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地球的形状 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

3.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整体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地理信息。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 展示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地球形状的现象。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并拓展相关地理知识。

然而,本节课对于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的讲解较为简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来探究地球的形状。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的椭圆体特征3. 地球仪的使用4. 地球的探索历程5. 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的椭圆体特征。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地球的探索历程。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图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2. 探究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3. 地球仪的使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地球的探索历程: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

5. 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理导航、气象预报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和椭圆体特征。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并简要描述地球的椭圆体特征。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椭圆体特征的理解掌握程度。

2. 学生能够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操作,展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3.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地球形状在现实中的应用,展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地球形状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地球探索历史资料:用于讲解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

4. 实际应用案例:用于讨论地球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证明地球形状的能力。
3.增进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核心素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地球科学素养,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球形特征,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运动。
3.素质层面:
三年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对科学课充满兴趣。他们尊重师长,友爱同学,课堂纪律良好。但在自我约束、自律方面,部分学生还有待提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4.行为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较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课外,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可能不够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引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第6周星期三第2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或1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地球的形状。
2.探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是怎样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地球的球形。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地球仪。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形状的基本概念。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它的形状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案背景在学习地球的形状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以下知识: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圆的。

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它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

2. 理解地球的自转造成了赤道的隆起和极区的压扁。

3. 掌握用模型或图表表示地球形状的方法。

4. 了解地球形状对天气、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影响。

三、教学流程导入:1. 让学生回答问题:“你认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 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并了解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探索地球形状:1. 展示地球仪或球体模型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形状。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是否完全是圆的,并让学生给出相关观察和解释。

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1. 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而不是完全的圆球体。

2. 解释椭球体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

理解地球形状造成的特征:1. 解释地球的自转造成了赤道的隆起和极区的压扁。

2. 使用适当的图表或模型展示这种形状变化,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天气、气候等。

巩固与拓展:1.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理解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航海、气象等。

四、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自转造成赤道的隆起和极区的压扁,以及地球形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对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影响的短文。

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语句通顺,涵盖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状态进行评估。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

2.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云图的关系。

3. 明白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平面地图和地球仪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云图。

3. 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用世界地图图片或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带领学生猜测地球的形状。

2. 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2)出示地球云图,向学生解释云图上的白色部分是云层。

询问学生想一想,云层形成的规律会与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3)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云图上的云的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发现,云的分布大致呈现出一条曲线,这个曲线是等距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3. 概念理解(1)给学生普及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即类似一个球。

(2)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与云图的分布有关。

地球是近乎球体的形状,云层呈现的分布曲线正好是绕着地球中心,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4. 深化学习(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球仪模型。

学生可以发现,地球仪上有两个特殊的点,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两个点连接起来构成地球的轴线。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点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2)解释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在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5. 拓展应用(1)通过拓展问题引导思考: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正中心的话,他会怎么感受地球的形状?(2)通过展示不同角度俯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6. 归纳总结让学生简单总结地球的形状是近乎球体的,而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7. 检查评价可以通过给学生提问或出示相关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查评价。

8.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还了解到地球的形状与云层分布、赤道、南北极的位置有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或者地图去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第6课时 地球的形状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第6课时  地球的形状

第6课时地球的形状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模拟实验1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船模在球面上的模拟、船模在平面上的模拟。

模拟实验2也分成两个部分,正方体投射的影子、球体投射的影子。

要求学生将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可以是手写、画画,或者两者兼有。

当学生进行记录之后,他们就会很容易判断地球的形状,再将自己的判断写在下面。

【作业设计】
1. (选择)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一个方向航行,三年后回到目的地证明了( C )。

A. 太阳有东升西落的现象
B. 地球是一个平面
C.地球是球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亲自到室外仰望天空,感受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想法开始,逐步探索关于地球的形状。

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对大自然进行观察,提出许多质疑“天圆地方说”的依据,同时在一些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推测出“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观点。

接着借助两个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食现象。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新经历了人们探索和了解地球形状的过程,从古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到从海面上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和月食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模拟实验,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到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探测卫星从外太空看地球,清晰地看到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科技进步对探索地球和宇宙的帮助,感受到人们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完整)《地球的形状》教案.

(完整)《地球的形状》教案.

(完整)《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
李凤 201210240521
1.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通过想象建立假设、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表的迁移等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4。

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5.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探究。

6.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对我们的地球的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

基于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的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

7.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假设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理的质疑中不断推动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8.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教学过程。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案主题: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2. 掌握地球的形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a. 地球的几何模型:椭球体b. 地球形状的证据和观测方法:航海经验、卫星测量和地震波传播c. 地球形状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影响:气候、地貌、地震等2. 地球地貌的形成a.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水、风、冰的作用b. 构造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c. 地貌类型:山脉、高原、平原、海洋等3. 探索地球形状的实验活动a. 使用模型球体和显微镜观察地球的形状b. 制作地球仪,展示地球的三维形状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好奇心。

2. 讲解地球的形状(20分钟)a. 介绍地球的几何模型:椭球体,以及椭球体与球体之间的区别。

b. 介绍地球形状的证据和观测方法,如航海经验、卫星测量和地震波传播。

c.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气候、地貌和地震。

3. 讲解地球地貌的形成(20分钟)a. 介绍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如水、风、冰的作用。

b. 介绍构造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如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

c. 探讨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如山脉、高原、平原和海洋等。

4. 进行地球形状的实验活动(30分钟)a.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模型球体,并记录不同角度下的形状差异。

b. 学生制作地球仪,并展示地球的三维形状。

c.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地球的形状特点。

5. 小结和评价(10分钟)a. 回顾地球的形状和地貌形成原因。

b. 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理解的程度,进行个别纠正和指导。

教学资源:1. 地球的图片或视频2. 模型球体3. 显微镜4. 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地图、丝绸纸、胶水、纸板等教学延伸:1. 观察和了解其他行星的形状和地貌形成原因。

2. 探讨地球形状的变化和影响,如地壳运动导致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第6课地球的形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以及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同时学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推理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 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 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对宇宙和天体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科学概念和推理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实验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3.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六、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材料(小球、灯、白纸等)。

2. 教学素材:教科书、图片、实验记录表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提醒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知识。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案标题:地球的形状教案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2.理解地球球体特点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证据;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利用图片和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讨论地球的形状可能是什么样的。

Step 2:学习地球的形状通过教师讲解或视频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物体,但在地表上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理特征。

同时,还可让学生注意到地球的赤道稍微偏椭圆。

Step 3:探索地球形状的证据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寻找并分析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比如地球的影子在日食时的形状,船远离海岸线后逐渐消失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4:讨论地球形状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地球球体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例如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等。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影响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Step 5:小结与练习总结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然后给学生一些小练习或任务,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Step 6:拓展学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形状相关的知识,例如地球的几何测量、地球椭球体等。

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展示一些相关的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Step 7:课堂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Step 8: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可以是简答题或小组讨论题。

Step 9:教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不停地围绕太阳运转。

2. 了解地球的形状。

3. 知道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目标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2.认识到在资料分析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深刻。

【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教学准备】皮球(或篮球)、小帆船、圆纸筒、与有关地球形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那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

(2)教师向学生讲授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这三条大象站在龟背上,而这个龟又是浮游在广阔海洋之中的。

(3)教师提问:古人说地球是方的,你们说地球是圆的,那你有什么证据呢?(设计意图:以提问的形式直接进入主题,引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而是在质疑与寻找证据中不断修正的,激发探究地球形状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海岸观船(1)教师谈话:你们见过帆船在海中行驶吗?当海船远去时,先看不见的是船的哪部分?学生回答。

教师不给予评价。

(2)教师打开《【知识探究】海岸观船》互动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操作,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后播放《【知识解析】海边远望归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视频资源进行小结。

(3)教师分发球、船模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球、船模、桌面分别代表什么,课件展示模拟实验的过程: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退。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3.6.地球的形状 教案+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3.6.地球的形状 教案+反思

6.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下面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进出港场景以及月食景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2. 难点: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3公里。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平面地图。

3. 绳子、测距仪等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3公里。

3. 课堂实验:用绳子、测距仪等器材,模拟测量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地球的形状。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6. 拓展延伸:通过平面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形状的简图,标注出赤道和极点。

2. 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的短文,阐述地球为什么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宇宙中的其他行星形状。

2. 组织学生参观地理博物馆,通过实物和模型,增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九、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共45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探索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并了解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一、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2.理解地球形状对地球其他特征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实际应用。

二、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2.理解地球为什么呈现椭球形状;3.了解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2.地球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步骤二: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提醒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步骤三:探索(15分钟)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球形状的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是否对地理现象产生影响,并让他们提供一些具体例子。

3.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通过辅助工具(如地球仪、纸张、尺子等),以及测量和绘制地球的形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是如何呈现椭球形状的。

步骤四:讲解(10分钟)回顾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讲解地球的形状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造成的。

解释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点,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的自转速度和离心力。

步骤五:应用(1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会有变化?为什么地球上存在日食和月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他们通过海报、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步骤六: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学生的展示,全班共同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并对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并以图文形式提交。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结论: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地球的形状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地球的形状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科目:科学实验年级:幼儿园主题:地球的形状目标: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并理解地球的平面投影是地图的形式。

教学资源:1. 球心仪(一个球心仪、一个球架、一根球心仪杆、若干个不同形状的球)2. 地球仪3. 图纸、彩色笔、铅笔4. 世界地图课程安排:活动1:认识地球仪和球形物体的实验(20分钟)1. 老师将地球仪带到课堂上,并向幼儿展示。

2. 老师将不同形状的球(圆球、长方体、立方体等)展示给幼儿,并让他们观察。

3.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球的不同形状,并让他们讨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4. 老师告诉幼儿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并解释为什么地球被称为“地球”。

活动2:使用球心仪测量球的周长(30分钟)1. 老师向幼儿展示球心仪,并让幼儿观察它的形状和组成部分。

2. 老师将一个球放在球架上,并将球心仪盖子盖在球上。

3. 老师给每个幼儿一个球心仪杆,并告诉他们如何使用球心仪测量球的周长。

4. 老师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每个幼儿都测量一个球的周长。

5. 幼儿们将自己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图纸上,用彩色笔标示每个球的周长。

活动3:探索地球的平面投影(30分钟)1. 老师给每个幼儿一个世界地图,并让他们仔细观察。

2.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地图上的大陆、国家和海洋,并让他们想象地球是如何被投影在这张纸上的。

3. 老师告诉幼儿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图是地球的平面投影,所以地图上的比例和实际地球上的比例是有差异的。

4. 幼儿们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他们想象中的三个维度(东西、南北和高度),以突出地球的球形。

活动4:分享和讨论(20分钟)1. 老师带领幼儿分享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

2. 老师指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其他形状。

3. 老师向幼儿展示其他球形物体(如篮球、足球),并让幼儿观察它们。

4. 老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像这些物体一样的形状。

总结:(10分钟)1. 老师带领幼儿回顾实验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总结今天所学内容,但在提问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不敢问问题,导致他们对于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可能并不透彻。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和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们积极提问。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
2.探讨地球为什么是球形;
3.观察和分析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
4.认识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现象。
-突破方法:通过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等概念,以简化的方式解释地球形状的形成。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突破方法:运用动画、实验等手段,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地球形状的变化。
(3)生活中地球形状现象的观察: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观察和解释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
-举例:通过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特点。
(2)地球形状的证据:介绍地球形状的证据,如船只在海平面上逐渐消失、月食时地球影子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形状的发现过程。
-举例:分析月食时地球影子的形状,理解地球是圆形的依据。
2.教学难点
(1)地球不完美的椭球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为什么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的椭球形。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模拟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

地理小学五年级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理小学五年级地球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

2.理解地球球形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或球体模型。

2.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关于地球的形状的相关内容。

3.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5分钟)引入:通过问答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兴趣。

比如,你看过地球的照片吗?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地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吗?2.导入新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模型或球体模型,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观察。

并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形状?为什么地球是这个形状的?3.学习新知(20分钟)a.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一个球体,不是一个平面。

-地球呈扁球形,略带有肚脐。

-地球上有大陆和海洋。

b.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并探索答案。

c.解释原因:-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因为地心引力导致地球上的物质向地球中心聚集。

-地球自转产生离心力,使地球的两极部分有点被挤压,因此地球呈扁球形。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有自身重力的大球体,重力使得地球能够保持球形。

4.讲解案例(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不同面貌,例如地球的自转、倾斜角度等。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不同景象,进一步理解地球的球形形状。

5.拓展应用(15分钟)a.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以一种形式来表达地球是球形的原因,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书写或其他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和其他组员分享。

6.巩固和评价(10分钟)a.完成活动后,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解释作品背后的原理。

b.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7.温故知新(5分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让学生回答问题,例如: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地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的?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和相关素材,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问答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球形的原因。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但你是否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的形状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一个完全的球体,而是略呈扁球状。

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速度造成了地球的赤道部分稍微向外凸出,而极地部分则稍微向内凹陷。

这种形状被称为地球的“椭球体”。

二、地球的测量为了准确测量地球的形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测量工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和英国科学家凯利的测量。

他们通过测量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重力和地表高度,得出了地球的椭球体形状。

三、地球的赤道和子午线地球的赤道是连接南北两极的一个虚拟线,它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而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一个虚拟线,它垂直于赤道。

赤道和子午线的存在使得地球的形状更加规则。

四、地球的几何特征除了椭球体形状外,地球还有一些其他的几何特征。

首先是地球的直径,即通过地球中心并与地球两侧表面相切的线段。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

其次是地球的周长,即赤道上的一周距离,约为40075公里。

此外,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亿平方公里,体积约为1083亿立方公里。

五、地球的形状变化地球的形状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

例如,地球的自转会导致地球的赤道部分稍微向外凸出,而地球的内部运动也会对地球的形状产生影响。

此外,地球的形状还受到地壳运动、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影响。

六、地球形状的重要性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球的形状决定了地球上的地理分布和气候变化。

例如,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导致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

其次,地球的形状对导航和地图制作也非常重要。

地球的形状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点的经纬度,这些信息对于航海、航空和地图制作都至关重要。

最后,地球的形状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运动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地球的形状变化,科学家能够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和地壳运动情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第6课时地球的形状
【教材简析】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

而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环节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环节四,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

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

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

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难点】
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

小组:地球模型、船模、手电筒、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

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

3.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

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
4.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状呢?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5.今天我们走近古人,和他们共探地球的形状。

(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探索:地球的形状
(一)猜想:天圆地方
1.教师出示“天圆地方”图片。

一开始古人猜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你觉得他们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呢?
2. 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证据,那么地球真的就成了“天圆地方”了吗?
(预设: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一种证据。


1.学生学会质疑,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要验证猜想,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证据来支撑。

(预设:学会质疑,主动寻求证据。


(二)验证猜想1:模拟并观察远处驶来的帆船
[材料准备:帆船模型,泡沫块,地球仪]
1.人们在猜测地球是“天方地圆”的同时,不断观察和思考,去寻找探究地球形状的方法。

在海边的人们发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

你们觉得这种现象会支持哪种猜想呢?(预设:学生预测支持的猜想。


2.学生讨论支持的猜想,引导学生需要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出示准备材料:(预设:船模模拟船只,地球仪模拟地球,桌面模拟平面。


3.小组活动,合作实验。

学会用平视的方法观察。

观察后讨论:通过模拟实验你们发现了哪种现象符合我们生活实际。

(预设: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推理地球是球形的。


(三)验证猜想2:月食的成因
[材料准备:手电,乒乓球,泡沫块]
1.引导: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还在继续寻找证明猜想的证据,在观察月相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

2.出示月食动图,教师讲解月食的形成原理。

是谁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光线?(预设:地球的影子)。

3.引导:到底是什么样形状的地球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预设:球形)
4.教师演示实验,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乒乓球模拟地球,白色平板模拟月球表面。

(四)实践证据:麦哲伦环球航海
1.导语:人们根据生活现象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接受这个观点。

只有不断寻求证据,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2.不走出地球,古人还是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有力证据。

(预设:引入麦哲伦环球航海图。


3.如果地球是球形,那么沿着一个方向走,绕着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点。

出示航海图,学生利用地球仪“环球”一周。

(五)更多证据:
随着人类科技的的发展,走出地球,寻找到更多的证据。

(预设:出示图片)
三、研讨
1.学生反馈交流:你能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服“天圆地方”说的古人,哪些信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2.提问: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猜想球体天圆地方
证据观察
帆船
月食
麦哲伦航海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模拟实验1完成后,直接记录海边观察船的现象。

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体现观察到的情况,引导学生用写字和画画的形式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尝试填写结论。

【作业设计】
(1)在研究“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实验时,一开始就观
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了他是在()上移动;先观察到船模帆的顶部,之后又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他是在()上移动。

A.球面
B.平面
C. 两个面都可以的
(2)他用手电筒照射一球形物体,得到该物体的投影是()。

A.圆的
B.方的
C.都有可能
(3)通过阅读了解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绕地球航行了一圈,证明了地球是()。

A.球形的
B.方的
C.无法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