25=_4+_4 个性概括:… …=328(元) (a+b)_c=a_c+b_c __25 75_99+75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XX年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青岛版)【DOC范文整理】
XX年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青岛版)第6单元:解决问题■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用车数量日益增多,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所行路程的生活经验。
教材在此基础上建构“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的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引入解决相遇问题。
围绕主要内容,本单元设计了一个信息窗。
这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物流中心摩托车、大货车和小货车运输货物的情境。
“合作探索”中安排了两个红点问题。
借助个红点问题“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引出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探究及数学模型的建构。
借助第二个红点问题“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引领学生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信息窗1运输货物——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及数量关系——相遇问题本单元教材特点:关注学生思维的连续和递进。
一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与两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是两个物体运动的基础,两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是一个物体运动的巩固和拓展。
教材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沟通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连续和递进中得到高效地提升,又利于数学模型的构建。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
教材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除了速度和路程两个概念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其余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解题思路、策略和方法都是由学生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呈现的,体现了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恰当定位。
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代替,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4课时 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间的距离(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4课时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一、教材基本情况本课时在《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青岛版》教材中属于第1章「数与运算」的第4节「几何图形」,是初步认识数轴和直线、探究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距离的一个重要课时。
二、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如何计算。
2.掌握点到直线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能够通过给定数据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3.初步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点到直线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教学PPT幻灯片。
3.直尺、钢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教师可以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两点间距离的探讨,让学生对本课时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张贴生活中两个点之间的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2. 认识与探讨1.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2.介绍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并呈现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3.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实际问题中去。
3. 基础训练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几组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和一些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题目。
2.随机学生上台演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计算中产生的错误。
4. 拓展练习1.教师布置拓展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2.让学生自己找到实际场景中的案例,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本课时的学习理解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认知。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和拓展作业题目。
2.总结和复习本课时的内容,把握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距离的应用场景。
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整堂课上,教师时常与学生互动交流、回答疑问,通过课堂讨论、举手发言、展示演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当具有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者、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资源、教学过程、板书、教学评价反思等。
今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有关于最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例文,盼望可以协助到大家。
最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例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其次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拟困难,学生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驾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根底上,创设他们感爱好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教学目标:1、在详细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3、在合作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造就学习数学的踊跃情感。
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根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教师家住哪儿吗?静静告知你们吧,刘教师家离着人民公园特别近,究竟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教师从家启程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依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PPT出示:刘教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你会解决吗?PPT:60×5=300(米)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6.1 相遇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80、81、82页,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提示1.经历探索过程:学生对数学探索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对解决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整理和优化,让学生经历“感悟方法、体悟思想”的学习体验。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运用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运用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小研究,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物流中心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介绍素材背景:物流中心是从国民经济系统要求出发,所建立的以城市为依托、开放型的物品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综合性的物流业务基础设施,许多新型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企业等都建设了许多物流中心,它们的产品分销全依靠物流中心,因此物流中心整天车来车往运输着货物。
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正在忙碌着。
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交流:用:“每分钟行驶的米数×行驶的时间=车站与物流中心的距离”可以列式:900×8=7200(米) 2、解决完这个问题,你会解决问题“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小组内交流汇报:每小时的千米数×行驶的时间=西城与物流中心的距离可以列式:65×4=260(千米)讲解概念:像这样,“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和“每小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
第6单元趣味拼搭----观察物体第1课时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观察活动,能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和侧面)看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一组(4个)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不同。
2、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学生背诵,课件逐句出示该首古诗。
)提问: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揭示课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
这里,诗人是从不同角度对实物进行观察。
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教学新知1.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①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示用小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
师:请各组快速像课本66页情境图那样摆出3个正方体。
②同组4名学生,绕着拼搭成的物体走一圈,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进行观察。
③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④学生概括: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2. 完成“做一做”①出示“做一做”,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②交流反馈提问:如果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会和从左面看到的完全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强调两个物体间的遮挡关系所引起的观察结果不同。
3.学习绿点问题,探索规律①用4个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教师:用4个正方体你还能摆出其他形状吗?提出要求:先独立操作拼摆,并用正方形卡片摆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平面图。
第六单元 第4课时 练习五(Word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第4课时练习五(Word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2. 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练习题目。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出本课时的主题。
2. 学生积极参与,回顾旧知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小组合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4-5人。
2. 每组学生共同讨论练习题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分享交流(10分钟)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2.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补充。
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总结,提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练习题目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六单元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
授课题目第1课时趣味拼搭------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组几何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能通过观察、动手拼搭等活动能够想象出从不同位置看同一组立体模型的形状图,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图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能动手搭出想象的物体。
3.在活动中发展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难点: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 1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口算训练,夯实基础。
1.计时口算。
二. 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正方体)今天咱们就用这些正方体来玩趣味拼搭。
先取三个正方体,可以怎样拼搭?(让学生自由拼搭)师:是的,有好几种不同的拼搭方法,像这样拼搭可以吗?课件演示(见图1)小刚、小丽和小文坐在一张桌子的不同方向观察这个物体,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见图2)三位同学看到的形状一样吗?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小结:是啊,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趣味拼搭——观察物体”(板书课题)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一)看一看,想一想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那下面就要比一比谁是真正的好眼力!请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
(见图3)师:三位小朋友分别会看到什么形状呢?先想象一下。
然后判断下面的三个图形分别是谁从哪个方向看到的?课件演示。
(见图4)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师:到底我们的想象是否正确,需要亲自看看验证一下。
(指着讲台上摆好的三块正方体)为了更准确的观察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最佳角度,你觉得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指生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小结:正对着物体,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
师:下面请三位同学到讲台前分别站在小文、小丽、小刚的位置观察,帮大家验证我们的想象是否正确。
第六单元课时备课(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六单元课时备课(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乘法运算。
(2)理解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进行计算和估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
2. 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进行计算和估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运用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教学难点:(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进行计算和估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通过操作、实践、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总结计算方法。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确计算步骤,掌握计算方法。
(2)学习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理解并掌握运算定律。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
4. 解决实际问题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备课【单元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的建模,应用这个模型解决相遇问题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用车数量日益增多,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所行路程的生活经验。
教材在此基础上建构“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的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引入解决相遇问题,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行程问题数量关系模型的建立,“相遇问题”数学模型是数学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是有难度的。
多种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自主领悟相遇问题模型。
【学习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2.运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生活经验。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实施策略】知识技能: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过程,学生对数学探索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素养: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对解决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整理和优化,让学生经历“感悟方法、体悟思想”的学习体验。
学科德育: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评价任务】教师借助线段图的分析,建构起行程问题的数学模型,使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理解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窗1 第1课时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及数量关系的建模教材分析:教材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建构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模型:速度X时间=路程,这是重点和难点。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青岛版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容有:万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器,三位数乘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平行和相交,统计的有关知识。
教材分析:1、数与代数包括两位数除法、认数、使用计算器。
本册的除法教学是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商两位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两位数的口算、笔算除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会用综合算式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灵活掌握并能进行简单运算。
认识亿以内数的大小,知道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几何知识包平行与相交。
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两条直线间的关系平行和相交,并通过联系与对比,使学生弄清图形间的关系和区别,发展了空间观念并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和转化是有规律的。
3、统计知识:能根据现成的记录单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并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4、解决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解答应用题,而是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选择有用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其中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先列表分析,在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百整十数,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会判断商的位数。
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乘、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段、直线、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3、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两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4、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5、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
6、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初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窗口一)四、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班内交流。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根据学生的汇报并板书算式。
①52×47-50×47 ②(52-50)×47=2444-50×47 =2×47=94(米)=94(米)思考:你认为那一种比较简便呢?(让学生自由选择,并说明理由)这几种方法都对,同学们解题时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也可以采取其它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2.大显身手。
大家想不想知道美羊羊和懒羊羊一共走了多少米呢?根据表格列出算式并计算(指生板演)。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运算的顺序。
五、抽象概括,总结提升通过替喜羊羊当裁判,我们学会利用列表法搜集整理数学信息,还掌握了不带括号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如果算式中有加减法和乘除法,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六、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处理情境图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温馨提示:●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个文具的价格叫做什么?买的个数叫做什么?总钱数叫做什么?●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关系吗?2.先说运算顺序,然后按运算顺序计算。
要求:先同桌互相说明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计算完成,集体交流答案。
3.羊羊图书馆。
为了想出更多的办法对付可恶的灰太狼,羊村里的小羊们经常到“羊羊图书馆”学习,大家看,图书馆里的图书可多啦!(1)指导学生列表整理条件,养成学生列表整理条件的好习惯。
(2)先弄清楚各数据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独立解题。
(3)集体交流解题方法,优化算法。
4.羊羊健身运动会。
为了丰富羊羊健身运动会的健身项目,村长派喜羊羊买来了好多体育用品。
5.喜羊羊课堂。
(辨析题)(1)学生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引导辨析。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运算符号,判断运算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甲乙两辆客车同时从相距720千米的两站相对开出,8小时后相遇,其中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展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做法:
(720-48×8)÷8 720÷8 -48
让学生分别说说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特别提出第二种方法比较简单。
2、父子二人在一条环形路上散步,他们俩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相背而行,14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已知父亲每分钟走63米,儿子每分钟走49米,求这条环形路的长度。
3、小红和小明从甲地同时同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100米,小明每分钟走120米,5分钟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谈话:同学们通过了这几关,说明大家本单元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A、小萍从学校到图书馆需要几分钟?
B、刘林的速度是多少?等等
2、小东骑车从家出发去学校,每分钟行320米,8分钟到达,他从学校出发骑车去图书馆,用同样的速度,6分钟可以到达。 ● 图书馆
●学校
● 小东家
(1)从小东家经过学校到图书馆的路程是多少米?
(2)从学校到图书馆和从学校到小东家,哪段路程近?近多少?
设
计
教
学
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计
主 备 内 容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自主练习
谈话:我们这个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生2:我知道了相遇问题如何解决。
生3:我会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
生4:我还会用摘录法,表格法整理信息。
谈话:咱们同学掌握的不少,我们现在一起来智力闯关,看看大家能闯过第几关?
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
第四课时
课 题
我学会了吗?
教案序号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能力
目标
运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情感
目标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准备
教
学
三、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们有什么收获?(出示丰收园)
生:我学会了整理信息
生;我会画线段图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生:我学会了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生:遇到两个物体运动的题目我们可以运用手势或者互相模拟表演。 谈话:你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作业设计:
二、综合巩固,拓展应用。
(一)基本练习,巩固所学:
1、蜜蜂的飞行速度是每分钟500米,可以写作( )
大象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80千米,可以写作( )
2、判断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为1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 。( )
速度÷时间=路程 ( )
飞机飞行的速度为12千米/分,汽车的速度为80千米/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 )
1、 完成配套相关联系。2、 和你的家人交流自己的收获。
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2
追问:判断题第三题为什么错了?(让学生明确,速度比较的过程中不能只看行了多少路程,而关键要看在什么单位时间内行驶的。)
(二):拓展练习,揭示本质
谈话:这个图中的信息比较多,我们如何选择信息是关键, 我们要根据问题选择有关联的信息。
追问:你能画线段图解决第三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全班展示)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