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心理发展的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并通过学习来形成。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奖惩来改变。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伯福斯·斯金纳。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刺激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
学习是行为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其中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指的是通过将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有条件的刺激相结合,使得中性刺激本身能够引起类似有条件刺激的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则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者削弱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另一重要理论,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是由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所驱动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和瑞曼·江斯。
根据认知理论,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是由认知过程所驱动的。
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个体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编码来理解和解释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和行动。
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参预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三、发展理论发展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人类发展过程的理论,它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轨迹和变化。
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而有序的过程,涉及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厄里克·埃里克森。
根据发展理论,个体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和任务来实现的。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埃里克森则提出了人类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需要解决。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强调个体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理论,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并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进行塑造和改变。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斯金纳。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或负向的强化来加强或削弱。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解释行为,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部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所决定的。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来处理和理解信息。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人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个体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其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能力,认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对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五、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潜意识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无意识冲突和潜意识的压抑。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个体通过梦境、自由联想和分析来揭示和解决潜意识中的冲突。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反馈和惩罚相联系而形成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的。
二、认知理论:2.1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从而影响其思维和行为。
2.2 信息加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舒夫提出,强调个体在接受信息时会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2.3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迪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促进认知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模型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3.2 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3.3 人际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和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内驱力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动力的驱使和影响。
4.2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冲突的影响。
4.3 心理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和整合的过程,包括个体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关注个体的外部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学习和塑造而形成的,而内在的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帕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行为主义理论的经典实验之一。
他通过在狗的口腔中放置食物,并同时发出铃声,使狗在经过多次重复后,仅仅听到铃声时就会分泌唾液。
这表明,狗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而不是由内在的心理过程驱动的。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塑造和改变的。
他的实验中使用了操作箱,通过给动物提供奖励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这种理论对于行为改变和行为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在的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维果茨基则提出了发展性认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来获得的。
他的理论对于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长期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形成了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物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五大理论,并详细阐述每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正文内容:一、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刺激和反应建立条件反射,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1.2 强化和惩罚:行为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
1.3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和模仿。
二、认知发展理论2.1 感知和认知: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发展,强调感知和认知的互动作用。
2.2 认知结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概念,认为个体通过适应和调整认知结构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2.3 知觉和操作:认知发展理论还研究了个体在知觉和操作方面的发展,揭示了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阶段性差异。
三、社会文化理论3.1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的,包括语言、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
3.2 社会交往: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能够获取知识和经验。
3.3 文化传承:社会文化理论还研究了文化传承的过程,指出个体通过社会化和文化传统来接受和传递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四、生物发展理论4.1 遗传因素:生物发展理论认为,遗传因素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的影响。
4.2 神经发育:生物发展理论研究了个体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揭示了神经发育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4.3 生理发育:生物发展理论还关注个体在生理方面的发展,如身体成长、性别发育等。
五、生态系统理论5.1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的。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并通过学习来形成。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类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而学习是通过反馈和强化来实现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Watson提出了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而Skinner则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的概念,强调环境的反馈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感知的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是主动参预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人们通过思量、记忆和解决问题来影响自己的行为。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Vygotsky则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社会交互中形成的。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认为人类是自主、故意识和有目的性的存在。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尊重,认为人类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
Maslow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系列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
Rogers则强调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判断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摹仿和自我调节来学习新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Bandur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摹仿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我效能观念,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
正文内容:1. 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帕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通过条件反射,人类可以学会特定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婴儿通过重复的刺激学会了哭泣来寻求食物或安慰时,就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1.2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即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的。
例如,当一个儿童通过获得奖励来学会某种行为时,他会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2 经验塑造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还强调了经验在塑造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社会学习理论:3.1 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
例如,儿童会观察他们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行为,并通过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
3.2 强化和惩罚: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强化和惩罚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当一个儿童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奖励时,他会更有可能继续这种行为。
4. 生态系统理论:4.1 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受到多个环境系统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这些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个体的发展。
4.2 微系统和宏系统: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系统分为微系统和宏系统。
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参与的环境,如家庭和学校;宏系统是指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如社区和文化价值观。
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是指对个体在不同阶段内心理结构和能力的发展规律的研究。
它揭示了人类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为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心理发展理论,分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培养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转变。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上。
根据皮亚杰的观察和实验,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感知运动期是从出生到两岁左右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发展出内在的思维能力,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基于直接的感观刺激和运动反应。
前运算期是从两岁到七岁左右的阶段,儿童开始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来代表物体和事件。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操作,但还没有具体的概念形成能力。
具体运算期是从七岁到十一岁左右的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们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操作,能够理解数量和空间的概念。
形式运算期是十一岁以后的阶段,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更复杂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够通过思维来解决抽象概念和未来情景的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提供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他的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内心冲突和欲望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驱使。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层是个体可以直接感知和体验的层次,前意识层是储存着个体稍后可能进入意识的信息的层次,潜意识层是个体不易察觉的和不易访问的层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性欲是主要的心理动力驱使。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个体的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而内在的心理过程则被忽略。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他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概念。
经典条件作用指的是通过将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有条件的刺激相结合,使中性刺激产生类似有条件刺激的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指的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
根据认知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对环境的感知、思考和理解所驱动的。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从感知到运算再到抽象推理。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来塑造的。
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他提出了“区域性发展区域”和“近期发展区域”概念。
区域性发展区域指的是个体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完成的任务,而近期发展区域指的是个体能够在成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任务。
4.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内心冲突和潜意识驱动的。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于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所引起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指的是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指的是个体的现实感和社会规范,超我指的是个体的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理想。
5.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系统密切相关的。
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论(心理发展的实质论)个体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个体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心理建构过程。
2、心理发展的结构论和建构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既是一个结构或组织,又是一个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3、心理发展的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及平衡化)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第五阶段:(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
“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他从文化发展和内化论出发,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心理发展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制约,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这一观点后经列昂节夫、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 学派。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前者是进化的结果,后者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以符号、语言等间接的方式以外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1、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的不断发展;2、心理活动抽象性概括性的提高;3、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关于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一是(社会文化历史论)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形成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重点概念: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中习得的。
1.2 代表人物:帕维洛夫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揭示了条件刺激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3 应用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者可以通过刺激和奖励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二、认知发展理论2.1 重点概念: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过程,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互动来建构知识。
2.2 代表人物: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2.3 应用领域: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重点概念: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而学习的,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2 代表人物:巴德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者对摹仿对象的认知过程。
3.3 应用领域: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和社会工作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育者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重点概念: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个体内部冲突和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潜意识驱动的。
4.2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了潜意识和童年经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3 应用领域:心理动力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解决个体内部冲突来匡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五、生态系统理论5.1 重点概念: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并且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来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遗传因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塑造来改变的。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人的思维和知觉对于行为的影响,个体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理解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模型。
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社会化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沃尔波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经历一系列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能力的差异,对于理解个体的发展轨迹和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流派,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自主和自由的,个体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理论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发展阶段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释了人的发展和行为,并对于教育、社会化和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的行为和发展提供了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善个体和社会的方法和策略。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为了多种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重点观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在外部刺激下形成的,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1.2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等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等概念。
1.3 应用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行为疗法等。
二、认知理论2.1 重点观点: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2.2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茨基等是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
2.3 应用领域:认知理论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三、发展理论3.1 重点观点: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强调环境和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2 代表人物:皮亚杰、埃里克森等是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过程。
3.3 应用领域:发展理论在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指导着儿童教育和家庭教养。
四、人本主义理论4.1 重点观点: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潜力,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探索。
4.2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人类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
4.3 应用领域: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
五、社会文化理论5.1 重点观点: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塑造。
5.2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伯努斯等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文化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5.3 应用领域:社会文化理论在跨文化研究、组织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如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等。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过程和心理机制。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帕夫洛夫提出了古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形成和改变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行为不仅仅依赖于刺激和反应,还受到观察和摹仿他人行为的影响。
二、认知理论:2.1 信息处理理论:认知理论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记忆过程,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
2.2 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变化,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形象操作阶段再到抽象逻辑阶段。
2.3 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展的,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社会文化理论:3.1 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评价、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3.2 文化心理学理论:柯尔霍斯特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3 社会发展理论:沃尔科特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实现的,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
四、生物学理论:4.1 进化心理学理论:进化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进化机制,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的结果。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环境条件来形成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改变和塑造。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反馈所决定的,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和负向的强化来增强或者抑制。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和解释所决定的。
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记忆、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认为这些认知过程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理论发展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和阶段,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等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发展理论关注个体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发展轨迹,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发展障碍。
四、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的理论。
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稳定的、一致的,并且对其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人格理论关注个体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动机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研究个体的人格类型和人格发展。
五、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社会文化理论关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社会角色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研究个体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总结: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发展理论、人格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研究了个体的行为、思维、发展、人格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的心理发展的几种理论
人的心理发展的几种理论
遗传因素决定论——高尔顿,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的因素的自然显现;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
环境决定论——华生,心理发展是受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的强调和机械的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因素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文化—历史理论——维果茨基,心理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技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条件:以个体发育成熟为前提、以一定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时心理发展的源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浮现了许多理论,其中五大理论被广泛接受并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发展理论、人格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他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的条件反射和学习上,如帕夫洛夫的狗实验。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行为可以被塑造和改变,通过正反馈和惩罚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强调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记忆、思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
他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短期记忆的容量限制和信息处理的规律。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主动思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认知过程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三、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发展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他提出了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四、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格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形成于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冲突。
人格理论的研究主要通过心理测试和临床观察来揭示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问题。
五、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研究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其中最著名的社会文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利维·斯特劳斯的文化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是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
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主要关注文化差异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了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心理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框架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刺激形成的。
帕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动物和人类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起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2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性。
斯金纳的实验揭示了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行为的原理。
1.3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发展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和摹仿。
二、认知理论:2.1 信息加工:认知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认为人类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并通过这些过程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2.2 认知发展:认知理论还研究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限制。
2.3 认知心理治疗:认知理论还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发展出了认知心理治疗方法,用于匡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调整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三、人本主义理论:3.1 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有着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通过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来实现个人发展。
3.2 自我概念:人本主义理论还强调了个体对自我概念的重视。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接纳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幸福。
3.3 客观经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客观经验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们应该关注当下的体验,并通过真实和自我表达来实现个人发展。
四、生物心理学理论:4.1 神经生理学:生物心理学理论研究了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其中五大理论是最为重要和广泛研究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并分别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解释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1.2 操作条件反射: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行为,认为行为是在特定环境中学习和形成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二、认知发展理论2.1 感知和认知: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处理信息,以及这些过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2.2 认知结构:研究人类思维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强调思维的逻辑和概念的形成。
2.3 认知发展阶段:根据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将人类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社会文化理论3.1 社会交互:认为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来实现的。
3.2 语言和符号:强调语言和符号对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社会交互来发展。
3.3 文化影响: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的塑造。
四、心理动力理论4.1 内驱力和冲动:研究人类内在的动机和冲动对行为和发展的影响,如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
4.2 防御机制: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压力和冲突,以维持心理平衡。
4.3 人格发展:研究个体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类型的形成,强调个体在心理发展中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结论: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提供了对人类心理发展的深入理解。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和学习的影响;认知发展理论关注思维和认知的发展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因素的作用;心理动力理论研究内驱力和人格发展。
这些理论相互补充和交叉,共同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基石。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为个体的成长和教育提供指导。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 独立理论(Piaget)独立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一系列的阶段,并认为儿童在每个阶段都有主要的认知特点。
这个理论主要包含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而且这些阶段的发展是按照年龄顺序进行的。
2. 社会发展理论(Vygotsky)社会发展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儿童的思维和审视受到社会交往的影响。
维果茨基还认为,儿童在学习阶段可以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人互动来提高认知能力。
3.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由德国-美国心理学家爱里克森提出的。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进行的,并且被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
爱里克森提出了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解决一个特定的心理挑战。
他认为,如果个体能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挑战,他们将发展出一种健康的个性特征。
4. 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实现的。
他还强调了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和解释的重要性。
班杜拉指出,个人通过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来影响自己的行为。
5. 面孔认知理论(Gesell)面孔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盖瑟尔提出的。
他强调个体发展是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盖瑟尔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变化,这些变化与他们的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相关。
以上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心理发展理论,它们试图解释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
每个理论都强调不同的因素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并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干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一、老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一)基本观点1、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2、强调无意识作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后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唇期(0-1岁):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②肛门期(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③(前)生殖器期(3-6岁):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⑤生殖期(青春期):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固着: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百度百科)](三)评价1、优点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③重视早期经验2、缺点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一)基本观点人格发展渐成说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
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
1、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0-2岁)2、自主对羞怯(2-4岁)3、主动创造对内疚(4-6、7岁)4、勤奋对自卑(6、7-11、12岁)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6、亲密对孤独(18-25岁)7、创生对停滞(25-60岁)8、自我整合对绝望(60岁之后)(三)新老精神分析的比较第三节行为-学习取向的发展观包括华生的老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个共同性:①强调行为,反对以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②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③连续论。
一、老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一)基本观点:机械唯物论1、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2、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链形成的过程(二)心理发展观1、环境决定论白板说:儿童生来类似一块“白板”,心理发展是通过学习在其上建立S-R联结的过程。
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故不呈阶段性。
3、研究: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被试:B.Albert 11个月)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②反对体罚儿童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3、强调强化的作用:认为行为是由跟随其后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研究了①定时强化,②定比强化,③变时强化,④变比强化(二)理论应用于实践①发明育婴箱②行为矫正③程序教学:a.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b.小步子法 c.个别教学 d.动机激发原则(三)新老行为主义的简评1、优点:重视实验的方法和研究的客观性,对儿童心理研究的影响很大,并为后来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缺点:①把心理简化为行为,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②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较机械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观代表人物:班杜拉(A.Bandura, 1925-)(一)基本观点人类行为的交互决定论(三位一体的交互作用论)单向决定论:环境决定论B=f(E), 个人决定论B=f(P)单向的相互作用:B=f(P,E)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B=f(P※E)(二)发展观点1、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观察学习的结果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
刺激反应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同时直接接收反馈(强化)而完成的学习。
a、强调社会模式在行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b、强调替代性强化的作用;(通过他人行为受到奖惩而相应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c、强调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d、强调观察学习并非机械的模仿,还带有抽象性和创造性。
2、否认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阶段性(三)研究:1968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四)评价1、贡献:a. 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习得问题,给古老、狭义的模仿学习赋予全新的定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b.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2、存在问题:a. 否定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妥当b. 实验室情景下的模式是否与现实生活中一样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前苏联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
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一、基本观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区分出两种心理机能: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二、发展的实质1、实质: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这种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a、心理活动的随意化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c、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思维(概念)形成的4个阶段a、混沌思维阶段(语词尚不起作用)b、复合思维阶段(语词开始起作用但不占主导)c、前概念思维阶段(能运用语词但不是真正的概括)d、概念思维阶段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1、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ent);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距离或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四、智力、思维的内化观思维、智力起源于外部活动,但是外部活动并不直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和智力过程,而是通过词或言语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第五节皮亚杰的发展观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及其同事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别是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闻名于世,因其活动多在日内瓦大学,故称其为日内瓦学派特点:主要使用临床谈话法,综合运用生物学、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一、基本观点1.内外因相互作用论认为心理发展是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
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①图式(Schemes):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
②同化(assimilation):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材料被处理、改变,结合到主体结构中去的过程。
③顺应(accommodation):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
④平衡化(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
2、刺激-反应关系刺激-反应关系是一种受制于主体的同化过程:S→ (AT) →R外界刺激经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反应二、对影响因素的看法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这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2、自然经验:指个体对物体发生动作和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经验: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4、平衡化三、对发展过程的看法——阶段论a、划分的依据:稳定的认知结构(图式)b、心理运算: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内化了的动作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动作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1.5/2岁)①图式:感知-动作图式②特点:儿童只能通过感官以及动作去认知客体,没有表象与思维,动作带有智慧的特点,但没有运算的性质③实验:客体永存性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1.5/2-6/7岁)①图式:表象图式②特点:a、出现了符号功能(象征性功能):语言、延迟模仿、游戏、绘画、心理表象b、没有可逆运算、没有守恒概念c、认知不能摆脱感知经验③实验:a:守恒实验:数量、质量、长度、面积、液体容积b、自我中心思维:三山实验后来的发展:观点采择能力(Role-taking):个体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事件或事物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立场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个体用于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系统性知识结构。