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

合集下载

《边城》与《瓦尔登湖》中的水意象比较研究

《边城》与《瓦尔登湖》中的水意象比较研究

《边城》与《瓦尔登湖》中的水意象比较研究

央泉

内容提要在《边城》和《瓦尔登湖》中,沈从文和梭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因此,探究作家创作同水的关系以及他们笔下水的意象与表现,是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关键词《边城》;《瓦尔登湖》;水;意象

水对于中西方文化来说,都是具有特殊意蕴的事物。自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以来,水就同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中西古代神话中,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水已经成为一个负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无穷意旨的象征。在中国的许多古诗词中,从《诗经》中的《蒹葭》、《关睢》到屈原的《山鬼》、《湘夫人》再到曹植的《洛神赋》,都具有丰富的水的原型意象。所谓原型,正如荣格所说,“是一种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的形象,这些形象给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赋予形式。”[1](P226) 在《边城》和《瓦尔登湖》中,沈从文和梭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因此,探究作家创作同水的关系以及他们笔下水的意象与表现,是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丽、最值得珍惜和怀念的时光;童年的人生教育和生活经历是人生永难忘怀的精神印记。沈从文和梭罗童年时期在水边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创作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把对水特有的情怀展示在作品中。

瓦尔登湖环境描写摘抄

瓦尔登湖环境描写摘抄

瓦尔登湖环境描写摘抄

瓦尔登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座素来非常有名的天然湖泊。从咫尺之间,圆略相当于5英亩大小的池塘,到三边长约3英里的湖泊。它位于科德小镇北部,是一方原始的地方。

瓦尔登湖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和婆娑的草地。它蓝色的湖水和清新的空气让人感觉舒适。整个湖的环境非常幽静和宁静:湖边有许多大石头,树木和桥梁;结合湖水可以看到宽敞的绿色草地和蓝天白云,湖的四周展现着丰富的自然生命。在晴朗的日子里,人们可以远眺远眺山间的风景,感受天然的美好。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适宜各种户外活动。人们喜欢在湖边徒步旅行,骑自行车,野餐,烧烤,游泳和划独木舟。这里的河流和隆起的小山丘也是爬山者和远足者的极好地点。湖边有许多公园和露营区,以及其他的自然区域。

在瓦尔登湖周围,可以闻到花香、草香和树木的清新香味,也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各种鲜艳及奇妙的色彩。湖边植被丰富,不同的树木簇拥着,树枝交织着,让人们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广袤的自然森林之

中。加上动物、昆虫、鸟类等丰富的生态环境,瓦尔登湖的自然景观

备受人们推崇。

在夏天的时候,阳光照耀满地,湖面细腻如镜,玉石般闪闪发光

的落日把瓦尔登湖染成了一片橘红色,湖面上漫天星斗,点燃了人们

的梦想。而在秋冬交替的时节,使湖边的环境五彩缤纷,给游人带来

了别样的视觉体验。

总之,在瓦尔登湖周围的美丽环境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

季节的生态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更能够享受到意蕴深长的自然之美,体验一份惬意与宁静。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7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7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7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

苏东坡有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梭罗在《瓦尔登湖》写道:“我想饮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铺底的天河垂钓。”《瓦尔登湖》以思想的斧凿打穿现实的铜墙铁壁,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他无心劝导他人,只真诚地给我们读者抛出一个凭窗遥望的机会。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压缩了地理空间和心灵疆域,喧哗浮躁的风沙早已弥盖了心灵的沉静。梭罗挣脱时空的藩篱,将身心远离尘嚣,追求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找寻一种更诗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以自然为友,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崇尚自然,乐于湖水、森林和飞鸟,闲来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边垂钓。

《瓦尔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时代巨变,社会发展迅速,人类世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繁华发达无所不在。然而,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未被人们所遗忘。初读时不知其中诗意的添补,正如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读它,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梭罗是一棵树,超脱人世,却在瓦尔登湖的夕阳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都要努力去找寻并坚守内心深处所热爱的生活,终有一天,你历遍的山河会全然化作尘埃,当尘埃已铺满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见海,愿你也停不下来,心里那泓湖水还在,“那里风清月朗,湖光十色,那里日暮温柔”。

由《瓦尔登湖》看梭罗之生态观

由《瓦尔登湖》看梭罗之生态观

由《瓦尔登湖》看梭罗之生态观

发布时间:2021-08-16T15:13:11.790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1期作者:常红

[导读] 梭罗最为世人所称道之处,就是他对自然的零距离参与方式。

常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 363105

一、与自然之“零距离”接触

梭罗最为世人所称道之处,就是他对自然的零距离参与方式。在《瓦尔登湖》“致本书的读者”中,梭罗表明了自己的这种参与姿态:“当我写下本文之后的那些章节,或换句话说,堆砌起为数众多的单词时,我正独居于一处小木屋里。小木屋就在这片森林中,距任何邻居都有一英里之遥,它是我亲手所建,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瓦尔登湖的湖畔。我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我在此处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1]梭罗为什么要选择用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居住在瓦尔登湖,这之中是有深意的:其一,梭罗是真正离开了那

个喧哗嘈杂、伤痕累累的现实“病态”场围,而进入宁静安详、活力四溢的“生态”场围,这既是一种真正的“离弃”,也是一种真正的“参与”。其二,只有在瓦尔登湖这一“生态”场围中,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才能生成。当然,梭罗当时的审美追求不可能是有明确生态美学旨趣的,但他一定能意识到在瓦尔登湖能让他感受到大自然的健康,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审美愉悦,所以,我们在《瓦尔登湖》里也随时能感受到这份愉悦。其三,只有这种零距离接触,“参与”才会成为一个真实的行为,这样一种去“伪”的举动,是对当时“伪”亲近自然行为的一种嘲讽。在《瓦尔登湖》这一文本里,密密匝匝都是梭罗“参与”自然的描写:朝阳东升或夕阳西落,镇外的风声,野生动物跃过篱笆,为越橘树和樱桃树洒水浇灌,鹰击长空,红松鼠在自己的脚边跳舞,鱼在湖底流动,春天来临时树木变绿的节奏,湖水怎样结冰、怎样解冻……梭罗仔细地观察着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在他眼里,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生命,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都可与之对话,亲近相处。梭罗亦为自己能融入自然而欣喜若狂:“这是一个令人痴迷的黄昏,孤身化为一种感觉,个个毛孔都满溢着愉悦。我在大自然里以飘逸的姿态逍遥来去,已与她化为一体。[1]他用逍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我有我的太阳、星星和月亮,这个小世界全属于我。”“人类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人仿佛就是我。”[1]这份审美的愉悦,这份独得之乐,如不“参与”自然,便全然无法体会。梭罗亲近自然的行为,正是“参与美学”所竭力张扬的。生态美学研究者阿诺德·柏林特在《环境美学》一书中对“参与审美”有非常细节化的描述:“所有这些情形给人的审美感受并非无利害的静观,而是身体的全部参与,感官融入到自然界之中并获得一种不平凡的整体体验。敏锐的感官意识的参与,并且随着同化的知识的理解而加强,这些情形就会成为黑暗世界里的曙光,成为被习惯和漠然变得迟钝的生命里的亮点。”[2]曾繁仁教授对阿诺德·柏林特的“参与美学”有切中的评论:“‘参与美学’的提出无疑是对传统无利害静观美学的一种突破,将长期被忽视的自然与环境的审美纳入美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审美对象上突破了艺术惟一或艺术显现的框框,而且在审美方式上也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3]梭罗这种零距离地融身大自然,正是“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凭借“敏锐的感官意识的参与”,不仅能“获得一种不平凡的整体体验”,而且意义更重大的是,“这些情形就会成为黑暗世界里的曙光,成为被习惯和漠然变得迟钝的生命里的亮点。”正是梭罗的行为,为我们当下的“黑暗”送来温暖的“曙光”,也为我们漠然、迟钝的生命带来一丝令人感动的亮色。这就是梭罗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他以独特的“参与”方式实现了对自然的独特理解:我们与自然的“和解”,首要的是改变我们根深蒂固的漠然”和“迟钝”的“习惯”,这种习惯是工业社会带给人类贻害无穷的观念,即人与自然两极对立,自然是人天经地义的奴隶。人与自然那种诗意的关系被人类的冷漠切断了,人不再是审美地看待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而是功利化地看待外界的一切。梭罗的自然观念,即是审美化的、诗意的“自然”观念———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恰如中国传统哲学所张扬的“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时代人文关怀

绿色时代人文关怀

绿色时代的人文关怀

摘要:作为一个绿色的生态时代,21世纪呼唤具有时代责任感和生态使命感的文学艺术作品。而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介入性强的批评视角,则为我们透过文学作品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展开了一个新的广袤场域:对人类发展中的反生态思想进行自觉的理性反思,进而揭示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篇《瓦尔登湖》(walden)被著名生态批评家布伊尔称为“绿色《圣经》”。书中描绘了梭罗远离文明社会物质生活的羁绊,回归自然成为“自然之子”的生存状态。面对同时代人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精神生活的过度贫乏,梭罗倡导“生活朴素,精神高贵”的生存方式,并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类异化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人类殚精竭虑地去追求的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偏离自然需求的奢侈品。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产品,其自然性尚未丧失却因为社会而丧失了其价值。其中的原因何在?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本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状况。也就是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合理性取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性。而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态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的生存问题密切关注。“作为一种文学

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因此,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理解和评价当代生态文学的出发点。

梭罗_生态文学的开创者

梭罗_生态文学的开创者

第17卷 第3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ol .17 No .3 2007年5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 I V ERSI TY

May 2007 

文章编号:1009-3907(2007)03-0050-03

收稿日期:2006-10-15

作者简介:张丽军(1972-),男,山东省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生态文学研究。

梭罗:生态文学的开创者

张丽军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详细分析了梭罗作为生态文学开创者出现的时代背景。在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梭罗

走进自然之中,寻求一种真实自然的内在精神生活,创作了生态文学作品《瓦尔登湖》;通过对梭罗《瓦尔登湖》所蕴含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具体研究,提出梭罗是现代生态文学开创者的观点,并指出了梭罗及其所开创的生态文学的巨大影响。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文学中图分类号:I 109.9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文学是特指诞生于现代生态危机和精神困境的背景下,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描写,表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精神生态的危机,对处于存在困境的自然、人、宇宙的整个生命系统(这里的生命,不仅指人、动物和植物,还包括生机勃勃的大地、天空、河流等)进行审美关照和道德关怀,呼唤人与自然、他人、宇宙的相互融洽和谐,

从而达到自由与美的诗意存在的文学[1]

。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作家梭罗以其《瓦尔登湖》开创了生

态文学创作的先河。

1 生态文学开创者的时代背景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

近日以来,反反复复地读着徐迟译本——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罗用他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孩子般的纯真拥抱着大自然,用独特、睿智的思维,积极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

关于对梭罗的印象,我是很矛盾的,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的,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嚷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

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浅析《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启示

浅析《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启示

浅析《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启示

作者:王如桪孙茭姣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9期

摘要: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生动详细的描述了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之感,作者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物质生活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尊敬和热爱,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提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再思考,面对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当从中感悟到只有尊敬自然、遵循自然法则、走低碳发展之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最终缓解生态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瓦尔登湖生态伦理自然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瓦尔登湖》《康科德和梅里马科河上的一周》《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等,其中最著名的即是《瓦尔登湖》。1945年春,作者从喧嚣嘈杂的城市生活逃往宁静的湖畔,蛰居瓦尔登湖两年之久,继而写于此书。在瓦尔登湖畔梭罗与自然生灵为伴,与潋滟湖水为邻,用自己的劳作过活,生活不免清苦,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多彩,享受着自由恬淡的独处时光。书中以描述自然为主题,深度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抨击了物欲横流社会环境中人类不过是被物质奴役而忽视自然生态环境的“野蛮人”,充满了深刻的生态意蕴,并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原本就是一种最本真的精神还乡。”

1.《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体来说,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想要表达两种思想。其一,抨击批判物质主义至上,肆意破坏自然的行为,他主张自由、简朴的生活方式,通过亲身体会号召人们改变目前生存状态。其二,通过自己在瓦尔登湖中的生活经历,与自然最亲密的“沟通”,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相互平等,并且高度赞扬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后者是生态伦理思想的重点体现,针对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自然与人和谐共处便尤为重要。

1949年以来中国学界的《瓦尔登湖》研究述评

1949年以来中国学界的《瓦尔登湖》研究述评

1949年以来中国学界的《瓦尔登湖》研究述评

《瓦尔登湖》是亨利·大卫·梭罗的成名作。自1949年以来,该著作研究在中国成就斐然,但亦问题不少。我们应当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更加注重《湖》的系统性研究。拟分四个时间段历时地对其在我国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和反思,以期帮读者更全面深入地把握此作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标签: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研究述评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79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超验主义代表。他生前直到去世后的五十多年里,一直不被人们所关注。他的名作《瓦尔登湖》[(Walden,or life in the woods,1854),以下简称《湖》]首版时,却鲜有人问津。1862年,梭罗逝世,《湖》重新付梓,一版再版。1985年,《湖》在《美国遗产》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到了20世纪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当简朴的快乐、质朴的自然、精神的自由和身心的愉悦离我们远去时,人们才渐渐意识到他的生活观念和作品思想的重要价值。“梭罗‘诗意栖居’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快速发展,人们掀起了研究梭罗自然观的热潮。梭罗在美国本土不断受到重视,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对其作品和思想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政府不断提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大政方针,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梭罗生态观在当下中国的有效性,其代表作《湖》在我國也呈现出由冷到热的接受轨迹。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30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资料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1845年,亨利·戴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走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一间小木屋。在自我亲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我案头的这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它静,太静了。仅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清神澈。

看着这本绿色封皮的《瓦尔登湖》,眼晴似乎透过这层绿的书皮,已经看到了湖畔翠绿的森林和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湖边有一间精致的小屋。一切都安静极了。心灵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涤了一遍,也变得安静,恬淡了。而到万赖俱静之时,心便为之神往了。正如徐迟先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境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泌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赖俱静之时,我更为之神往了。的确,在读这本书时心灵会逐渐寂静不来,在慢慢的嚼读中,你逐渐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描述了

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的生活经历,并倡导了一种简朴自然的

生活方式。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书中所蕴含的

生态伦理意蕴。

梭罗在书中对自然的描绘非常细腻,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

的美丽和力量,对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这种

生态伦理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意识到人

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尊重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

福和安宁。

在读完《瓦尔登湖》之后,我对自然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

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通过梭罗的

文字,我明白了人类应该拥有一种谦卑的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不是盲目地追逐物质享受。

总的来说,《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相信,在未来

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积极倡导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自然环境而努力奋斗。

《瓦尔登湖》概述

《瓦尔登湖》概述

《瓦尔登湖》概述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描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这是一本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风光的书,其中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在书中,梭罗详尽地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从四季交替的景色变化,到两只蚂蚁的争斗,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于他的生花妙笔之下。他的描写并不流于表面,而是渗透了睿智脱俗的哲学思辨。他主张回归自然,把世界上的东西分成必需品和奢侈品两类,认为人的欲望维持在必需品的范围内,就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他讽刺资产阶级,同情农夫,热爱农耕生活,寻求本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此外,《瓦尔登湖》也表达了梭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他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他担忧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他的思想中渗入中国儒家、道家的认识,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写作和思考。

总的来说,《瓦尔登湖》是一部描绘自然风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追求简朴生活的散文集。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7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7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

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

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

_瓦尔登湖_的生态意蕴

第16卷安康师专学报Vol·16 2004年12月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Dce·2004

《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

张群芳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导致人类

崇高精神的衰微。并且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思考,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

夺。书中还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反对把自然的价值仅归结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和

精神意义。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才能拥有完整无缺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意蕴;工业文明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24X (2004)

06-0044-04①

The Eco-Implication in Walden

ZHANG Qunfang

(The Chinese Department,GuangxiNormal University,Guilin541004,Guangxi,China)

Abstract:In Walden,Thoreau pointed out people s noble mind had been become inferior because they focus their thoughts

on making money and enjoy all sorts of convenient facilities·He also emphasized the world of organism had independent val-

《瓦尔登湖》的生态学理念解读

《瓦尔登湖》的生态学理念解读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杨菲菲

《瓦尔登湖》的生态学理念解读

夏弘容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经典名著,其在多个方面体现了生态学理念。作者的生态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人类要与自然

的和谐相处,不仅要保护自然,更要减少内心世界对物质的贪欲。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理念;工业文明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2)17-0197-02

An Analysis of Walden Pond Based on Econological Conception

XIA Hong-rong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China)

Abstract:Walden Pond is a classical and famous novel of Thoreau.It reflects some ecological conception on various aspects.The author ’s ecological thoughts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us,namely,if human beings want to live harmonious with the nature,they not only have to protect the nature,but also have to lessen their material desire.Key words:Thoreau;Walden Pond ;ecological conception;industrial civilization 《瓦尔登湖》是一部具有多方面寓意和丰富内涵的经典作品。该作品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并倡导的是构建一种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然而,21世纪的现代文明却往往与此背道而行,全球化生态危机四伏,人类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可持续发展之路步履维艰。这些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们的关注,而从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寻求真理和答案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瓦尔登湖》中的自然意识

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瓦尔登湖》中的自然意识

收稿日期:2020-6-12 1 生态批评的概念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研究视角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迅猛,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环境危机也日益凸显”(韩启群,2017)。由此,“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生态代价,

并渴望精神世界中的一抹绿色”(刘畅 等,2018)。美国学者逐渐开始将对人与自然关

系的思考带入文学研究中,于是,生态批评这一新的文本研究视角应运而生,并且“随着生态作品的日渐增多,生态批评自20世纪末也逐渐成为西方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韩启群 等,2018)。目前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生态批评”的定义是由Glotfelty (1996)提出的,她认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生态批评重视文学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旨在“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寻找文学作品中缺席的自然,批判物种歧视和人们对自然的肆意破坏”(陈丽屏,2018a ),并以此唤起人类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王诺(2009)认为“生态批评既要揭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瓦尔登湖》中的自然意识

□ 林艺婷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瓦尔登湖》是梭罗对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记录,梭罗在书中通过对自然生物的描写,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尊敬和热爱。生态批评主要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分析文学文本,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逐渐成为研究中外文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瓦尔登湖》中的“豆田”和“湖”两章节进行分析,探讨其中体现出来的自然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瓦尔登湖_的生态意蕴

第16卷安康师专学报Vol·16 2004年12月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Dce·2004

《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

张群芳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导致人类

崇高精神的衰微。并且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思考,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

夺。书中还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反对把自然的价值仅归结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和

精神意义。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才能拥有完整无缺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意蕴;工业文明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24X (2004)

06-0044-04①

The Eco-Implication in Walden

ZHANG Qunfang

(The Chinese Department,GuangxiNormal University,Guilin541004,Guangxi,China)

Abstract:In Walden,Thoreau pointed out people s noble mind had been become inferior because they focus their thoughts

on making money and enjoy all sorts of convenient facilities·He also emphasized the world of organism had independent val-

ue,and human being was only one part of natural world·

Key words:Thoreau Walden ecological implication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瓦尔登湖》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的代

表作。书中记录了梭罗从1845年到1847年两年多时间里在瓦尔登湖湖畔独自一个人生活的经历和对

人生的思考。在瓦尔登湖湖畔的森林中,梭罗与自然为伴,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虽然在物质生活

方面极其简朴,但却拥有无比丰富的精神生活。在那里,他除了必要的劳动之外,可以与荷马、柏拉

图等先哲们对话,也可以与自然的生灵进行无言的交流与沟通。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哈佛毕业

生,梭罗独自一人到瓦尔登湖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各种议论和揣测。“他曾被看成是一个斯多葛派学者,

一个好辩的道德家,一个寄生虫……一个厌世者,一个超级自大狂,他也被人们描述为一个哲学上的

无政府主义者,乡镇生活的失败者,一位贵族知识分子,也有人把他简单地归结为一个自然主义作家

……”〔1〕但是,梭罗用《瓦尔登湖》对各种不解和议论作了回答,“作为一位哲学家,不应只有深奥的

思想,或者去建立某种流派,对智慧的真爱应使其能明智地生活,那就是,过着一种简朴的、独立自

主的、坚信的生活”。〔2〕在《瓦尔登湖》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物欲横流的社会

的谴责,对惟利是图的世

人的极大鄙视,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尊敬和关爱,充满着丰富的生态意蕴。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首章“经济篇”就地指出,他所处时代的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

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而大部分人过的沉重而可悲的生活。发韧于

十八世纪的工业文明,到十九世

纪中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美国正向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高歌前进,物质财富的积聚速

度空前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改善和舒适化。现代化的房子、火

车、报纸等各种便利人们生活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正当人们为那个时代欢呼雀跃、享受着日益丰富

的物质生活,并为了更好地享受这些便利和舒适而终日奔波劳累时,梭罗却在《瓦尔登湖》中发出了

44

①收稿日期: 2004-05-08

作者简介:张群芳(1973-),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的叹息。因为他深刻地体会到,人们越来越陶醉在物质生活的享受

中,并且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殚精竭虑,“找不到空闲来使自己真正完整无损”。梭罗看到了现

代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随波逐流,在享受物质便利的时候却失去了精神生活的享受,成了物欲的奴

隶,所以他说:“等到农夫得到了他的房屋,他并没有因此就更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

他。”〔3〕“人类已成为他们工具的工具了。”〔3〕这一点说得是何等深刻。我们知道,工业文明是以生产工

具的改进和提高作为其标志和表现形式的,科技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为人们创造出大量的

物质财富,但是人类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物质,被物质和技术扼杀了灵性,成为一种追求实用目的

的动物,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使精神需要受到冷落,人类崇高的精神在无限膨胀的物欲中失落了,因而

支持现代文明的只剩下经济动力和获利的动机。个人的精神生活也变得异常贫乏,普遍沦为被外物拘

禁的“奴隶”。所以文学家乔依斯说:“与文艺复兴运动一脉相传的物质主义,摧毁了人的精神功能,

使人们无法进一步完善。”〔4〕“现代人征服了空间,征服了大地,征服了疾病,征服了愚味,但是所有

这些伟大的胜利,都不过是在精神的熔炉里化为一滴泪水。”〔4〕而梭罗说得更为直接而通俗:“当文明

改善了房屋的时候,它却没有同时改善了居住在房屋中的人。”〔3〕“这一片土地上还没有相应的人类文

化,我们至今还不得不减少我们精神的口粮,减得比我们的祖先节省面粉还要多。”〔3〕梭罗看到了所谓

的现代文明只不过是用一条腿走路的畸形的文明,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