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1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篇一:1对1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篇二:岩石圈教案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的结构以及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相互转化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学会识别常见的岩石、矿物,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4)学会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5)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了解褶皱、断层及主要外力地貌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分组合作进行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分类和识别,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成因,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实践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阐述其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周期的漫长、新岩石和新矿物形成速度的缓慢,领会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应合理利用和珍惜使用矿产资源。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2)通过对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与识别,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岩石的成因,岩石按成因的分类(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教学难点】(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探究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3)多媒体展示,板书板图。

【课时安排】2课时篇三:岩石圈教案模板_20121129103851625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马坝中学李鹏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二地理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课前案

高二地理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课前案

课前案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1.说出岩石的类型及每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2.运用资料,阐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并用简易示意图表示出来。

3.能说出人类是如何对岩石开发利用的。

一、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包括和。

地壳分为地壳和地壳。

岩石圈是由组成的。

岩石是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

结合而成的。

按其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型。

岩石的类型(1)岩浆岩①形成过程: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中蕴藏着许多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如铬、镍、铜、金、银、铁、金刚石、稀土等。

②类型及特点Ⅰ侵入岩:是指当上覆岩层压力减轻时,软流层中的岩浆就钻出,在地壳深处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特点:由于岩浆侵入而缓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使矿物结晶,因此侵入岩晶粒粗大,具有显晶质结构。

侵入岩有花岗岩、橄榄岩。

Ⅱ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包括各种熔岩及火山碎屑岩。

特点: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常具斑状结构。

常见的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①形成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打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水中的化学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也可以形成沉积岩。

②特点:具有层理构造。

在岩层中有时能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迹、虫穴)。

常见沉积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2)变质岩①形成过程在变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叫作变质岩。

②特点:形成于地壳深处,具有片理构造。

③常见变质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组成岩石圈的三大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被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导入)黄山风景区“猴子观海”景点:“猴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这只猴子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利用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探究一:石猴从哪里来?(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及分类。

2. 使学生理解岩石圈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与联系。

3. 让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及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内部结构的划分及物质循环的细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物质循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岩石圈的结构图、物质循环图等。

2. 准备相关实例资料,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它们在岩石圈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圈的内部结构。

4.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讲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析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5. 实例分析:结合实例资料,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6.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7. 总结与评价: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了解生物如何影响岩石圈,以及岩石圈对生物圈的影响。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章节:第一章岩石圈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岩石圈的概念及其组成。

2. 岩石圈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1. 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 岩石圈的结构模型构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征。

2. 模型展示法:展示岩石圈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岩石圈结构模型。

2. 相关案例资料。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

2. 提问:什么是岩石圈?它由哪些部分组成?环节二:讲授新课1. 讲解岩石圈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讲解岩石圈的结构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分析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环节三:模型展示1. 展示岩石圈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总结岩石圈的层次结构。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呈现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岩石圈结构特征。

2.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如分析案例中的地质现象。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征。

2. 强调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

环节六:作业布置1. 绘制岩石圈结构图,巩固所学内容。

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章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堂练习1. 岩石圈主要包括哪三个部分?2. 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是什么?3. 请简述岩石圈的层次结构。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岩石圈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 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使用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表面特征,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 讲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介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浆冷却凝固、侵蚀、沉积、变质等环节。

4.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介绍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强调岩石圈对其他圈层的影响。

2. 岩石圈的应用:探讨岩石圈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矿产资源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解答: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澄清概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互相交流意见。

八、评估与反馈: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答。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了解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岩石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运用实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探讨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岩石圈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2)岩石圈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回顾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2)提问: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层次划分。

3. 课堂讲解:(1)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如地壳、上地幔、下地幔等;(2)阐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3)分析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4. 实例分析:(1)分析典型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岩浆岩形成过程等;(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特点;(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观点。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岩石圈结构示意图;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3.结合实际地质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物质循环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地球物质循环的规律及地质作用。
2.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地貌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岩石分类、识别与实际地质现象的联系。
1.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球岩石圈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然规律,培养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
3.关注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设计实地考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介绍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和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加深对岩石分类的理解。
3.讲解地球物质循环的概念,阐述岩浆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地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地貌及自然资源分布有哪些影响?”
3.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共同提高。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1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圈的组成,包括岩石的类型及其特征。

2、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图片和示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岩石的类型及其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壮观的山脉、奇特的岩石景观图片或视频,如黄山、张家界的奇峰怪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岩石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二)新课讲授1、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的分类教师讲解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①岩浆岩:通过图片和示意图展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即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

②沉积岩:展示沉积岩的图片,如砂岩、页岩、石灰岩等,讲解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的,具有层理结构和可能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举例说明变质岩(如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成)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2)岩石的特征组织学生观察岩石标本或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如颜色、质地、结构、构造等。

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过程教师结合示意图,详细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一、引言。

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岩石圈中的物质组成和循环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过程。

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 岩石的分类。

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构成物质,它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成分不同,可以将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玄武岩、花岗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在地表或水中沉积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片岩、片麻岩等。

2. 矿物的组成。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地球上已知的矿物种类有几千种,它们的成分和结构各不相同。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硅灰石等,它们在地球的岩石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两大类。

岩石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它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过程之一,它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熔融和再结晶等一系列过程。

这些过程是地球内部和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岩石的形成是指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火成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深部的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了各种火成岩,如玄武岩、花岗岩等。

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结晶作用而形成变质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岩石颗粒发生了结晶变化,形成了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掌握其地理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2. 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3.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4.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5. 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概念、结构、组成、特点、物质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及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概念和位置。

2. 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讲解岩石圈的概念,阐述其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分析岩石圈的组成,讲解各种岩石的特性,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特点。

4.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意义。

5.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其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6. 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介绍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1:岩石圈结构模型制作目标:让学生通过制作岩石圈结构模型,加深对岩石圈结构的理解。

过程: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岩石圈的结构模型,包括地壳、上地幔的软流层、下地幔、外核和内核。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核心素养目标】1.利用岩石标本、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阅读与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基本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案教学、合作学习、观察法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泰山景观视频,为本节课学习进行铺垫。

导入时展示五岳位置图及泰山岩石图片,既让学生对泰山的位置进行区域认知,又加深了学生对泰山岩石的直观印象。

教师:泰山自古以来就被我们中华文明赋予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重于泰山”、“稳如泰山”等等。

那么泰山有那些岩石组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教师:出示课标及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堂探究一】目标一岩石圈的组成1. 岩浆岩教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岩石圈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岩石。

那么泰山主要由哪一类岩石组成?它是怎么形成的?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填空总结泰山主体岩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学生:展示答案泰山的主体岩石是花岗岩,它是由地下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侵入,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随着深度变浅,温度减低,岩浆逐渐冷却凝固形成。

正是由于泰山花岗岩坚硬致密的特点,使泰山石成为闻名天下的建筑材料。

教师:结合动画模拟讲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其特征。

学生:整理岩浆岩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2. 变质岩教师:泰山还有哪些岩石?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泰山的主体岩石是_______,它是由地下_______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_______,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球化学反应原理。

3、能够解释不同地质循环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2、地球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过程。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4、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1、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和结构。

2、通过化学实验,了解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变化和反应。

3、模拟地质循环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地球化学反应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2、讲解地球化学反应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3、结合地球圈层结构,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结构和变化过程。

5、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6、总结课堂内容和知识点,布置作业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交流和合作能力。

4、作业和思考题:根据作业和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实验教学器材:烧杯、试管、试剂等实验所需器材。

2、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过程。

3、参考资料:相关教材、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

2. 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1.1 岩石圈的定义1.2 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1 岩浆:地幔物质上升形成岩浆2.2 岩浆侵入与喷发:岩浆上升至地表或侵入地壳2.3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释放热量,逐渐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2.4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2.5 变质作用:岩石受地下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意义和影响时的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

六、教学时间与课时1. 教学时间:45分钟2. 课时:1课时七、教学资源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2. 岩石圈组成模型3. 相关练习题及答案八、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

3.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浆、侵入与喷发、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4.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5.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6.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兴趣和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难点:岩石圈内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岩石圈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岩石圈示意图。

2. 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与组成讲解岩石圈的概念,介绍岩石圈的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岩浆形成:讲解岩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岩浆上升:介绍岩浆上升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火山喷发。

(3)岩浆冷却凝固:阐述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

(4)外力作用:讲解风力、水流等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如侵蚀、沉积。

(5)变质作用:介绍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质过程。

(6)重融作用:阐述地壳物质在地幔高温条件下的重融过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分析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岩浆形成:介绍岩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岩浆上升:讲解火山喷发等地质作用。

(3)岩浆冷却凝固:阐述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

(4)外力作用:介绍风力、水流等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5)变质作用:讲解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质过程。

(6)重融作用:阐述地壳物质在地幔高温条件下的重融过程。

4. 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学历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学历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包括各类岩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3、能够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解释地质现象和资源的形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示意图的绘制。

2、难点(1)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类岩石的转化关系。

三、知识链接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四、学习过程(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1、岩浆岩(1)定义: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2)分类: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3)特点:侵入岩结晶颗粒较大,质地坚硬;喷出岩多气孔,质地疏松。

例如,花岗岩是常见的侵入岩,常被用于建筑装饰;玄武岩由于其多孔的特点,常被用作建筑材料或过滤材料。

2、沉积岩(1)定义: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3)常见类型: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以这样理解: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吹雨打、水流冲刷等作用,破碎的岩石被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最终形成沉积岩。

石灰岩是由海洋中的生物遗体堆积形成的,所以常常能在其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

3、变质岩(1)定义: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2)常见类型: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3)形成过程: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质形成大理岩;页岩在变质作用下会形成板岩。

变质岩的形成就像是对岩石的一次“改造升级”,原本的岩石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内部结构和成分发生了变化,从而变成了新的岩石。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知识清单)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知识清单)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2. 岩石的形成及特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主要地质作用图中①表示冷却凝固作用,②表示沉积作用,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2. 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意义(1)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

第二节地形变化的动力一、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内力的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2.内力的分类及影响:表现剧烈的内力作用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进行缓慢的内力作用,短期不易察觉,长期也会使地表形态产生显著的变化。

3.内力的表型形式及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表现形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2)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构造运动按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4.地质构造与地形: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

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反而成为山岭(2)断层:成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发生断裂错开基本形态地垒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地堑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二、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辅导学案教学课题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三种岩石类型
2、掌握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并能看懂各类示意图
重点难点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和转换
2、读懂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教学内容一、回顾(1min)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地壳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6min)
1.岩浆岩
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常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和喷出岩成因上的区别?
【备注】
注意岩石圈
的范围。

记住三种岩
侵入岩:岩浆在冷凝形成
喷出岩:岩浆在冷凝形成
2.沉积岩
成因: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
常见岩石: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原有岩石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大理岩
页岩板岩
花岗岩片麻岩
例题 1 (2013•上海地理)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解析】①过程是由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的过程,生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其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原有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形成变质岩。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7min)石类型的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
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

2.分析: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
B、
C、
D、重熔再生
3.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就是从岩浆形成各种,又形成新的过程。

【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应牢记的“窍门”
1.从岩浆开始到岩浆结束,能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定为岩浆。

3.箭头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两种可能:岩浆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例题2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
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2~3题。

2.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C.④D.⑤
【解析】教材虽没有讲述昆仑玉的形成,但讲述了大理岩的形成。

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判断循环图
中的岩石类
型和相关的
地质作用
是由石灰岩受热变质而成的。

图中⑤表示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3.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D.Ⅰ——⑥【解析】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属于沉积环境下的沉积岩形成过程,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选项A是正确的。

例题3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从谷底向上,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D.丁
【解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含有化石,因而属于沉积岩;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以判断出甲为岩浆,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





1.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A.岩浆岩、大理岩、石灰岩
B.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
C.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D.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
2.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
4.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5.2015年暑假,某地理兴趣小组考察了某地,并查阅资料绘制了该地地质剖面图,请你帮助分析下列问题。

(1)比较A、B岩层形成的地质作用,并说出两地层的特点。

(2)A、B岩层接触地带易形成什么类型的岩石?并列举几种常见岩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